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不服從:以失序設計打開生活想像 (電子書)

城市不服從:以失序設計打開生活想像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帕布羅.森德拉
图书标签:
  • 城市研究
  • 社会学
  • 设计学
  • 失序
  • 公共空间
  • 城市规划
  • 生活方式
  • 批判性思维
  • 文化研究
  •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失序才能帶來都市活力!
社會學大師理查•桑內特──都市設計實踐指南

╲╲╲社會學X都市規畫╲╲╲ 
顛覆城市的僵化生活

◆特別收錄帕布羅.森德拉──臺灣版前言  
◆榮獲2020英國《衛報》最佳書籍

  2008年起,西班牙經歷經濟衰退最嚴重的數年。政府財政、文化資源受限之際,在地表演藝術團體聯手建築師,反而為當地僵化的都市規畫創造出截然不同、以「失序設計」為概念的新型態文化基礎設施──塞維利亞半邊陲空地上的馬戲學校。前期他們先架設了馬戲團帳篷,以及稱為「 蜘蛛」的特製組合貨櫃;兩種設施皆為自建且採用再生素材。其他團體也陸續加入合作,在同一片土地上進行新的建設:執行視聽計畫的攝影實驗室、開放式教室、綠色廊道。豐富多樣的文化場合和活動在此地應運而生。

  由於不斷有新建物、元素納入組合,加上持續歡迎新的團體加入其中,被稱為帳篷(La Carpa)的這個空間,展現了過往都市基礎設施從未有過、充滿彈性且具自然成長的能力。

  當代都市規畫常以「區分功能」與「同質化人口」的概念打造城市,促使城市發展成一個個規矩、服從限定功能的空間,進而扼殺其他有機的使用可能。以此論點回顧、反思「帳篷」的例子:城市作為多數人口居住與活動的空間,是否能藉設計失序型態的基礎設施,協助城市展現彈性,掙脫既定秩序,持續進化、變形,以回應更多使用者的需求?

  《城市不服從》由著名的社會學家理查‧桑內特,以及建築師暨學者帕布羅.森德拉共同撰寫。以桑內特於1970年的著作《失序之用》( The Uses of Disorder)為基礎,開展討論。

  全書分為三部。第一部縱觀了1970年迄今,城市規畫的發展與限制,以理想的公民社會為標的,藉運作「開放城市」的探討,桑內特試圖釐清,當代城市如何透過「失序基礎設施」的介入,被改造成多元、可變,獲得隨使用者需求自行進化的成長能力。

  第二部中,森德拉闡述自己將「失序設計」執行於實務的心得,透過建築設計的五個執行方式,提出改造城市基礎設施的實驗/作與流程,並列舉案例對照。第三部則收錄兩位作者對談,分析「失序設計」之於現代社會的涵義與發展方向。

  臺灣人口稠密,而其中多數集中居於都市,讓城市空間與基礎設施能自我成長茁壯,以廣納更多生活需求,成為當下都市規畫重要課題。《城市不服從》促使我們展開全新思考:如何以失序設計協助都市自然進化,對應各種居住需求,毋須服從既定秩序,邁向更臻成熟的開放城市。

臺灣知名學者聯合推薦

  王志弘 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
  李清志 實踐大學建築系副教授
  康旻杰 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副教授
  曾憲嫻 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副教授
  黃偉茹 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副教授
  黃舒楣 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副教授
  龔書章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教授
  (按姓氏筆畫排序)

  「混亂既蘊藏危機,也激發活力。正視混亂,可以啟動都市設計新思維。」──王志弘 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

  「這本書背後是跨越近半世紀的年輕對話、兩位空間規劃設計專業者難得誠摯地反省專業,嘗試不成為抹滅創造力、開放性和多樣性的幫兇,在看似失序混亂嚷嚷之處,打開學習之窗。」──黃舒楣 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副教授
城市,时间的褶皱与人性的拓扑:一部关于空间、记忆与日常抵抗的非虚构探索 书名: 《失序的边际:城市肌理中的非正式秩序与未来栖居》 作者: [此处留空,以模拟真实出版物的风格] --- 导读:在既定版图之外,重绘我们生活的疆域 本书并非一部传统意义上的城市规划教科书,亦非对现代都市生活进行纯粹的批判。它是一次深入城市腹地、潜入“失序”肌理的田野考察,旨在揭示在官方规划的严密逻辑之下,那些由无数微小、非正式、却又极其坚韧的日常行为所编织出的“地下秩序”。作者以敏锐的洞察力,挑战了“秩序即高效,失序即混乱”的二元对立思维,试图在水泥森林的灰度中,捕捉到人性对空间意义的再定义与持续抵抗。 《失序的边际》的核心论点是:真正的城市活力,往往孕育于那些被主流叙事所忽略的、边缘化的、甚至是被视为“失败”的空间片段中。 这些地方,如违章建筑的烟火气、非正式市场的喧嚣、被遗忘的公共角落的自发集会,它们共同构成了城市生命力的独特拓扑结构。 第一部分:解构“规范”的围墙——城市设计的权力边界 本书的开篇,便对现代城市规划的哲学基础进行了深刻的拷问。作者认为,自奥斯曼帝国对巴黎的改造,到勒·柯布西耶的阳光之城构想,城市设计史在很大程度上,是一部“去除偶然性与人性化缺口”的历史。 1. 规制化的迷宫: 详细剖析了分区制度(Zoning)如何无形中固化了社会阶层和功能隔离。通过对一个典型后工业城市“功能隔离区”的案例研究,展示了当居住、工作、娱乐被严格分隔后,城市如何丧失了其作为“生命共同体”的有机性。作者探讨了这种规制如何无意识地扼杀了偶遇(Serendipity)的可能性,使城市体验趋于扁平化和可预测化。 2. 视觉权力与“美学治理”: 本章聚焦于城市景观的“治理化”倾向。从统一的路面材料到强制性的立面色彩规范,作者审视了“美”如何被权力机构定义并强加于市民之上。这种对视觉一致性的追求,实则是对个体身份表达的压抑。通过对比不同文化背景下对“破败”(Ruin)的不同态度,揭示了消费主义驱动下的“纯净化”城市美学背后的社会代价。 3. 街道的私有化倾向: 探讨了现代城市中,公共空间如何逐渐被半私有的商业设施或技术监控系统所渗透。从购物中心内部的“人流引导”设计,到智能城市的传感器布局,作者揭示了“开放”表象下,对市民行为轨迹进行精细化管理的隐秘努力。 第二部分:微观抵抗的地理学——非正式网络的生命力 如果说第一部分是对宏大叙事的解构,那么第二部分则将镜头聚焦于地面,记录那些充满生命力的、自下而上的空间组织方式。 4. 路径的记忆与“捷径美学”: 城市规划者总是试图引导人流沿设计好的主干道流动,但市民却总能找到更有效、更私密的“非官方路径”。本书收集了全球范围内大量因日常通勤、社交需求而形成的“捷径”(Desire Lines)案例。这些被草坪踏出、被砖石磨平的痕迹,是群体无意识对僵化路网的最直接修正。作者将其视为一种“运动中的档案”,记录了不同群体对时间与效率的独特权衡。 5. 临时性建筑的生态学: 本章深入研究了城市中的“过渡空间”——那些尚未被开发、或被暂时遗弃的土地。例如,城市边缘的临时性集市、废弃工厂旁的涂鸦艺术区、或居民自建的社区花园。这些临时的、流动的“建筑”往往比永久性建筑更具适应性和社群凝聚力。它们以一种“待定”的状态,为市民提供了一个喘息、试验新生活模式的场所。 6. 声音景观与夜间的解放: 城市设计往往只关注视觉,而忽略了听觉环境。作者细致描绘了夜间城市的声音景观——小吃摊的叫卖声、街头艺人的即兴演奏、不同族群在夜色中私密的对话。这些被白日规划者刻意“过滤”的声音,构成了城市夜间身份认同的重要载体,是白天压抑的能量在特定时间段的释放与重组。 第三部分:拓扑的重构——从“空间”到“场所”的转化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目光投向未来,探讨如何从对“失序”的观察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设计原则,实现更具韧性、更富有人性的城市未来。 7. 容错性的建筑哲学: 探讨了“容错性”(Fault Tolerance)在城市肌理中的体现。一个具有高容错性的城市,能够允许局部出现“错误”而不至于整体崩溃。作者提出,应在设计中故意留下“空白”或“不确定性”的区域,如同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物种多样性,以应对不可预测的社会、经济与气候变化。 8. 策展而非规划: 作者主张城市管理者应从“全能的规划者”转变为“场所的策展人”。这意味着政府不再是唯一的设计主体,而是要为不同社群提供工具和框架,让他们在既定规则下,根据自身需求对空间进行“微调”和“再装饰”。这种“软性干预”模式,承认了居民作为空间最终使用者的主体地位。 9. 非线性叙事与城市地图的再绘制: 总结了本书的发现,提出需要一套新的城市分析工具——超越传统的笛卡尔坐标系。我们需要一套能够捕捉情感流、时间密度、社群粘性等非线性指标的“城市拓扑地图”。这本书本身,就是试图用文字绘制出的,一张关于城市“非服从”精神的指南。 --- 结语:重拾日常的“在场” 《失序的边际》旨在邀请读者从日常通勤的惯性中抽离出来,重新审视脚下这片土地。它提醒我们,城市并非一个静止的、被画好的蓝图,而是一场永不休止的、由数百万个微小决定构成的动态“协商”。真正的生活艺术,恰恰存在于那些拒绝被完全驯服、持续保持着张力与活力的角落。这本书是一封写给所有对僵硬秩序感到不安的城市居民的情书,它鼓励我们去发现、去利用、并最终去捍卫那些散落在城市角落的“非正式主权”。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理查.桑內特(Richard Sennett)


  社會學家。黑格爾人文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得主、主持聯合國城市發展與設計委員會。啟發者之一是漢娜‧鄂蘭。《城市不服從》書內的論述基礎,立基於其第一本著作《失序之用( The Uses of Disorder)》。

帕布羅.森德拉(Pablo Sendra)

  倫敦大學學院巴特萊特規劃學院,規劃與城市設計學系講師。他將學術生涯的知識實踐於城市設計。他是城市設計實踐 Lugadero 與 Civicwise 的聯合創始人。

譯者簡介

廖亭雲


  畢業於國立台灣大學翻譯碩士學位學程,現為專職自由譯者。
  翻譯作品包括:《內容電力公司》、《黑暗網路》、《被科技綁架的智慧城市》等書。
 

图书目录

臺灣版前言

前言

PART I. CIVIL SOCIETY
第一部 失序狀態與公民社會
第一章—隱形城市中的政治
第二章—開放型態的城市

PART II. INFRASTRUCTURES FOR DISORDER
第二部 設計「失序基礎設施」
第三章—從草稿到計畫
第四章—地面之下
第五章—地面之上
第六章—斷面層次的失序
第七章—流程與流動

PART III. UNMAKING AND MAKING
第三部 何為都市?何為規畫?─解構與建構
對談

謝辭

註解、引用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0653144
  • EISBN:9786269649709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6.2MB

图书试读

臺灣版前言

帕布羅.森德拉


  我們身陷氣候緊急狀態(Climate emergency)。從二〇二〇到二〇二一年的這場大疫(Covid-19),正是我們在二十一世紀所面臨的典型危機;而這個世紀也早已出現過大規模的經濟和社會危機。

  疫情證明了一件事:城市、其中的制度以及居民和社區其實具有應對危機的能力,只要改變優先目標、生活習慣並與他人團結一心採取行動。疫情也證明了,我們的城市所面臨的諸多問題與挑戰──例如社會和環境不平等──在危機時刻會更為惡化,因此我們必須要為面對將來的緊急狀況做更充分的準備。這些挑戰以及解決的方式,和我們當前面臨的環境危機相當類似。若要針對氣候緊急狀態做足準備,我們也需要改善城市中的社會和環境不平等問題、住宅負擔能力與體面住屋的權利、我們在城市中移動的方式、在公共空間優先重視人而非車,以及理解並提升城市中社會基礎設施的價值。

  面對氣候變遷問題,首先要從戰勝社會和環境不平等開始。在Covid-19引發健康危機期間,儘管白領勞工可以重新調整工作環境,並且安全地在家遠端工作,藍領勞工卻只能面臨失業,或繼續通勤到工作地點,以至於接觸病毒的風險大增。這類不平等也出現在住家規模與使用戶外空間的機會等層面,影響深遠的不平等問題隨處可見。享有大自然與乾淨空氣等資源,以及與這些因子相關的心理與生理健康狀況,也都突顯了不平等的問題。這些不平等在在證明了,在職場附近有理想的住家環境是一項基本權利,必須要受到制度保障,而本書《城市不服從》提出的自治開放式制度可以確保資源平均分配,也確保沒有人會被棄之不顧,就是一種解決之道。

  在移動性方面,疫情證明了在城市中,數百萬人每天花費約兩小時以機動交通工具通勤,不論是使用私人或公共交通工具,都已經不再是符合環境永續標準的做法。像倫敦這樣具備高效率大眾運輸系統的地方,地下鐵仍舊在尖峰時刻擠得水泄不通,上百萬市民賴以維持其通勤工作。當前需要的策略不該只限於提升大眾運輸的效率,而是應該向市民推廣居住在鄰近工作場所的地方,改以步行或騎自行車上班。對於在倫敦市中心就業的服務業勞工或體力勞動者而言,不可能負擔得起附近區域的房價,這表示降低通勤人數──進而降低碳排放量──的關鍵策略之一,就是為所有人提供可負擔的住所,讓人人都可以住得更接近工作地點。

  這時就必須談到健康危機帶來的另一項重要啟示,同時也和應對氣候緊急狀態密切相關:在城市中使用機動車輛已經過時,街道必須重新回到以行人為主的狀態。在疫情之前,巴塞隆納率先實施﹁超級街區﹂,亦即大幅減少分配給汽車的空間,並且拓寬公共空間,以供民眾聚會、遊玩並在城市中漫步。四年前,這類措施被視為有爭議,但疫情卻證明了降低車用空間和優先為民眾提供公共空間,是再自然不過的設計,尤其是考量到氣候緊急狀態的情況下。許多城市和區域在疫情期間都群起效尤,將車道改造成遊戲街道,讓居民可以進行非正式的聚會。

  另一個相關議題是,疫情也證明了,提供綠化和開放空間讓民眾可以在戶外安全活動的重要性。隨著像倫敦這樣的國際城市出現稠密化的現象,綠化空間、開放的公共空間以及一般的聚會空間都明顯減少。由於居住地點不同,民眾接觸到綠化空間和大自然的機會也有差異,這也是和疫情相關的另一項不平等問題。城市中滲透性表面減少,會導致淹水問題變頻繁,因為城市在消除綠化空間的同時,應對淹水的能力也會下降。

  在這個事事皆以經濟價值衡量的世界,Covid-19引爆的健康危機反而突顯出空間、建築、組織和團體的社會價值有多重要,人們因此有機會也更有意願相聚、交流和相互關心。 在本書中,我們討論到穩固的社會基礎設施(包括建築和組織層面 )有其影響力,可以促進社交和照護關係。我們在書中提到的社會基礎建設實例是格蘭佛(Granville)社區廚房,這個社交型態的廚房在疫情之前,幾乎每個週五都會在位於倫敦西北區南基爾本住宅區(South Kilburn Estate)社區大樓供應晚餐,任何人只要到場就可以領取。這樣的週五晚餐是為了讓居民有空間可以聚在一起,並且與鄰居同樂,除了可以領取免費的健康食物,來自不同社經背景的居民也因此有空間與彼此交流。在疫情期間,格蘭佛社區廚房轉型為食物援助基礎設施,每週遞送食物包裹給數百個家庭,也讓家庭可以從社區中心領取包裹,後來這成為該地社區不可或缺的服務,尤其是對那些較高風險且在家防疫的居民來說。此外,居民還會運用領取食物包裹的通知,把握每週與鄰居閒話家常的機會,畢竟當時是無法與人面對面交流的時期。這正證明了這類組織和其所使用的建築,價值不在於經濟層面,而是他們打造了社會基礎設施。疫情期間,世界各地有許多其他的互助平台應運而生,呼應了本書的討論到的部分內容,也就是提供社福需要從兩個層面著手:由國家提供基本的服務,並確保沒有人被棄之不顧;而穩固且緊密連結的公民社會則要發展出互助網,提供另外一層的社福。很類似地,全世界都有互助團體成立以應對氣候災害如水患,或是氣候變遷引發的長期影響,例如乾旱或其他危機。為了克服即將來臨的挑戰,並且實現環境福祉與環境正義,我們需要一套重視全民環境的制度,並確保最弱勢的一群人不會遭到忽視,同時也需要公民社會組織,來對民眾和其生活環境提供照顧。

前言

帕布羅.森德拉與理查.桑內特


  現代城市正被僵化與過度功能限制的型態壓得喘不過氣,這類生硬環境束縛住大眾的行動自由,壓抑著非常規的社會關係,繼而也箝制了城市成長的力量。在書裡我們提出能夠取而代之的方案:以無限定型態的城市規畫、提升生活品質的設計來解套,破除既有的僵化。

  從現今的曼哈頓天際線為例,舉目皆是這座城市被過度限制功能的證據。位於空中鐵道(High Line)北端的哈德遜城市廣場(Hudson Yards),顯現出受商業力量驅動的城市主義;紐約、倫敦等大城也都因為這種城市主義澈底蛻變。哈德遜城市廣場集豪華公寓和出租空間、飯店、辦公室、餐廳與頂級品牌購物中心於一身。中央是名為容器(Vessel)的雕塑風格階梯井,設計宗旨的考量來自為商業行銷打造打卡景點,無關實用。廣場南區銜接到 棚(Shed)的區域,是座可變形的巨大建築,預計作為多用途藝術場館,供大型表演使用。

  如此大規模的發展,卻無法協助促進一般市民組織地方活動,這個功能固定的建築終將無法再進化,只有衰落一途。

  相對的,位於哈德遜城市廣場東側邊界的時裝區(Garment District)則是充滿活力又多元的社區,各式商家林立;有相較近期才遷入的韓國移民,也有歷史久遠的移民社區,勞工、中產階級的住家比鄰,學校和教堂座落其中。像這樣複雜,通常吵鬧又缺乏秩序的社區,在過去一個半世紀以來卻有辦法不斷進化、繁榮發展。

  我們希望能藉《城市不服從》,明確闡述如何設計出這類型的社區;換言之,什麼樣的基本型態、什麼樣的城市DNA,能讓一個區域像時裝區般自我成長茁壯。

  本書是以作者之一,理查.桑內特(Richard Sennett)的著作為基礎。《失序之用》(The Uses of Disorder)一書於一九七〇年出版,桑內特於書中指出,時裝區之所以能有「多種類型的生活彼此交織」,原因就在於這些屬於下曼哈頓中城的各自區隔,都沒有足夠力量畫分出明顯界線。同時書中也提出警告,「不虞匱乏」的居住狀態──建立起各式邊界,或是消除與周遭人群共享資源的需求──正在將多元的生命力自城市抹殺。《失序之用》警示財富和權力集中可能會對城市造成影響,哈德遜城市廣場便是典型例子。這個城市廣場象徵著紐約市已經蛻變成由房地產推動的城市。如果《失序之用》指出現代主義的發展等同施加秩序,正在抹殺城市的生命力;那麼全球化房地產產業便是施加秩序類型的主要力量。

  活力又開放的城市並非自然出現。僵化的都市環境不允許隨興狀況發生,這些地方完全不可能產出隨興活動、社交互動,因此,為失序進行規畫有其必要。建築師帕布羅.森德拉讀畢《失序之用》,決定探索什麼樣的都市介入措施設計,才能促成適當類型的失序,用以誘發未經規畫的活動,並提供能根據居民行動變化的開放都市設施──成為本書中解決那些難以發生隨興活動、社交互動之空間所提出的都市設計實驗。《城市不服從》的主要概念,並非為已存在隨興和社交狀態的空間提出設計策略,而是探討哪些都市設計必須被擾動,才有可能反轉過於僵化的環境。

  建築師帕布羅.森德拉和社會學家理查.桑內特於《城市不服從》聯手合作,重新檢視《失序之用》裡「無秩序、不穩定、直接社交生活」的概念,並轉化成應用於實務的都市設計實驗。第一部中,理查.桑內特回顧當初受啟發寫作《失序之用》的脈絡,以及這本著作之於現代的意義。繼而桑內特進一步說明他的開放城市(Open City)提案,這套做法有助於解除規矩環境的僵化。本書的第二部,帕布羅.森德拉則會提出一些都市設計實驗/作,這些實驗足以瓦解過度有秩序的都市環境,並鼓勵公共空間被自由運用,促進社交互動。森德拉的提案絕非一套規範性的守則,而是針對設計提出建議,包括如何在尺度上更開放,實務上也更顧及集體。第三部則收錄帕布羅.森德拉和理查.桑內特的對談討論,由編輯里歐.賀利思(Leo Hollis)主持,反思《失序之用》在當代的涵義。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