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愛情太感性,所以需要戀愛心理學:愛情三角形×演化心理學×依附理論,戀愛其實是一種理性的衝動 (電子書)

因為愛情太感性,所以需要戀愛心理學:愛情三角形×演化心理學×依附理論,戀愛其實是一種理性的衝動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張曉文
图书标签:
  • 愛情心理學
  • 戀愛
  • 依附理論
  • 演化心理學
  • 愛情三角形
  • 情感
  • 理性
  • 人際關係
  • 自我成長
  • 電子書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別只是想戀愛,卻不懂戀愛;
正因為是小情小愛,才更需要大學問!

10個愛情的真相×10種戀愛小心機
想脫單必看,防渣男必讀的戀愛先修課
讓你墜入愛河不溺死,落入情網不受困

【看臉時代,帥哥美女最吃香?】
「美的就是好的」,這在心理學裡叫做「月暈效應」。
研究發現,我們認為有外表吸引力的人更有可能善良、堅強、有趣、外向、個性好、有教養,未來的個人發展更好。
事實上,2010年,德國和美國的3位科學家共同發表重要研究結果:顏值與評價之間存在著拋物線的關係:不漂亮的人不討人喜歡,過於漂亮的人也不討人喜歡,而中等漂亮的人最討人喜歡。
研究者認為,「美的就是好的」僅僅對中等漂亮的人適用,所以說,美麗夠用就行!

【暈船,到底是暈對方還是暈你的幻想?】
親密關係中有種狀態叫做「戀愛成癮」,是指一個人必須不間斷地談戀愛,才能撫平空虛的內心和焦躁。他們無法忍受感情的「空窗期」,他們患有「孤獨恐懼症」。一旦喜歡的對象偶爾需要他(她)們時,這些人會欣喜若狂、奮不顧身。
成癮者往往缺乏自我價值感。他們都在為關係、為一個不會得到回應的對象無止境地付出,當被對方需要時,才覺得自己是有價值的、自己的存在是有意義的。
表面上,這些人看起來好像陷在愛情裡,其實是陷在對關係的依賴裡。

【是誰決定了我們在愛情中的樣貌?】
發展心理學家約翰.鮑比透過主要照料者與嬰兒之間的關係為研究主題,發展出知名的依附理論。該研究調查了美國的年輕人,大概有60%的人認為他們和別人相處輕鬆愉悅,他們很容易信賴他人,擁有安穩的親密關係。這些人回憶自己的童年經歷,他們大多擁有充滿愛心的、溫暖的、充分支持孩子的父母。
剩下40%的人則焦慮又矛盾,他們不是把自己封閉起來,覺得自己建立一段親密關係很困難;就是對戀人過分依賴,患得患失。這些感到不安全的人也認為他們的父母不負責任、不可靠,讓他們小小年紀就覺得世態炎涼。
我們兒時與父母的關係,其實深刻地影響了我們長大後和朋友、愛人的關係。

本書特色:
本書作者以心理學的角度,深度解析情感關係裡的種種可能。作者透過簡單易懂的說明,使讀者能更加理解在人際互動中潛藏的理論,並能對應生活中的事例,從而改善自己的人際關係。

情感的航线:在复杂人际关系中寻找方向 在现代社会中,人际交往的广度和深度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我们渴望连接,寻求理解,却常常在情感的迷雾中感到迷失。这本书不是关于某一本特定书籍的介绍,而是对我们日常生活中普遍面临的情感困境、关系动态以及自我认知的深入探索。它旨在提供一套观察和理解人与人之间互动模式的工具,帮助读者在变幻莫测的情感世界中,锚定自己的方向。 第一部分:关系的基石——理解内在的驱动力 人类的每一个行为,尤其是与他人建立连接时的行为,背后都有一套复杂而深刻的驱动机制。我们常常将冲动归咎于“感觉”,但真正的核心往往隐藏在更深层次的心理结构之中。 1. 早期经验的投影:我们如何学习爱与被爱? 我们的童年,尤其是与主要抚养者的互动模式,如同心灵的蓝图,决定了我们成年后如何看待亲密关系。这种早期的依附模式,并非不可改变的宿命,而是理解当前关系模式的起点。当我们回顾自己的情感反应——为什么在被忽视时会感到恐慌?为什么在被过度关注时会感到窒息?——我们实际上是在审视这些早期的“脚本”。 2. 情绪的化学反应:大脑与心跳的同步 爱情、迷恋、依恋,这些宏大的情感体验,无一不是大脑中复杂神经化学物质共同作用的结果。多巴胺带来的欣快感,催产素建立的信任感,以及皮质醇在压力下的激增,共同编织了我们体验情感的感官世界。理解这些生理基础,并非是要将浪漫化为冰冷的公式,而是提供一个参照系:当激情褪去,我们如何从纯粹的化学反应转向更持久的情感承诺?这本书将探讨如何识别那些纯粹的生物性驱动,并将其与更成熟、更具选择性的情感投入区分开来。 3. 自我边界的艺术:我是谁与我们是谁的平衡 亲密关系最大的挑战之一,在于如何在保持独立个体完整性的同时,实现深度的融合。许多关系困境源于边界的模糊或过度刚硬。本书将深入探讨“自我”的概念如何在关系中被重新定义和协商。学会清晰地表达需求、设置界限,并且尊重他人的界限,是维持健康长期关系的关键。这需要一种内在的勇气——既敢于靠近,也敢于退开。 第二部分:互动的迷宫——解析关系中的动态 关系不是静态的画面,而是一场持续的舞蹈,充满了推拉、同步与失衡。理解这些动态,能够帮助我们从被动的参与者转变为积极的塑造者。 1. 沟通的盲区:倾听的艺术与言语的陷阱 我们每天都在说话,但真正有效的沟通却常常缺席。许多争吵并非源于观点的根本冲突,而是因为“未被听见”的感觉。本书将着重分析非暴力沟通的原则,区分表达感受与指责他人之间的微妙界限。同时,也会探讨“消极假设”的危险性——当信息缺失时,我们的大脑倾向于自动填补负面内容。识别并挑战这些假设,是解开许多误会的钥匙。 2. 冲突的正面意义:成长的催化剂 冲突是关系不可避免的一部分,但它本身并非是终结者。如何处理冲突,决定了关系的走向。本书倡导将冲突视为信息反馈系统,而非战争。通过结构化的冲突解决模式,我们可以学习如何带着尊重和好奇心去面对分歧,将矛盾转化为加深理解的机会。关注“我们共同的目标”,而非“谁对谁错”,是解决冲突的有效路径。 3. 吸引力的悖论:熟悉与新鲜感的张力 吸引力是关系的起点,但它也常常是维护关系的难题。初期强烈的吸引力往往基于对“理想化自我”的投射。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开始看到伴侣的真实面貌,这种“去理想化”的过程是危险的,但也蕴含着深层联结的潜力。如何持续地为关系注入新鲜感,同时深化对彼此的接纳,是探讨亲密关系长期存续的永恒主题。 第三部分:重建认知——从感性冲动到理性选择 情感的体验是本能的,但我们如何回应这些情感,则是理性的选择。本书的最终目标是帮助读者建立一种更加成熟、更具前瞻性的情感视角。 1. 情感的“元认知”:跳出情绪看情绪 元认知,即对自身思维过程的认知,在关系中表现为“跳出正在经历的情绪,审视自己正在做什么”。例如,当你感到被背叛的愤怒时,元认知能让你问自己:“我现在的反应是基于当下事实,还是过去未解决的创伤在作祟?”培养这种观察者的视角,能有效避免被情绪的洪流裹挟,做出冲动的决定。 2. 价值观的校准:我们朝着同一个方向前进吗? 激情可以掩盖价值观的差异,但长期关系无法承受根本信念的不一致。金钱观、对家庭的定义、对个人成就的看法——这些深层次的价值观,才是决定关系长期稳定性的关键。这本书鼓励读者进行诚实的自我评估和伴侣间的深度对话,确保双方在宏观的人生目标上保持对齐。理性地评估情感的吸引力能否超越现实生活中的结构性差异,是一种必要的成熟。 3. 关系责任感的回归 最终,健康的关系不是建立在“对方必须满足我所有需求”的幻想上,而是建立在双方都对这段关系的质量负起责任。这意味着主动地投入时间、精力,愿意进行自我修正,并且理解“爱是一种动词”,它需要持续的行动和意愿来维系。 这本书提供的是一套思维框架,用于解构我们习以为常的情感体验,将那些看似神秘、不可捉摸的“爱意”和“冲突”,转化为可以观察、可以学习、可以改进的人类互动模式。它引导读者从被动的被情感驱使,转变为主动地设计和维护高质量的人际联结。

著者信息

張曉文,大學心理學與職業發展專職教師,專業心理諮商師,線上開放式課程名師。她的心理學課程因為兼備科學性、趣味性、實用性,而深受學員追捧和喜愛,在網路上擁有超過百萬學習者。

图书目录

前言

第1章 吸引方程式
1.1 看臉的世界
1.2 你這麼可愛,當好花瓶就夠了吧
1.3 地球上另外一個自己
1.4 世人那麼多,偏偏喜歡你
1.5 拓展:你們是什麼關係

第2章 擇偶日記
2.1 女人愛財,男人好色
2.2 完美先生和差不多先生
2.3 防「渣男」指導手冊
2.4 是我一直太懂事
2.5 拓展:自尊的測量

第3章 脫單說明書
3.1 世界孤單, 需要一個同類
3.2 脫單指導手冊
3.3 你為什麼這麼孬
3.4 為什麼開口的第一句話用幽默的方式不妥
3.5 拓展:孤獨的測量

第4章 友誼和愛情
4.1 永不凋零的「塑膠姐妹花」
4.2 為何舊知己變不成老友
4.3 女人的友誼面對面,男人的友誼肩並肩
4.4 友情以上,戀人未滿
4.5 拓展:回憶一個我的異性好友

第5章 愛之初體驗
5.1 暗戀桃花源
5.2 粉絲與偶像的愛情故事
5.3 你問我愛你有多深,「備胎」代表我的心
5.4 請向另一個「孤島」打電話
5.5 拓展:潛意識分析──你隱藏自己的程度有多深

第6章 冰點與沸點
6.1 愛情來得太快,就像龍捲風
6.2 史坦伯格的愛情三角形
6.3 浪漫之愛的冰點與沸點
6.4 請給愛情一個期限
6.5 拓展:喜歡和愛情的測量

第7章 愛情經濟學
7.1 論愛情合作有限公司的開業
7.2 論愛情合資有限公司的倒閉
7.3 論公司兩大股東的權力博弈
7.4 愛情銀行的不平等合約
7.5 拓展:親密關係中自尊的測量

第8章 愛情學分課
8.1 誰決定了我們的愛情學分
8.2 只要一顆糖,別說愛情苦
8.3 一個人要像一支隊伍
8.4 愛情是宿命還是成長
8.5 拓展:成人依戀的測量

第9章 失戀症候群
9.1 失戀是一種病
9.2 得不到已失去,總是最登對
9.3 我們都沒錯,只是不適合
9.4 最熟悉的陌生人
9.5 拓展:離婚的信號

第10章 愛人和敵人
10.1 相愛沒有那麼容易
10.2 親密敵人
10.3 別對我說謊
10.4 背叛了還能原諒嗎
10.5 拓展:你有成為背叛者的傾向嗎

參考閱讀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324695
  • EISBN:9786263324787
  • 規格:普通級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6MB

图书试读

前言

5塊錢買個男(女)朋友?──親密關係的祕密

  在我的課堂上有個遊戲超級受歡迎,叫做「5塊錢買個男(女)朋友」。

  對,5塊錢,只要5塊錢,你就可以擁有一個心儀的對象。

  心動了?遊戲開始。

  如果你是女性,你要「買個」什麼樣的男朋友呢?

  遊戲結果十分有趣,某些群體有著極其相似的答案,你不妨來猜猜看。

  15~22歲,正處於戀愛季節的少女,會把錢花在哪裡?

  少女們豪爽地選擇「帥氣」!

  哇,女性的自我意識覺醒了!女性不再把自己看成男性的附屬品。「你們男人不是喜歡年輕漂亮的女性嗎,叫我們『花瓶』,現在我們女人也翻身了,我們也喜歡年輕帥氣的男生,叫你們『鮮肉』。」

  冤冤相報何時了,我們要保護漂亮的花瓶和帥氣的小鮮肉,他們是人類共有的財富。

  心理學解讀:戀愛都是以快樂為導向。人類在本質上都願意追求漂亮年輕的異性,女性的獨立讓女性敢於坦承這一點。

  女人「好色」一小步,男女平等一大步。

  那麼,23~32歲,處於擇偶階段的女性最捨得花錢的地方在哪呢?

  她們毅然決然選擇「忠誠」!

  心理學解讀:根據「演化心理學」的理論範疇,女性在婚姻中的成本投入多,在生養子女上承擔的風險高,所以女人覺得自己的伴侶忠誠、可靠最重要,始於顏值,終於人品,忠誠是底線。

  等到33~45歲,已經在婚姻中度過了漫長歲月的女人最捨得花錢的地方在哪裡?

  她們更傾向選擇「富有」。

  「貧賤夫妻百事哀」,奶粉、尿布、各種才藝班、上有老下有小。

  她們覺得比起風花雪月,還是務實更重要。

  她們通常一臉滄桑地感慨:中年最苦,每天睜開眼,沒有可以依靠的人,周圍全部都是想要依靠你的人。此時,若有足夠的金錢傍身,頓時安全感爆棚。

  心理學解讀:雖然富有導致離婚率增高,但是貧窮對婚姻的損害更大。

  那麼,46~65歲的中老年女性呢,她們的5塊錢要花在哪裡?

  這個群體居然異口同聲:我的錢一定用來買「帥氣」!

  他看起來老實,不代表他真的老實;他有錢,也不代表肯給你花。

  相較而言,帥氣多麼實在,這個東西你享受了就是你的,無可取代。

  心理學解讀:怪不得各種霸道總裁的偶像劇、鄉土劇最忠實的觀眾普遍是廣大的退休中老年女性。奈何得不到,已失去,總是最珍貴。

  中老年女性果然是「傳奇」,她們返璞歸真,領悟了人生的真諦。

  那麼,如果你是男性,你想要一個什麼樣的女朋友呢?

  當我們把男女結果對比來看,會發現非常有意思。

  相較於女性的各種演化、各種自我完善、各種覺醒、各種蓬勃發展,男性依然簡單純樸得讓人嘆息。

  無論哪個年齡層,花錢要花在刀口上!

  一半男性的錢用來買「漂亮」,這個是鐫刻在基因中的本能性追求。

  如果外在不能吸引我,實在提不起興趣了解你的內在。

  為什麼女性對顏值這麼焦慮,拚命要求自己「白瘦幼」?正是因為男性還沒有形成多樣化的審美觀觀。

  一半男性的錢買「個性好」,越來越多的男性發現,女人的心思本來就難以捉摸,如果個性不好,每天查手機、問行程,簡直是跟自己過不去。再好看,也得有命欣賞,不是嗎?

  選「專一」的男性比想像中的多,看來男性果然有著永恆的擔憂和致命弱點──「頭頂綠油油」。此處心理學專業詞彙登場──為人父的不確定性。

  選「家庭富裕」的男性多半是成熟、情史豐富、對自己的人生有準確定位的一群人。在眾多年輕男性還處在對正妹流口水的階段時,他們更快地洞悉了人生的真相。

  最後,出測驗題的人有個壞心思,你們發現了嗎?

  你只有5塊錢,所以,你的男朋友不可能既帥氣又忠誠,你的男朋友不可能既帥氣又富有,你的男朋友也不可能既忠誠又富有。

  你只有5塊錢,所以,你的女朋友不可能既漂亮又賢慧,你的女朋友不可能既漂亮又個性好,你的女朋友也不可能既個性好又賢慧。

  僅僅一個小遊戲,居然蘊藏著親密關係中這麼多的祕密!

  誰說愛情是世界上最難解的題目,所有愛情的真相早就藏在心理學裡了。

  本書的理論基礎和研究數據基本來自羅蘭.S.米勒的著作《Intimate Relationships》,筆者只是盡可能做了在地化和通俗化的解讀,希望讀者在閱讀的時候不會感覺那麼「難啃」。心理學的世界充滿著美麗和奧妙,希望更多的讀者能感受到它的魅力。

  正是由於有科學的心理學理論和研究打基礎,本書沒有愛情忠告,也少有愛情雞湯,更沒有對愛情的揣測和想像,一切都來自心理學的實驗發現、問題研究和科學解釋,這是一個更應該被廣為人知的理解愛情的角度。

  希望透過此書,不僅為你解惑、治癒你自己,還能用科學的方式幫你了解自己,了解親密關係,從而獲得幸福。

  讀這本書,你會了解:

  「脫單」真的會讓人更快樂嗎?

  為什麼開口的第一句話用幽默的方式不妥?

  誰決定了我們的愛情學分?

  為什麼浪漫之愛不可持久?

  真的有愛情經濟學嗎?婚姻是一場交換?

  為什麼我寧願當女神的備胎也不願和普通女孩談戀愛?

  為什麼我是「渣男體質」,真的要集齊7個「渣男」,才能召喚「真愛神龍」?

  為什麼相愛容易相處難?

  愛情也是「前人栽樹,後人乘涼」?我們的「靈魂伴侶」到底是誰?

  遭受背叛了還能再原諒對方嗎,該怎麼原諒?

  吸引方程式,擇偶日記本,脫單說明書,友誼和愛情,愛之初體驗,冰點與沸點,愛情經濟學,愛情學分課,失戀症候群,愛人和敵人──10個愛情的真相,專治愛情各種疑難雜症。

  理論模型、實驗研究、操作方式,你想要的,這本書裡全都有。

張曉文

用户评价

评分

我身邊的朋友總愛開玩笑說我是「愛情絕緣體」,不是愛上不該愛的人,就是愛的方式讓人招架不住。重點是,我對自己的感情投入程度深不見底,但對方往往覺得壓力很大。這讓我開始懷疑,是不是我的「感性」已經超出了人類的正常承受範圍了?這本書直接點出「太感性」是個問題,這本身就是一種強大的療癒,至少我知道我不是唯一一個這樣的人。我比較好奇的是,書中如何將「演化心理學」與現代的戀愛觀結合?難道我們現在的擇偶標準和溝通模式,都還殘留著遠古祖先的本能影響嗎?如果能透過科學的角度解釋為什麼我們會對某些特質特別著迷或特別排斥,或許能幫助我停止對錯誤類型的人抱持不切實際的幻想。我希望這本書能帶領我從「感覺對了就好」的心態,轉變成「感覺對了,邏輯也要過得去」的成熟狀態。

评分

說真的,現在市面上的愛情心理學書籍多到讓人眼花撩亂,大部分都偏向「教你如何吸引異性」或是「速成戀愛技巧」這類比較膚淺的內容。這本《因為愛情太感性,所以需要戀愛心理學》的書名很不一樣,它直接點出了「感性」這個核心問題,然後用「心理學」來提供解方,這讓我覺得這本書的深度應該會比一般市面上的指南來得實在。我對「依附理論」這個部分特別感興趣,我從小到大就屬於那種需要很多安全感的人,一旦進入親密關係,就很容易變成那種黏膩型的伴侶,總是患得患失。我希望能藉由了解自己的依附類型,進而改善自己在關係中的焦慮感。如果書裡能提供一些實用的練習或自我檢視的工具,幫助我們從根本上理解為什麼我們會對愛情有這麼強烈的依賴,而不是只教我們表面的應對方式,那就太棒了。光是書名就讓人嗅到一股「深層剖析」的味道,這正是我現在需要的。

评分

每次看到「理性」和「愛情」這兩個詞放在一起,我都會忍不住想翻白眼,因為我一直覺得愛情就是感性至上,一旦開始用腦子去計算、去分析,那份美好的感覺就跑光了。然而,我最近幾段感情的失敗經驗都在不斷告訴我,如果完全沒有理性在背後支撐,那種感性的投入最後只會換來滿地的雞毛毐。這本書的定位很明確,就是要處理「感性過度」的問題,這正是我的人生課題啊!我希望它能像一本愛情世界的操作手冊,告訴我,在什麼情況下應該讓感性主導,又在什麼時候必須啟用理性開關。尤其是「愛情三角形」這個概念,我光是用想的就覺得很燒腦,它會不會是解釋三角關係、或是情感供需失衡的一把鑰匙?我很期待能看到一些圖表或模型來輔助理解這些複雜的心理結構,畢竟光用文字描述,對我這種視覺型學習者來說還是有點抽象。

评分

這本書光是書名就夠吸引人了,那個「愛情三角形」聽起來就很有架式,感覺像是要解開什麼複雜的謎團。我最近剛結束一段感情,心情盪到谷底,身邊的朋友都說我太投入、太衝動,但我不懂,愛不就是應該要全心全意嗎?書名裡提到的「演化心理學」和「依附理論」,聽起來就非常學術,有點擔心自己會看不懂那些艱澀的理論。不過,書名最後一句話「戀愛其實是一種理性的衝動」倒是點醒了我,或許我過去的戀愛模式真的太偏向感性那一端了。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比較客觀的視角,讓我跳脫出自己過去那種「為愛不顧一切」的框架,看看愛情背後是不是真的存在一些科學或理性的邏輯可以遵循。如果能從中學到一些如何拿捏分寸、如何在投入的同時保持清醒的方法,那這本書對我來說就太有價值了。我特別期待書中能多探討一些關於關係中的界線問題,畢竟我的問題常常是界線模糊到自己都快看不清了。

评分

坦白說,我對這本書的期待是一種「救贖」的感覺。我的感情路走得非常崎嶇,每一次都是全情投入,然後遍體鱗傷地退場,不斷重複這個循環。我試過很多「吸引力法則」之類的書,但它們只讓我更專注於「想要」什麼,卻沒有教我如何「管理」自己一旦得到愛情後會失控的狀態。這本《因為愛情太感性,所以需要戀愛心理學》似乎把重點放在了「後續管理」和「內在結構分析」上。我希望它能提供一套穩固的心理框架,讓我不再將愛情視為一種完全不可預測的、充滿意外的冒險,而是可以被理解、被學習、甚至是被「優化」的過程。如果能學會如何在保持熱情的同時,也為自己建立起一個理性防護罩,那我就真的能打破過去的戀愛魔咒了。總之,這本書的書名本身,就是對我這種人最精準的診斷書。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