剝削首爾:是炒房者造成我們的貧窮!寄生下流殘酷史,蟻居村全貌紀實 (電子書)

剝削首爾:是炒房者造成我們的貧窮!寄生下流殘酷史,蟻居村全貌紀實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惠美
图书标签:
  • 韩国房地产
  • 贫富差距
  • 社会问题
  • 底层生活
  • 寄生虫
  • 都市贫困
  • 蚁居村
  • 炒房
  • 剥削
  • 社会纪实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我到了首爾才知道,原來陽光還得另外花錢買……
 
  社會的「線」,究竟畫在什麼地方?那條線又是誰繪製?
  為什麼底層的弱勢族群只能停留在線外?而應該停留在線外的標準又是什麼?
  是否一樣依靠「金錢」與人的「用途」區分?
  還是人們身上所散發出的味道……
  __作者  李惠美 
 
  究竟是從何時開始?不知不覺進入「蟻居村」的生活?
  59歲的洪阿某一輩子都夢想「東山再起」,但過的日子也就是周末去買樂透,等待總有一天會中獎……
  64歲的李明道心理漸漸變成,只要能夠換錢,即使將「自己的尊嚴」賣給全世界也在所不惜。
 
  他們的目標不是「向上爬」,而是期待不要被「擠下去」。韓國這個國家有法律明文規定「居住基本法」,一人家庭的最低居住標準是4.2坪。包括廚房,專用洗手間和沐浴設備。但在蟻居村,為了不被排擠,他們苦撐想延長自己的人生,然而在惡劣與不堪的環境中,下流,還有更下流的階級。
 
  亮眼的大學村漸漸成為新的「蟻居村」?
 
  年輕人不再是青春劇中的清新浪漫,也不是成長小說中描繪的雄心壯志,是戶頭只剩下百位數的「住房難民」,在IG上的漂亮咖啡廳,旅行照片的背後,一場「看不見的貧窮病菌」迅速蔓延,他們都說自己像《寄生上流》的基宇一樣,我都計畫好了,我人窮志不窮……但,炒房集團卻用年輕人的青春與未來做擔保,撐過去夢想實現?撐不過去落入蟻居的人生隧道?
 
  首爾,是光鮮亮麗的世界之都?是集韓流偶像的追星之冠?
  是流浪者的慾望城市?還是年輕人的無情城市?
  為什麼越認真生活越貧窮,為什麼無法擺脫住在活人棺木中?
  韓國首爾蟻居村的居住殘酷史,報導者之眼,給我們一面警世鏡子,探照出腥風血雨的剝削之路,無論年老、年輕的未來都心驚膽顫……
 
  閱讀本書之前:
  ●蟻居房:將一個房間隔成一次能讓一、兩個人進去的空間後形成的房間。通常大小為三平方公尺,多以不需要押金、每月收取月租的方式營運。(韓國標準國語大辭典)
 
  ●地頂考:指的是「地下室」「頂樓加蓋」「考試院」三種居住的簡稱。
 
  ●貧困經濟:為了最低限度的生存、為了獲得「一小片」能夠棲身的空間掙扎著。但卻有人利用他們的「貧窮」「困頓」獲取暴利,接近剝削的租賃業堆積出一座財富高塔。
 
  ●城市貧民:雖然擁有工作能力,也是有工作意願的「經濟活動人口」,但在當前的社會結構之下,他們是只能徘徊在勞動薪資體系邊緣的一群人。(語出《貧窮時代:大韓民國城市貧民的生活》)
 
  貧窮者究竟是從何時開始?
  又為什麼變得貧窮?
 
  1. 記者出身的作者帶來第一手資料,真人真事令人更加鼻酸
  本書是2019年5月以及10月至11月於韓國日報連載之〈比地頂考更不如的蟻居房〉〈大學街新蟻居村〉等兩篇報導的背後故事
  2. 揭露社會底層人們的居住現況,重新思考居住正義
  用三百元購買你的悲慘人生,活人住的棺木,蟻居房
  3. 完整記錄了貧困經濟最前線的生活慘況,是誰在無情的剝削他們
  冷血的炒房者們,以下流的手段踩著貧窮者擠進上流
 
專文強烈推薦
 
  作家 林立青
  看完這本書以後,我不斷地想起台灣的處境,同樣有著老齡租屋的困境;
  在三重中永和萬華,有同樣的居住空間,甚至有同樣的火警新聞出現;
  在竹科周遭,有著所謂的違建自動長大。
  台灣的巢運歷時已久,卻始終沒有辦法改變房屋成為一種投資商品的現實狀況。
  我所思考的是,居住權究竟是一種每個人都需要的重要權益,還是投資標的?
 
短文一致推薦(依來稿順序排列)
 
  不只看見「地獄朝鮮」,更了解我們的當下現實。
  二十一世紀的貧富差距與過往不同。往年勞工價值仍被尊敬。
  而如今以消費水平來衡量人的社會,貧者等於「消失」在眾人的想像內,
  因此更為辛苦寥落,讀此書不只看「地獄朝鮮」如何形成,更是要了解我們集體所處的當下現實。______作家/影評人 馬欣
 
  繁華的背後
  都市現代化的過程中,有光明也有黑暗面,特別是有歷史的城市。
  首爾舊名為漢陽,成為韓國的首都,已有六百多年。蟻居村所在之處,
  位於東大門,自古是商家聚落之處。透過作者實地走訪,透視了繁華東大門的另一面。______作家/YouTuber Fion
 
  此時此刻的首爾,此時此刻的台北
  作者以細膩精準的文字,記錄城市橫跨世代的窘迫租屋者群像。
  雖田野地在首爾,卻與此時此刻的台北,
  處境如此相似,許多段落都令人倒抽口氣。
  在繁榮燈火無法照明之處,青年、社會底層,我們是沒有不同的。______人生百味共同創辦人 朱剛勇
 
  潮流之都,那黑暗的貧窮縫隙
  誰是剝削者?為什麼這些人的生活會跌入無間地獄,
  如果連這一坪不到的空間都待不下去的話,就將流落街頭。
  本書透過記者深入調查,帶領我們看見難以想像的潮流之都首爾那黑暗的貧窮縫隙,閱讀間令人悲憤熱淚的紀實文學作品。______韓國的筆記 次長
 
  回過頭思考臺灣都市內的居住問題
  這本書關注當代都市重要議題:居住正義。
  從蟻居房到新蟻居房,揭示了大學生可能面臨的青年居住貧窮議題。
  這本書並不純粹描繪悲慘的居住現況,而是批判性地挖掘「貧困經濟」背後的租屋結構,
  房客如何慘遭剝削,相應的法規及政策又是如何助長這樣的景況。
  本書藉由首爾的案例,讓台灣讀者也能夠回過頭思考台灣都市內的居住問題。______公民不下課 黃怡菁
 
  我曾住過二坪左右的蟻居房
  韓國法律規定單人家庭最低居住面積為四‧二四坪,有廚房、專用洗手間與沐浴設施,
  但許多人居住環境遠不及此。在台北,我曾住過二坪左右的蟻居房,
  而現在我的學生,許多仍居住在類似大小卻月租超過八千元的地方。
  本書所提到的居住人權,是台灣與韓國迫切需要面對並解決的議題。______東吳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何撒娜 
 
  給了冷酷虛妄的資本主義,痛快一記直拳!
  如果受教育是應受保障的國民權利,為何居住不能也是?
  當住宅完全只是商品化不動產,政府也不介入,無力購買只能租賃者,便落入循環剝削的底層。
  本書來自年輕記者的切身體驗與深入報導,給了冷酷虛妄的資本主義,痛快一記直拳!______社會學家/作家 李明璁
 
韓國教保文庫讀者10顆星好評
 
  「比電影更像電影的殘酷現實!」
  「社會中的有錢人,沒人性的蠻橫榨取,讓貧窮的人只能變得更貧窮。」
  「不斷在承受著痛苦的年輕人耳邊打轉的警語『趁年輕要多吃點苦』,然而努力苦撐下來卻只獲得精神的勝利。」
  「這本書剖開了社會中病態的一切連鎖問題。」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城市变迁、社会阶层流动以及现代生活压力的非虚构作品的简介。 --- 书名:《霓虹之下的沉默:城市边缘群像与无声的抗争》 作者:[虚构作者名] 出版社:[虚构出版社名] 简介: 在这座由钢铁、玻璃和无尽的霓虹灯构筑而成的庞大都市中,生活着数以百万计的个体。他们穿梭于拥挤的地铁、在格子间里埋头工作,梦想着一席之地,却又常常在不经意间被高速运转的社会机器所挤压。《霓虹之下的沉默》并非聚焦于那些光鲜亮丽的摩天大楼或金融中心的顶层,而是将镜头缓缓移向了那些被主流叙事遗忘的角落,深入探访那些在城市肌理中默默挣扎、维持生计的普通人。 本书是一部细致入微的社会观察报告,作者以人类学家的严谨和小说家的敏锐触觉,记录了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不同社会群体所面临的生存困境与精神图景。全书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勾勒出一个复杂而矛盾的现代城市生态。 第一部分:垂直的城市,水平的阶层 城市的天际线不断被刷新,但地平线下的生活却日渐凝固。本部分重点描绘了“夹心层”的困境——那些受过良好教育、拥有体面职业,却因高昂的生活成本而始终无法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安稳的专业人士。 我们跟随一位年轻的规划师,他参与设计着光鲜的住宅项目,却不得不与父母蜗居在通勤时间长达两小时的郊区。他的日常被无休止的加班和“精致的穷”所占据:为了维持体面的外在形象,他们在精神和物质上都处于透支状态。作者深入剖析了“成功学”叙事对这一群体的精神绑架,以及他们如何在外在光鲜与内在焦虑之间寻找脆弱的平衡。 此外,本部分也考察了那些在服务业中扮演关键角色的“隐形劳动者”——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便利店夜班职员。他们的工作支撑起了城市高效运转的表象,但他们的生活却常常被算法支配,缺乏稳定的保障和身份认同。通过对数十位一线劳动者的深度访谈,本书揭示了在“零工经济”的表皮下,劳动者如何被异化为纯粹的生产单位,以及他们如何通过建立非正式的互助网络来抵御资本的冷漠。 第二部分:记忆的碎片与空间的重塑 城市的演变往往伴随着记忆的消逝。本部分将目光投向那些正在被拆除或改造的老旧社区。这不是关于土地价值的冰冷计算,而是关于情感联结、集体记忆和社区文化的消亡史。 作者走访了一系列被称为“城中村”或“棚户区”的灰色地带,记录下这些空间在城市扩张浪潮中的最后时刻。在这里,时间流速似乎与外界不同,邻里关系紧密而复杂,生活充满了韧性与妥协。我们听到了老木匠讲述如何在新式材料面前失去了手艺的价值,听到了社区小学的老师如何目睹学生们因家庭搬迁而四散离去。 通过对这些物理空间的消亡过程的记录,本书探讨了“家园感”是如何与具体的地理位置深度绑定。当熟悉的街道被推土机夷平,那些依附于此的身份认同该何去何从?这部分内容展示了在“城市更新”的宏大叙事下,个体所承受的失根之痛,以及他们试图在新的、陌生的居住环境中重建“微型社群”的努力。 第三部分:数字时代的孤独与连接的悖论 现代科技本应是连接的桥梁,但在本书的第三部分,我们看到数字连接如何加剧了现实中的疏离感。本书探讨了当代都市人日益增长的孤独感,以及社交媒体和虚拟社区对个体身份建构的影响。 作者分析了年轻人如何通过精心策划的线上形象来弥补线下社交的缺失,以及这种“表演性生活”所带来的心理负担。我们关注到一群热衷于“线上疗愈”和“心理健康博主”的追随者,他们试图在海量信息中寻找自我救赎的路径,却常常被更深层次的焦虑所裹挟。 特别关注的是那些“选择性退隐”的群体——他们并非完全与社会隔绝,而是主动降低了自己的社会参与度,试图在虚拟或半虚拟的空间中构建一个更可控的生活圈。本书细腻地描绘了他们在追求“极简主义”或“数字排毒”背后的深层动因:对不可预测的社会环境的疲惫和对被不断要求“向上流动”的抵触。 总结: 《霓虹之下的沉默》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的社会学田野调查。它拒绝使用宏大叙事来解释贫困与富裕,而是坚持从最微小、最具体的个人经验出发,拼凑出这座巨大城市真实的呼吸节奏。它邀请读者暂时放下对光鲜亮丽的追逐,去倾听那些在霓虹光影下,那些微弱却坚韧的生命之声。这本书提醒我们,理解一座城市的真正面貌,需要我们低下头,看到那些在水泥丛林脚下,努力生长的、沉默的根系。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李惠美(이혜미)
 
  大學主修中文與政治外交。
 
  2015年於釜山日報展開記者生涯,期間曾轉任韓國日報企劃採訪組記者,現為政治組記者。曾獲韓國記者協會「年度女記者獎」、韓國記者協會「本月記者獎」「年度資料基礎探查報告獎」「韓國網路新聞獎大獎」等獎項。
 
  將已故記者李容馬說過的「媒體最重要的功能是對權力的監視與批判,同時也必須持續不斷為社會的弱者發聲」謹記在心。
 
  對書寫這個行為感到戒慎恐懼,成果雖總是令自己感到羞愧,但唯有寫作時才能真正地感受到自己活著。現在正為了拯救沒有被世界選擇、被遺棄的話語,而持續書寫著。
 
  (編註:李容馬,2012年為了訴求新聞報導自由與正義,與工會成員一起策劃了為期170天的罷工活動,因而被MBC電視台以「擾亂公司內部秩序」為由解雇。出版《我相信世界可以改變》〔網路與書出版〕)
 
譯者簡介
 
陳品芳
 
  政大韓文系畢業,於台韓兩地職場打滾過後看破紅塵,終於決定當一個專職其實是阿宅的譯者。喜歡看韓國電影、聽韓樂,十分享受宅在家趕稿邊掛網打遊戲的時光。

图书目录

作者序 從束縛自我的貧窮解放 015
 
第一部  比「地頂考」更不如的蟻居房
◆「當代蟻族」考試院的人們 020
2018年11月9日,國日考試院火災 020
327號房,李明道,64歲 022
326號房,洪阿某,59歲 027
◆「無情城市」的底層居住前線 030
用300元購買你的悲慘人生 030
活人住的棺木,蟻居房 047
朴先生的蟻居房 052
◆蟻居村的貧困經濟 062
姜氏一家 062
無法擺脫的蟻居輪迴 072
住在蟻居房 082
究竟誰在用蟻居房賺錢 095
蟻居村生態系的軸心,中間管理層 103
新聞報導「比『地頂考』更不如的蟻居房」 111
蟻居村背後……房地產大戶的「貧困經濟」 116
「最底層的住房」蟻居房的實際屋主 119
蟻居房淪落為能夠賺錢的「炒房資產」 122
顧不得像人一樣的生活……「苛捐雜稅」流進屋主口袋 124
◆「比『地頂考』更不如的蟻居房」之後 128
發送到蟻居村的報導 128
與朴先生重逢 138
 
第二部  大學街新蟻居村
◆「住房難民」自傳故事 145
20多歲的我是「住房難民」 145
逆勢飆升的青年居住貧困問題 152
◆大學街成為新蟻居村 160
信箱與電表道盡居住現況 160
你的套房是「新蟻居房」嗎? 167
市中心的孤島,沙斤洞的秘密 171
他們反對蓋宿舍的原因 178
潛入新蟻居房採訪 182
◆首爾,流浪者的慾望城市 190
來自沙斤洞的回覆 190
對你來說「家」具有什麼意義? 197
對年輕人更無情的城市,首爾 210
「Produce 101」的縮小版,首爾 220
 
後記 233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1796130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7.2MB

图书试读

專文推薦
 
大火燒向最弱勢的族群
《做工的人》《如此人生》作者 林立青
 
  在電影《寄生上流》的場景中,導演用了強烈的對比來揭露韓國的居住環境,有錢人住在擁有院子的獨棟別墅,窮困的一家人則是住在地下室,不定期地忍受醉漢、噴灑殺蟲劑、暴雨的困境。電影的成功賣座帶給了觀眾強烈的貧富差距印象。
 
  如果想要更加理解韓國居住的空間和環境,那麼就不能錯過這本書。本書是作者李惠美在調查貧窮時,親身探訪社區,走入居住空間後所寫成,她以記者之眼記錄下首爾市的情景:臨江之隔的首爾市分成兩塊,一塊是先進的住宅區,另一邊環境則是連門都沒有,僅用塑膠布分隔,隔間內做成更小面積的空間以方便出租,原先僅能提供九人住的房子,硬是隔成了三十個空間,擁有著密密麻麻的信箱和電表。
 
  韓國有所謂的「地頂考」,「地」是《寄生上流》中大家所看到的地下室,「頂」是台灣人熟悉的頂樓加蓋,「考」則是因應過去韓國司法考試而出現的考試房。除此之外,有著所謂的「蟻居房」:在城市邊緣用浪板及帆布在半開放空間隔出來的生活環境,多人共用衛浴,或者根本不提供設施,房客有需要盥洗如廁時,則自行前往鄰近公共設施使用,作者以記者調查的角度寫下她與房子管理者的交手過程,有些人控制身障者,在補助金撥款的時候準時領出,甚至將人強押回來,作為控制手段;有些時候則是屋主減免了管理者的房租供營業,同時來達到互相控制監視的效果。這樣的房子在路邊寫上出租及電話,平均起來的租金還比其他房子來得高,房東以收到租金就好,不管房客死活及狀況,自然也不去維護照料房子。更令人難堪的是,這其實是一種「產業」,如同台灣房仲推銷時所說的以房產收租來退休。這些投資者為了避稅而置產,房屋作為投資手段,管理者甚至「繼承」這樣的管理事業,成為一種弱弱相殘的結構,不只壓榨高齡及弱勢身障者,同時剝削大學生的未來,甚至阻礙政府公權力介入更新或者新建住宅。
 
  這些讓人聯想到的,是如同台灣的居住環境,台灣年輕人在都會區租屋時,也會發現屋主不願意房客申請租屋補助,原因在於房東為了減低稅率,多半會將房屋登記為自用,若被發現為收租房,則會調整稅率,同時因為租金納為收入,房東的所得級距將會影響所得稅金。造成台灣的房東在招收房客時總要求「不可以申請補助」「不能遷入戶籍」,這也讓台灣年輕租屋族的處境無法改善,這些「潛規則」都是為了讓房東合法避稅所設下的門檻。於是我們可以看見台灣每幾年就會發生一次大火,燒向最弱勢的群眾,例如獨居老人、移工及弱勢單親者。經濟弱勢者本來就難以取得良好的居住環境,更糟糕的是,長時間住在惡劣的環境裡,看不到希望而造成精神折磨。
 
  說到底,這是探討人們如何看待居住的一本書,也是可以反映台灣租屋環境的書。同樣的議題在台灣其實已經多次討論過,諸如記錄北京地下居住的鼠族及台灣頂樓加蓋分割出租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但如本書抽絲剝繭地將結構以及困境分析得如此透澈,將整個結構調查詳細的,似乎也只有本書。譯者及編輯們特別將本書的數字換算成台幣,更能讓讀者在閱讀時,理解這些人的生活處境。
 
  我不斷地想起台灣的處境,同樣有著高齡租屋的困境;在三重中永和萬華,有同樣的居住空間,甚至有同樣的火警新聞出現;在竹科周遭,有著所謂的違建自動長大。台灣的巢運歷時已久,卻始終沒有辦法改變房屋成為一種投資商品的現實狀況。
 
  閱讀這本書以後,我所思考的是,居住權究竟是一種每個人都需要的重要權益,還是投資標的?
 
作者序
 
從束縛自我的貧窮解放
李惠美
 
  「任何條件之所以存在,都是因為有人能從中獲取利益,我們能在貧民窟當中,具體看見這種剝削的型態。」(馬丁路德金恩)
 
  貧窮究竟是從何時開始,不知不覺地進入貧窮者的生活?貧窮的他們,究竟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又為什麼變得貧窮?是因為他們天生如此嗎?在極度追求資本主義的韓國社會,即便貧窮已是媒體最愛的題材,但有錢人剝削窮人的根本問題卻仍鮮少有人提及。
 
  本書是2019年5月以及10月至11月於韓國日報連載之〈比地頂考更不如的蟻居房〉〈大學街新蟻居村〉等兩篇報導的背後故事。
 
  報導中揭露在蟻居村這個「介於露宿街頭與正常居住之間」的弱勢區域當中,房東對房客掠奪式的租賃產業,同時也以實際案例,讓人們看見房東的集團利己主義,如何逼迫青年朋友用青春與未來做擔保,進而陷入居住貧窮之中。在刊出這些報導之前,我也完成了兒童居住貧窮的〈被困在單間房中的孩子〉企劃,用整整一年的時間完成「居住三部曲」,我問心無愧。
 
  我想透過這些報導,探討我們在談論「貧困」時容易忽略的一連串剝削問題。我關注的不僅僅是巨大之惡,更是存在於我們周遭,榨取底層人口以維持個人地位的剝削問題,被歸類為最惡劣居住品質第一線蟻居村,以及陷入居住貧窮的青年朋友便是其中一個議題。
 
  我之所以特別關注居住問題,而且著重在居住福利而非不動產問題的原因,是因為我本人在年輕時便曾經與貧困對抗。在這個認為貧窮十分羞恥的社會,過去的我時時刻刻害怕自己身上流露出貧窮的氣息,只能努力武裝起自己,但我藉著書寫貧困者的故事,感覺自己從束縛自我的貧窮中解放。因此,「居住三部曲」是以記者身分的報導,同時也是讓我終於能夠認同「自我」的轉捩點。感謝給我機會,讓我能將這段或許只對自己有意義的經歷出版成冊,對社會做出一份貢獻的字罈出版社、李恩惠總編輯及金始德老師。
 
  從報導連載開始到書籍出版的這段時間,韓國日報企劃採訪組的前輩總是支持著我、對我照顧有加。身為組內年紀最小的我,總是提出很多大膽的主題,而楊洪柱前輩總是以「好啊,很有趣,試試看」,並全力支持、鼓勵我,真的非常感謝他。上半年我之所以能夠秉持著「想寫好新聞」的熱情繼續工作,都是因為有一群好前輩為我奠定良好的基礎。
 
  我最感激、最敬愛的金惠英前輩,你不僅教導我面對工作的態度,更讓我了解對待人的真誠,以及該用怎樣的觀點來看待這個世界,雖然想在一旁偷偷模仿,將這一切學習起來,但現在的我還有許多不足之處。2019下半年的我非常不穩定,是李珍熙、朴尚俊、朴素英等三位前輩拉住了我,同時我也想向2018年待過的社會部警察組表達感謝之意。這些事情都不是靠我一個人完成,而是因為有前輩的支持,我才能盡力完成。即使大家都要帶領多位實習記者,但還是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真的讓我十分感激。
 
  最重要的,是有韓國日報提供報紙版面,讓年資尚淺的我盡情地實驗與挑戰,我才能有機會獲得採訪與出版書籍的機會。由於文字的力量尚嫌不足,因此也很感謝幫忙用照片記錄的洪仁基、裴佑翰、徐在勳等三位前輩。每次在做企劃報導時,總會獲得許多前後輩的支持與鼓勵,無法將每一位的名字一一列出來表達感謝,我感到十分歉疚。
 
  最後,我想向一直相信我的家人說我愛你們。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作品在探討社會階層固化這一議題上,展現了令人驚訝的深度與廣度。它不像有些社會評論,只停留在現象的表層抱怨,而是深入到制度設計的根本問題,探討資本如何有效地將社會流動性鎖死。電子書的格式閱讀起來很方便,尤其是在通勤時,可以隨時中斷和重啟,但這本書的內容卻讓人難以做到真正的「隨意閱讀」,總會讓人忍不住想一口氣讀完,那種被情節推著走的衝動非常強烈。作者對韓國社會的脈絡有著極其細膩的理解,使得書中的論述紮實可信,而不是空泛的道德批判。讀完後,我對於「成功學」那套說辭產生了更深層的質疑,因為這本書強烈暗示了,在一個被少數人完全掌控的系統裡,個人的努力往往只是徒勞,真正決定命運的,還是那些看不見的宏觀力量。這無疑是一部發人深省、值得所有關心社會公平的人細細品味的重量級作品。

评分

整本書的氣氛營造得極為壓抑,但這份壓抑感並非來自無病呻吟,而是源於對體制性不公義的深刻控訴。我特別欣賞作者對於「寄生」這個詞彙的解構,他並沒有簡單地將責任推給特定的某一群人,而是試圖描繪出一張錯綜複雜的社會關係網,每個人似乎都在這個網絡中扮演著被壓榨或壓榨別人的角色,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電子書的檢索功能幫了我大忙,因為有些專有名詞和特定時空背景的案例,我會習慣性地做個標記以便日後回顧。這不是一本輕鬆的讀物,讀完後需要時間消化,甚至會讓人對周遭的環境產生一種疏離感,懷疑自己所處的環境是否也正在朝著同樣的方向沉淪。它成功地將經濟學的冷硬事實,轉化為極具情感衝擊力的社會寫實文學,這在同類型的非虛構作品中是相當少見的。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真的很吸睛,那種帶點灰暗、飽和度不高的色調,加上醒目的標題字體,一看就知道內容肯定不輕鬆。我拿到電子書後,立刻就點開來翻了一下目錄,光是那些章節標題就讓人心頭一沉,感覺到一股強烈的社會批判氣息撲面而來。它不像一般的財經書那樣用冰冷的數據說話,而是用一種非常貼近人心的敘事方式,去描繪那些在高房價壓力下掙扎的庶民生活。我個人對這種基於田野調查、深入社區挖掘真實故事的寫作手法特別有興趣,因為只有深入到那些「蟻居村」的角落,才能真正理解結構性問題對個體命運的巨大影響。這本書顯然是想揭露某些被主流媒體忽略的陰暗面,讓人不得不正視,在光鮮亮麗的首爾背後,究竟隱藏著多少難以言喻的辛酸。光是從排版和視覺設計上,就能感受到作者在傳達訊息時的堅定立場,這不是一本提供解決方案的教科書,更像是一記沉重的警鐘,敲醒沉睡中的社會良知。

评分

讀完幾章之後,我必須說,作者的筆力非常犀利,觀察角度更是刁鑽。他似乎完全不打算給那些炒房的「資本大鱷」任何面子,直接點名道姓地剖析他們的獲利模式,那種近乎殘酷的描寫,讓人讀了之後對整個房地產市場的觀感徹底改變。尤其是在描述那些底層家庭為了爭取一個勉強遮風避雨的空間所付出的巨大代價時,那種無力感幾乎要穿透螢幕。我常常在想,我們在台灣看著自己城市的房價,也常有類似的慨嘆,但這本書提供了一個更宏大、更極端的案例——首爾,這個亞洲指標性的都市,它的病灶似乎更深、更無可救藥。作者並沒有用太多學術術語來包裝,而是直接用故事和事實堆砌起一個讓人喘不過氣的現實劇場,這種樸實卻有力的敘事,遠比那些空泛的政策分析來得震撼人心。它強迫讀者去思考,當居住權淪為純粹的商品,社會正義的天秤會傾向哪一邊。

评分

從文學風格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章節跳轉和節奏掌握得非常好,張弛有度。有些部分像是冷靜的報告文學,精確地羅列了數據和法律漏洞;但有些段落則突然轉為極富畫面感的現場側寫,彷彿讀者正親身站在那些狹窄、陰暗的「蟻居村」巷弄裡,聞得到空氣中的濕氣和絕望的味道。這種敘事手法的靈活運用,使得內容的厚重感得以平衡,不會讓讀者因為過於沉悶的批判而失去耐心。對我來說,最觸動人心的是那些對於「希望」的描寫,即使在最絕望的角落,作者依然捕捉到一絲絲微弱卻堅韌的人性光輝。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記錄了韓國房地產泡沫下的社會畸形,更在於它提供了一面鏡子,讓我們能更誠實地面對自身社會結構中可能存在的類似隱憂,那種對未來的不安感,隨著閱讀的深入,愈發清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