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心時代:心血管不暴走!國際血液醫學權威教你守護健康的七堂課 (電子書)

護心時代:心血管不暴走!國際血液醫學權威教你守護健康的七堂課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伍焜玉
图书标签:
  • 心血管健康
  • 心脏病预防
  • 健康生活
  • 医学科普
  • 血液医学
  • 电子书
  • 养生保健
  • 健康指南
  • 疾病预防
  • 健康管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沒人能否認心臟與血管對人體的重要性,
但你真的認識它且好好保護它了嗎?
心肌梗塞、血栓、主動脈剝離、狹心症、中風……
翻開這本書,全面進化你的心血管疾病預防知識!
 
  ☆最權威!──國際血液與免疫醫學專家、中央研究院院士力作,兼具科普知識與實用方法。
  ☆最全面!──完整介紹各種常聽到卻不見得認識的心血管相關疾病,從成因、用藥到預防方式。全方位認識如何守護心血管。
  ☆最警世!──心血管的罹病年齡逐漸下降,成為全民警訊。即刻開始認識心血管,從了解到持之以恆的預防行動,永遠不嫌早。
  ☆最前瞻!──最新國際心血管相關醫學研究與未來發展可能大公開。
 
  心血管疾病大多是可以預防的,
  從現在開始,一起守護心血管,守護我們的人生!
 
  心臟與血管系統是人體的生命中樞,一旦停止運作,短時間內就能奪走生命。近二十年來,心臟病總位居國人十大死因前三名;十大死因中與心血管相關疾病更占了三到五項。為免遺憾發生,每個人都應該具備心血管的相關知識,為自己或家人的健康把關。
 
  基於這樣的理念,國際血液學權威──伍焜玉院士,將其豐厚的心臟、血液、血管醫學相關知識,結合最新研究,完整且全面性地介紹心血管系統在人體中的運作模式,帶你認識血管硬化、血栓、心肌梗塞、狹心症、主動脈剝離、血管瘤、腦中風、糖尿病等等耳熟能詳卻令人聞之色變的問題。一次認識多種快速奪魂的疾病成因、治療方式,並學會提早預防的方法,更能了解最新醫學研究趨勢與未來發展。
 
重磅推薦(依姓名筆劃排序)
 
  王水深|輔大醫院院長
  王宗道|臺大醫院內科部整合醫學科主任
  史考特|醫師/一分鐘健身教室創辦人
  江安世|中央研究院院士
  吳昭軍|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署長
  吳德朗|長庚醫療體系最高顧問
  李家維|前《科學人》雜誌總編輯
  林文玲|早安健康媒體平臺創辦人暨執行長
  梁賡義|國家衛生研究院院長
  陳耀昌|臺大醫學院名譽教授
  廖俊智|中央研究院院長
  魏  崢|振興醫院院長
  「醫藥報導沒說完的故事」版主
 
  熟讀伍院士的這本精心傑作《護心時代》,學以致用,將可延年益壽。──王水深(輔大醫院院長)
 
  伍院士的這本《護心時代》提供正確客觀的醫學知識,甚至有撥亂反正的作用,至為難得。──王宗道(臺大醫院內科部整合醫學科主任)
 
  從心血管疾病的歷史觀、成因、治療、飲食與運動的重要角色,一直到未來的醫療技術展望,鉅細靡遺地將重要的醫學知識濃縮在這本書中。──史考特(醫師/一分鐘健身教室創辦人)
 
  看完本書,相信你會跟我一樣覺得明天會更美好,更有動力來維護心血管的健康。──江安世(中央研究院院士)
 
  健康端視「做」與「不做」間,期待知識轉化成行動力,讓我們享有健康的心血管,做一個「好心」人。──吳昭軍(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署長)
 
  這本血液學權威筆下的新書《護心時代》,是一本內容豐富的健康知識參考書,值得推薦給國人閱讀。──吳德朗(長庚醫療體系最高顧問)
 
  在這個時間點,伍焜玉院士出版這本《護心時代》,更多了一層救人救心的意義存在。──李家維(前《科學人》雜誌總編輯)
 
  這本書透過科學的解析、全視野的生命演化與生態導覽,這些疾病就不再那樣「無常」與「意外」。──林文玲(早安健康媒體平臺創辦人暨執行長)
 
  這本講述照顧心血管健康的科普書,將他博大精深的知識轉化為科普著作給大眾閱讀,讓大眾從中獲益,既懂得照顧自己,也能幫助他人。──陳耀昌(臺大醫學院名譽教授)
 
  以清晰流暢的文字引述各個有趣的故事,並娓娓敘述歷史演變,讓讀者能夠瞭解如何與我們的心血管疾病健康共處。──魏崢(振興醫院院長)
 
  院士淺白、輕鬆的文字敘述,對血球、心血管結構、心血管疾病機轉、藥物發明等有了縱橫古今、鉅細靡遺的介紹。──「醫藥報導沒說完的故事」版主
深度解析人工智能在现代社会中的角色与未来趋势 第一部分:人工智能的浪潮:从理论基石到现实应用 人工智能(AI)已不再是科幻小说的专属想象,而是深刻重塑我们生活、工作和思考方式的强大技术力量。要全面理解当前AI的格局,我们需要从其理论基础和历史演进入手。 1.1 算法的进化:从符号主义到联结主义 人工智能的发展经历了数次范式的转换。早期的AI,以符号主义为代表,试图通过预设的逻辑规则和知识库来模拟人类的推理过程。这种方法在解决特定、封闭领域的问题时表现出色,例如早期的专家系统。然而,它在处理模糊、开放世界的复杂问题时显得力不从心,难以应对现实世界中海量且不断变化的数据。 进入21世纪,随着计算能力的飞速提升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联结主义,尤其是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成为了主流。深度学习模仿人脑神经元的工作方式,通过构建多层神经网络结构来处理和学习数据中的复杂模式。卷积神经网络(CNN)在图像识别领域的突破,以及循环神经网络(RNN)及其变体(如LSTM和GRU)在自然语言处理(NLP)中的成功,标志着AI进入了一个新的黄金时代。 1.2 算力的革命与数据洪流的驱动 AI的每一次飞跃都离不开硬件的支撑。图形处理器(GPU)的并行计算能力为训练庞大模型提供了可能。这些模型往往需要数以亿计甚至万亿计的参数,其训练过程对计算资源的需求是天文数字。同时,互联网、物联网(IoT)和移动设备的普及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数据洪流。这些数据成为了AI学习的“养料”,使得模型的准确性和泛化能力得以显著提升。高质量、大规模的数据集是训练出高性能AI系统的关键瓶颈之一。 第二部分:当代AI的核心技术与应用版图 当前人工智能的应用版图极其广阔,涉及几乎所有行业。这些应用的核心是几项关键技术及其融合。 2.1 自然语言处理(NLP)的颠覆性进展 NLP领域近期的突破主要归功于Transformer架构的出现。自2017年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论文发表以来,基于Transformer的大型语言模型(LLMs),如GPT系列、BERT及其衍生模型,彻底改变了机器理解和生成人类语言的方式。 这些模型不仅能进行准确的机器翻译、情感分析和文本摘要,更展现出惊人的“涌现能力”(Emergent Abilities),例如零样本学习(Zero-Shot Learning)和上下文学习(In-Context Learning)。它们正在重塑内容创作、客户服务、编程辅助乃至知识检索的范式。然而,LLMs也带来了“幻觉”(Hallucination,即生成看似合理但事实上错误的信息)和偏见传播等挑战,需要更精细的对齐(Alignment)技术来解决。 2.2 计算机视觉的精细化与实时化 计算机视觉(CV)的应用已从早期的目标检测和图像分类,发展到高精度的语义分割、三维重建和视频理解。在工业检测、自动驾驶、医疗影像诊断等领域,CV系统正变得越来越不可或缺。例如,在自动驾驶中,实时、准确地识别行人、交通标志和路面状况,是保障安全性的核心。此外,生成对抗网络(GANs)和扩散模型(Diffusion Models)在图像和视频生成领域的突破,模糊了真实与虚拟的界限,催生了“深度伪造”(Deepfakes)等新兴技术与伦理难题。 2.3 强化学习与决策制定 强化学习(RL)的核心在于通过与环境的交互,学习最优的行动策略以最大化长期回报。RL在复杂决策场景中展现出巨大潜力,尤其是在游戏(如AlphaGo在围棋上的胜利)、机器人控制和资源调度方面。近年来的研究正致力于将RL与深度学习结合(深度强化学习,DRL),使其能够处理高维度的感知输入,从而解决更贴近现实世界的控制问题,如复杂工业流程的最优化管理。 第三部分:AI的社会影响、治理与未来展望 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深远的社会、经济和伦理影响,同时也为人类的未来描绘了新的蓝图。 3.1 经济重塑与劳动力市场的变革 AI正在引发新一轮的生产力革命。自动化将取代大量重复性的认知和体力劳动,极大地提高了效率。然而,这也对现有劳动力结构提出了严峻挑战。我们必须关注技能差距的扩大和收入不平等的加剧。未来的教育和职业培训体系需要快速转型,侧重于培养人类独有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复杂协作能力,以与AI形成有效互补。 3.2 伦理、安全与监管的迫切需求 随着AI系统影响力的增加,其可靠性、公平性和透明度变得至关重要。数据偏见可能导致歧视性的决策;算法的黑箱特性使得问责变得困难;而自主系统的潜在失控风险也令人担忧。因此,全球范围内对AI治理的探讨日益紧迫。制定清晰的监管框架,确保AI系统的可解释性(XAI)、健壮性(Robustness)和可信赖性(Trustworthiness),是确保技术健康发展的基石。特别是对于可能对社会造成大规模影响的通用人工智能(AGI)的研发,审慎的态度和国际合作尤为关键。 3.3 通用人工智能(AGI)的愿景与路径 AGI,即具备与人类相当或超越人类在几乎所有智力任务上表现的能力,仍是AI领域的终极目标。尽管当前的模型在特定任务上表现惊人,但它们本质上仍是“窄领域”AI。实现AGI需要解决常识推理、跨领域迁移学习和深层因果理解等核心难题。研究人员正探索新的架构和学习范式,试图构建能进行真正抽象思考和自主目标设定的智能体。AGI的实现,无论在何时到来,都将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事件,要求我们提前思考其对社会结构和人类存在意义的根本性影响。 总结 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深度渗透到现代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我们正处于一个技术指数增长的拐点,理解其技术原理、审慎评估其社会影响,并积极参与到治理和规范的构建中,是把握这一历史机遇的关键所在。未来的竞争将不再是人与机器的对抗,而是善于利用和驾驭智能工具的人与未能适应变革的人之间的差异。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伍焜玉
 
  中央研究院院士、國家衛生研究院名譽研究員、國立清華大學侯金堆講座教授、國際知名血液學權威,研究專長為血管與幹細胞生物學、血液學,以及腫瘤學。
 
  生於高雄,畢業於臺灣大學醫學系,之後負笈海外取得美國耶魯大學碩士學位及英國倫敦大學藥理博士學位。
 
  伍焜玉院士是國際著名的血液學家及血液科醫師,在美國任教多年,曾任德州大學休士頓分校講座教授兼血液科主任任逾二十年,以及M.D.安德森癌症中心教授。回國後擔任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所長、國家衛生研究院特聘研究員兼院長。現為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兼任教授、臺灣大學醫學院特聘講座教授、中國醫藥大學講座教授。
 
  伍院士的研究成果豐碩,已發表將近四百篇有關血液學及血管生物學研究論文,並屢次獲得多項獎項與殊榮。榮獲2015年總統科學獎。曾擔任美國內科醫學會(American Board of Internal Medicine)血液學專科主席。獲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歐洲科學院(European Academy of Sciences)院士、發展中世界科學院(The Academy of Sciences for the Developing World)院士,以及美國臨床研究學會(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和美國醫師學會(Association of American Physicians)會員。
 
  除了專業學術上的榮譽之外,伍院士在1994年獲美國休士頓市長巴布‧藍尼爾(Bob Lanier)頒布12月9日為「伍焜玉醫師日」,別具意義。

图书目录

自序  成為心血管健康守護者
前言  強固心血管的大小事
 
第1課  心血管的科學發現
第1章  古代奇異的血管論
第2章  科學化的血液循環論
第3章  血管不僅僅是運輸血液的管子
第4章  血管內流著紅色液體
 
第2課  動脈硬化及血栓──心血管疾病的元兇
第5章  血管鈣化自古即存在
第6章  血管的硬化
第7章  炸藥原料解除心絞痛
第8章  血栓引起急性心肌梗塞及缺血性中風
第9章  天然的血栓藥:水蛭與肝素
第10章  殺鼠藥變成老牌抗血栓藥
 
第3課  壞膽固醇與冠心病
第11章  解開冠心病風險之謎
第12章  高血脂是風險之首
第13章  預防冠心病的萬靈藥
 
第4課  高血壓對血管的傷害
第14章  血流與血壓的調控
第15章  高血壓是腦中風的主要風險因子
第16章  高血壓引發主動脈剝離及血管瘤
第17章  解除高血壓的良藥
第18章  製造有生命的人工血管
 
第5課  高血糖傷害小血管
第19章  高血糖的傷害力
第20章  救活糖尿病兒童的奇蹟藥
第21章  小血管的勁敵:高血糖及新型冠狀病毒
 
第6課  保護心血管的生活藝術
第22章  食物是保護心血管的第一防線
第23章  吃糖的藝術
第24章  茶、黑咖啡、黑巧克力、紅酒
第25章  舒壓及運動保護心血管健康
 
第7課  保護心血管的願景
第26章  基因編輯與心血管護衛
第27章  人工智慧加強心血管護衛
第28章  腸道細菌群保護心血管
第29章  健康的血管老化
後語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3293651
  • EISBN:9789573294481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3.1MB

图书试读

自序
 
成為心血管健康守護者
 
  心血管疾病已成為全球最重要的慢性流行病,它損害個人健康,威脅社會安寧,而且造成經濟的負擔。可幸的是,心血管疾病是可以預防的。
 
  二十世紀後半期,美國及西歐國家的研究成果證明,改進飲食習慣、剔除不良生活方式及增加活動及運動量,就可以有效減少心血管疾病發生率及死亡率。更可喜的是,心血管疾病的「三高」(即高血壓、高血脂及高血糖)風險因子已經可用口服藥物有效控制,能增進心血管健康及延長壽命。
 
  心血管研究之始
 
  二十一世紀帶來了新的挑戰,而生醫科技的突飛猛進也帶來新契機。心血管疾病最核心的病變是動脈硬化及血栓,而這些病變的起因是血管內的保護機制遭到破壞。先了解血管的護衛及病變起因,就能更有效地改良飲食及生活習慣,並且在有狀況時可以有規律地服用藥物,達到長期護衛心血管的健康。
 
  血管一直被認為是具有彈性而且強韌的血液運輸通道,聽起來似乎滿被動的。1970年代,科學家成功培養出包圍整個管壁的單層內皮細胞後,發現內皮細胞是很活躍的細胞,具有保護血管的功能。內皮細胞的成功培養是一件大事,它就像一把火,將心血管研究燃燒起來。對一位當時剛在血栓研究有點成就的年輕醫生來說,它讓我對內皮細胞的護衛功能產生很大的興趣,學界對內皮細胞的生化及分生研究也火熱起來。當時,我已經選擇研究血小板的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發現了阿司匹林(aspirin)可以抑止血小板製造出的一種前列腺素──血栓素(thromboxane) ,因而可以醫治小血管血小板阻塞症。
 
  一個有趣的發現吸引了我。英國藥理大師約翰‧范恩(John Vane)的團隊發現內皮細胞會製造一種全新的前列腺素,命名為前列環素(Prostacyclin),其作用是在抗拒血小板製造的血栓素,減低血小板形成血栓的能力。血栓素與前列環素形成陰陽平衡狀態,讓血小板具有活躍的止血功能,卻不會形成血栓的衝力。前列環素的護衛力的確很大,把前列環素除去時,會帶來心血管災害。使用特殊的消炎止痛藥時,確實會因為抑止了前列環素而發生心血管疾病。而內皮細胞製造前列環素的生化及分生機制,就成為了我研究的焦點。
 
  建立預防概念,保衛心血管即刻開始
 
  心血管的健康與我們的生活習慣及飲食有密切的關係。美國及西歐的飲食習慣傾向多肉、多糖、多油及多鹽;生活方式傾向舒服、少勞動、少活動及少運動。這樣的生活方式讓動脈硬化加快,而且硬化斑塊容易破裂,會發生血栓,導致心肌梗塞。
 
  1940年代,學界就已察覺到心肌梗塞的增加,到1950年代已經成為很嚇人的病。當時,臺灣的飲食及生活習慣還沒有受西方影響太多,因此心肌梗塞較為罕見。經濟起飛後,生活改善,開始引進西方飲食及生活方式,動脈硬化也隨著起飛,心肌梗塞的發生率逐年增高。
 
  現今青少年更沉迷於電視及電腦,缺乏活動及運動,動脈硬化呈現年輕化,心肌梗塞患者的年齡也是逐漸降低。動脈硬化及心肌梗塞的年輕化已受到社會關注,一般大眾也興起養生食物風潮,流傳了不少保健之道,但有時卻忽略了基本的營養。
 
  事實上,多年來臨床及流行病學研究已經打下又強又堅固的保護心血管基礎。對於保護心血管的飲食及生活方式,學界已有相當的了解,可以供做我們生活的指南。本書在這部分也會有詳細的描述。
 
  二十一世紀帶來新的心血管健康威脅,例如環境汙染,就包含有空氣中的微粒及化學汙染物;土壤中的重金屬及水中汙染物會破壞體內的保護機制,造成心血管傷害。清除汙染將是二十一世紀的一項大挑戰。
 
  另外還有一種威脅來自於微生物,特別是病毒及細菌。如何防止它們對心血管造成傷害,將是目前學界迫切的研究題目。
 
  二十一世紀新的生醫科技將會增進保護心血管健康的能力。人工智慧、基因編輯、腸益菌群、人工萬能幹細胞及精準醫學,都已經應用於加強護衛心血管的研究上,期待不久的將來就可以普遍應用,以減低心血管疾病的負擔,增進民眾的健康。
 
  其實,我們的身體已具備了護衛心血管的機制,但要長期維持心血管健康,必須在生活上多加配合與努力。自小就應養成保護心血管的飲食及生活習慣,能減少對內在護衛功能的損害,確保心血管健康。而醫藥科技的進步更能加強心血管的守護力。當我們了解體內精密的護衛機制及破壞內在護衛的因子,就能更有恆的養成良好飲食與生活習慣,有狀況時使用適當降三高的藥物,以有效預防心血管疾病,享受健康的一生。這也是我撰寫本書的最終目的。
 
推薦文
 
守護心血管,請超前部署  
王水深(輔大醫院院長/講座教授)
  
  本書作者伍焜玉院士是我非常敬重的世界級血液學大師,在其忙碌之餘仍不忘教導大眾重視人體最重要的心血管系統,實在令人欽佩。
 
  莊子說:「哀莫大於心死。」伍院士點出要害,關鍵是血管壁受傷、發炎反應及脂肪沉積造成血管粥狀硬化這三大要素。其實全身的動脈血管都會受侵蝕,發生在心臟就可能引起心肌梗塞,在腦部就可能造成腦中風,在主動脈就可能導致主動脈瘤或主動脈剝離,都是死亡率很高的疾病,必須嚴格控制三高(不要高血壓,不要高血脂,不要高血糖),要正確運動,要適當舒壓,要均衡飲食,要規律生活,不可抽煙,將可輕易避凶趨吉。
 
  若不幸得病也不要灰心,現在已有很好的藥物,例如伍院士談到的阿司匹林(Aspirin)、他汀藥物(Statin)、血管緊張阻滯劑(Angiotensin receptor blockers)、第二型鈉─葡萄糖轉運蛋白抑制劑(SGLT2 inhibitor)等。必要時可用導管整形或支架置放術處理,再不行也可用外科手術治療,用自己血管或人工血管做繞道手術。伍院士也呼籲生醫工程等專家一起努力將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做出適合人體的各種人工血管。
 
  我們不應坐以待斃,我們應超前部署,熟讀伍院士的這本精心傑作《護心時代》,學以致用,將可延年益壽。
 
推薦文
 
從研究到應用,醫學人生的實踐
王宗道(臺大醫院內科部整合醫學科主任/心臟功能室主任)
  
  這次很榮幸有機會為我在台大醫學系學生時期的授課老師伍焜玉院士的最新著作《護心時代》撰寫推薦文,尤其內容又與我的臨床專業「心血管疾病」相關,因此當然義不容辭,且趁便先睹為快。孰料一讀之後欲罷不能,一鼓作氣將全書讀完,深覺這確是一本深入淺出的好書。
 
  伍院士將心血管疾病的各面向由歷史入手,也將其個人研究歷程的親炙經驗寫入,相關知識娓娓道來,最後介紹最新的醫學發展包括人工智慧、基因編輯等,內容既有科學的嚴謹性,又兼顧可讀性及最新科普知識,不僅像我這樣的專業醫師讀起來津津有味,相信對民眾也是一本極佳的科普教育書籍。在知識爆炸、良莠真假不分的今日,伍院士的這本《護心時代》提供正確客觀的醫學知識,甚至有撥亂反正的作用,至為難得。
 
  綜觀全書,個人覺得可分四點略述其特色:
 
  一、由歷史宏觀發展角度論述疾病:在我自己學習及對學生教學時,均特別強調必須探究疾病觀念的歷史演進,才能對疾病全貌有縱深了解,原因是我們不僅要嫻熟最新的醫學知識以應用於臨床,更應該思考如何開創新的醫學知識讓全人類更加受益。因此前人如何在有限知識環境下一步步將醫學知識開展到現今狀態,我們如何讓自己也擁有這種開創思維及創新能力才是學習重點。而在本書中,伍院士以其豐富學養將諸多心血管疾病面向的歷史詳加介紹,十分讓人驚豔,也讓讀者更能理解心血管疾病診療的發展緣由。伍院士提到與其研究相關的血小板前列腺素(血栓素)及血管內皮細胞前列腺素(前列環素)的陰陽平衡,以及後續發現消炎止痛藥因為抑制血管內皮細胞前列環素合成造成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再配合歷史縱深的場景描繪,敘述十分精采。
 
  二、心血管疾病最新觀念的正確傳遞:在個人行醫過程中,深感民眾對心血管疾病仍有諸多誤解,而本書深入淺出傳達正確觀念,如動脈硬化及血栓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致病原因、由流行病學研究找出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阿司匹林的心血管保護研究等,均值得民眾仔細閱讀。所謂「知識是行為最佳的後盾」,正確醫學知識的建立對民眾實在刻不容緩。另一方面,在現今成篇累牘的醫學知識中,仍有許多新的進展不斷發表,如在PCSK9抑制劑已可廣泛使用的今日,LDL膽固醇的治療目標在高心血管風險族群,已被推薦要小於五十五每分升毫克;在2021年美國心臟學會年會發表的ASCEND試驗顯示,阿司匹林對第二型糖尿病人無法有效減少失智症發生;臺灣高血壓指引及國外高血壓指引均建議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藥、鈣離子阻斷劑、利尿劑,甚至乙型阻斷劑均可自由組合使用。
 
  三、以科學原則推薦心血管保護的非藥物治療策略:伍院士以其深厚學養,依據科學證據,對各種食物,包括蛋、糖、綠茶、紅酒、咖啡等做詳細說明,內容相當引人入勝。其中,「不隨便吃藥或補品」的建議更深得我心。
 
  四、心血管領域的最新科技:這是令人相當驚豔的章節。伍院士對各項新科技娓娓道來,包括CRISPR-Cas9基因編輯、人工智慧、腸道菌群等都有深入介紹。由於個人這幾年也帶領TW-CVAI團隊開發心血管相關AI模型,發展方向也正如伍院士指出的尋找風險因子及心血管影像自動診斷方面。除了冠狀動脈狹窄自動診斷及鈣化分數自動定量外,我們最近也領先世界開發出將心臟外周脂肪自動定量的AI工具,目前正與健保署合作,看能否將國人心血管風險做更精準地估測。
 
  遙想初次親炙伍院士上課風采已是三十年前,三十年後有此機會以此種方式向老師致敬,是一種傳承,更是在醫學科學路上秉持嚴謹科學研究精神向未知挑戰、將已知擴展應用的醫學人生共同實踐。醫學的對象是全體人類,伍院士的《護心時代》一書亦如其書名將護衛其讀者,謹以此文鄭重推薦予諸位。
 
推薦文
 
及早預防,免受心血管疾病之苦
史考特(醫師/一分鐘健身教室創辦人)
  
  幾年前我照顧過一位三十六歲的電腦工程師。某天早上,他起床時重重地摔倒在地,竟無法自行起身!送到醫院經檢查後,他被告知是血管阻塞造成的腦中風。
 
  身為家庭支柱的他倒下,讓太太與兩個年幼孩子的生活陷入了困頓中。在中風後的半年裡,他非常積極地配合醫師與治療師們的指示復健。看著他與太太從每日以淚洗面,到慢慢臉上有了笑容;從無法自行起身,到撐著拐杖行走,我心裡著實替他感到開心,卻也不禁問自己,如何才能避免這樣的悲劇重演?
 
  目前先進國家的三大健康殺手:癌症、心血管疾病、神經退化性病變中,心血管疾病是被研究得最為透徹,也是最能被有效預防的一種,在健康促進與疾病預防的工作中可謂是「低懸的果實」。
 
  在臨床上,我遇過一輩子不抽菸的肺癌患者,以及高教育水準的失智症患者,明明做了所有「對的事」卻仍發生疾病,著實叫人沮喪。相對來說,大多數心、腦血管疾病患者,都可以很明確地找出問題所在,例如前述那位電腦工程師的血管阻塞,就是長年的肥胖、高血壓、缺乏運動與睡眠所堆砌出的不幸後果。
 
  也因此我特別推薦伍焜玉院士的這本《護心時代》,從心血管疾病的歷史觀、成因、治療、飲食與運動的重要角色,一直到未來的醫療技術展望,鉅細靡遺地將重要的醫學知識濃縮在這本書中。建議各位朋友針對書中提到的危險因子及早做好預防工作,不僅能幫助我們活得久,更能免受疾病之苦而有理想的生活品質。
   
推薦文
 
滋潤生命的器官
江安世(中央研究院院士)
  
  「在顯微鏡下,扁平的內皮細胞像似足球表面的縫接,形成各種管徑的血管在腦內穿梭,末梢的微血管遍佈全腦,在海馬迴的幹細胞則緊緊趴在微血管外壁上,像似在吸取著運送來的分子維生。」這二十年前在冷泉港實驗室進行鼠腦研究時觀察到的震撼景象,至今仍在我腦中徘徊。心血管支持人體各種器官的正常運作,尤其是大腦由於血腦屏障的隔離,僅能仰賴血管運送來的能量,是以維護心血管就是維護生命。
 
  由臨床到基礎,由個體生理到分子機制,伍焜玉院士一直是心血管研究領域的先驅者。在《護心時代》一書中,沒有艱澀難懂的醫學、藥學與分子生物學,伍院士先在前兩單元娓娓道來維護心血管老藥的有趣發現及基於分子機制研發的新藥,用說故事的方式引導讀者了解心血管的基本知識。第三到第五單元分別闡述膽固醇、血壓、及血糖對心血管的威脅,為健康生活鋪路。
 
  這是一本實用的書,尤其對年齡較長者,這更是一本健康生活指南。第六單元「保護心血管的生活藝術」應該是本書核心,實際教讀者如何以健康的生活來維護心血管的正常功能。
 
  我是腦科學家,一向知道理解與興趣是有效執行的開端。伍院士知道健康生活說來容易做來難,先以說故事的方式奠定基本知識,引發讀者興趣,再談為何減重、少糖、紓壓、運動……等這些老生常談的生活習慣之必要,幫助讀者在具備相關知識的前提下,更有效率、更有恆心地保護心血管。
 
  在最後單元,伍院士以更宏觀的視角談基因編輯、人工智慧、腸道益生菌等研究應用來看維護心血管的願景。看完本書,相信你會跟我一樣覺得明天會更美好,更有動力來維護心血管的健康。
 
推薦文
 
將知識轉化為守護健康的行動力
吳昭軍(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署長)
 
  根據109年死因統計,心臟病是國人第二號殺手,平均每二十六分鐘就有一人死於心臟病,如再加上腦中風、高血壓、糖尿病及腎臟病等血管性疾病,每年造成五‧四萬人死亡,其威脅不容小覷。本署致力於提升國人健康識能,力行健康生活型態;普及預防保健服務,推動心血管疾病防治。很高興專擅血液學及血管生物學的伍院士著書來協助民眾認識心血管疾病,進而好好保護自己,免於此疾病的威脅。
 
  八成的心臟病與中風的過早死亡是可預防的,許多實證資料顯示減少飽和脂肪、糖、鹽攝取,足量食用蔬菜、水果、全榖、豆類及堅果種子,並以天然食物為主,避免加工食品是第一要務;定期規律運動,每週累積一百五十分鐘的中度身體活動(例如快走、慢走、騎自行車)和戒菸節酒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若發現已有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問題,要養成定期測量血壓、血糖習慣,掌握自身血壓、血糖數據變化並記錄,更應遵照醫師指示用藥及定期回診追蹤,切勿任意停藥或增減用藥劑量,積極做好三高控制,才是掌握健康的契機與關鍵。
 
  這本《護心時代》以深入淺出的方式說明心血管疾病主要之風險因子──「三高」,並提供相關心血管疾病預防知識。如何為自己的健康把關,呼應伍院士所說,需要的是決心及積極性,健康端視「做」與「不做」間,期待知識轉化成行動力,讓我們享有健康的心血管,做一個「好心」人。
 
推薦文
 
血小板的功過
吳德朗(長庚醫院心臟科醫師、長庚醫療體系最高顧問)
 
  血液有三種細胞:紅血球、白血球及血小板,紅血球負責氧氣的輸送,白血球負責抵抗人體的感染,血小板負責血液在傷口止血凝固癒合,各司其職。血小板的功能如果過份旺盛,在心臟血管會造成心肌梗塞,在腦血管會發生栓塞性腦中風,兩者都會危及生命,也都名列國內的十大死因。目前臨床上是用阿司匹林(Aspirin)及氯吡格雷(Clopidogrel)等藥物來抑制血小板的功能,防止血栓堵住心血管或腦血管而發生心肌梗塞或腦中風。
 
  伍院士有血小板先生(Mr. Platelet)的尊稱,是血液學專家,也是研究血小板及血管內皮細胞的世界權威。這本血液學權威筆下的新書《護心時代》,是一本內容豐富的健康知識參考書,值得推薦給國人閱讀。
 
   (本文作者為伍焜玉院士臺大醫學院同班同學,一九六六年畢)
 
推薦文
 
以科學救人救心
李家維(前《科學人》雜誌總編輯)
 
  近兩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疫苗問題,引起大眾對心血管的健康產生關注,終於,這個有可能在短時間奪走生命的器官系統,有了被重視的機會。在這個時間點,伍焜玉院士出版這本《護心時代》,更多了一層救人救心的意義存在。這也讓我回想起過往命懸一念間的那段經歷。
 
  曾經有次突如其來的胸口悶痛、喘氣無力,我知道大事不妙,即直驅鄰近的為恭醫院急診處。心電圖和X光檢驗都無大礙,但血中的心肌鈣蛋白指數明顯過高,就這麼被送進了加護病房。心肌鈣蛋白和鈣離子負責調節心臟的肌肉收縮,當心肌缺氧受損時,就被釋放到血液裡,依濃度看,我是得了危險的心肌梗塞。
 
  接上氧氣管和抗凝血劑點滴,我以為可以安穩睡上一覺,靜待一天後的心導管檢查,不料半夜在冷汗、胸痛和嘔吐感中驚醒,含了顆硝化甘油,五分鐘後竟然昏迷休克。在眾護士的驚呼聲中醒來後,四肢冰冷,聽她們述說方才我臉刷白、眼翻轉的險況,看著監視器上血壓五十、三十的警示,顯然心肌正壞死中。我想這就是離世階段了,此生無憾,似乎嘴角還有了笑意。
 
  幸而搶救成功,血壓漸上升,被推進了像精密太空艙的心導管手術室。主刀的是由臺北飛車趕回的褚佩寰醫師,他不厭我的好奇多問,仔細說明手術步驟和原理,還允許我戴著眼鏡享受觀看螢幕上的全部過程。
 
  導管由股腹間的動脈進入,旋轉的兩部X光機藉顯影劑之助,立刻發現了心臟的左冠狀動脈嚴重阻塞了兩處,分別只剩百分之一和百分之五的涓滴細流。褚醫師先用強力溶凝血劑鬆動血塊,接著以氣球擴張打開血路,再移入支架撐住血管,當血液無阻暢流後,就大功告成了。從上臺麻醉、解說到完工,竟然只需四十五分鐘,科學萬歲啊!
 
  思及這段過程,仍膽戰心驚。慶幸自己對醫學與身體還有些認識,得以及時反應處理。伍院士想必也期望透過這本書,幫助大家先對自己的心血管系統有所認識,了解這個維繫著我們生命的泉源,進而預防憾事發生。這樣一本有著救世意義的知識著作,我們不能不讀!
  
推薦文
 
抵抗力的祕密
林文玲(早安健康媒體平台創辦人、執行長)
 
  我們經常在媒體上看到醫學期刊發表類似這樣的研究報告:
  「發炎性腸道疾病患者出現失智症的風險,是沒罹患這些疾病者的兩倍以上。」
  「糖尿病患者染新冠肺炎死亡率為常人八倍!」
  腸道和大腦,血糖和病毒感染,看起來關係並不緊密,卻成為重症機率倍增的推手,原因為何?
 
  伍焜玉院士《護心時代》一書,剖析近半世紀人類最重要的疾病及它們的根源,在人體生態中一步步形成健康風暴,答案就在血管,以及流動其中的血液。
 
  在臺灣,十大死因有一半是心血管相關疾病(註),而且這些疾病都有日趨年輕化的發展。更值得警惕的是,這些疾病同屬於慢性病,卻經常在瞬間奪去生命。當那些三、四十歲的年輕人因為心肌梗塞、腦中風或主動脈剝離的新聞出現在媒體上而被瘋狂分享,通常會引起一陣「生命無常」、「明天與意外誰會先到」的感概。
 
  這本書透過科學的解析、全視野的生命演化與生態導覽,這些疾病就不再那樣「無常」與「意外」。
 
  人體的設計極為精妙。心血管系統貫穿全身器官與細胞,帶來氧氣與營養。有血小板負責將外傷破裂的血液凝結;有白血球負責將貿然入侵的細菌消滅。肝臟可以吞噬血液中的廢物;腎臟可以調節血液的酸鹼值;內皮細胞可以製造極小化學分子調控血液和各種血球;平滑肌細胞可以調控血管的收縮與鬆弛。這樣機密的設計,為什麼會在二十一世紀帶給人們持續發展中的血管風暴呢?
 
  答案是:日積月累的生活型態。
 
  舉例而言,高血糖會增加血小板的凝聚力,增加血栓的形成;高血糖會降低白血球的功能,使白血球抵擋細菌的能力降低。
 
  這也解釋了:當糖尿病患者外傷或是感染病毒(如新冠肺炎等)時,重症機率要高上許多。
  也可以說,血管裡所流動的,就是人類抵抗力的密碼。
 
  2013年《早安健康》成立的宗旨,是希望帶給社會易懂、易執行的健康知識。知識之所以帶來力量,是因為比起藥物,知識更能改變生活型態。
 
  透過本書,我們一起來徹底瞭解:為什麼壓力會帶來高血壓?為什麼失眠會造成動脈硬化?為什麼運動才能減輕心臟負擔?它會讓我們開始回到生活面,正確地好好愛自己的身體。
 
  (註:2020年十大死因依序為:惡性腫瘤(癌症)、心臟疾病、肺炎、腦血管疾病、糖尿病、事故傷害、高血壓性疾病、慢性下呼吸道疾病、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慢性肝病及肝硬化。)
 
推薦文
 
以博大精深的學養傳遞科普與健康
陳耀昌(臺大醫學院名譽教授)
 
  焜玉師的大作出版,遠流邀我寫序。我說我想寫五千字,但遠流說只能寫五百字,不過身為焜玉師的大弟子,一動筆就欲罷不能。這本書是心臟血管的保健書籍,知道伍焜玉教授的本行是血液專科醫師的讀者,一定很納悶,怎麼他的三本書,先是血液,再來免疫,現在變成心血管,伍教授怎麼那麼無所不精?
 
  這就是焜玉師的博大精深了。
 
  話說1977年秋,我初任血液科總醫師,那時西雅圖華盛頓的愛德華‧唐納爾‧湯瑪斯醫師(Dr. ED Thomas,1990年獲諾貝爾獎)的「骨髓移植」石破天驚,竟然可以治療白血病。因此我非常期待在1978年8月於總醫師結束後,加入福瑞德哈金森癌症中心(Fred-Hutchinson Cancer Research Center)的移植團隊,去學習這個新醫療技術,但不得其門而入。
 
  那時,我在台大醫學院學生刊物《青杏》上讀到伍焜玉教授的文章。伍教授只高我六屆,1970年代,他才三十出頭,就以創造出「血循環血小板凝集指數(circulating platelet aggregates, 簡稱CPA)」而名聞美國血液界及心血管界。他證明這個CPA指數,可以做為病人產生小血管栓塞的危險係數。
 
  我寫信向從未謀面的焜玉師求助。焜玉師說:「既然Fred-Hutch沒有機會,那你就到我這裡當研究醫師(Fellow)吧。」於是1978年8月,我成了芝加哥拉許長老會聖盧克醫院(Rush-Presbyterian-St Luke’s Hospital)的血液學Fellow。
 
  那時,正好血小板的凝集機轉由英國約翰‧范恩(John Vane)研究出來,他發現了血小板與血管內皮細胞經過前列腺素系統的微妙平衡。1983年,他因此得了諾貝爾醫學獎。我們體內的前列腺素系統不僅與血小板有關,和免疫系統也有極大的關係;而血小板則與動脈硬化與血栓形成有密切關連。這也是為什麼焜玉師既精通血液學,又精通免疫學,更精通心血管栓塞病變的原因了。
 
  在焜玉師的指導下,我很快發表了兩篇與前列腺素相關的論文,一篇在JCI,一篇在Lancet。我當Fellow的第三年,索羅門‧阿德勒博士(Dr. Solomon Adler)開始在拉許醫院建立骨髓移植,我是資深Fellow,躬逢其盛真是太幸運了。1981年7月,我帶著自購的移植器材回到台灣。感謝劉禎輝教授的厚愛,得以進入台大醫院擔任血液科主治醫師,也感謝林國信院長及王秋華醫師大力支持,1983年完成第一例異體骨髓移植,也展開幹細胞治療研究的生涯。
 
  所以焜玉師是改變我生涯的第二位大貴人(第一位是我五歲半時,讓我早一年入學的永福國小校長林秋峰)。
 
  焜玉師不久之後就離開拉許到休士頓的德州大學。他在前列腺素、血栓防治及心血管疾病研究不斷有重大成就,連得大獎。1994年,德州州長更定十二月九日為「伍焜玉醫師日」。同年,焜玉師也成為中研院院士。後來他更返台貢獻所學,擔任國家衛生研究院院長。
 
  焜玉師雖然在三年前又回到美國,但仍延續他對台灣的熱愛。他更捐出總統科學獎獎金,設立「伍焜玉院士學術講座」鼓勵年輕學者;於公於私,我都要向他說:「謝謝您,伍院士!」 
 
  焜玉師這本講述照顧心血管健康的科普書,將他博大精深的知識轉化為科普著作給大眾閱讀,讓大眾從中獲益,既懂得照顧自己,也能幫助他人。真心敬佩焜玉師如此筆耕不輟,讓臺灣人能更健康。
 
推薦文
 
與心血管健康共處
魏崢(振興醫院院長)
  
  從胚胎形成,便從不罷工辛苦為我們工作的心臟,是我們最親密卻又陌生的夥伴。心臟輸送血液至全身,由書裡引用數據才知道,人體血管總長度共十六萬公里,約可繞地球兩、三圈。
 
  血液學權威伍焜玉院士,以說故事的方式將生硬難懂的心血管系統,做了非常簡明易懂的介紹。《護心時代》這本書,不像我們心臟外科醫師是拿著手術刀,每天與生死搏鬥那般血淋淋而嚴肅,書中不論藥物發明的沿革、心臟疾病的發展及心臟運作的機制,都以清晰流暢的文字引述各個有趣的故事,並娓娓敘述歷史演變,讓讀者能夠瞭解如何與我們的心血管疾病健康共處。
 
推薦文
 
護心,從打開這本書開始
「醫藥報導沒說完的故事」版主
  
  擔任醫藥記者工作至少五年時間,每天接觸大量醫療保健訊息,有時候免不了也要處理一些名人過世的新聞事件。這類令人哀傷的資訊,往往有一些共同的特徵:猝逝、心血管疾病,而且他們可能並不年長。
 
  猝發的心血管疾病會帶來重大的生命威脅,但其形成危害的過程往往是日積月累。如果可以及早認識潛在威脅並落實防範,很多憾事或許不會發生。
 
  縱然大家都有感心血管健康很重要,卻未必知其所以然。翻開伍焜玉院士的書《護心時代》,院士淺白、輕鬆的文字敘述,從古代奇異的血管論、木乃伊的血管鈣化到增進心血管護衛的基因編輯、人工智慧等,對血球、心血管結構、心血管疾病機轉、藥物發明等有了縱橫古今、鉅細靡遺的介紹。
 
  趣味的敘事節奏不引人枯燥,還有很多未曾想過的「冷知識」,如人體的血管長度有十萬英里(約十六萬公里),可以繞地球兩到三圈,而且血管不只是運送血液的「管路」,更是活生生、具有多功能的器官。血管壁的內皮細胞有神奇的生化功能,還會釋放讓血管鬆弛的化學物,而這種化學物是一種氣體,竟然是討論空汙時常會提到的NO(一氧化氮)。這個發現也為現代心臟病的治療帶來重大的突破。
 
  空氣中的一氧化氮會傷害人體,但血管卻會製造一氧化氮,成為保護心臟的重要角色,多麼奇妙的反差。閱讀本書,就像跟著伍院士的筆,完成了一趟體會人體運作的奧妙之旅。
 
  現代人常有生活高壓、飲食西化、作息不正常、缺乏運動等問題,許多人無法置身事外,但因對心血管的「無知」,而對「護心」不夠積極,身陷心血管疾病危機而不自知。因此伍院士的《護心時代》也是一本保命之書。院士以其豐富的臨床、教學和研究經驗,傳授保護心血管的「生活藝術」,健康的飲食、足夠的睡眠、經常運動、紓解壓力、穩定控制慢性病,都是保護心血管的重要武器。
 
  只是,「護心」需要落實的決心和積極性!就從打開伍院士這本書開始吧!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得說,這本書的編排邏輯簡直是教科書等級的優秀。它不是那種東拉西扯、什麼都講一點點的雜燴書,而是經過精心設計的「七堂課」結構,循序漸進,層層遞進。從最基礎的心血管構造和功能開始,慢慢帶入生活習慣的改變,最後聚焦到如何應對突發狀況的預防。最讓我佩服的是,作者並沒有忽略台灣特殊的飲食文化,他會針對我們常吃的米飯、麵食、小吃等,提供相應的優化建議,而不是強迫我們完全西化或素食化。這種「本土化」的貼心設計,讓讀者在實踐時的阻力大大降低。坦白講,很多健康書籍看沒幾頁就束之高閣了,但這本我幾乎是帶著筆記一頁一頁啃下來的,因為它給的每一個建議,都像是為我量身定做的,實用性極高,讓我願意持續實踐。

评分

對於我這種對數字比較敏感的人來說,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它對於各種指標的「解讀藝術」。以前量血壓、看報告,數字跳出來我就是一頭霧水,只能聽醫生宣判。但透過這本書的七堂課,我終於搞懂了什麼是「好膽固醇」和「壞膽固醇」的黃金比例,以及這些數字背後代表的真正意義。作者很擅長把「風險」轉化為「行動指南」。像是當你的某項指標偏高時,下一步該做什麼?是調整生活習慣,還是需要進一步檢查?書裡都有非常清晰的指引,讓你不會在面對複雜的醫療資訊時感到無助或過度恐慌。這種「賦能」的感覺非常好,彷彿我不再是單方面接受醫療資訊的病人,而是能與醫生進行有效溝通的夥伴。這對於需要長期管理慢性病的族群來說,簡直是福音。

评分

說真的,剛開始翻閱這本書時,我有點懷疑它的實用性,畢竟現在市面上關於健康養生的書多到爆炸,內容很容易流於表面。但這本《護心時代》很不一樣,它給我的感覺更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資深醫師在身邊耐心指導,每一個章節都建立在堅實的醫學基礎上,卻用最白話的方式呈現。其中有一段關於壓力管理與心臟健康的連結,讓我印象特別深刻。作者沒有空泛地說「壓力大要放鬆」,而是具體分析了慢性壓力如何影響我們的血管內皮,並提供了一套可操作的「情緒排解工具箱」。我以前常常因為工作上的焦慮而失眠,心臟也偶爾會撲通撲通亂跳,但現在我會刻意練習書裡教的腹式呼吸法,真的很神奇,那種莫名的煩躁感真的能被緩解下來。這本書的深度與廣度兼具,不只治標,更治本,讓人由內而外感受到改變的力量。

评分

這本書真的是讓我覺得,原來關心自己的心血管健康可以這麼簡單、這麼有條理!以前總覺得那些醫學術語聽起來就頭痛,好像離我很遙遠,但作者用一種非常親切、生活化的方式,把複雜的知識拆解開來。特別是關於日常飲食的建議,完全不是那種教條式的「不能吃這個、不能碰那個」,而是真正教你如何聰明地選擇。舉例來說,書裡提到如何看懂食品標籤上的鈉含量,這個小技巧對我這種經常外食的上班族來說簡直是救命稻草。我以前都亂吃,現在學會了辨識,會下意識避開那些隱藏的高鈉陷阱。而且,不只是吃,連運動的部分也講得很實際,沒有要求一定要去健身房跑好幾個小時,而是強調「碎片化運動」的重要性,這對我們這種時間零碎的人來說,執行性非常高。讀完後,我感覺自己不再是健康知識的門外漢,而是真正拿到了守護健康的主動權,那種踏實感,真的無價。

评分

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它不只關注「生病後的治療」,更是著重於「未病先防」的超前部署。作者以國際血液醫學權威的視角,強調了血管年輕化比單純控制數字更重要。這觀念非常前衛,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對「衰老」的定義。書中提到的一些關於抗發炎飲食和維持血管彈性的具體方法,其實非常生活化,例如什麼時間該喝水、如何選擇正確的油脂等細節,都體現了作者對預防醫學的深刻理解。我以前總以為只要不感覺不舒服就沒事,但這本書讓我明白,很多心血管問題都是在不知不覺中累積的。讀完後,我對於「保養」這件事有了全新的認識,不再是應付了事,而是變成一種積極的生活態度。這本書,真的可以說是送給自己和家人的一份長遠的健康保單。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