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對保險了嗎?:保險局外人幫你挖出埋在保單的地雷!把錢花在刀口上,讓你買對保險真正保障未來而 不浪費一分血汗錢! (電子書)

買對保險了嗎?:保險局外人幫你挖出埋在保單的地雷!把錢花在刀口上,讓你買對保險真正保障未來而 不浪費一分血汗錢!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何宗岳(股素人)
图书标签:
  • 保险
  • 理财
  • 个人财务
  • 保障
  • 投资
  • 省钱
  • 电子书
  • 家庭理财
  • 风险管理
  • 保单分析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保單中藏了多少地雷,你知道嗎?
直揭業務員絕不會告訴你的關鍵小細節!!!
 
  舉例來說:
  投資型保單到底幫你賺錢還是賠錢?
  要留心!它極有可能變成「地獄保單」!
  真要買投資型保單的話,作者建議你不妨這樣做──純保障壽險+投資金融股
 
  投資型保單有一個內扣的費用,保險成本(簡單的說就是保險公司用來支付理賠的費用)。它是直接由你的保單帳戶價值中扣除。因此你很難察覺這筆支出。如果你的保單帳戶價值,小於保險成本,那麼你就要開始繳危險保費,否則保單就會失效。
 
  保險成本幾乎是隨年齡而成等比級數增加,例如男性60歲的保險成本是30歲的10.3倍,作者初步估算,如果你的投資保單的投報率是3%的話,保單價在87歲時失效。如果投報率是0%,會在67歲失效。許多投資人沒有弄清楚,到時白忙一場。說它是地獄保單,也許有點誇張,但不是全無道理!作者在書中公開友人的1,000萬元投資型保單,10年共繳了783萬元保費,但是,保單卻依舊失效,保費全歸零!
 
  2019年台灣的人均GDP 25,539美元,全球排行第33,但是,壽險滲透度卻是連續12年全球第一,台灣人平均以五分之一的薪水買保險,不可謂不多!但是據調查自認為已有足夠保險保障的受訪者僅占53.1%。
 
  由上觀之,台灣人的保險觀,明顯出了問題。作者認為以下為台灣民眾買保險的最大迷思。
 
  (1)買保險,保障項目要愈多愈好。
  沒有錯!但是每月保費可能太高而影響基本的生活品質。
  (2)買保險,要保障兼投資,一舉兩得。
  保障兼投資?絕對是保障成份減少(理賠時方恨少),投資也未必賺錢,有虧本金的風險。 
  (3)買保險,到期未理賠時,要領回保費。
  如果是儲蓄壽險,到期尚可領回比總繳保費稍多的錢(不考慮通膨率),但是,如果附加一大堆的附約,或終身醫療險,則必然領不回總繳保費。
  (4)繳費20年、保障終身最划算。
  羊毛出在羊身上,保險公司只不過將保障至110歲的保費,要你在20年內付清而已。
 
  此四項觀念並非完全錯誤,而是有時候正確;但就因為這四項多數人的買保險觀,保險公司才會投大眾所好,設計許多高保費、低保障的①終身型、②還本型、③投資型、④類全委型及⑤附保證型等保險商品來賺客戶的錢。
 
  其中終身型保單比較貴的可能原因之一是:「目前台灣人平均壽命是80.9歲(男77.7歲、女84.2歲),壽險業的第六回「經驗生命表」,是男81.11歲、女86.64歲(2021/7/1),但是,各保險公司的終身型保單卻依99歲、105歲或110歲年齡來計算保費」。所以,對相同保障而言,終身型壽險的保費,可能是10年期壽險的20倍以上。
 
  作者是保險局外人,寫此書不是和保險公司有什麼過節,一開始純粹是因為小孫女出生後,媳婦要為她買一張0歲保單。「主約是20年繳的終身壽險,加上7種附約,年繳保費23,932元」,引發他對保險的興趣。
 
  『直覺上,覺得替「0歲嬰兒」買保險好像怪怪的,通膨效應無止境,等她到35、50歲時的保單價值剩多少?因涉及家人的權益,乃決定進一步研究保險商品,希望能了解「要保人究竟能由保單獲得怎樣的保障」』。
 
  作者重視思考的邏輯。1985年在他35歲,因自感「學然後而知不足」,乃決定放棄11年的工作經驗,前往美國攻讀機械碩士。當時的系主任認為「工程師必須懂統計分析」,規定研究生須到數學系修統計學課程,他選了一門統計分析學(Statistical Analysis),上課第一天,教授列了一些參考書籍,其中一本迄今仍記憶猶新、受益無窮的書是:《How to Lie with Statistics》(如何用統計學說謊);這是一本出版於1954年的小冊書,全書僅約150頁,共有10個小單元,書中文圖並茂,列舉了許多玩弄統計數據的案例和利用統計學騙人的技巧。
 
  作者2年的碩士學習生涯中,並未覺得該書有何用途,然而,回國重新就業後,卻逐漸啟發他的「常識邏輯思考」潛能,對於日後工作上的空調節能評估分析,有很大的幫助。因此,邏輯思考→比較分析→檢討改善,成為作者研究資訊/數據的三步曲,作者曾以此三步曲,寫過《拒當下流老人的退休理財計劃》等4本理財暢銷書,本書即是以常識邏輯思考,進行比較分析,探討(人身)保險商品之必要性與適用性。
 
  邏輯思考及常識貫穿全書的內容。作者一位40幾歲友人想買的保單如下,並問作者的看法。
 
  這是○○人壽的「20年繳/終身意外險」,在16歲至50歲買此份「20年繳/終身意外險」的保費,同樣是17,390元/年。保費並無年齡上的差異,20年的總繳保費共347,800元;此份保單給付項目多,還有101歲祝壽金10萬元,看起來很吸引人。
 
  作者告訴他,此是終身意外險,疾病死亡或疾病住院醫療非本保單之保障範圍,而且還得挑假日搭大眾運輸工具而意外身故,家人才能領得到800萬元的保險金,否則只好忍耐活到101歲領10萬元祝壽金,加減算一算,他就改買其他保單了。
姑且以常識邏輯來分析此份保單:「住院2,000元/日,每次最高6萬元(※即住院30天×2,000元/日),需要住院174天(=總繳保費347,800元÷2,000元/日),才能花完總繳保費,可能嗎?看看自己父母及周遭親朋長輩,有多少人因意外住院超過174天? 
 
  本書作者在分析台灣保險市場的怪現象之後,也提出了他的保險觀念。
 
  保險三訣:救急不救窮、錢花刀口上、保大不保小!

  更具體而言:
  以小於年薪5%金額,買500萬元保障險(10倍年薪)+日額5,000元住院醫療險。
  任何想要買保險,或是已經擁有保險的人們,都應當看這本書,以把錢花在刀口上。
 
本書特色
 
  ★保險業務員不會告訴你的細節
  保險公司開保險公司目的是賺錢,因此設計了許多巧門,來保障自己的利益。只是保險業務員在拉保險時不會告訴你這些。例如:
 
  1.買(還本)終身壽險、投資型保單或類全委保單存在一項風險,就是提前解約的損失:銀行定期存款解約時,頂多是利息打7折、8折,不會損失本金,但是,保險若提前解約,多會損失本金。所以,保險商品的DM中,多有一句小字注意事項:「投保後提早解約,將可能不利於消費者」。有些人在需要買房、創業時,可能需要解約一些保險來應急,偏偏保險業務員會說服您不要解約,改以保單借款方式來處理,於是您的保費/利息會愈繳愈多。
 
  2.「終身壽險」是相當高明的保單,壽險公司以100歲、110歲來規劃訂定保費。而多數人難免在壯年時,因資金需求而提前解約;此外,國人的平均壽命是81.3歲,壽險公司擺明吃定大多數的要保人撐不了那麼久,由此可知,(投資型)終身壽險是壽險公司的金雞母,保證獲利不吃虧。
 
  3.別以為「繳費20年、保障終身」的保費永遠不變。保險公司不做虧本生意,照樣會調高保費;某繳費20年的「○○終身醫療險附約」,其合約條文中有「續期保費調整」條款:「本保險採平準保費,可調整費率。本附約依實際經驗損失率達到調整保費之標準時,經本公司簽證精算人員評估並於年終精算簽證報告意見書揭露後調整本附約之保險費率,每次調整後之新費率以不超過原費率的20%為限⋯⋯」。
 
  保險費分為平準型費率和自然型費率。理論上,自然型費率是隨年齡增長而增加,平準型費率是保險公司依年齡、通膨率等風險因素而精算出的費率,將20年的保險費平均分攤到每一年,所以,每一年的保費應維持不變。但是,仍會視狀況調整。
 
  ★保險相關知識一次說明
  保險有許多專有名詞,如果沒有相當的了解,很難看懂保險契約的真義。如宣告利率及預定利率。
 
  宣告利率及預定利率多會揭露在保單DM中,只不過宣告利率字體大,而預定利率字體小,可能要在注意事項或備註中仔細找找看。通常,當實際的宣告利率高於預定利率時,保戶可獲得增值回饋金/分紅金等;若實際的宣告利率低於預定利率時,就沒有增值/分紅回饋金,對保險公司是利差損,此時,保單價值準備金只能以預定利率計息增值,所以,預定利率又被視為保單的保證最低利率。
 
  ★不只挖出問題,也提出明確的建議
  作者並不否定保險商品的效用。只是要正確的運用。本書在最後兩章,提出明確的具體的建議。讓你把錢花在刀口上。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另一本不包含您提供书名的图书的详细简介。 --- 书名:《精算师的秘密:洞悉人生风险与财富规划的艺术》 作者: 李文哲 出版社: 远航文化 出版日期: 2023年10月 页数: 480页 定价: 新台币 450 元 / 人民币 128 元 --- 内容简介: 揭开数字背后的保障真相——这不是一本保险推销手册,而是通往财务自主的风险管理蓝图。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我们每天都在与风险共舞。从突如其来的健康危机到宏观经济的波动,如何有效识别、量化并转移这些风险,是决定个人乃至家庭未来生活品质的关键。然而,面对市场上琳琅满目的金融商品和专业术语,大多数人感到无所适从,常常在迷雾中做出昂贵且低效的决策。 《精算师的秘密:洞悉人生风险与财富规划的艺术》由资深精算师李文哲先生倾力撰写。李先生凭借二十余年在金融保险业第一线积累的深厚功底,以其独到的数据分析视角和严谨的逻辑思维,带领读者彻底摆脱被动接受推销的困境,转而成为自己风险管理的主导者。 本书的核心理念是:保险是风险转移的工具,而非投资获利的首选。 作者认为,只有理解了风险发生概率与严重程度的“精算逻辑”,才能真正知道“多少保额才足够”以及“何时该转移”。 第一部分:风险的量化——告别“感觉”决策 本书首先深入浅出地解析了精算学的基础原理,但绝不涉及复杂的数学公式。作者着重于概念的转化:如何将生活中抽象的“担忧”转化为可计算的“概率成本”。 风险光谱分析: 区分“可承受的风险”(如小额意外,应自留)与“必须转移的风险”(如重大疾病、身故)。 生命价值的精算评估: 探讨如何科学地计算家庭经济支柱的“寿险价值”,避免超额或不足投保的窘境。 概率的直觉误区: 剖析我们大脑中常见的认知偏差,例如高估小概率事件的恐惧,从而导致在购买“稀有”保险产品上投入过多资源。 第二部分:保险产品的解构——穿透营销话术 不同于市面上许多仅从消费者角度出发的指南,本书以精算师的视角,拆解了各类主流保险产品的设计逻辑、定价基础以及隐藏的运营成本。 健康险的成本结构: 深度解析医疗险(实支实付、百万医疗、定期寿险)的设计哲学,揭示了“续保风险”与“健康告知”背后的权衡。 年金与储蓄产品的真相: 探讨年金的复利陷阱与流动性限制,辨析何为“真长期稳定现金流”,并警示那些以保险为名的长期锁定产品。 寿险与保障的黄金比例: 强调定期寿险在风险转移中的高效性,并对比终身寿险的优缺点,帮助读者在保障与财富传承之间找到平衡点。 第三部分:财富规划的协同——保险在资产配置中的定位 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买对产品”,更在于“用对工具”。作者将保险视为个人财务金字塔中的地基,而非顶部的装饰。 税务与继承规划的联动: 探讨保险金在特定司法管辖区如何实现免税或延迟纳税的筹划,尤其针对高净值人士的传承需求。 流动性管理的保险视角: 分析借贷能力、保单贷款等功能,以及它们在紧急资金需求中的作用,避免因保障不足而被迫抛售优质资产。 构建“风险防火墙”: 提出“先保障、后投资”的实战步骤,确保在最坏情况下,家庭的日常开支和教育基金不受侵蚀。 作者的承诺: 李文哲先生承诺,本书不会推荐任何特定的保险公司或产品,所有分析均基于金融工程的客观标准。阅读完本书,您将获得一套独立于销售人员的分析框架,能够自信地与任何专业人士对话,并为自己和家人构建一套坚不可摧的财务安全网,确保每一分投入的资金,都真正用于抵御最可能发生的、代价最昂贵的风险。 这是一本献给所有希望掌控自己财务未来、拒绝被金融术语裹挟的成年人,一份必备的风险自救指南。 --- 适用读者: 1. 对现有保险配置感到困惑,希望进行全面“体检”的家庭决策者。 2. 准备首次购买保险,想避免“踩坑”的新晋父母或职场新人。 3. 关注财务自由,希望将风险管理融入整体资产配置的投资者。 4. 对精算原理感兴趣,想从源头理解金融产品设计逻辑的读者。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何宗岳(股素人)
 
  出生:1950年(雙子座)。
 
  學歷:美國Memphis大學/機械碩士
 
  資格:
  1.機械工程技師
  2.冷凍空調工程技師
  3.甲級冷凍空調技術士
  4.美國Engineer-in-training及格
 
  軟體:
  1.(恆溫濕)空調負荷計算軟體
  2.風管(風車靜壓⋯⋯)設計軟體
  3.水管(泵揚程⋯⋯)設計軟體
 
  專利:
  1.冷氣衣   
  2.吸罩杯
  3.虹吸噴嘴 
  4.吸音鋁板
  5.負壓式氣動梭 
  6.冷卻塔風力發電
  7. 冷凝器自動清洗機 
  8. (熱泵)冰水機COP測試計
 
  現職:退休轉「存股理財、時事評論及保險分析」之作家  
 
  本業著作:(本名:何宗岳)
  1.《消防排煙(風管)系統設計實務》
  2.《空調工程設計實例分析》
  3.《空調節能流言終結者》
  4.《節能‧減肥D.I.Y.》
  5.《透視 儲冰空調》
  6.《無塵室規劃管理》
  7.《冷凍(廠)工程規劃管理》
  8.《冷凍空調技師之路》
  9.《離心式冰水機實務》
  10.《冷凍空調問題專輯》
  11.《空調工程設計入門圖例》
 
  理財著作:(筆名:股素人)
  《1.拒當下流老人的退休理財計劃》
  《2.理科阿伯的存股術》
  《3.收租股總覽ɪ》
  《4.我用4張表存股賺1倍》
  評論著作:《數據會說話?做伙來找碴!》
  保險著作:《買對保險了嗎?》

图书目录

自序:「局外人看保險,視野大不同」
前言:「保險/投資分開做,保障/獲利加倍得」
 
Chapter 1買多保險不如買對保險
1-1 台灣人保單持有率全球第一,仍感保障不足
1-2 國內97.5%的上班族擁有保單,靠得住嗎?
1-3 先了解保險常識,以免花冤枉錢
1-4 壽險公司的十大觀察指標
1-5 人身保險:只賣給健康的人!
 
Chapter 2保險三訣:錢花刀口上、救急不救窮、保大不保小
2-1 保險≠投資≠理財
2-2 似是而非的保險迷思
2-3 保險愈早買,保費愈便宜?
2-4 別買終身險,以免當冤大頭
2-5為幼兒買保險之前,停!看!聽!
 
Chapter 3壽險保單的價值知多少?
3-1 危言聳聽?75%成人是保險文盲!
3-2 壽險商品的「須知用語」
3-3 易搞混之須知用語的解說範例
3-4 宣告利率及假設投報率之迷思
3-5 壽險保單的價值:解約金投報率 & 1元保費保障比
3-6 保單DM之宣告利率/投報率/解約金合理否?
 
Chapter 4地獄型保單:無底錢坑等你跳!
4-1 投資型保單的可能費用
4-2 投資型保單的風險揭露
4-3 投資型壽險的隱形殺手:保險成本!
4-4 保險成本費率 vs. 危險保費
4-5 地獄型保單DM之範例分析
 
Chapter 5保險哀歌:783萬元保費全槓龜!
5-1 「保單價值對帳單」的玄機
5-2 「保單價值對帳單」實例分析
5-3 與魔鬼交易前,先看看自己的口袋有多深!
 
Chapter 6定期壽險 vs. 小額終身壽險 vs. 傳統年金險
6-1 傳統儲蓄險之轉型
6-2定期壽險(新儲蓄壽險)
6-3 小額終身壽險
6-4 傳統年金險
6-5 年金險:活愈久,領愈多?最佳選項嗎?
 
Chapter 7上班族需要哪些保險?
7-1買保險前先想想自己已有哪些保障 
7-2 買人身保險前,先買妥汽/機車險
7-3保險唬弄準則:10%年薪買保險,10倍年薪當壽險保額
7-4小資族保險準則:≦5%年薪買≧500萬元保障險
7-5保險金≦3,300萬元可免稅?!
 
Chapter 8永續型壽險:保障、投資與退休金三得益彰
8-1 先了解自己的風險屬性,再買「投資型壽險」
8-2 報酬率大拼比:9檔不倒金融股 vs. 6大政府基金
8-3 保險/投資分開做,保障/獲利加倍得
8-4 不倒金融股的(2007年至2021年)選股參考數據
8-5 投資型壽險PK永續型壽險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9582952
  • EISBN:9786269610624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固定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249.7MB

图书试读

序言
 
「局外人看保險,視野大不同」
 
  某日,友人老王來訪,說他有一張20年前為兒子買的壽險即將到期,可領回滿期金100萬元,問我有哪些「定存股」可以買。細問之下,才知是一張「還本型終身壽險,繳費期20年,年繳保費12萬元,繳費期滿可領回100萬元,以後每2年可領回5萬元,直到身故為止」;加減乘除算一算,20年共繳了240萬元保費,兒子現年44歲,合理假設再活46年,活到90歲,則可再領回115萬元(回饋金),加上滿期金100萬元,也不過共領回215萬元。仍少於總繳保費240萬元,左看右看,總覺得不划算,應是一張「不宜買」的壽險保單。
 
  小孫女出生不久之後,媳婦拿了孫女的0歲保單給我看,「主約是20年繳的終身壽險,加上7種附約,年繳保費23,932元」。直覺上,覺得替「0歲嬰兒」買保險好像怪怪的。通膨效應無止境,等她到35、50歲時的保單價值剩多少?因涉及家人的權益,乃決定進一步研究保險商品,希望能了解「要保人究竟能由保單獲得怎樣的保障」。
 
  1985年(35歲),因自感「學然後而知不足」,乃決定放棄11年的工作經驗,前往美國攻讀機械碩士。當時的系主任認為「工程師必須懂統計分析」,規定研究生須到數學系修統計學課程,我選了一門統計分析學(Statistical Analysis)。上課第一天,教授列了一些參考書籍,其中一本迄今仍記憶猶新、受益無窮的書是:《How to Lie with Statistics》(如何用統計學說謊);這是一本出版於1954年的小冊書,全書僅約150頁,共有10個小單元,書中文圖並茂,列舉了許多玩弄統計數據的案例和利用統計學騙人的技巧。
 
  2年的碩士學習生涯中,並未覺得該書有何用途。然而,回國重新就業後,卻逐漸啟發我的「常識邏輯思考」潛能。對於日後工作上的空調節能評估分析,有很大的幫助;若把「常識邏輯思考」應用在日常生活上時,發現週遭的政治界、學術界及廣告界等,均充斥著「統計操控或數據說謊」的真實版(※拙作「數據會說話?做伙來找碴!」)。因此,邏輯思考→比較分析→檢討改善,成為我研究資訊/數據的三步曲。本書即是以常識邏輯思考,進行比較分析,探討(人身)保險商品之必要性與適用性。
 
  我不懂保險,生平第一次買保險商品是在38歲時,買了一份「保額100萬元,20年期的定期壽險」(※替朋友捧場的人情險)。繳了13年保費,結果在50歲那年,因為換新房,感覺房貸壓力大,而解約領回解約金來繳貸款;當時我背負了900萬元的房屋貸款,深怕自己出意外身故,繳不起房貸,而連續買了N年保額1,000萬元的意外險(※救急不救窮),等房貸還了一半之後,則將意外險保額降為500萬元(※錢花刀口上)。約在52歲時,又買了一份人情壽險,到今年1月,剛好繳完20年,這就是我在寫本書之前的保險學經歷。
 
  保險業務員推銷保險時,動輒以癌症時鐘(※每4分31秒有一人罹癌)及特殊疾病的標靶藥物醫療費來「恐嚇」消費者。並假設你完全沒有健保/勞保(軍公教保)及汽機車保險的狀況下,計算你所需的保障費用,同時灌輸你「10%年薪買保險,10倍年薪當壽險保額」的「保險雙十原則」教條。嚇得不少人胡亂買保險,使台灣的保險滲透度連續12年蟬聯世界第一。但是,依保險公司的市場調查顯示,46.9%的保險要保人,仍感「保障不足」,是不是該用常識邏輯思考,想一想保險買對了嗎?
 
  2021年11月,一位在某場合認識的保險經紀人,向我推薦一份「保證獲利6%」的月配息投資型保單。依自己在近10年的存股經驗來看,想要年獲利6%不是不可能。但是,保單保證給保戶6%的配息,至少其基金每年要有穩定的12%獲利率(※高難度),才可能分6%利潤給保戶。因此,繼續研讀投資型保單的知識。
 
  原本僅是為了小孫女的0歲保單,想寫一篇給自家人買保險參考用的文章。但是,退休後多的是時間,改不了工程師實事求是的習性,整整花了九個月時間,認真地學習保險知識,結果愈深入了解保險商品,愈發覺保險的問題實在很多,欲罷不能。乃針對200多篇的網路文章、2本保險書籍和70幾種保險商品DM/說明書,作常識邏輯分析而寫成本書。
 
  寫本書時,讓我最有感的是「投資型壽險保單」。網路上至少有10多篇痛訴「投資型保單慘賠」的親身經歷,金管會也規定「65歲以上長者買投資型保單需錄影/錄音存證」。但是投資型保單2021年的業績卻大幅成長了69.4%,而引來金管會的關切,依工商時報及經濟日報等報導(2022/01/17),金管會將於2022年第二季開始修法,祭出三大禁令,控管最夯的「類全委投資型保單」,以導正投資型保單之「重報酬、輕風險」的歪風。在更進一步了解之後,不由得將已喪失保險保障本質的投資型壽險保單,訂名為「地獄型保單」(※詳見第4章/第5章)。
 
  我不是保險專家/保險經紀人,以保險局外人的觀點,探討保險的合理性及必要性。因而寫成一本不同於坊間保險書籍/網路保險文章的另類實務書籍。希望本書能對讀者有所助益,可在買保險之前,以不一樣的視野,比較分析五花八門的保險商品,選擇適合自己(家人)的保單。
 
  ※誠懇叮嚀:買保險之前,謹記保險三訣:救急不救窮、錢花刀口上、保大不保小! 
 
  ※免責聲明:本書所提及之保險商品,僅供比較分析用,並無任何勸誘建議或詆毀之意,筆者是保險局外人,對於書中之數據分析與論述觀點,雖然已力求正確,但錯誤可能難免,「盡信書,不如無書」,讀者應自負「正確與否判斷之責」,謹此。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對這本書的期待點,主要集中在「把錢花在刀口上」這部分。身為一個小資族,每個月的保費支出已經佔了收入很大一部分比例,常常覺得自己好像保了一堆東西,但真正最需要的癌症險、重大傷病險的保額卻一直拉不上去,都是被儲蓄險、還本型保單這些看似「回本」的產品綁住了現金流。我非常好奇作者會如何定義「浪費一分血汗錢」的行為?是過度投保?還是買了太多不需要的附約?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實際的案例分析,例如同樣的年齡、職業風險等級,用A保單組合和B保單組合,在十年後的總保費支出和保障額度會有什麼天壤之別。這種「對比」的內容,遠比空泛的建議來得有說服力。如果能順便教我們怎麼跟業務員「談判」,或者在續保時如何做最好的調整,那就更棒了。

评分

說真的,現在市面上的保險書籍多到爆炸,但大多都是在推銷特定險種,或是用一堆艱澀的術語把人搞得霧煞煞,讓人更搞不清楚狀況。我比較偏好這種「局外人」角度的分析,因為他們通常更能站在消費者的立場,一針見血地指出產業的盲點和陷阱。我最近在研究醫療實支實付的轉換條款,簡直看得我頭昏眼花,網路上的資訊也是五花八門,真假難辨。如果這本書能用比較白話的方式,拆解那些保單條款裡的「陷阱題」,例如關於等待期、除外責任、或是實支實付的副本理賠認定標準,那我就覺得這本書的價值遠遠超過它的售價了。我還在想,它會不會提供一些實用的「合約審閱清單」?畢竟簽約前多看一眼,勝過理賠時多後悔一輩子。台灣的保險制度說複雜也不複雜,但魔鬼真的藏在細節裡,沒有人會比保險公司更懂怎麼把條文寫得對他們有利,所以我們自己一定要有自保的能力。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很霸氣,感覺是那種會讓保險從業人員有點皮皮挫的內容,這點我很欣賞!因為我們一般民眾在面對專業人士時,氣場上就先輸了一半,如果能有一本「武器」來武裝我們的知識庫,至少在對話時不會完全被牽著鼻子走。我最怕的就是那種「人情保單」,礙於情面買了自己根本不需要的保險,結果繳費壓力大到影響生活品質。我想知道作者在「挖地雷」的過程中,會不會特別點出台灣市場上那些「行銷話術」的常見套路?比如說,如何分辨保障型商品和投資型商品的界線?或者,針對現在年輕人常碰到的網路貸款、小額信貸等財務問題,保險規劃上又該如何應對?這種結合了現代生活財務壓力的分析,會讓這本書更貼近我們的實際需求,而不是停留在理論層面。

评分

我個人對於「保險局外人」的視角特別有興趣,這通常代表著作者可能是從法規研究、或是長期觀察理賠糾紛中累積出來的實戰經驗,而不是從銷售端出發的。這讓我覺得內容會比較公正客觀,不會有「業配」的嫌疑。在台灣,理賠的彈性空間往往是糾紛的來源,我希望這本書能深入探討一些比較灰色地帶的條款,例如:對於慢性病患的核保標準會是如何篩選?當發生重大疾病時,如果同時符合多項理賠條件,保險公司會如何計算?或是,對於已經有商業保險的民眾,公費醫療制度(如健保)的給付和商業保險的銜接點在哪裡?如果能提供不同年齡層或不同職業類別的「基本保單建議配置模型」,讓讀者可以對照自己的狀況做初步篩選,那這本書的實用性就會大大提升。畢竟,買保險的最終目的就是求個「確定性」,希望這本書能幫我們拿到那把解鎖確定性的鑰匙。

评分

這本電子書的標題實在是太吸引人了,尤其是在現在這個什麼都要保險、保費年年漲的年代,誰不想把錢花在刀口上,真正買到需要的保障呢?光是看到「保險局外人」這幾個字,我就知道這本書不是那種制式、照本宣科的保險業務員會推銷給你的內容。我最近剛好在重新檢視我手上的保單,才驚覺好多細節根本沒搞懂,常常是業務員說什麼就簽什麼,等到需要用到才在那邊後悔當初怎麼沒看清楚條款。這本書如果能像它說的,幫我們把那些「埋在保單裡的雷」挖出來,那真的是省下好幾張保單的錢,更能買到安心。我特別期待它能教我如何用最少的預算,規劃出最全面的保障網,畢竟誰的錢都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每一塊都是辛苦錢,真的不想在繳了幾十年保費後,才發現理賠的時候根本不符預期,那種失落感肯定很重。希望這本書能提供實用的「非官方」視角,教我們如何跟保險公司打交道,至少在簽約前,自己心裡要有個底。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