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修談《心經》——發現自己的內在真實,自己的佛陀 (電子書)

奧修談《心經》——發現自己的內在真實,自己的佛陀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奧修(OSHO)
图书标签:
  • 奧修
  • 心經
  • 佛陀
  • 冥想
  • 靈性
  • 自我探索
  • 佛教
  • 電子書
  • 內在真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讓「你是一個佛」這個觀念留存在你的心中。
奧修談經典《心經》——
藉由靜心與覺知,每個人都有潛力達到像佛陀一樣的心靈境界。


◎奧修OSHO:
‧二十世紀最受矚目的靈性智慧大師
‧與甘地、尼赫魯、佛陀並列為改變印度命運的十大人物之一
‧目前為止,最受歡迎的靈性智慧大師。他的系列演講,已出版六百多種書,被翻譯成四十多種語言,影響數以億計的人類心靈。


奧修給我們的忠告--
知識是來自外在的東西,智慧是你原始的洞見,它不是來自外界
般若既不是一般所了解的知識,也不是一般所了解的智慧,它是一個內在的開花
自我也是頭腦的一部分,而不屬於你內在的寧靜
佛陀說:靜心就足夠解決你的難題,但是在它裡面還欠缺某些東西——慈悲
靜心的人不會變得強而有力:他會變寧靜、變安和,力量是由衝突所產生出來的

●關於本書

我向你裡面的佛致敬,你或許沒有覺知到它,你或許從來沒有夢想過:你是一個佛。沒有人能夠是其他的東西,佛性就是你存在(being)的主要核心,它不是未來要發生的某件事,它已經發生了,它就是你從那裡來的源頭,它是來源,同時又是目標。
但是你睡得很熟,你不知道你是誰,並不是說你必須去變成一個佛,而只是你必須認出它。你必須回到你自己的源頭,你必須看你自己的內在,勇敢地面對自己,你將會顯出你的佛性。
……
注意聽這些經文,因為這些是偉大的佛學文獻裡最重要的經文,因此它們被稱為「心經」,它是佛陀所傳達的訊息的心臟部分。
讓「你是一個佛」這個觀念留存在你的心中。
——奧修


《心經》原本是一小段經文,是佛陀給他的一位門徒舍利子(Sariputra)的一段話語,它是在私下進行的。隨著時間的流逝,《心經》已成為佛教的核心教義之一,更是許多一般大眾熟悉的經文之一。有關《心經》的相關詮釋書,受到讀者的喜愛,由靈性大師奧修來談《心經》,更是讓人期待。

在這本書中,奧修展示了《心經》這本經典的靈性力量,並將它們帶給現代讀者(與二千五百多年前的佛陀原始聽眾相比)不一樣的思想和需求。

奧修所談的不是關於佛陀這個歷史人物:相反的,他向一般大眾讀者闡明一個重要訊息——發現自己的內在現實,自己的佛陀。他鼓勵人們,藉由靜心與覺知,每個人都有潛力達到像佛陀一樣的心靈境界。奧修還談到了人體的七個脈輪、能量中心以及它們與人的成長和意識的生理、心理、精神等方面的對應關係,幫助現代人找到更多內在的覺知與信心。

本書每一章闡述《心經》內容之後,接著一章回答門徒相關的問題。了解《心經》和了解門徒所問的問題同樣重要,因為那將與身處現代的我們,更貼近生活核心。

奧修說:空是進入佛學的鑰匙,當我們進入《心經》更深的領域,我們將越來越深入它。

靜心冥想這些經文,帶著愛,帶著同感來冥想它,而不是用邏輯和推理來冥想它,如果你用邏輯和推理來進入這些經文,你將會扼殺它們的靈魂。不要分析它們,試著去了解它們,試著以它們本然的樣子來了解它們,不要將你自己的思想帶進來,你自己的思想將會是一個干擾。

如果你能夠注意看這些經文,而不要用你的思想,你將會變得非常清澈。

●奧修談七個能量中心

古代的佛教經典談論七個廟。就好像蘇菲(Sufi:一個宗派)談論七個谷,而印度教談論七個能量中心,同樣地,佛教徒談論七個廟。

第一個廟是「身體的」,第二個廟是「心理身體的」,第三個廟是「心理的」,第四個廟是「心理靈性的」,第五個廟是「靈性的」,第六個廟是「靈性超越的」,第七個廟,最後一個——廟中之廟——是「超越的」。

第一個「身體的」,巴夫洛夫(Pavlov)、史金納(B. F. Skinner)和其他的行為學家認為人只是身體,他們太過於專注身體的層面,而忘記了其他每一樣東西。這些人試著只要透過身體和物質來解釋人,這種態度變成一個障礙,因為他們是不開放的。

第二「心理身體的」,佛洛依德的心理分析就是在探討這個領域。佛洛依德在心理奧祕的探討比史金納和巴夫洛夫更高更深入一些,他並非只是一個行為學家,但是他從來沒有走出夢的範圍。夢像一個幻象存在你裡面,它是具有指示作用,它有一個來自無意識的訊息,要顯示給意識,但只是執著於它是沒有什麼特別意義的。使用夢,但是不要變成夢,你不是夢。

第三種是「心理的」。阿德勒(Adler)生活在心理的——權力意志的世界。他雖然非常地自我主義,但至少有一些東西比佛洛依德開放一點,然而,問題是,就好像佛洛依德將每一樣東西都貶為性,阿德勒繼續將每一樣東西都貶為自卑情結。人們試著要變偉大,因為他們覺得自卑。一個試著要去成道的人是一個覺得自卑的人,一個試著要去成道的人是一個追求權力的人,這是完全錯誤的,因為我們看過一些人——佛陀、基督或克里希納——他們完全棄俗,他們的旅程不能叫做追求權力的旅程。當佛陀開花的時候,他沒有優越感的觀念,他向整個存在鞠躬,他沒有「比你更神聖」的觀念,每一樣東西都是神聖的,即使塵埃也是神聖的,他不認為他自己是優越的,他也沒有努力想要變成優越的,而他一點也不覺得自卑。但是阿德勒會繼續找尋一些自卑感,因為他無法相信一個人除了自我之外還能夠有任何目標。然而,它是比佛洛依德稍微高一點,自我比性更高一點,高得不多,但是高一點。

第四是:「心理靈性的」,心的中心。容格(Jung)、阿沙吉歐利(Assagioli)和其他人穿透那個領域。他們比巴夫洛夫、佛洛依德和阿德勒走到更高的階段,他們打開了更多的可能性,他們接受了無理性和無意識的世界,他們不把他們自己限制在理智的層面,他們是更理智的人,他們也接受非理智。現代的心理學就是停止於此,停止在第四階段,第四階段只是在整個梯子的中間,有三個階段在這一邊,三個階段在那一邊。
現代的心理學還不是一套完整的科學,它懸在中間,它很不穩,對任何事都不確定,它比較是假設性的,而比較不是經驗性的,它仍然在掙扎著想要怎麼樣。

第五個是「靈性的」:回教、印度教、基督教——由很多人組織起來的宗教就是仍然陷住在第五個階段,他們沒有超越靈性的,所有被組織起來的宗教和教會都停留在那裡。

第六個就是「靈性超越的」:瑜伽和其他方法。長久以來有許多方法在世界各地被發展出來,它們比較不像教會組織,比較不是教條式的,而比較是經驗性的,你必須用你的身體和頭腦來做一些事,你必須在你自己裡面創造出某一種和諧,好讓你能夠駕著那個和諧的雲,遠離一般的事情。瑜伽能夠了解所有這些,它是第六個。

第七個是「超越的」:密宗譚崔(Tantra)、道和禪。佛陀的態度是屬於第七的——般若波羅密多(Pragyaparamita),它的意思是超越的智慧,唯有當所有的個體都被越過,當你變成只是純粹的覺知、只是一個觀照者、只是純粹主觀性的時候才會來臨的智慧。

除非人到達超越的境界,否則他仍然必須被供以玩具和棒棒糖,他必須被供以虛假的意義。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探索人类心灵深处、回归本真的哲学与实践指南。 --- 《内在的觉醒:通往全然自我的深度探索之旅》 书籍简介 在这个信息爆炸、节奏日益加快的时代,我们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了解”世界,却常常感到与自己疏离。我们被外界的期望、社会的标准以及无休止的思绪所裹挟,迷失在自我建构的幻象之中。我们渴望平静,却不得安宁;我们追求意义,却陷入空虚。 《内在的觉醒:通往全然自我的深度探索之旅》并非一本提供快速解决方案的自助手册,而是一次深入自我核心的探险邀请。本书旨在引导读者穿透日常意识的表层迷雾,直抵心性最幽微、最真实的源头。它综合了古代智慧的洞察力与现代心理学的理解,为每一个渴望从“生存模式”跃升至“存在模式”的人,提供了一张详尽的、可操作的地图。 第一部分:认清牢笼——心智的惯性与幻象的结构 人类的痛苦,往往源于我们对“我是谁”的误解。本书首先致力于拆解那些潜移默化塑造我们认知的框架。 1. 思维的自动化工厂: 我们将深入探讨心智如何运作,揭示“想法即真实”这一根本性错觉。书中详细分析了“小我”(Ego)的形成机制——那个不断自我辩护、寻求认可和控制的内在声音。我们会辨识那些根深蒂固的信念系统,它们像无形的枷锁,限制了我们的潜能和体验的广度。这部分内容会辅以具体的日常场景分析,例如在人际冲突、职业选择和面对失败时的惯性反应,帮助读者清晰地“看见”自己的思维惯性。 2. 情感的潮汐与标记: 情绪是能量的载体,但当它们被过去的经验标记后,就会演变成强迫性的反应模式。本书将区分“纯粹的情感体验”和“被故事化的情绪负担”。我们学习如何不被愤怒、恐惧或悲伤所“附身”,而是以观察者的姿态,允许它们自然流动,从而打破情绪对行为的绝对控制。这涉及对“未处理的过去”如何影响“当下选择”的深刻反思。 3. 身份认同的层叠: 现代人将大量的精力投入到维护一个“外部形象”上——我的职业、我的关系、我的成就。本书挑战了这种建立在“做”之上的身份认同,探讨了当这些外部标签被剥离时,剩下的“赤裸的自我”是什么样子。通过一系列内省练习,读者将被引导去质疑“我必须成为什么样才能被爱或成功?”这一核心焦虑。 第二部分:回归当下——觉知即是疗愈的门户 一旦我们看清了心智的运作模式,下一步就是学习如何从“自动驾驶”切换到“手动导航”——全然地、不带评判地活在此时此刻。 4. 专注力的再训练: 当下是唯一真实存在的时空。本书提供了系统的、非冥想式的觉知练习,旨在提高我们对“当下流逝的感知力”。这包括对身体感觉的敏感度训练(身体扫描的深度运用)、对周围环境的无选择性接纳,以及如何在日常琐事中保持“心不在焉的觉知”。核心在于,将觉知从“目标导向”转变为“存在导向”。 5. 观察者的力量: 这是通往自由的关键。本书阐述了“主体”与“客体”的分离艺术。读者将被引导去体验“想法在我脑中升起,但我不是我的想法”这一深刻的认知转变。通过强化“观察者”的地位,我们得以从被动的受害者,转变为积极的体验设计师。书中探讨了如何利用短暂的“停顿”(Pause)来中断自动反应链,从而在每一个十字路口做出有意识的选择。 6. 面对阴影:接纳未被允许的部分: 真正的完整性要求我们拥抱所有面向的自我,包括那些被社会规范或个人恐惧所压抑的“阴影”。本书鼓励读者以慈悲和勇气,去探索和整合那些被认为“不好的”、“不应该存在的”内在特质。这并非鼓励放纵,而是通过全然的接纳来瓦解这些内在冲突的能量,实现内在的和平统一。 第三部分:全然的生命力——超越心智的创造性流动 当觉知成为稳定状态时,生命力便能以更纯粹、更有创意的形式展现出来。这部分着重于如何让“真实自我”自然流淌,而非被刻意“管理”。 7. 信任内在的智慧: 现代生活过度依赖逻辑和计划,常常压制了直觉这一古老而强大的导航系统。本书阐释了直觉并非“魔法”,而是潜意识中对信息进行快速、整体性处理的结果。我们学习如何与身体的信号(肠道反应、微妙的直觉感受)建立对话,并给予它们与理性分析同等的尊重。 8. 关系中的真实性实践: 个人觉醒的最终试金石在于我们如何与他人互动。本书探讨了如何在关系中放下防御机制和角色扮演,以脆弱但真实的状态进行连接。这包括设定清晰的界限(基于内在清晰度而非恐惧)、进行无指责的沟通,以及理解深层连接的本质是两个全然存在(Present)的个体之间的相互映照。 9. 活出创造的自由: 当内在的限制被移除,创造力便不再是需要“挤压”出来的东西,而是生命自然流溢的副产品。无论是艺术创作、解决问题还是日常生活的设计,本书指出,真正的创新来自于对“现状”的全然体验和超越既有框架的勇气。这是一种“让发生”的艺术,而非“努力制造”的挣扎。 结语:持续的邀请 《内在的觉醒》不是一个终点,而是一个持续的邀请——邀请你每天都选择回归你最深层的真实。它提醒我们,我们并非在追寻一个遥不可及的“完美状态”,而是在发现一个一直都在、只是被噪音掩盖的“全然的你”。这是一场关乎回家、关乎最终安顿于自我之中的深度旅程。 --- 本书适合那些对深度哲学思考、正念实践、心理成长以及追求生命意义的人士阅读。它要求读者具备开放的心态和愿意直面自身挑战的勇气。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奧修(OSHO)
二十世紀最受矚目的靈性智慧大師,西元一九三一年十二月十一日生於印度。從小就是一個叛逆而獨立的靈魂。飽覽群書,辯才無礙,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印度沙加大學哲學系,並在傑波普大學擔任了九年的哲學系教授。之後他周遊印度各地,公開挑戰一切既有的宗教、社會和政治傳統。他堅持要自己去經驗真理,而不是從別人那裡獲得知識和信念。印度《週日午報》將他與甘地、尼赫魯、佛陀等並列為改變印度命運的十位人物之一。

一九五三年三月二十一日,二十一歲的時候,奧修成道。一九七四年,奧修在印度孟買東南方的普那(Poona)創建了「普那國際靜心中心」,吸引了大批來自世界各地的求道者前來體驗靜心與轉化。在奧修的生涯當中,他談論到人類意識發展的每一方面,從佛洛依德到莊子,從戈齊福到佛陀,從耶穌基督到泰戈爾……他從他們的精華當中提鍊出對現代人靈性追求具有意義的內涵,並發展出獨特的靜心方法,協助現代人加速內在的蛻變。奧修不屬於任何傳統。他的教導拒絕被歸類,它涵蓋一切。

奧修於一九九○年元月十九日離開他的身體,但他種種的教誨與啟示以文字的力量更廣為流傳。他對來自世界各地的門徒和追求者的演講已經被錄製成六百多種書,而且被翻譯成四十多種語言,影響了數以百萬計的人。目前在印度的社區仍然繼續著,由他的二十個門徒共同領導,繼續宣揚他的道。

奧修國際資訊中心:www.osho.com


相關著作:《自由(新版)》《名望,財富與野心──成功真正的意義是什麼?(新版)》《奧修的靜心冥想課——21 天的意識鍛鍊,幫助你找回真正的自己》《愛的力量》《接受無知的勇氣》

譯者簡介

謙達那
奧修大師的門徒,並曾任奧修駐台大使
奧修心靈系列發行人及數十本書翻譯

國立台灣大學畜牧系畢業
美國西佛琴尼亞州馬歇爾大學心理諮商研究所肄業
美國加州阿姆斯壯學院企管碩士(MBA)

曾任 法商 百利銀行放款部副理
美商 西偉有限公司經理
永興證券公司 總經理室主任


图书目录

譯者序
原序

第1章 在這個遊戲裡失敗者就是唯一的勝利者
第2章 臣服就是了解
第3章 否定知識
第4章 自我不存在你裡面
第5章 空無的芬芳
第6章 變成一個佛什麼東西也沒得到
第7章 充滿的空:佛教的靈魂
第8章 穎智之路
第9章 經歷過、經歷過、經歷過而超越!
第10章 門徒:進入那個河流

附錄 拜訪一個西藏僧院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102415
  • EISBN:9786263102477
  • 規格:普通級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18歲~80歲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2.0MB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其實我對哲學和宗教的探討一直很有興趣,但總覺得傳統的論述太過嚴肅,讓我望而卻步。這本書之所以吸引我,是因為它打著「奧修」的旗幟,我知道他老人家最擅長的就是打破框架,把神聖的領域拉到凡間來。我猜測,他對《心經》的詮釋,肯定不會老老實實地逐字翻譯,而更像是一種精神上的「碰撞」。他會用現代的語言、用憤世嫉俗的觀察角度,去敲碎我們對「自我」的執著。例如,當我們談論「無我」時,我們總會覺得這是一種自我犧牲或虛無主義,但奧修很可能會告訴我們,**「無我」其實是最大的自我實現**,因為只有放下了那個虛假的「我」,那個真實、無限的佛性才能綻放出來。我希望這本書可以提供一種截然不同的閱讀體驗,讓我感覺自己不是在讀一本「宗教書籍」,而是在聆聽一場精采絕倫的現場脫口秀,只是這個秀的內容,卻能徹底改變我對生命的理解。這種既娛樂又啟發的組合,才是台灣讀者會買單的王道。

评分

身為一個在台北打滾多年的上班族,每天通勤、應付無止盡的會議,我的壓力指數大概可以媲美高壓鍋。我總覺得自己像個陀螺,停下來就會散架。最近開始接觸一些靜坐的練習,但效果總是時好時壞,心猿意馬是常態,很難維持長時間的專注。這本**《奧修談〈心經〉》**的出現,簡直像沙漠中的綠洲。我看介紹的時候,腦海中浮現的畫面是:奧修用他那標誌性的幽默感和穿透力,把《心經》那些看似遙不可及的哲學,轉化成我們在捷運上、在辦公室裡都能實踐的生活智慧。我希望他能提供一些具體的練習方法,不是那種要盤腿坐上兩小時的傳統冥想,而是能讓我們在處理焦慮、面對衝突時,能夠瞬間抽離出來,從一個更高的視角去看待問題。畢竟,《心經》的核心就是讓我們體悟到「五蘊皆空」,如果我能運用這本書的指引,在被主管罵的時候,也能明白「罵」這個行為和「我」其實都不是永恆不變的實體,那該有多麼自由啊!我非常期待那種「喔!原來如此!」的頓悟時刻。

评分

說實話,我對這類靈性成長的書籍一直抱持著一種既期待又有點懷疑的態度。期待的是,希望能在書中找到一條通往內心平靜的捷徑,畢竟,誰不想當自己的佛陀呢?但懷疑的是,有時候這些大師的開示,聽起來雖然玄妙無比,但總覺得少了那麼一點「實用性」,很難在忙碌的日常中真正落地生根。不過,這次我會被這本書吸引,很可能是因為「奧修」這兩個字。他的風格向來都是非常激烈的、挑戰性的,他不會溫柔地哄著你,而是會直接用一記重拳把你打醒,讓你直視自己的偽裝和恐懼。我預期這本關於《心經》的論述,不會是傳統的佛學講座,而更像是一場深入骨髓的心靈辯論,奧修會不斷地質疑我們對「我」、「存在」、「實相」的既有認知。我特別好奇,當他談到「般若波羅蜜多」(智慧的彼岸)時,會如何引導我們擺脫那些堆積如山的思維包袱,真正去「看見」那個不被概念污染的純粹狀態。如果這本書能讓我對「空」這個概念從抽象的理解,轉化為一種具體的生命體驗,那它就絕對是物超所值的投資了。

评分

最近我身邊的朋友們都在瘋狂地談論「正念」(Mindfulness),各種App、課程推陳出新,大家都在追求當下的專注力。但說真的,正念如果沒有理論基礎的支撐,很容易流於表面的技巧練習,做了一陣子就覺得疲乏。這本**《奧修談〈心經〉》**,對我來說,就像是為我的正念練習提供了強大的哲學後盾。我預期奧修會把《心經》裡的「照見五蘊皆空」當作是最高層次的「正念」實踐。它不只是「注意你現在呼吸」,而是要你看到呼吸的生滅、看見身體的組成、看見情緒的本質,最終明白這些都不是「你」。如果這本書能讓我對「空性」的理解,不再停留在「一切皆有可能」這種模糊的口號上,而是能夠深入到細胞層面去感知萬物無常的流動,那將會是一個巨大的突破。我非常期待他會如何將這種古老的智慧,轉譯成能讓我們在享受物質生活、追求成功事業的同時,依然能保持內心澄淨的實用指南。這本書如果能做到這點,絕對是我的年度必讀之選。

评分

這本書光是那個書名就夠讓人好奇了,**《奧修談〈心經〉——發現自己的內在真實,自己的佛陀》**,聽起來就充滿了靈性探索的深度。我最近剛好在找一些能幫助我靜下心來、重新審視生活方向的讀物,沒想到看到這本電子書的介紹,馬上就決定要點下去。你知道嗎,現在這個社會步調太快了,每天都被各種資訊轟炸,腦袋裡塞滿了別人的期待跟要求,久而久之,連自己真正想要什麼都快搞不清楚了。我特別期待奧修(Osho)這位充滿爭議性又極富魅力的導師,他會用怎樣一種既直白又充滿詩意的方式,來解構《心經》這部佛教經典。畢竟,《心經》的經文雖然篇幅不長,但裡頭蘊含的「空性」概念,對我們這些習慣用二元對立思考的現代人來說,簡直是個巨大的挑戰。我猜測奧修的詮釋一定會非常接地氣,不會用過於艱澀的佛學名詞來嚇跑讀者,而是會像拉著你這位老朋友的手,帶你走進心靈深處的迷宮,去親自體驗那份不生不滅的自在感。希望讀完後,我能更坦然地面對生活中的起起落落,明白一切都是緣起性空,不要再緊抓不放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