鮭台:1986.05.01鮭潮回台破黨禁 (電子書)

鮭台:1986.05.01鮭潮回台破黨禁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洪哲勝紀念文庫編撰小組.紐約台灣研究所
图书标签:
  • 台湾政治史
  • 党禁解除
  • 1986年
  • 政治改革
  • 鮭台事件
  • 台湾民主化
  • 历史
  • 电子书
  • 政治
  • 社会运动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內容簡介
台灣民主運動史中,不能遺忘的身影-洪哲勝

回顧1986迄今/
戒嚴法解嚴、開放黨禁、衝破黑名單、結束海外運動,風起雲湧時代下,一個在海外為島國命運奔走的台灣人身影


認識台灣革命黨.認識洪哲勝
從1986.05.01遷黨回台專案,看黨外運動分水嶺


透過紀念洪哲勝的文字、整理其珍貴的「鮭台」專案收集與資料
讓我們得以深入討論被長期忽略的台灣革命黨理念、海外台灣人運動的起落浮沉
同時比較臺灣革命黨成立前的台灣島內外情勢,觀察其之運動觀與方向,如何充滿革命性


特別是1986年5月1日「鮭潮回台破黨禁」
此一「遷黨回台」專案設計,絕對是開啟整個日後新運動方向的分水嶺,讓戒嚴霸占台灣長達 40 多年,且在美國白宮支持下的蔣家政權,因此開放黨禁,甚至最後拱手讓出總統位置。


種種經由洪哲勝長期不斷思考,包括群眾運動的理論、啟蒙的方法、民主概念等,都呈現在本書內。

本書結構分成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就是詳述「遷黨回台」,從醞釀到結束整個過程的史實記錄與分析。
第二部分就是當時各媒體報導的參考資料。
第三部分就是完整收集形成「遷黨回台」的相關思考依據與理論分析。

历史的褶皱与时代的潮声:一部追溯台湾社会变迁的编年史 书名: 历史的褶皱与时代的潮声:一部追溯台湾社会变迁的编年史 作者: (此处留空,以模拟无作者标注的学术或研究性质出版物) 出版社: (此处留空,以模拟独立研究或内部出版物) 出版年份: (此处留空,以模拟特定时间点出版的资料) --- 内容提要 本书并非一部聚焦于特定政治事件或单一历史节点的叙事,而是一部横跨数十年、旨在梳理和解析台湾社会结构、文化生态及人民生活形态变迁的宏大编年体研究。它力图从“自下而上”的视角,观察台湾社会如何在威权体制的阴影下积蓄力量,如何在经济腾飞的浪潮中重塑身份认同,并最终走向民主化进程的复杂历程。全书以时间为轴,辅以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史等多学科交叉的分析框架,构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图景。 第一部分:战后重塑与经济奇迹的基石(1950s – 1970s 初) 本卷聚焦于战后初期台湾社会最基础的结构性调整。我们深入探讨了土地改革政策对农村社会阶层瓦解的深远影响,以及由此催生的新的地主与佃农关系——或曰新的依附结构。书中详尽描摹了物资匮乏年代的日常生活细节,从家庭的食物配给制度到邻里间的互助网络,展现了早期台湾人民在生存压力下的韧性与集体意识的萌芽。 在工业化初期,本书着重分析了“出口导向型”经济战略如何塑造了城乡关系。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新兴的加工出口区(EPZ),这一过程不仅带来了城市化的加速,也催生了第一代产业工人阶层。我们考察了工厂内部的管理模式、工人的阶层流动性及其家庭结构受到的冲击。例如,分析了家庭养老功能如何部分转移到国家或集体机构,以及女性劳动力在支撑经济奇迹中所扮演的“沉默的贡献者”角色。 文化层面,本部分细腻地描绘了在“中国化”教育政策和西方文化渗透的双重影响下,台湾本土文化(包括语言、习俗、信仰体系)所经历的张力与隐性抵抗。通过对早期文学作品、民间宗教活动(如庙宇的重塑与地方神祇的意义变化)的考察,揭示了文化身份认同在宏大叙事与日常实践之间的微妙拉锯。 第二部分:本土意识的觉醒与社会结构的细微裂变(1970s 中期 – 1980s 中期) 随着经济基础的巩固,社会内部的矛盾与需求开始浮现。本部分是全书的转折点,关注从经济发展向社会权利要求的过渡。我们详细剖析了“中产阶级的崛起”如何成为推动社会变迁的关键力量。这些受过高等教育、拥有稳定收入的群体,开始对政治参与的匮乏和环境污染等公共议题表现出强烈的关注。 书中特别设立专题,研究了现代都市规划与居住模式的改变对社区意识的影响。大型住宅区、公寓大楼的普及,如何削弱了传统“唐山公”以来形成的紧密宗族与邻里关系,转而形成以个体化、原子化家庭为中心的居住形态。同时,我们考察了消费主义的兴起如何与传统价值观产生碰撞,例如,对物质生活水平的追求如何与对传统价值的坚守形成复杂的内在张力。 此外,本卷对知识分子群体的思想演变进行了深入的梳理。我们审视了台湾本土思想界如何从对“现代化”的单纯拥抱,转向对自身历史的深度挖掘和批判性反思。这些思想的激荡,为后来的社会运动提供了理论基础和话语资源。本书不回避记录当时的知识界内部的路线争论,以及学术研究如何努力在严苛的政治环境下找到表达的出口。 第三部分:社会议题的爆发与多元声音的汇流(1980s 中期 – 1990s 初期) 本阶段的研究重点转向社会运动的群体动力学分析。我们不将社会运动视为孤立的政治事件,而是将其视为社会结构性矛盾集中爆发的综合体现。书中对环境保护运动、劳工权利运动、以及妇女权益运动进行了细致的个案分析,重点探讨了这些运动的组织结构、动员策略以及它们如何成功地将议题从“政治犯”范畴拉入到“公共政策”的范畴。 我们特别关注了城市边缘群体的境遇。随着都市化和资本积累的加速,社会不平等的阴影开始加深。本书考察了无壳蜗牛运动等,分析了住房正义的诉求如何成为一种广泛的社会动员力量。同时,对原住民权利的重新关注、以及不同族群间的社会互动模式变化,也构成了本部分的重要内容。 在文化领域,这一时期见证了本土文化的“再发现”与商业化之间的复杂博弈。老电影的重新放映、民间歌谣的复兴、以及对台湾“乡土”美学的探索,构成了社会心理寻求根源的集体投射。本书试图揭示,这些文化上的“回归”,是如何在无形中消解了单一主导叙事的权威性,为后来的文化多元主义奠定基础。 结论:结构性遗留与未来图景 本书的结论部分并不提供简单的总结,而是尝试勾勒出上述所有社会变迁遗留下来的结构性遗产。我们认为,经济奇迹、民主转型以及社会权利的拓展,并非线性发展,而是在特定历史节点上积累的张力突然释放的结果。最终,本书将视角投向了由这些历史进程共同塑造的当代社会:一个在高度全球化、信息爆炸的背景下,依然需要不断调和内部结构性差异与身份认同冲突的复杂有机体。它提醒读者,历史并非僵死的文本,而是持续作用于当下生活肌理的鲜活力量。 --- 适合读者群: 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者,以及对台湾社会变迁史、社会运动史、以及战后亚洲社会发展模式感兴趣的普通读者。本书以扎实的资料考据和严谨的分析方法,力求为理解当代台湾提供一个多维度、非线性的参照系。

著者信息

作者介紹

作者/洪哲勝紀念文庫編撰小組 為紀念洪哲勝而聚集的一群朋友,竭力整理洪哲勝之藏書、簡報、寫作與各種資料,為台灣人留下最珍貴的海外運動歷史記憶。

作者/紐約台灣研究所 旅美台灣人社團,重要僑界團體。

傳主/洪哲勝 1939年生於台灣台南,台南一中、成功大學土木系畢業,綽號「楚也」,取自「亡秦者,楚也。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把國民黨比喻成秦朝,把自己比做亡秦的楚國。

1972年暫棄學業遷居紐約,專任獨盟工作。
1975年返校完成博士學位,並先後在大學及企業任職,直到1979年台美斷交前重返獨盟任職,曾任台獨聯盟美國本部副主席。
1981年擔任《台灣公論報》首任總編輯。
1984年退出獨盟,創立台灣革命黨。
1987年台灣革命黨解散。台灣研究所專業工作。
1998年成立民主亞洲基金會,主編《民主論壇》、《民主通訊》,以平台及稿費襄助中國民主運動。

2020年,在紐約病逝。

關於台灣革命黨,洪哲勝曾言/革命黨並不鼓吹暴力,而是主張採取啟蒙式的活動,通過公民參與和公民組織,來構建一個主權真正在民的文明社會與國家。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076194
  • EISBN:9786267076019
  • 規格:普通級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有
  • 檔案大小:22.2MB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台湾社会对于历史记忆的探讨越来越多,大家都在努力拼凑过去那些被刻意模糊或淡化的碎片。这本《鮭台:1986.05.01鮭潮回台破黨禁》,光看书名就感觉它是一块重要的拼图。我猜测,这本书很可能会深入探讨那个时期知识分子圈子的思想动态,他们对自由和独立的渴求是如何具体转化为行动的。1986年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它标志着很多潜流开始浮出水面。我期望作者能够提供一些我们一般读者不易接触到的细节,比如当时筹备过程中的私下会面、秘密联络,以及那些面对风险时的心理建设。读这种书,就像是走进了前辈们走过的迷雾森林,去理解他们为何做出那样的选择,这对于理解今天的台湾社会结构至关重要。

评分

说实在的,我对历史类的书籍一向抱持着审慎的态度,很多时候总觉得作者的立场会不自觉地影响叙事的客观性。但这本《鮭台》,从书名和已知的背景来看,似乎想提供一个更全面的视角。我尤其好奇它如何处理1986年那个关键的时间点,那一年台湾社会的脉动和躁动感,我想是很多老一辈人刻骨铭心的记忆。我希望作者能捕捉到那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紧张感,不仅仅是宏大的政治博弈,也包括民间社会力量的悄然崛起。从书名中透露出的“破党禁”三个字来看,这本书必然会触及台湾民主化进程中最核心的议题之一。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巧妙地编织政治事件与社会情绪的关联,让读者不只是在读历史,更像是亲身经历了一场社会大变革的洗礼。

评分

拿到这本电子书,我马上就被它的标题吸引住了。那个“鮭台”的说法,太有台湾本土的语境了。它不像是官方历史书那样板着脸孔,反而带有一种民间故事的色彩,充满了张力和隐喻。我猜想,这本书可能不太会是那种枯燥的编年史,而更像是一部时代侧写。我最感兴趣的是,作者如何去描绘那些在历史转折点上的人物群像,他们是如何在体制内外的压力下做出抉择的。台湾的民主化过程,从来都不是一条直线,充满了妥协、牺牲和意想不到的转折。我希望能从这本书里读出那种“台湾人精神”的韧性,那种面对高压依然不屈服的草根力量。这种书,需要的是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洞察力,而不是简单的好人坏人标签化处理。

评分

这部作品的标题充满了诗意和力量感,特别是“鮭潮回台”这个比喻,一下子就让人联想到生命力的回归与奋斗。我个人对早期台湾党外运动的内部运作机制非常好奇,这本书如果能从这个角度切入,那价值就非同一般了。我希望它不仅仅是记录了“破党禁”这一宏大事件的结果,更能展现出事件背后复杂的推动力量和各方角力。台湾的政治史,很大程度上是一部争取权利和自由的奋斗史。我期待作者能将那个时期的社会氛围描绘得淋漓尽致,那种空气中弥漫着的期待、压抑与爆发前的能量。读这种深度的历史记录,目的不仅仅是记住事件,更是要理解精神内核,汲取那种为理想而战的勇气。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有意思,那种带着一点点复古的油墨质感,立刻把我拉回到那个年代的氛围里。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细看内容,但光是那个名字——“鮭台”,就让我脑海中浮现出很多画面。我想,这一定是一本关于台湾近代史、特别是解严前后的政治风云的深度挖掘。作者似乎想通过“鮭潮回台”这个意象,来探讨知识分子和政治力量如何在新旧交替的时代背景下,进行思想的碰撞和路线的抉择。我猜这本书里会有很多一手资料和当事人的回忆,对于我们这一代在相对自由的社会长大的人来说,了解当年争取民主的筚路蓝缕是多么重要。我特别期待看到作者如何梳理那些复杂的派系斗争,以及普通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选择。这本书的气质很厚重,不是那种轻飘飘的读物,而是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的史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