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詩般的天文與地理課:從呼吸規律與血液循環,看見大地的變動與星空的運行(華德福教學引導4) (電子書)

如詩般的天文與地理課:從呼吸規律與血液循環,看見大地的變動與星空的運行(華德福教學引導4)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查爾斯‧科瓦奇
图书标签:
  • 华德福教育
  • 天文地理
  • 自然科学
  • 呼吸
  • 血液循环
  • 大地变动
  • 星空运行
  • 儿童教育
  • 科普
  •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一堂充滿「圖像」與「自然之美」的天文與地理課
將大地與星空的運行,
類比呼吸的節奏、血液的循環
\最貼近孩子身心發展的學習方式/

  ★從《如詩般的天文與地理課》,了解華德福美感教育精髓
  ★符合11~12歲孩子的身心發展歷程,看見大地與星空的運行之美
  ★貼近日常生活的類比,將冰冷的知識化為更溫暖的學習
  ★充滿靈性與哲理,探索大地與宇宙的樣貌


  我們居住的地球,為什麼會變成現在的模樣?
  遙遠的外太空,又有什麼樣的故事?
  樹會告訴你大地的外表;
  山會告訴你地球的經歷;
  石頭會告訴你它曾經接受了哪些考驗;
  太陽、星星與月亮,也有它們的故事可以跟你分享……

  山川的形成、風與水的循環、太陽如何運行、彗星又為何會出現……
  天文與地理知識,我們該如何讓孩子深刻學會與理解呢?


  帶領孩子認識大地時,不該只是告訴他們結論,而是讓他們從認識身邊的一顆石頭、一把沙子、一搓泥土,一步一步拼湊大地的樣貌,才能有最深刻的感受。
  地殼的變動就像呼吸一樣規律,高山上的岩石分布,可以告訴我們地表如何升起與下沉;
  季節與日夜變化來自太陽運行,就像我們的心臟引領著生命;
  河水、植物的生長可以告訴我們陽光帶來的萬物節奏。

  英國華德福教師查爾斯‧科瓦奇,用孩子能夠輕鬆理解的日常狀況,類比山脈、河流、岩石的形成,以及太陽、月亮、宇宙的運行。溫暖而富含想像力的教學過程,讓遙遠的天文與冰冷的地理知識更貼近孩子的生命,帶領我們深刻感受與大地、宇宙最親密的關聯。

本書特色

  1. 華德福教育工作者必備教學指引

  帶孩子學習自然與科學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因此我們必須從最貼近生活的類別開始──四年級的「植物」、五年級的「動物」,再到六年級的「礦物」。英國華德福教師查爾斯‧科瓦奇向教師、家長展示如何用最美、最貼近生活的類比,引領孩子認識大地、認識礦物、認識行星,讓孩子真實感受到自己與大地、宇宙的親密關聯。

  2. 符合孩子的成長歷程,讓學習更深刻
  11~12歲的孩子還沒有發展出「抽象思考」或「形式運思」的能力,如果教學的內容過於抽象,孩子只會囫圇吞棗的記住課本中的知識,而不是化為內在的智慧。本書作者查爾斯‧科瓦奇將地理學、地球科學、天文學概念對比孩子的日常生活──如心臟引領生命運作的太陽、如呼吸規律的大地運動,並且搭配充滿想像力的生命故事……這些似乎離我們很遙遠的自然知識,透過科瓦奇的敘述將與孩子更親近與親密,學習過程將會更靈活有趣。

  3. 充滿哲理以及反思生命的學習過程
  《如詩般的天文與地理課》不僅提供了學習的知識,在教學的類比與小故事中,也提供了對於生命的反思以及哲理。我們的教育不該只是提供數據資料以及科學概念,在日常學習中也應該提醒孩子從自然的角度重新審思自然生命的重要與價值,才是提供平衡發展的「全人教育」。

  (初版書名《天文與地理》)
好的,这是一份不包含您指定书籍内容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尽,力求自然流畅: 书名:《万象之歌:理解我们所处的宇宙与生命》(非电子书) 作者:[此处留空,或填入一个虚构的作者名,例如:林远航]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跨越多个学科领域,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宏大而又精微的生命与宇宙观的综合性著作。它并非专注于某一特定学科的深入探讨,而是试图搭建一座桥梁,连接起看似遥远的自然现象、人类历史进程以及精神层面的探索,展现万事万物之间内在的、深刻的联系。 第一部分:时间的织锦与生命的韵律 本部分着重探讨时间感知的演变以及生命节律在不同尺度上的体现。我们首先审视了人类如何从最原始的日升月落中感知时间,到后来抽象出秒、分、时乃至更复杂的历法系统。这不是一部纯粹的历史书,而是侧重于不同文化如何将时间概念融入其世界观和艺术创作之中。例如,探讨古代文明如何通过观星来确定重要的农耕与祭祀周期,以及现代社会对“效率时间”的过度强调如何影响了我们的内在体验。 接着,我们将焦点转向生命内部的节律。我们将深入分析生物钟(Circadian Rhythms)的复杂机制,解释昼夜节律如何调控睡眠、荷尔蒙分泌乃至情绪的起伏。但我们不会止步于生物学定义,而是将这些内在的律动置于更广阔的背景下考察:人类社会结构、城市规划乃至艺术创作的节奏,是如何模仿或对抗这些自然节律的。我们讨论了慢生活运动的兴起,以及重新发现身体内在“慢速”可能带来的认知与健康益处。 在这一部分,读者将跟随作者的笔触,体验从古老部落对月相的敬畏,到现代神经科学对睡眠周期的精细测量,理解时间并非一条均匀流淌的河流,而是一个充满张力与回旋的复杂网络。 第二部分:物质的低语与能量的流转 本部分致力于解构我们赖以生存的物质世界,但采用了一种“整体观察”而非“专业分析”的视角。我们探讨构成我们身体和周遭环境的基本元素,但重点在于它们如何相互作用、相互转化,而非详细的化学方程式。 我们将追溯水的旅程——从大气中的水汽凝结,到汇入江海,再到渗透入地层深处,最后通过植物被重新带回生命循环。这个过程被描绘成一个宏大的地理循环故事,强调水文循环对气候稳定性和生命多样性的决定性作用。我们试图唤醒读者对日常现象的敬畏感,例如清晨的露水,或是暴雨过后的泥土气息,将这些感官体验与地球规模的能量转移联系起来。 随后,我们将转向能量的形态。我们讨论太阳辐射如何作为地球一切生命活动的终极驱动力,并考察能量从光合作用到食物链的传递过程。不同于教科书式的描述,本书关注的是能量转换中的“损耗与再创造”的哲学意义——每一次转换都是一次新的形态的诞生,也是对原有形态的告别。我们还会简要涉及地热能和板块运动的能量释放,将这些深层地质活动视为地球内部永不休止的“呼吸”。 第三部分:天空的语言与人类的想象 这一部分将目光投向浩瀚的星空,但目的不是教授星座识别或天体物理学的计算方法,而是探索人类文明如何与星空进行“对话”。 我们回顾了古代文明如何将星体的运行视为神谕或命运的指引。从巴比伦的占星术到古希腊的几何宇宙观,再到哥白尼的革命,本书着重描绘的是人类心智如何不断修正自己与宇宙位置的认知过程。这种认知的修正,往往伴随着哲学观念的巨大转向。 随后,我们将讨论光污染对现代人与星空联系的切断。我们呼吁读者重新寻找“黑暗”的价值,并探讨在现代科学描绘的广袤宇宙图景下,人类情感和文化如何继续在其中寻找归属感。我们探讨了宇宙学中的“尺度问题”——当地球在银河系中的渺小时,我们如何平衡科学的客观性与人类经验的主观性。本书认为,星空不仅仅是物理实体,更是人类想象力与求知欲的终极画布。 第四部分:交织的图景:连接人、地与天 全书的收尾部分,致力于整合前三部分的内容,展现一个动态的、互联的系统模型。我们探讨“尺度转换”的重要性:一个局部的生态变化(比如一片森林的衰退),如何折射出全球气候模式的变迁;而一个星系尺度的事件(比如超新星的爆发),其遗留的元素又如何最终构成我们的身体。 本书强调理解世界的复杂性,在于接受其多层次的关联性。我们考察了历史上的重大环境变迁如何塑造了不同的社会形态,以及人类的创造力(无论是艺术、技术还是社会组织)如何反过来作用于自然环境。我们鼓励读者培养一种“全景视野”——既能关注到指尖的纹理,也能体悟到行星运动的规律,并在这种宏大与微观的对照中,找到个体存在的意义与责任。 结语: 《万象之歌》并非提供最终答案,而是旨在激发一种持续的、带着敬畏的探究精神。它邀请读者放下标签化的知识框架,重新以一个充满好奇的初学者的眼光,去观察、去感受我们所共同栖居的这个充满律动、能量与无限可能的宇宙。 目标读者: 喜爱自然哲学、跨学科思维、对生命起源与宇宙奥秘充满探究热忱的普通读者;教育工作者或希望拓宽视野的成人学习者。 关键词: 时间感知、生命节律、水文循环、能量转换、宇宙观、跨学科、环境哲学、整体思维。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查爾斯‧科瓦奇(Charles Kovacs,1907-2001)


  1907年出生於奧地利維也納。當他還是個小男孩的時候,全家人搬到了多瑙河畔的奴斯德村(Nussdorf),潺潺的流水經過了家的前方,他可以清楚的看見、聽見船隻經過、裝卸貨物的情景與聲響。

  幼年的科瓦奇非常喜愛繪畫,有很長一段時間,他所尊敬的藝術教師都會請科瓦奇帶上自己的繪畫作品到家中一起討論。透過藝術老師的介紹,科瓦奇開始認識奧地利哲學家魯道夫‧史代納(Rudolf Steiner)的理論基礎,並於22歲時加入史代納所創建的人智學會。

  然而,當德國部隊於1938年併吞奧地利時,在戰火的襲擊下,科瓦奇不得不在東非加入英國陸軍,對抗德國的侵略。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查爾斯‧科瓦奇在因緣際會之下移居於英國,並於1956年開始於愛丁堡的魯道夫‧史代納學校擔任教師。而科瓦奇在這段期間裡,日復一日的寫下自己每一天的教學內容,並且建構出自己的整體教學架構,這些教學方式,靈感都來自於魯道夫・史代納的教學引導,用來滿足成長中孩子的學習所需。

  查爾斯‧科瓦奇豐富的教材與教學方式啟發了許多教師的教學靈感,他的教學筆記也成為了華德福教學中,最具代表性且靈動的範例。

  其代表著作有:《如詩般的植物課》(Botany)、《如詩般的動物課》(The Human Being and the Animal World)、《人體的運作美學》(Muscles and Bones),以上書籍皆由小樹文化出版。

图书目录

Part1
地理與地質
Geology

每一粒沙、每一顆石頭都有著大地的故事,它們告訴我們大地的經歷、告訴我們在人類出現以前,這片土地最初的樣子。讓我們一起探索這片土地,看見大地最美的生命力。

1 大地的孩子
從植物的分布,看見大地的全貌

2 山的故事
活躍而充滿生命力的地球

3 花崗岩
年輕與古老的岩石

4 最早出現的岩石
地球的地基

5 火山岩
火山噴發後形成的岩石

6 地震與造山運動
不安定的大地

7 不同的岩石種類
深色的玄武岩和海底誕生的白堊與石灰岩

8 石灰岩
來自熱帶海洋的岩石

9 煤炭
植物形成的岩石

10 水的運動
改變大地的力量

11 水的循環
從海洋出發,最終回到海洋的路程

12 流動的風
不斷交換的冷熱空氣

13 冰河時期與冰河地形
冰如何蔓延到世界各地

14 山如何告訴你它的經歷
愛丁堡亞瑟王座山的故事

Part2
天文學
Astronomy

地球為什麼會繞著太陽轉?火星為什麼是紅色的?土星為什麼會有土星環?彗星與流星又為什麼會出現?讓我們一起,看見宇宙與地球的奧祕。

15 心臟與太陽
是誰引領著大地與生命的運作

16 太陽每天的路徑
太陽如何影響地球的呼吸

17 太陽在一年當中的變化
上下移動的太陽螺旋路徑

18 為什麼會有日曆?
依照季節生活的農人

19 日晷與時間
影子如何告訴我們時間的祕密

20 北極星與星星的運行
指引水手航行的方向

21 大地的曲線
太陽與星星,如何透露出地球的形狀

22 什麼是經度與緯度?
看見你在地球上的位置

23 宇宙中的圓
完美的形狀

24 天狼星與天上的眾星
讓我們的靈魂前往天上的星星

25 轉動的天空
星星與太陽每日的路徑

26 黃道十二宮與晝夜平分點的歲差
圍繞在天上的動物

27 宇宙年或柏拉圖年
整顆地球,都在宇宙的影響之下

28 七大古典行星
來自北歐與羅馬諸神的天體

29 月亮
最靠近地球的天體

30 潮汐與月亮
太陽、月亮與潮汐的互相影響

31 復活節的由來
跟隨著宇宙節奏的節日

32 遊走的星星
太陽系中的天體

33 畢達哥拉斯
第一個在歐洲教導「重生」的人

34 托勒密
整合了古希臘天文學的人

35 哥白尼
從地心說到日心說

36 第谷‧布拉赫
偉大的星象觀測者

37 克卜勒
圓形與橢圓形的天體運行路徑

38 伽利略與望遠鏡
看見宇宙的真實面貌

39 望遠鏡裡的星空
望遠鏡帶來的新疑問

40 彗星與隕石
宇宙來的訪客

41 地球的大氣層
生生不息的雲和雨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0487930
  • EISBN:9789570487954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20.2MB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