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學傢的筆記:植物告訴我的故事 (電子書)

植物學傢的筆記:植物告訴我的故事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申惠雨
圖書標籤:
  • 植物學
  • 植物
  • 自然
  • 科學
  • 博物學
  • 散文
  • 隨筆
  • 觀察
  • 生命
  • 故事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植物,是佔領地球的堅強夢想傢。
 
  活瞭兩韆年的刺柏,是否會有孤獨的瞬間?植物也有大腦嗎?它們透過什麼來與世界溝通?
  真菌是蘭花長得更美的必要條件,在我們身邊是否有直接與間接幫助我們,讓我們活得更美,如真菌般的人?
 
  蒲公英的種子會自行散播,紫羅蘭和白屈菜的種子透過螞蟻來搬運,無論是自身或他力都能讓種子發揮極緻,那我們人類呢?要讓自己的潛能發揮齣來,需要什麼樣的推動力?
 
  植物學傢申惠雨六歲的時候第一次看植物圖鑑,知道瞭「地錢草」的名字後,此後成長的階段中,不斷發現植物的新麵貌,從此成為一名植物學傢,她開始變成以「植物立場」去學習並研究植物,甚至瞭解植物的「心靈」。
 
  她與植物麵對麵時,總是怦然心動。在漢拿山頂著大風尋找火絨草、在獨島見到滿是傷口與斷裂葉片,反而看見飽受風雨而活下來的證據。人類恐懼生命消失的一天,但對於植物而言,「消失與凋謝」卻是生命更蓬勃的展現。
 
  從植物的根、結果、開花,細微到呼吸,光閤,植物學傢靜靜描繪它們的壯麗姿態。守護瀕臨滅絕的植物是人,但讓植物麵臨滅絕的也是人。她想,如果無法再次相遇,那麼「珍貴」兩個字在生命中代錶什麼樣的意義?
 
  《植物學傢的筆記》寫的,與畫的是植物的生命之書,但也是透視自我的成長之書。我們是否可以像菊花和嚮日葵,為瞭生存而聚在一起,一起綻放,一起實現更偉大的成長。書中的每一株植物彷彿都在啟發我們,找到自己的土壤,你也可以如此綻放,昂揚,美麗。
 
本書特色
 
  ★植物學傢也是植物畫專傢,對植物進行深入調查,翻查文獻資料,仔細看過植物標本,第一年完成,第二年再補充觀察,精細繪製上百張植物畫,這些植物畫與文字一樣同等重要。讓讀者一窺植物畫的精隨,欣賞植物風采。
 
  ★每一篇植物描寫都含有人生啟發,讓讀者在吸收植物知識的同時,深深吟味自然給予我們的重要訊息。
 
  ★本書可作為一樣精巧的特別禮物,贈送給喜愛植物的朋友,也同時緻贈給陷入憂鬱的人,因為《植物學傢的筆記》蘊含豐富的療癒芬多精。
 
  ★認識韓國植物學的第一本入門之書。 
 
各方推薦
 
  【專文推薦】
  重新提煉齣瞭植物另一個價值,與其說那是美感,不如說是一種生命狀態。那狀態或許曾在某個時代,是學者麵對自然的主要態度,然而當代這麼多人想將其召喚迴來,或許正就因為,這種「植物筆記」背後的生活質地,在追逐進步的現代,感覺實在是有點奢侈的事。__作傢 黃瀚嶢
 
  【美麗推薦】
  ●此書翻轉我對植物的刻闆印象,以更詩意更純粹的方式去解釋植物複雜又簡單的生活哲學,真的等不及帶著這本書到戶外走走瞭!—作傢  山女孩Kit
 
  ●如果人的靈魂有顏色和氣味,作者她應當會是我最最熟悉的那種植物魂。—金鼎獎植物科普作傢 王瑞閔
 
  ●我尤其喜愛作者謙虛中的寧靜,沒有過多擬人化與渲染……平穩踏實的敘事圖說,纔能趨近客觀的呈現物種生命演化的輪廓。—北鳥‧自然美學時光
  
  ●進入作者的文字書寫後,就跟插畫一樣,慢慢的,我被吸進瞭一篇篇美麗的筆記裡,這些美麗,充滿作者對植物的愛。—茉莉花園
 
  ●於我,申博士的這本書本身就像是一株充滿活力與生命之美的植物,它花葉繁茂,因為書裡所記載的植物學知識,也溫柔多情,隻因它在申博士的愛裡成長並茁壯。—《通往世界的植物》作者 遊旨價
 
  ●透過精緻具解說性的植物畫,創作齣一本詩集般的植物故事書,每則賞心悅目的知識,都足以陪伴我們度過一段野地的探索時光。—颱灣環境資訊協會理事 董景生
寂靜的見證:一座古老圖書館的秘密 本書是一部深植於歷史塵埃與未解之謎的懸疑小說,帶領讀者走進一座時間彷彿凝固的宏偉建築,探索那些被文字和陰影層層包裹的真相。 序章:時間的氣味 故事始於布萊剋伍德圖書館。這座宏偉的維多利亞式建築,坐落在一個常年被濃霧籠罩的沿海小鎮「灰錨鎮」的邊緣。圖書館本身就像一個巨大的、沉默的墓碑,磚石上爬滿瞭墨綠色的苔蘚,尖頂直插陰沉的天空。人們說,布萊剋伍德不隻是儲存書籍的地方,它儲存著記憶、秘密,以及某種難以言喻的重量。 主人公伊萊亞斯·凡恩,一位略顯落魄的古籍修復師,因為一筆特殊的委託,來到瞭這個幾乎與世隔絕的地方。他的任務,是修復一批據說在百年前一場神秘火災中倖存下來的珍貴手稿。當他踏入圖書館那扇厚重的橡木門時,迎麵而來的是一股混雜著皮革、黴味和淡淡香料的氣味——那是隻有極端古老的紙張纔會散發齣的「時間的氣味」。 圖書館的現任館長,奧古斯塔·赫爾姆斯,是一位目光銳利、行事古怪的女士。她總是穿著深色的長裙,幾乎不與外界交流,彷彿是這座圖書館的守護靈。她對伊萊亞斯的要求極為嚴苛,尤其針對一批編號為“K”的未分類手稿,要求他必須在不移動或損壞其原始裝訂的前提下,進行內部結構的穩定化處理。 第一部:文字的裂隙 伊萊亞斯的工作比他預想的要複雜得多。這些“K”係列手稿,並非普通文獻。它們的紙張脆弱不堪,墨跡模糊,內容更是充滿瞭晦澀的符號、未知的語言片段,以及令人不安的詳細天文圖錶。他很快發現,這些手稿似乎記錄著某種宏大的、跨越數個世紀的陰謀,與灰錨鎮的建立,以及鎮上顯赫的幾個傢族的興衰息息相關。 在修復過程中,伊萊亞斯注意到一個奇特的現象:某些頁麵似乎經過瞭後期篡改。墨水的化學成分不同,筆跡的壓力存在細微的差異。這些「文字的裂隙」引導他開始深入挖掘圖書館的歷史檔案。 他與圖書館唯一的助手,年輕的歷史係學生莉拉·索恩建立瞭聯繫。莉拉對圖書館的歷史充滿好奇,但她對館長奧古斯塔心存畏懼。在莉拉的幫助下,伊萊亞斯找到瞭關於布萊剋伍德傢族——圖書館的創建者——的隱藏記錄。記錄顯示,布萊剋伍德傢族的核心成員,似乎癡迷於一種被當時學術界視為異端的「非歐幾裏得幾何」和對「恆星運動」的極端預測。 隨著調查的深入,圖書館內開始發生怪事。深夜,書架上的書會無故傾倒;伊萊亞斯總感覺有人在觀察他,但在轉身時,隻見過道上空空如也,隻有窗外海霧更濃。他開始懷疑,這些手稿的內容是否具有某種「影響力」,能夠扭麯現實或引發幻覺。 第二部:迴廊的低語 伊萊亞斯在修復一本關於古代製圖學的手稿時,發現瞭一個隱藏的夾層。夾層中隻有一個物件:一枚黃銅製的圓規,其刻度異常精確,並且在其中一端刻有類似於某種星象圖案的微小標記。 這個圓規似乎是解開“K”係列手稿謎團的關鍵。當圓規的尖端接觸到手稿中的特定符號時,原本模糊不清的文字竟然奇蹟般地清晰瞭一瞬,露齣瞭更為駭人的內容——關於一場預言中的「歸來」,以及需要通過特定的「幾何校準」纔能實現的儀式。 館長奧古斯塔察覺到瞭伊萊亞斯的動作,她的態度變得更加冷淡和具有威脅性。她警告伊萊亞斯停止探究那些「不屬於他領域」的東西,否則他將會麵臨比失業更嚴重的後果。伊萊亞斯意識到,奧古斯塔並不是在保護書籍,而是在守護一個黑暗的秘密。 莉拉通過研究地方誌,發現瞭一段被官方歷史抹去的記載:一百年前的那場火災,並非意外。那是一次阻止某個秘密社團進行「校準儀式」的行動。而布萊剋伍德傢族的幾位重要成員,在火災中「失蹤」,而非死亡。 伊萊亞斯推斷,“K”係列手稿的真正目的,是提供一個在特定時間、特定地點,以特定方式重啟儀式的「藍圖」。而圖書館本身,或許就是那個「特定地點」的一部分。 第三部:建築與星空 在一個風暴肆虐的夜晚,伊萊亞斯在圖書館深處的地下閱覽室,找到瞭一張巨大的、未曾張開過的羊皮紙地圖。這張地圖並非描繪地理,而是描繪圖書館的結構與地下管道係統,並在中心標記瞭一個被稱為「核心室」的位置。 他利用黃銅圓規的標記,最終在圖書館主閱覽室中央的一塊厚重地毯下,發現瞭一個隱藏的入口。 進入核心室,伊萊亞斯的呼吸幾乎停滯瞭。這不是一個普通的地下室,而是一個巨大的、由複雜的石雕和金屬線路構成的裝置。石牆上刻滿瞭與“K”係列手稿中完全相同的幾何圖案。在房間的正中央,有一個可以鏇轉的基座,基座的頂部有一個凹槽,尺寸和形狀,與他手中那枚黃銅圓規完美契閤。 與此同時,館長奧古斯塔齣現在入口,她的臉上不再是冷漠,而是充滿瞭狂熱的堅定。她承認瞭自己是布萊剋伍德傢族最後的血脈繼承人,她花費畢生精力,隻為完成祖先們未竟的事業——利用圖書館的獨特地理位置和建築結構,在特定的星象排列下,觸發這個「校準儀式」,以迎接某種「更高維度的存在」。 伊萊亞斯必須在儀式完成前阻止她。他意識到,這不僅僅是修復古籍的任務,而是一場與時間、與瘋狂信仰的較量。他必須利用自己對紙張和結構的瞭解,破壞這個裝置的穩定性。一場在黑暗、書香與瘋狂低語中展開的對決,決定著灰錨鎮,乃至整個世界的命運,是否會被那些來自星辰深處的古老存在所重塑。 《寂靜的見證:一座古老圖書館的秘密》 是一部探討知識的邊界、信仰的極端以及歷史真相如何被權力與恐懼扭麯的力作。它邀請讀者一同解讀那些被塵封的羊皮紙,聆聽建築本身所低語的禁忌故事。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申惠雨
 
  她是一位植物畫畫傢,也是研究植物的學者。大學時期鑽研生物學,並取得植物分類學博士學位。從植物形態學分類及係統演化等傳統研究開始,現正進行植物DNA編碼和植物基因組研究等最新研究,為緻力於擴展植物生態學領域研究範疇的新進研究學者。
 
  陸續於二○一三年、二○一四年、二○一八年、二O二二年參加英國皇傢園藝協會的植物藝術展,並且皆取得金牌獎,同時榮獲最佳植物展示獎和審查委員特別獎。她是英國皇傢園藝協會史上唯一一位連續四次獲得金牌獎和特別獎的作傢。英國皇傢園藝協會、美國卡內基美隆大學、韓國環境部國立生物資源館等,皆曾收藏其許多幅畫作。
 
  她曾赴海外植物園、自然歷史博物館、大學、研究所等進行研修與交流,緻力於推廣韓國鮮為人知的生物繪圖領域,目前亦積極參與整閤植物分類學和生物繪圖領域的國內外展會、植物諮詢中心、演講、兒童教育等各種活動。
 
  封麵繪圖:申惠雨(水彩,45x45cm, 2015)局部
 
審訂者簡介
 
林政道
 
  國立嘉義大學生物資源學係助理教授暨生物多樣性中心主任。
 
譯者簡介
 
何汲
 
  韓國慶熙大學新聞研究所畢業,現為自由譯者,將翻譯視為第二人生,譯作類型涵蓋圖文漫畫、商業財經、社會人文、旅行遊記、心理勵誌、企業管理、生活休閒、親子教育、食譜等主題。

圖書目錄

【專文推薦】感覺有點奢侈的植物筆記/作傢 黃瀚嶢
【美麗推薦】翻轉植物的刻闆印象/作傢山 女孩Kit
像詩一樣/金鼎獎植物科普作傢 王瑞閔
謙虛中的寧靜/北島‧自然美學時光
被一篇篇美麗吸引……/茉莉花園
植物學知識如此溫柔多情/《通往世界的植物》作者 遊旨價
詩意的野地探索時光/颱灣環境資訊協會理事 董景生
【序】013

CHAPTER 1 閃耀的開始
note 01 隱藏的幫手們 024
note 02 直到見光為止 032
note 03 現在正是花開時刻 040
note 04 驅動世界的小粒子 048
note 05 蕨菜的四億年 056
note 06 落在大地的葉子 064

CHAPTER 2 獨自站在原野之上
note 01 漂浮在水上的勇氣 076
note 02 這樣的地方,也有草綠色! 084
note 03 樹的盔甲 092
note 04 倖存下來的歷史 100
note 05 儘管如此,獨島的植物 108

CHAPTER 3 堅忍不拔的夢想傢們
note 01 轉嚮,更近目標 118
note 02 樹葉們有理由的行進 126
note 03 治水的植物 136
note 04 植物猛獸們 146
note 05三顆種子去嚮何處 154
note 06 優雅的毒氣 162

CHAPTER 4一起聚集朝嚮天空
note 01 芳香的森林 172
note 02 朝嚮均衡 178
note 03 一朵菊花 186
note 04 澤八仙花花瓣的祕密 194
note 05 達爾文鍾愛的蘭花 202
note 06 染紅地球的植物們 210

CHAPTER 5 森林之心
note 01從氣孔展現的世界 220
note 02 根的思維 228
note 03 利他性植物 236
note 04 直到朋友來到我身邊 244
note 05 在名字裡融入尊重 252
note 06 如果無法再次相遇 260
note 07 植物之心 268
note 08 風前的燈火 276

參考文獻 284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1797403
  • EISBN:9789861797441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固定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44.9MB

圖書試讀

推薦序
 
感覺有點奢侈的植物筆記
作傢/黃瀚嶢
 
  《植物學傢的筆記》是個相當樸素的書名,但讀者首先必須知道,當代植物研究者,絕少會做圖文筆記,更遑論在筆記之外,額外思考關於生命的課題—因此,這書名或可讀齣更複雜的意涵。
 
  隻要稍加翻閱,就會知道本書同時呈現瞭作者許多極精緻的科學插畫(事實上,每幅插畫,都隻是其原畫作的一小部分而已),本書的圖與文對我而言,絕對是需要等量齊觀的。
 
  兩年前,從一本設計雜誌上,我再次看到HyeWoo Shin(本書翻作申惠雨)這個名字,以及她高辨識度的植物繪圖作品。通常在標注為「植物藝術」(Botanical art)這類型的繪畫中,繪者都會盡量呈現一株植物最燦爛的時刻,可能是盛花、盛果的枝條,或者結滿孢子的蕨葉,旁邊頂多補充一些細節特寫—然而申惠雨的許多作品,是將一朵花從花苞、初綻、盛開乃至凋萎與結果的整個過程,畫成連環圖;從種子萌芽到孢子釋放,她總選擇將這些精細繁複的過程,一絲不苟地呈現在觀者眼前,甚至整棵遠觀的樹形,草花的生長環境,也常淡淡地描繪在一角,彷彿意圖看盡這種植物的所有細節,與每個時間切麵。
在雜
  誌的訪談中,申惠雨曾說:「與其說我畫的是靜物畫,不如說是我在創作『肖像畫』。」真正好的肖像畫,遠不止描繪外觀,而是要能呈現對象的整個生命歷程、社會關係與生活環境,那是嘗試道盡一切的繪圖。本書前言中,作者自述其每一幅植物繪圖,都至少經歷一年的深入調查,纔能蒐集完所有的細節,成為最終的圖版—我相信這是真的,她所操作的,是相當純正而古典的博物學式繪圖,這種不隻極有企圖,也極有耐心的繪畫方式,每次看到的第一反應都是,啊,多麼奢侈啊。
 
  這種欽羨,除瞭是針對作品的極緻精細,與態度上極緻的專注執著外,也是對於,她竟能有這樣的時間精力,如此認真對待這單一種植物。身為第一線的研究者,據聞作者實際參與的研究項目,除瞭植物的形態分類,也包含發育、基因體與生態學等麵嚮,這種全麵式的觀察,確實是「博物學傢」的態度,不得不說,許多當代研究者,尚擔不起這樣的稱號。
 
  這是我以圖像與短短的專訪所理解的申惠雨,因此當收到《植物學傢的筆記》書稿,並再次一眼認齣她的圖之後,我得以重新用文字再次認識這位植物學傢。
 
  本書的章節段落呈現瞭不同層次,除瞭植物形態適應的概論性介紹外,也包含瞭植物生長發育的細節,有時帶入最新的科學研究,或與其他的科普文本進行對話(例如反駁「植物的祕密生命」)。申惠雨的文字沒有過度奔放的渲染,呈現一種科學的內斂態度,這跟她的圖畫是一緻的。每篇文章最末,通常會有一段從植物中獲得的思索—這些素樸的,像剛從土中長齣的話語,有時會讓我錯以為是十九世紀的文字,像老派博物學傢的日記,帶著純真與輕盈,這又再次迴應瞭其繪畫的古典質地。
 
  申惠雨還說過非常博物學的另一句話:「人們常問我是如何同時勝任植物學研究和插畫兩件事⋯⋯但對我而言,我一直都是在做同一件事,也就是植物學。」
 
  我必須再次強調,此處的植物學,未必是學院中的研究日常,或許這種帶著輕盈與藝術性的「植物生活」,是重新提煉齣瞭植物另一個價值,與其說那是美感,不如說是一種生命狀態。那狀態或許曾在某個時代,是學者麵對自然的主要態度,然而當代這麼多人想將其召喚迴來,或許正就因為,這種「植物筆記」背後的生活質地,在追逐進步的現代,感覺實在是有點奢侈的事。
 
作者序
 
  地錢草(Androsace umbellata)開瞭。小小的葉子簇集成團,從地上冒瞭齣來。即使這樣,一束葉子也不過是硬幣大小。如果隻是透過照片來看地錢草,很難在田野上找到它,甚至要趴在地上纔能看到,因而它的樣子比想像中更為可愛。從圓圓的葉子中間,爬上細如絲的花柄,如雨傘一樣地展開。每個花柄的末端都結著點狀的花托,白色的花朵倏然地綻放開來。這是它耀眼的開始。一如其名地迎接著春天。今年春天,地錢草依然以同樣的姿態盛開,在陽光下光彩奪目,讓我心動不已。
 
  童年時代的記憶非常深刻。也許那時遇到的植物,也為我決定瞭一生誌業。雖然我是進入大學之後,纔正式以做學問的方式研究植物,但是在那之前,我便已開始穿梭於林野之間,或者在母親的庭院和陽臺上仔細觀察植物。有時候在研讀專業書籍或圖鑑之前,總會先感受到一些東西。除瞭感到美麗或神奇之外,我度過瞭對植物充滿好奇的童年時期,也曾希望生而為植物,因為我覺得它們獨自站在陽光和雨中的原野上,似乎也不覺得孤單,而且植物也是地球上唯一能生產能量的生產者。雖然植物總是活在同一個位置上,卻是佔領地球的堅強夢想傢。
 
  有時候人們因為我專攻植物學,說我看起來像棵植物,或者是個像植物的人。然而我終究是人類,是生物學上歸類為哺乳綱之下的智人種(Homo sapiens),所以隻能以動物的視角來理解植物。即使學習瞭植物的形態、演化、係統、遺傳、生態等多方麵的植物學領域,可能還是永遠也無法正確地理解植物。不過,幼年時期對植物的好奇心越來越大且有增無減,所以我一直在鑽研植物學。
 
  另一方麵,在學習植物的過程中,身而為「人」所要經歷的痛苦和睏難,若在大自然中以「人」的角度麵對植物的話,也可以加以剋服。最近追求療癒和舒適的人們曾感嘆說,植物正被大量消費瞭。但是我從植物那裡得到瞭很大的安慰。在社會上身而為「人」地生活,我一直飽受傷害而關上心門,顛顛簸簸地走在人生旅途中。某一天,感到工作堆積如山,想不齣究竟為誰所愛時,我想起瞭獨自站在原野上的植物,而且它們的影像立即浮現在腦海,我再次明白瞭身而為「人」該如何生活、何謂幸福,並重新思考瞭前行的道路。
 
  比起擔心我所愛的人在茫茫人海中隱沒,我更擔心對方離開人世。然而,對地球上所有的生命來說,消失不僅僅是一件重要的事情,更是一件美好的事情。當我看到花草凋謝之後,堆成瞭乾枯而破碎的植物碎片時,明白瞭逝者已逝不復相見;又或者碰見活瞭數韆年的樹木,就會理解到我將比它先消失的道理。在植物標本室見到的數韆、數萬個標本,最終都是死去的植物。所以,遇到活生生的植物時,我就會感謝自己和植物曾經在地球上活著,這種相聚在一起且仰天而立的事情,是多麼彌足珍貴。
 
  很多人退休之後走在路上會說齣:「哇!花又變得好漂亮」「叫什麼名字呢?」等話來。我認為如果這些人在幼年時期與自然多親近,也許就能更早一些,或者一輩子都能從植物那裡得到安慰,一起幸福的瞬間也會更多。
 
  植物畫則是我對於所畫的植物物種進行深入調查,並觀察其一生後,至少歷時一年製作而成。畫的時候,我曾做過文獻調查和長時間觀察,仔細看過很多植物標本,這是段漫長而艱辛的過程。如果錯過需要觀察的重要部分,經常要等到第二年。如同這般辛苦的過程,在完成所有內容集結成一幅畫時,我會感到無比欣慰。對我來說,許多畫作的採集就像做完科學實驗後完成的論文一樣重要。人類會去定義和解釋其他生物,科學傢們常被視為製定對自然的規定和規則的人類中心主義(Anthropocentrism)代錶。但是對我而言,植物學是從植物的立場去理解並學習如何解釋它的過程。相較於以人類的立場去呈現造型上的美麗,我是站在植物的立場上,透過畫作來呈現地球生存的形態、生態及進化等。這是我透過科學的訓練,勾勒齣對植物的熱愛。相信這種植物畫可以提供任何看這本書的人,分享愛護植物的機會。
 
  地球上有許多植物的種類,有各種美好的故事。本書中所包含的植物故事雖然過於簡短和不足,但是希望成為讀者站在植物的立場思考、瞭解植物心靈的瞬間。一如演員獲得體會別人的人生,而非自己人生的樂趣一樣,我總是思考人類在認識和經歷其他生物的過程中,獲得無限想像力和喜悅的情形。我相信在我們試著努力去理解各種生物的過程中,將會重新認識到在我們身邊的生物是多麼珍貴的存在。此外,我也希望人們可以自然而然地產生熱愛植物的心,並且守護大自然。
 
  我把在SERICEO網站(www.sericeo.com)兩年八個月期間,每月刊載一篇的《植物學傢的筆記》內容加以整理,並且收錄在本書中。最初的十五篇稿子是一口氣寫完及拍攝影片,連載瞭一年三個月;現在迴想起來,好像什麼都不懂,就覺得可以挑戰這個目標似的。當初原想說每個月寫一、兩篇稿子,然後拍攝,最好每個月都調整一下,由於有個去美國研究的行程,所以隻好短時間內一次製作瞭十五篇,然後就去瞭美國。之後因為是每月刊載一篇,這纔感覺到自己的不足。當我每個月看到這些連載的影片時,都會覺得可以做得更好,或是感到內容過於艱深,可以用更準確的方式錶達,雖然有這種遺憾和體悟,但都是在刊登之後的事瞭。
 
  不過,我還是感謝那些讓我和植物變得親近的人。這十五篇文章連載完成之後,我迴到韓國,再次接到撰寫另外十七篇的提案,我每個月寫一、兩篇文章,然後拍攝,花瞭兩年八個月的時間完成。雖然原以為會比剛開始一無所知時好上許多,然而隻是再次確認瞭自己的文筆和口纔並沒有多少長進。我一直苦惱著是否要提及常見的內容,專業的內容要包含多少?以及我喜歡的東西,別人也會喜歡嗎?如今迴想起來,我好像很草率地說明瞭植物所蘊藏的故事,覺得很對不起植物。
 
  我六歲時第一次看到植物圖鑑而得知地錢草的名字,如今記憶猶新。由於不斷發現植物的新麵貌,而一再感到驚訝,覺得它們又可愛又讓人心動。希望讀完這本書後,讀者們能夠在看到植物時,也體會到這種感受。
 
  雖然身為新進的科學傢,有感於自己學識不足,無法與資深研究員(senior researcher)相提並論而一再婉拒,但是感謝給予我機會,並說服我寫作的孫仁淑(譯音)製作人和SERICEO公司的相關人員。在寫書的過程中,我單純地認為隻要把當初為瞭拍攝影片而寫的稿子,原封不動地收錄進去就可以,但是拍攝影片和寫作真的是兩碼事。我的笨拙和不足就像製作影像時一樣,在開始寫作的時候也反覆齣現,即便如此,感謝金英士(譯音)編輯和薑智慧(譯音)編輯還是循序漸進地激勵著我。
 
  小時候,誰也沒想到我會選擇植物學,因為我在鄉下曾經以擅長繪畫而聞名。由於想同時學習植物和畫畫,所以選擇瞭時裝設計當成輔修,不論是哪個學校的美術係,我都曾經去打聽瞭一番,也曾獨自整理和調查畫傢們的作品。由於有瞭解我對美術的熱愛的植物學教授和前輩們,我纔能開始畫植物。多虧瞭教授們和前輩們,我學會瞭在生活中帶著各式各樣的夢想去挑戰。此外,透過專業書籍和圖鑑,我也瞭解瞭很多植物,從教授植物分類學的許多教授和前輩們、一起學習的同事和後輩們那裡也學到瞭很多,由衷地謝謝大傢。
 
  最後,非常感恩父母讓我擁有愛護植物的心,並且給予我持續學習和畫畫的動力。

用戶評價

评分

說實話,一開始看到「植物學傢筆記」這個書名,我有點擔心內容會過於學術化,畢竟過去有些科普書寫得太過艱澀,讀到一半就想闔上瞭。但這本真的完全打破瞭我的預期。它給我的感覺更像是一趟由內而外的深度旅行,不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視角的轉換。作者似乎非常擅長捕捉那些微小的、容易被忽略的生命細節,比如葉片氣孔的開閤、根係在土壤中的無聲競爭,或是花粉傳播的精準計算,這些細節被描繪得栩栩如生,讓我彷彿能親眼看見細胞層級的壯闊戰爭與閤作。對於我這樣對自然懷抱好奇心,但又非專業人士的讀者來說,這種「從宏觀到微觀,再迴歸整體生態係」的寫法,提供瞭極佳的閱讀引導,完全沒有閱讀壓力,卻能紮實地吸收新知。

评分

這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一點,在於它對「時間感」的處理。植物的生命週期與人類的快節奏生活截然不同,作者透過細膩的觀察,讓我們得以慢下來,去體會那種緩慢卻堅韌的生命力。書中探討瞭樹木的年輪如何記錄下數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氣候變遷,那種厚重的歷史感,是書本裡任何一張圖片或圖錶都無法傳達的。每一次翻閱,都像是在與一位經歷瞭漫長歲月的智者對話。文字的選用極富畫麵感,雖然是探討科學主題,但行文之間流淌著一股對生命本質的敬畏之情。我甚至覺得,它不隻是一本關於植物的書,更像是一本關於「耐心」和「存在」的哲學筆記。

评分

這本筆記集的編排和文字質感,散發著一種老派的、紮實的求知慾。它不像某些新潮的科普書追求譁眾取寵的標題或設計,而是專注於內容本身的精準與豐富。作者似乎將自己多年來在田野間的觀察、實驗室裡的鑽研,都濃縮成瞭這些篇章,文字間充滿瞭第一手的真實感與熱情。讀到一些關於植物如何進化齣驚人生存策略的段落時,那種智力上的滿足感是非常強烈的。它提供瞭一個極佳的切入點,讓對園藝略有涉獵的讀者能進一步探究科學原理,也讓對自然科學感興趣的學生能找到一本可親近的進階讀物。整體而言,這是一部值得反覆翻閱、細細品味的佳作,每次翻開都能帶來新的領悟。

评分

這本書簡直是近期我讀過最讓我耳目一新的科普讀物瞭!它巧妙地將植物學的嚴謹知識,用一種非常生活化、甚至有點詩意的筆調呈現齣來。我特別欣賞作者如何不隻是羅列學名和結構,而是深入探討每種植物背後所承載的文化意涵和生態哲學。例如,書中描述某種常見的藥草,不隻講瞭它的化學成分,更講瞭它在颱灣不同族群傳統醫學中的地位與使用禁忌,讀來讓人不禁讚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以及人類與之共存的智慧。那種「原來身邊的草木都有這麼多故事」的驚喜感,貫穿瞭整本書的閱讀體驗。作者的敘事節奏掌握得極好,該嚴謹時毫不含糊,該抒情時又讓人沉醉,讓原本可能枯燥的植物分類學讀起來也像在聽一位資深植物學傢在自傢花園裡娓娓道來,非常接地氣,又充滿知識的厚度。

评分

坦白講,市麵上關於自然主題的書籍多如牛毛,要找到一本真正能讓人「讀進去」且兼具深度與趣味的並不容易。這本《植物學傢的筆記》成功地在兩者之間找到瞭完美的平衡點。它沒有故作高深的術語堆砌,也沒有流於錶麵的人文八卦,它真正做到瞭以科學為骨架,以人文為血肉。我特別喜歡其中幾章對植物間「交流網絡」的描述,那種地下菌絲網路的隱形通訊,簡直比任何科幻小說描寫的都來得震撼。這本書不僅讓我重新認識瞭身邊的綠色夥伴,更讓我開始反思人類在地球生命網絡中的定位,視角變得更謙卑、更廣闊。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