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書一手札】你不在,悲傷的我這樣生活:當心神離線、情緒潰堤,幫你找回所有需要的愛與寬容,守護生命中難以承受之慟 (電子書)

【一書一手札】你不在,悲傷的我這樣生活:當心神離線、情緒潰堤,幫你找回所有需要的愛與寬容,守護生命中難以承受之慟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梅根.德凡
图书标签:
  • 悲傷
  • 失落
  • 情緒
  • 心理
  • 自我療癒
  • 心靈成長
  • 愛與寬容
  • 生命
  • 失戀
  • 親情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願你懂得愛願你懂得寬容
願你從苦難中解脫
願你在這本書裡找到幫助,背負屬於你的那些走下去
 
Amazon 4.8星,讀者好評
隨心塗寫、任意宣洩!
一書X一手札,充滿同理心的「自我療癒」照顧指南
 
  不管你的悲傷是一段旅程、一次冒險,
  還是一件不得不承受的可怖之事,過你現在的生活並不容易。
  不接受也沒關係,悲傷從來不是一個待解決的問題,
  而是一段需要扛過去的經歷——
  答應我們,要好好照顧你自己。
 
  如果下面狀況很像你,請讓這本書幫助你:
  ◎ 突如其來的道別讓人心神離線、情緒潰堤,身心都快無法承受……
  ◎ 失去至親摯愛,傷心欲絕不知該如何生活……
  ◎ 悲傷太痛太強烈,需要一個宣洩情緒與喘息的地方……
  ◎ 親友遭逢巨變深陷悲傷,想給予合適的關懷與幫助……
  ◎ 身為專業諮商、關懷、照護人員,希望提供更多元的關懷協助。
 
  當悲傷來破門——不,你沒有非要「好起來」!
  「失去」,是永遠無法準備好的事。這從不是你會心甘情願承受的一種經驗,你身處此境,但並不希望如此。
 
  當悲傷來臨,我們常以為自己只有兩種選擇——努力熬過時間,直到悲傷就此結束,你又會「快樂」起來;或一直困在悲傷中,鎖在黑暗房間裡孤伶伶地獨自承受。
 
  悲傷過程中,你可能會接收到諸如——教導修復悲傷、將過去拋諸腦後、掌控正向思考力量等建議,人們反應得好像你的悲傷是個需要被解決的問題。然而,像對待疾病一樣對待悲傷,並不會讓情況好轉。
 
  悲傷不是待解決的問題;它是一段需要扛過去的經歷。
 
  風暴中的船錨——隨心塗寫、任意宣洩的悲傷日記
  作者梅根‧德凡認為:「被允許說出悲傷的真相,是一種非常強大的行為。」而這本日記,便是陪伴你扛過這場經歷,一個說出悲傷真相的地方——它接受你的所有一切。
 
  這本日記用來填上文字、畫畫塗鴉、剪貼黏撕,你能夠自由地跟隨內心,去講述自己的回憶、情緒與故事——無須在沒有結果的情況下,硬是加入圓滿結局;也不必強顏歡笑,只為了讓別人放心。
 
  這裡沒有陳詞濫調、復原時間表或任何你非完成不可的階段清單;它不會幫助你「走出去」或讓你把失去拋在腦後。但相反地,你會發現許多鼓勵自己、自我保健練習和維持日常生活的工具。
 
  與你的悲傷一起,找到專屬途徑——
  ‧悲傷檢核表:真沒事或逞強?了解悲傷時的個人身心反應。
  ‧情緒關機計畫:痛苦與焦慮讓情緒超載……停!先這樣喘息一下!
  ‧倖存守則:悲傷來襲更要照顧自己,倖存守則陪你熬過這一天。
  ‧「不接受」練習:粉飾太平只會心更累,發洩吧!誰說你不能說「不」?
  ‧焦慮日記:尊重焦慮,才能聽懂它對你發出的警訊和安全提示。
  ‧社交迴避卡:太多難以負荷的關心,由它幫你婉拒,無須勉強。
 
  給你的愛與陪伴——隨書贈【少了你的我-悲傷自療手札】
  咖啡廳裡的一首歌、路人親密的互動、一個似曾相似的場景……有時候,悲傷就是會突如其來地被掀起情緒。
 
  為了無時無刻承接你的悲傷,本日記附贈32頁「悲傷自療手札」。當你憂傷、焦慮、恐慌、憤怒時,讓手札中的14個練習,及時傾聽、記錄並接納你的創傷心緒,它是一股愛,陪伴在你身旁。
 
  願你在持續不斷的試驗中仍懷抱著希望——願你在這本書中找到的東西能幫助你,背負屬於你的東西活下去。
 
  金句搶先看
  ○ 像對待疾病一樣對待悲傷不會讓情況變好。
  ○ 悲傷需要寬容。寬待自己,為你所必須承受的一切。
  ○ 你的心智離線了,這樣它才有辦法療癒。
  ○ 悲傷爆發,入侵生活,並重新安排了一切。過去看起來很容易的事可能變得異常艱難,僅僅是度過一天,所需要付出的努力都比你預期的更多。
  ○ 你的悲傷,就如你的愛,都屬於你自己。沒有人有權支配、評判,或是否定屬於你的生活。
  ○ 記住,你可以在內心痛苦的時候過得好,即使還是很痛苦。
  ○ 被看見會改變悲傷中的一些東西。它是有益的,可能是唯一有用的。
  ○ 說出真相很重要。沒有什麼真相,你說的就是真相。
  ○ 不論你的人生面對過多少次失去,這都是第一次面對這種失去。
  ○ 不要低估「不」字的力量。小小一個字。力量如此之大。
 
本書特色
 
  ★ 上市首月銷售破萬,Amazon讀者4.8星好評!
  ★ 深受全球讀者信賴,「悲傷諮商顧問」梅根.德凡,獻給你的悲傷,最溫柔的理解與關懷。
  ★ 一本隨心塗寫撕摔,承接所有情緒想念,充滿「同理心」的自我療癒照顧指南。
  ★ 隨書贈【少了你的我-悲傷自療手札】,無時無刻給你愛與陪伴。
 
專文推薦
 
  許禮安|高雄市張啓華文化藝術基金會 執行長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掛名推薦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
 
讀者好評
 
  ——對於深陷悲傷迷宮的人,我強烈推薦這本書。你會更了解你自己,並從你的痛苦中得到一些幸福的解脫。我永遠感謝梅根‧德凡和她的洞察力,它用真誠且溫柔的指導,讓人們以自己的方式和時間體驗悲傷。(Tanya)
 
  ——對我來說,悲傷是一頭野獸,我必須學會與之同行。梅根關於「使悲傷正常化」的訊息,是一種拯救恩典,它幫助我用溫柔和善意來保護自己破碎的心。(jes)
 
  ——我們的社會不知道如何處理悲傷,所以只是把它扔進壁櫥然後關起來。終於,這位作者有勇氣和遠見,提供某種框架來引導我們迷失的靈魂。(Aurora Greywolf)
 
抚慰心灵的栖息之所:探索生命中的坚韧与疗愈 书名:抚慰心灵的栖息之所:探索生命中的坚韧与疗愈 作者:[此处可填入虚构作者名] 出版社:[此处可填入虚构出版社名] 字数:约 150,000 字 ISBN:[此处可填入虚构ISBN] --- 内容提要 在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在与无形的压力和内心的风暴搏斗。《抚慰心灵的栖息之所》并非一本提供快速解决方案的“速效药”,而是一份邀请,邀请读者进入一个宁静、深刻的反思空间。本书汇集了哲思、心理学洞见、以及真实生活中的微小胜利,旨在帮助读者在面对生活的无常、人际关系的挑战、以及自我价值的迷失时,找到内在的锚点和持续的力量。 本书结构松弛而富有层次,分为“觉察之境”、“连接之桥”、“重建之路”三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引导读者从外部世界的喧嚣回归到自我觉察的核心地带。它探讨了如何辨识那些悄然侵蚀我们精力的“隐形负担”,如何构建真正滋养人心的关系,以及如何在不完美的现实中,为自己打造一处心灵可以休憩的“栖息之所”。 第一部分:觉察之境——倾听内在的低语 人类的痛苦往往源于未被正视的感受。本书开篇聚焦于“觉察的艺术”。我们不批判情绪的“好”与“坏”,而是像一个细致的园丁对待土壤一样,去观察、去理解我们内心正在发生的一切。 深度剖析:情绪的“天气系统” 书中用生动的比喻,将焦虑、恐惧、嫉妒等情绪描述为一种不断变化的天气系统。焦虑可能是即将到来的暴雨信号,而抑郁则像是连绵不绝的阴霾。关键不在于驱散天气,而在于学会“穿雨衣”和“等待晴天”。我们详细阐述了如何进行“身体扫描冥想”,这不是为了清空大脑,而是为了清晰地定位身体中储存的紧张信号。例如,长期的肩颈僵硬可能与童年时期对权威的过度顺从有关。 重塑“自我对话”的剧本 现代人最大的敌人往往是脑海中那个永不休止的、苛刻的评论家。本书提供了详细的练习,帮助读者识别并重写那些根深蒂固的“负面核心信念”,比如“我不够好”、“我终将失败”。我们引入了认知行为疗法(CBT)的简化工具,但更侧重于叙事疗法的力量——即我们如何讲述自己的生命故事,决定了我们如何感受生命本身。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如何将一个失败的叙事转化为成长的经验。 理解“意义的缺失” 在后现代社会,物质富足带来的空虚感日益明显。本书探讨了维克多·弗兰克尔(Viktor Frankl)的意义疗法,将其应用于日常生活的碎片中。我们探讨了“小小的坚持”——比如一个坚持完成的爱好、一次真诚的帮助——如何汇聚成强大的生命意义感,即使在宏大的目标尚未达成时,也能提供精神支柱。 第二部分:连接之桥——在关系中寻找回响 我们是社会性动物,但亲密关系往往是最大的考验。《抚慰心灵的栖息之所》致力于构建更深层次的、更具韧性的连接,无论是与他人的连接,还是与我们自身被压抑部分的连接。 解析“依恋模式”的幽灵 本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成人依恋理论(安全型、焦虑型、回避型),并着重讲解了这些模式如何在亲密关系、职场合作中不自觉地启动。我们提供了具体的“断开循环”技巧,例如,当感到被抛弃的冲动(焦虑依恋)或想要逃离(回避依恋)时,如何暂停反应,选择更具建设性的回应方式。这不是指责,而是理解:我们的过往在关系中投下了影子,我们需要学会辨认这些影子。 沟通的“非暴力艺术” 我们超越了简单的“我感觉”句式,转而深入探讨“需求”与“观察”的分离。书中详细指导了如何在冲突中,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脆弱和需求,而不是用指责或防御来构建墙壁。一个章节专门探讨了“倾听的深度”——如何真正地放下自己的预设和解决方案,仅仅是为对方的存在提供一个安全的空间。 与“失落的自我”和解 许多人生活在“应该成为的样子”和“真实的样子”之间的巨大鸿沟中。本书将“失落的自我”视为一种内在的创伤。我们探讨了如何接纳那些“从未实现的梦想”、“没有走上的道路”,并将它们视为生命体验的丰富部分,而非失败的证据。这是一种深沉的慈悲练习,将对待陌生人的宽容,运用到对待自己的每一个面向。 第三部分:重建之路——在不完美中安顿身心 生活不会变得完美,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与“不完美”共处的方式。这部分是关于实用的韧性培养和持续的自我关怀。 拥抱“灰色地带”的生存哲学 现代文化推崇“非黑即白”的成功学和情绪处理法。本书坚决反对这种二元对立,提倡拥抱“灰色地带”。生活中的许多复杂问题(如职业倦怠、家庭责任的冲突)没有清晰的答案。我们探讨了“足够好”的艺术,即接受现状的局限性,并在此基础上继续前进,而不是停留在对“完美解”的永恒追求中。 建立个人化的“疗愈仪式” 心灵的疗愈需要日常的滋养。本书倡导建立一套高度个性化的“疗愈仪式”。这可能是一段独处的、不被打扰的清晨时光,一份专注于手工艺的专注练习,或是一种固定的“情感排毒”流程(如写日记后焚烧)。重点在于这些仪式必须是可预测的,它们是我们内心世界的“安全港湾”。 培养对“微小美”的敏感度 韧性往往来自于对日常生活中细微美好的捕捉能力。书中通过一系列感知练习,鼓励读者重新激活五感,去留意光线的变化、食物的味道、树叶的纹理。这种对“当下”的细微感知,能有效地打断过度思考和反刍,将心神从虚无的担忧中拉回充实的现实。 --- 结语 《抚慰心灵的栖息之所》承认生命本身就是一场持续的体验——有高光时刻,也有不可避免的低谷。本书不承诺移除痛苦,而是提供了一套工具和一种心境,帮助读者在风暴中学会搭建自己的船只,在寂静中聆听内心的声音,最终,找到一个无论外界如何变动,都能安心栖居的内在世界。这是一场通往自我和解的旅程,每一步都值得被温柔对待。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梅根․德凡(專業心理治療師)Megan Devine
 
  作家、演講人暨悲傷諮商顧問,主張從文化層面著手情感變革。作品《沒關係,是悲傷啊》咸認是傷逝者和專業人士必讀之作。
 
  德凡和她所帶領的團隊,不斷開發課程、活動與培訓,以期幫助傷逝者和想要支持傷逝者的人,學習承受無法修復之痛所需的技能。如欲了解更多資訊,請上網站:here-after.com。
 
繪者簡介
 
娜亞‧伊斯梅爾Naya Ismael
 
  敘利亞人,自學插畫,在數位媒體暨傳統媒體工作。伊斯梅爾的父母都是藝術家,她在很小的時候就愛上藝術,從小看著父母在他們的工作室工作,逛畫廊長大。她的作品有數位壁畫、書籍封面、手機應用程式的使用者介面、商標與服裝,她還參與位於敘利亞大馬士革第一家數位藝術畫廊的活動。伊斯梅爾於大馬士革的高等工商管理學院學習市場行銷。想看她的作品,請上Instagram:@naya.ismael,或是線上創意作品展示平臺Behance:@nayaismael。
 
譯者簡介
 
夏荷立
 
  大學讀英文系,研究所念新聞。做過雜誌,寫過採訪,編過書籍,做過版權。
 
  少時喜歡看電影,聽古典音樂,讀推理小說。年紀漸長,轉而聽爵士與追劇。這幾年,改看驚悚小說與聽書。只希望能夠活到老,學到老。

图书目录

推薦序 1 每天都是某些人的悲傷紀念日(許禮安)
推薦序 2 看見悲傷、認識悲傷、寫下悲傷……就能不再害怕悲傷(蘇益賢)

前言 如何使用這本書(和你的悲傷)找到自己的途徑

第一部 出發
第一章 故事的起頭
第二章 如果我拒絕呢?
第三章 只要一點(實際與想像的)幫助就能熬過去
第四章 內部觀點
第五章 這一切都很傷人

第二部 各式各樣的冒險
第六章 前路崎嶇
第七章 休息與恢復
第八章 分心的好處與危害
第九章 憤怒宜單獨處理
第十章 暸望點
第十一章 最終的恩賜

第三部 返回
第十二章 我不想恢復「正常」
第十三章 你的悲傷,你的方式
第十四章 避開不良支持
第十五章 朋友和盟友與求助
第十六章  兩個世界的主人
第十七章 活著的自由

致謝
資源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095225
  • EISBN:9786267095317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24.7MB

图书试读

推薦序1
 
每天都是某些人的悲傷紀念日
許禮安(高雄市張啓華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衛生福利部屏東醫院家醫科兼任主治醫師、高雄醫學大學「生死學與生命關懷」兼任講師)
 
  曾有癌症末期病人跟我說:「死神從來不放假,就算春節連續放九天,死神一天都沒休息。」從元旦開始,除夕、春節、元宵節、西洋情人節、青年節、兒童節、清明節、母親節、護師節(5月12日)、端午節、七夕情人節、爸爸節、中元節、中秋節、重陽節、教師節、國慶日、世界安寧日(10月第二個週六)、醫師節(11月12日)、聖誕節等,幾乎所有節日都與死亡有關,都是某些人的悲傷紀念日。每天都有人「慶生」,同時有很多人在「送死」;許多人在過成雙成對情人節,同時就有更多人過著孤單與悲傷情人節。
 
  如果是活到很老或因病而死,像孔子在《論語》嘆息弟子所說:「斯人也,而有斯疾也。」(這樣的人,怎麼會得到這種疾病啊),即使無法接受,但在親人久病纏身、臥床多年之後,家屬通常可以當成是親人已經解脫病苦而得到安慰。家屬比較難以承受的是英才早逝或是意外猝逝,尤其是白髮人送黑髮人。二二八「和平紀念日」就是個巨大的悲傷紀念日,是台灣社會精英死於非命的歷史傷痕與慘痛忌日,於是我決定在今年二二八的三天連續假期完成這篇推薦序。
 
  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2019年,台灣總死亡人數175,424人,癌症死亡50,232人,占所有死亡的28.6%。2020年台灣總死亡人數173,067人,癌症死亡50,161人,占所有死亡的29.0%。這兩年台灣每年死於癌症都突破五萬人,因此大約每三到四人死亡就有一人是死於癌症。我用這最新統計來計算:台灣平均每天死亡大約480人,其中每天有137人死於癌症。對每天的死者來說,這天就將成為往後的每一年,他(或她)的親朋好友的「悲傷紀念日」。
 
  我一向認為:悲傷不是需要解決的問題,而是需要時間去完成的過程。外國人說是「未解決的悲傷」,於是悲傷就成為某種問題。我說應該改稱「未完成的悲傷」,依照安寧療護強調「尊重自主權與個別差異」,必須由當事人決定要用多少時間去完成。每個人活在世界上,即使闔家平安,正常依序著生、老、病、死,我們總有一天會成為「成年孤兒」,父母將會離開人間、離我們而去。古人說:「大孝終身慕父母」,父母親過世的悲傷,對孝子孝女而言,甚至永遠無法完成,理當到死為止。
 
  不論是疾病或意外導致的生離死別,悲傷總是不請自來的「不速之客」。我說:「因為有愛,所以悲傷。」當你愛得越深刻,被命運所迫而離別時,悲傷就會越強烈越持久。現代工商社會講求「快速致富」,醫療體系尋求「快速有效」,連飲食都是速食文化「得來速」,悲傷卻沒有「速成班」,可以讓人「急急如律令」地藥到病除。悲傷者不僅不需要被迫「趕快」恢復正常,甚至不需要恢復到他人所謂的「正常」;就像我認為憂鬱狀態才是我的正常,我就不會被他人強迫(情緒勒索)要趕快恢復快樂。
 
  悲傷光是情緒反應就超過十種,不是只有哭泣落淚而已。最強烈的悲傷是「麻木不仁」,這是心理防衛機轉,打擊太過強烈,一時無法反應,就演出「一二三木頭人」,如果沒機會哭出來,到死都只是「木頭」,而非一個「人」。轉向的悲傷則是憤怒,我說:「憤怒三支箭:射向醫護人員,就是醫療糾紛;射向親人,從此家人變路人;射向自己,導致自殘自殺。」悲傷的情緒反應還有:悲哀、愧疚感與自責、焦慮、孤獨感、疲倦、無助感、驚嚇、苦苦思念、解脫感與輕鬆等。
 
  我常說:「敢哭敢笑才是真人。多數人都在扮演假人:只敢在社交場合假笑,不敢在眾人面前真哭。」我們或許可以藉由這本《你不在,悲傷的我這樣生活》,創作個人私密的悲傷日記,來宣洩現實生活中不被允許,或無法公開流露的悲傷情緒。悲傷是包括「身、心、靈」的「全人」狀態,就算活得「失魂落魄」都是正常,如同「新冠肺炎」染疫的後遺症:「腦霧」(本書說「日常迷霧」)。當別人要求你「不要再哭了」,你必須寬容對待自己,允許自己可以安心自在、盡情地悲傷。
 
  111-02-27(日)酉時完稿/高雄安居
 
推薦序2
 
看見悲傷、認識悲傷、寫下悲傷…… 就能不再害怕悲傷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初色心理治療所副所長;專長為心理治療、職場情緒與壓力調節、溝通效能提升、心理學講座與工作坊。臉書粉專「心理師想跟你說」共同創辦人)
 
  在諮商室中,「情緒」一直是重要的元素。隨著一次次的諮商過程,心理師們陪伴個案走過人生困境。這一路上,個案對於自身情緒的覺察、理解,以及能否適當地接納、應對與調節情緒,更是反映出當事人在困境中成長的良好指標。
 
  與個案工作的過程中,在提到情緒時,我發現「水」與「火」一直常被提出作為一種比喻,像是:情緒如洪水般襲來,又或者是情緒像火山一樣爆發。水與火巧妙的形象,似乎與情緒的屬性不謀而合。我們都聽過「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樣的說法,火焰也給人們類似的感受。當你熟悉水火的特性,慢慢能善用它們時,水火就能帶來不少幫助;但當你對它們不熟悉,也不清楚該如何使用時,面對水火就變成了壓力,更可能變得危險。
 
  在諮商前期,個案多半把負面情緒與水火「危險」的一面連結在一起;被情緒壓得喘不過氣、被情緒所困是非常常見的困擾。但隨著諮商過程,個案透過再學習與自我省思,最終都能慢慢理解到「水火」其實也具備實用的一面:負面情緒作為一種生物本能,雖然會讓我們不舒服,卻也同時告訴、提醒著我們各種重要的訊息。
 
  以悲傷為例。在面對失去至親、摯愛的時刻,悲傷、難過的感覺,其實正提醒著我們,慢下來、停下來吧!此刻,你得細心呵護自己心靈受傷的傷口。不過,在現代社會,這種明明再自然不過的情緒,卻時常被人貼上負面標籤。好比出席告別式時,許多人都會順口向喪親者問候一句「請節哀順變」。似乎一個人就連在遭逢親人去世之時,連「哀傷」的空間與權利都沒有,我們必須管控這些情緒,有所節制……這也使得,悲傷之於多數人而言,變成一種陌生而且不該展露的私密情緒。
 
  2019年3月,梅根.德凡的著作《沒關係,是悲傷啊:直視悲傷的真相,練習守護自己與關愛他人的情緒照護指南》(遠流)引進台灣。在此書裡,她帶領著面對各種失去的讀者,理解並尊重失去的歷程,允許自己與悲傷相遇、共處,溫柔而堅定地提醒著正在傷痛中的人們,悲傷是沒有問題的。
 
  至今仍印象深刻,在《沒關係,是悲傷啊!》裡頭提到:悲傷,也是一種愛的形式;若愛不需要解決,悲傷亦然。在面對悲傷時,一心想著「克服它」反而不符合人性。若我們能找到與悲傷共處之道,悲傷便能轉變為一種愛的證明。不管是正處於悲傷歷程中的讀者,或者是正在陪伴悲傷者的關懷者,都能從她細膩且深具同理的文字中,得到療癒的禮物。
 
  非常榮幸能在數年後,看到梅根.德凡的新著作《你不在,悲傷的我這樣生活》在台灣上市。有別於前一本書,本書的定位更「陪伴」一點。在這本工作手冊中,讀者能透過作者溫柔細膩的引導,在紙上這個安全的場域,試著看見悲傷,把悲傷說出來。
 
  唯有看見悲傷,我們才能對它更加了解,更加了解之後,才更可能不會去懼怕它。就像是水火一樣,經由理解、覺察帶來的知其所以,能幫助我們發現:悲傷不是一種需要害怕的感受。
 
  在歐美國家的心理學書籍中,這類工作手冊(workbook)其實非常盛行。有些治療師會搭配工作手冊,鼓勵個案回家後繼續練習,延續諮商效果。更多時候,工作手冊也很適合不一定有時間、有資源接受諮商的民眾閱讀。藉由手冊內文的引導,作者就像是你專屬的悲傷療癒師,每個提問與邀情,都是一帖帖精心設計的良藥。
 
  在閱讀本書時我們需要做的事,就和諮商者在諮商室裡一樣,就是試著信任這個空間,試著表達,試著往自己的內心再多看一點。我們無需擔心自己的感受被貼上標籤、被武斷評價;只因為,每種感受都有其原因,都值得被尊重。我們只需去看見這些不斷變化的感受,與此同時好好照顧自己。
 
  總有一天,每個人都會遇到悲傷。因為陌生而害怕、恐懼或迷惘,都是正常的。但別忘了,試著去認識、看見這些感受,聽聽它們想對我們說的話。同時,在療傷的過程中,維持生活節律,以當下所及的方式照顧好自己。未來有天,這些情緒雖然不會完全消逝,但我們會發現自己能以另一種方式,和這些情緒共處,並且慢慢展開下一步的人生。
 
前言
 
如何使用這本書(和你的悲傷)找到自己的途徑
 
  我們常以為悲傷的時候只有兩種選擇——強迫自己捱過去,然後悲傷就此結束,你又會「快樂」起來;或者一直「困」在悲傷之中,鎖在黑暗的房間裡,孤伶伶一個人,披麻帶孝、躲在角落。
 
  它就彷彿一場及格/不及格的人心測驗。
 
  外面有那麼多的資訊關於:療癒悲傷、將過去拋諸腦後、掌控正向思考的力量,好似每個人都覺得你的悲傷是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但問題在於,像對待疾病一樣對待悲傷,不會讓情況變好。
 
  悲傷不是需要解決的問題;它是一段需要扛過去的經歷。
 
  想要熬過悲傷活下來,需要找到活在悲傷裡的辦法,亦即活在「一切會變好」與「注定無望」的兩個極端之中。你需要工具來建立與「你的失去」並存的生活,而不是讓那種失去消失。
 
  雖然看似不可能,但你是可以熬過悲傷的。它不會美好如一片陽光與玫瑰,也不會很容易。我在這本書中所提供的一切,都是用來幫助你與悲傷建立關係,並幫你學習如何承受悲傷的,最重要的是,為了你生活下去所必須的一切,幫助你以仁慈找回自己、面對自己。
 
  操作方法
 
  這本日誌是一個說出悲傷真相的地方——說出所有的一切。這是一個讓悲傷展開、成形;想放聲就放聲、需要多久就多久、想糟心就糟心、想痛就痛、想愁就愁、想難過就難過、想甜蜜就甜蜜,不會有人試圖美化它或是催促你前行的地方。在這裡甚至會去注意到美麗的部分,探索讓你的悲傷就算只好那麼一點點的事物。在這本書裡,來者不拒。
 
  你將會看到超越「談談葬禮」的圖文寫作和繪畫提示,與來自其他傷逝者的鼓勵訊息——這些訊息絕對不是啦啦隊喊話。還有幾份待完成的檢核表和互動漫畫、待寫的愛的祕密短箋,以及用來幫你教育好心的親朋好友、量身打造且方便剪下的小卡。(其中許多是有供下載使用的,請見書末的〈資源〉部分)甚至,還有一個部分是劇本,幫你在令人尷尬的對話中應對起來游刃有餘。
 
  這本書也可以當作日常的定海神針。重讀提示、引言與練習,讓你在悲傷中,每天都有事可做。當生活讓人覺得完全無法承受時,這些試金石就很重要。
 
  關於抗拒
 
  我自己在悲傷期的最初幾個月裡,凡是承諾「讓我的悲傷消失」的一切都讓我感到牴觸。也許你也有這種感覺。天底下沒有什麼可以帶走你的悲傷,這本書做不到,無論什麼資源都做不到。我們所求的並非除去悲傷,反之,我們尋求的是陪伴、承認,以及一切能夠稍稍緩解你心靈和大腦的工具。我想幫助你在基於對自身的認知上,找到仍然存在的愛,並循著它進入所有將要到來的人生。
 
  如果發現自己對這本書中的練習或活動有所牴觸,隨時都可以訴諸於文字或圖畫。去探索它,有時候這會出現有趣的結果。
 
  儘管我的工作與悲傷相關,且大都關係著死亡,不過這本書還是可以用來處理死亡之外的失去。在這本書裡我並沒有提及每一種失去,因此遇到有些地方,你會需要一副翻譯耳機,仔細去聽取與你的生活有關的文字。同樣很重要且需要留意的是,這本書裡所提到的,你不見得都會喜歡。不同的人適用不同的練習。選擇你需要的練習,餘下的則可跳過不做。希望你能找到足夠與你為伴的練習。
 
  那麼讓我們開始吧!
 
  啟動之前
 
  這本日記用來填上文字、畫上圖畫、隨身攜帶,作為你置身風暴中的船錨,甚至於如果時機對了,還可以拋開它,丟到房間的另一邊去。
 
  一開始的時候,有幾個基本的指示可能會對你有所幫助。用不用在於你,你高興就好。
 
  這本書裡的圖表、清單和地圖是用來幫你理解你的悲傷,學習如何在悲傷中自我支持。不論你的人生面對過多少次失去,這都是第一次面對這種失去。對你的經歷要抱著好奇心。
 
  請記住,你隨時都可以複習這些練習。就像任何自然的過程一樣,悲傷會隨著時間轉移與變化,你對本書的提示產生的反應也是如此。你第一次做完這本書裡的一個練習所需要的,可能與今天、明天或下週有所不同。一切都是在進展中的工作。
 
  如果你不慣於使用提示,這裡提供幾個寫作的說明:
  ․定時。說真的。它給你的幫助會讓你感到吃驚。十分鐘會是一個很好的 開始。
 
  ․讓你的手不停地動。不停地寫,寫到計時器響起再停筆。
 
  ․萬一你的思路打結了,不妨抄下提示本身。重複提示就像是為已經乾涸的幫浦注水一樣—文字可能需要一點時間才會流出來,不過終究還是會流出來的。
 
  ․提示並非用以辯論的要點,也不是用來討論的主題。它更像是你給自己的一個聯想與創造性心智的跳板——讓它們帶你去到某個地方。
 
  ․當你敞開心扉寫作,就會寫出文字來。向來如此。寫出來的不見得是最好的文字,不見得是輕鬆的文字,不過總是會寫出文字來。畫圖或其他創作行為也是如此。你越常顯現在這些書頁上,越是在書頁上表露自我,這些東西就越自然而然出現。有時候,文字如滾滾洪流般湧出;也有時候,你又感覺它們來得又慢又笨拙。重要的是,你得給自己說話的空間。
 
  創作圖像時的注意事項:
 
  ․眼下你最喜歡哪一種媒材,就用那種媒材。鉛筆、麥克筆、蠟筆,不論哪一種都好。如果光想到畫圖就嚇到你了(即使沒嚇到也一樣),你還能用拼貼去創造圖像。記住,它們是屬於你的圖像,無所謂正確的方法。
 
  ․要開始做拼貼的話,先蒐集一疊雜誌、像樣的剪刀,還要有黏合劑(口紅膠、膠帶、膠合劑等)。腦海中一邊想著提示或練習,一邊翻雜誌,撕下讓你有感覺的圖片。就讓你的心智在一頁頁的雜誌間遊走吧,你甚至不需要喜歡你所選擇的圖片,有時候,令你感到厭惡的那些東西也有故事可說。這些都不需要說得通,它們也不必是「藝術」。你可以找大張的圖片當背景用,再找幾張小的圖片做前景或是主圖。先在頁面上排好圖片,你可以排了再排,直到你覺得好了,再開始黏貼。
 
  將你內心的情感體驗轉為文字和圖像,是一件亂七八糟的活。如果你非要搞得很完美,就會很難說出真話。這本書是要用來收取原始文字與圖像的:草圖、初稿、衝動與意識流。這個地方是用來嘗試東西的。你所創造出來的東西可能不漂亮,但它真的、真的不會是完美的。如果你發現內心那些批評者礙手礙腳的,你就另外給他一本筆記本去畫。給心靈一點共享時間是一件美妙的事,至於批評什麼的,可以排隊慢慢等。
 
  這本書不能用來代替治療、其他醫療或心理健康的照顧。我會鼓勵你,拿這本日記裡的練習和探索,與治療師等支援提供者分享。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买书的眼光有时候挺挑剔的,尤其对于探讨心理状态的书籍,最怕的就是那种故作高深,或者用一堆术语把你绕晕,结果读完还是感觉一头雾水。这本【一書一手札】(借用一下这个特别的称呼),它的吸引力在于它的诚恳。从书名暗示的那种“不在”的状态,就能感受到作者愿意放下身段,真正进入读者的情境中去对话。我最近一直在思考,现代人似乎越来越习惯“高速运转”,一旦被迫停下来,那种空窗期的不适感是巨大的,好像整个世界的参照系都崩塌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重建一个更坚韧的内在结构,一个即使在外界剧变时,也能保有自身核心温暖的容器。我尤其在意它如何处理“爱与宽容”的部分,是给外界的,还是更多地导向自我接纳?如果是后者,那绝对是加分项,因为学会善待那个暂时迷失的自己,才是走出困境的关键第一步。

评分

哎呀,最近找书看的标准越来越高了,希望能找到那种读完之后,能让人感觉生活又有了新的力量,就算书里讲的不是我自己的故事,也能感同身受的那种。最近翻到一本蛮特别的,封面设计那种淡淡的灰蓝色调,看起来就有一种沉静的感觉,虽然我买书通常不会只看封面啦,但这种氛围感确实吸引了我。这本书的作者好像很擅长用文字描绘那些说不出口的内心波动,你知道吗?有时候我们心情低落,不是有什么天大的事,就是觉得周遭的一切都格格不入,像个局外人一样。这本书的书名就很引人注目,那种“不在”的状态,让人忍不住想点进去看看,到底作者是怎么描绘那种失落又迷茫的感觉的。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温柔的视角,而不是那种空洞的口号式安慰,毕竟,真正的疗愈都是很私密、很微妙的过程,需要一点点摸索,一点点被理解的触感。读下来,那种细腻的笔触,捕捉到了很多我以为只有自己才懂的小情绪,像是在黑夜里点了一盏小小的、不会刺眼的灯。

评分

最近的生活节奏有点慢到让人感到焦虑,那种做什么都提不起劲,好像身体和灵魂不在同一个频道上的感觉,特别折磨人。所以,我一直在物色一些能带来实质性抚慰的书籍,而不是那种轻飘飘的“正能量”。这本的文案就很有分量,它直指“心神离线”和“情绪溃堤”,这些都是非常真实的现代人写照。我期待作者的笔触能够像一个经验丰富的朋友,在那个最脆弱的时刻递上一杯热茶,不催促你马上好起来,只是安静地陪着你。我希望它能解析情绪崩溃的底层逻辑,而不是简单地贴上“你需要休息”的标签。真正的疗愈,往往来自于对自身局限性的深刻洞察与和解。如果这本书能教会我如何更温和地对待自己那些“不完美”的瞬间,那它在我心中的价值就无可替代了。我尤其关注它如何引导读者在巨大的悲伤中,找到一个可以容纳悲伤的空间。

评分

最近的心情有点像颱风过后的宁静,表面风平浪静,但心底总觉得少了点什么支撑。因此,我开始寻找那种能与我内在的空缺产生共鸣的作品。手上这本看起来相当引人注目,它似乎触及了某种普遍存在的脆弱性——那种当生活节奏被打乱、内心防线瞬间瓦解时的无助感。我特别欣赏作者似乎愿意深入探讨“难以承受之恸”这个沉重的主题,但又不流于过度煽情,而是以一种近乎解剖式的冷静,去审视情绪崩溃的脉络。对我来说,阅读这类书籍,目的不在于找到一个现成的答案,而是希望作者能搭建一座桥梁,让我能安全地走过那片情绪的沼泽地。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些扎实的工具或全新的思考框架,帮助我重新组织那些散落的思绪碎片,让“心神离线”的状态可以被理解、被接纳,而不是被急着“修复”。毕竟,面对伤痛,第一步永远是允许自己去感受它,这本书的调性似乎很符合这个前提。

评分

翻阅过不少关于心理调适的书籍,很多都偏重于“如何积极向上”的指导方针,但老实说,有时候人就是需要一个出口来承认自己“现在过得不好”,需要被允许“暂时停摆”。这本的取向似乎是更贴近人性的真实面貌。书名中“悲伤的我这样生活”这种描述,自带一种朴素的叙事力量,让我觉得作者是真正走过那条路的。我特别关注,在描述“难以承受之恸”时,作者如何平衡叙事张力与治疗效果,既能引发共鸣,又不会让人在阅读过程中被负面情绪过度淹没。我期待看到的是一种内化的、充满韧性的力量,而不是外显的、脆弱的求救信号。如果它能提供一种新的“生活哲学”,教会我在失去平衡时,如何稳住生命中最核心的锚点,那我就觉得这趟阅读之旅非常值得。这种深入骨髓的共情,才是真正能带来疗愈的力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