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喜與節製:張肇康的建築藝術 (電子書)

狂喜與節製:張肇康的建築藝術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徐明鬆
圖書標籤:
  • 建築史
  • 張肇康
  • 現代建築
  • 颱灣建築
  • 建築理論
  • 建築設計
  • 文化研究
  • 藝術史
  • 建築評論
  • 建築師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浪漫與理性,是共存於張肇康創作中的雙重力量;
他以「現代之眼」拾取傳統精華,
緻力尋找華人建築之現代性的齣路。
 
  張肇康是華人建築師中少見畢業自哈佛、師承葛羅培斯的直係弟子,
  也是與貝聿銘、陳其寬共同實踐東海大學校園規劃的關鍵推手。
 
  身為兼容包浩斯教誨與華人文化的浪漫主義者,
  收放、陰陽的雙重力量,在張肇康畢生創作中皆相伴而生,
  有時酒神似的浪漫狂放,有時又理性的自我節製。
 
  張肇康接受包浩斯設計教育的洗禮,
  先是在創作、實驗瞭一係列的「中國現代建築」,
  試圖將所學的包浩斯現代性,努力嫁接到華人傳統建築,
  而有瞭東海校園建築、臺大農業陳列館、香港太平行大樓等佳作;
  晚年則以「現代之眼」進行民居的測繪與記錄,
  著成《中國:建築之道》一書,既傳達他對現代建築與傳統對話的看法,
  也寄寓瞭他在艱睏創作環境中持續找尋齣口的浪漫奮戰。
 
  建築學者徐明鬆歷經數年深入研究、蒐集、探訪,終將張肇康散落香港、美國、中國各地的建築作品梳理清晰,分為「東海時期1954-1959」、「後東海時期1959-1975」以及「沉潛時期」三輯,共二十多件精選作品,深入淺齣地介紹張肇康其人其作的發展歷程、職業環境與作品特色。由此,可清楚看見一條脈絡的成形:張肇康試圖將他所學到的包浩斯現代性,努力嫁接到華人傳統的木構建築,創作、實驗一係列的「中國現代建築」,而後更以「現代之眼」進行民居的測繪與記錄。讀者不隻能認識個別作品,也可以更有係統性地理解作品在時代中所象徵的意義。
 
  本書不僅是一本透過作品來述說的建築師傳記,也不單純是一部經典現代建築指南,徐明鬆亦想透過張肇康一代的建築師生命,探討建築師與社會相容的可能性與睏厄處──為何頂著顯赫文憑與歷練、年方43歲的張肇康,就已完成此生最好的作品?之後僅能透過民居的研究,作為在這種充滿磨難的創作環境裡唯一的救贖與齣口?一如王大閎晚年提筆寫起小說,陳其寬拿起顏料揮灑。作者拋齣提問,勾畫巨匠身影,隻希望能讓來者可以站在他們的肩膀上,看得更廣、更遠。
 
本書特色
 
  1. 首部以作品為經、以年代為緯,勾勒齣張肇康的創作生命、思想與人生的建築傳記。
  2. 深入扼要的東海大學建築賞析指南,收錄珍貴的創建初期舊照與各式建築設計圖紙。
  3. 透過解說導讀、建築地圖、建築師作品年錶,帶領讀者認識五、六○年代颱灣現代建築的設計脈絡。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狂喜與節製:張肇康的建築藝術》這本書的內容不包含的詳細圖書簡介: --- 現代主義的呼吸:二十世紀中國建築的文化脈絡與時代變遷 (本書聚焦於中國現代建築史的宏大敘事、關鍵人物的思潮演變、以及建築如何映照社會結構與文化認同的深刻主題) 圖書簡介 這部跨越近百年的建築史詩,旨在描繪二十世紀中國現代主義建築從蹣跚起步到深刻紮根的復雜曆程。它並非僅僅是關於鋼筋水泥的編年史,而是一部關於思想、技術、美學與國傢命運交織的文化考察報告。本書以宏大的視野,深入剖析瞭中國在劇烈社會轉型時期,建築師群體如何應對西方現代思潮的衝擊,並試圖構建一套既能體現時代精神,又能根植於本土文化的建築語言。 第一部分:全球浪潮與本土覺醒(1910s - 1949) 本書的第一部分聚焦於中國現代建築的萌芽階段,這是一個充滿探索、模仿與掙紮的時期。我們審視瞭早期留洋歸國的建築師們——那些在巴黎、東京、柏林接受現代主義教育的先驅者——如何將新的結構邏輯與空間觀念帶迴一個仍在傳統與變革邊緣徘徊的國度。 重點關注瞭以下幾個核心議題: “拿來”與“消化”的辯證: 探討瞭早期建築如何處理如包豪斯、國際風格等西方思潮的直接影響。書中詳細分析瞭對新材料(如鋼筋混凝土)的運用,以及功能主義美學在特定中國項目中的初次實踐。這不僅僅是技術層麵的移植,更是對現代生活方式的一種文化預設。 城市化的初期圖景: 通過對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上海、天津等通商口岸城市建築群落的分析,展示瞭現代建築如何在資本、殖民地遺産與本土需求的夾縫中生長。重點剖析瞭公寓、學校和公共建築的設計語言,它們如何無聲地宣告著一個新時代的到來。 傳統的迴響與疏離: 本部分也關注瞭對“中國式”建築的集體焦慮。當傳統的鬥拱、歇山頂被視為落後或虛飾時,建築師們如何在拋棄符號化的同時,試圖在體量、比例或空間序列中尋找一種“精神上的繼承”。這種對身份的追問貫穿瞭整個早期現代主義階段。 第二部分:國傢意誌與建築的重塑(1949 - 1970s) 新中國成立後,建築的任務被賦予瞭前所未有的政治與社會使命。本書的第二部分將這一時期視為中國現代建築史上一個關鍵的斷裂與重組期。 社會主義美學體係的建立: 詳盡考察瞭國傢主導下的建築設計規範與意識形態要求。蘇聯的模式如何被引入,以及“為人民服務”的口號如何轉化為具體的空間布局和立麵處理。我們分析瞭“宏偉敘事”下的紀念性建築群,以及它們如何承擔起塑造新國傢形象的重任。 功能主義的極端化: 探討瞭在特定曆史時期,建築的藝術性如何讓位於純粹的功能至上和標準化。工廠、住宅小區、機關大樓的設計,展現瞭一種集體主義的效率美學。這一部分的重點在於,建築如何成為一種社會工程的工具,而非個體錶達的載體。 地方性與中央化的張力: 即使在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下,南方與北方的氣候差異、材料的可獲得性,依然在細節處體現齣地方性的抵抗或適應。本書通過具體案例對比,揭示瞭如何在統一的框架內,對地方經驗進行微妙的調整。 第三部分:改革開放與多元的湧現(1980s 至今)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中國建築界重新打開瞭與世界的對話窗口,建築實踐迎來瞭前所未有的多元化和全球化浪潮。 “後現代”的衝擊與本土迴應: 分析瞭西方後現代主義和解構主義思潮的湧入,以及中國建築師如何將其解讀為一種“重新發現曆史”或“錶達個性”的機會。這一時期齣現瞭對傳統元素的大膽戲仿與解構,引發瞭關於“文化身份”和“學術純潔性”的激烈爭論。 全球化下的“中國麵孔”: 重點剖析瞭國際競賽和國際閤作對中國建築景觀的深刻影響。我們考察瞭那些成為城市新地標的宏偉項目,它們如何在全球語境下確立中國在全球城市網絡中的位置。同時,本書也批判性地審視瞭這種全球化是否導緻瞭地方經驗的空心化。 可持續性與新理念的融入: 聚焦於當代建築師在麵對環境壓力和新的城市需求時,所進行的理論探索和實踐創新。這包括對新材料的環保應用、對城市更新的社會責任承擔,以及對高密度城市生活模式的反思。書中展現瞭建築師們如何從單純的“建造者”轉變為“城市文化塑造者”的復雜角色轉變。 結語:麵嚮未來的語境 本書最後一部分對二十世紀的經驗進行瞭係統性的梳理與反思。它試圖迴答:經過百年風雨洗禮,中國建築在技術、美學和文化層麵上獲得瞭何種真正屬於自己的“語言”?哪些經驗值得繼承,哪些思維定式需要打破? 這部著作以嚴謹的學術態度和豐富的案例分析,為理解當代中國社會的物質形態變遷提供瞭一個不可或缺的視角。它揭示瞭建築如何如同編年史一樣,記錄瞭一個民族在現代化進程中所經曆的狂喜、探索、節製與最終的自我定位。它不僅是獻給建築專業人士的案頭書,也是所有關注中國文化轉型與城市未來發展的讀者,不可錯過的思想指南。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徐明鬆
 
  建築史學者、策展人、銘傳大學建築係助理教授。著有《柯比意:城市.烏托邦與超現實主義》(2002)、《古典.違逆與嘲諷:從布魯涅列斯基到帕拉底歐的文藝復興建築師》(2003)、《王大閎:永恆的建築詩人》(2007)、《粗獷與詩意:颱灣戰後第一代建築》(2008,與王俊雄)、《建築師王大閎:1942-1995》(2010)、《王大閎先生:靜默的光,低吟的風》(2012,與倪安宇)、《蔡柏鋒:不帶偏見的形式實驗者》(2012)、《走嚮現代:高而潘建築的社會性思考》(2015,與劉文岱)、《可傳承的日常:從葛羅培斯到Philipp Mainzer,一條始於包浩斯的建築路徑》(2021,與倪安宇)。
 
黃瑋庭
 
  中原大學設計學博士研究生。2017年,體驗王大閎先生的建國南路自宅與閱讀其生命歷程後,發覺建築史的迷人之處,開始與徐明鬆老師研究王大閎、陳其寬、張肇康等臺灣戰後建築師,並協助策劃《妥協與夢想:國父紀念館建築文獻與王大閎先生逝世周年紀念特展》(2019)、《高瞻遠矚:高而潘建築作品珠玉展》(2020)、《空間、文化與手工性:微觀王大閎先生的建築世界》(2021)、《現代之眼:張肇康誕辰百年建築紀念大展》(2022,共同策展人)、《臺灣戰後經典手繪施工圖建築展》(2022,共同策展人)和《洞洞與花牆:臺灣戰後建築的文化情調》(2022,共同策展人)。

圖書目錄

作者序
 
一 東海時期(1954-1959)
導讀|烏托邦的尋迴與想像的華人現代性
東海大學男生宿捨計畫案 1954
東海大學附設小學 1956-1957
東海大學理學院 1954-1957
東海大學東海書房 1954-1958
東海大學女生宿捨|第8-10棟 1954-1958/1959
東海大學舊圖書館 1955-1958
東海大學體育館 1956-1958
東海大學學生活動中心倒傘計畫案 1958
東海大學學生活動中心 1958-1959
 
二 後東海時期(1959-1975) 
導讀|抽象隱喻與現代鄉愁
臺灣大學農業陳列館 1959-1962
香港多福大廈 1959-1963
紐約時裝店室內設計 1960
香港陳樹渠紀念中學 1961-1963
香港太平行大樓 1962-1965
香港九龍塘別墅 1962-1966
臺北嘉新大樓 1965-1967
臺北士林牧愛堂 1966
新竹新豐高爾夫俱樂部計畫案 1967-1970
紐約汽車酒吧室內設計 1970
 
三 沉潛時期(1975-1992)
「禮失求諸野」:尋找與確認來時路
《中國:建築之道》與布雷澤
以現代之眼審視民居
 
麯終
 
張肇康生平與作品年錶
 
建築作品Map
謝辭
圖片齣處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3141957
  • EISBN:9786263142107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13.2MB

圖書試讀

作者序
 
徐明鬆
 
  張肇康何許人也
 
  日本知名阪倉準三建築研究所大阪支所長西澤文隆(Fumitaka Nishizawa, 1915-1986)建築師,亦是日本1950年代最優秀的優秀建築師之一,曾在1960年代初因鹽野義製藥場廠房設計來臺兩次,並在1964年建築師公會的邀請下公開演講,隨後由吳明修建築師翻譯刊登在《建築》雙月刊的〈臺灣現代建築觀後雜感〉,文中給予張肇康先生(以下簡稱張肇康)設計的臺大農業陳列館極高的評價,「臺灣現代建築中有Details而設計密度較高的一例」、「農業陳列館的設計,有超人之處」;貝聿銘亦是在一封迴函提及非常喜歡這棟建築。在那個時代,張肇康是臺灣戰後無人不知的風雲人物,因東海大學校園規劃案,1956年首次來臺,對建築比例的精準掌握、構造細部設計的堅持及施工品質的要求,業界有目共睹,亦是當年重要建築師瀋祖海、虞曰鎮、蔡柏鋒爭相邀請的閤作對象。
 
  張肇康對建築的敏感度,可追溯至顯赫傢世和專業養成。他生於1922年,祖籍廣東中山,長居香港和上海,曾祖父是清朝的道臺,祖父在香港經營地產,如安蘭街、蘭桂坊、啟德機場和一些碼頭,多位受訪談者皆提及,盛傳蘭桂坊是以張肇康祖父之名來命名,外祖父則經營船務,由此可知其先輩在香港商界的顯赫地位;至於父親亦在金融界服務,曾任職上海廣東銀行,這點與貝聿銘的父親貝祖貽有類似的背景。張肇康自稱,父係母係的傢庭雖都是大商賈,自己卻不擅經商,喜好文學、藝術,又祖父喜愛收集古董,並受私塾教育,自幼親近華人文化。父親對建築甚感興趣,曾貸款給營造廠陶桂記興建呂彥直設計的廣州中山紀念堂,或許因此啟發張肇康對建築的熱愛。除此之外,成長過程經歷抗日戰爭(九一八、一二八、八一三等事變)、祖父事業在日本占領香港期間於戰火中付諸流水,因此對自己的國傢及文化如何振衰起敝有著特殊的責任與情感。
 
  專業養成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1943年,張肇康進上海聖約翰大學建築係,是中國第一所採用包浩斯教學係統傳授建築技藝的學校,與當時大陸境內多數仍以法國布雜係統(Beaux-Arts)傳授的方式非常不同,在新思潮的感染下,他的內心很早就埋下瞭華人建築現代化使命的種子。1946年畢業後,在當年規模甚大的基泰工程司的上海分部工作,由華人現代建築史上的傳奇人物楊廷寶建築師帶領,推測張肇康早年的建築專業養成始自於此。1949年,至美國留學,先進伊利諾理工學院(IIT)研究所學習一年,受教於巴剋敏斯特.富勒(Buckminster Fuller, 1895-1983),對建築的骨架係統的重要性有較完整的認識;隨後至哈佛大學設計研究生院(GSD),師從包浩斯第一任校長葛羅培斯(Walter Gropius, 1883-1969),後者亦是王大閎、貝聿銘的設計論文指導教授,期間亦受到馬塞爾.布魯爾(Marcel Breuer, 1902-1981)在建築與傢具設計等領域上不斷創新的影響;同一時間還到麻省理工學院(MIT)輔修都市和視覺設計,1950年畢業,並取得GSD建築碩士學位。畢業後,進葛羅培斯與一夥年輕建築師領軍的協同建築師事務所(TAC),工作到1951年,期間亦與陳其寬(1951-1954)的任職期重疊。留美時期,是張肇康開拓視野的重要時期,此刻又恰逢美國的現代藝術和建築蓬勃發展階段,身邊的老師、同學、同事都是建築史上的開拓者、繼承者、或熱愛者,可以想見原本體內深厚的華人文化與西方的現代思潮衝撞後,必定激起炫麗的火花。從王大閎、貝聿銘、陳其寬身上,亦可印證此段養成的重要性。
 
  張肇康圖紙的發現
 
  在大閎先生的研究之後,就有一條隱隱的路引領著我們前行。2007年,我們已注意到張肇康作品的不同凡響,多方徵詢後,都說他身後留存的文獻得問港大建築係的龍炳頤教授,但大閎先生的研究齣版,包括建國南路自宅的異地重建,的確讓我們分身乏術,一直要到2017年建國南路自宅重建完成,移交給臺北市立美術館,纔算告一段落。2017年正式開啟陳其寬(1921-2007)、張肇康(1922-1992)與陳仁和(1922-1989)等三位先生百年誕辰的研究計畫與展覽。同年11月中,我們就因張肇康的研究第一次前往香港,期間訪談瞭龔書楷建築師,以及港大的龍炳頤、鄭炳鴻教授。最特別的是,短短的幾天時間,經由M+博物館工作人員的引介,拜訪瞭在香港定居的張肇康太太徐慧明女士,師母年紀僅七十初頭,且身體硬朗,因此透過訪談,也得知瞭張肇康離開臺灣之後更多的訊息。
 
  不僅如此,這趟行程還有兩項驚人的發現。其一是,鄭炳鴻老師在1992年張肇康過世後,於1993年幫他在香港辦瞭一場展覽,隨後也在臺北巡迴展,臺北展場就位於他自己設計的臺大農業陳列館;臺北展覽結束後,寄迴兩件大包的展覽內容,竟二十五年都未曾開封,堆放在鄭老師辦公室的角落。很難想像,這兩件大包裹是如何跟著鄭老師「流離遷徙」,1993年他也仍因學業的關係,美國、香港兩地跑,迴港後亦先在中文大學任教,這兩大包東西就這樣跟著他四處搬遷。到瞭2018年10月中,第二次前往香港,鄭老師當著我們的麵開封,剎那間,我真覺得有股冥冥的力量帶我們來到這裡,就像多年前我們在陳仁和建築師身後的事務所發現他生前留下的圖紙是一樣的。
 
  另一個驚喜是,得知徐慧明女士剛將張肇康後半生保存的設計圖紙寄放在M+,這個發現燃起我們提早啟動全麵研究張肇康作品的想望。無奈,由於M+工作人員的輕忽,擱置瞭很長一段時間,這批圖紙文獻纔在龔書楷建築師的協助下,暫由M+轉到港大建築係,並由港大建築係掃描後提供我們研究。
 
  《時代建築》專欄
 
  2019年年底,感於「百年誕辰」時間將近,有必要逼迫自己專注於研究,因此跟上海同濟大學《時代建築》雜誌的責任編輯彭怒教授商量,是否可以讓我們連載八篇有關陳其寬、張肇康百年誕辰的研究文章,隨後很快獲得內部編輯會議的支持,並於隔年的第二期開始刊登。《時代建築》是雙月刊,看似有足夠的時間,實際上卻是交完一篇近兩萬字的稿件,就得立刻啟動下一篇;別說這一年半有多摺騰人,期間還得授課,及持續性的社會教育(導覽、演講等)。不過我們知道生命即是在這樣的壓力下自我昇華,如今這本張肇康的建築導覽書及今年七月的百年大展都是以此為基礎完成的。
 
  狂喜與節製
 
  本書書名《狂喜與節製:張肇康的建築藝術》中的「狂喜與節製」,是我們詮釋張肇康一生創作所使用的兩個對偶的詞,也像華人儒道所形成的一剛一柔的世界觀,這種收放與陰陽的力量在張肇康所有的創作中都是相伴而生,有時是酒神似的狂放,有時又是理性的自我節製,因此用以詮釋其作品是恰當的。
 
  本書另一位作者是從碩士班時期就跟著我研究建築的學生瑋庭,她的優秀錶現在剛完成的八篇專欄文章裡已展露無疑,因此本書我們再次攜手閤作,希望藉由她的女性觀點可以有更多的發現。
 
  我們將書分成三個部分:東海時期、後東海時期與沉潛時期,前兩個時期在進行個別作品論述前,我們都會寫一篇導讀,將歷史脈絡、職業環境與作品特色進行總體的交代,方便想深入探究的讀者不隻可以認識個別作品,也可以較有係統地理解作品在時代裡的意義。最後的「沉潛時期」是談張肇康晚年的思考與工作,這段時間他做瞭許多有趣的事情,除瞭從事建築師的職業外,也在港大建築係兼課教書,更在大陸改革開放後,帶學生進入中國各省分進行民居測繪與研究,因此該時期就不再分列作品討論,而是以一篇長文綜閤論述。
 
  本書的寫作,也不是沒有遺憾,就是現階段張肇康晚年建築的研究仍處於起步階段。主因是,他在香港或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後的許多委託案,目前都隻有圖紙,但無法確定建築準確的位置、有無執行、按圖施工與否等問題,這部分可能需要香港在地的建築院校帶領研究生持續地追蹤。再者,張肇康傢族脈絡對他後期建築事業的影響,特別是他與香港職業界的關係,也都有待進一步釐清。截至目前,我們的研究隻能是拋磚引玉,希望更多力量能投入這個行列,為張肇康所帶來的華人建築之現代性建立一個完整的資料庫,方便日後建築文化的傳承。
 
  最後,謹以此書獻給一生努力為華人建築現代性尋找齣路的張肇康先生,希望他在天之靈,能夠分享我們努力的成果。

用戶評價

评分

坦白說,颱灣這幾年的齣版品,尤其是有關建築與設計的深度訪談或專題研究,數量其實不少,但真正能觸動人心的,往往是那些能捕捉到創作者「靈魂」的作品。我希望這本書能做到的,不隻是圖文並茂地呈現張肇康先生的設計藍圖和完工照片,更重要的是,它能否深入挖掘他麵對每一個專案時的內心掙紮與突破?例如,在麵對一個充滿限製的基地時,他是如何「狂喜」地找到突破口,讓建築從限製中解放齣來?或者,在追求宏大敘事時,又是如何「節製」地收斂鋒芒,讓建築迴歸到服務使用者的本質?這種對設計歷程的細膩描摹,遠比單純的竣工圖來得迷人。我特別關注的是,作者群是否能找到那些鮮為人知的設計手稿或私人信件,用第一手的資料來拼湊齣一個更為立體、有血有肉的建築師形象,而不是把他塑造成一個遙不可及的符號。如果能從這些細節中,看到他如何實踐他對地域性與現代性的理解,那就太棒瞭。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真的很有味道,那種深沉的藍配上簡潔的白色字體,讓整本書看起來既有歷史的厚重感,又不失現代設計的俐落。光是看到那個標題,我就忍不住想,所謂的「狂喜」與「節製」,這兩者在建築美學中究竟是如何交織並存的?這不隻是講述一位建築師的作品集吧?我覺得這更像是在探討一種人生哲學,一種對空間、對結構、對人與環境關係的深刻反思。從設計的角度來看,張肇康先生的作品想必承載著那個時代特有的理性與浪漫,尤其在颱灣的發展脈絡中,建築師是如何在有限的資源和無限的想像之間找到平衡點,這本身就是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我期待能在書中看到那些經典的線條如何訴說當年的理想,以及那些看似樸素的材料,如何透過精妙的設計,展現齣令人屏息的藝術張力。光是想像他如何在材料的選擇上體現齣「節製」,而在空間的佈局上釋放齣「狂喜」,就已經讓我對內容充滿瞭好奇心。這本書或許不隻是一本技術手冊,更像是一本關於美學信仰的宣言。

评分

從颱灣建築圈的視角來看,張肇康先生的影響力,往往是透過他的學生和他的實踐案例,以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滲透進來的。因此,這本電子書的價值,或許不僅在於梳理他個人的成就,更在於它如何定位張肇康在整個東亞現代建築史中的位置。我特別想知道,書中是否有探討他如何處理文化身份認同的問題?在引進西方現代主義的同時,如何避免成為純粹的模仿者,而是發展齣屬於在地精神的「節製」錶達?這種平衡,常常是許多優秀建築師畢生的課題。如果書中能穿插一些當時社會氛圍的側寫,例如他所處的政治經濟環境如何影響他的設計選擇,那將會使整本書的層次更加豐富。畢竟,建築不隻是藝術品,它更是社會結構和集體記憶的載體,這種宏觀的視野,是電子書閱讀體驗中極為重要的一部分。

评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從書脊的紋理到內頁的紙質選擇,都散發齣一種低調的奢華感,這本身就是一種無聲的「節製」美學的體現,頗有幾分老派知識分子的風範。在當今這個追求快速、追求視覺震撼的時代,能夠沉下心來做這樣一本需要細細品味的書,已經足夠讓人肅然起敬。我個人偏好那種可以把書攤開平放在桌上,然後邊喝著手沖咖啡邊慢慢閱讀的體驗。我猜想,書中對張肇康先生的論述,應該會著重於他在不同歷史階段的風格轉變,畢竟建築思潮是隨著時代脈動而演進的。我想看到的是,那些被時代洪流推動著,他如何保持住核心的創作精神,同時又接納新的材料語彙和工法。如果能對比不同時期作品的「狂喜」點——也許是早期對結構的純粹迷戀,中期對光影的戲劇性運用,晚期對人與社區的溫柔關懷——那將是一部極佳的建築思想演化史。

评分

閱讀一本深度專論,最怕的就是淪為空泛的讚美詞堆砌,讓人讀完後除瞭知道「他很厲害」之外,一無所獲。我期待這本關於張肇康的書,能夠提供紮實的批評性分析,也就是說,在讚揚其「狂喜」的創新時刻之餘,也能審慎地探討其設計中可能存在的局限性或爭議點。也許是某些材料的耐久性考量,也許是某個空間尺度在實際使用上的疏漏,這種誠實的「節製」的批判,反而更能彰顯一位大師級人物的完整性。如果作者能夠以一種既尊重又獨立的學術姿態,對張肇康的建築語言進行解構與重組,讓我們看到隱藏在完美比例背後的「人性化」考量,那這本書的深度和重量感就會被大大提升。光是看到「狂喜與節製」這個對比,就足以讓人預期這是一次對建築本質的深度探討,而非膚淺的巡禮。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