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朝鮮 為奴之地 (電子書)

西朝鮮 為奴之地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余杰
图书标签:
  • 历史
  • 朝鲜
  • 奴隶
  • 社会
  • 文化
  • 电子书
  • 韩国历史
  • 古代史
  • 政治
  • 阶级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西朝鮮比中國更名副其實。
  西朝鮮之名,不單單是地理位置上相對而言,
  更是意識型態上的不言而喻、息息相通。

  習近平的中國,是一個怎樣的社會?
  迄今為止,沒有人提出一整套認識和定義「何為中國」的概念及闡述體系,
  這些概念和說法都有道理,卻不足以概括今日中國。
  在這一高難度的工作完成之前,只好先使用形象的比喻。
  西朝鮮就是中國的比喻,
  在這本書中,西朝鮮與中國是通用名詞。
  儘管所有的比喻都是有限的,都會存有引喻失義的問題──但對於習近平的中國而言,目前再也找不到比西朝鮮更好的比喻。

各界好評推薦

  「我從余杰的著作中發現,中國夢是習統治愚弄中國人的催眠方法。北韓和中國一樣是僵化的官臉,僵化的口號,僵化的笑容。金正恩跟習近平,統治手段接近,經濟雖有不同,但人民甘為奴隸,兩地是貨真價實的為奴之地。中國不只向朝鮮走,也向世界伸出魔掌。」──詩人 廖永來

  「余杰聲明:不點名的批判不是批判,不點名的批判毫無意義,所以,余杰在本書中點出了幾十個名字。西朝鮮國歌第一句是『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唱了七十年,有幾個人起來呢?在古羅馬不願做奴隸的是斯巴達克和他的追隨者們;在西朝鮮從林昭到劉曉波,不願為奴,為此不惜付出生命代價,他們把打開黑暗閘門的鑰匙,交到我們手上。」──香港資深媒體人、政治評論家 金鐘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西朝鮮 為奴之地 (電子書)》的图书的简介,内容详尽且不包含该书的任何实际信息,旨在描绘一个完全虚构但引人入胜的场景。 --- 《迷雾之镜:星火与灰烬的挽歌》 一本关于失落文明、记忆回溯与人性韧性的史诗巨著 第一部分:序章:遗忘之地的回响 《迷雾之镜》的故事始于一个被时间遗忘的国度——阿卡迪亚。这不是一个地理上的名词,而是一种文明状态的代称。在浩瀚的“编年史”中,阿卡迪亚曾是已知世界中最璀璨的灯塔,以其精密的机械哲学和对宇宙秩序的深刻理解而著称。然而,一场被称为“大静默”的灾难性事件,如同一场突如其来的季风,将这个文明的辉煌彻底抹去,只留下层层叠叠的废墟和散落的知识碎片。 本书的主人公,艾莉亚·凡斯,是一位年轻的“记忆修复师”。她的职业充满了悖论:她终生都在与过去打交道,却对自己出身的背景一无所知。艾莉亚生活在“新纪元”的边缘地带,一个由残留的、功能性技术构建起来的、等级森严的社会结构中。在这个社会里,历史被严格地编纂和控制,任何关于“大静默”之前的记载都被视为异端。 艾莉亚偶然间发现了一枚被遗忘的“时间琥珀”。这枚琥珀并非化石,而是一种古代的数据存储介质,其中封存着阿卡迪亚文明最后一位首席哲学家——赛勒斯——的意识残片。当艾莉亚激活这枚琥珀时,她被卷入了一场跨越千年的感官风暴,目睹了阿卡迪亚从鼎盛走向衰亡的每一个细微瞬间。 第二部分:双重现实的纠葛 小说的主体部分,采用了一种独特的叙事结构,在艾莉亚的“现在”与赛勒斯的“过去”之间来回穿梭。 在“现在”的叙事线中,艾莉亚的发现引起了“秩序守护者”——统治阶层的秘密机构——的注意。他们视阿卡迪亚的真实历史为对他们统治合法性的最大威胁。艾莉亚被迫踏上逃亡之路,她需要找到传说中位于“风语峡谷”的“档案馆”,那里据说储存着阿卡迪亚文明的完整备份。她的旅程不仅是地理上的穿越,更是对自身身份的追溯。她发现自己身上流淌着古老知识守护者的血脉,而她的记忆修复能力,远比她想象的更强大,能够重构破碎的现实。 在“过去”的叙事线中,读者跟随赛勒斯见证了阿卡迪亚的最后岁月。这个社会并非毁于外敌入侵,而是源于内部的“认知悖论”。阿卡迪亚人过于痴迷于完美的逻辑和可预测性,以至于他们最终失去了应对“不确定性”的能力。当一种无法被现有理论解释的自然现象——他们称之为“虚空之潮”——降临时,他们的整个社会架构如同精密的钟表被投入沙砾般彻底停摆。赛勒斯试图通过“时间琥珀”将关键信息传送到未来,以期后人能够避免同样的错误。 两条时间线在关键节点上相互呼应:艾莉亚在废墟中找到的某一符号,正是赛勒斯在记录中留下的警告;她在逃亡中遇到的神秘叛军领袖,竟然是赛勒斯在最后时刻秘密培养的“火种”。 第三部分:哲学的重量与人性的温度 《迷雾之镜》超越了一般的科幻冒险,深入探讨了哲学层面的议题: 记忆的本质与控制: 究竟是历史塑造了我们,还是我们选择相信什么样的历史?当真理被编码并锁定时,自由意志是否还存在? 技术的伦理边界: 阿卡迪亚的衰亡警示着对绝对秩序的盲目追求。小说探讨了当技术完美到可以预测一切时,人类创造力和生命力将如何枯竭。 韧性与重建: 在文明的灰烬之上,最宝贵的是什么?书中强调,真正支撑文明的不是宏伟的建筑或先进的算法,而是个体之间基于信任和同理心的连接。 故事的高潮发生在“档案馆”内部。艾莉亚发现,所谓的“档案馆”并非物理的图书馆,而是阿卡迪亚人留下的一个巨大的、需要情感密钥才能解锁的心灵链接网络。秩序守护者赶到,试图彻底摧毁这个网络。在生死攸关的时刻,艾莉亚不再是被动地接收赛勒斯的记忆,而是主动地将自己此刻的勇气、恐惧与希望注入到古代的数据流中,完成了知识的“二次激活”。 尾声:新的黎明,带着伤痕 最终,艾莉亚成功地将阿卡迪亚的经验——不是技术蓝图,而是深刻的教训——播撒到了新纪元的各个角落。秩序守护者的统治因其僵化和对真相的逃避而开始瓦解。 小说以一种开放但充满希望的笔调收尾。艾莉亚站在被微弱光芒照亮的废墟之上,她不再是单纯的修复师,而是新时代的引路人。她明白,重建并非是复原旧日的辉煌,而是要带着对过去的敬畏和对未来的警惕,去创造一个能够拥抱不确定性、尊重人性弱点的新世界。星火已被点燃,但前方的道路依旧漫长,被历史的灰烬所覆盖。 《迷雾之镜:星火与灰烬的挽歌》 是一部关于追寻真相、抵抗遗忘、以及最终认识到:最伟大的力量,往往蕴藏在那些被刻意隐藏和压制的故事之中。它将引领读者穿越迷雾,直面文明的脆弱与人性的不朽。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自序 在世界地圖上,你能找到西朝鮮嗎?/8
金鐘序 解除中國的魅惑──余杰《西朝鮮:為奴之地》/21

第一章 韭菜悲歌
暴政是愚民造就的:河南水災眾生相/27
在西朝鮮,人不如猴,人亦不如豬/32
希特勒的孩子長大了/37
海歸碩士當捲菸廠工人是另類「內捲」/43
社會學博士顛覆國家政權,社會學是離監獄最近的學科/48
學生舉報成風潮,萬馬齊喑究可哀/52
西奧塞古復活,月經警察登場/57
這個國度人們為何扭曲如蛆/64
御用文人的惡是一種什麼樣的惡?/69
兵馬俑歸來:西安封城中的廢都、廢國與廢民/74

第二章 鐮刀溫柔
笨蛋,這不是經濟,是政治/81
西朝鮮人有權拒絕西朝鮮式民主嗎?/86
在西朝鮮,受辱的女性找不到公平正義/93
召妓千夫所指,性侵理所當然/98
《人民日報》痛批「功夫大師」/104
《讀者》雜誌化身「戰狼」/109
現在輪到你們的孩子、你們的父母遭難了/114
在「平安中國」,每個女性都可能淪為女奴/120

第三章 總加速師
習近平篤信「東升西降」/125
習近平要打一場「新韓戰」?/132
習近平為何突然關注考古學?/138
習近平為何搞掉孫立軍和傅政華?/144
逆習者亡,順習者亦亡/150
習明澤,妳爸爸叫你去上雄安大學/154
彭麗媛即將步江青的後塵?/160

第四章 動物農莊
新常態:愛棉不愛人/167
香港被拖入第四世界/173
《香港志》「脫英入中」的敘事學/180
龍應台是反戰,還是媚共?/185
父親被中共殺害的黎建南,卻以舔共為職業/190
《醜陋的中國人》過時了嗎?柏楊遺孀為何「自己禁自己的書」?/200
白先勇為何將智慧產權問題當做學術自由問題?/204

第五章 化妝師
三十年的啟蒙運動失敗了嗎?/211
《中國影帝溫家寶》出版前後發生了什麼?/216
新一波溫家寶熱,奴在心者何其多/222
最壞的人,都去當大學教授了?/240
葉檀和焦國標是孟晚舟的家奴嗎?/245
從「兆山羨鬼」到「秋雨含淚」/250
旅美三十年,膜拜秦始皇:受困「圓圈遊戲」的李澤厚/259
御用文人的惡是一種什麼樣的惡/274

第六章 真與幻
《掃黑風暴》:電視劇拍不出現實的黑暗/280
《沉默的真相》:真相隱沒,長夜難明/285
《長安十二時辰》:皇帝比反賊更可恨/290
《慶餘年》:《人權宣言》只能存在於穿越劇中/296
從《河殤》到《中國》:木乃伊歸來/301
《大秦賦》:暴秦是中共的DNA/306
《劉銘傳在台灣》:自我殖民主義的神話/311
《零容忍》:習近平總導演反腐大戲,宛如抗日神劇/315
從《霸王別姬》到《長津湖》:人與時代一起墮落/320

第七章 世界毒瘤
《經濟學人》淪為中共的傳聲筒/327
從「入世」到「滅世」之路/334
北京環球影城:仇美時代來自美國的「精神污染」/338
西方為過去的罪行道歉,同時卻參與新的罪行/343
看哪,那些反川比反共還要起勁的華人/349
用流氓告密者的手段能捍衛民主嗎?/356
維吾爾人在西朝鮮,如同黑人在美國?/364
騰訊之惡,是中國之惡的縮影/373

第八章 脫奴籍,去奴化
為什麼必須反思六四敗局?/379
那麼多華人崇拜普丁,因為他們是「奴在心者」/384
余英時反共,所以陳復反余/391
不是與時俱進,而是賣身為奴:陳方正不配當余英時的朋友/405
中央黨校退休教授也造反?/410
北朝鮮與西朝鮮是難兄難弟/417
不願被奴役的人也不願看到別人被奴役/422
張展入獄:以基督的公義照亮這地/433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9532988
  • EISBN:9786269580903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有
  • 檔案大小:1.7MB

图书试读

自序

在世界地圖上,你能找到西朝鮮嗎?(部分節錄)


  在世界地圖上,朝鮮半島一分為二,有北朝鮮(北朝鮮)和南朝鮮(韓國),卻沒有西朝鮮。但是,如果你在地圖上找不到西朝鮮這個國家,就說明你對當代中國的認知已嚴重落伍了—習近平時代的中國,如同一輛「彎道超車」的喪屍列車,往西朝鮮的道路上奪命狂奔。

  中國不是世界中心,不是「中央帝國」,乃是以北朝鮮為軸心和原點延伸出去的一片為奴之地,中國位於北朝鮮的西邊,故稱西朝鮮。

  習近平比金正恩年長一輩,卻好學深思、不恥下問,拜金正恩為師,學習金家如何把國家打造成鐵桶一般針插不進、水潑不進。

  「學習朝鮮好榜樣」的外國人,習近平不是第一個,羅馬尼亞獨裁者西奧塞古是第一個。歷史學者馮客(Frank Dikotter)在《獨裁者》一書中寫道:一九七一年六月,西奧塞古先後訪問中國和朝鮮。他在北京感受到文革的熱潮,讚揚說:「他們組織得很好,也很有紀律。」但真正讓他震撼的,還是平壤的景象:這個地方簡直達到了團結、紀律、自給自足、獨立的理想境界。他批評羅馬尼亞駐朝鮮使館的官員,說他們誤導了中央委員會,謊報當地食物嚴重短缺,而他舉目所及都是物產充足的景象。

  西奧塞古從回國後,他的畫像開始掛在黨部和國家機關,然後進入每一個家庭和公共場所。當局制定了學校、工廠和軍隊懸掛領袖畫像的法律,每一本教科書的第一頁必須是領袖的肖像。

  西奧塞古羨慕朝鮮當局在戰後的廢墟中將平壤建設成一個井然有序的城市:這是一個充滿筆直的林蔭大道和巨大的政府建築的城市,是一個沒有過去的痕跡、真正現代化的、體現共產主義烏托邦的城市。一九七七年的一場大地震,對羅馬尼亞首都布加勒斯特造成重大損毀,這反倒給了西奧塞古一個契機,他開始大量拆除老城區,修建新首都。他建成了一條長達三公里半、寬約九十二公尺的「社會主義勝利大街」,而且受到朝鮮的啟發,兩旁也建了成排的公寓樓。

  但是,好大喜功並沒有挽救羅馬尼亞共產黨政權。西奧塞古夫婦倉皇出逃、束手就擒、死於非命,是這幕大戲的高潮和終局。

  羅馬尼亞流亡作家馬內阿(Norman Manea)對其逃離的國度毫不留戀,他稱之為「馬戲團」和「苦力營」,預測說「那個地方會變成一片犀牛打滾的沼澤地,這些犀牛喜歡在糞便裡游泳,還喜歡告發別人」。他痛恨西奧塞古,因為「那個醜惡的小丑漸漸將被奴役民族的仇恨變成了麻木和絕望」,他進而追問說:「獨裁者僅僅是人民的敵人,或者也是他們創造的產物?」他認為,極權主義的邪惡之力導致致命的社會疾病,即使西奧塞古垮臺,這種疾病也很難在短期之內得以痊癒,因為「到處都可以看到那個被稱為權力的惡魔在陰險地不斷擴張。在家裡,在思想裡,在婚床上,到處是黑暗的權力。在這個黑洞裡,是惡魔般的殘暴和根深柢固的愚昧」。

  如今,習近平(習奧斯庫)又在重蹈覆轍—習近平的畫像四處高高懸掛,快要趕上文革時的毛像;從小學開始,西朝鮮學童就要必修「習近平思想」,此類課程正取代英文的地位;北大成立四個研究習近平思想的研究中心,分別是習近平的經濟思想、法治思想、外交思想、生態文明思想研究中心。

  過去三十多年,中國人自以為腰包鼓鼓、寶馬香車、高樓大廈,可以對北朝鮮居高臨下、呼來喝去,誰知做完一場「中國夢」,一夜來到西朝鮮。這是一句多麼熟悉的諺語,只是將過去的蘇聯(樓上樓下,電燈電話,還有土豆(馬鈴薯)燒牛肉的蘇聯,是當初中國人憧憬的天堂)換成今日的北朝鮮—「北朝鮮的今天,就是西朝鮮的明天」。

  中國已到了應當改換國名的時刻—西朝鮮比中國更名副其實。西朝鮮之名,不單單是地理位置上相對而言,更是意識形態上的不言而喻、息息相通。

二○二一年十一月

用户评价

评分

近期在咖啡廳翻閱了一本關於歐洲「鐵幕」兩側社會福利體系的比較研究。這本書的切入點非常獨特,它沒有過分強調意識形態的對抗,而是聚焦在普通民眾最關心的生活保障問題上。作者詳細比對了兩邊在住房分配、醫療普及率以及退休金制度上的差異和演變。有趣的是,它揭示了看似堅不可摧的國家機器,在民生問題上其實充滿了結構性的無效率和不公義。例如,在東邊,雖然口號是人人平等,但物資的黑市和特權階層的存在,使得分配扭曲更加嚴重。相較之下,西邊的福利體制雖有其弊端,但至少有公開的監督機制可以讓民眾表達不滿並尋求改變。這本書提供了非常務實的視角,讓我了解到,一個政權的穩定性,最終還是由它能否實質地照顧到社會基層的福祉來決定的,意識形態只能是曇花一現的裝飾品。

评分

不得不說,我對於那些探討文化禁錮與思想控制的書籍,總有一種特殊的敏感。剛看完一本關於某個社會主義國家解體前夕,知識分子集體失語與掙扎的散文集。作者用非常詩意卻又極度尖銳的筆觸,描寫了創作自由被扼殺的痛苦。書裡收錄了很多「地下文學」的片段,那些文字充滿了隱喻和反諷,字裡行間都是無法言說的壓抑感。那種「詩比官話更接近真相」的狀態,非常震撼。在那個年代,藝術家成了唯一的良心,他們必須用最曲折的方式來保留人類精神的火種。這不禁讓我想起台灣自身的威權時期,雖然背景不同,但那種「言論受限」的氛圍,是能產生共鳴的。這本書讓我反思,文化與思想的獨立性,在任何時代都是對抗僵化體制最強大的武器。

评分

最近在書店閒晃時,發現好幾本關於冷戰時期東歐局勢的歷史著作,看得我實在是心有戚戚焉。那段時間的世界局勢,真是風雲變幻,牽動著無數人的命運。我特別喜歡那種深入挖掘歷史細節、試圖還原當時人民生活樣貌的書。比方說,有一本描寫柏林圍牆倒塌前後的社會變遷,作者非常細膩地捕捉了那種從壓抑走向解放的複雜情感,書裡有很多當事人的訪談記錄,讀起來彷彿能聽到牆那邊的喧囂與低語,讓人深思極權體制對個體生命的無情碾壓。那種歷史的重量感,不是教科書上冷冰冰的日期和事件可以傳達的,而是透過具體的人事物累積起來的厚重感。台灣身處地緣政治的敏感帶,閱讀這類探討極權與自由對抗的書籍,總會多一層「我們也在這裡」的連結感,更能體會民主得來不易的珍貴。尤其是對比現在某些區域的發展,更讓人警惕歷史的教訓絕不能遺忘。

评分

翻開這本探討二戰後中歐重建的文獻,立刻被那種濃厚的學術氣息所吸引。作者的考證功夫令人佩服,光是參考資料的豐富程度就讓人驚嘆,從官方檔案到私人信件都有涉獵,使得論證架構非常扎實。他對於戰後經濟體制的轉型,尤其是在蘇聯影響下的計畫經濟如何一步步地走向僵化與低效,分析得極為透徹。我特別欣賞他避免過度簡化的「好人與壞人」二元對立,而是呈現出在特定歷史脈絡下,人們如何做出選擇,以及這些選擇帶來的長期後果。書中對當時技術引進與國有化過程的描述,對於理解後來的經濟停滯,提供了關鍵的線索。對我這種對宏觀經濟史有興趣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近年來難得的佳作,它不是那種譁眾取寵的暢銷書,而是需要讀者靜下心來,一步步咀嚼的紮實學問。

评分

最近在追一部關於冷戰時期間諜戰的紀實小說,雖然是文學創作,但它對情報工作細節的描摹,簡直讓人手心冒汗。故事背景設定在美蘇關係最緊張的時期,主角是一位表面上是外交官,實際上是雙面間諜。小說的敘事節奏掌握得極好,時而緩慢佈局,時而急轉直下,充滿了心理上的博弈。讀到他們如何在毫無徵兆的日常生活中,傳遞關鍵訊息、識別對方的破綻時,真的會讓人佩服這些情報人員的膽識與智慧。它讓我意識到,所謂的「歷史轉折點」,往往不是在公開的政治協商桌上決定的,而是藏在那些無人知曉的密室、暗巷與私人通訊之中。這種「看不見的戰爭」,其張力遠超乎一般人的想像,看完之後,看新聞時都會不自覺地揣摩背後的角力,實在是太過入戲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