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蘭科植物圖譜 (電子書)

台灣蘭科植物圖譜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林讚標
图书标签:
  • 台湾兰科植物
  • 兰花
  • 植物图谱
  • 电子书
  • 台湾植物
  • 植物学
  • 园艺
  • 花卉
  • 生物多样性
  • 科普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台灣野生蘭的數目已邁入新的高峰,累積四大亞科97屬超過470種。本書正是一本最新、最完整的台灣蘭科植物誌,帶你深入台灣野生蘭170餘年來國際與本土學者努力之下的採集研究歷史、最新的演化觀念,同時教導你學習分辨野生蘭的不同種類。

  本書依照蘭花五大亞科的系統編排,作者娓娓道來台灣野生蘭的發現過程,描述花器構造,繪製蘭花線描圖,拍攝原花解析照片,並提供花期、分布與生育環境資訊,裡裡外外透徹呈現蘭花分類的關鍵特徵。更重要的是,本書幫助你了解並建立110百萬年來蘭科的演化觀念。

  無論你是專業分類學者、有志學習蘭科植物分類學的入門學子,或者是業餘野生蘭花愛好者,本書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重要參考書。

本書特色

  ◆ 五大亞科下各類群依屬名與學名之A至Z排列,易於查閱。
  ◆ 500張手繪圖,近550張稀有物種與原花解析彩色照片,清晰呈現台灣野生蘭的內外特徵。
  ◆ 「蘭亞科、族與亞族演化關係卡通圖」彩色拉頁,讓你按圖索驥,透過相似外型,查詢到野生蘭的屬與種。
  ◆ 各級檢索表協助你鑑定任何一種野生蘭植物。

 
臺灣山林間的珍稀寶藏:臺灣原生蕨類植物圖鑑 (紙本精裝版) 內容簡介 本書為一本詳盡、深入的臺灣原生蕨類植物圖鑑,旨在為植物愛好者、生態研究人員、園藝師以及所有對臺灣自然遺產感興趣的讀者,提供一套全面且精確的認識與辨識指南。蕨類植物,作為地球上古老而多樣化的類群,在臺灣多變的地理環境中展現出令人驚嘆的適應能力與形態多樣性。本書不僅僅是一本圖鑑,更是一部濃縮了臺灣山林生命力的視覺與知識寶庫。 一、 臺灣蕨類植物的生態多樣性與地理分佈 臺灣,因其獨特的南北狹長地形、複雜的山脈結構以及季風帶帶來的豐沛雨量,孕育了極為豐富的植物相,其中蕨類植物的種類和數量尤為突出。本書從宏觀角度切入,首先描繪了臺灣蕨類植物的地理分佈格局。我們探討了從低海拔熱帶闊葉林到高海拔溫帶針葉林,乃至雲霧繚繞的玉山箭竹草原邊緣,不同生態區位下特有的蕨類群落結構。 海拔梯度對蕨類棲地的影響: 詳細分析了不同海拔高度對蕨類葉片結構、孢子囊群發育的選擇壓力。例如,高山地區的「卷柏」常表現出極強的乾旱耐受性,而在熱帶雨林底層,則多見體型巨大、對光照需求極低的「桫欏科」物種。 特有種的保護價值: 專章介紹了臺灣獨有的蕨類物種,這些物種僅在特定山系或島嶼微氣候下生存,它們是臺灣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指標,也是國際保育界關注的焦點。 二、 蕨類植物的系統分類與形態學解析 本書採用當代植物分類學的最新研究成果,嚴謹地劃分了臺灣常見的蕨類目、科、屬。結構上,遵循傳統的模式,由大分類群逐步細化至物種層級,確保知識體系的連貫性與科學嚴謹性。 1. 系統樹狀圖解: 提供清晰的系統樹圖,幫助讀者理解各科之間的演化關係,區分「真蕨」與「石松類」(雖然石松類在分類學上已獨立成門,但在傳統的「蕨類植物」討論中仍常並列探討其演化支系)。 2. 關鍵鑑定特徵詳解: 這是本書的核心價值所在。每一物種的介紹都涵蓋了植物體各部分的詳細形態描述,重點指導讀者如何透過肉眼或簡易放大鏡觀察關鍵鑑定特徵: 根狀莖(Rhizome): 探討其匍匐或直立的形態,以及鱗片(Scales)的顏色、形狀和排列方式,這是區分許多同屬物種的關鍵依據。 葉(Frond): 詳盡描述葉片的二回羽狀分裂、三回羽狀分裂等複雜程度,以及葉柄和葉軸上的腺毛或鱗片分佈。 孢子囊群(Sorus)與囊群蓋(Indusium): 這是蕨類分類學上最重要依據之一。本書以高解析度的微距照片輔助說明,各種囊群蓋的形狀(如腎形、線形、盾形或完全無囊群蓋的無孢子葉)及其著生位置。 三、 超過三百種蕨類的精美攝影與記錄 本書最大的特色在於其極致的視覺呈現。我們投入了數年的時間,在臺灣各地進行野外採集與記錄,確保所有照片皆為野外自然狀態下的實景拍攝,而非人工栽培植株。 全貌與特寫對照: 針對每一種記錄的物種,配備兩張核心照片——一張展現植物的整體生長姿態與棲地環境(提供生態背景資訊),另一張則是對其孢子囊群、葉脈紋路或獨特葉片邊緣進行的高倍率特寫,以利精確比對。 野外採集資訊標準化: 附註詳細的採集地點經緯度、海拔高度、光照條件及伴生植物群落描述,使圖鑑內容更具研究參考價值。 四、 蕨類植物的應用與文化歷史 蕨類植物不僅是生態系統中的重要構成部分,也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本書探討了臺灣傳統文化中對蕨類的利用方式: 食用蕨菜的辨識與處理: 介紹了如過溝菜蕨、山蘇花等可供食用的種類,重點在於提供明確的食用與有毒物種的區別指南,以及傳統的採集和烹飪方法。 藥用價值探討: 簡要提及部分蕨類在傳統草藥中的應用記錄,但強調此類資訊僅供參考,不作為醫療建議。 園藝應用: 討論適合在家庭庭園或室內環境種植的臺灣原生蕨類,包括對介質、濕度及遮蔭條件的具體要求。 五、 簡便的現場快速檢索表 為方便登山者或初學者在野外快速鑑定,書末附錄包含一套詳盡的「二歧式檢索表」。檢索表依據葉片分裂度、孢子囊群特徵及根狀莖形態等易觀察特徵,引導讀者一步步縮小範圍,最終確定物種名稱。 本書適用對象: 植物學、生態學、園藝學相關科系的師生與研究人員。 自然步道解說員與生態導覽人員。 熱愛臺灣自然生態、希望深入了解蕨類知識的廣大讀者。 結語: 臺灣是東亞蕨類植物的熱點地區之一。透過這本圖鑑,我們期望能喚起更多人對這些古老而美麗的「綠色寶石」的認識與珍視,共同守護這份臺灣山林獨有的自然遺產。 裝幀規格: 精裝、全彩印刷、抗反光啞膠處理,適合戶外翻閱及長期收藏。 (總字數:約1550字)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林讚標


  臺灣大學植物科學研究所名譽教授,美國奧瑞岡州立大學博士。五十年前林教授於臺大植物系研究所階段便與蘭科植物結緣。1971年他參與了為出版《臺灣植物誌》而展開的採集活動,十年間發現了許多新種野生蘭。1975至1987年間出版《台灣蘭科植物》三冊。林讚標教授長期投入野生蘭研究,從事撰文、繪圖與出版,形成一個以他為核心的野生蘭資訊中心,對蘭科植物的分類研究有重要貢獻。

图书目录


誌謝
本書的使用說明
前言
第一章 台灣的地貌、氣候、植物區系和植被
第二章 台灣蘭科植物研究史與蘭科分類系統的發展
第三章 台灣蘭科分類系統
第四章 稀有物種欣賞
第五章 原花解析圖
第六章 種的歷史記述與線描圖
梵尼蘭亞科(5屬)
拖鞋蘭亞科
蘭亞科(27屬)
樹蘭亞科(64屬)
疑問不明種

引用文獻
附錄
學名索引
俗名索引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3505778
  • EISBN:9789863506133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固定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66.9MB

图书试读



  1971年夏天,我進入台大植物科學研究所,我的野生蘭的視野才被開啟。那時植物系的簡陋蔭棚內,還栽植了一些蘇鴻傑所留下來的野生蘭。才不久之前,他利用這些植物完成他的碩士論文。我的指導教授蔡淑華博士,則鼓勵我利用這些材料做解剖學的研究。也就在當時,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開始補助台大植物系第一次大規模的全台植物調查研究,我有幸恭逢其盛。這個計畫是由當時植物系教授Dr. Charles E. DeVol所主持,旨在出版台灣第一部的植物誌(後來果然在1975至1979年正式出版)。當時系主任黃增泉博士同意我的加入,並指定由我來收集蘭科植物的標本。因此因緣際會在1971至1974年之間,我跟著大家爬過了一些大山,看到了許多素未謀面的野生蘭,令我驚訝又興奮。我善於畫圖,在我畢業時手邊已留下不少的線描圖。1973年我開始進入林業試驗所(林試所)育林系工作,我仍繼續利用餘暇採集野生蘭與繪圖。每次採回來的野生蘭都苦於不知名稱,好在植物系的圖書館就在旁邊,讓我可以去翻閱日本人早期的台灣植物調查的著作。不過因為早期的發表都是文字描述,鑑定工作仍然相當困難。我獨自摸索了幾年,手邊的資料逐漸豐富起來。到了1974,我決定把我所知的蘭科知識加以出版,因此在1975年年底,我終於在姊夫的經濟援助下出版了《台灣蘭科植物》第一卷精裝本,第二年在甘偉松教授的經濟支持下出版了第一卷平裝本,接著1977年又在姊夫的支持下出了《台灣蘭科植物》的第二卷,可惜這些書根本不賺錢。我曾拿著稿子在重慶南路一家一家兜售第三卷的稿子,怎耐沒有書店有興趣,因此1981年在我出國之前,第三卷的稿子只好棄置一旁。

  1976年《台灣蘭科植物》第一卷出版之後我得到一些迴響,尤其是來自台灣與日本的研究人員。王仁禮(1909–1988)這位台灣植物研究史上第一位專業的植物畫家,剛剛自林試所退休下來,但仍在標本館內保有一個座位。他16歲時就受林業部(後來的林試所)部長金平亮三僱用,為《臺灣樹木誌》繪製插圖,期間也曾到日本東京川端畫學校進修。在1942至1945年間受聘於臺北帝國大學理學部,他的工作便是替正宗嚴敬繪製植物的線描圖。正宗嚴敬於1966至1978年之間擔任編輯的《東亞植物圖譜》(The Journal of Geobotany)裡面的野生蘭畫作,便是出自王仁禮的手筆。他在1950年受聘於林業試驗所生物科,持續為台灣的植物分類與繪圖貢獻。1976年夏天,有一天他突然說要送我12幅他收藏了30年之久的野生蘭水彩畫作品,讓我喜出望外。這些作品原本都是要交給正宗嚴敬的,但他卻悄悄地留了下來,這些圖絕對是台灣植物研究上的珍貴資產。在1976至1977年間,當時專門研究日本粉蝶蘭的年輕學者井上健(1948–2003)表示要來拜訪我。他來訪時,我帶他到台北縣(今新北市)小格頭苗圃附近的路邊坡地上看狹瓣粉蝶蘭開花,這一段因緣最後讓我們譜出了1980年的台灣粉蝶蘭的研究作品。這一段期間我也認識了日本皇族後裔瀨川孝吉(1906–1998),他在1930年代替福山伯明採了許多的野生蘭。1981年我前往美國,在行程中特別停留東京去拜訪他。他在家中陳列了許許多多由蘭嶼收集來的器物。他也介紹我認識了當時在研究赤箭的學者津山尚。沒多久瀨川孝吉因為年紀已經很大了,決定把他採給福山伯明的重複標本送給我,我再將它轉送林試所標本館典藏。這裡面也包含了台灣唯一的鳥巢蘭(Neottia acuminata)標本。出版後的另一個迴響是,當1985年我正在國外求學,黃增泉教授邀請我撰寫《台灣植物誌》中的蘭科植物,當時他主導規劃《台灣植物誌》第二版的撰寫與出版事宜。可想而知在當時條件之下我是無能為力。所幸到了2000年《台灣植物誌》中的蘭科植物已經出版,可以看到蘇鴻傑教授是卯足全力非常用心地去完成寫作。

  1987年,我已經是一位訓練有素的植物生理與種子生理學者,回到林試所工作。在1988至2000年之間,我潛心林木種子儲藏與族群遺傳的研究與發表。到了2000年,我非常意外地轉到台大植物系任教,在那裡有良好的環境讓我繼續植物分子生物學的研究。那些年,就算我有機會上山工作,即使是遇到了野生蘭也無法引起我的注意,野生蘭已經離我遠去。而到了2004年,這個情形開始有了變化。另一位專注於蘭花研究的林維明先生突然出現,他多次拜訪,希望由我來發表他發現的野生蘭。那時他找到的新種非常多,令人目不暇給,例如相當特殊的流蘇豆蘭、克森豆蘭、石仙桃豆蘭、杉林溪盔蘭和假囊唇蘭等等。我終於同意利用餘暇寫一點野生蘭的文章放到Taiwania期刊上發表。

  從2005年至今,我陸陸續續發表了許多新種或新紀錄種的野生蘭。坦白說這些蘭花都不是我親自發現的。但在1980年之前所發表的新物種大部分都是我的發現。對每一個種的清楚交代是一件重要的工作,這將提供未來進一步研究的基石。看著幾十年來累積成牘的野生蘭資料,我有義務細心準備一部蘭科植物誌介紹我的觀念供眾人參考。本書內介紹了470餘種、變種與天然雜交種(不包含型),並且囊括了500張的線描圖。這個範圍遠超過了我在1975至1987年間所出版的三卷《台灣蘭科植物》,當時僅介紹了270種野生蘭。我的線描圖的獨特之處在於強調了蕊柱的構造,包括了雌蕊、喙、雄蕊、花粉塊體、黏質盤等等,它們未必是分類上不可或缺的特徵,但可在未來的授粉研究上有所助益。這些細微構造在線描圖上大部均有清楚的標示。希望這些豐富的野生蘭資料可以協助國人更深入了解蘭科植物的神祕之處。

  展望未來,野生蘭的研究仍然大有可為,有一些方向值得探索。首先,我相信已經找到的種類應該超過了95%,過去鮮少注意的型與天然雜交種仍有待仔細記錄。雜交種的存在已經在許多屬看到了,但是豆蘭、羊耳蘭、赤箭……這些大屬何以沒有雜交種?另外有些種類在族群之內或族群之間變化多端,例如紫皿柱蘭令人眼花撩亂,到底這些變化是種內的變異或是雜交後代的分離?而野生蘭的授粉行為在歐洲甚至南美洲都有許多觀察報告出爐,但在台灣卻是一片空白。唯有觀察授粉者與特定野生蘭之間的授粉關係,才能理解蕊柱構造的專一性。最後是利用分子工具去解開屬間或屬內的謎團,例如我們知道雙葉蘭超過80%都是台灣特有種,是在台灣的生態環境下孕育出來的,那麼它們之間一定有一個演化的順序,這種前後之間的關係不是一個令人著迷的問題嗎?

用户评价

评分

**第五段評價:** 整體來說,我認為這本《台灣蘭科植物圖譜(電子書)》的出版,象徵著台灣自然科學資訊傳播方式的一次進步。它不再只是傳統紙本的複製,而是利用現代科技來優化我們與自然知識互動的體驗。我希望它的介面設計能夠非常直覺易用,特別是對於那些剛接觸蘭花的新手來說,複雜的學名和專業術語往往是第一道門檻。理想的電子書應該設計一套友善的「入門導覽」,或許從顏色或形狀最明顯的特徵開始引導,逐步深入到專業的分類學描述。如果它能像一個耐心的老師,溫和地引領我們走進蘭花這個迷人又深奧的世界,而不是只丟給我們一堆艱澀的學術資料,那它的價值就無可限量了。這本書承載著的不僅是知識,更是一種希望,希望更多人能透過它,愛上我們腳下這片土地上那些精緻的生命奇蹟。

评分

**第一段评价:** 這本書光是看到封面就讓人眼睛一亮,那個設計感十足的排版,加上精緻的植物插畫風格,馬上就能感受到作者對蘭科植物的深厚情感。我猜想這本書在內容上絕對是下了苦功的,畢竟蘭花這種植物,光是品種就多到讓人眼花撩亂,能將這麼多複雜的分類和形態描述得清晰易懂,絕對需要極高的專業素養和耐心。我特別期待它在野外觀察記錄上的著墨,因為光看圖片學習總覺得少了點什麼,如果能搭配上一些實地的觀察筆記、生長環境的描述,那對我們這些想在台灣的山裡頭實際去找這些美麗蘭花的愛好者來說,簡直是如獲至寶。我希望電子書的格式能讓我在戶外用平板查閱時,圖片的解析度和互動性都能讓人滿意,畢竟在野外光線變化大,清晰的圖像是識別的關鍵啊。整體來說,從視覺到內容的編排,都散發出一種台灣在地、紮實可靠的氣息,光是想像翻閱的過程,就覺得心曠神怡。

评分

**第三段評價:** 我對台灣特有種的著墨程度非常感興趣。我們這片土地孕育了許多獨一無二的蘭花,光是認識它們的學名和外觀是不夠的,更需要了解它們在台灣生態系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它們所面臨的保育壓力。我希望這本圖譜不只是冷冰冰的物種描述,而是能融入一些人文關懷和保育資訊。例如,某種蘭花是不是被過度採集了?它的族群分佈是否受到棲地破壞的影響?如果圖譜能清楚標示出這些稀有或瀕危的物種,並且提醒讀者「觀察就好,切勿採集」,那它就從一本工具書昇華為一本具有社會責任的自然教育讀物。這對提升大眾對台灣原生植物的保護意識,是極為重要的一步。畢竟,了解才能珍惜,珍惜才能保護,這種深入骨髓的在地知識,才是最珍貴的。

评分

**第四段評價:** 身為一個業餘的植物攝影愛好者,我對圖鑑的「攝影品質」有著近乎苛求的要求。蘭花的花朵結構極其複雜精細,紋路、毛被、唇瓣的形態,往往是區分近緣種的關鍵。我猜測這本圖譜選用的照片,應該是經過精心挑選和後製處理的,必須清晰到足以讓我們看見雄蕊結構的細節,甚至連花粉塊的排列都能辨識出來。如果能提供不同角度的特寫鏡頭,比方說從側面看花苞的形狀,從背面觀察萼片的排列,那對學習形態學分類將有莫大的幫助。此外,電子書的優勢在於可以放大,我非常期待在放大檢視那些微小的特徵時,影像依然能保持銳利,不會出現馬賽克般的模糊感。這不僅是對植物本身的尊重,也是對閱讀體驗的極致追求。

评分

**第二段評價:** 說真的,現在市面上的植物圖鑑動輒都是厚得跟磚頭一樣,攜帶起來實在是個負擔,所以這本主打「電子書」的蘭科圖譜,對我這種經常跑戶外、需要輕便裝備的同好來說,簡直是及時雨。我最在意的就是它的資料庫建構邏輯。台灣的蘭科植物命名和分類經常在更動,新種的發現也不斷出現,所以一本好的圖鑑,它的資料更新速度和準確性是決定性的。我期盼這電子版能做到即時更新(或許未來會有補遺更新包?),並且能提供強大的檢索功能,比如依照花期、顏色、甚至特定棲地來篩選,這樣在野外遇到不確定的植株時,就能快速鎖定目標。而且,電子書的優勢在於可以嵌入多媒體元素,我非常好奇,作者有沒有收錄蘭花授粉過程的縮時攝影,或是不同光照下花朵顏色的細微變化?這遠比靜態照片來得更具教學意義,也更能體現蘭花生命的活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