失控的審判:我在關塔那摩的日子 (電子書)

失控的審判:我在關塔那摩的日子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穆罕莫杜‧薩拉希
图书标签:
  • 关塔那摩
  • 审判
  • 恐怖主义
  • 人权
  • 法律
  • 回忆录
  • 政治
  • 美国
  • 战争
  • 囚禁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全美暢銷書
  ★「最深刻也最令人心痛的紀錄,描述在反恐戰爭中遭受牽連的無辜平民真實經歷。」──紐約時報書評
  ★解密美國最黑暗監獄──關塔那摩


  在德國工作的穆罕莫杜.薩拉希,2001年某天出門後,就再也沒有回家。

  因被懷疑與蓋達組織聯繫,經過不斷的移送、轉接,在毫無審判和起訴的程序之下,穆罕莫杜被送往美軍關塔那摩灣監獄。經歷了超過10年不間斷無人性的拷問、性虐待、強行注射藥品和宗教迫害等暴行。

  遭囚禁3年後,在2005年夏秋時穆罕莫杜開始撰寫日記。經過兩次編輯,經美國政府思想審查後,劃上至少2500條黑槓才得以出版。書中紀錄著他被迫離家之前的生活、宛如人間蒸發一般被美國拘禁的日子外,更是對司法不公的血淚控訴。 

  此書內容已改編為電影《失控的審判》,於2021年在各大影院上映。
 
边境迷雾:冷战后东欧的权力更迭与身份认同 小说简介 故事背景: 时值1993年,柏林墙倒塌三年,东欧各国正处于剧烈的社会转型期。前苏联的阴影尚未完全消散,西方资本主义的浪潮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涌入,带来希望的同时,也撕裂了旧有的社会结构。故事的舞台聚焦于一个虚构的、位于波兰和白俄罗斯边境地带的衰败工业小城——“格里夫诺”(Gryfno)。这座城市曾是冷战时期重要的军工中心,如今则像一个被遗忘的巨人,充斥着锈迹斑斑的工厂、空置的公寓楼和迷茫的人群。 核心人物与冲突: 小说的主人公是亚历山大·科瓦尔斯基,一位四十多岁的原秘密警察(SB)高级分析员。在政权更迭之夜,他拒绝了追随前领导流亡海外的选择,而是选择留下,试图在新秩序中寻找自己的位置。他深知旧体制的运作机制,拥有敏锐的洞察力,但同时也背负着体制留下的道德污点。 他的对立面是伊娃·诺瓦克,一位从波士顿留学归来的年轻历史学家。伊娃的家族在斯大林时期曾遭受迫害,她带着对真相的执着和对“清算”的渴望回到故土。她得到了一笔来自西方基金会的资助,计划建立一个“记忆与和解中心”,旨在挖掘和公开旧政权时期遗留的档案。 情节梗概: 故事始于一个寒冷而多雾的清晨,格里夫诺市郊的一处废弃军用仓库发生了一起离奇的火灾。火灾中被烧毁的,是据传由科瓦尔斯基本人在最后时刻销毁的一批绝密文件——这些文件不仅牵涉到冷战末期对西方间谍的渗透,更深层次地指向了城市中几位现今地位显赫的“新贵”——那些在私有化浪潮中迅速崛起的新兴商人。 伊娃嗅到了不同寻常的气息。她认为这不仅仅是一场意外,而是有人在刻意掩盖某些历史真相。她开始利用她的学术背景和西方人脉,试图接触那些对体制心存芥蒂的前政府职员和工人。 科瓦尔斯基,此时正以一家小型“安全咨询公司”的名义运作,表面上为新成立的私营企业提供风险评估,实则在暗中监控局势。他发现,他试图保护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安全,更是一个他深知其复杂性的“平衡”。他明白,过早地揭露所有真相,将会引发整个城市的社会动荡,甚至可能导致更严重的暴力冲突,因为新旧势力之间盘根错节的利益网络远比表面上看起来更紧密。 随着调查的深入,伊娃发现自己被卷入了一场看不见的权力斗争。她开始收到匿名警告,她的团队成员也遭受了骚扰。她必须在“彻底揭露历史正义”和“避免城市陷入无政府状态”之间做出艰难抉择。 科瓦尔斯基与伊娃的交集,从最初的对立、猜忌,逐渐演变成一种危险的合作。科瓦尔斯基掌握着如何绕过官方审查、获取信息流动的“地下规则”,而伊娃则拥有揭示真相的决心和国际舆论的支持。他们必须共同面对的敌人,是隐藏在阴影中的“第三方势力”——一些既不忠于旧体制,也不完全臣服于西方资本的人,他们试图利用历史的混乱,建立一个不受任何意识形态约束的新型权力结构。 主题探讨: 小说深入探讨了后共产主义转型期东欧社会面临的深刻困境: 1. 身份的重塑与失落: 当一个人的价值体系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础瞬间崩塌时,他如何定义自己的“我是谁”?科瓦尔斯基代表了体制的忠诚者在后意识形态时代的生存困境。 2. 历史的重量与选择性遗忘: 真相是否总是越透明越好?在社会尚未稳定时,对历史的彻底清算是否反而会成为新的不稳定因素? 3. 资本的入侵与地方主义的抵抗: 西方资本的涌入如何加速了旧有社区关系的瓦解?地方精英如何利用民族情绪和对“外来者”的警惕来巩固自己的新权力? 高潮与结局: 高潮部分发生在格里夫诺市每年一度的“解放日”庆典上。伊娃找到了那批被保护起来的档案的物理位置——它并非隐藏在政府档案库,而是被藏在科瓦尔斯基童年时常去的一座老教堂的地下室。在揭幕的瞬间,科瓦尔斯基不得不面对他过去的选择,而伊娃也意识到,某些真相的公开可能带来比掩盖更痛苦的后果。 故事最终没有给出明确的“正义战胜邪恶”的结局。城市获得了一次喘息的机会,但权力结构只是进行了微调,而非彻底颠覆。科瓦尔斯基和伊娃都带着各自的伤痕,继续在迷雾中前行。格里夫诺的未来,悬而未决,就像整个东欧大陆的命运一样,在希望与混乱的边缘摇摆不定。 笔调与风格: 小说采用冷峻、内敛的叙事风格,充满了斯拉夫式的宿命感和对环境细节的精确描摹。通过对老旧工业区、灰蒙蒙的天空、以及人物内心深处挥之不去的压抑感的刻画,营造出一种既怀旧又充满不安的氛围。语言风格力求贴近人物的地域文化背景,避免过度渲染,专注于人物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适应。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穆罕莫杜‧薩拉希 (Mohamedou Ould Slahi)


  1970年出生於茅利塔尼亞的一個小鎮,穆罕莫杜獲得獎學金得以在德國念大學,並且在當地以工程師身分工作了好幾年。他在2000年回到茅利塔尼亞,接下來的日子在美國的命令之下被茅利塔尼亞當局拘留,並且移送到位於約旦的監獄。後來再次被移送,先抵達位於阿富汗的巴格拉姆空軍基地,最後在2002年8月5日時被送往古巴的關塔那摩美軍監獄,遭受各種不人道的嚴厲刑求。2010年,一位聯邦法官下令立即將他釋放,然而政府卻提出上訴。經過14年未經指控或審判後,2016年10月被釋放並返回茅利塔尼亞並與家人團聚。

編者簡介

賴瑞‧信斯 (Larry Siems)


  是一位作家、人權主義者,也是美國筆會中心寫作自由計畫的前任負責人,著有《酷刑報告》(The Torture Report),目前住在紐約。

譯者簡介

董文琳


  中山大學外文所碩士,曾經懷抱寫作夢,夢醒了走上翻譯之路。喜歡的事很多,擅長的事卻不多,所以只想把擅長的事做好,翻譯即是其一。現職為字幕翻譯,書籍譯作有《嚕嚕米漫畫全集》共六冊與《夢想一直都在,等待你重新啟程》、《不受限的工作人生》。
 

图书目录

拘留時間表
文本、編輯以及註解要點紀錄
前言
1.    約旦-阿富汗-關塔那摩 2002年7月-2003年2月
話說從前
2.    塞內加爾-茅利塔尼亞 2000年1月21日-2000年2月19日
3.    茅利塔尼亞 2001年9月29日-2001年11月28日
4.    約旦 2001年11月29日-2002年7月19日
關塔那摩
5.    關塔那摩2003年2月-2003年8月
6.    關塔那摩 2003年9月-2003年12月
7.    關塔那摩 2004年-2005年
作者附註
編輯致謝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9987233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2.0MB

图书试读



文本、編輯以及註解要點紀錄


  本書為穆罕莫杜•薩拉希於2005年夏秋時,在關塔那摩監獄的牢房中所撰寫的466頁手稿經過編輯後的作品。本書經過兩次編輯,首先經由美國政府的思想審查,並且在手稿中塗上了至少2500個黑槓,接著則是由我接手編輯。在這兩次的編輯過程中,穆罕莫杜都無法參與其中或做出任何回應。

  然而,他一直都盼望自己的手稿能夠抵達普羅大眾的手中,這樣他才能夠直接對我們所有人,尤其是美國的讀者表達自己的想法。他也完全同意出版編輯後的版本,因為他由衷企盼,並且理解自己的著作經過編輯之後,能夠忠實地傳達他想要表達的內容,完成原稿想要達成的目標。他將此重任託付給我,而這也是我準備將他的手稿付印時一直努力確保能夠達成的目標。

  穆罕莫杜•薩拉希以英文書寫回憶錄,這是他人生的第4語言,也是他在被美國拘留期間大量使用的語言,從他在本書中經常透過有趣的文筆所傳達的內容可見一斑。寫作此書本身即是個了不起的行為,也是個非凡的成就,這個選擇也造就了本書重要的文學意義。據我統計,他所使用的字彙不超過7千字,相當於荷馬史詩中所使用的字彙量。有時候他的書寫內容也與史詩形式相呼應,尤其是當他以公式化的方式記錄一再重複上演的現象與事件時。如同史詩的創作者一般,穆罕莫杜以這種方式傳達身心的巨大憤怒。在編輯的過程中,我也極力嘗試保留這種情緒,並且頌揚他的成就。

  於此同時,2005年時穆罕莫杜在獄中所書寫的手稿通常都是未完成的狀態,有時候甚至只是片段紀錄的草稿。部分手稿看起來經過仔細雕琢,其他某些部分的字跡看起來比較小而清楚,都讓人推測或許他已經擬好過一份草稿,否則他的字裡行間應該會充滿草稿的雜亂與倉促感。他的敘事手法看得出明顯的不同,回憶近期之內發生的事情時比較不會出現線性的敘事方式,也因此增加了事件的強度,並且讓讀者得以更親近他所描述的角色。這整個作品都尚未定型,因為除了主要敘事之外,作者還在後面加上了一系列的事件回憶。

  面對這些挑戰時,就像所有編輯都會想滿足每一位作者想把作品的錯誤之處降到最低,並且雕琢文字所傳的聲音與畫面的期望,我把本書的編輯過程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逐字編輯,這個過程主要是在確認動詞時態、文字順序、特別的慣用語正確,並且為了讓文字的表達更清楚,偶爾要闡述或重新排列文章內容。我也把附加的回憶融入主要敘事中,用流線型的方式將文稿以完整的樣貌呈現,過程中把原本共計12萬2千字的文稿濃縮為不到10萬字的版本。這些完全是由我做出的編輯決定,我只希望成品能夠獲得穆罕莫杜的認可。

  在編輯過程中我面臨許多挑戰,尤其與手稿先前的編輯過程,也就是政府的思想審查息息相關。思想審查是由政府機關對手稿強制進行的審查與更動,也就是這個政府掌控了本書作者過去13年來的命運,並且用遮遮掩掩的方式達成目的。正因如此,書頁上的黑槓成了最鮮明的提醒,向讀者訴說作者的現況。同時無論是故意或無心,思想審查多少阻礙了文本的敘事感,讓人物的輪廓變得模糊,並且讓作者嘹亮而清晰的聲音變得晦澀不明。

  編輯經過審查的文章需要非常仔細地閱讀與分析,所以需要投注許多心力透視黑槓與其遮蔽的內容,全書中出現在書頁下方的註解就是編輯投注心力的最佳見證。

  這些註解都是與書中的思想審查相關的推測,以被黑槓遮蔽處的上下文、在手稿中其他地方出現的資訊,以及如今已大量公開的穆罕莫杜•薩拉希苦牢案紀錄文件,和他在書中所提及的意外與事件為基礎進行的推測。這些文件的來源包括因資訊自由法(Freedom of Information Act)訴訟案所解密的政府文件、新聞報導與數名作家和調查記者所發表的作品,以及美國司法部和參議院為數繁多的調查報告。

  我無意在註解中重新建構被刪去的原始文本,或是解讀機密資料。反之,我盡己所能的呈現最有可能與被刪文本相呼應的資訊,那些資訊都與公共紀錄有關,或是源自於我對手稿的深入解讀,我也相信這些資訊對文本整體的可讀性與影響都會產生重要的功效。倘若我的猜測有任何錯誤之處,我也願意承擔全責。無論是否對他們有幫助,穆罕莫杜•薩拉希那些擁有安全許可的律師,都不曾檢視過這些文件資料或是註腳,或是確認或否定我的猜測中與他們有關的訊息。無論是否對他們有幫助,有權審閱未經過思想審查文本的人,也不曾檢視過這些文本資料或是註腳,或是確認或否定我的猜測中與他們有關的訊息。

  為了出版此書,我在編輯過程中遇到的許多挑戰,其實都源自於美國政府持續監禁本書作者,也無法針對何時能夠釋放他給出一個令人滿意的解釋,因此在監禁狀態下讓作者無法參與編輯過程。我衷心期盼穆罕莫杜•薩拉希獲釋的那天早日來臨,待他同意本書出版之後我們就能夠一起閱讀整部作品。同時我也希望此版本能夠成功傳達原稿的訊息,即使書中幾乎每一頁都在提醒我們,我們無從看見的資訊其實多不勝數。
 

用户评价

评分

對於許多台灣讀者而言,處理「異議者」或「敵方陣營」的手段,往往是我們在檢視國際人權標準時的參照點。所以,《失控的審判》這本書,如果能提供一個第一手的視角,去解構那種「非人化」的過程,將會是極為重要的參考。我個人對「心理戰」的部分特別感興趣,在肉體被囚禁之外,精神層面的折磨是如何被系統性地設計和執行的?書中是否揭露了那些「灰色地帶」的審訊技巧?例如,如何利用文化差異、家庭情感或宗教信仰作為突破口?這類細節,往往是主流媒體報導中會省略的,但它們卻是構成「失控」場景的關鍵元素。如果作者能將這些元素描繪得怵目驚心卻又冷靜客觀,那這本書的震撼力絕對會翻倍。

评分

坦白說,買這本書的動機,很大一部分是出於對「真相邊界」的好奇。在資訊戰和認知作戰日益盛行的當下,我們看到的很多「審判」都是經過高度包裝和剪輯的成品。這本電子書,既然標榜是個人的親身經歷,那它就承載了打破官方敘事的潛力。我期望它能提供一種顛覆性的視角,讓我們看到在那些標榜正義的場合下,權力是如何傲慢地、甚至近乎輕蔑地對待基本的人類尊嚴。這不只是關於某個特定地堡的故事,更是關於任何一個社會在面臨極端壓力時,可能滑向「失控」的警示。如果作者能透過自己的遭遇,勾勒出那種無力感,以及在絕望中對人性的堅守,那麼這本書的價值就遠超出了單純的紀實文學範疇。

评分

讀完這本書的簡介(指書名給人的聯想),我馬上聯想到我們過去在歷史課本裡讀到的那些關於戰時法庭、非常時期決策的故事。重點不在於事件本身有多驚天動地,而在於「如何處理」這些被定義為「敵人」的人。這本書如果能深入探討「合法性」與「道德性」之間的拉扯,那就太有價值了。我的意思是,那些程序上的瑕疵,那些為了達成特定政治目的而扭曲的法律解釋,才是最讓人不安的地方。對於我們習慣了民主程序與法治社會的台灣人來說,目睹一個體系如何合法地將自己「拔高」到凌駕於基本人權之上,那種震撼感是難以言喻的。我希望作者能細膩地描繪出那種「日常性的不正義」,而不是只停留在宏大的政治批判上。畢竟,真正的恐怖往往是那些在文件上簽字、在流程中被默許的小小失誤累積起來的。

评分

這本書的氣味,聞起來就是一種濃厚的「體制反噬」的氣息。我猜測作者一定花了很多心力去梳理那些複雜的法律條文、軍事指令,然後再把這些冷冰冰的規定,硬生生地套用到活生生的人身上所產生的摩擦與痛苦。對我們在資訊爆炸時代成長的讀者來說,我們對「真實性」的要求越來越高,單純的口述可能不夠,必須要有扎實的細節支撐。如果這本書能像剝洋蔥一樣,一層一層地揭開關塔那摩背後的運作邏輯,那它就不僅僅是一本個人回憶錄,而會是一份極具參考價值的社會觀察報告。特別是,我很好奇在一個完全封閉、不受外界監督的環境中,公信力是如何被一點一滴侵蝕殆盡的。那種無聲無息的腐敗,往往比激烈的衝突更具殺傷力。

评分

這本《失控的審判:我在關塔那摩的日子》光是書名就讓人心頭一緊,特別是「失控的審判」這幾個字,簡直是把人拉進一個充滿未知與恐懼的漩渦。老實說,這類題材對我們台灣的讀者來說,或許有點遙遠,畢竟關塔那摩灣對我們來說,更像是一個新聞標題裡的遙遠地名,而不是生活周遭可能接觸到的現實。但正因為它的遙遠,反而激發了一種強烈的好奇心,想知道在那個與世隔絕的「特殊監獄」裡,究竟發生了什麼樣的「失控」情境。我期待作者能用最貼近現場的筆觸,帶領我們穿過層層的迷霧與宣傳,去感受那種制度性的荒謬與個體在極端壓力下的掙扎。畢竟,當「審判」失去了公正的邊界,剩下的就是純粹的權力展示,這種對人類基本價值的挑戰,無論在哪個文化背景下,都值得我們深思與警惕。希望這本書不只是控訴,更能展現人性在極端環境下,那種微弱卻堅韌的光芒。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