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屋創生25帖(修訂版) (電子書)

老屋創生25帖(修訂版)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陳國慈
图书标签:
  • 老屋
  • 日式老屋
  • 老屋改造
  • 老屋翻新
  • 建筑
  • 设计
  • 室内设计
  • 家居
  • 生活美学
  • 日本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著重老房子再利用之經營模式探討,對於有心活化老屋者,特別具參考價值
  ★25個案例分布北中南東各縣市與離島,老屋年資從戰後上溯至清代,建築形式包含傳統三合院、街屋、日式宿舍到近代產業建築,具多元代表性
  ★選點側重私人(民間)經營老屋,並有清晰理念與創新策略者,對一般大眾具啟發性
 
  25種營運老屋的方法
  25帖不藏私老屋創生學
 
  許多人喜歡老房子,喜歡的理由很多,包括:它必然經歷過時間的淘洗,留下許多歲月的痕跡,吸引懷舊的人們;其次,它必然曾有不少人生活其中,累積了無數的回憶,吸引喜歡聽故事的人;而許多舊時建築空間的工法、材料、零件,今日已難得再現,老物件的精美也讓人心心戀戀總是繫懷……
 
  然而,擁有老屋同樣也要面臨許多挑戰,譬如:老屋的修繕整理費時又費工;日常維護有許多鋩角與細節;要符合現代人生活使用習慣,必須重新調整轉化;最重要的,若想讓老屋真正活起來,要找出獨特的定位與目標,並要有創新的營運方式,當中學問可是不小。因此,如果你擁有一棟老房子,或者你期待營運一棟老房子,你打算如何整理它、修復它,使用它,讓它重新活起來並煥發新生光彩呢?
 
  本書蒐集了台灣25個活化使用老房子的案例,每個老房子的年資至少五十年至上百年;建築形式從傳統三合院、老街屋,到日式宿舍、老廠房、老穀倉、近代產業建築……多元多樣;空間營運的型態則分成多功能書店、文化場館、民宿旅店、餐飲空間、藝術空間、工作空間及創意複合空間等七大類來探討。
 
  25位老屋的新主人皆無私分享了他們對於老屋的熱愛、修復的工法以及各種創新再利用的營運學問,每篇並有「老屋創生帖」要點整理,對於老屋有興趣的個人與團體,是深具啟發性的故事書,更是第一手活化利用的參考指南。
 
名人推薦
 
  王榮文(華山1914文創園區/遠流出版 董事長)
  李乾朗(台灣藝術大學古蹟藝術修護學系教授)
  殷允芃(《天下雜誌》群創辦人)
  孫啟榕(建築師)
  莊永明(台灣文史專家)
  傅朝卿(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名譽教授)
故纸堆中的时光回响:一部探寻传统建筑与社区活化的深度田野报告 书名:《古厝新生:二十五则地方智慧与空间再生实践》 (修订版) (注:此简介旨在描述一本内容与您提供的书名《老屋創生25帖(修訂版) (電子書)》完全无关的著作,聚焦于一个独立的主题。) --- 导言:当历史的灰尘开始沉降,我们如何聆听砖瓦间的低语? 《古厝新生:二十五则地方智慧与空间再生实践》并非一部技术手册,而是一份充满人文关怀的田野考察报告,它深植于台湾多个历史聚落的肌理之中,记录了建筑遗产在时代洪流下所面临的严峻挑战,以及地方社群如何以创新和坚韧,为这些沉睡的空间注入新的生命力。本书聚焦于“古厝”——那些承载着家族记忆、地方知识和传统工艺的旧有建筑——它们是活的博物馆,但亟待被重新定义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功能与价值。 本书的撰写者,建筑史学者林志明与社会人类学家陈美玲,耗费近十年时间,深入台湾中南部,从南投的客家老屋到台南的闽南街屋,再到东部原住民部落的传统居所遗址,遴选出二十五组最具代表性的案例进行深度解剖。这二十五则故事,如同二十五把钥匙,分别开启了理解地方性、文化韧性与可持续发展的不同维度。 第一篇章:废墟的挽歌与物质的记忆(案例 1-8) 本篇着重于分析建筑结构上的衰败,以及随之而来的文化断裂。我们不回避那些被遗弃的、濒临倒塌的“鬼屋”,而是试图理解它们为何被遗弃。案例研究涵盖了从清代到日治时期不同建筑风格的演变,例如,探讨了三合院中“正厅”功能式微的原因,以及在快速都市化进程中,年轻一代对传统居住形式的疏离。 深度剖析: 我们细致考察了传统木作、土埆墙、交趾陶等传统工法在现代建材冲击下的困境。其中,对台中雾峰林家园林中一处偏房的修复尝试,着重于如何平衡“保持原貌”的文化责任与“安全使用”的现代法规要求。 核心议题: 建筑的“物质性”如何承载“非物质性”的记忆?当记忆的载体开始崩解,社群的文化认同是否同步消散? 第二篇章:社区的肌理重塑与功能置换(案例 9-16) 空间再生绝非简单的翻新装修,而是关乎社区“活化”的社会工程。本篇探讨了成功将古老建筑转化为公共空间、文化基地或小型创生企业的实践。重点关注了如何在不破坏原有空间语汇的前提下,植入新的功能需求。 创新实践: 嘉义一间由日式警察宿舍改造而成的“共享工作坊”,展示了如何通过巧妙的设计,将原本封闭的日式建筑元素转化为开放的交流平台。同时,我们深入研究了高雄旗津老街区中,几户渔民家庭如何将自家临海老屋的一层改造为“海味市集”,既解决了生计问题,又重塑了街道的活力。 地方治理的视角: 本篇特别关注了“使用者”与“所有者”之间的权力关系。地方政府、文史工作者、以及返乡青年之间的合作与摩擦,构成了空间再生的复杂场域。 第三篇章:人、时间与工艺的再连接(案例 17-25) 最后的篇章将视野从建筑本身拓展到“人”的层面。真正的“创生”在于人与空间的持续互动,以及传统技艺的传承。这二十五则案例的成功,无一不依赖于某位或某群体的执着与坚持。 匠人精神的挽救: 屏东一处传统红砖窑的重新点燃,不仅是关于烧制技术的研究,更是对地方工艺链条中断的有力反击。本书记录了年迈的师傅如何在新一代学徒的协助下,重新绘制工序图纸,记录那些口耳相传的经验。 情感的锚定: 我们发现,许多成功的空间再生项目,其核心驱动力是“对故乡的眷恋”。台南老街区一处私人收藏馆的建立,便是主人不愿让家族物件流离失所的深层情感投射。这种情感,是比任何政策都更强大的再生动力。 结语:未来的在地性 《古厝新生》的最终目的,是提供一套审慎的观察框架。它提醒我们,真正的保护不是将建筑锁起来,而是让其在新的历史语境中继续“发生作用”。这二十五则故事,共同描绘了一幅复杂的地图:在快速全球化的背景下,地方的独特性如何通过对自身物质遗存的重新诠释,实现一种有尊严的、可持续的未来。本书适合建筑师、城市规划师、文化政策制定者,以及所有对“家园”的意义抱持好奇心的读者。它证明了,即便是被遗忘的角落,也蕴藏着重生的磅礴力量。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總策劃/陳國慈
 
  擔任律師三十餘年,曾任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首任執行長、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資深副總經理暨法務長、國家表演藝術中心首任董事長。
 
  以全國第一位個人認養政府古蹟創辦台北故事館,活化撫臺街洋樓。
  曾獲台北文化獎、國家文資保存獎,二○一七年創辦迪化二○七博物館。

图书目录

總策劃的話    陳國慈
推薦序一      傅朝卿
推薦序二      王榮文
 
多功能書店
新竹∣書店、民宿∣以書換書為小鎮注入新生∣石店子69有機書店
彰化∣書店、茶坊∣巷弄老宅以書為市集∣書集喜室
雲林∣書店、咖啡館∣舊日糖都的文化復興∣虎尾厝沙龍
 
文化場館
台北∣博物館∣一個活的博物館,讓老屋自己說故事∣迪化二○七博物館
台北∣博物館∣在大稻埕實踐偶戲大夢∣台原亞洲偶戲博物館與納豆劇場
新竹∣文化館∣茶廠開門,訴說茶產業的故事∣臺紅茶業文化館
台東∣藝術館∣向土地學習,用藝術回饋大地∣池上穀倉藝術館
 
民宿旅店
新竹∣民宿∣到客家古厝體驗簡單生活∣羅屋書院
嘉義∣民宿、藝文∣交工修老屋,協力開旅宿∣玉山旅社
台南∣民宿∣把台式美學與府城生活收進房子裡∣謝宅
金門∣民宿∣邀旅人見證古厝再生之美∣水調歌頭  
 
餐飲空間
台北∣餐廳、藝文活動∣以文史為底蘊,讓老屋不僅是餐飲空間∣青田七六
台南∣酒吧、唱片展售∣跨時空老屋遇上音樂酒吧∣蘿拉冷飲店
高雄∣餐廳∣推廣食農文化的紅磚小洋樓∣好市集手作料理
屏東∣餐廳、商品展售、藝文活動∣眷村老屋與棕櫚糖的甜蜜效應∣日食糖224
 
藝術空間 

台南∣藝廊、咖啡館∣與老房子融合的當代藝術空間∣B.B. ART 
 
創意複合空間
台北∣餐廳、茶坊、賣店、書店、藝文活動∣街區振興,在大稻埕裡賣大藝∣藝埕街屋群
台北∣餐廳、藝文活動、辦公室∣ 複合型創意基地與萬華歷史相遇∣新富町文化市場 
新北∣餐廳、藝文活動∣來老屋共學,串連三峽在地資源∣合習聚落
桃園∣藝廊、茶坊∣一起團購了大溪秀才的家∣蘭室
桃園∣餐廳、商品展售、書店、民宿∣老屋微市集,開創大溪文創平台∣新南12文創實驗商行
屏東∣咖啡館、酒吧、民宿∣分時共生,提供創業者築夢的舞台∣恆春信用組合
宜蘭∣理髮廳、咖啡館∣在老宅裡享受理容與喝咖啡的服務 ∣父刻理髮廳
 
工作空間
台中∣辦公室∣共同工作空間,老屋創造新關係∣繼光工務所
高雄∣辦公室、活動空間∣保存平凡木屋,一起守護哈瑪星∣打狗文史再興會社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3294313
  • EISBN:9789573294788
  • 規格:普通級 / 再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68.9MB

图书试读

總策劃的話
 
關於本書的誕生
陳國慈(迪化二○七博物館、台北故事館 創辦人)
 
  從二○○二年開始到現在,我很幸運的展開多間老房子活化再生的歷程,突破原本律師工作的範疇,成為一名老房子的守護者,與台北故事館、撫臺街洋樓兩棟市定古蹟和二○一六年我所買下的歷史建築迪化二○七博物館結下深厚的緣分,負責照顧它們,並啟動它們的新生命。我從無數來到老房子參觀的朋友獲得回應,感受到一般大眾對老房子其實有深厚的感情,並肯定老房子必須保存下來,因為它們是串聯我們大家共同記憶的重要橋梁。為此,這十幾年中我總以「老屋傳教士」自許──看到朋友,不忘問一句:「你有沒有興趣參與老房子活化的工作?」對方的回答總是誠懇卻一致──「我家祖厝還空在那邊呢!」或「我很有興趣買一棟老房子」,接下來,卻總是加一句:「但我不知道要拿老房子做什麼用途?」這些猶豫和感嘆,往往讓原本有意願認養政府古蹟的人最後還是選擇縮手,這一份「不知要在老房子內做什麼」的無奈也常令我感到不解與遺憾。
 
  至於營運老房子的模式,我選擇的使命,向來是找到一處適合的平台,向社會大眾(尤其年輕一代)推廣並加深對文化資產和歷史的興趣與重視。所以連著三棟老房子的活化方式,我都很自然地把它們定位為迷你型博物館,扮演歷史舞台,透過各種主題展覽和藝文活動吸引民眾前來,認識並進而懂得珍惜它們,以及它們所見證過的時代與回憶。不過,我所選擇的經營模式,不見得適合其他老房子的主人,畢竟每一棟老屋和它的主人都有屬於他們自己的客觀與主觀條件。
 
  值得慶幸的是,近年來投入老房子再生的同道人越來越多,在今天幾乎已被高樓大廈淹沒的台灣各地,不時會出現一棟破舊老屋搖身蛻變為一顆美麗到令人喘不過氣的閃亮鑽石。我和我先生以及迪化二○七博物館經營團隊走訪不少再利用的老房子,深深感受到我們一點都不孤單,原來台灣老房子的營運使用竟如此充滿創意,有太多驚喜了。
 
  累積這麼多美好的感動,我想著,是否能以「迪化二○七博物館」為平台,將大家串聯在一起呢?於是,我們決定邀約同樣營運老房子的夥伴,記錄下他們活化老房子的故事,編出一本老房子再利用的「食譜」,讓有興趣投入這工作的人有資料可參考,找到自己的靈感,並且發展出屬於自己老房子的新生命。
 
  《老屋創生25帖》這本書的初心,如此簡單。
 
  由我擔任總策劃,這個概念逐步落實;工作團隊花了兩年的時間,在多位專家老師的引導下,走訪全台,以經營理念、使用模式、如何取得房子使用權、建築特色為基準,把跨越十四個縣市、具代表性的二十五個老屋創生的營運方式分為七大類別,再由八位撰文者和八位攝影師詳細介紹。非常感謝這些老房子的營運者不吝分享他們從整修到營運所遇到的困難以及如何化解衝突,每個故事都充滿濃濃的情感,十分動人。也感謝遠流出版公司一起合作,專業編輯團隊讓這本書逐步成形。特別感謝王榮文董事長、傅朝卿教授,他們對老房子再利用這個議題深深有感,慨然為序。
 
  《老屋創生25帖》出版本意雖是提供有志活化老屋的朋友參考所用,但我相信並且期待,對於有興趣走一趟「老房子之旅」的朋友們,這本書也可以勝任大家找尋老房子驚喜的「最佳導覽員」,一起開始行動吧。
 
推薦序一
 
常民視角的老屋再利用
傅朝卿(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名譽教授)
 
  一九七七年,國際著名的景觀建築師勞倫斯哈普林(Lawrence Halprin)到台灣演講,帶來了「再利用」之觀念,但一直沒受到關注。二十年後,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今文化部)有鑑於台灣文化設施長期不敷使用,從一九九八年起,開始鼓勵地方整理舊有建築,再度活絡空間生命,以做為藝文用途,形成了「閒置空間再利用」的運動。不過開始推動時,公私部門對於再利用的觀念與實務,存有很大的歧異,在計畫熱潮慢慢消退後,一些勉強使用的閒置空間也在缺乏永續經營管理的狀況下,再度閒置。
 
  後來透過許多學者的呼籲,加上「文化資產保存法」於二○○○年及二○○二年修訂時,逐步將國際上正確的再利用精神引入後,不少再利用案例才開始真正出現。然而從二十世紀末到二十一世紀初,不斷出現的再利用案例中,基本上是一種由公部門經費挹注為主的文化建設,再利用的內容也多數是經由上而下設定。
 
  二○○八年起,有民間社團開始以推動老屋再利用為主題,舉辦系列活動,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與討論,並且逐漸在民間發展出一種「常民視角」的老屋再利用,風潮遍及台灣各地,老屋成為都市新寵,老屋也成為都市亮點。這種常民視角的老屋再利用,若與公部門主導的再利用相較,有三個面向特別值得一提。
 
  第一、以屋主、經營者與使用主為中心的再利用。相對於絕大多數由公部門主導的再利用,對象為法定的古蹟或歷史建築,從修復到再利用往往歷經冗長的審查,而專家學者或修復建築師更經常是再利用的主導者;而常民視角的老屋再利用,則因為牽涉到非常實際的經營需求,因此多數案例的軟硬體對策都來自於真正和老屋使用有密切關係的人。
 
  第二、再利用的模式回歸於平常生活的內涵。由公部門主導的再利用案例,常因政策的原因,定位於相當理想化的內容,特別是文化藝術類的使用,卻也往往將與一般民眾的距離拉得更遠,錯失讓更多人享受老屋空間氛圍與樂趣的機會。常民視角的老屋再利用,多數具有服務社區的意圖,也企圖成為在地的一分子,因此再利用的內容,會思考如何與鄰居成為一體,共享老屋第二春的成果,迪化二○七博物館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第三、突破「文化資產保存法」陳框的再利用設計。常民視角的老屋再利用,因為多數案例不是法定的文化資產,因此可以跳脫文資法的限制,在老屋修復的態度或空間設計的思維,可以更活潑且更有彈性。即便是具有文資身分,也因不是大家認為完全不能更動的「古董」建築,因此不用斤斤計較於修復時必須呈現「專家式」的精準。不破壞老屋成為再利用唯一的條件,不同案例呈現的是多樣而豐富的面貌。
 
  本書收錄的案例,在進行再利用前後的機能十分多樣,且遍及於台灣各地。這也反映出老屋再利用已是台灣各地共同的文化與都市現象,而這個現象背後更代表著台灣民間對於老屋文化的熱愛與關注,已經從公部門的視角擴散到常民的視角。這股風潮所帶來的正面能量與影響,必將隨著本書的出版,更加普及。
 
推薦序二
 
有能力活化,老屋就能是大資產
王榮文(華山1914文創園區/台灣文創發展(股)公司 董事長)
 
   我不知道什麼時候,陳國慈女士開始醉心於老屋創生?我確知的是二○○二年,始建於一九二六年的美國駐台領事館變身為台北之家,是她牽成台積電文教基金會和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公私合力整建完成,並由當時龍應台局長拜託侯孝賢導演的台灣電影文化協會入駐經營,始有今日中山北路光點台北之老屋創生。
 
  之後,一九一四年由大茶商陳朝駿仿英國都鐸式建築所造之市定古蹟圓山別莊需要再生,陳國慈女士毅然開風氣之先,以私人財力認養此一博物館級古蹟為台北故事館。從二○○三至二○一五年,她身體力行、對充滿故事的老屋用心用情之深,令人動容。
 
  在與公部門合作多年後,她終於在大稻埕購得一棟私有的歷史建築——創建於一九六二年的廣和堂藥鋪。二○一七年起這位老屋再生的傳教士,再以「迪化二○七博物館」為爐灶,策展交流之外,更成為《老屋創生25帖》一書的催生平台。這本書就在她的策劃下,分七大類記錄了台灣二十五個老屋新生的精彩故事。
 
  很高興這次她和遠流台灣館合作,也很高興她邀我推薦本書,並指定我分享經營華山1 9 1 4文創產業園區近十二年的心得。恰逢今年(二○一九),經濟部頒發「國家產業創新獎」給華山經營團隊,就藉此機會分享我參與保護古蹟、活化古蹟的心情和心得吧!
 
  二○○七年五月,台灣文創聯盟獲選為華山文創產業旗艦基地R O T案的最優申請人,十一月六日台灣文創發展股份有限公司與文建會簽約,依促參法及合約規定受託經營華山文創產業園區15+10年。由於這是政府第一件文創園區促參案,當簽約雙方在建設性夥伴關係和履約衝突需要磨合時,又常面臨社會各界對園區「公共性、公益性和專業性」不同的聲音,近十二年來文建會/文化部和我們工作團隊共同面臨的壓力並不小。所幸我們做對一些事情,也勇於創新突破,華山終成為台北的創意江湖。華山所打造的文創平台也盡力滿足各方發現趨勢、樂在學習、成就品牌的需求。
 
  「每個城市都有閒置空間需要再利用,都有珍貴產業遺址和歷史古蹟需要活化。」借助得獎,我衷心期待台文創團隊的地方創生活化經驗可以儘速轉化為「華山文旅學」,分享至台灣二十二縣市及華人世界。
 
  朋友們可能好奇,我做對了什麼事?首先是訂定華山園區願景:「一所學校、一座舞台、一種風景、一本大書」,而金庸題字「華山今論劍、創意起擂台」成為場所精神。加上「會、展、演、店」每年二千場大大小小活動變成獨特的產品和服務模式,使華山成為年輕人最喜愛的文創平台,也使我們打造華山成為「文星匯聚之地、文化觀光熱點、創投基金尋找標的之處」的十五年階段性目標可以實現。
 
  《老屋創生25帖》精選了台灣近二十年來老屋保存及活化運動二十五個活生生的例子,閱讀他們實踐老屋創生的故事,就如同看到一群具有理想性格的台灣人,不斷地在試錯創新、跨域學習、奮鬥求勝的身影。
 
  據我所知,台灣在老屋創生的耕耘成果不但被大陸朋友看重,也吸引日本文資保存教授欽佩的目光。真榮幸,我能與他們同行!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對「日式美學」在台灣老屋改造中的應用很有興趣,因為那種簡潔、留白、強調自然光的設計哲學,似乎跟台灣傳統的內斂風格很有共鳴。這本書的名字聽起來比較偏向實務操作,但如果能在風格營造上提供一些獨到的見解,例如如何利用光影、材質的對比來創造空間層次,我會非常欣賞。畢竟,老屋的結構往往比較低矮、採光不佳,如何用設計手法「騙過」眼睛,讓空間看起來更開闊、更通透,是極大的考驗。我希望作者能分享一些關於「微調」的藝術,不需要大刀闊斧地更動格局,而是透過細微的材料替換或比例調整,就能讓老屋煥然一新。這種不張揚、卻充滿力量的改造手法,才是我心中理想的「老屋創生」。

评分

最近迷上了一種新的生活哲學,就是「慢活」與「在地連結」。很多時候我們太追求效率和新奇,反而忽略了腳下這片土地的底蘊。我一直覺得,老房子裡頭藏著的不只是磚瓦,更是幾代人的故事和記憶。如果這本《老屋創生》真的能帶領讀者深入探討如何與老屋「對話」,而不是一味地現代化改造,那絕對是值得推薦的。我希望作者能分享一些與在地文史工作者合作的經驗,或者在修復過程中遇到的有趣挑戰。畢竟,每一棟老房子都有它的「脾氣」,硬要用現代工法去壓制它,可能反而會失去它原有的韻味。我個人很在意「永續性」,如果書中能探討如何使用環保建材,或者如何讓老屋的改造計畫,能夠真正帶動周邊社區的發展,那就更好了。這種自下而上的文化復興,才是我心目中真正的「創生」。

评分

最近看了一些國外的老屋改造紀錄片,發現他們對於歷史層次的保留非常講究,會特意保留不同時期留下的痕跡,像是某個牆角的舊油漆斑駁,或是某塊地磚的磨損程度,都成為空間敘事的一部分。我猜測這本台灣本土的書,應該也會有類似的深度探討。台灣的氣候潮濕多變,老屋的維護本來就比乾燥地區來得困難,怎麼樣在面對自然侵蝕的同時,又能展現出歲月的痕跡,這需要高超的智慧。我更想知道的是,在台灣這個快速變遷的社會中,如何平衡「懷舊情懷」和「市場價值」?畢竟,很多時候,老屋改造後如果不能帶來相對應的經濟效益,很難持續經營下去。這本書如果能提供一套可持續經營的模型,那就太厲害了,這才是真正的「創生」。

评分

這本書聽起來就很有意思,光是「老屋創生」這幾個字,就讓人聯想到許多懷舊又帶點文青氣息的場景。我最近剛好在整理家裡的一些老物件,看到那些泛黃的相片和傢俱,心裡就覺得,這些東西如果只是放在倉庫裡積灰塵,實在太浪費了。這本書如果能提供一些實用的點子,教我們怎麼把老房子賦予新的生命,那就太棒了!我特別期待看到一些關於空間設計的巧思,怎麼在保留歷史痕跡的同時,又能融入現代生活的便利性,這中間的平衡點很難拿捏,但絕對是台灣現在很熱門的一個話題。畢竟,現在年輕人買房不易,能把舊有的建築物好好利用起來,不僅環保,也能創造出獨一無二的生活風格,這不就是我們追求的「質感生活」嗎?我希望能從書中學到一些具體的改造案例,不只是紙上談兵,而是真的能動手實踐的步驟和心態調整。

评分

說實在話,台灣的建築法規和老屋保存規定有時候讓人頭痛不已,光是跑申請流程可能就讓人打退堂鼓了。所以,如果這本「修訂版」能在法規層面提供一些實用的建議,哪怕只是經驗分享也好,都會是極大的幫助。我認識一些朋友,他們很有心想把祖厝翻新,但光是面對各種限制和規定,就覺得無力。因此,我非常期待書中能有關於「如何聰明地應對法規限制」的章節。當然,美學層面的探討也很重要,但實際操作層面的困難,才是許多人不敢跨出的第一步。我希望作者的分享能給人一種「原來如此,這樣就可以行得通」的豁然開朗感,而不是一堆遙不可及的理論。畢竟,老屋創生不只是設計師的工作,更是屋主的心血結晶。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