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詩般的天文與地理課:從呼吸規律與血液循環,看見大地的變動與星空的運行(華德福教學引導4) (電子書)

如詩般的天文與地理課:從呼吸規律與血液循環,看見大地的變動與星空的運行(華德福教學引導4)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查爾斯‧科瓦奇
圖書標籤:
  • 華德福教育
  • 天文地理
  • 自然科學
  • 呼吸
  • 血液循環
  • 大地變動
  • 星空運行
  • 兒童教育
  • 科普
  • 電子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一堂充滿「圖像」與「自然之美」的天文與地理課
將大地與星空的運行,
類比呼吸的節奏、血液的循環
\最貼近孩子身心發展的學習方式/

  ★從《如詩般的天文與地理課》,瞭解華德福美感教育精髓
  ★符閤11~12歲孩子的身心發展歷程,看見大地與星空的運行之美
  ★貼近日常生活的類比,將冰冷的知識化為更溫暖的學習
  ★充滿靈性與哲理,探索大地與宇宙的樣貌


  我們居住的地球,為什麼會變成現在的模樣?
  遙遠的外太空,又有什麼樣的故事?
  樹會告訴你大地的外錶;
  山會告訴你地球的經歷;
  石頭會告訴你它曾經接受瞭哪些考驗;
  太陽、星星與月亮,也有它們的故事可以跟你分享……

  山川的形成、風與水的循環、太陽如何運行、彗星又為何會齣現……
  天文與地理知識,我們該如何讓孩子深刻學會與理解呢?


  帶領孩子認識大地時,不該隻是告訴他們結論,而是讓他們從認識身邊的一顆石頭、一把沙子、一搓泥土,一步一步拼湊大地的樣貌,纔能有最深刻的感受。
  地殼的變動就像呼吸一樣規律,高山上的岩石分布,可以告訴我們地錶如何升起與下沉;
  季節與日夜變化來自太陽運行,就像我們的心臟引領著生命;
  河水、植物的生長可以告訴我們陽光帶來的萬物節奏。

  英國華德福教師查爾斯‧科瓦奇,用孩子能夠輕鬆理解的日常狀況,類比山脈、河流、岩石的形成,以及太陽、月亮、宇宙的運行。溫暖而富含想像力的教學過程,讓遙遠的天文與冰冷的地理知識更貼近孩子的生命,帶領我們深刻感受與大地、宇宙最親密的關聯。

本書特色

  1. 華德福教育工作者必備教學指引

  帶孩子學習自然與科學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因此我們必須從最貼近生活的類別開始──四年級的「植物」、五年級的「動物」,再到六年級的「礦物」。英國華德福教師查爾斯‧科瓦奇嚮教師、傢長展示如何用最美、最貼近生活的類比,引領孩子認識大地、認識礦物、認識行星,讓孩子真實感受到自己與大地、宇宙的親密關聯。

  2. 符閤孩子的成長歷程,讓學習更深刻
  11~12歲的孩子還沒有發展齣「抽象思考」或「形式運思」的能力,如果教學的內容過於抽象,孩子隻會囫圇吞棗的記住課本中的知識,而不是化為內在的智慧。本書作者查爾斯‧科瓦奇將地理學、地球科學、天文學概念對比孩子的日常生活──如心臟引領生命運作的太陽、如呼吸規律的大地運動,並且搭配充滿想像力的生命故事……這些似乎離我們很遙遠的自然知識,透過科瓦奇的敘述將與孩子更親近與親密,學習過程將會更靈活有趣。

  3. 充滿哲理以及反思生命的學習過程
  《如詩般的天文與地理課》不僅提供瞭學習的知識,在教學的類比與小故事中,也提供瞭對於生命的反思以及哲理。我們的教育不該隻是提供數據資料以及科學概念,在日常學習中也應該提醒孩子從自然的角度重新審思自然生命的重要與價值,纔是提供平衡發展的「全人教育」。

  (初版書名《天文與地理》)
好的,這是一份不包含您指定書籍內容的圖書簡介,內容詳盡,力求自然流暢: 書名:《萬象之歌:理解我們所處的宇宙與生命》(非電子書) 作者:[此處留空,或填入一個虛構的作者名,例如:林遠航]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部跨越多個學科領域,旨在為讀者構建一個宏大而又精微的生命與宇宙觀的綜閤性著作。它並非專注於某一特定學科的深入探討,而是試圖搭建一座橋梁,連接起看似遙遠的自然現象、人類曆史進程以及精神層麵的探索,展現萬事萬物之間內在的、深刻的聯係。 第一部分:時間的織錦與生命的韻律 本部分著重探討時間感知的演變以及生命節律在不同尺度上的體現。我們首先審視瞭人類如何從最原始的日升月落中感知時間,到後來抽象齣秒、分、時乃至更復雜的曆法係統。這不是一部純粹的曆史書,而是側重於不同文化如何將時間概念融入其世界觀和藝術創作之中。例如,探討古代文明如何通過觀星來確定重要的農耕與祭祀周期,以及現代社會對“效率時間”的過度強調如何影響瞭我們的內在體驗。 接著,我們將焦點轉嚮生命內部的節律。我們將深入分析生物鍾(Circadian Rhythms)的復雜機製,解釋晝夜節律如何調控睡眠、荷爾濛分泌乃至情緒的起伏。但我們不會止步於生物學定義,而是將這些內在的律動置於更廣闊的背景下考察:人類社會結構、城市規劃乃至藝術創作的節奏,是如何模仿或對抗這些自然節律的。我們討論瞭慢生活運動的興起,以及重新發現身體內在“慢速”可能帶來的認知與健康益處。 在這一部分,讀者將跟隨作者的筆觸,體驗從古老部落對月相的敬畏,到現代神經科學對睡眠周期的精細測量,理解時間並非一條均勻流淌的河流,而是一個充滿張力與迴鏇的復雜網絡。 第二部分:物質的低語與能量的流轉 本部分緻力於解構我們賴以生存的物質世界,但采用瞭一種“整體觀察”而非“專業分析”的視角。我們探討構成我們身體和周遭環境的基本元素,但重點在於它們如何相互作用、相互轉化,而非詳細的化學方程式。 我們將追溯水的旅程——從大氣中的水汽凝結,到匯入江海,再到滲透入地層深處,最後通過植物被重新帶迴生命循環。這個過程被描繪成一個宏大的地理循環故事,強調水文循環對氣候穩定性和生命多樣性的決定性作用。我們試圖喚醒讀者對日常現象的敬畏感,例如清晨的露水,或是暴雨過後的泥土氣息,將這些感官體驗與地球規模的能量轉移聯係起來。 隨後,我們將轉嚮能量的形態。我們討論太陽輻射如何作為地球一切生命活動的終極驅動力,並考察能量從光閤作用到食物鏈的傳遞過程。不同於教科書式的描述,本書關注的是能量轉換中的“損耗與再創造”的哲學意義——每一次轉換都是一次新的形態的誕生,也是對原有形態的告彆。我們還會簡要涉及地熱能和闆塊運動的能量釋放,將這些深層地質活動視為地球內部永不休止的“呼吸”。 第三部分:天空的語言與人類的想象 這一部分將目光投嚮浩瀚的星空,但目的不是教授星座識彆或天體物理學的計算方法,而是探索人類文明如何與星空進行“對話”。 我們迴顧瞭古代文明如何將星體的運行視為神諭或命運的指引。從巴比倫的占星術到古希臘的幾何宇宙觀,再到哥白尼的革命,本書著重描繪的是人類心智如何不斷修正自己與宇宙位置的認知過程。這種認知的修正,往往伴隨著哲學觀念的巨大轉嚮。 隨後,我們將討論光汙染對現代人與星空聯係的切斷。我們呼籲讀者重新尋找“黑暗”的價值,並探討在現代科學描繪的廣袤宇宙圖景下,人類情感和文化如何繼續在其中尋找歸屬感。我們探討瞭宇宙學中的“尺度問題”——當地球在銀河係中的渺小時,我們如何平衡科學的客觀性與人類經驗的主觀性。本書認為,星空不僅僅是物理實體,更是人類想象力與求知欲的終極畫布。 第四部分:交織的圖景:連接人、地與天 全書的收尾部分,緻力於整閤前三部分的內容,展現一個動態的、互聯的係統模型。我們探討“尺度轉換”的重要性:一個局部的生態變化(比如一片森林的衰退),如何摺射齣全球氣候模式的變遷;而一個星係尺度的事件(比如超新星的爆發),其遺留的元素又如何最終構成我們的身體。 本書強調理解世界的復雜性,在於接受其多層次的關聯性。我們考察瞭曆史上的重大環境變遷如何塑造瞭不同的社會形態,以及人類的創造力(無論是藝術、技術還是社會組織)如何反過來作用於自然環境。我們鼓勵讀者培養一種“全景視野”——既能關注到指尖的紋理,也能體悟到行星運動的規律,並在這種宏大與微觀的對照中,找到個體存在的意義與責任。 結語: 《萬象之歌》並非提供最終答案,而是旨在激發一種持續的、帶著敬畏的探究精神。它邀請讀者放下標簽化的知識框架,重新以一個充滿好奇的初學者的眼光,去觀察、去感受我們所共同棲居的這個充滿律動、能量與無限可能的宇宙。 目標讀者: 喜愛自然哲學、跨學科思維、對生命起源與宇宙奧秘充滿探究熱忱的普通讀者;教育工作者或希望拓寬視野的成人學習者。 關鍵詞: 時間感知、生命節律、水文循環、能量轉換、宇宙觀、跨學科、環境哲學、整體思維。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查爾斯‧科瓦奇(Charles Kovacs,1907-2001)


  1907年齣生於奧地利維也納。當他還是個小男孩的時候,全傢人搬到瞭多瑙河畔的奴斯德村(Nussdorf),潺潺的流水經過瞭傢的前方,他可以清楚的看見、聽見船隻經過、裝卸貨物的情景與聲響。

  幼年的科瓦奇非常喜愛繪畫,有很長一段時間,他所尊敬的藝術教師都會請科瓦奇帶上自己的繪畫作品到傢中一起討論。透過藝術老師的介紹,科瓦奇開始認識奧地利哲學傢魯道夫‧史代納(Rudolf Steiner)的理論基礎,並於22歲時加入史代納所創建的人智學會。

  然而,當德國部隊於1938年併吞奧地利時,在戰火的襲擊下,科瓦奇不得不在東非加入英國陸軍,對抗德國的侵略。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查爾斯‧科瓦奇在因緣際會之下移居於英國,並於1956年開始於愛丁堡的魯道夫‧史代納學校擔任教師。而科瓦奇在這段期間裡,日復一日的寫下自己每一天的教學內容,並且建構齣自己的整體教學架構,這些教學方式,靈感都來自於魯道夫・史代納的教學引導,用來滿足成長中孩子的學習所需。

  查爾斯‧科瓦奇豐富的教材與教學方式啟發瞭許多教師的教學靈感,他的教學筆記也成為瞭華德福教學中,最具代錶性且靈動的範例。

  其代錶著作有:《如詩般的植物課》(Botany)、《如詩般的動物課》(The Human Being and the Animal World)、《人體的運作美學》(Muscles and Bones),以上書籍皆由小樹文化齣版。

圖書目錄

Part1
地理與地質
Geology

每一粒沙、每一顆石頭都有著大地的故事,它們告訴我們大地的經歷、告訴我們在人類齣現以前,這片土地最初的樣子。讓我們一起探索這片土地,看見大地最美的生命力。

1 大地的孩子
從植物的分布,看見大地的全貌

2 山的故事
活躍而充滿生命力的地球

3 花崗岩
年輕與古老的岩石

4 最早齣現的岩石
地球的地基

5 火山岩
火山噴發後形成的岩石

6 地震與造山運動
不安定的大地

7 不同的岩石種類
深色的玄武岩和海底誕生的白堊與石灰岩

8 石灰岩
來自熱帶海洋的岩石

9 煤炭
植物形成的岩石

10 水的運動
改變大地的力量

11 水的循環
從海洋齣發,最終迴到海洋的路程

12 流動的風
不斷交換的冷熱空氣

13 冰河時期與冰河地形
冰如何蔓延到世界各地

14 山如何告訴你它的經歷
愛丁堡亞瑟王座山的故事

Part2
天文學
Astronomy

地球為什麼會繞著太陽轉?火星為什麼是紅色的?土星為什麼會有土星環?彗星與流星又為什麼會齣現?讓我們一起,看見宇宙與地球的奧祕。

15 心臟與太陽
是誰引領著大地與生命的運作

16 太陽每天的路徑
太陽如何影響地球的呼吸

17 太陽在一年當中的變化
上下移動的太陽螺鏇路徑

18 為什麼會有日曆?
依照季節生活的農人

19 日晷與時間
影子如何告訴我們時間的祕密

20 北極星與星星的運行
指引水手航行的方嚮

21 大地的麯線
太陽與星星,如何透露齣地球的形狀

22 什麼是經度與緯度?
看見你在地球上的位置

23 宇宙中的圓
完美的形狀

24 天狼星與天上的眾星
讓我們的靈魂前往天上的星星

25 轉動的天空
星星與太陽每日的路徑

26 黃道十二宮與晝夜平分點的歲差
圍繞在天上的動物

27 宇宙年或柏拉圖年
整顆地球,都在宇宙的影響之下

28 七大古典行星
來自北歐與羅馬諸神的天體

29 月亮
最靠近地球的天體

30 潮汐與月亮
太陽、月亮與潮汐的互相影響

31 復活節的由來
跟隨著宇宙節奏的節日

32 遊走的星星
太陽係中的天體

33 畢達哥拉斯
第一個在歐洲教導「重生」的人

34 托勒密
整閤瞭古希臘天文學的人

35 哥白尼
從地心說到日心說

36 第榖‧布拉赫
偉大的星象觀測者

37 剋蔔勒
圓形與橢圓形的天體運行路徑

38 伽利略與望遠鏡
看見宇宙的真實麵貌

39 望遠鏡裡的星空
望遠鏡帶來的新疑問

40 彗星與隕石
宇宙來的訪客

41 地球的大氣層
生生不息的雲和雨

 

圖書序言

  • ISBN:9789570487930
  • EISBN:9789570487954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20.2MB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真是充滿瞭詩意與哲思,光是看到「如詩般的天文與地理課」這幾個字,就讓人忍不住想翻開內頁,一探究竟。我特別喜歡那種將科學知識融入生活體驗的敘述方式,畢竟我們平時接觸的教科書,總是有點過於生硬,少瞭點人情味。這本書似乎想告訴我們,天文和地理並不是遙遠、冰冷的數據,而是與我們自身的呼吸、心跳緊密相連的生命律動。想像一下,當我們學著觀察天體的運行時,同時也能感受到自己體內血液流動的節奏,那種「天人閤一」的境界,光想就覺得心靈被療癒瞭。這種從微觀到宏觀的連結,是傳統教育比較少著墨的地方,特別是融入瞭華德福教育的理念,更增添瞭一份對生命本質的關懷。我真的很期待它如何把這麼宏大的主題,轉化成貼近我們日常的觀察與體悟。

评分

我總覺得,要真正理解天文地理,不能隻停留在背誦行星軌道和闆塊構造的層次。這本書的副標題「從呼吸規律與血液循環,看見大地的變動與星空的運行」,立刻抓住瞭我的注意力。這聽起來就像是一場深度的內在探索,將人體這個「小宇宙」與外在的「大宇宙」進行對照與映照。如果能透過理解自身的生理機能,進而體悟到地球和星辰的運作規律,那知識的吸收就會變成一種自然而然的內化過程,而不是死記硬背。華德福教育強調的「整體觀」,在這本書中想必得到瞭很好的體現。我期待它能用一種非常感性、卻又不失科學嚴謹性的筆觸,描繪齣這種層層遞進的認知路徑,讓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不自覺地進行瞭一場深層的冥想與自我對話。

评分

說實話,現代人對大自然的感知能力越來越鈍化,我們活在鋼筋水泥裡,抬頭看見的星星也少瞭,腳下踩踏的土地也感覺不真切瞭。這本書光是書名就點齣瞭這個核心問題:我們如何重新找迴那份對「大地變動」與「星空運行」的敏銳度?我個人對於這種將天文地理視為一種「生活藝術」的論述方式非常感興趣。它彷彿在提醒我們,每一個日升月落、每一次潮汐漲退,都蘊含著宇宙的智慧,而我們作為這個巨大係統中的一部分,理應學會傾聽這些無聲的語言。這種教學引導,我相信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像是一種心靈的重新校準,讓我們從速食文化中抽離齣來,用更緩慢、更細膩的視角重新審視我們所處的世界。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具體、可操作的方法,讓我們這些都市人也能重新連結上自然的脈動。

评分

閱讀這本書,我預期會得到的不僅僅是知識的擴充,更是一種看待世界的新視角。華德福教學法一直以來給我的印象是著重於培養獨立思考與美感體驗,將其應用在天文地理這樣的宏觀學科上,無疑是一次大膽而美妙的嘗試。我好奇的是,書中是如何引導讀者去「觀察」而非僅僅是「接收」資訊的?譬如,當談到月亮的盈虧對地球潮汐的影響時,是否也會引導我們去連結到人體內液體的運行規律?這種生活化的實踐引導,遠比課本上的圖錶來得深刻。我希望這本書能成為我未來在帶領孩子(或者僅是自我成長)時,一個絕佳的參考工具,讓每一次抬頭看天、每一次深呼吸,都能成為一堂深刻的、關於我們自身與宇宙關係的「如詩般」的課程。

评分

市麵上講述天文地理的書籍多如繁星,但能將其與生命科學如此緊密結閤的,實屬罕見。這本書的切入點非常獨特,它似乎在挑戰我們傳統的學科劃分思維。呼吸與循環,這是最基礎的生命現象,而星空運行,這是最宏大的宇宙尺度。如何跨越這兩者之間的巨大鴻溝,並找到它們之間的「共振點」,是這本書最大的看頭。我猜測,作者可能用瞭許多生動的比喻和巧妙的類比,將複雜的物理學和地質學概念,轉化為我們身體可以感知的體驗。這種教學方式,特別適閤那些害怕艱深科學名詞,但內心又渴望探索自然奧秘的讀者。它提供瞭一條更溫柔、更具親和力的學習途徑,讓知識的獲取過程本身,也成為一種愉悅的體驗。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