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蝴蝶圖鑑上[弄蝶、鳳蝶、粉蝶篇](修訂版) (電子書)

臺灣蝴蝶圖鑑上[弄蝶、鳳蝶、粉蝶篇](修訂版)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堉峰
图书标签:
  • 臺灣蝴蝶
  • 蝴蝶圖鑑
  • 弄蝶
  • 鳳蝶
  • 粉蝶
  • 昆蟲
  • 自然科學
  • 生態
  • 修訂版
  • 電子書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書為2013年出版《臺灣蝴蝶圖鑑 上[弄蝶、鳳蝶、粉蝶篇]》的修訂版。

  臺灣的蝴蝶物種豐富,其單位面積的蝶種密度為各國之冠,不用翻山越嶺,即可欣賞到其翩翩起舞的曼妙身影,但您認識這些圍繞在身旁的蝴蝶嗎?

  您知道臺灣寬尾鳳蝶為了降低發生期集中而遭遇惡劣環境的風險,因此蛹期長短並不固定,部分蛹當年即會羽化,部分至隔年春天,甚至長達一年;白絹粉蝶幼蟲會將寄主植物枯葉連綴成越冬巢,以便在內集團過冬嗎?

  若您不知如何辨識蝴蝶,或是想要熟稔各種蝶類習性及特徵,本書絕對是兼具欣賞及查詢的實用工具書。

  由於學術研究進展,隨著分子資料大量累積和跨國界系統分類研究成為風潮,導引出很多分類變更,致使某些使用歷史相當悠久的學名都因新證據的出現而動搖,因此新版本中做了大幅度修訂。

本書特色

  有史以來種類最完整的台灣蝴蝶圖鑑,分上、中、下三冊,介紹約370種蝴蝶棲息在台灣的蝴蝶,並論及許多疑問種與偶產種,堪稱種數最多,形態特徵照片最完整的工具書

  ◎收錄約130種蝴蝶(弄蝶、鳳蝶、粉蝶),當中包含20種特有種及57種特有亞種
  依據科屬分類編排,詳細介紹各蝶種形態特徵、生態習性、分布、雌雄區分、相似種比較及變異說明等資訊。
  ◎700餘張去背標本照,完整收錄各蝶種雌雄、背腹、高溫型、低溫型等形態,讓您掌握辨識要點。
  ◎詳述各蝶種棲地環境,並提供每種幼蟲的寄主植物種類及取食部位。
  ◎提供專業檢索表,並於每一蝶種照旁附註尺標,讓您快速鑑別物種。
臺灣蝴蝶圖鑑系列:鞘翅目昆蟲(蠌科、象鼻蟲科、天牛科專論) 作者: 王志明、陳美華 出版日期: 2023年11月 頁數: 880頁(全彩印刷,附數位資料庫連結) 裝幀: 精裝附書籤 --- 導論:臺灣島嶼的隱藏世界——鞘翅目昆蟲的多元與重要性 本書聚焦於臺灣豐富多樣的鞘翅目昆蟲,這是動物界中物種數量最龐大的目別,涵蓋了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金龜子、獨角仙,到極具研究價值的長角天牛與各種甲蟲。臺灣因其獨特的地質構造、複雜的垂直氣候帶以及高海拔山脈,孕育出極高的特有種比例,尤其在鞘翅目昆蟲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本書並非針對鱗翅目(蝴蝶與蛾類)的圖鑑,而是深入探討被硬質翅鞘保護的這些迷人生物。我們旨在提供一本涵蓋鞘翅目昆蟲基礎生物學、生態學、分類系統,並輔以詳盡物種記錄的專業參考書。全書結構嚴謹,內容涵蓋從分類學演變到野外採集與觀察技巧的全面指南。 第一部:鞘翅目昆蟲學基礎與分類系統 本章節為讀者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特別是針對非專業研究人員或初級愛好者。 1.1 鞘翅目(Coleoptera)的演化與形態特徵: 詳細解析鞘翅目區別於其他昆蟲目的關鍵特徵——由硬化前翅(翅鞘)保護後翅的結構。探討翅鞘的紋理、色澤如何影響偽裝、散熱與求偶。深入分析口器(咀嚼式)、觸角(如絲狀、棒狀、膝狀、鰓狀)的形態多樣性及其與食性的關聯。 1.2 臺灣鞘翅目的生物地理學: 分析臺灣鞘翅目昆蟲的起源與分化。著重探討更新世冰期對物種分佈的影響,以及不同海拔梯度如何塑造了特有種的地理屏障。特別指出東南亞與東北亞生物區系的交匯點對臺灣鞘翅目多樣性的貢獻。 1.3 現代分類學體系: 本書依循最新的分子生物學證據,採用最新的鞘翅目分類系統。詳細介紹了五個主要的亞目:多食亞目(Polyphaga)、隱食亞目(Myxophaga)、趨叩亞目(Adephaga)、鱗翅亞目(Polyphaga,此處為方便對應,但專指廣義多食亞目下的分類群)、以及嚴格分類群的處理方式,確保資訊的時效性與準確性。 --- 第二部:關鍵科別的深度剖析與圖鑑 本書的核心內容集中於三個最具代表性且在臺灣具有高關注度的鞘翅目科別:蠌科(Buprestidae)、象鼻蟲科(Curculionidae)和天牛科(Cerambycidae)。 2.1 蠌科(Jewel Beetles):金屬光澤的藝術家 蠌科昆蟲以其驚人的金屬光澤和絢麗的體色聞名,被譽為昆蟲界的珠寶。 生態學角色: 詳細分析不同體型的蠌蟲對臺灣闊葉林與針葉林的影響,特別是鑽木性幼蟲對林業資源的潛在危害或生物防治意義。 形態變異: 區分鑽木性與腐木性蠌蟲的外部辨識特徵。 物種專論(精選 80 種): 收錄臺灣特有的大型蠌蟲,如臺灣金龜(Chrysochroa 屬的部分物種)的詳盡記錄,包括其棲地、食源植物及生命週期觀察。 特別繪製幼蟲(蠌蠹)的形態圖譜,輔助鑑定。 2.2 象鼻蟲科(Weevils):植物專家的精密構造 象鼻蟲科是全球最大的科別之一,本書聚焦於臺灣具代表性的植食性與兼性腐食性象鼻蟲。 長喙結構解析: 深入探討象鼻蟲標誌性的「長喙」(Rostrum)的發育、功用(取食、產卵、防禦)及其在亞科分化中的作用。 農業害蟲與天敵關係: 專門分析數種對農作物(如稻米、柑橘、茶葉)造成影響的象鼻蟲類,並介紹其生物防治策略。 物種專論(精選 120 種): 涵蓋木蠹象亞科(Brentinae)的體型特化現象,以及球鼻蟲亞科(Curculioninae)在不同寄主植物上的適應性分化。 提供詳細的翅鞘斑紋變異圖,這是鑑別象鼻蟲的關鍵依據。 2.3 天牛科(Longhorn Beetles):生態系統的工程師 天牛科以其超長的觸角和強大的鑽木能力,在森林生態系統中扮演著關鍵的分解者和生態指標的角色。 觸角的多樣性: 分析天牛觸角的長度、節數、以及雄雌間的差異,探討其在性擇與領域維護中的功能。 幼蟲生態學: 天牛幼蟲(天牛癭)是臺灣林業研究的重要課題。本書詳細圖解了不同科屬天牛幼蟲在木材中蛀蝕的軌跡、對木質素的分解機制,以及如何區分其活動痕跡。 物種專論(精選 100 種): 重點呈現大型天牛(如花天牛亞科)的棲地偏好與保育現狀。 包含對臺灣特有種,如某些需要特定瀕危樹種作為寄主的長角天牛的詳細描述與保護建議。 --- 第三部:觀察、採集與保存技術 為了讓讀者能將書本知識應用於野外實踐,本書最後一部分提供了嚴謹的操作指南。 3.1 野外觀察的倫理與技巧: 強調負責任的昆蟲觀察原則,避免對稀有物種造成干擾。教授使用光學設備(如放大鏡、低倍率望遠鏡)進行非侵入性觀察的方法。 3.2 採集與保存的標準流程: 詳細指導如何安全有效地採集鞘翅目昆蟲。涵蓋了不同採集工具(如掃網、誘捕燈、落穴陷阱)的設置與使用,並針對不同科別(如易碎的蠌蟲與堅硬的天牛)的標本處理技巧進行區分。特別強調標準的展翅與乾燥技術,以保持標本的結構完整性。 3.3 數位化記錄與資料庫管理: 提供現代昆蟲學家所需的數位化工具介紹,如何使用GPS標定採集地點,以及建立個人或群體資料庫以追蹤物種的時空分佈變化。 --- 總結與展望 本書作為臺灣鞘翅目昆蟲的深度專論,旨在彌補現有圖鑑多偏重鱗翅目或單一科別的不足。透過對蠌科、象鼻蟲科和天牛科的全面梳理,我們希望激發更多對這類「硬殼子」昆蟲的興趣,並促進對其在生物多樣性保育中關鍵角色的認識。本書是昆蟲學者、生態學家、林業工作者及進階昆蟲愛好者的案頭必備工具書。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徐堉峰


  國立臺灣大學植病系昆蟲組畢業後赴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取得系統昆蟲學博士學位,現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另任國內臺灣昆蟲學會理事、臺灣蝴蝶保育學會顧問、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學會常務理事,國外日本蝶類學會學術副會長、美國蝶類協會蝶名委員會委員等職。主要研究領域為蝶蛾類分類、演化、生態及保育。臺灣蝶類由其發現、命名、鑑定確認者有十餘種。2008年獲日本蝶類學會頒發學會研究獎「林賞」。

  目前已發表學術論文數十篇,包括國際著名SCI期刊論文五十餘篇。此外著有《臺灣蝶圖鑑》、《近郊蝴蝶》、《臺灣蝶類誌》、《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within Heliodinidae and systematics of moths formerly assigned to Heliodines Stainton (Lepidoptera: Yponomeutoidea) 》等專書。
 

图书目录

蝴蝶種類介紹範圍
蝴蝶的分類地位
命名規則
認識蝴蝶
蝴蝶的形態特徵
生活史

弄蝶科
橙翅傘弄蝶/鐵色絨弄蝶/南風絨弄蝶/尖翅絨弄蝶/無尾絨弄蝶/圓翅絨弄蝶/長翅弄蝶/綠弄蝶/褐翅綠弄蝶/雙帶弄蝶/尖翅星弄蝶/黑澤星弄蝶/小星弄蝶/埔里星弄蝶/臺灣流星弄蝶/大流星弄蝶/黃襟弄蝶/臺灣窗弄蝶/小紋颯弄蝶/臺灣颯弄蝶/臺灣瑟弄蝶/白裙弄蝶/熱帶白裙弄蝶/玉帶裙弄蝶/白弄蝶/小黃星弄蝶/黃星弄蝶/弧弄蝶/萬大弧弄蝶/黃點弄蝶/臺灣脈弄蝶/昏列弄蝶/白斑弄蝶/袖弄蝶/連紋袖弄蝶(臺灣亞種)/連紋袖弄蝶(菲律賓亞種)/薑弄蝶/黑星弄蝶/蕉弄蝶/臺灣赭弄蝶/菩提赭弄蝶/黃斑弄蝶/淡黃斑弄蝶/墨子黃斑弄蝶/蓬萊黃斑弄蝶/寬邊橙斑弄蝶/竹橙斑弄蝶/熱帶橙斑弄蝶/稻弄蝶/小稻弄蝶/禾弄蝶/假禾弄蝶/褐弄蝶/尖翅褐弄蝶/中華褐弄蝶/巨褐弄蝶/黃紋孔弄蝶/碎紋孔弄蝶/長紋禪弄蝶/奇萊禪弄蝶/變紋黯弄蝶/臺灣黯弄蝶

鳳蝶科
黃裳鳳蝶/珠光裳鳳蝶/曙鳳蝶/多姿麝鳳蝶/長尾麝鳳蝶/麝鳳蝶/紅珠鳳蝶/劍鳳蝶/黑尾劍鳳蝶/青鳳蝶/寬帶青鳳蝶/木蘭青鳳蝶/翠斑青鳳蝶/斑鳳蝶/黃星斑鳳蝶/大斑鳳蝶/臺灣寬尾鳳蝶/花鳳蝶/黃鳳蝶/柑橘鳳蝶/臺灣鳳蝶/玉帶鳳蝶/黑鳳蝶/白紋鳳蝶/大白紋鳳蝶/無尾白紋鳳蝶/大鳳蝶/翠鳳蝶/翠鳳蝶蘭嶼亞種/穹翠鳳蝶/雙環翠鳳蝶/臺灣琉璃翠鳳蝶/琉璃翠鳳蝶

粉蝶科
豔粉蝶/白豔粉蝶/條斑豔粉蝶/黃裙豔粉蝶/流星絹粉蝶/白絹粉蝶/截脈絹粉蝶/白粉蝶/緣點白粉蝶/飛龍白粉蝶/淡褐脈粉蝶/黑脈粉蝶/黃裙脈粉蝶/鑲邊尖粉蝶/尖粉蝶/黃尖粉蝶/異色尖粉蝶/雲紋尖粉蝶/鋸粉蝶/纖粉蝶/異粉蝶/橙端粉蝶/細波遷粉蝶/遷粉蝶/黃裙遷粉蝶/紋黃蝶/圓翅鉤粉蝶/臺灣鉤粉蝶/星黃蝶/角翅黃蝶/淡色黃蝶/黃蝶/北黃蝶/島嶼黃蝶/亮色黃蝶

後記
中名索引
學名索引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200074
  • EISBN:9786263200784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固定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433.4MB

图书试读

作者序

  臺灣向來以蝴蝶資源豐富知名於世,上世紀七零年代更以這項資源為基礎發展出所謂的「蝴蝶工業」,出口大量的蝴蝶標本及工藝品,讓五湖四海的人們讚嘆臺灣蝴蝶之美。臺灣蝴蝶資源的豐富可以用一些數據來說明,T. R. New編寫的「Butterfly conservation」一書中曾提及在蝴蝶工業的全盛時代曾有蝴蝶標本一年用量達五億隻之譜,這個數字十分驚人,說明當時臺灣的自然生態有多麼良好,以至於可以孕育出這麼多蝴蝶。讓人惋惜的是,由於人為開發與棲地破壞,生態教育的深入人心,關心自然生態已經蔚為風氣,這無疑對將來進一步研究臺灣蝴蝶的生物學及保育是一大助益。在種類方面,凡是對臺灣蝴蝶稍有認識的朋友都知道棲息在寶島的蝴蝶種類大約有400種,其中包括相當多特有種。最令人意外的是,儘管臺灣的蝴蝶研究從動物地理學之父華萊士(Alfred Russel Wallace)與英籍鱗翅學者摩爾(Frederic Moore)於1866年寫下第一篇論文迄今已經將近一個半世紀,新種、新亞種與新記錄蝶種仍然陸續發現,而學名也因研究進展而常有修訂。這使得許多對臺灣蝴蝶有興趣的朋友常感到目前已有的蝶類工具書種類不完整或資料有欠缺。一些好友常勸筆者寫本方便蝶友使用的書加以補充。這項工作其實有許多困難之處,因為有些疑問種的存在真相至今難以索解,包括一些蝶類研究史上只有一筆記載,之後再也沒被發現的情形。另外一些從前曾有記錄,多年來不見蹤影、疑似滅絕的種類現在仍然倖存的標本全數存放於國外,有些甚至遍尋不著,因此本書圖示雖然儘可能使用臺灣本地的標本,但仍有少數種類不得已用臺灣以外地區之標本替代作為參考。筆者淺學菲才,雖然將試圖力求本書種類齊備、資料正確,但是相信書中必然仍有諸多謬誤與欠缺,還請本書讀者指教、斧正。

  在本書編撰過程中,筆者受到許多國內外師長與朋友的鼓勵與協助。首先要感謝幾位在蝶類研究上與我經常性地作學術討論與交流的良朋益友,他們包括在我年少輕狂時和我一同傲嘯山林的林明瑤先生、夏威夷比夏博物館(Bishop Museum)的千葉秀幸博士、前臺灣蝴蝶保育學會理事長陳光亮醫師、常務理事黃行七先生及呂晟智先生、香港嘉道理農場的羅益奎先生及香港鱗翅目學會的楊建業先生。此外,許多師長長年予我鼓勵與支持,包括我的親姑姑兼啟蒙恩師徐喜美老師、臺灣大學昆蟲系的楊平世教授及張慧羽教授,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的熊召弟教授、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系的陳建志教授以及江西森防局丁冬蓀先生。英國自然史博物館的 Phillip R. Ackery先生及Richard I. Vane-Wright博士、故 英籍蝶類學者 J. N. Eliot先生、荷蘭自然史博物館的Rienk de Jong博士、德國法蘭克福自然博物館的Colin G. Treadaway先生、俄國莫斯科州立大學昆蟲系的故 Alexey L. Devyatkin教授、日本蝶學界的故 白水 隆博士、矢田 脩博士、藤岡知夫博士、森下和彥先生、築山  洋先生、故 五十嵐 邁先生、矢後勝也博士、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顏聖紘教授、中興大學昆蟲系的楊曼妙教授、臺中自然科學博物館的詹美鈴博士、越南-俄國熱帶中心生態部(Ecology Departmentof Vietnam-Russia Tropical Centre)的Alexander L. Monastyrskiy博士、華南農業大學的王敏博士、上海師範大學的黃灝先生及朱建青先生、故 木生昆蟲館的余清金館長、錦吉昆蟲館羅錦吉先生、埔里蝴蝶牧場的羅錦文先生、明新科技大學趙仁方博士、林務局的王守民先生、蝶會的郭祺財前理事長、林葆琛理事長、徐渙之先生、洪素年小姐、紫蝶學會的詹家龍先生、成功中學蝴蝶宮的林柏昌先生都提供了不少建議、資料或標本。各地蟲友或蝶友如陳常卿先生、周文一博士、鄭明倫博士、李奇峰博士、李春霖博士、董人愷先生、陳登創先生、張淯蒼先生、張崴彥先生、蘇錦平先生、林廷翰先生、郭柄村先生也予我不少意見,其中好幾位並提供了珍貴的標本。師大蝴蝶研究團隊的學生(部分已畢業)呂至堅、羅尹廷、吳立偉、黃嘉龍、謝佳昌、闕宏軒、楊瀅涓、吳錦銘、王俊凱、林佳宏、蔡南益、孫旻璇、林家弘、陳亭瑋、林育綺、顏振暉、簡琬宣、梁家源、顏嘉瑩、莊懷淳、譚文皓等都是本書完成的重要助力。最後要感謝晨星出版社的許裕苗小姐熱心邀約且多年來費心協助編排工作。沒有以上諸君的襄助,本書無法完成,筆者在此致上十二萬分的謝忱。

用户评价

评分

我記得我是在書店的昆蟲區無意間看到這本書的,當下就被那種「權威感」吸引住了。它不是那種隨便印印、網路照片拼湊起來的簡易指南,而是充滿了嚴謹的學術態度。書中對於每一個科屬的介紹,都有一段簡短的歷史脈絡說明,這對於想更深入了解蝴蝶分類學的我來說,幫助極大。尤其在處理那些命名不斷更動、或是亞種區分複雜的蝴蝶時,作者能夠清晰地整理出目前的學界共識,並且註明不同時期學者的觀點差異,這種處理爭議的態度,展現了極高的專業素養。不過,如果能再多增加一些蝴蝶與植物互利共生的關係圖解,那就更完美了。畢竟蝴蝶的生存跟寄主植物密不可分,單純看蝴蝶本身,訊息是不完整的。總體來看,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讓它更像是一本「台灣蝴蝶百科」,而不只是一本「圖鑑」,它的價值在於紮實的知識基礎,而不是曇花一現的流行性。

评分

這本圖鑑的重量和尺寸,讓我在搭乘捷運通勤時,簡直是個負擔,不過,誰叫我對大藍閃蛺蝶的幼蟲變態過程實在太好奇了呢?我最欣賞的部分是,它在介紹每種蝴蝶時,除了標準的學名和俗名之外,還會穿插一些有趣的小故事或是文獻引用,讓原本枯燥的物種介紹變得生動起來。例如,關於某種鳳蝶的飛行速度和遷徙路徑,書中引述了幾位前輩學者的田野觀察紀錄,那種跨世代的知識傳承感,讓我非常感動。然而,我必須指出一個小小的遺憾:排版上的一些小細節還是有待加強。有些大圖的旁邊,如果能配上更直接的線條圖輔助說明主要特徵,或許能讓辨識過程更流暢。畢竟,圖鑑的重點在於「快速且準確」地辨識,如果需要來回翻好幾頁才能確認一個特徵,多少會影響閱讀體驗。儘管如此,它涵蓋的物種廣度,絕對是目前市面上少有的,光是為了看到那些在都市邊緣幾乎絕跡的物種影像,就值回票價了。

评分

哇,這本書的封面設計真的很有質感,一看就知道是下過一番功夫的。那種油畫般的筆觸,讓我覺得這不只是一本工具書,更像是一件藝術品。我特別喜歡他們選用的紙張觸感,拿在手裡沉甸甸的,翻閱時那種沙沙的聲音,真是讓人心情愉悅。不過,我手上這本,感覺像是某個圖書館的舊藏,邊緣有點泛黃,但這反倒增添了一種歷史的韻味。書裡的照片選得真好,色彩飽和度高,對焦準確,尤其是一些稀有種的特寫,簡直是攝影級的水平。光是看著那些精美的圖鑑,我就能想像作者在野外蹲點了多少個日夜。當然,作為一本圖鑑,內容的編排邏輯性也很重要。雖然我還沒仔細研究每一種蝴蝶的習性描述,但初步翻閱下來,感覺分類系統很清晰,對於初學者來說,應該能很快上手。我期望這本書能有更詳盡的生態描述,而不僅僅是外觀比較,畢竟蝴蝶的生命週期和棲地偏好,才是真正吸引我的地方。整體來說,光是從外觀和紙質來看,這本圖鑑的用心程度是毋庸置疑的,很適合放在書架上時常拿出來欣賞。

评分

拿到這本圖鑑的電子版後,我的第一個想法是:「哇,解析度真高!」我特地在平板電腦上放大檢視了一些細節,那些翅膀邊緣的絨毛、眼睛的複眼結構,都清晰可見。這對於遠距學習者來說,是實體書無法比擬的優勢。但隨之而來的問題是,當我試圖用關鍵字搜尋某個學名時,發現電子書的索引功能做得並不是特別流暢,有時候跳轉的位置會稍微有點偏差,這讓我有些困擾。我希望未來的修訂版在電子化優化的部分能再加強。關於內容本身,我個人非常欣賞作者在描述蝴蝶的「氣質」上所下的功夫。很多圖鑑只會寫「公蝶展現鮮豔色彩,母蝶則趨於隱蔽」,但這本書會用更詩意、更貼近野外觀察者視角的語言去描繪,例如形容某種弄蝶飛行時像「在空中跳躍的豆子」,這種生動的比喻,讓讀者在記憶時能更深刻。雖然我還沒機會實際拿著這本書去野外比對,但光是室內的學習體驗,就已經讓我收穫滿滿,它成功地點燃了我對台灣原生蝴蝶更深一層的熱情。

评分

說真的,我是在網路上看到很多蝴蝶愛好者推薦這本書,才決定入手這本厚厚的「磚頭」。我原本以為,現在資訊這麼發達,網路上隨便Google一下都有資料,幹嘛還要買實體書?但翻開這本書後,我才明白那種「系統性知識」的重要性。它的文字描述非常細膩,不只是單純地描述翅膀上的斑紋,連鱗片的微觀結構、展翅大小的範圍都寫得一清二楚,這對我這種有點「鑽牛角尖」的觀察者來說,簡直是福音。特別是對於那些「長得很像、很難分辨」的種類,書裡會特別拉出「鑑別要點」的專門欄位,用粗體字標註出來,看得出編者真的站在使用者的角度思考。雖然書中對於不同棲地的環境描述,相對來說比較簡潔,或許是受限於篇幅,但我希望未來能看到更多關於蝴蝶如何適應台灣多變氣候的深入探討。畢竟,台灣的地理環境這麼特殊,能將這些多樣性的物種完整記錄下來,本身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總結來說,這本書的紮實度遠超我的預期,絕對是值得花時間去啃讀的寶典。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