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故事的中國美術欣賞課:看懂國寶,有方法,腦補歷史、入門經典的快速鍵 (電子書)

有故事的中國美術欣賞課:看懂國寶,有方法,腦補歷史、入門經典的快速鍵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馬菁菁
图书标签:
  • 中国美术史
  • 艺术欣赏
  • 国宝
  • 历史
  • 文化
  • 艺术入门
  • 电子书
  • 绘画
  • 书法
  • 文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給所有人,入門中國美術欣賞的第一課 ▌

鎮院三寶,看什麼?人氣國寶,如何精彩?
●從此去故宮不再腦袋空空 ●

細品21件書畫珍寶,腦補歷史、入門經典的快速鍵
去北京故宮,必遊之地為何?
國寶近六百年的顛沛流離,如何驚心動魄?
聽故事,一不小心看懂中國美術
5件作品,看懂書法名帖 × 9件作品,走進歷史現場 × 7件作品,認識經典山水

  ▌賞析國寶,從書畫入手

  故宮鎮院國寶展落幕,看過范寬、郭熙、李唐名作,中國山水還是似懂非懂!

  ●看字
  書法、山水畫如何欣賞?為什麼魏晉是書法的黃金年代?
  書法字體的流變,如何從漢隸一路演進到行草?
  顏真卿的祭侄文稿,字跡潦草塗改,為何不失態反倒見真性情?
  顏真卿的哥哥和侄子發生了何等如歷史劇般的慘烈故事?
  故宮珍寶的蘇東坡《寒食帖》,為何傳頌千年?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只剩摹本傳世,大家依然稱其「天下第一行書」?

  ●賞畫
  魏晉南北朝的繪畫有何特色?唐朝畫如何一前一後、一大一小創景深?
  隋朝山水人物開始有了正常比例?五年十國繪畫為何開始轉向花鳥畫?
  如何分辨北宋與南宋山水?元代文人畫有何特色?
  故宮十年展一次的《谿山行旅圖》,為何是山水畫史上的里程碑,後世難超越?
  如何透過另一幅鎮館之寶《早春圖》,看懂中國山水最重要的三遠法?
  為何《富春山居圖》命運顛沛,一部分在故宮,一部分在浙江博物館,至今只合體一次?

  ●見歷史
  中國美人畫的稀世真寶是哪一件?賞畫看細節,唐朝穿搭風尚見真章?
  一張朝貢圖,驚見一千五百年前的日本人和波斯人?
  哪七人堪稱中國的男子天團?
  李後主竟諜對諜,拿畫當照片用,使喚畫師觀察重臣是否有異心,畫給他看?
  畫馬更勝韓幹的畫家是誰?
  東晉的《女史箴圖》,八國聯軍時流落大英博物館;後來英國人讓中國選潛水艇還是拿回國寶,「潛水艇!」國寶竟被硬生生丟包,至今依然存放海外?

  ▌作者私心最愛瑰寶&國寶故事

  作者馬菁菁喜歡中國美術,有感前人漫長歷史留給後世子孫一堆抓耳撓腮的問題。有時剛覺得搞清楚了一個問題,立即發現這只是冰山一角,更多的未知正得意揚揚地朝你揮手。追尋未知價值的過程就好像是玩一場遊戲,只不過老祖宗留下的這場遊戲,我們可能要玩一輩子。

  為了幫讀者入門,她分三大類:書法名帖、歷史現場和山水水墨,精選了21幅即便滄海桑田也不可能被遺忘的瑰寶,更是她暗藏私心的最愛小名錄。每一件作品,除了說透畫裡畫外的動人故事,更條列賞析重點,幫助讀者快速入門。

  書末,她更細說故宮六百年故事,紫禁城最後的主人溥儀的盜寶行動,國寶流浪民間,幸有藏家散盡家財搶救國寶的動人事蹟。以及走訪北京故宮為何必去三希堂和乾清宮?在她心裡,這些作品更像是「她的國寶」。佛說「一剎那」為一念,0.018秒,約莫正是她動心的時間。這些東方瑰寶是黑夜中的星星,願這一閃一閃的星星,也讓讀者動心。

  ▌進入東方美學有方法

  蘭亭集序寫風骨∣平復帖寫守護∣上陽台帖寫夢想∣祭侄文稿寫離別
  寒食帖寫性情∣洛神賦寫相思∣簪花仕女圖寫華麗∣職貢圖寫天下
  高逸圖寫癲狂∣夜宴圖寫家園∣西園雅集寫境界∣瑞鶴圖寫幻夢
  寫生珍禽圖寫富貴∣遊春圖寫傳承∣溪岸圖寫天真∣谿山行旅圖寫眾生
  早春圖寫希望∣千里江山圖寫青春∣水村圖寫思念∣富春山居圖寫灑脫

  現存書法作品中最有意思的莫過於「手帖」。我們把一個西晉人的日記當寶貝,後人讀前人,是在讀歷史。大多數人起初看不懂《祭侄文稿》的書法之美。一場安史之亂,顏家滿門忠烈, 血灑戰場。這一場禍事令向來以字體骨骼端正著稱的顏真卿方寸大亂,當時景,當時情,透過一張薄紙,傾瀉而來。悲劇才能造就最偉大的藝術。書法不是抽象難懂,一本正經,只能擺在廟堂之上的供品,而是活生生有血有肉的歷史、人物、行為之總和。山水不只是山水,其實更承載了帝王的野心與企圖,《早春圖》承載著宋神宗變革的希望。《千里江山圖》畫出宋徽宗冀望的永生之地。作者深入講透這些瑰寶的故事,更要告訴你欣賞方法,帶讀者進入東方之美的藝術殿堂。
好的,以下是一份关于另一本图书的详细简介,内容不涉及您提供的书名信息,旨在提供一个丰富、深入的图书内容概述。 《光影的史诗:电影艺术的百年流变与审美密码》 图书简介 这是一部跨越百年光影历史的恢弘巨著,深入剖析电影艺术从诞生之初的机械奇观,蜕变为当代最具影响力的综合性艺术形式的全过程。本书不仅梳理了电影技术、美学风格的演变脉络,更着重揭示了潜藏在光影背后的叙事结构、视觉语言和文化内涵,旨在为普通观众提供一套“看懂电影”的深度审美工具箱,同时为电影专业人士提供扎实的理论参照。 第一部分:火花与萌芽——电影的诞生与默片时代的黄金 本书的开篇回溯至19世纪末的影像实验。我们不再仅仅罗列卢米埃尔兄弟的纪录片段,而是探讨“运动的魅惑”如何从科学观察转向商业娱乐的起点。重点剖析了乔治·梅里爱如何以魔术师的思维,将电影塑造成一个充满奇迹的“幻影箱”。 默片时代被描绘成一个真正由“纯粹视觉”主导的时期。重点分析了格里菲斯在叙事手法上的革命性贡献,以及德国表现主义如何用扭曲的光影和非自然的布景,投射出战后欧洲的集体焦虑。这一部分详述了“蒙太奇”从简单的场面切换,发展成为影响观众情感和理解力的核心技术的过程。我们通过对卓别林、巴斯特·基顿等大师作品的细致解构,展示了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在无声媒介中的极致表达。 第二部分:声音的革命与好莱坞的工业化转型 有声电影的出现并非简单的技术升级,而是一场对电影美学和产业结构的颠覆。本书详细描述了《爵士乐之王》的上映如何迫使电影人重新思考对话、音乐与画面的关系。 工业化方面,本书深入研究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好莱坞“制片厂制度”的运作模式,探究了米高梅、派拉蒙等巨头如何批量生产“类型片”——从歌舞升平的浪漫喜剧到黑暗深沉的黑色电影。我们审视了这些类型片如何微妙地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如大萧条、二战)的社会情绪,并探讨了赫斯顿、卡萨布兰卡等经典作品如何通过严谨的剧本结构和完美的摄影布光,确立了经典叙事的高标准。 第三部分:全球视野下的美学觉醒——战后欧洲电影的新浪潮 二战的创伤催生了对既有电影语言的反思。本书将焦点转向欧洲,重点分析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对“真实”的追求,如何将镜头从演播室拉向了饱受战争摧残的街头巷尾,以及这种对日常生活的关注如何影响了后世的纪录片和独立电影。 法国“新浪潮”部分进行了深入的文化考察。我们不再仅仅关注特吕弗和戈达尔的跳切镜头,而是将其置于萨特存在主义哲学和电影资料馆的背景下理解。这一部分阐释了作者论(Auteur Theory)如何将导演从单纯的“工匠”提升为拥有明确个人风格和思想的“作者”,这极大地拓展了电影作为个人表达工具的可能性。 第四部分:视觉的颠覆与类型边界的消解——新好莱坞与后现代思潮 七十年代,一批受过欧洲艺术电影熏陶的年轻导演(如科波拉、斯皮尔伯格、斯科塞斯)回归美国,他们带着对经典电影的敬畏和对类型片的解构精神,开启了“新好莱坞”时代。本书详尽分析了《教父》系列如何以史诗般的结构和道德的模糊性,重塑了黑帮片的面貌,以及《2001:太空漫游》如何将科幻电影提升到哲学思辨的高度。 后现代主义的冲击使得叙事结构变得支离破碎,风格开始自我指涉。本书探讨了昆汀·塔伦蒂诺等导演如何通过对老旧电影母题的戏仿、引用和重组,创造出既怀旧又充满反讽意味的新型电影语言。 第五部分:数字时代的冲击与未来的视界 最后一部分聚焦于当代电影的变革。特效技术(CGI)的飞速发展如何改变了叙事的可行范围,从制作“不可能的景象”到构建虚拟世界。同时,本书也批判性地审视了超级英雄电影的“奇观化”趋势对传统戏剧冲突的影响。 流媒体平台的兴起对电影的发行、观看习惯以及艺术创作的独立性带来了哪些冲击?本书将深入探讨这些新的生态变化,并分析了当代电影艺术在面对全球化、身份政治等复杂议题时,如何继续保持其强大的社会对话能力。 本书特色与读者定位: 本书的叙事风格兼具学术的严谨性与大众传播的易读性。我们通过精选的视觉案例(配有详细的画面分析图示),将晦涩的理论转化为直观的理解。它不是一部简单的导演名录,而是一部关于“如何观察光线、声音和剪辑如何协同工作,以欺骗、娱乐并最终启迪观众心灵”的系统性指南。无论您是刚接触经典电影的入门者,还是寻求理论深化的资深影迷,本书都将是您探索电影艺术殿堂的不可或缺的向导。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馬菁菁


  青年藝術家,水墨藝術、中國歷史研究者。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學士,香港中文大學碩士。

  師從書法名家啟功及其弟子李山、郭英德教授,國學功底深厚;繪畫則師從齊白石與徐悲鴻共同的女弟子、水墨名家郭梅蘋,擅長鑒賞古代及近現代名家字畫,繪畫風格天真率性、古拙風趣,筆力隨性大氣,畫風自成一派。

  作品多次參加公益慈善拍賣及國際交流,推出跨界藝術衍生品,2016年舉辦個人畫展「忘樂園」。曾出版《山山水水聊聊畫畫‧魏晉兩宋卷》、《山山水水聊聊畫畫‧元明清卷》。

图书目录

序言

第一章    見字
一  延綿千年的筵席──蘭亭集序
二  國寶墨皇──平復帖
三  詩仙人間世──上陽台帖
四  書法之神──祭侄文稿
五  千年傳誦──寒食帖

第二章    現場
六  地下博物館──懿德太子墓
七  女神永留傳──洛神賦圖
八  美人如玉──簪花仕女圖
九  萬國來朝──職貢圖
十  天涯癲狂──高逸圖
十一  場景連環──韓熙載夜宴圖
十二  大宋之光──西園雅集
十三  千古一畫──瑞鶴圖
十四  讓自然活起來──寫生珍禽圖

第三章    山水
十五  山水之祖──遊春圖
十六  東方蒙娜麗莎──溪岸圖
十七  鎮國巨碑──谿山行旅圖
十八  朗朗乾坤天地間──早春圖
十九  自古天才出少年──千里江山圖
二十  復興之路──水村圖
二一  畫中之蘭亭──富春山居圖

番外篇
其一  北京故宮與《石渠寶笈》
其二  紫禁城最後的主人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084014
  • EISBN:9786267084021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36.0MB

图书试读



  其實這本書在我心中有另外一個名字──《未盡之言》。

  《山山水水聊聊畫畫》系列從魏晉兩宋聊到元明清,基本覆蓋了中國歷史上所有重要的畫家及畫派,但受篇幅限制,不免仍有遺珠。

  前人漫長的歷史留給後世子孫一堆抓耳撓腮的問題。有再也達不到的工藝,有不知從哪個星球穿越到地球渡個劫拔腿就走的神祕藝術家,還有讀不完的畫作與畫史。你剛剛覺得搞清楚了一個問題,立即會發現這只是冰山一角,更多的未知正得意揚揚地朝你揮手。如義大利作家安伯托‧艾可所說,所有你未讀到的書,都比已讀過的有價值。

  追尋未知價值的過程就好像是玩一場遊戲,只不過老祖宗留下的這場遊戲,我們可能要玩一輩子。

  走過千山萬水,過去即故鄉。

  壁畫。無論是莫高窟還是神祕的地宮,都是世上最孤獨的博物館,佇立在西北荒原之上。展子虔的春蠶吐絲、閻立本的外國人打樣、吳道子的鐵線描……歷代繪畫最高水平在這裡都有最真實的表現,無數藝術家在此辛勤勞作一生,與熱鬧的人世遠隔千里,卻又一同野蠻生長。每一個洞窟都是一群手藝高超的匠人的工作室,雖不同於梵蒂岡拉斐爾畫室那般氣派輝煌,卻也裝飾著無數無名傑作。這裡是老天爺留給世人的一條時光隧道,以千年之姿迎接眾生。

  書法。所有中國古代藝術家的啟蒙。早在元代,趙孟頫便已在紙上明明白白地寫下了七個大字:須知書畫本來同。在中國古代,書法和繪畫以一種「雞生蛋」還是「蛋生雞」的奇妙關係互為補充,和諧共生了幾千年。畫字,寫畫,才是中國藝術正確的打開方式。

  現存書法作品中最有意思的莫過於「手帖」。《平復帖》為何被稱為「墨皇」?陸機到底是哪路神仙?我們把一個西晉人的日記當寶貝,後人讀前人,是在讀歷史。我相信,大多數人起初看不懂《祭侄文稿》的書法之美。一場安史之亂,顏家滿門忠烈,血灑戰場。這一場禍事令向來以字體骨骼端正著稱的顏真卿方寸大亂,當時景,當時情,透過一張薄紙,傾瀉而來。悲劇才能造就最偉大的藝術。鄭板橋說:一枝一葉總關情。其實就是一筆一畫總關情。書法當然不是抽象難懂,一本正經,只能擺在廟堂之上的供品,而是活生生有血有肉的歷史、人物、行為之總和。作者將自己的私人信件甚至日記公之於眾,時過境遷,成為藝術。書法講究的「骨氣」「力透紙背」,說白了,是在講人,在講情。

  字寫得漂亮至極,人能壞到哪兒去?你看宋徽宗,完全叫人恨不起來。

  我的前兩本書以繪畫為主,挑選了歷朝歷代最有代表性、最具變革性的畫家及其畫作,為的是呈現清晰的脈絡,打個底,吃飽了再喝美酒。書中選到的每一幅畫,都是即便滄海桑田也不可能被遺忘的瑰寶,是我暗藏私心的小名錄。

  我永遠記得那年展覽,《清明上河圖》前人頭攢動,自己卻站在空無一人的《遊春圖》前目瞪口呆;永遠記得走過《千里江山圖》時,努力將畫上每個細節都印刻在腦子裡的感受。那種感受就像是回到了小時候,後腦勺是清涼的,不再混沌。我被古代藝術照亮了。

  喜歡《清明上河圖》的朋友們,抱歉了,本書並未收錄這幅畫。

  審美這東西實在是很私人的事,說不清道不明。本書的所有作品,冠以國寶稱謂,自然當之無愧。可在我心裡,它們更像是「我的國寶」,讓我動心。佛說「一剎那」為一念,0.018 秒,約莫那正是我動心的時間。

  它們是黑夜中的星星,在我唱著「一閃一閃亮晶晶」,為之傾倒的時候,已走過了千年。

  願這一閃一閃的星星,也能讓你動心。

  前方高能預警,國寶來了!

用户评价

评分

老實講,現在市面上談藝術的書多到爆炸,每本都強調自己是「終極指南」或「完全手冊」,結果內容排版得密密麻麻,圖文比例失衡,重點是那些被認為是經典的作品,介紹得卻比教科書還枯燥。我對那種只會列舉「某某朝代、某某流派、代表人物有誰」的概述性寫法感到非常厭倦,那種東西上網搜一下就有了,花錢買書圖的是深度和個人觀點的梳理。我特別好奇這本書怎麼處理「快速鍵」這個概念。所謂的快速鍵,應該不是指隨便翻翻、一帶而過,而是提供一套有效的、可以馬上應用在鑑賞上的思維框架。例如,面對一幅陌生的書法作品,我該先看什麼?是墨色乾濕的層次,還是結構的欹側?還是應該先從落款的字體風格去推敲它可能處於的時代氛圍?如果這本書能像武俠小說裡的內功心法一樣,提供幾招簡單卻實用的口訣,讓我面對任何一幅國寶級作品都能迅速進入狀態,找到欣賞的切入點,那就太值了。這種實用性遠比堆砌學術名詞來得重要。

评分

說到「國寶」,很多時候大家會直接聯想到故宮裡的那些重量級文物,但藝術欣賞的廣度應該更寬泛一些,不該只局限於帝王將相的收藏。我希望這本書的選材能夠涵蓋到一些可能較少被主流教科書提及,但卻對理解藝術發展脈絡至關重要的作品。也許是一些地方性的、具有獨特風格的民間工藝,或是那些風格獨樹一幟、不被當時主流認可但後來被證明極具前瞻性的藝術家。真正好的欣賞課,是要教我們如何「自己去發現美」,而不是被動地接受權威的指定。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套欣賞工具,讓我們在逛一般博物館,甚至在網路上看到新的藝術圖像時,都能運用書中的方法進行分析和解讀,那它就成功地完成了從一本「讀物」到一本「工具書」的轉化。我期待它能激發我更主動、更有方法的探索慾。

评分

這本關於中國美術欣賞的書,我光是看書名就覺得很有意思,尤其是那個「有故事」的切入點,對我這種平常看展覽只會哇哇叫,但對背後典故一竅不通的門外漢來說,簡直是救星。我一直覺得,欣賞藝術品,如果只是看形狀、顏色,那跟路邊看風景沒兩樣,真正打動人的是創作者當時的心境,是時代的氛圍,是那個作品背後藏著的點點滴滴的歷史線索。坦白說,很多藝術史的書,一板一眼地從新石器時代講到清末,裡面的術語和年代一堆,讀起來比在國文課本裡鑽研晦澀的古文還累。我最怕那種把藝術品當成冷冰冰的物件來解剖的寫法,彷彿每個筆觸都有標準答案,失去了美感。我期待的是,作者能像一個很會講故事的長輩,邊泡茶邊拉著我們的手,把那些看似遙遠的青銅器、壁畫、山水畫,用生動有趣的方式講出來,讓我們不只是「看懂」它們,更能「感覺到」它們。如果這本書能做到「腦補歷史」這塊,讓我一看到宋徽宗的畫,馬上就能聯想到他當皇帝時的風雅與末路的悲涼,那才是真正的入門成功。

评分

我對藝術史的理解,常常卡在「為什麼」這三個字上。為什麼唐代的仕女畫會那麼雍容華貴?為什麼到了元代,文人畫突然變得那麼內斂清冷?這些轉變背後,難道只是藝術家的個人喜好嗎?絕對不是。背後一定牽動著政治結構的鬆動、社會階層的變遷,以及知識分子心態的轉折。如果這本書能巧妙地將這些宏大的歷史敘事,細膩地融入到對具體作品的賞析之中,那就非常高明了。我希望看到的不是生硬地把歷史事件塞進去,而是讓歷史的底蘊自然而然地流淌在對畫作線條、筆觸、意境的解讀裡。例如,當我們看米芾的字,不能只說他「瀟灑」,還要解釋為什麼那個時代的知識分子需要用「瀟灑」來表達對僵化體制的抵抗。這種「看見作品背後的時代靈魂」的能力,才是真正的欣賞,也是我對這本新書最大的期盼。

评分

過去我讀過幾本介紹中國藝術的書,總覺得它們似乎預設了讀者已經具備一定的基礎知識,所以很多東西都是用「大家都知道」的口吻帶過,這對我這種自學的門外漢來說,是個巨大的障礙。我最怕那種充滿行家術語卻不願意解釋的寫法,讀起來就像在聽一場用我聽不懂的語言進行的專業演講。因此,這本強調「入門」的書,其語言的親和力至關重要。我希望作者的文筆是流暢且充滿好奇心的,不是那種學者氣過重的腔調。它應該像是一個熱情的嚮導,會主動停下來,指著路邊一朵不起眼的小花,告訴你它在整個園林設計裡扮演的關鍵角色。如果能用現代生活中的例子來類比古代的藝術手法,或許能更快地拉近距離。畢竟,欣賞國寶,不該是少數專家的特權,而是能讓每一個對生活有熱情的人都能參與的樂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