嗅聞樹木的十三種方式:從氣味的語言了解樹木(特別收錄12幅精緻針筆植物繪) (電子書)

嗅聞樹木的十三種方式:從氣味的語言了解樹木(特別收錄12幅精緻針筆植物繪)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大衛.喬治.哈思克
图书标签:
  • 植物学
  • 树木
  • 气味
  • 自然
  • 环境科学
  • 园艺
  • 植物绘画
  • 科普
  • 博物学
  •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每一種氣味都是一次邀請,吸引我們去探索樹與人的相互關係……

金鼎獎科普作家  胖胖樹王瑞閔
牙醫師.作家.環保志工  李偉文
《北歐四季透明筆記》作者  凃翠珊
肯園香氣私塾負責人  溫佑君
――療癒推薦(依姓氏筆畫序)

樹的詩人哈思克,以十三則人與樹的親密故事開啟情緒與記憶之門,
引領我們踏上由科學、歷史、文化所交織而成的氣味之旅……


從你初次翻開的書頁氣息,到橡木深沉暢快的氣味,到森林大火散發的窒悶煙氣,到豐富食物滋味的月桂與橄欖油,再到一杯匯集三大洲香氣與美味的琴通寧……且跟著哈思克乘著氣味的翅膀,踏上人樹與共的悠遠旅程。

好評推薦:
從祕境探索、聆聽聲音,哈思克總是能夠用獨到的方式帶領大家認識樹木,接近大自然。這一次,請大口吸氣,跟著哈思克,感受樹木帶給人類世界的諸多美好氣味。
――金鼎獎科普作家  胖胖樹王瑞閔

樹木有味道,它們透過味道彼此對話,人依樹而活,也與樹一起演化,因此樹的味道能活化人的免疫系統,讓身體強健,心靈安定。可惜都市生活讓我們忘了嗅聞大樹,幸好有這本書,喚起我們的嗅覺記憶,引領我們回到生命源頭,那個萬物互相連結的世界。
――牙醫師.作家.環保志工  李偉文

跟著作者詩意的文字與豐富的自然生態故事,走進由氣味交織而成的世界,氣味在扉頁之間有如涓涓長河串連時空,喚起遠古的身體記憶,將人與萬物連結,原來森林早已化為氣味藏匿於生活微細角落,只待我們重新開始嗅聞。
――《北歐四季透明筆記》作者  凃翠珊

閱讀這樣的一本書,除了能收獲硬核但可口的科普果實,作者閃爍著哲思的文字,更宛如十七世紀的法蘭德斯織錦壁毯,繁密而繽紛,使人流連忘返。
――肯園香氣私塾負責人  溫佑君

兼容並蓄、言之有物、辭藻優美,大衛.哈思克喚醒我們的氣味記憶,讓我們回想起人類的生命與樹木的奇異密不可分。值得細細品嘗的盛宴。
――英國皇家學會院士  彼得.克萊恩(Sir Peter Crane)

一段令人忘我的嗅覺旅程,帶領讀者穿越觸動感官的森林。每一章召喚一種新的氣味:落葉和燃木煙;松脂和單寧;奎寧和月桂葉。並且展現生命的繽紛多彩。大衛.哈思克是個知識豐富、機智淵博的同伴,引領我們走遍世界各地,提醒我們嗅聞一切。本書為我們帶來一陣清新氣息。
――《廢棄島嶼》(Islands of Abandonment)作者  凱兒.弗林(Cal Flyn),

如果你喜歡鑑賞文學、探索真相,或者你是環保人士,這本書是寫給你的。簡言之,這本書探討人與樹的關係,適合所有人閱讀。
――英國廣播公司《鄉村檔案》(BBC Countryfile)
走入靜謐的自然圖書館:一場關於樹木、氣味與感官的深度探險 書名:《走入靜謐的自然圖書館:一場關於樹木、氣味與感官的深度探險》 作者:[虛構作者名,例如:艾莉絲·范德堡] 書籍簡介 在這本引人入勝的非虛構作品中,作者邀請讀者放下慣常的視覺主導模式,轉而開啟一場專屬於嗅覺與觸覺的自然之旅。不同於單純的植物學指南或香水製作手冊,《走入靜謐的自然圖書館》是一部融合了生態學、人類學、感官哲學以及個人觀察的沉浸式散文集,它深入探討了我們如何與樹木建立聯繫——不是透過樹皮的紋理或葉片的形狀,而是透過那些無形、難以言喻的氣味分子。 全書結構精巧,分為三大核心部分:「樹木的無聲對話」、「氣味的地理學」與「感官的重構」。作者以詩意的筆觸和嚴謹的觀察,引領讀者穿越不同的地理景觀,從北美洲的紅杉林到地中海的橄欖樹園,再到東亞的樟樹林,細緻描摹了不同樹種在不同季節、不同氣候條件下散發出的獨特氣味光譜。 第一部分:樹木的無聲對話 這一部分著重於樹木氣味背後的生物學機制與生態功能。作者首先釐清了「氣味」在植物世界中的多重角色:它是防禦的化學信號,用以驅趕害蟲或警告鄰近植株;它是吸引授粉者的甜蜜誘餌;它也是樹木在壓力下(如受傷、乾旱或病蟲害侵襲)所釋放出的求救訊號。 作者深入解析了萜烯類化合物(Terpenes)的複雜性,這些是賦予松樹、冷杉等針葉樹標誌性氣味的分子群。他/她不僅解釋了這些化學物質的結構,更探討了人類對這些氣味產生的本能反應——為何某些氣味能帶來平靜,而另一些則會引發警覺。書中探討了樹木如何透過氣味建立起「樹聯網」(Wood Wide Web)的延伸——一個超越菌根網絡的、基於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s)的交流系統。讀者將學習分辨不同樹種在夏季炎熱時釋放的清涼樹脂氣味,與冬季休眠期散發出的沉穩木質氣味之間的微妙差別。 第二部分:氣味的地理學 本章將讀者的感知地圖擴展至全球。作者認為,氣味是定義地域身分的關鍵元素,比地圖上的邊界更為古老且持久。透過對不同森林生態系統的田野考察記錄,本書展示了氣味如何塑造文化記憶與地方認同。 例如,在描述東南亞的熱帶雨林時,作者不僅描述了雨後泥土(Geosmin)的潮濕氣味,更細膩地捕捉了鳳梨蜜樹(Mangosteen)果實成熟時釋放出的甜膩香氣,以及腐爛植被中帶著微酸的發酵氣味。在對北歐苔原的描述中,則著重於樺樹皮的清冽、略帶煙燻感的氣味,以及在漫長冬季中積雪對氣味傳播的影響。 更具人類學意義的是,作者探討了不同文化如何「命名」並「使用」這些氣味。從傳統醫藥中利用特定樹木的精油進行治療,到宗教儀式中燃燒特定樹種以淨化空間,氣味成為了連接物質世界與精神信仰的媒介。讀者將會發現,所謂的「森林浴」(Shinrin-yoku),其核心體驗遠不止是新鮮空氣,而是對特定氣味群落的沉浸。 第三部分:感官的重構 這是全書最具哲思性的部分。作者挑戰了當代社會對感官體驗的淺層化處理。在一個充斥著合成香精和視覺刺激的世界裡,我們的嗅覺能力正在退化。《走入靜謐的自然圖書館》旨在「重新校準」讀者的鼻子。 作者提供了一系列實用的、基於觀察的練習,鼓勵讀者有意識地「聆聽」氣味。這不是一套標準化的「聞香」指南,而是一種思維模式的轉變:如何學會區分樹木的「年輕氣味」與「衰老氣味」,如何捕捉到風向和濕度對氣味的細微影響。 書中特別分析了「時間感」與氣味的關係。一棵樹的氣味是動態的,它隨著日出日落、氣壓變化而改變。例如,有些樹木在夜間釋放出的氣味分子(可能為了吸引夜間授粉者)與白天截然不同。作者引導讀者進入一種更慢、更具耐心的觀察狀態,從而發現那些習慣性忽略的、深藏於樹木生命週期中的信息。 結語:超越視覺的領悟 本書最終將讀者引向一個深刻的結論:樹木透過氣味向我們傳達了關於生存、變遷和環境健康的龐大資訊量。透過重新連結我們與樹木氣味的關係,我們不僅能更深入地理解生態系統的複雜性,更能重獲一種失落已久的人與自然共存的本能智慧。這是一本獻給所有熱愛自然、對世界充滿好奇心,並願意用更豐富的感官去體驗世界的讀者的邀請函。它鼓勵我們放慢腳步,蹲下身來,用鼻子去「閱讀」我們周遭沉默的森林。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大衛.喬治.哈思克David George Haskell
作家暨生物學家,擅長以精微動人的文字,融合科學、詩文與其對有生命的世界之關注。前作《森林祕境》(The Forest Unseen)和《樹之歌》(The Songs of Trees)榮獲諸多獎項,包括美國國家學院最佳圖書獎、普立茲獎非小說類決選、里德環境寫作獎(Reed Environmental Writing Award)、國家戶外圖書獎(National Outdoor Book Award)、愛爾蘭圖書獎(Irish Book Award)和約翰.巴勒斯獎章(John Burroughs Medal)。哈思克出生在倫敦,成長於法國,過去三十年來居住在美國各地,比如田納西州、科羅拉多州和紐約州,在每個地方的樹木上尋找氣味的新樂趣。哈思克畢業於牛津大學,在康乃爾大學取得博士學位。他是古根漢會士(Guggenheim Fellow),目前在田納西州塞瓦尼的南方大學任教。

相關著作:《森林祕境(暢銷改版):生物學家的自然觀察年誌》《樹之歌:生物學家對宇宙萬物的哲學思索》

譯者簡介

陳錦慧
自由譯者。加拿大Simon Fraser University教育碩士,曾任媒體記者。從事翻譯十餘年,譯作包括《米德鎮的春天》《感官攻略》《大腦逆齡指南》等四十餘冊。
賜教信箱:c.jinhui@hotmail.com

繪者簡介

過山貓.小佾
中央山脈常客,喜歡在箭竹草坡打滾,和趴在檔車油箱上兜風曬太陽。2016年深秋,登山夥伴稱呼「過山貓」沿用至今。過山貓是蕨類植物、部落野菜、小鏟土車;也是貓的名字。
*facebook官方粉絲團:過山貓

图书目录

推薦序  氣味是樹木的語言,不但能夠帶我們走入自然之中,更是開啟記憶的鑰匙/胖胖樹王瑞閔
推薦序  聞到是無價的水晶/溫佑君

引言
放慢腳步,聞一聞樹木的氣味,我們會感到愉悅,卻也生出好奇。這棵樹為什麼是這個味道? 如果我循著這個味道往上追溯,探尋它的生態與文化根源,答案會是什麼?

1、七葉樹,又稱「馬栗」
樹木既在我身上,也在我體內, 可以說賴上了我,在我體內悠遊。視覺與聽覺至少識大體,懂得利用光子和聲波做為媒介,將我們和外界連接起來。嗅覺這最無禮的感官卻並非如此。

2、美洲椴樹
當清新的椴花香氣進入我們體內,將我們擁抱,椴樹等於伸出綠色的手平撫因焦慮而鬱結的前額、鎮靜疼痛的神經路徑,用香氣填補我們中樞神經系統裡的裂痕。

3、綠白蠟
我們嗅聞這些來自大自然的餽贈時會感到愉悅,不只是因為我們得以擺脫都市單調可憎的典型氣味。也因為這些樹木的化學物質進入我們的細胞和血液,從內在安撫我們。

4、琴通寧
琴通寧向我們的鼻子與上顎揭示我們生命中全球樹木的糾葛。我們坐的椅子是由世界另一端不知名的森林組裝起來……這只冒著冷汗的高球杯,是一面鏡子。

5、銀杏
我喜歡銀杏的味道,不只是因為它們讓人不舒服,還因為它讓我的感官直接連結上生命悠遠的歷史。大約兩億年來,銀杏幾乎沒有改變,是植物界最令人敬畏的譜系。

6、西黃松
西黃松帶給我的愉悅,讓我得以加入這片森林的對話中心。樹木對彼此吐露祕密,昆蟲側耳傾聽,從中圖謀。大地和天空盡情交談。

7、掛在後視鏡的松樹
後視鏡上的香氛小樹,像掛在神職人員手上的晃盪香爐。車子前進時,它對我們送來一波波香氣,傳送這個時代曖昧不明的祝福。

8、威加爾加樹,又名南極山毛櫸
這棵樹和生長在它上面的植物從雲霧裡汲取水分。樹枝上的苔蘚和蕨類保留它們的一部分收穫,飲用來自天空的水。其他的水分往下掉,在每一棵樹底下形成一圈溼地。

9、白橡木
我站在吧台前,端著威士忌酒杯緩緩吸一口氣:安撫人心的氣味。橡木的味道就像堆放的柴火和在木桶裡陳化的紅酒,是家與避風港的標誌。

10、月桂
月桂葉的氣味帶領我們回味無聲的記憶。沒錯,它讓我憶起童年的美味餐點,卻也帶領我走進地中海植物的歷史。我嗅聞一口燉菜那滿溢月桂氣味的誘人香氣,也喚醒關於人與生態的記憶。

11、燃木煙
我嗅聞大火時,吸入的是動植物遺體僅剩的殘餘,那些都是我上山散步時認識的朋友,如今都變成一團團氣體和微細的灰燼碎屑。呼吸等於哀悼。

12、橄欖油
在這碗橄欖油的美好香氣中,我了解橄欖樹所傳來的訊息:神聖的事物並非從天而降。和平與富足也不是單靠人類獨力取得。生命中的善是一股來自有生命的地球的氣味,是人類與樹木合作的豐碩成果。

13、書
書本的氣味就如同它們紙頁上承載的故事,有著許多層次。無論舊書或新書,都不會只有單一氣味。書香花束混合了數種氣味,以豐富的層次邀請我們進入複雜的感官體驗。

樹木的氣味、六個練習
停下腳步嗅聞,是為了重拾我們生而為人的一部分特質,重新回到我們的身體,與我們周遭的生命體連結。

後記、樹木的樂曲
謝辭
參考書目
關於後記作者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183025
  • EISBN:9786263183049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12歲~99歲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3.4MB

图书试读

推薦序  氣味是樹木的語言,不但能夠帶我們走入自然之中,更是開啟記憶的鑰匙  
――金鼎獎植物科普作家  胖胖樹王瑞閔


打開新書《嗅聞樹木的十三種方式:從氣味的語言了解樹木》前,我腦海中自然浮現過往的經驗。或是在棲蘭山上,誤踩到腐朽的檜木,此後每一步都帶著檜木的芬芳,步步生香。又或是花蓮台九線旁樟樹造林地疏伐作業現場,樟樹精油瀰漫在空氣中,彷彿天然的結界,蚊蟲皆退避三舍。更有意思的是細雨時的美濃雙溪熱帶植物園,伴著雨水才會出現在高大樹冠層中,彷彿瓦斯中所添加的硫化物,那是大葉巴克豆的葉片所產生的臭味,淡淡的,如同魅影一般時有時無,需要靜下心來大口呼吸才能發覺。

這些味道是我記憶這些大樹的方式,總會在特別的時候想起。不過,除了嗅覺所感知的味道,樹木還有一種與人類的歷史與文化所交織而成,難以言喻的複雜滋味,縈繞在我們日常之中。這是我特別喜歡樹木、喜歡植物的主要原因。

或許氣味本身還是得親身嗅聞,才能有屬於自己的感受,但是在大衛.喬治.哈思克筆下,這些氣味有了生動的畫面感。無論是亞洲原生的銀杏、歐洲的馬栗、北美洲的椴樹、南美洲的金雞納、中美洲的多香果、喜馬拉雅山麓的檸檬……每篇文章的主角,以及相關聯的樹木,或在青草地上,或在雨水之中,也可能就是大家每日的餐桌、書房、酒窖、材火堆,甚至是混合其他化學物質的汽車密閉空間中。興許是自然產生,又或是伴隨著人工。樹木與氣味,突然之間離我們好近,近到在閱讀本書的過程中,你會忍不住起身想去聞一聞。

當然,味道不一定都是香氣,還有刺鼻或是不舒服、不愉快的臭味。卻會讓人想起學生時期校園的一隅,或是某個下過大雨後的夏夜,大樹下、草地上,那股帶點酸腐,甚至令人作噁的氣息。是有那麼一點破壞氣氛,卻也是植物味道在我們腦海中留下印記的方式。

延續先前兩本著作《森林祕境:生物學家的自然觀察年誌》與《樹之歌:生物學家對宇宙萬物的哲學思索》的風格,哈思克藉由在美國各地或其他國家對樹木氣味的觀察與描述,將樹木的自然生態、演化、生物化學,乃至歷史文化,巧妙的融合在你我熟悉的生活場景。當然,散在各篇文章之中,如樹木的化學分子與人類器官之間的連結與作用方式、地景的描述,種種關於氣味的知識,或是哈思克生命裡的吉光片羽,也都十分精彩。

對我而言,這不只是一本關於樹木氣味的著作,博物學的書籍,更是優美的散文。藉由哈思克生動的文字:「『氣味,是樹木的語言。』我們嗅覺聞到植物的味道,就彷彿是在偷聽植物傳遞給彼此或其他物種的訊息。可是我們卻用『青翠』、『刺鼻』、『苦澀』、『松香』等等拙劣的轉譯方式,不精準的描述以分子作為單字,『以有機化學文法書寫的植物意向』。」一次又一次,我彷彿真的聞到了氣味,甚至感覺到樹木正在溝通。

從祕境探索、聆聽聲音,哈思克總是能夠用獨到的方式帶領大家認識樹木,接近大自然。這一次,請大口吸氣,跟著哈思克,感受樹木帶給人類世界的諸多美好氣味。


推薦序  「聞到」的奧義是無價的水晶
――肯園香氣私塾負責人  溫佑君


《療癒之島》出版以後,有一次硬著頭皮用離離落落的客語接受講客廣播電台的採訪。談到樟樹與客家族群曾是怎麼樣的生命共同體時,我突然恍然大悟,自己對樟樹的依戀愛慕從何而來。長年累月的採樟煉腦,使樟樹的氣味滲入客家人的血液,乃至DNA的編碼。即使自幼在都市成長,與客庄的心理距離比到地中海還要遠,我的細胞依舊承載著祖先的記憶。

正如大衛.哈思克所說的:「每一種氣味都是一次邀請,吸引我們去探索樹與人的相互關係。」他也真的調動所有視角,細細耙梳那些關係。十三個篇章中,七葉樹透露植物怎麼跟隨人做洲際旅行,美洲椴樹指出我們和昆蟲的同質性,白蠟樹示範人可以如何學習樹的語言,琴通寧裡的三種植物揭發化為氣味的全球貿易,銀杏的肉感性事鼓舞人熬過毀滅,西黃松吐氣成雲來融化人心,其他松樹則成為化學家模仿遊戲的靈感,威加爾加樹在地層幫人類考古,白橡木催生嗜好性飲料,月桂豐富我們的菜單,焚燒的樹建構最初的社會,橄欖樹打造輝煌的文明,製書之木則讓人吸進整個世界。

閱讀這樣的一本書,除了能收穫硬核但可口的科普果實,作者閃爍著哲思的文字,更宛如十七世紀的法蘭德斯織錦壁毯,繁密而繽紛,使人流連忘返。例如,提到西黃松帶給他的愉悅感,「讓我得以加入這片森林的對話中心。樹木對彼此吐露祕密,昆蟲側耳傾聽,從中圖謀。大地和天空盡情交談。」。而在刻劃森林大火後的情景時,他說,「我化成了煙……我嗅聞大火時,吸入的是動植物遺體僅剩的殘餘,那些都是我上山散步時認識的朋友,如今都變成一團團氣體和微細的灰燼碎屑。呼吸等於哀悼。」這位生物學家根本就是一個詩人!

光看目錄,有些朋友可能會感受到一種文化隔閡,畢竟書中大部分的樹種都不容易在這座亞熱帶島嶼遇見。但《嗅聞樹木的十三種方式》並不是充滿異國風情的植物圖鑑,哈斯克寫的是一個只能意會不能言傳的感官,而人類又是如何用這個感官和一群只能意會不能言傳的物種隔空傳情。他拿這本書來詮釋歌德在1790年敲出的暮鼓晨鐘:不能與大自然投契同感的人,不會找到大自然的珍寶。 

哈斯克的暢銷書《森林祕境:生物學家的自然觀察年誌》出中文版時,吳明益教授為之寫了一篇推薦序,題為「『看見』的祕密是高價的珍珠」。在我看來,這本《嗅聞樹木的十三種方式》則是揭示了「『聞到』的奧義是無價的水晶」。本書最後列出的六個邀請,亦即六道嗅聞的習題,讀者如果時常演練,絕對可以貼近樹木的心靈,也必能體會 :「生命中的善是一股來自有生命的地球的氣味,是人類與樹木合作的豐碩成果。 」

用户评价

评分

說到閱讀體驗,我最近迷上了一本探討「哲學與日常溝通」的書籍,老實講,一開始看到書名,心裡有點抗拒,總覺得哲學離我很遠,又是那一堆拗口的定義和思辨。結果這本書的作者根本是個說書高手!他把康德、尼采那些大概念,用現代人最常遇到的溝通場景來解釋,像是「網路霸凌的道德困境」、「社群媒體上的自我呈現」,讀起來完全沒有隔閡感。我印象最深的是他探討「語言的界限」那一段,提到我們有時候以為說得很清楚了,但對方接收到的卻是完全不同的訊息,那種挫折感,我身為一個經常需要寫企劃案的人,簡直是感同身受。這本書的論證過程非常嚴謹,但語言卻非常口語化,讓我這個對哲學抱持著敬畏心態的人,也能輕鬆吸收,並且開始反思自己在日常對話中,是不是也犯了哪些邏輯上的小錯誤。非常推薦給所有覺得自己「說不清」的人。

评分

前陣子在咖啡廳等朋友,隨手翻了一本關於「獨立電影的幕後觀察」的雜誌書,內容著重於探討非主流創作者如何在資源極度有限的情況下,拍出具有強烈個人風格的作品。這本書裡幾乎都是訪談性質的內容,記錄了導演、攝影師、甚至是場務人員的真實心路歷程。最觸動我的是,他們對於「妥協」這件事的態度——不是完全不妥協,而是在資源允許的範圍內,如何找到藝術與現實之間那個最優美的平衡點。書中提到一位導演,為了拍一個特定鏡頭,硬是把一個昂貴的燈具從台北扛到墾丁,中間發生的各種窘境和意外,寫得像冒險故事一樣精彩。這本書讓我對藝術創作的理解更立體了,它不再只是銀幕上光鮮亮麗的成果,背後是無數個「不計成本」的熱血瞬間堆疊起來的,看完後,連看電影的視角都變得更專業了一些,會特別留意鏡頭的運用和場景的調度。

评分

最近天氣陰晴不定,在家裡悶久了,總想找點事情讓思緒動起來,剛好翻到一本關於「地方文化與記憶」的書,內容雖然不是我平常會主動去看的領域,但作者的敘事角度實在太有說服力了。他不是那種乾巴巴地介紹歷史文獻的寫法,而是用一種很生活化的筆觸,把某個老社區的變遷,透過幾件小物件、幾條巷弄的命名,甚至是某種傳統技藝的沒落,串聯成一個完整的故事。我特別喜歡他描述那種「集體失憶」的無奈感,好像我們都生活在快速變動的城市裡,卻忘了腳下這片土地曾經有過什麼樣的風貌。這本書讓我開始留意我家附近那棟快要拆除的舊工廠,以前都覺得它礙眼,現在卻開始好奇它曾經製造出什麼樣的產品,影響了多少家庭的生活。這種由微觀到宏觀的觀察,真的很有層次感,讀完讓人忍不住想拿起手機,查查自己居住地的文史資料,很有啟發性。

评分

哇,最近在光華商場附近那間老牌書店晃的時候,看到一堆新書上架,忍不住就帶了幾本回家,其中一本裝幀設計超有意思的植物圖鑑,雖然書名聽起來有點文謅謅,但翻開內頁的插畫功力真的讓我驚艷到不行,那種細膩程度,連我這個非專業人士都能感受到畫家對植物的熱情,光是看著那些線條和光影的處理,就覺得心情平靜下來。我記得上次這麼認真端詳一本書的插圖,還是大學時期為了趕報告去圖書館翻閱那本厚厚的植物誌,不過這本新書的風格完全不一樣,它比較像是一種藝術品的呈現,而且那種手繪的溫度感,是數位印刷完全無法取代的,特別是看到那些葉脈的紋理被描繪得絲絲入扣,簡直讓人想立刻衝去戶外,找一棵樹仔細對照著看。書裡排版的留白也拿捏得恰到好處,不會讓人覺得內容塞得太滿,讀起來很舒服,非常適合在一個悠閒的下午,泡杯手沖咖啡,慢慢品味。

评分

最近家裡剛好在裝修,所以對一切跟「空間設計」和「人與環境互動」有關的東西都特別感興趣。偶然間在電商平台上看到一本關於「永續建築材料的未來趨勢」的專書,坦白說,這主題聽起來超級學術,我原本擔心會充斥著一堆看不懂的化學式或工程術語。沒想到,這本書竟然用非常生活化的例子來闡述「綠色建材」的必要性,例如,它會比較傳統水泥和新型態的再生材料在熱脹冷縮、濕氣調節上的差異,並且用圖表清晰地呈現它們對室內空氣品質的長期影響。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介紹了一種利用回收廢棄物製作的隔熱磚,不僅環保,而且隔音效果出奇地好。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我們居住的空間,其實也是一個生態系統的一部分,我們如何選擇建材,就是在為我們自己的健康和地球的未來做選擇。對於想要裝修房子或關心居住環境的朋友來說,這本絕對是值得投資的知識型讀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