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好閱讀功:20個文學圈讀書會示例 (電子書)

練好閱讀功:20個文學圈讀書會示例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吳敏而
图书标签:
  • 阅读技巧
  • 读书会
  • 文学
  • 阅读理解
  • 学习方法
  • 电子书
  • 文化
  • 自我提升
  • 兴趣阅读
  • 经典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一本練就高層次、融合閱讀內外功的武林祕笈!

  臺灣國家教育研究研究員、美國國家教育研究院副研究員、香港教育大學首席講師、新加坡教育部和香港教育局顧問――吳敏而教授,從「閱讀理解策略」、「思考技能」、「語文發展」三大面向,採用探究對話的「文學圈」讀書會模式,以「練功夫」的意象,提供20個讀書會的活動示例與招式,引領教師有新/心的方向,在理論研究的鷹架下,搭配實作說明、教學實證,從一招一式的輕鬆自在練習,逐漸融會貫通的運用閱讀理解策略、思考和語文技能。進而帶領孩子練習閱讀理解策略、思考和語文技能,探究多元文本,合作討論學習,逐步培養「喜愛並了解閱讀對人生有益」的終身閱讀者。

  本書把閱讀討論帶入課堂,把信任和民主帶進學校,讓閱讀和聆聽同樣的自然,讓學文字和學語言接軌,建立終身自主合作學習的文化。自主運作的班級讀書會,營造新的領導風格和民主風度,使民主不再是競爭和投票,變成互相尊重了解、參與討論、差異中求共識的社會。

  【本書關鍵字】
  核心素養、閱讀理解策略、素養導向、思考技能、語文發展、文學圈讀書會、班級讀書會、合作學習、自主思考、終身閱讀

本書特色

  1.教師增能教學的最佳工具書

  臺灣國家教育研究研究員、美國國家教育研究院副研究員、香港教育大學首席講師、新加坡教育部和香港教育局顧問――吳敏而教授,為教學現場教師統整「十二年國教核心素養」理念的最佳工具書。

  2.理論與實作並重,提供20個文學圈讀書會活動示例
  設計20個文學圈讀書會活動示例,提供教師新∕心的方向,在理論研究的鷹架下,搭配實作說明、教學實證,從一招一式的輕鬆自在練習,逐漸融會貫通的運用閱讀理解策略、思考和語文技能。

得獎紀錄

  臺灣國家教育研究研究員、美國國家教育研究院副研究員、香港教育大學首席講師、新加坡教育部和香港教育局顧問――吳敏而教授針對「十二年國教核心素養」最新力作。

  *無注音
  *適讀年齡:教師、家長、閱讀推廣者
探寻文学的深度与广度:现代读书会的实践指南 导言:超越文本的对话 阅读,作为人类获取知识、体验情感、构建世界观的核心方式,其价值不仅在于个体与文本的静默交流,更在于群体间的思想碰撞与深度探讨。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宏大而实用的框架,指导那些渴望将个人阅读提升至集体智慧层面的爱好者、教育工作者以及组织者,如何成功构建、运营并深化富有成效的文学读书会。我们深信,一个精心组织的读书会将是连接过去伟大思想与当代生活实践的桥梁。 本书将聚焦于如何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讨论主题、如何引导不同背景的参与者进入文本的深层结构,以及如何利用现代交流工具增强阅读体验的连贯性与持久性。我们关注的不是特定书籍的内容,而是“如何阅读”以及“如何讨论”的艺术与技巧。 --- 第一部分:读书会的基础架构与理念重塑 第一章:读书会的功能定位与目标设定 一个成功的读书会必须拥有清晰的愿景。本章首先探讨读书会存在的多种形态:是学术研讨的延伸、社群连接的平台,还是纯粹的休闲兴趣小组?我们将分析如何根据组织者的核心目标,量身定制一套可量化的成果指标(如参与满意度、文本理解深度、跨领域知识迁移率)。 从兴趣到系统: 如何将松散的阅读习惯系统化,转化为持续的学习共同体。 目标校准: 区分“阅读量”与“阅读质量”目标,强调后者在社群互动中的决定性作用。 包容性与专业性之间的平衡: 探讨如何在保持入门友好度的同时,满足资深读者的深度需求。 第二章:选书策略:构建主题脉络与跨学科视野 读书会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选书的质量与规划。本章提供一套进阶的选书方法论,侧重于构建一个具有逻辑性和层次感的阅读地图,而非随机选取热门作品。 主题系列规划: 如何围绕一个宏大议题(如“现代性的危机”、“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叙事转变”)设计一个季度或年度的书单,确保不同作品间能够相互呼应、彼此映照。 经典与前沿的交织: 探讨如何有机地穿插引入经久不衰的文学经典与最新的学术研究或当代小说,形成对话的张力。 媒介多元化: 讨论是否应将非虚构作品、诗歌选集、甚至相关的电影或艺术展览纳入讨论范围,以拓宽文学的边界。 第三章:招募与维护:构建一个富有活力的讨论生态 读书会的参与者是其核心资产。本章侧重于人员的有效招募、新成员的融入机制,以及如何处理讨论中的常见人际动态。 筛选有效参与者: 讨论如何通过初步的互动环节,识别那些愿意投入时间、尊重他人观点的潜在成员。 破冰与融合策略: 针对不同性格(内向型、外向型、专业主导型)的成员设计差异化的引导技巧,确保每个人都有发声的空间。 冲突管理: 探讨在面对观点尖锐对立时,主持人应如何保持中立,将冲突转化为建设性的分析,而非情绪化的争执。 --- 第二部:主持艺术与深度讨论技巧 第四章:超越摘要的提问艺术 读书会质量的关键在于主持人的提问深度。本书将深入剖析一系列旨在穿透文本表面、直抵核心主题与技巧的提问框架。 层级式提问模型: 从事实层面的“发生了什么?”逐步过渡到解释层面的“为什么会这样?”,再深入到批判与建构层面的“它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聚焦“如何做”而非“说了什么”: 引导讨论关注文本的文学技法、结构选择、叙事视角的构建过程,而非仅仅复述情节。 反向提问的运用: 如何将一个棘手的问题抛回给群体,鼓励参与者共同寻找论证的起点。 第五章:结构化讨论流程的设计 无序的自由讨论往往效率低下。本章提供多种行之有效的讨论流程模板,以确保每次聚会都能有始有终,并达成预设的思辨目标。 “三段式”聚焦法: 设定明确的环节时间:文本初印象(15%),核心议题挖掘(70%),个人联结与总结(15%)。 “辩论”与“共识”的调配: 在特定议题上,设计非对抗性的“角色扮演”或“持正反方论证”环节,激发多角度思考,最终引导回归整体理解。 时间分配的弹性管理: 学习如何识别哪些议题需要延长讨论深度,哪些可以果断略过,以适应实际会场氛围的波动。 第六章:将文本置于更广阔的语境中 纯粹的文本分析容易陷入“孤岛效应”。本章教授如何有效地引入外部语境,深化对作品的理解。 历史与作者背景的审慎使用: 讨论何时引用作者生平或创作时代背景是必要的补充,何时可能成为限制读者想象力的桎梏。 跨文本的比较阅读: 如何引导参与者将当前讨论的作品与本系列中已读过的其他作品进行横向对比,识别文学潮流或母题的演变。 当代关联性探寻: 鼓励成员将文本中的主题与当下的社会事件、科技发展或哲学思潮进行类比和映射,证明文学讨论的现实意义。 --- 第三部:技术赋能与持续发展 第七章:线上与线下融合的讨论实践 随着交流方式的演变,混合式读书会成为常态。本章提供了针对线上平台(如视频会议、专属论坛)的讨论优化方案。 线上互动的挑战与应对: 如何通过预先提交的书面观点、使用投票功能等方式,克服线上交流中缺乏非语言提示的弊端。 异步讨论的价值: 探讨利用即时通讯群组或论坛,进行深度、非即时性的观点阐述,作为正式会议的预备或补充。 第八章:评估、反馈与读书会的演进 一个停滞不前的读书会最终会失去吸引力。本章强调定期的自我评估机制,以确保读书会能够持续适应成员的需求变化。 匿名反馈收集机制: 设计简短的问卷,收集关于主持人风格、选书难度、聚会时间等方面的建设性意见。 “学习回顾会”: 定期举办专门会议,不讨论任何文学作品,而是讨论“我们是如何阅读和讨论的”,从元认知层面提升集体效能。 成果转化: 探讨如何将读书会积累的思考成果转化为可分享的材料(如读书笔记、主题论文雏形),反哺社区或更广阔的阅读群体。 --- 结语:阅读的社群力量 本书提供的方法论与工具包,旨在帮助您超越仅仅“读完一本书”的层面,进入到共同建构意义、共享知识的社群实践中。文学的真正力量,只有在交流中才能被完全释放。通过掌握这些策略,您将能够建立起一个既能尊重个体深度思考,又能激发集体智慧的,持续繁荣的文学对话空间。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吳敏而


  紐約市立大學認知心理學博士,致力於語文教育研究。曾任臺灣國家教育研究院研究員、美國國家教育研究院副研究員、香港教育大學首席講師、新加坡教育部和香港教育局顧問、台灣小學語文教育學會理事長。主要研究項目:語文課程、教材教學、閱讀推廣、探究教學、師資培育、思維教育。

侯秋玲

  臺灣師大教育博士,現任台灣小學語文教育學會理事。曾任臺灣師大博士後研究員,關注弱勢者教育和語文教學。曾任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執行長,喜歡跟孩子一同探索「思考」和「學習」的可能性。翻譯童書、教學書,未來會再繼續譯寫更多好書。

賈文玲

  教學的興趣,啟蒙於臺北師專。借調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焦點轉向協助孩子學習。現任台灣小學語文教育學會常務理事,陪伴教師、孩子練練語文功,幫助別人獲得學習的樂趣,拉大自己認知的框架,一同享受探索未來的妙趣!

賴玉連

  我是退休比不退休還忙的小學教師,常常邀約更多教師一起探索各種教學的可能。喜愛旅行、賞鳥,閱讀自然美景,更愛讀書、聊書,跟大小朋友們享受聊書的幸福。現在最喜悅的是:常用本書的理念與活動,和兩個小孫女進行對話,發現了許多語文學習的驚喜。
 

图书目录

推薦序 精通閱讀,需要下功夫/曾志朗
作者序 邀你一起往前走

壹・理論篇
  第一章 從練功到練閱讀功
  第二章 探究對話的文學圈讀書會
  第三章 閱讀理解策略
  第四章 思考技能
  第五章 語文能力發展

貳・活動篇
  01 在書中相遇:讀者想法的結合    
  02 跟書中人對話:透過對話了解人物    
  03 他怎麼做:做事過程的讀圖寫作
  04 他想做什麼:了解角色的動機    
  05 我懂多少:判斷自己的理解    
  06 語詞處理器:用上下文揣摩詞意    
  07 這樣合理嗎:跟主角說道理    
  08 補寫一封信:填補文本的空隙    
  09 各有各的觀點:從不同角度抓重點    
  10 跟著故事做抉擇:加入個人立場    
  11 畫蜘蛛人:了解線索和已知    
  12 他們都……:文本間的連結    
  13 人物櫥窗:文本的連結與推論   
  14 搞什麼鬼:概念的比對    
  15 送禮物:理解書中人物的需求   
  16 是真的嗎:從故事到資訊閱讀    
  17 停停想想:修復自己的理解    
  18 怪怪人、怪怪詩:人物分析    
  19 畫故事圖:找故事結構    
  20 變與不變:找出故事的脈絡  
  
展望 開練閱讀功吧!            
參考文獻                   
參考圖書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4905515
  • EISBN:9789574905553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固定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44.2MB

图书试读

推薦序

精通閱讀,需要下功夫
曾志朗(中央研究院院士)


  半個世紀前,美國布朗大學的考古人類學家李伯曼教授,根據人類祖先在20~30萬年前的喉頭下降,指出人類的發音器官除了口腔和鼻腔之外,因此多出了其他動物所沒有的喉腔,三腔交會的氣流撞擊出上百種可易於區辨的口音。這多樣又清晰可辨的口音的混合,可以表達成千上萬的訊息,使得人類的祖先走上了以口語作為溝通交流工具的演化道路。慢慢的,越來越複雜的社交環境,造成訊息量的擴大,語音的排列就必須有一致性、時間次序性和邏輯性的規則。語法油然而生,成為有限的語音和幾乎是無限量的訊息之間的介面。

  幾十萬年來的演化過程,口說語言的產生和理解所必要的生理機制,就內化到人類演化(遠古到今)以及人類成長(個人由嬰兒期經兒童期到成人)過程中所擁有的生物能量(biologically endowed)。換句話說,口說語言的習得是一項俗稱天賦的能力。說得更白一點,任何一個正常嬰兒,在長大的過程中接觸周遭成人的語言,很自然就能學會講該種語言,不必特別去教他。

  但閱讀就不是那麼一回事了。文字的出現不過五千年,不同地區的文字成為穩定的系統也不過四千年,而且並不是世界各地的口說語言都能發展出文字系統。這就是說,文字系統並非人類演化的必要產物,不像口說語言經過幾十萬年的內化而成為生物體系的一環,而是三、四千年前在某些文明較發達的地區所創造出來的人為工具。這也意味著文字的閱讀和寫作,不可能像口說語言一樣不必教就自然學會。所以,學會口說語言,在家庭和社區的非正式環境裡就可以,但要學會閱讀,卻必須等到學會說話之後,再學會它的文字系統,然後學會把文字轉成語音,從語音的組合中,了解語彙、語法、語義,還有文章內容的因果關係,最後完成理解!這整個學習過程需要調整腦神經不同部位所承擔的不同認知功能,對某些兒童而言很不容易,才會造成所謂的閱讀障礙學童。

  另一方面,閱讀理解也分成不同的層次。要做到深度理解一篇文章,就必須擁有分析、判斷和批評的能力。若能再提出自己擲地有聲的不同見解,那是閱讀理解更高的境界了。

  這本書談閱讀,功夫很深!它所提到的教、學策略都是建立在有科學研究所建立的理論基礎上,但可貴的是它的敘述卻能深入淺出、簡單易懂,用了很多很好的比喻,例如使用便利貼、圖像化、偵探的思考、探索者的概念發展、教練的行動配合方案等作為引導的鷹架,而且搭配實例,讓人一目了然。

  其實,深度閱讀的各項教和學策略,有如各門各派的武術練功,各有所長,但基本功都是一樣的,就是我常說的「成智六步:仿、借、存/取、轉、聯、精」,套一句練功人常說的話,「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

  我們都來練功吧!

作者序

邀你一起往前走


  探究總要有夥伴。

  練功總要有教練。

  探究閱讀功更要有教練和夥伴的陪伴分享,才能一起往前走。

  浪漫的理想、扎實的理論、理性的反思……一切都得回歸教育現場,與學生真實的相遇,平等和尊重的對話,真實的實踐,滾動的修調。我們是這樣探索閱讀功,探索閱讀教練功。孩子學習和閱讀的歷程,也該是這樣不停的探究――在教練充分的信任,放心而開心!

  2010年趁著臺中幾天的教學活動結束,緊接著,敏而「邀約」夥伴,到苗栗雲霞山莊展開閉關和旅行,用讀書會的方式,探究讀書會的功能和做法,把旅行的愉快氛圍,帶入工作和對話。閉關是到有「朋友」的地方,開心的擺桌,自主探究的開始。每次閉關成員不盡相同,圍著一張大桌子,輕鬆而認真的工作,反思整理走過的課堂,也討論將前往的閱讀課堂。

  更早之前,閉關目的是為再版「聊書」系列,為閱讀運動的重點――聊書,注入聊書文化――文學圈,讓聊書活動更完整更細緻化。我們把一些試用過的閱讀活動整理出來,一步接著一步,用閱讀圈、探究圈幫助學生閱讀與理解,期盼能協助教師在課堂實踐,帶著孩子反覆閱讀、思考、討論,把詮釋的空間留給小讀者,放心的去探索,不擔心對錯和評價。從信任建立信心,鍛鍊自主思考,建構讀者自己的意義。

  培養終身學習者,是教育工作的大事,練閱讀功,以培養終身閱讀者為核心信念。近十餘年,我們走過海內外大大小小的學校,帶著學生體驗真實的閱讀樂趣與意義。臺灣每個縣市、新加坡、印尼雅加達、菲律賓馬尼拉、香港、深圳、臺州、廈門、武漢、杭州、千島湖、重慶、成都、北京、長春、紐約市、舊金山、芬蘭赫爾辛基,都有小語會的足跡。在每一個地方,我們認識小朋友,同時與現場教師對話,思考閱讀教練的角色定位,觀察學生反應、了解學生,進一步給予幫助,恰如一位優質的運動教練,總在關鍵時刻提出「恰恰好」的建議,帶著選手邁上新的里程。

  旅程的各地,點點滴滴,記憶鮮明,其中幾次意義特別。2011年是悲傷又忙碌的一年。那年二月,小語會前理事長趙鏡中規畫了兩個重要的活動:第一屆的「海峽兩岸小學語文名師教學觀摩研討會」和第二屆的「千島湖兒童讀書會教師研習會」。不料,他在研討會的前夕突然離開我們,夥伴們帶著沉重的心情,盡力把他構思的巨大任務扛下來。2011年和2012年暑假,我們在千島湖舉辦連續七天的研習,每次培訓三百多個小學老師,澄清和強化讀書會的價值。成員除了小語會的理監事,還有大陸的王林、宋旭、蔣軍晶和臺灣的曹俊彥、林武憲。同年的12月,敏而、玉連、文玲、惠美、曉君,在臺灣南奔北跑,將啟動讀書會的閱讀暖身活動整理出來。

  2012年,我們在花蓮鳳信國小為全校師生(學生三十多人,教師十多人)辦五個上午讀書會,下午則跟校內老師聊課。那是首次用全校混齡的運作模式和「閱讀偵探」的概念,貫串讀寫結合的讀書會研習,效果極佳,奠定我們以讀書會作為終身閱讀合作學習的理念基礎,並規畫全書的理論架構。

  小語會的文學圈一向採用「多文本」的設計,給學生自選不同的閱讀文本,再跟閱讀相同文本或不同文本的同儕聊書。這個設計似乎難度很高,引起很多教師的擔心和質疑。2013年,敏而、玉連、文玲和蔚雯在重慶辦理「群文閱讀」研習,並且介紹「迷你課」和「一學期小說文學圈規畫」,讓舉辦單位眼睛一亮,重慶立即成為大陸推動「群文閱讀」的重鎮。

  回到臺灣,認為推廣文學圈必須快馬加鞭,趕緊重修本書架構,分為十個單文十個群文活動。我們在高雄師範大學試用,為中學生設計更完整、更自主的文學圈,交錯分配群文和學生任務。觀摩的教授、教師和大學生都同意,文學圈是自主學習必走的路,給我們很大的鼓舞。

  2014年又到花蓮去做三天的閱讀課程,和小讀者及教師們一起探究和閱讀,白天上課、研習,夜來圍在友馨家的大桌子,回顧、反思、修調。敏而一如常態,帶著浪漫的理想,端上厚重的「文學圈活動資料夾」,邀請夥伴閱讀,有人隨口問:「這是什麼啊!」敏而哈哈大笑,說:「擺了很久,擺到快爛的書,就叫它爛書吧!」

  「閉關擺桌」和「擺」書都不是無所作為,而是讓時間的巧手和夥伴的實踐成就美味。我們不停的實踐和來來回回擺動調整,也不停的「擺」進新的想法和體驗。「爛」是食物熟透而鬆軟,時間文火慢燉才能熟爛鬆軟,鬆才能再吸收。學習、閱讀、練功和食物都是如此,用時間幻化熟成美味,急不得。孩子和大人一樣,想法和體悟也要時間去架構去醞釀,急不得。後來,秋玲建議本書取名「練好閱讀功:文學圈20招」,一本書要有一本書的樣子,敏而初心不改,爛書終於微光初露,有個樣子也有名字。

  每次和夥伴閉關擺桌寫書,都有令人興奮的對話與進展,卻也浮現更多需要增補的新角度、新想法,這樣邊辦研習活動邊滾動式的擺桌對話與寫書,一次又一次,不知不覺,已經滾動十年之久。總覺書仍有未竟之處,始終未能付梓。這一年多來,迫於疫情而閉關在家,最糟的時刻,要做最好的事――正是催生爛書最好時刻,賴科技之賜,也能在電腦前擺桌。爛書今日問世,這臨門一腳,竟是有賴新冠病毒,更多虧小魯/天衛文化的信任及耐心等待――一張大桌子,焦急但優雅的不斷的更新滾動著。

  「十年磨一劍,今日把示君。」我們不求劍刃霜光閃爍,熠熠生輝;我們不授武功祕笈,不教套路。但願這一劍能引發老師探究的好奇心,讓教師試著邀請學生和夥伴合作探究,跟著我們一起體驗練習閱讀功,探究自己對閱讀和學習的新體悟。更期待更多學生能有機緣習武練功,從平等和尊重的對話中,獲得新知、開啟視野,成為會思考有感知的小讀者,練成心智活化、心靈健康與滿足的終身閱讀者。閱讀的課堂風景,不再是師生孜孜矻矻、朱墨爛然的勤教苦學,不再是學生苦求精熟課文與理解測驗的高分。讓每個孩子都帶著自己「原有的樣子」,一起往前走。

  感謝夥伴(川惠、友馨、文韵、玉華、秀素、紋紋、素志、惠美、黃敏、翠玉、翠琴、曉君、鴻銘)和我們一起真實的實踐,一起閉關、對話與書寫,一起往前走。
 

用户评价

评分

說實話,現在坊間充斥著各種標榜「提升閱讀力」的書籍,但很多內容都偏向於心靈雞湯式的鼓勵,或者只是重複強調「多讀經典」這種老生常談,讀完之後常常覺得收穫有限,無法真正轉化為具體的行動步驟。我對這本的期待,主要基於它「20個文學圈讀書會示例」這個具體的承諾。這意味著它不是空談理論,而是提供了可操作的範本。我希望能看到它如何處理那些「難啃」的文本,例如意識流小說或是高度風格化的詩歌,這些文本往往是讀書會中最容易讓氣氛冷場的部分。一個好的讀書會引導者,需要有能力將複雜的概念拆解,同時又不能犧牲掉文本的豐富性。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實際的引導提問範例,讓我能一目瞭然地看出,面對某一類型的文學作品時,該如何設計提問的層次,從基礎的故事情節理解,逐步推進到深層的文本結構分析和個人情感投射,那就太棒了。這本書若能解決「如何讓每個人都能開口說話,而且說的有內容」這個世紀難題,它就值回票價了。

评分

身為一個長年參與並組織文學社群的人,我深知讀書會的成敗,往往繫於主持人(或稱引導者)的功力。很多時候,大家讀完同一本書,感受卻天差地遠,如何讓這些異質的觀點在尊重彼此的前提下,產生有建設性的碰撞,是一門大學問。這本集結了20個示例的書,給我的印象是它非常務實。我個人最怕的就是那種「標準答案」式的引導,讀起來讓人覺得索然無味,好像作者已經預設了所有的解讀路徑。我期待的恰恰是那種能夠「開放式」引導的技巧,能夠接受讀者提出看似離題、但實際上觸及文本核心的觀點,並巧妙地將討論拉回軌道。如果書中能針對不同主題或不同時代背景的作品,設計出相對應的引導策略,例如討論現代主義文學時,側重於「形式與意義的關係」,而討論社會寫實文學時,則側重於「文本與現實的對話」,那會顯得極為專業和細膩。這本書或許能幫助我這個老手,補足在處理某些特定文學類型時,思緒上偶爾出現的斷層或僵化。

评分

我對於「功」這個字在書名中的運用,感到很有意思。「練好閱讀功」,這個說法不像一般書籍用「提升」或「精進」,反而帶有一種持續修煉、需要日常操練的意味,這跟文學閱讀的本質非常契合。文學的鑑賞力從來都不是一蹴可幾的,它需要長期的累積與刻意的練習。從這個角度來看,這本書或許更像是個「練習手冊」,而不僅僅是知識的傳輸。我很好奇它在提供範例時,會不會也附帶說明那些「失敗的」討論是如何發生的,以及主持人當時犯了哪些常見的錯誤。因為,從錯誤中學習往往是最深刻的。此外,我希望它對於「時間管理」也有所著墨。一場好的讀書會,如何能在有限的時間內,順利地完成從暖場、進入主題、深入探討到總結收尾的完整流程,是極度考驗主持功力的。如果這20個示例中,能涵蓋從90分鐘到兩小時不等的時間限制下的討論腳本設計,那將會是極其實用且貼心的設計,讓每一次的聚會都能既盡興又有效率。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就讓人感覺到一種紮實的學術氣息,但同時又不失親切感。我特別注意到排版上的用心,字體和行距的安排,讓長時間閱讀下來眼睛比較不會疲勞。作為一個熱愛深度閱讀的人,我總是在尋找那種能真正引導我進入文本肌理的工具書,而不是只停留在淺層的讀後感彙編。這本書的結構規劃,似乎就是為了滿足這種需求。它不是那種浮光掠影的「速成指南」,更像是一個老練的領航員,帶領讀者穿越文學的複雜海域。光是從目錄看來,就能感受到作者對於「如何有效引導討論」這件事的鑽研之深。我期待它能提供的不僅是討論主題,更是討論的「方法論」。畢竟,讀書會的靈魂,往往不在於讀了多少本書,而在於那場討論如何被成功地引導、如何激發出那些平時自己獨自閱讀時難以觸及的思維火花。希望這本書能成為我未來籌辦讀書會時,那本隨手可得、卻又充滿驚喜的案頭書,讓每一次的聚會都能成為一次心靈的豐收之旅,而不只是例行公事的打卡。

评分

這本書的電子書格式,對我來說是一個方便攜帶的優勢,畢竟我常常在通勤的捷運上翻閱資料。我希望能看到,作者在設計這些讀書會範例時,是否考慮到了不同規模的讀書會場景。例如,一個只有五六人的小型深度分享會,和一個超過十五人的大型沙龍,主持人所需要採用的互動技巧和提問方式絕對是不同的。如果作者能區分出針對「小團體思辨」和「大團體意見整合」的策略,那這本書的應用價值就會大大提升。我很看重這種情境化的教學,畢竟文學討論的場域是流動且動態的。另外,我想探究的是,在不同文化背景的讀者(例如可能涵蓋一些外國文學的討論)加入時,如何利用這些示例來引導出跨文化的理解,而不是讓討論陷入「文化優越感」的泥沼。一個成功的讀書會,應該是建立在開放與包容的基礎上,如果這本書能在這方面提供一些微妙的引導藝術,那它就超越了一般的讀書會操作手冊,真正成為了「文學社群經營」的寶典。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