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益師與他的產地:護教大師內在與背後的世界 (電子書)

魯益師與他的產地:護教大師內在與背後的世界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麥葛福
圖書標籤:
  • C
  • S
  • 路易斯
  • 護教
  • 基督教
  • 神學
  • 傳記
  • 文學
  • 思想史
  • 文化研究
  • 英國文學
  • 宗教哲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ECPA 2014非小說類年度好書金牌獎★
『重寫基督教文學大師不朽一生,一槌定音的經典傳記!』
《我如何思考基督教》(Mere Christianity)齣版七十週年紀念!

  一代文豪魯益師有三種世人熟悉的麵貌:暢銷小說作傢的身分,基督徒作傢與護教傢,傑齣的牛津大學講師和文學評論傢。關於魯氏的研究,自他離世後從未停歇,正當世人以為對其瞭解透徹,一切塵埃落定,魯益師逝世五十週年之際,竟問世一本嶄新、改寫世人目光的全新傳記。

  作者麥葛福與傳主有許多共通之處:齣生於北愛爾蘭,幾乎如齣一轍的信仰經歷,同樣牛津老師的身分。藉助近年更多披露的書信手稿與學術研究成果,造就這本突破過往的生命傳記。作者刻意保持客觀公正的距離,既不褒揚美化,忠實地呈現傳主生命中掙紮、迷惘與不安,近乎戲劇性跌宕起伏的情節,將古怪又迷人的天賦奇纔躍然紙上。

  如果說,魯益師的前半生自傳《我如何成為基督徒》,是傳主的信仰驚喜之旅。那麼本書更是突破傳主的防線,述說他生命中種種看似難堪的光景,抽絲剝繭背後的成因。作者以批判的角度,檢視瞭魯氏大部分的作品,也對魯益師傳統上認定歸信的日期,有瞭全新的發現。作者在這本傳記中,將嘗試將這些線索串聯,讓我們對魯益師的認識,不僅確實地以早期研究為基礎,又能夠予以超越。
群星璀璨:中世紀教會的智慧與權力肖像 一部深度挖掘塑造西方思想史的巨著 本書帶領讀者穿越時空,深入中世紀歐洲那段波瀾壯闊的曆史長河,聚焦於那些在信仰、哲學、政治的交匯點上留下深刻印記的思想巨擘。我們不再滿足於對教父時代或經院哲學盛期的簡單概述,而是以全新的視角,剖析瞭支撐起整個中世紀精神世界的復雜結構和內在張力。 核心議題:信仰的理性化與權力的製度化 中世紀,並非一片黑暗,而是一個思想激烈碰撞、信仰不斷自我反思和製度日益完善的時代。本書選取瞭數位關鍵人物——從早期的教父繼承者到鼎盛時期的經院學者,再到改革前夜的異議者——作為觀察的切口,探討瞭“信仰如何被理性論證”以及“教會權力如何被神學閤法化”這兩個核心議題。 第一部分:啓濛的微光——早期整閤與教義的鑄造 本部分著重審視瞭蠻族入侵後的歐洲,知識的傳承是如何艱難維係,以及希臘哲學(尤其是柏拉圖主義和亞裏士多德主義的殘餘)是如何被逐漸整閤進基督教神學體係的。 愛奧尼亞的遺産: 探究瞭七藝(Liberal Arts)在修道院中的復興,以及它們如何成為係統性神學教育的基礎框架。我們細緻分析瞭七個自由藝術(文法、修辭、邏輯、算術、幾何、天文、音樂)在培養早期神學傢的過程中扮演的角色,以及邏輯學(Dialectic)如何從一種世俗工具,逐步被納入對“真理”的探求之中。 對原罪與恩典的辯論: 聚焦於伯拉糾主義與奧古斯丁主義的持久衝突,但視角從純粹的教義爭論轉嚮其社會和政治意涵。我們分析瞭奧古斯丁的《上帝之城》如何為教會在世俗帝國衰落後的權力真空提供瞭理論基礎,以及這種“雙重城邦”的劃分如何塑造瞭中世紀對現世事務的態度。 教皇權威的早期理論建構: 考察瞭教宗格裏高利一世(大教皇)及其繼承者如何利用《僞狄奧尼修斯》和“彼得的繼承權”來確立羅馬作為普世教會中心的地位。這不僅僅是宗教史,更是早期國傢權力理論的萌芽。 第二部分:經院的殿堂——理性與啓示的交響 中世紀盛期的經院哲學是本書的重點。這裏,我們不再將經院哲學傢視為僵硬的教條復述者,而是視為那個時代最頂尖的智力構建者。 亞裏士多德的“迴歸”與衝擊: 詳細描述瞭亞裏士多德著作通過拜占庭和伊斯蘭學者重新進入西方世界所帶來的“知識海嘯”。分析瞭教會如何應對這種與基督教啓示(尤其是關於靈魂不朽和宇宙永恒性的觀點)看似衝突的思想體係。 安瑟倫的“本體論論證”的深層結構: 超越瞭對“上帝存在論證”本身的簡單復述,本書深入探討瞭安瑟倫的辯證法如何反映瞭他對人類心智局限性的深刻認識,以及他如何試圖通過純粹的理性來把握“不可思議者”。 托馬斯主義的宏偉綜閤: 對阿奎那的工作進行瞭精細的解剖,將其視為一個巨大的哲學建築。我們關注的是他如何成功地在亞裏士多德的經驗主義框架與基督教的超驗真理之間架設橋梁,特彆是“自然法”理論對後來世俗法律思想的間接影響。我們探討瞭“神學是婢女”的定位,如何保證瞭神學對所有知識領域的最終裁決權。 信仰與經驗的張力: 考察瞭方濟各會思想傢,如波拿文都拉,他們對知識來源的限製與對“愛”(Caritas)的強調,如何構成瞭對理性中心主義的一種內在製衡。 第三部分:權力與異端——教會體係的運作與反思 信仰的製度化必然帶來對世俗權力的乾預,以及對內部純潔性的維護,這催生瞭政治神學和異端裁判所。 教權與皇權的較量: 分析瞭“授職權之爭”背後的神學論據。我們對比瞭格裏高利改革派(強調教會自由)與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強調君權神授)各自引用的聖經和教父文本,揭示瞭中世紀政治權力的閤法性基礎是如何在兩者之間拉扯、演化的。 神秘主義的興起與內在的迴歸: 考察瞭中世紀晚期湧現的神秘主義思潮,如馬伊斯持·埃剋哈特。這些思想傢往往繞過瞭嚴謹的經院邏輯,轉嚮直接的、體驗性的與上帝的結閤。這既是教會信仰深度的體現,也是對僵化教條的一種無聲反叛。 世俗知識分子的聲音: 探討瞭像奧卡姆的威廉這樣的思想傢如何通過“如無必要,勿增實體”的原則(奧卡姆剃刀),間接削弱瞭托馬斯主義的復雜形而上學體係,為後來的經驗主義和政治哲學留下瞭重要的思想工具,預示著經院思潮的終結。 結論:中世紀的遺産 本書的結論部分將著眼於中世紀思想如何間接地塑造瞭文藝復興、宗教改革乃至啓濛運動。那些看似古老的辯論,實則奠定瞭西方世界對真理、權威、個人與社會關係的根本性認知框架。它並非一部簡單的“人物傳記”,而是一張詳盡的“思想地圖”,描繪瞭中世紀歐洲精神世界的復雜經緯。讀者將理解,我們今日思考的許多問題,其根源都深植於那些在昏暗的修道院書房和喧囂的大學講堂中,由那些偉大的靈魂所提齣的永恒追問。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麥葛福(Alister McGrath)


  當代著名神學傢、護教學傢,學術養成從科學領域跨足神學,現任牛津大學科學與宗教教授。魯氏逝世那年,麥葛福不過是個十來歲的孩子,兩人從未相遇過,但卻有極其相似的人生經歷:同樣齣生於北愛爾蘭的基督徒傢庭,年少輕狂以無神論者自居,同樣,兩人都與牛津大學頗有淵源。及長魯氏漸漸贏得作者的尊敬和景仰,但對傳主這個人,麥葛福也有揮之不去的好奇和顧慮。嚮一位景仰尊敬的前輩緻意,如何亦保有公正與批判精神,這樣的心理糾葛,或許更添加本書的可讀性。

  校園齣版麥葛福中譯著作:《全民神學傢巴刻》、《認識三一神論》、《基督教神學手冊》、《我思故我信:十大基督徒思想巨擘》、《再思十架真義》、《再思因信稱義》、編著《基督教神學原典菁華》等。

圖書目錄

推薦序一 上帝能夠揀選並且使用有瑕疵的人/汪詠梅/xv
推薦序二 坦露最真實的生命,一部優秀的生命傳記/曾念粵/xix
推薦序三 拼湊生命的碎片,還原你我的生命意涵/莊信德/xxv
前 言/001    
                                           
第一部:序麯/011
第1章:唐郡的柔美山丘:愛爾蘭的童年時光(1898-1908)/013
第2章:醜陋的英格蘭鄉間:學生時代(1908-1917)/039
第3章:法國的廣袤疆土:一次大戰(1917-1918)/063

第二部:牛津/095
第4章:欺騙與發現:成為牛津大學老師(1919-1927)/097
第5章:教職、傢庭與友誼:莫德林學院的早年生活(1927-1930)/135
第6章:最不情願的歸信者:一位純質基督徒的成長(1930-1932)/155
第7章:文人學者:文學研究與批評(1933-1939)/187
第8章:舉國讚譽:二戰下的護教傢(1939-1942)/221
第9章:享譽國際:純質的基督徒(1942-1945)/245
第10章:不受尊敬的先知?:戰後的緊張關係與問題(1945-1954)/271

第三部:納尼亞/297
第11章:重構現實:創造納尼亞的世界/299
第12章:納尼亞:探索充滿想像力的世界/323

第四部:劍橋/347
第13章:轉往劍橋任教:莫德林學院(1954-1960)/349
第14章:喪妻之慟、患病辭世:魯益師最後的時日(1960-1963)/383
第五部:魯益師身後/405
第15章:魯益師現象/407

生平紀事/426
緻 謝/431
註 釋/435
引用文獻/487
索 引/502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1989419
  • EISBN:9789861989617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34.2MB

圖書試讀

推薦序二

坦露最真實的生命,一部優秀的生命傳記


  校園齣版社將於今年六月齣版由英國神學傢麥葛福(Alister E. McGrath)撰寫的《魯益師與他的產地》(C. S. Lewis: A Life: Eccentric Genius, Reluctant Prophet)。對許多基督徒而言,麥葛福的名字應該不算陌生。他的著作超過五十本,其中被翻譯成中文的至少就有二十本,其中包括較具學術性的《基督教神學手冊》(Christian Theology: An Introduction)、《認識三一論》(Understanding the Trinity)、《科學與宗教引論》《Science and Religion: An Introduction》、《歷史神學》(Historical Theology)、《基督教靈修學》(Christian Spirituality),以及比較偏嚮信仰造就的《再思十架真義》(Making Sense of the Cross),《再思因信稱義》(Justification by Faith)、《天路之旅》(The Journey)、《解惑》(Explaining Your Faith)、《懷疑》(Doubt)等。英語世界的基督徒作傢當中,鮮少有人像麥葛福那樣受到華人基督教齣版社的青睞。

  從以上列舉的中譯本即可看齣,麥葛福的研究領域相當寬廣。他在英國牛津大學先後取得分子生物學、神學和思想史等三個領域的博士學位。身為神學傢的他,會喜歡閱讀魯益師的著作實在不足為奇,但是,卻用瞭近二十五萬字的篇幅去寫一本魯益師的傳記,就不免令人感到好奇。

  麥葛福齣生於北愛爾蘭的貝爾法斯特(Belfast),雖然齣生於基督教的傢庭,但在十三歲到十八歲這段期間,一度遠離基督教信仰,轉而接受無神論思想,同時對馬剋思主義產生興趣。及至進入牛津大學攻讀化學時,他受邀參加牛津大學院際基督徒聯盟的聚會,說來奇怪,在中學時期令他倒足胃口的基督教聚會,這時卻對他產生吸引力,並促使他持續參加。麥葛福帶著諸多思想上的疑惑進入這個團體,並隱約感受到靈性上的空虛。憐憫人的上帝並沒有躲避這位浪子誠摯的尋求,透過知名的神學傢邁可‧格林(Michael Green)的講道,他「察覺到基督教對這世界提供瞭比馬剋思主義更令人滿意,也更閤乎道德的答案。」

  他經歷瞭思想上的迷途之旅,並立誌成為一個有思想的基督徒。原本他想放棄攻讀自然科學,轉修基督教神學,但幸好他接受瞭一些人的勸說,在取得分子生物學的博士學位後,纔開始鑽研神學。在形成神學架構的歷程中,他麵臨在福音派神學或自由派神學之間抉擇的兩難睏局。他發現自由派隻是一味迎閤世界最新的趨勢,卻絲毫不加以批判。但另一方麵,福音派缺乏認真的知識內涵,這使他確信自己無法成為一個既有思想、又是福音派的基督徒。在經歷長期的智力與靈性摔角,以及對真理與心靈的追尋後,最終落腳於福音派,因為福音派不隻是本於聖經,也與牧會息息相關,並且能帶來靈性的奮興。他希望透過自己的努力,逐漸扭轉人認為福音派不重知識的印象。

  說到這裡,讀者不難發現麥葛福和魯益師兩人,在人生經歷上有著驚人的平行性:同是齣生於北愛爾蘭的貝爾法斯特,雖然他們都成長於基督教傢庭,但卻從青少年時代便開始遠離基督教信仰。這兩個人都是屬於學霸級的人物,學業的壓力和挑戰未曾難倒過他們,但因為天資聰穎、喜愛思考並努力追求世上的學問,他們若要真誠麵對透過學習所得的諸多價值觀與龐雜的知識體係,勢必得麵對「與上帝摔角」的艱辛歷程。一旦他們在信仰上得到瞭突破,過往在迷途中所經歷和學習的一切,反過來成為他們日後言說上帝時的豐富資源,為許多人帶來祝福。

  中文世界已有多本介紹魯益師生平思想或相關著作的書籍,如《路益師的心靈世界》(雅歌,1989)、《幽榖之旅:C. S.魯益士傳》(海天,1998)、《山腰上的火炬》(校園,2001)、《路益師的奇幻世界》(雅歌,2003)和《魯益師的奇幻王國與真實世界》(基督教文藝,2005)、《魔衣櫥的鑰匙》(美國麥種,2005)、《納尼亞傳奇導讀》(雅歌,2005)、《魔幻王國的心靈世界》(天道,2006)、《納尼亞神學:路易斯的心靈與悸動》(校園,2011)等,相較於它們,本書具有什麼特色?

  首先,這些業已麵世的書籍比較著力於呈現的是,身為基督教作傢的魯益師,但是對於魯益師在文學專業領域,特別是對於他早年的詩作《心靈枷鎖》(Spirits In Bondage)和《戴默》(Dymer)及其重要的學術著作《愛的寓言》(The Allegory of Love)和《十六世紀英國文學史(不含戲劇)》(English Literature in the Sixteenth Century, Excluding Drama),不是隻字未提,就是寥寥數語匆匆帶過。本書厚實的篇幅使得作者得以在呈現身為基督徒作傢的魯益師之餘,也深入地描繪身為文學傢的魯益師。可以說,作者對魯氏的每一部文學著作都提供瞭必要的解說,就連魯益師早期寫過的一篇不算很成功的短篇故事〈天生盲人〉(A Man Born Blind),也沒有輕易放過。

  另外,魯益師在一九三三年模仿本仁約翰的《天路歷程》的筆法寫成的《天路歸程》(The Pilgrim’s Regress),由於涉及複雜的思想史的背景晦澀難懂,齣版後並未引起讀者太多的共鳴。這本書是魯益師寫的第一本小說,在理解魯氏信主前夕如何重構其知識地圖上有一定的意義。麥葛福以六頁的篇幅對這本書進行解析,此舉彌補瞭上述書籍「刻意留白」的缺憾。顯然,作者有意描繪一個全視角的魯益師,但是要達成這個目標絕非易事,麥葛福在神學、哲學、思想史和文學等領域中積纍的素養,使得他得以實現這個雄心勃勃的企圖。

  魯氏最受歡迎的《納尼亞傳奇》係列故事,嚮來是所有介紹魯益師思想的著作關注的焦點,本書作者自然也不例外。他以整整兩章的篇幅,從文學創作的視角剖析魯氏構思納尼亞世界的心路歷程,介紹納尼亞的宏偉敘事,討論《納尼亞傳奇》係列故事的閱讀順序,闡釋係列故事中的一些核心觀念,如納尼亞世界的入口、納尼亞的動物和獅王阿斯蘭的意涵,此外也特別針對《獅子、女巫、魔衣櫥》、《銀椅子》和《最後一戰》中所涉及的神學和哲學議題進行討論。值得一提的是,作者也介紹瞭麥可‧ 沃德(Michael Ward)在二○○八年齣版的《納尼亞行星》(Planet Narnia)中提齣的「納尼亞密碼」(Narnia Code)的觀點。在中文世界中,除瞭筆者曾在《基督教論壇報》上發錶的「七重天與納尼亞世界」專文中(2014 年6 月18-20 日),介紹這個解讀《納尼亞故事集》的全新、極富意義的視角外,就找不到其他的相關論述。麥葛福在二○一三年齣版此書,自然有機會引用沃德的研究成果,這將幫助華人讀者有機會從新的視角來解讀《納尼亞傳奇》。

  神學的素養、以及淵博的知識,使得麥葛福善於運用各路學說來進行說理和分析。在第一章中,他運用心理學傢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的經典研究《宗教經驗之種種》(The Varieties of Religious Experience)來闡釋魯益師在童年時對於「悅慕」(Joy)神奇經歷。在第四章中,他用心理學傢約翰‧ 鮑比(John Bowlby) 提齣的「安全堡壘」的觀念,成功地解釋瞭魯益師小時候擁有的「安全堡壘」,在母親的過世和被迫到寄宿學校讀書時被摧毀殆盡,而後來「莫爾女士提供的大傢庭終於給瞭他尋覓的安全堡壘」。在第十一章中,他運用宗教學者奧托(Rudolf Otto) 的《論神聖》(The Idea of Holy)中關於神祕經驗的分析,來解讀《獅子、女巫、魔衣櫥》中四個孩童初次聽到阿斯蘭的名字在內心產生的反應。類似這樣的例子,在書中俯拾皆是。

  光憑原本的專業學養訓練,麥葛福要為寫齣一本卓越的魯益師傳記,恐怕還會有些力有未逮之感。幸好,他在思想史方麵的訓練,讓他在述說魯益師的故事時的錶現毫不遜色於在評論魯益師的著作時的錶現。從本書的一開始,麥氏立即描繪當時愛爾蘭所麵臨的政治和社會的矛盾張力,藉此來勾勒魯益師齣生時的時空背景,並上溯魯益師的父係和母係的傢庭背景,在此過程中,讀者讀到的不僅是魯益師的傢族史,而且也認識瞭魯益師傢族與整個大時代的關聯性。令筆者感到驚豔的是,麥氏居然取材瞭愛爾蘭一九○一年的人口普查的資料,來糾正大部份傳記作傢對於魯益師一傢地址的錯誤描述。

  見微知著,作者運用史料的純熟能力展現在以下兩方麵:第一,提供宏觀的歷史視角,讓讀者的認識不再侷限於魯益師及其周遭親友的個人遭遇。第二,透過詳細閱讀一手的史料,甚至對魯益師本人寫的傳記的某幾段時間描述進行閤理的質疑,糾正許多過往傳記中齣現的錯誤。在本書第六章中,麥氏就先後兩次透過仔細的考證與推理,推翻瞭歷來傳記作傢對於魯益師信主過程的五個裏程碑,以及從相信神的存在到委身基督教的三段時間描述,並提齣比較閤理的說法。

  透過廣泛的閱讀及詳實的考證,作者極力嚮讀者描繪客觀、如實的路益師。在魯氏六十五年的歲月中麵對的一切不順遂的、令他難堪的遭遇,如和父親疏離且冷漠的關係、對父親說謊、與莫爾夫人之間複雜且曖昧的關係、在謀取教職過程中遭遇的一連串挫摺、在牛津大學莫德林學院中與同事間的劍拔弩張的關係、晚年時麵對酗酒成性的哥哥以及失智的莫爾夫人與喪妻之慟,甚至連他對時間的記性常常齣錯的現象,作者都毫不掩飾地逐一呈現。

  一張圖片勝過韆言萬語。本書的另一個特點在於提供瞭四十一張的圖片和照片,其中有許多是過往的書籍中所欠缺的,而這正是一部優秀的傳記不可獲缺的要素。

  這本書的簡體字中譯本早在二○一八年,即由上海三聯書店以《C. S. 路易斯:天賦奇纔,勉為先知》的名稱麵世。在納尼亞故事的院線片熱潮消退的今天,麵對人口有限的閱讀市場,齣版這樣一本厚實、需要靜下心慢慢品嚐的書,實在需要擇善固執的勇氣與決心。不過,我相信魯益師現象應該不會那麼容易消退,而魯迷們也會渴望透過閱讀對魯益師有更進一層的認識,這本書正是一個絕佳的選擇。

曾念粵
衛理神學院專任老師

用戶評價

评分

說實話,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有點像在看一部結構精巧的懸疑片,隻不過這次的“謎團”不是誰殺瞭誰,而是“這位大師的內心究竟是如何運作的?”。魯益師這個名字對我來說,過去隻是存在於神學院的課本裏,一個遙遠且有點刻闆的符號。但這本書的厲害之處,就在於它成功地“去神聖化”瞭這位人物,把他還原成一個有血有肉、有掙紮、有矛盾的知識分子。我尤其喜歡作者穿插進來的一些個人觀察和推測,雖然這些部分可能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史實”,但它們為我們構建瞭一個立體的魯益師形象。比如,書中對他在特定曆史時期所做的某些決定的心理側寫,讀起來簡直讓人感同身受。作為一個長期關注本土教會發展的讀者,我常常在想,我們現在的信仰實踐,到底有多少受到瞭這些早期思想傢的無形塑造?這本書提供瞭一個絕佳的工具,讓我們反過來審視我們自己的信仰根基。它不是在販賣答案,而是在教我們如何更深入地提問。

评分

對於許多在教會體係中摸索成長的基督徒來說,我們總是渴望找到一個堅實可靠的精神支柱,能夠抵禦外界的質疑和衝擊。這本書,在我看來,提供的恰恰是這種“內在的骨架”。它沒有提供廉價的安慰劑,而是展示瞭一個偉大的靈魂是如何通過不斷的自我審視、辯論和構建,最終形成他堅不可摧的信念體係的。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最後處理的那個部分,關於“傳承與創新”的張力。這對於我們這一代在後現代社會中尋找信仰立足點的颱灣年輕一代來說,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我們需要的不是重復祖輩的口號,而是理解他們如何思考,然後用自己的語言和文化背景,去重新捍衛和錶達那些永恒的價值。這本書就像是一份詳細的“使用說明書”,教我們如何保養和升級我們自己的信仰操作係統,而不是直接給我們一個新的、現成的係統。看完後,我有一種強烈的衝動,想要重新翻閱一些我過去覺得“太難懂”的經典著作,因為現在我知道該從哪個角度切入瞭。

评分

這本書的文字風格,我個人覺得非常“耐人尋味”。它既保有學術研究的嚴謹性,又在敘事上保持瞭一種近乎散文的流暢感。這一點在颱灣的齣版物中其實不太常見,很多學術著作要麼過於枯燥,要麼為瞭吸引大眾而犧牲瞭深度。這本書卻找到瞭一個微妙的平衡點。特彆是它在處理那些復雜的邏輯鏈條時,作者會不時地停下來,用一種很口語化、很“颱灣味”的方式進行總結或提問,瞬間拉近瞭與讀者的距離。我甚至可以想象作者在寫這些段落時,可能正端著一杯手搖飲,對著電腦屏幕沉思。這種親切感,使得那些原本高懸在天空的概念,變得可以觸摸、可以呼吸。看完之後,我感覺自己的思維框架被悄悄地拓寬瞭一點,不再局限於過去被喂養的固定視角。它更像是一張邀請函,邀請讀者走進一個更加廣闊的思想迷宮裏探險。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真的很有意思,那種老派的字體搭配上現代的排版,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眼球。其實我一開始是衝著“護教大師”這幾個字去的,想著大概會是一本很學術、很硬核的基督教神學著作。畢竟在颱灣這個環境裏,能看到這麼直接討論“護教”的書已經不多見瞭,很多時候大傢更傾嚮於選擇比較溫和、比較生活化的靈修內容。結果翻開第一頁纔發現,作者的筆觸完全不是我預想的那種高高在上的說教,反而像是一個老朋友在娓娓道來,把那些宏大的神學議題拆解成瞭我們可以理解的小故事。尤其是在談到一些曆史背景的時候,那種對細節的考究,讓我這個曆史愛好者看得津津有味。感覺作者在試圖搭建一座橋梁,讓現代的讀者能真正走進古代思想傢的內心世界,而不是僅僅停留在書本的知識層麵。我特彆欣賞作者那種不迴避問題的態度,對於一些教會內部的爭議點,他也沒有選擇一筆帶過,而是直麵核心,用一種很成熟的視角去分析。這對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因為真正的信仰探索,就是要學會與復雜的議題共處。

评分

坦白講,颱灣的齣版市場對於這種深度的思想史作品,需求量可能不算特彆大,所以當我看到這本書竟然如此細緻地去探討“産地”——也就是大師成長的環境和思想的土壤時,我真的感到很驚喜。那種對時代背景的描繪,絲絲入扣,完全不是那種為瞭襯托主角而簡單勾勒的背景闆。作者顯然花瞭大工夫去研究當時的社會思潮、哲學辯論,甚至是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瑣碎細節。這讓整本書讀起來非常紮實,沒有那種浮於錶麵的“成功學”或“勵誌”色彩。對於我這種喜歡刨根問底的人來說,這纔是真正的饕餮盛宴。當我讀到某一章,作者詳細分析瞭某個概念是如何在不同文化碰撞中被重新詮釋和定義的,我立刻停下來,拿齣筆在旁邊做筆記。這不僅僅是在讀一位護教大師的故事,更像是在參與一場跨越時空的學術對話。它讓我重新思考,我們現在所信奉和珍視的真理,究竟經曆瞭怎樣艱難的冶煉過程纔來到我們麵前。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