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益師與他的產地:護教大師內在與背後的世界 (電子書)

魯益師與他的產地:護教大師內在與背後的世界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麥葛福
图书标签:
  • C
  • S
  • 路易斯
  • 护教
  • 基督教
  • 神学
  • 传记
  • 文学
  • 思想史
  • 文化研究
  • 英国文学
  • 宗教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ECPA 2014非小說類年度好書金牌獎★
『重寫基督教文學大師不朽一生,一槌定音的經典傳記!』
《我如何思考基督教》(Mere Christianity)出版七十週年紀念!

  一代文豪魯益師有三種世人熟悉的面貌:暢銷小說作家的身分,基督徒作家與護教家,傑出的牛津大學講師和文學評論家。關於魯氏的研究,自他離世後從未停歇,正當世人以為對其了解透徹,一切塵埃落定,魯益師逝世五十週年之際,竟問世一本嶄新、改寫世人目光的全新傳記。

  作者麥葛福與傳主有許多共通之處:出生於北愛爾蘭,幾乎如出一轍的信仰經歷,同樣牛津老師的身分。借助近年更多披露的書信手稿與學術研究成果,造就這本突破過往的生命傳記。作者刻意保持客觀公正的距離,既不褒揚美化,忠實地呈現傳主生命中掙扎、迷惘與不安,近乎戲劇性跌宕起伏的情節,將古怪又迷人的天賦奇才躍然紙上。

  如果說,魯益師的前半生自傳《我如何成為基督徒》,是傳主的信仰驚喜之旅。那麼本書更是突破傳主的防線,述說他生命中種種看似難堪的光景,抽絲剝繭背後的成因。作者以批判的角度,檢視了魯氏大部分的作品,也對魯益師傳統上認定歸信的日期,有了全新的發現。作者在這本傳記中,將嘗試將這些線索串聯,讓我們對魯益師的認識,不僅確實地以早期研究為基礎,又能夠予以超越。
群星璀璨:中世纪教会的智慧与权力肖像 一部深度挖掘塑造西方思想史的巨著 本书带领读者穿越时空,深入中世纪欧洲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聚焦于那些在信仰、哲学、政治的交汇点上留下深刻印记的思想巨擘。我们不再满足于对教父时代或经院哲学盛期的简单概述,而是以全新的视角,剖析了支撑起整个中世纪精神世界的复杂结构和内在张力。 核心议题:信仰的理性化与权力的制度化 中世纪,并非一片黑暗,而是一个思想激烈碰撞、信仰不断自我反思和制度日益完善的时代。本书选取了数位关键人物——从早期的教父继承者到鼎盛时期的经院学者,再到改革前夜的异议者——作为观察的切口,探讨了“信仰如何被理性论证”以及“教会权力如何被神学合法化”这两个核心议题。 第一部分:启蒙的微光——早期整合与教义的铸造 本部分着重审视了蛮族入侵后的欧洲,知识的传承是如何艰难维系,以及希腊哲学(尤其是柏拉图主义和亚里士多德主义的残余)是如何被逐渐整合进基督教神学体系的。 爱奥尼亚的遗产: 探究了七艺(Liberal Arts)在修道院中的复兴,以及它们如何成为系统性神学教育的基础框架。我们细致分析了七个自由艺术(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在培养早期神学家的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以及逻辑学(Dialectic)如何从一种世俗工具,逐步被纳入对“真理”的探求之中。 对原罪与恩典的辩论: 聚焦于伯拉纠主义与奥古斯丁主义的持久冲突,但视角从纯粹的教义争论转向其社会和政治意涵。我们分析了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如何为教会在世俗帝国衰落后的权力真空提供了理论基础,以及这种“双重城邦”的划分如何塑造了中世纪对现世事务的态度。 教皇权威的早期理论建构: 考察了教宗格里高利一世(大教皇)及其继承者如何利用《伪狄奥尼修斯》和“彼得的继承权”来确立罗马作为普世教会中心的地位。这不仅仅是宗教史,更是早期国家权力理论的萌芽。 第二部分:经院的殿堂——理性与启示的交响 中世纪盛期的经院哲学是本书的重点。这里,我们不再将经院哲学家视为僵硬的教条复述者,而是视为那个时代最顶尖的智力构建者。 亚里士多德的“回归”与冲击: 详细描述了亚里士多德著作通过拜占庭和伊斯兰学者重新进入西方世界所带来的“知识海啸”。分析了教会如何应对这种与基督教启示(尤其是关于灵魂不朽和宇宙永恒性的观点)看似冲突的思想体系。 安瑟伦的“本体论论证”的深层结构: 超越了对“上帝存在论证”本身的简单复述,本书深入探讨了安瑟伦的辩证法如何反映了他对人类心智局限性的深刻认识,以及他如何试图通过纯粹的理性来把握“不可思议者”。 托马斯主义的宏伟综合: 对阿奎那的工作进行了精细的解剖,将其视为一个巨大的哲学建筑。我们关注的是他如何成功地在亚里士多德的经验主义框架与基督教的超验真理之间架设桥梁,特别是“自然法”理论对后来世俗法律思想的间接影响。我们探讨了“神学是婢女”的定位,如何保证了神学对所有知识领域的最终裁决权。 信仰与经验的张力: 考察了方济各会思想家,如波拿文都拉,他们对知识来源的限制与对“爱”(Caritas)的强调,如何构成了对理性中心主义的一种内在制衡。 第三部分:权力与异端——教会体系的运作与反思 信仰的制度化必然带来对世俗权力的干预,以及对内部纯洁性的维护,这催生了政治神学和异端裁判所。 教权与皇权的较量: 分析了“授职权之争”背后的神学论据。我们对比了格里高利改革派(强调教会自由)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强调君权神授)各自引用的圣经和教父文本,揭示了中世纪政治权力的合法性基础是如何在两者之间拉扯、演化的。 神秘主义的兴起与内在的回归: 考察了中世纪晚期涌现的神秘主义思潮,如马伊斯持·埃克哈特。这些思想家往往绕过了严谨的经院逻辑,转向直接的、体验性的与上帝的结合。这既是教会信仰深度的体现,也是对僵化教条的一种无声反叛。 世俗知识分子的声音: 探讨了像奥卡姆的威廉这样的思想家如何通过“如无必要,勿增实体”的原则(奥卡姆剃刀),间接削弱了托马斯主义的复杂形而上学体系,为后来的经验主义和政治哲学留下了重要的思想工具,预示着经院思潮的终结。 结论:中世纪的遗产 本书的结论部分将着眼于中世纪思想如何间接地塑造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乃至启蒙运动。那些看似古老的辩论,实则奠定了西方世界对真理、权威、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根本性认知框架。它并非一部简单的“人物传记”,而是一张详尽的“思想地图”,描绘了中世纪欧洲精神世界的复杂经纬。读者将理解,我们今日思考的许多问题,其根源都深植于那些在昏暗的修道院书房和喧嚣的大学讲堂中,由那些伟大的灵魂所提出的永恒追问。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麥葛福(Alister McGrath)


  當代著名神學家、護教學家,學術養成從科學領域跨足神學,現任牛津大學科學與宗教教授。魯氏逝世那年,麥葛福不過是個十來歲的孩子,兩人從未相遇過,但卻有極其相似的人生經歷:同樣出生於北愛爾蘭的基督徒家庭,年少輕狂以無神論者自居,同樣,兩人都與牛津大學頗有淵源。及長魯氏漸漸贏得作者的尊敬和景仰,但對傳主這個人,麥葛福也有揮之不去的好奇和顧慮。向一位景仰尊敬的前輩致意,如何亦保有公正與批判精神,這樣的心理糾葛,或許更添加本書的可讀性。

  校園出版麥葛福中譯著作:《全民神學家巴刻》、《認識三一神論》、《基督教神學手冊》、《我思故我信:十大基督徒思想巨擘》、《再思十架真義》、《再思因信稱義》、編著《基督教神學原典菁華》等。

图书目录

推薦序一 上帝能夠揀選並且使用有瑕疵的人/汪詠梅/xv
推薦序二 坦露最真實的生命,一部優秀的生命傳記/曾念粵/xix
推薦序三 拼湊生命的碎片,還原你我的生命意涵/莊信德/xxv
前 言/001    
                                           
第一部:序曲/011
第1章:唐郡的柔美山丘:愛爾蘭的童年時光(1898-1908)/013
第2章:醜陋的英格蘭鄉間:學生時代(1908-1917)/039
第3章:法國的廣袤疆土:一次大戰(1917-1918)/063

第二部:牛津/095
第4章:欺騙與發現:成為牛津大學老師(1919-1927)/097
第5章:教職、家庭與友誼:莫德林學院的早年生活(1927-1930)/135
第6章:最不情願的歸信者:一位純質基督徒的成長(1930-1932)/155
第7章:文人學者:文學研究與批評(1933-1939)/187
第8章:舉國讚譽:二戰下的護教家(1939-1942)/221
第9章:享譽國際:純質的基督徒(1942-1945)/245
第10章:不受尊敬的先知?:戰後的緊張關係與問題(1945-1954)/271

第三部:納尼亞/297
第11章:重構現實:創造納尼亞的世界/299
第12章:納尼亞:探索充滿想像力的世界/323

第四部:劍橋/347
第13章:轉往劍橋任教:莫德林學院(1954-1960)/349
第14章:喪妻之慟、患病辭世:魯益師最後的時日(1960-1963)/383
第五部:魯益師身後/405
第15章:魯益師現象/407

生平紀事/426
致 謝/431
註 釋/435
引用文獻/487
索 引/502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1989419
  • EISBN:9789861989617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34.2MB

图书试读

推薦序二

坦露最真實的生命,一部優秀的生命傳記


  校園出版社將於今年六月出版由英國神學家麥葛福(Alister E. McGrath)撰寫的《魯益師與他的產地》(C. S. Lewis: A Life: Eccentric Genius, Reluctant Prophet)。對許多基督徒而言,麥葛福的名字應該不算陌生。他的著作超過五十本,其中被翻譯成中文的至少就有二十本,其中包括較具學術性的《基督教神學手冊》(Christian Theology: An Introduction)、《認識三一論》(Understanding the Trinity)、《科學與宗教引論》《Science and Religion: An Introduction》、《歷史神學》(Historical Theology)、《基督教靈修學》(Christian Spirituality),以及比較偏向信仰造就的《再思十架真義》(Making Sense of the Cross),《再思因信稱義》(Justification by Faith)、《天路之旅》(The Journey)、《解惑》(Explaining Your Faith)、《懷疑》(Doubt)等。英語世界的基督徒作家當中,鮮少有人像麥葛福那樣受到華人基督教出版社的青睞。

  從以上列舉的中譯本即可看出,麥葛福的研究領域相當寬廣。他在英國牛津大學先後取得分子生物學、神學和思想史等三個領域的博士學位。身為神學家的他,會喜歡閱讀魯益師的著作實在不足為奇,但是,卻用了近二十五萬字的篇幅去寫一本魯益師的傳記,就不免令人感到好奇。

  麥葛福出生於北愛爾蘭的貝爾法斯特(Belfast),雖然出生於基督教的家庭,但在十三歲到十八歲這段期間,一度遠離基督教信仰,轉而接受無神論思想,同時對馬克思主義產生興趣。及至進入牛津大學攻讀化學時,他受邀參加牛津大學院際基督徒聯盟的聚會,說來奇怪,在中學時期令他倒足胃口的基督教聚會,這時卻對他產生吸引力,並促使他持續參加。麥葛福帶著諸多思想上的疑惑進入這個團體,並隱約感受到靈性上的空虛。憐憫人的上帝並沒有躲避這位浪子誠摯的尋求,透過知名的神學家邁可‧格林(Michael Green)的講道,他「察覺到基督教對這世界提供了比馬克思主義更令人滿意,也更合乎道德的答案。」

  他經歷了思想上的迷途之旅,並立志成為一個有思想的基督徒。原本他想放棄攻讀自然科學,轉修基督教神學,但幸好他接受了一些人的勸說,在取得分子生物學的博士學位後,才開始鑽研神學。在形成神學架構的歷程中,他面臨在福音派神學或自由派神學之間抉擇的兩難困局。他發現自由派只是一味迎合世界最新的趨勢,卻絲毫不加以批判。但另一方面,福音派缺乏認真的知識內涵,這使他確信自己無法成為一個既有思想、又是福音派的基督徒。在經歷長期的智力與靈性摔角,以及對真理與心靈的追尋後,最終落腳於福音派,因為福音派不只是本於聖經,也與牧會息息相關,並且能帶來靈性的奮興。他希望透過自己的努力,逐漸扭轉人認為福音派不重知識的印象。

  說到這裡,讀者不難發現麥葛福和魯益師兩人,在人生經歷上有著驚人的平行性:同是出生於北愛爾蘭的貝爾法斯特,雖然他們都成長於基督教家庭,但卻從青少年時代便開始遠離基督教信仰。這兩個人都是屬於學霸級的人物,學業的壓力和挑戰未曾難倒過他們,但因為天資聰穎、喜愛思考並努力追求世上的學問,他們若要真誠面對透過學習所得的諸多價值觀與龐雜的知識體系,勢必得面對「與上帝摔角」的艱辛歷程。一旦他們在信仰上得到了突破,過往在迷途中所經歷和學習的一切,反過來成為他們日後言說上帝時的豐富資源,為許多人帶來祝福。

  中文世界已有多本介紹魯益師生平思想或相關著作的書籍,如《路益師的心靈世界》(雅歌,1989)、《幽谷之旅:C. S.魯益士傳》(海天,1998)、《山腰上的火炬》(校園,2001)、《路益師的奇幻世界》(雅歌,2003)和《魯益師的奇幻王國與真實世界》(基督教文藝,2005)、《魔衣櫥的鑰匙》(美國麥種,2005)、《納尼亞傳奇導讀》(雅歌,2005)、《魔幻王國的心靈世界》(天道,2006)、《納尼亞神學:路易斯的心靈與悸動》(校園,2011)等,相較於它們,本書具有什麼特色?

  首先,這些業已面世的書籍比較著力於呈現的是,身為基督教作家的魯益師,但是對於魯益師在文學專業領域,特別是對於他早年的詩作《心靈枷鎖》(Spirits In Bondage)和《戴默》(Dymer)及其重要的學術著作《愛的寓言》(The Allegory of Love)和《十六世紀英國文學史(不含戲劇)》(English Literature in the Sixteenth Century, Excluding Drama),不是隻字未提,就是寥寥數語匆匆帶過。本書厚實的篇幅使得作者得以在呈現身為基督徒作家的魯益師之餘,也深入地描繪身為文學家的魯益師。可以說,作者對魯氏的每一部文學著作都提供了必要的解說,就連魯益師早期寫過的一篇不算很成功的短篇故事〈天生盲人〉(A Man Born Blind),也沒有輕易放過。

  另外,魯益師在一九三三年模仿本仁約翰的《天路歷程》的筆法寫成的《天路歸程》(The Pilgrim’s Regress),由於涉及複雜的思想史的背景晦澀難懂,出版後並未引起讀者太多的共鳴。這本書是魯益師寫的第一本小說,在理解魯氏信主前夕如何重構其知識地圖上有一定的意義。麥葛福以六頁的篇幅對這本書進行解析,此舉彌補了上述書籍「刻意留白」的缺憾。顯然,作者有意描繪一個全視角的魯益師,但是要達成這個目標絕非易事,麥葛福在神學、哲學、思想史和文學等領域中積累的素養,使得他得以實現這個雄心勃勃的企圖。

  魯氏最受歡迎的《納尼亞傳奇》系列故事,向來是所有介紹魯益師思想的著作關注的焦點,本書作者自然也不例外。他以整整兩章的篇幅,從文學創作的視角剖析魯氏構思納尼亞世界的心路歷程,介紹納尼亞的宏偉敘事,討論《納尼亞傳奇》系列故事的閱讀順序,闡釋系列故事中的一些核心觀念,如納尼亞世界的入口、納尼亞的動物和獅王阿斯蘭的意涵,此外也特別針對《獅子、女巫、魔衣櫥》、《銀椅子》和《最後一戰》中所涉及的神學和哲學議題進行討論。值得一提的是,作者也介紹了麥可‧ 沃德(Michael Ward)在二○○八年出版的《納尼亞行星》(Planet Narnia)中提出的「納尼亞密碼」(Narnia Code)的觀點。在中文世界中,除了筆者曾在《基督教論壇報》上發表的「七重天與納尼亞世界」專文中(2014 年6 月18-20 日),介紹這個解讀《納尼亞故事集》的全新、極富意義的視角外,就找不到其他的相關論述。麥葛福在二○一三年出版此書,自然有機會引用沃德的研究成果,這將幫助華人讀者有機會從新的視角來解讀《納尼亞傳奇》。

  神學的素養、以及淵博的知識,使得麥葛福善於運用各路學說來進行說理和分析。在第一章中,他運用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的經典研究《宗教經驗之種種》(The Varieties of Religious Experience)來闡釋魯益師在童年時對於「悅慕」(Joy)神奇經歷。在第四章中,他用心理學家約翰‧ 鮑比(John Bowlby) 提出的「安全堡壘」的觀念,成功地解釋了魯益師小時候擁有的「安全堡壘」,在母親的過世和被迫到寄宿學校讀書時被摧毀殆盡,而後來「莫爾女士提供的大家庭終於給了他尋覓的安全堡壘」。在第十一章中,他運用宗教學者奧托(Rudolf Otto) 的《論神聖》(The Idea of Holy)中關於神祕經驗的分析,來解讀《獅子、女巫、魔衣櫥》中四個孩童初次聽到阿斯蘭的名字在內心產生的反應。類似這樣的例子,在書中俯拾皆是。

  光憑原本的專業學養訓練,麥葛福要為寫出一本卓越的魯益師傳記,恐怕還會有些力有未逮之感。幸好,他在思想史方面的訓練,讓他在述說魯益師的故事時的表現毫不遜色於在評論魯益師的著作時的表現。從本書的一開始,麥氏立即描繪當時愛爾蘭所面臨的政治和社會的矛盾張力,藉此來勾勒魯益師出生時的時空背景,並上溯魯益師的父系和母系的家庭背景,在此過程中,讀者讀到的不僅是魯益師的家族史,而且也認識了魯益師家族與整個大時代的關聯性。令筆者感到驚豔的是,麥氏居然取材了愛爾蘭一九○一年的人口普查的資料,來糾正大部份傳記作家對於魯益師一家地址的錯誤描述。

  見微知著,作者運用史料的純熟能力展現在以下兩方面:第一,提供宏觀的歷史視角,讓讀者的認識不再侷限於魯益師及其周遭親友的個人遭遇。第二,透過詳細閱讀一手的史料,甚至對魯益師本人寫的傳記的某幾段時間描述進行合理的質疑,糾正許多過往傳記中出現的錯誤。在本書第六章中,麥氏就先後兩次透過仔細的考證與推理,推翻了歷來傳記作家對於魯益師信主過程的五個里程碑,以及從相信神的存在到委身基督教的三段時間描述,並提出比較合理的說法。

  透過廣泛的閱讀及詳實的考證,作者極力向讀者描繪客觀、如實的路益師。在魯氏六十五年的歲月中面對的一切不順遂的、令他難堪的遭遇,如和父親疏離且冷漠的關係、對父親說謊、與莫爾夫人之間複雜且曖昧的關係、在謀取教職過程中遭遇的一連串挫折、在牛津大學莫德林學院中與同事間的劍拔弩張的關係、晚年時面對酗酒成性的哥哥以及失智的莫爾夫人與喪妻之慟,甚至連他對時間的記性常常出錯的現象,作者都毫不掩飾地逐一呈現。

  一張圖片勝過千言萬語。本書的另一個特點在於提供了四十一張的圖片和照片,其中有許多是過往的書籍中所欠缺的,而這正是一部優秀的傳記不可獲缺的要素。

  這本書的簡體字中譯本早在二○一八年,即由上海三聯書店以《C. S. 路易斯:天賦奇才,勉為先知》的名稱面世。在納尼亞故事的院線片熱潮消退的今天,面對人口有限的閱讀市場,出版這樣一本厚實、需要靜下心慢慢品嚐的書,實在需要擇善固執的勇氣與決心。不過,我相信魯益師現象應該不會那麼容易消退,而魯迷們也會渴望透過閱讀對魯益師有更進一層的認識,這本書正是一個絕佳的選擇。

曾念粵
衛理神學院專任老師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我个人觉得非常“耐人寻味”。它既保有学术研究的严谨性,又在叙事上保持了一种近乎散文的流畅感。这一点在台湾的出版物中其实不太常见,很多学术著作要么过于枯燥,要么为了吸引大众而牺牲了深度。这本书却找到了一个微妙的平衡点。特别是它在处理那些复杂的逻辑链条时,作者会不时地停下来,用一种很口语化、很“台湾味”的方式进行总结或提问,瞬间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我甚至可以想象作者在写这些段落时,可能正端着一杯手摇饮,对着电脑屏幕沉思。这种亲切感,使得那些原本高悬在天空的概念,变得可以触摸、可以呼吸。看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思维框架被悄悄地拓宽了一点,不再局限于过去被喂养的固定视角。它更像是一张邀请函,邀请读者走进一个更加广阔的思想迷宫里探险。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有点像在看一部结构精巧的悬疑片,只不过这次的“谜团”不是谁杀了谁,而是“这位大师的内心究竟是如何运作的?”。鲁益师这个名字对我来说,过去只是存在于神学院的课本里,一个遥远且有点刻板的符号。但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就在于它成功地“去神圣化”了这位人物,把他还原成一个有血有肉、有挣扎、有矛盾的知识分子。我尤其喜欢作者穿插进来的一些个人观察和推测,虽然这些部分可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史实”,但它们为我们构建了一个立体的鲁益师形象。比如,书中对他在特定历史时期所做的某些决定的心理侧写,读起来简直让人感同身受。作为一个长期关注本土教会发展的读者,我常常在想,我们现在的信仰实践,到底有多少受到了这些早期思想家的无形塑造?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工具,让我们反过来审视我们自己的信仰根基。它不是在贩卖答案,而是在教我们如何更深入地提问。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的很有意思,那种老派的字体搭配上现代的排版,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其实我一开始是冲着“護教大師”这几个字去的,想着大概会是一本很学术、很硬核的基督教神学著作。毕竟在台湾这个环境里,能看到这么直接讨论“护教”的书已经不多见了,很多时候大家更倾向于选择比较温和、比较生活化的灵修内容。结果翻开第一页才发现,作者的笔触完全不是我预想的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反而像是一个老朋友在娓娓道来,把那些宏大的神学议题拆解成了我们可以理解的小故事。尤其是在谈到一些历史背景的时候,那种对细节的考究,让我这个历史爱好者看得津津有味。感觉作者在试图搭建一座桥梁,让现代的读者能真正走进古代思想家的内心世界,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书本的知识层面。我特别欣赏作者那种不回避问题的态度,对于一些教会内部的争议点,他也没有选择一笔带过,而是直面核心,用一种很成熟的视角去分析。这对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真正的信仰探索,就是要学会与复杂的议题共处。

评分

对于许多在教会体系中摸索成长的基督徒来说,我们总是渴望找到一个坚实可靠的精神支柱,能够抵御外界的质疑和冲击。这本书,在我看来,提供的恰恰是这种“内在的骨架”。它没有提供廉价的安慰剂,而是展示了一个伟大的灵魂是如何通过不断的自我审视、辩论和构建,最终形成他坚不可摧的信念体系的。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最后处理的那个部分,关于“传承与创新”的张力。这对于我们这一代在后现代社会中寻找信仰立足点的台湾年轻一代来说,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我们需要的不是重复祖辈的口号,而是理解他们如何思考,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和文化背景,去重新捍卫和表达那些永恒的价值。这本书就像是一份详细的“使用说明书”,教我们如何保养和升级我们自己的信仰操作系统,而不是直接给我们一个新的、现成的系统。看完后,我有一种强烈的冲动,想要重新翻阅一些我过去觉得“太难懂”的经典著作,因为现在我知道该从哪个角度切入了。

评分

坦白讲,台湾的出版市场对于这种深度的思想史作品,需求量可能不算特别大,所以当我看到这本书竟然如此细致地去探讨“产地”——也就是大师成长的环境和思想的土壤时,我真的感到很惊喜。那种对时代背景的描绘,丝丝入扣,完全不是那种为了衬托主角而简单勾勒的背景板。作者显然花了大工夫去研究当时的社会思潮、哲学辩论,甚至是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琐碎细节。这让整本书读起来非常扎实,没有那种浮于表面的“成功学”或“励志”色彩。对于我这种喜欢刨根问底的人来说,这才是真正的饕餮盛宴。当我读到某一章,作者详细分析了某个概念是如何在不同文化碰撞中被重新诠释和定义的,我立刻停下来,拿出笔在旁边做笔记。这不仅仅是在读一位护教大师的故事,更像是在参与一场跨越时空的学术对话。它让我重新思考,我们现在所信奉和珍视的真理,究竟经历了怎样艰难的冶炼过程才来到我们面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