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金剛經【暢銷經典版】 (電子書)

圖解金剛經【暢銷經典版】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張宏實
图书标签:
  • 金剛經
  • 佛教
  • 佛經
  • 心靈成長
  • 哲學
  • 修行
  • 電子書
  • 暢銷書
  • 經典
  • 圖解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與《心經》並駕齊驅,學習佛教「空性」的代表經典之一
《金剛經》的內容以「一心二鑰」貫穿全經,
用一顆慈悲心與兩把智慧鑰匙,來開啟「相」與「法」的觀照,
再透過對「相」與「法」的體悟,從「有的世界」走入「空的境態」。
 
  全經五千餘字,沒有一個「空」字,卻被視為大乘佛教討論「空性」哲理的代表。
  慈悲是貫穿《金剛經》的精神,卻經常被忽略,書中亦有精采剖析。
  本書以近兩百五十幅圖解及各式表格,帶你深入探究《金剛經》的真義。
 
  ◎最新收錄:作者分享如何理解並實踐《金剛經》的最新心得。首先,從量子力學開始理解《金剛經》;接著,先有形,再將心放入,然後超越形的限制,就能將《金剛經》融入生活之中。
 
  ◎新增書面附錄,方便直接閱覽:東方四大譯經師鳩摩羅什、玄奘、真諦、義淨,以及西方譯師孔茲,共六個中英梵《金剛經》版本完整經文、對照分析表及關鍵字比較表,讓人貼近經典原貌。
 
  ◎孔茲對《金剛經》的結構分析:更是念誦本經典的最佳指引。
 
  《金剛經》透過釋迦牟尼佛與其弟子「解空第一」須菩提一來一往的對話,把一個初入大乘的發心菩薩,如何逐漸體悟不同階段的空性,一步步往前邁進而成為大菩薩,以至於成佛的修學次第清楚呈現出來。如果說《心經》是濃縮精練版的談空經典,《金剛經》就是華麗演繹版的談空經典。
 
  空性境界,用普通話來說,是代表那個無法言說的奇妙的寂靜解脫境界,以佛教用語來說,就是「涅槃境界」。小乘行者認為這就是修行最後要到達的地方。但《金剛經》卻告訴我們,最高的空性境界是要打破界限,「能自在無礙的往來於涅槃境界和我們所生存的娑婆世界」,這樣的境界《金剛經》裡一再地用佛陀的另一個稱呼「如來」來表示,全經「如來」一詞便出現了87次,真是個奇妙的提醒與表達。
 
  菩薩想要徹底體悟這最高空性,要具備「一心二鑰」。「一心」指的是慈悲,「二鑰」指的是兩把開啟智慧、體悟「法、相」的鑰匙。菩薩沒有這兩者,就無法達到真正自在無礙的空性境界。
 
  【精彩單元】
  ◎基礎分析:47個子題帶你進入《金剛經》的世界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八個字是什麼意思?《金剛經》是為誰說的?《金剛經》的核心概念是什麼?《金剛經》所說的四句偈到底是哪四句?
 
  點出經裡的五道空性練習題,說明古代解空高手僧肇、當代導師印順長老、西方般若學者孔茲等三位大師的解題模型。
 
  洞悉《金剛經》關鍵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住、四相、三十二相、降伏其心、布施、悉知悉見、福德……等。
 
  同時認識《金剛經》的歷史源流。
 
  ◎逐分解經:依照昭明太子32分詳細解析
  什麼是「無餘涅槃」的境界?何謂「不住相」布施?佛陀如何看待三種不同發心者?持誦《金剛經》能消除前世罪業?有相布施和持經的福智比較為何?佛說連「如來」都要破除?發心的菩薩,對「一切法」該有的態度為何?
《禅心悟道:六祖坛经精讲》 觉醒之钥,直指人心 《禅心悟道:六祖坛经精讲》并非对某一特定佛经的逐字解读,而是一部深度剖析禅宗核心思想,以中国佛教史上最具革命性和影响力的经典——《六祖坛经》为基础,进行系统阐释与现代启迪的著作。本书旨在为当代寻求心灵宁静与生命智慧的读者,提供一条清晰、可行且充满活力的觉悟之路。 一、 坛经的地位与核心精神 《六祖坛经》,全名《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六祖惠能大师施法坛经》,是禅宗六祖慧能大师的言行录。它标志着中国禅宗从印度传入并逐渐本土化、大众化的里程碑。不同于强调繁复仪轨和深奥理论的传统经文,《坛经》以其直截了当、不立文字的风格,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法门,对后世影响深远。 本书将首先深入探讨《坛经》产生的历史背景,分析慧能大师如何以“无相为体,无念为宗,无作为为本”的顿悟法门,彻底区别于当时流行的渐修法门。我们着重阐释何谓“顿悟”,即觉悟并非需要漫长时间的积累,而是在当下瞬间的彻底体悟,这种体悟的基础是众生本具的佛性。 二、 破除迷妄:关于“空”与“性”的深度解析 《坛经》的精髓在于对“般若智慧”的开显。本书将详细梳理坛经中关于“性相”的论述。 1. 明心见性:佛性的普遍性与潜在性 不同于将佛性视为一种需要外求的稀有之物,慧能大师强调“众生皆有佛性”。本书会用生动的比喻和现代心理学的视角,来解释这种“性”——它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我们本然的、清净的自性,只是被烦恼、妄念、执着所覆盖。我们不是在“创造”佛性,而是在“显现”佛性。这一部分将深入剖析“见性”的过程,如何从现象(相)回归到本质(性)。 2. 般若观照:空性非虚无 “空”是佛教哲学的核心,但往往被误解为“什么都没有”的虚无主义。《坛经》中的般若智慧,要求我们洞察万法缘起、因缘和合的本质。本书会阐明“空”的真正含义是“无自性”,即一切事物都没有永恒不变的实体。通过对“空”的透彻理解,我们将学会放下对得失、毁誉的过度执着,从而获得真正的自在与解脱。这部分内容将结合具体的日常情境,帮助读者练习“无所住而生其心”。 三、 修行实践:从理论到日常 《坛经》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不仅是理论,更是实修指南。本书的实践部分将围绕坛经中的关键修持法门展开: 1. 顿悟的阶梯:无念为宗 “无念”常被误解为“不想任何事情”。本书将精确解释慧能所提倡的“无念”是“不著于相”的智慧,即心不为外界的六尘所动摇,但对事物保持清晰的觉察和运作。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般若观”来训练我们的心,使其在纷扰中保持中心不动。 2. 消除“二见”:超越对立 坛经中著名的“一灯能除千年暗”的比喻,揭示了智慧的力量。本书将重点剖析如何超越“善恶”、“是非”、“得失”等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当你真正了悟自性时,你便不再需要用外在的标准来评判一切,因为你已经与万物的本源相连。 3. 行住坐卧皆是道场 本书强调禅修并非局限于静坐,而是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将探讨如何在工作、人际交往、面对压力和痛苦时,运用坛经的智慧来转化经验,做到“动中修行,静中常照”。真正的修行,是让心地清净如明镜,对外界的映照清晰准确,却不留痕迹。 四、 现代启示:禅宗智慧与当代心灵健康 在信息爆炸、压力剧增的现代社会,《六祖坛经》的智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具现实意义。 本书的最后部分,将坛经的古老教诲与现代心理学、认知行为疗法(CBT)进行巧妙的对话。我们探讨如何运用“无住生心”来应对焦虑和拖延症,如何通过“自性圆满”的信念来重建自我价值感,以及如何用“般若智慧”来化解人际冲突。 《禅心悟道:六祖坛经精讲》不仅仅是一本书,它是一面镜子,邀请每一位读者回归内心深处,去亲见那个早已圆满、本自具足的觉者。它不是提供答案,而是提供一种提问和体悟的方式,让你亲自去发现生命最深刻的奥秘。阅读本书,即是启动一场由内而外的、彻底的心灵革命。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張宏實
 
  藏傳佛教、唐卡藝術研究者。
 
  擅長運用電腦工具以及各種圖解、圖表解析法,探討佛教經典和佛教藝術。曾多次參與國際性藏傳佛教藝術展覽的作品翻譯與解說工作,包括:「慈悲與智慧:藏傳佛教藝術大展」(1998)、「清宮祕藏:承德避暑山莊藏傳佛教文物展 」(1999)、「祕境寶藏:達賴喇嘛珍藏文物展」(2002)、「美的沉思:中國佛雕藝術」(2002)等等。
 
  個人著作包括:
  圖解心經【暢銷經典版】(2019)
  圖解西藏生死書(2005)
  探索西藏唐卡:揭開藏傳佛教即身成佛的祕密(2004)
  藏珠之樂2:古代神秘的眼珠與護身符(2000)
  藏珠之樂1(1999)
  探索唐卡.佛部與菩薩部(1998)
  璀璨琉璃.戰國古珠(1997)
  古域瑰寶.聖眼傳奇(1996)
  西藏神域.辟邪瑰寶(1995)
  滄海遺玉.細說琥珀(1994)
  法相莊嚴.管窺天珠(1993)

图书目录

【新版紀念序】從量子力學開始理解《金剛經》
【導讀】你可以這樣讀《金剛經》!──給五種讀經人的建議
 
Part 1  基礎分析:47個子題帶你進入金剛經的世界
◎基本10問
1「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八個字是什麼意思?
2《金剛經》是為誰說的?
3《金剛經》的核心概念是什麼?
4 釋迦牟尼在經裡,為何要有三種稱呼?
5 須菩提是誰?為何《金剛經》要透過他來傳達空性教導?
6 同一個問題,聰明的須菩提為何前後要問兩次?
7《金剛經》所說的四句偈到底是哪四句?
8 聽說持誦《金剛經》可以去業障?
9 持誦《金剛經》可以積福德?
10 持誦《金剛經》可以增功德?
 
◎空性練習題
11 A,非A,是名A——第一種解題法
12 A,非A,是名A——第二種解題法
13 非有非無
14 連「金剛般若波羅蜜」都是個「假名」!
15 你知道《金剛經》裡有的「一心二鑰」嗎?
 
◎三位大師的解題模型
16 古代解空高手肇僧的解題模型
17 近代佛教導師印順長老的解題模型
18 現代西方般若學者孔茲的解題模型
 
◎《金剛經》關鍵字
19 如來/20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21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22 三談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23 「住」與「不住」/24 相
25 四相/26 再談四相
27 法/28 「無為法」與「有為法」
29 一切法/30 六塵
31 微塵/32 三千大千世界
33 須彌山/34 「福德」與「功德」
35 布施/36 七寶
37 八百四千萬億/38 莊嚴佛土
39 恆河/40 信心
41 忍
 
◎《金剛經》的歷史源流
42 印度何時開始流行《金剛經》?
43 《金剛經》流傳到哪些地區?
44 最早把《金剛經》譯成中文的是誰?
45 有多少中國大師投入《金剛經》的注解工作?
46 《金剛經》與《大般若經》有什麼關係?
47 是誰將《金剛經》分成三十二分?
 
Part 2 逐分解經:依照昭明太子32分詳細解析
1  法會因由分
分析1 誰來參加了金剛經這場盛會?
分析2 佛陀的一日生活
分析3 乞食的規矩與原始意義
分析4《金剛經》裡的佛與世尊,分別是誰?
 
2  善現啟請分
分析1 善現啟請分的「善現」是指誰?
分析2 佛陀有哪些稱號?
分析3 《金剛經》的第一個提問是什麼?
分析4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什麼樣的心?
 
3  大乘正宗分
分析1 《金剛經》裡如何解釋「眾生」?
分析2 什麼是「無餘涅槃」的境界?
 
4  妙行無住分 
分析1 菩薩應如何布施?
分析2 何謂「不住相」布施?
分析3 「虛空」是空間與時間概念的極致?
 
5  如理實見分
分析1 如何能見如來?
 
6  正信希有分
分析1 來悉知悉見」這句話,鳩摩羅什省略了什麼?
分析2 聞此《金剛經》章句,真的就可以生起信心?
分析3「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指的是哪個時期?
分析4 本單元經文如何談「法」這個字?
 
7  無得無說分
分析1 為何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
分析2 為什麼「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分析3 星雲大師如何解釋無得無說分?
 
8  依法出生分
分析1 從「福德較量」到「佛法者,即非佛法」?
 
9  一相無相分
分析1 佛陀如何稱讚須菩提?
分析2 什麼是「無諍三昧」?
 
10 莊嚴淨土分
分析1 諸大菩薩如何生清淨心?
分析2 莊嚴佛土與須彌山王
分析3 「莊嚴佛土」也是個假名?
 
11 無為福勝分
分析1 布施七寶和受持四句偈的福德哪個比較多?
 
12 尊重正教分
分析1 三界諸「天」有何不同?
分析2 講經處、誦經者和藏經處
 
13 如法受持分
分析1 四個假名
分析2 破除眾生三種執著
分析3 總結第1-13單元的四個重點
 
14 離相寂滅分(1)  316
分析1 須菩提為什麼要涕淚悲泣?
分析2 什麼是第一希有功德?
分析3 什麼樣的人會是第一希有之人?
 
14 離相寂滅分(2)
分析1 六波羅蜜
分析2 佛陀前世如何修持忍辱?
 
14 離相寂滅分(3)
分析1 佛陀開示「大菩薩」該如何發心和布施?
分析2 難句分析─如來所得此法,此法無實無虛
分析3 難句分析─以佛智慧,如來悉知悉見
 
15 持經功德分
分析1 佛陀如何看待三種不同發心者?
分析2 佛陀如何看「身布施」的福德?
分析3 什麼是「劫」?
分析4 塔與經的重要
 
16 能淨業障分
分析1 《金剛經》能消除前世罪業?
分析2 功德的比較:前世供佛和末世持經
分析3 「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到底有多少?
 
17 究竟無我分(1)
分析1 須菩提為何又問了一次老問題?
分析2 星雲大師如何比較、分析第2分和第17分的說法對象?
 
17 究竟無我分(2)
分析1 真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可得嗎?
 
17 究竟無我分(3) 
分析1 佛陀如何進一步解釋「無上正等正覺」?
 
17 究竟無我分(4)
分析1 佛陀如何由「大身」談到「真菩薩」?
分析2 認識無我法
 
18 一體同觀分
分析1 佛陀具備了「五眼」?
分析2 佛陀如何看待眾生之心?
分析3 諸大譯經家如何說「心」?
 
19 法界通化分
分析1 因緣與福德
分析2 星雲大師解釋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20 離色離相分
分析1 具足色身、諸相具足,二者有何差異?
 
21 非說所說分
分析1 「未來世」指的是何時?
分析2 須菩提為何被稱為「慧命」?
分析3 如來說法,所說的法、說法的對象都是假名?
 
22 無法可得分
分析1 連「無上正等正覺」也是無法可得?
 
23 淨心行善分
分析1 善法的認識與應對方式
 
24 福智無比分
分析1 有相布施和持經的福智比較
 
25 化無所化分
分析1 度眾生的正確態度
分析2 「我」與「凡夫」的討論
 
26 法身非相分
分析1 轉輪聖王也是如來?
分析2 「見」如來與「觀」如來都是著相?
分析3 鳩摩羅什漏譯了四句偈語?
 
27 無斷無滅分  444
分析1 滅相、離相?滅法、離法?
 
28 不受不貪分
分析1 何謂「得成於忍」?
分析2 功德與福德
分析3 譯文比較—「菩薩」、「善男子善女人」
分析4 譯文比較—「貪」、「受」
 
29 威儀寂靜分
分析1 佛說連「如來」都要破除?
 
30 一合理相分 
分析1 什麼是「一合相」?
 
31 知見不生分
分析1 從無「四相」到無「四見」,二者差異何在?
分析2 發心的菩薩,對「一切法」該有的態度!
 
32 應化非真分
結語1 佛陀最後的叮嚀 
結語2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結語3 比較古今三位翻譯天才如何翻譯這段偈語?
 
◎附錄
1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姚秦 三藏法師 鳩摩羅什 譯
2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陳 天竺三藏法師 真諦 譯
3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唐 三藏法師 玄奘 奉詔 譯
4 《佛說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唐 三藏法師 義淨 奉制 譯
5 The Diamond Cutter 孔茲(Edward Conze)英譯版金剛經
6 Vajrachedika Prajnaparamita-sutra 孔茲英譯所使用的梵版金剛經
7 孔茲的金剛經結構分析
8 全經文孔茲譯版完整分析表
9 六個版本比較表
10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比較表
11 「法」比較表
12 「住」比較表
13 「四相」比較表
14 「三十二相」比較表
15 「降伏其心」比較表
16 「三段式邏輯」比較表
17 「四句偈」比較表
18 「布施」比較表
19 「悉知悉見」比較表
20 「福德」比較表
21 四聖名稱譯表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5401337
  • EISBN:9786267085264
  • 規格:普通級 / 再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固定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247.6MB

图书试读

新版紀念序
 
  ◎從量子力學開始理解《金剛經》
 
  我的年紀慢慢接近六十歲,經歷更多的生命學習。十年來,我針對《金剛經》陸續公開演講與進行學校系列課程,也曾到寺院與法師們分析《金剛經》的梵語原意。除此之外,還有幾個私下的個人課程,那是為早已熟悉《金剛經》經文的朋友分享如何讓《金剛經》融入日常生活。回想起第一次公開場合演講《金剛經》,是在信義計畫區的誠品講堂,來自當時牛頓雜誌王總編輯的邀約。我還記得當年以電影《駭客任務》(The Matrix, 1999)與「量子力學」(quantum mechanics,或稱量子論)談《金剛經》。演講時提及德國物理學家普朗克(Max Planck, 1858∼1947),他在一場物理學的學會會議中,將「能量」予以量子化數值。這一天於科學史上量子力學正式誕生,而後普朗克也因為量子科學獲得諾貝爾獎項。
 
  量子力學看似我們很遙遠、很深奧,其實你我幾乎天天使用的手機,就是由量子力學延伸而發展出來的科技產品,而手機即是電影《駭客任務》的關鍵物品。請逐字閱讀普朗克下面的一段重要文字,雖然他是物理學家,但這段科學史經典話語之中充滿了宗教與哲學意涵,他說:「萬物因為力而得以興起與存在……我們必須假設在力的背後存在有意識、有智慧的心智,這個心智就是萬物的母體(matrix)」,電影《駭客任務》的英文片名就是The Matrix。
 
  ‧量子科學的「母體」連結到金剛經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量子科學普及世界有一段時日了,具備理工背景的佛教徒會很自然地將萬物的心智「母體」(matrrix)連結到《金剛經》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Annutara-samyaksambodhi)這個語詞。此一梵語原本意思是「無法超越、正確而且完美的覺知」,這個覺知是非常近似於普朗克描述的「有意識、有智慧的心智母體」,在量子力學認為由它啟動進而發展出整個宇宙。而《金剛經》的核心重點即是如何啟動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意思是如何啟動個人完美的覺知能量。於是在《金剛經》開始的第2分〈善現啟請分〉須菩提便請示釋迦牟尼佛:「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意思是:「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人,如何才能讓發起的心安住不退失?如何才能降伏妄想的心,讓它不生起?」
 
  除了母體與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量子力學與佛教思想在許多層面有著非常相近之處。在完成《圖解金剛經》(2009)的三年後,我以一個接一個的量子科學實驗寫了《咒語:下載宇宙能量的通關密碼》(2012)。如果具備理工背景的讀者,建議不妨再接觸量子力學,這將會讓你對於《金剛經》的領略有更深層的感受。
 
  ‧序是每一本書的精華
  這回版社邀約寫篇新序,目的是為了推出圖解金剛經的十週年紀念版。每一本書的序是作者最重視的區塊,都是竭盡所能告訴讀者書中的精華,甚至分享如何獲取書中知識或智慧的方法。這篇新序也是如此,試圖將《圖解金剛經》出版十年後更多學習經驗分享給讀者。其中,這幾年筆者深刻地進行解門與行門的交換運作。「解門」的解意思是「理解、解釋」,也就是理解佛教思想的理論觀念;「行門」的行是「執行、實踐」,這是真實生活的修行與實踐。在佛教世界追尋智慧的過程中,一定要有理論配合方法真正地實踐,也就是所謂的「解行並重」。
 
  ‧解門走入行門:觀
  如何由解門走入行門?這裡還是以物理學來描述解門與行門,理工科的學習過程先由高中物理課本牛頓力學開始(肉眼可觀察的世界),然後是大學的熱力學(球形狀粒子的隨機碰撞),最終來到研究所的量子力學(次原子粒子底層的真實世界)的基礎概念。簡言之,書本的理論基礎屬於「解門」。如要更深入體驗,就要走進實驗室,透由「行門」來證明這些理論,然後發展出實際運用於生活的科技產品。在這同時也啟動了更深層物理知識的探詢。
 
  物理科學的學習就是如此,然而在佛教世界的修習也是一樣。先是透由佛經的概念理解,慢慢落入真實生活的實踐。世界現象的觀察過程,以上述物理科學而言由肉眼可見的「巨觀世界」進入奧秘的「微觀世界」,直到人類科技無法觀察也無法描述的宇宙邊界。這就可對比金剛經的「五眼」,出自於第18分〈一體同觀分〉。那是觀察世界與宇宙的五種眼睛:肉眼、天眼、慧眼、法眼與佛眼。
 
  肉眼與天眼容易理解,此處就不多做解釋。而慧眼是阿羅漢的眼可以看到「空性世界」,諸法皆空。法眼是菩薩的眼,體悟了一切法「真空妙有」。最後的佛眼是「非空非有」,既不是空也不是有,那究竟是什麼狀態?佛陀所觀察到的境態是超乎人類語言所能表達的,也就是「不可說」的境界。不同五眼有不同的觀察境界,所有的觀照結束在金剛經最後的第32分〈應化非真分〉。經文上寫著「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應作如是觀的「觀」可連結不同層面的觀,是透由五眼來觀。
 
  上述完整經句的意思是世間的一切運作法則,都是虛幻無常的,如夢、如幻、 如泡、如影、如露珠亦如閃電,凡屬因緣和合所產生的一切現象、法理,終究是虛幻的,應該作如此的觀照。只要持續的觀察(觀照)這個世界,也同時觀看(觀照)自己,即是實踐金剛經的法門。
 
  ‧如何將《金剛經》融入生活之中?先有形,再將心放入,然後超越形的限制。
  許多虔誠的佛教徒熟讀經文,如《心經》、《佛說阿彌陀經》、《藥師經》等等充滿宇宙智慧的善美經典,想要藉此進入美好的心靈層面。如果能夠落入人生的真實實踐那是更美好的境界,也就是踏實的「解行並重」。就如同上述的《心經》,其實是一本游泳指導手冊,僅260個字完整告訴人們如何由此岸游到彼岸,也就是由「有的世界」游向「空的世界」的實踐指南。
 
  然而,許多人朗朗上口《心經》,日日念誦,卻沒有落實於真實生活,這就如同熟背游泳指導手冊,卻始終沒下過水,這是很可惜的。對於《金剛經》而言,如何實踐於生活呢?「先有形,再將心放入,然後超越形的限制」,形的意思就是「形式」。總共就這三個步驟,而且在一生的修行過程中反覆地重複。
 
  「先有形」這是第一步驟,就是誦讀《金剛經》的原文,通常是指鳩摩羅什的東晉譯本。一開始無須完全理解每個字句的意思。只要養成習慣,於清晨念誦或是工作休息時念誦,也可以搭乘大眾捷運時念誦,一切自然自在,無須有壓力。
 
  接著再慢慢「放入心」,漸漸理解金剛經的字句。建議初期時不妨參考本書「單元完整白話翻譯」。請讀者安心閱讀書中的白話文字,雖然無法百分之百完整翻譯,畢竟世界上沒有兩種語言是完全相同,甚至有時候無法找到相同的中文字眼來翻譯。但本書至少已經比對了四大譯師(鳩摩羅什、真諦、玄奘、義淨)的漢字譯文,也對照德國天才譯師孔茲的精彩英文譯本,還有參校印度原始梵本。
 
  其中孔茲(Edward Conze, 1904~1979)是近代著名的般若學專家。他出生在英格蘭,擁有超凡的語言天賦,通曉包括梵文、巴利文、藏文、中文等十四種語言。他所完成的《金剛經》英譯本,其英譯經文忠實呈現梵本的原意,字義精準,為現代人提供了另一種語言的讀經參考。另外,如果還是習慣閱讀漢文金剛經,那麼玄奘、義淨的譯版是個極佳的選項,相當精準幾乎不會產生字義上的困擾。
 
  當透由「白話翻譯」而略有概念之後,請展開「圖解部分」的部分。進入清晰辯證的邏輯思考,這部分最有趣也最吸引人,會全面展開《金剛經》32分一層又一層的分析,於閱讀中充滿樂趣。等白話翻譯與圖解分析都熟悉之後,將是進入「超越形」的境態,一種超越形式、內化於心的體悟。此時再次回到原始經文的念誦時,自然會發現許多不解的地方,所謂的不解不是看不懂意思,而是無法與真實的觀察相吻合。這個階段請繼續專心讀誦,因為即將展開超越形的限制。而這時候孔茲的譯本與四大譯師的比對就非常有幫助。至於,準備進入「超越形」境態的不解於何處?通常是「法」與「相」的觀察。
 
  ‧邏輯條理明晰,令人讚歎的孔茲解題法,這是念誦《金剛經》的最佳指引方針
  書中分享了古今中外的解題模型,其中西方學者孔茲所建立的《金剛經》解題模型,邏輯條理明晰,令人讚歎。筆者學習金剛經已經超過三十年了,過程中深刻受到這份解題的幫助,直到今日依舊如此。就覺醒的角度,孔茲分成自覺(自己覺醒)、覺他(覺悟他人)、覺滿(圓滿的覺悟)。
 
  -自覺(第2~16 分)
  -由自覺走向覺他(第17 分)
  -自覺、覺他而到覺滿(第18~32 分)
 
  接著他再以發願追求菩薩乘的修習過程,來分析《金剛經》的完整結構。他將全經分成了以下八個階段。多年來,筆者每天的金剛經早課,誦經前一定在心中抓住孔茲的解析架構,然後再安穩地念誦完畢。讀者不妨也可試看看,肯定會開展不可思議的學習成果。此外,請特別注意第13分〈如法受持分〉,除了是金剛經的第一次總結,也是跨越到彼岸的開始。如果再深入金剛經會察覺經文中有著「一心二鑰」貫穿全經,以一顆慈悲心與兩把智慧鑰匙,分別開啟「相」與「法」的觀照。透由「相」與「法」的體悟將由「有的世界」走入「空的境態」。一心二鑰的慈悲心、相與法的觀看方式就寫在最後的第32分,而最後一個字就是應作如是觀的「觀」。《金剛經》的行門就是時時刻刻觀察、觀看與觀照,這是這篇序最重要的分享,希望你能瞧瞧孔茲的《金剛經》八階段。
 
張宏實 2020年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