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好的完美主義:擺脫拖延、討好、怕犯錯,創造自己喜歡的人生 (電子書)

剛剛好的完美主義:擺脫拖延、討好、怕犯錯,創造自己喜歡的人生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東龜
图书标签:
  • 完美主义
  • 拖延症
  • 自我成长
  • 心理学
  • 情绪管理
  • 人际关系
  • 生活方式
  • 电子书
  • 台湾书籍
  • 蔡康永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紙本書內容包含書寫互動,電子書版本恕無法比照紙本書呈現和手寫使用。

★撕除完美主義的負面標籤,好好運用你的獨特天賦!
★韓國YES網讀者評價9.6分,結合科學與心理學,
第一本善用「完美主義」的幸福人生指南!
★5大指標╳4大類型╳20年深入研究,精準歸納你的完美主義傾向
★獨家收錄|完美主義檢測表|
 
  寫給總是想做到最好而感到心累的你!
  你是否常厭煩自己的完美主義?
  被人說挑剔、要求,自己又常焦慮拖延怕犯錯……
 
  「完美主義」這項特質,常被貼上負面標籤,
  在現今社會也是引起憂鬱、恐慌、不安的一大主因。
  但追求卓越與成就,一直是人類前進的強大原動力,
  完美主義的許多特質,都是推進人們積極成長的要素之一,
  要如何運用這些特質,成為正面成長的力量呢?
 
  而在一片「不完美也很好」的聲浪中,本書將幫助你如何自處,
  你會明瞭,完美主義是一種獨特的天賦,
  善用自己的完美傾向,成為「剛剛好的完美主義者」!
 
  本書通過5大要素檢測出你潛在的完美主義傾向,
  並以性格特質區分,將完美主義歸納成4種不同類型,提供解決之道!
 
本書特色
 
  ▶▶4大完美主義類型及對應方法

  //你的完美主義特質可能單一而鮮明,也可能下列每則敘述都像是在說你//
  【追求認同型】容易討好他人而疏忽自己→練習找出自己重視的事物
  【慣性拖延型】高自尊、因追求完美才拖延→練習認清真實的時間感
  【安全導向型】慎重預防危機、害怕變動,只求安穩→練習靈活思考
  【成長導向型】意志堅定、領袖風範→偶爾需要柔軟身段,對他人多點同理心

  ▶▶5大關鍵指標╳26道檢測題,找出你的完美主義雷達圖
  //用獨創的完美主義檢測表模擬各種社會情境,從你最擔憂的消極面分析可能造成的身心問題//
  ◎【完美主義檢測表】
  ✔對日常生活中很單純的事情也會心生懷疑。
  ✔關於我的將來,我的父母抱持比我更高的期許。
  ✔我具有反覆做同一件事,導致工作延宕的傾向。
  ✔我的父母絕對不會試著理解我的失誤。
  ✔當其他人表現得比我好,我會覺得自己在這件事上失敗了。
  ✔我是講究乾淨整齊、時時都在整理的人。
  ✔要是我無法時時表現出色,大家就不會尊重我。
 
  ↓↓藉由檢測題目,便能夠分析出在你完美主義傾向中,5大關鍵要素的占比多寡,
  那麼你就可以藉由從中尋求平衡的方式,善用自己的完美傾向,取得各種傑出成果。↓↓
 
  ◎【從5大關鍵指標分析你的完美主義】
  //解析構成完美主義5大要素的形成原因及因應之道//
  指標1:對失誤過度憂慮
  原因→無法承受犯錯引發的羞愧、不想落人口實
  解方→練習在追求完美與預防失誤之間找尋平衡
  指標2 :整理癖
  原因→確認自己握有掌控權、調節內心不安
  解方→謹記最初的目標,減少細節及過多的代辦事項
  指標3 :父母的高度期待
  原因→原生家庭的教養壓力、父母以身作則
  解方→對自己多點溫暖,避免將父母的期待全數內化
  指標4 :高成就標準
  原因→認為只有自己表現完美,才能獲得他人喜愛或稱讚
  解方→停止自我批判,寬容待己
  指標5 :對行動產生懷疑
  原因→想讓自己看起來很厲害,反而容易舉棋不定
  解方→肯定自己的行動,增加確信感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如何应对生活中的“差不多就好”心态,以及如何在这个时代找到自己的节奏和价值的图书简介。 --- 书名:《恰到好处的“刚刚好”:在不完美中寻找真正的满足》 内容简介 在这个信息爆炸、人人追求卓越的时代,我们被无形的压力推着走,仿佛只有做到极致才算成功。我们被告知要“精益求精”,要“做到最好”,甚至要“超越期待”。然而,这种对“完美”的执着追求,往往带来的是无尽的焦虑、效率的低下,以及对生活本身的疏离感。我们总是在路上,却忘了欣赏沿途的风景;我们总是在尝试达到一个遥不可及的彼岸,却错过了此刻的拥有。 《恰到好处的“刚刚好”:在不完美中寻找真正的满足》 并非鼓励敷衍了事或降低标准,而是引导读者重新审视“完美”的定义。本书深入探讨了现代社会中“过度努力”的陷阱,以及如何摆脱对“别人眼中的好”的依赖,转而建立一套属于自己的、可持续的、充满意义的价值体系。 核心主题与内容概述: 第一部分:解构“完美主义”的神话 本书首先拆解了现代社会中“完美主义”的多种面孔。我们常常将完美主义等同于高标准、高要求,但实际上,它常常表现为对失败的恐惧、对他人评价的过度敏感,以及在微小细节上的无休止修改。 “完美陷阱”的心理根源: 探讨了童年经历、社会文化如何塑造了我们对“足够好”的抗拒心理。很多人认为,只要不完美,就意味着不够好,这直接影响了他们的自我认知。 效率的悖论: 分析了当“追求完美”演变为“拖延症”时,它如何实际降低了我们的整体产出。我们花费大量时间在将一件“A”提升为“A+”上,却忽略了完成更多“A”的重要性。 “差不多就好”的误区: 识别那些我们自以为是“精益求精”,实则是在浪费精力、无法带来实质性回报的努力。 第二部分:设定“足够好”的清晰边界 本书提供了构建个人“恰到好处”标准的实用框架。这并非鼓励躺平,而是鼓励将精力聚焦在真正能产生价值和带来满足感的地方。 价值驱动的决策: 学会识别哪些事情需要投入百分之百的努力,哪些事情“七八分好”就已经足够。通过明确的核心价值观(例如:真诚、效率、创造力),我们可以为不同任务设置不同的“满意度阈值”。 “完成优于完美”的实践: 介绍如何采取迭代思维,将大目标拆解为可管理的、可快速交付的小步。关键在于先让事物“存在”,再进行打磨,而非在脑海中构思一个水晶般完美的蓝图后,却迟迟无法动手。 对“犯错”的重新定义: 错误并非失败的证明,而是学习过程中的数据点。本书强调了将错误视为反馈的机制,从而摆脱对“犯错”的过度恐惧,这种恐惧往往是导致拖延和自我设限的主要原因。 第三部分:在不完美中找到真正的满足感 本书的重点在于,真正的生活质量并非来自外部的赞誉,而是内心的平和与满足。 摆脱“讨好型人格”的束缚: 分析了我们为何如此在意他人的看法,以及如何逐步培养强大的内在肯定系统。当我们的价值感不再完全依赖于外部的评价时,我们才能更自由地做出选择,即使这些选择不那么“完美”。 拥抱“生活的不确定性”: 认识到生活本身就是充满变数和不确定性的。试图控制每一个细节,只会带来挫败感。学会接受模糊性,允许事情有自然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活在“当下”的艺术: 当我们不再被“未来可能犯错”或“过去不够完美”所困扰时,我们才能真正投入到此刻的体验中。这种专注,反而能带来更高的效率和更深层次的幸福感。 本书适合谁阅读? 如果你是一位: 在工作中总是反复修改,导致项目延期的专业人士。 在生活中总是因为害怕达不到预期而迟迟不敢开始新事物的人。 常常感到焦虑、被“应该做得更好”的声音所折磨的职场人或创业者。 渴望平衡效率与生活质量,寻找可持续发展路径的每一个人。 《恰到好处的“刚刚好”》提供了一个务实且富有人文关怀的视角,帮助你卸下不必要的重担,停止无休止的自我鞭策,从而释放出真正的创造力和生活的热情。它教导我们,真正的自由,在于有勇气在不完美的世界里,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恰到好处的、真实而美好的生活。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李東龜 이동귀


  延世大學心理系教授。曾擔任普渡大學教授、韓國諮商心理學會副學會長等職,並花費二十餘年的時間研究完美主義、拖延症與自我價值感等。

  曾參與YTN科學頻道的「思想研究室」、JTBC頻道的《金濟東的Talk to you》、EBS《有問題的特講秀,Big Bang》等節目,著有《為什麼你替別人著想,自己反而受傷?》、《日常心理圖解大百科》、《每天來點心理學,揭開隱祕的人性關鍵字》、《在意別人而受傷,怎麼找回快樂》(以上均有繁體中文版)等書。
 
孫何林 손하림

  畢業於梨花女子大學,延世大學心理學系博士。主要研究項目為完美主義、貪吃與情緒調節問題等。
 
金書瑛 김서영

  畢業於Stony Brook紐約州立大學,現正就讀延世大學心理諮商研究所,主要研究領域為完美主義在人際關係上造成的憂鬱、自殘經驗的影響等。

譯者簡介

簡郁璇


  專職譯者,期許在時間的淬鍊下,練就收放自如的譯筆。

  譯有《比起喜歡自己,我有更多討厭自己的日子》、《災難觀光團》、《小雪:被愛的條件》、《關於女兒》、《兩個女人住一起》等數十冊。
 
  臉書專頁、IG:小玩譯。

图书目录

【前言】 了解完美主義的成因

第1章 給夢想完美卻早已精疲力竭的你
──檢視你的完美主義

追求完美並不是一種罪過
幸福的完美主義者vs.不幸的完美主義者
完美主義的五大視角
不完美焦慮造成的三大問題
 
第2章 完美主義者怎麼養成的?
──使我們成為完美主義者的五大要素

追求完美的你必須知道的事
要素1:對失誤過度憂慮
要素2:整理癖
要素3:父母的高度期待
要素4:高成就標準
要素5:對行動產生懷疑
|完美主義檢測表|
 
第3章 完美主義者的四種類型
──開始理解我與他人的完美主義

先了解自己,才能和他人和平共處
類型1:眼力快、八面玲瓏,追求認同型
類型2:追求刺激,慣性拖延型
類型3:防彈背心,安全導向型
類型4:鋼鐵意志,成長導向型
 
第4章 蛻變成亮眼的完美主義者
──改變與成長的實踐指南

改變之前,你至少要做這些準備
追求認同型:優先重視自己的心情
慣性拖延型:培養務實的時間觀念
安全導向型:性格慎重且身段柔軟
成長導向型:建立與他人的交集
【結語】讓完美主義成為一種天賦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6588839
  • EISBN:9789576589263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5.3MB

图书试读

前言

必須了解完美主義的成因

 
  身為一名諮商心理學的學者,筆者長年致力於研究完美主義,也在學校與企業等各種場合授課、進行諮商。筆者會對完美主義產生興趣,是因為發現身邊有完美傾向的人要比想像中多。

  其中有善用完美主義、取得卓越成就的人,也有因為自己的完美主義而備受煎熬的人。實際上,筆者所任職的延世大學諮商心理研究室,就曾以五百一十一名韓國人為對象進行問卷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兩名之中就有一名以上(占全體的五十三.六二%)具有完美主義的傾向。

  事實上,完美傾向與憂鬱高度相關。每當透過新聞接觸到憂鬱症所引起的憾事,我就會因為「原來世界上有這麼多人內心生病了啊」的想法而心情沉重,同時思索,身為一名心理學家的我,能帶給陷入憂鬱的人什麼樣的幫助。輔導許多個案,透過企業演講與上班族對話的同時,我也肯定了一件事──讓大家對完美主義有更完整的認識,有助於維持他們的心理健康。

  在漫長的人生中,每個人多少都曾碰過心理上的坎,只不過有人將這道難關當成必經的歷程,順利地跨越,也有人長年在內心支離破碎的狀態下承受莫大的痛苦。追究其源頭,完美傾向就是原因之一。事實上,過去我們透過各種研究得知,若是人受到完美主義的消極面影響,並為此痛苦不已,就很可能深受憂鬱症之苦,只不過這樣的認知目前尚未普及。
 
  完美主義與憂鬱症

  憂鬱的人們主要會感到悲傷、產生疲勞感、患有睡眠與進食障礙、陷入絕望、產生厭世的念頭,而且他們還會經常談論挫折、失去及失敗。只要靜下心傾聽,就可得知多數人都有個共同點,就是他們都帶有完美傾向,也就是「我必須表現傑出」或者「我不能有半點失誤」。所以,想要理解憂鬱症,就必須準確地理解位於源頭的完美主義。

  美國著名的認知行動治療學家羅茲‧夏弗蘭(Roz Shafran)博士及其同事,就曾以減重的人們為例,說明完美主義者何以陷入憂鬱的機制。

  需要減重時,完美主義者往往會將目標訂得太高,因此有很高的機率會失敗。一旦失敗,他們就會指責自己,以至於整個人鬱鬱寡歡。有趣的是,有時即便達成目標,這些人看起來卻也不怎麼開心,他們甚至還會懷疑「是不是把目標訂得太低了?」並表示下次要調高目標。這種思考模式到頭來只會引來失敗,緊接在後的憂鬱也成了必然。這樣的人,正是「不幸的完美主義者」。

  人不完美,卻追求完美,也許這個命題本身就是自相矛盾,不過追求卓越與成就,會成為人類前進的強大原動力。渴望得到大眾喜愛與關注的知名人士,也有不少人追求完美,但渴望完美的傾向越強烈,就越容易被社會認同左右,一旦他人的反應無法達到期待,就會對內心造成莫大打擊。何止是知名人士呢?在我們的身邊,就有不少人因為具有完美主義傾向,而經歷大大小小的問題,像是拖延症、強迫症、飲食失調等。

  我們經常能聽到,有人因為無法承認自己不完美,或者為了追求完美而放棄大好人生。此外,認為「我就只能這樣嗎?」陷入不斷自我指責的惡性循環的人也不在少數。這些都會引發憂鬱症,而重度憂鬱更可能導致一個人做出極端的選擇。就算沒有走上絕路,心理上也會變得畏畏縮縮,同時這種挫折感也會對一個人的生活品質造成深遠影響。
 
  克服完美主義也可以很科學

  市面上,撫慰憂鬱症患者、提升低自尊感的好書不計其數,透過這些書籍傳遞的安慰,獲得心靈上的平靜,也有助於提升生活品質。

  不過,這本書的設計重點不在於給予安慰,而是一本以實際研究和數據為根基,清晰明瞭地說明完美主義是什麼、該如何克服的指南書。筆者希望能透過心理學家、研究人員、諮商心理學博士提點的實用訣竅,提出為人生帶來實質變化的方法,而這是因為筆者判斷,相較於憂鬱症本身,如今更應該以科學的角度去理解引發憂鬱症的源頭,也就是「完美主義」。

  所以,相較於給予溫暖的共鳴和安慰,本書主要收錄的是透過有系統的研究結果和精準數據所導出的分析,以及幫助大眾理解的眾多案例。此外,本書也以針對韓國人進行的研究調查結果為基礎,提出全面理解、無痛克服以及靈活運用完美主義的方針,更收錄了專家進行研究時使用的完美主義診斷表,為讀者提供自行檢測的機會。

  筆者的期許,就是希望能盡量傳達有關完美主義的正確知識,當讀者嘗試理解自己與親朋好友的行為與心理時,能夠帶給他們實質的幫助。此外,也希望這本書能成為踏板,使所有人能建立更和諧的關係,活出更幸福的人生。當一個人能理解自己的完美主義傾向,找到相對應的解決之道並順利消除心理問題,我相信他必能脫胎換骨,成為比任何人都成功、比任何人都幸福的完美主義者。

  最後,我要向為這本書的付梓出力的流水出版社同仁、寫推薦文的老師們表達深摯的感謝。與孫夏林、金英書 老師一起腦力激盪、共同撰書的過程彌足珍貴,另外,我也要向鼓勵作者群的親朋好友致上謝意。
 
  【結語】讓完美主義成為一種天賦
 
  哲學家康德以過精準規律的人生聞名,甚至有人以看到他散步的時刻來調整鐘錶。康德是澈底恪守工作與計劃的完美主義者,甚至韓國某電視節目就曾以「康德為何結不了婚?」為主題製作內容,並在播出後蔚為話題。

  年輕時的康德是個萬人迷,尤其有位女人積極求愛,做出了打破當時常規的舉動,先向康德求婚。面對如此積極的女人,康德也不禁心生動搖,決定認真地考慮結婚這件事。最後,康德找出了三百五十四種要結婚的理由,以及三百五十種不該結婚的理由,在評估利大於弊之後,康德於是下定決心要走入婚姻。但是就在康德去找這名女性,並表達自己結婚的意願時,卻被對方澈底地拒絕了,因為他竟花了七年的漫長時間考慮結婚,而當初求婚的女性早就已經另嫁他人,甚至生下兩個孩子了。最後,深受追求完美的性格影響,無論任何事都要徹頭徹尾地進行查證,才有辦法做出決定的康德,就這麼獨自度過了一生。

  但是,任何人都不會說康德的人生是失敗的。他帶領啟蒙運動走向巔峰,確立了德國觀念論的基礎,而康德與其哲學觀點,至今仍被無數學者視為重要的研究主題,並進行新的闡釋。順道一提,從康德達成驚人的成果,以及專注自己的決定更勝他人來看,他可能是屬於「鋼鐵意志,成長導向型」的完美主義者。

  之所以在結語提及康德的故事,是因為認為他的案例能輕易地比較出完美傾向「魚與熊掌無法兼得」的正反面。雖然這樣的想像很無厘頭,但假如康德因為結不了婚而飽受衝擊,拋棄了自己長年來澈底查證的習慣,那會發生什麼事呢?說不定他對後世造成深遠影響的學術成就會全數消失,也無法在歷史上留名。我們無法得知康德是否為自己的完美傾向所苦,或者是否努力想要擺脫它,但可以確定的是,他的完美傾向乃是達成驚人成就的一大優勢。
 
  戰勝完美傾向的兩面性

  然而,大多數平凡的完美主義者並不如康德非凡出眾,就像本書中所探討的,他們都受到完美傾向的性格折磨,也很容易陷入兩難。因為如果不能確定不完美是否就是「完美的好方法」,他們就什麼也做不了。儘管受到完美主義的折磨,卻又深深著迷於自己追求完美的樣子,因此甚至可能會暗自期望完美主義自行遠離。

  人本來就有推與拉的雙重性,我們稱之為「接近-迴避動機」,它會以「我真的很想把事情做好,但完美傾向的折磨令我痛苦不已」等樣貌表現出來,而我們會在這個過程中遇到兩種矛盾。

  第一,有別於期望追求完美──制定難以企及的高標準,持續不懈地追求零缺點,我們很可能會做出自己並不完整的結論。第二,完美主義者帶著無法共存的兩張相反臉孔──追求卓越的幸福樣貌,以及對失敗的恐懼、自我苛責等與幸福背道而馳的樣貌。因此,雖然追求完美的過程中,有時會充滿成就的喜悅,但也可能引發對自身能力的懷疑與憂鬱情緒。

  人何時才能變得幸福?有學者說是與幸福之人一起享用美食,也有人說,當喜歡的人在身旁,幸福就會傳染。心理學家愛德華‧迪西(Edward Deci)和理查‧萊恩(Richard Ryan)則主張,為了獲得幸福,我們必須滿足自主性(Autonomy)、勝任感(Competence)與關聯性(Relatedness)這三大基本心理需求。

  其中的勝任感指的是深切感覺到自己擅長什麼。換句話說,勝任感意味著能夠達成某件事的自信感與能力,所以如果想要獲得幸福,就需要自發性且具成長導向的「追求卓越」。同時,我們也有必要將不幸的完美傾向轉換為幸福的完美傾向。
 
  相信自己,就能改變

  想要改變,就必須尊重自己,對自身具備的能力有所自覺。意即,必須領悟到我具有不被不幸的完美傾向折磨的價值(自尊感),同時我也具備了改變此情況的力量(自我效能感)。希望各位能透過這本書,從各種角度仔細檢視完美主義,並根據四種完美主義者的類型,思考帶來正向變化的具體方案,展開全新的人生。改變是人生贈予我們的至高祝福。無論是哪一種完美主義類型終究都不完美,因此記住,重要的是突顯優點、彌補缺點。

  若說筆者群有什麼期望,那就是透過《完美主義也能是一種祝福》介紹的內容,能幫助讀者「有意識地、合理地、持續地努力」。但願這本書能幫助所有人獲得卓越、亮眼的成果,並以幸福的完美主義者之姿重生。最後,我們就以另一名完美主義者米開朗基羅的話來總結。
 
  小事能造就完美,
  而完美並不是一件小事。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看了幾篇關於內在小孩和自我接納的文章,發現很多問題的根源都來自於小時候對犯錯的恐懼,總覺得只要做錯事就會被責罵或是不被愛。所以長大後,對任何事情都戰戰兢兢,深怕出錯。這本書如果能從這個角度切入,探討如何與內在那個「怕犯錯的小孩」和解,那對我來說會非常有幫助。我希望它不只是空泛地喊口號,而是能給予一些紮實的工具,讓我們可以一步步重建對自己的信任感,明白「犯錯是學習的一部分」,而不是世界末日。如果能透過閱讀,讓我對自己的不完美更有包容心,那這本書就值回票價了。

评分

我最近在工作上遇到瓶頸,總覺得自己能力不足,每接手一個新任務,都會花費大量的時間在「確認我沒做錯」這件事上,而不是專注在「如何做得更好」這點,結果效率反而變差了。這種內耗真的非常消耗精力。我特別期待書中對於「完美主義」的討論,希望能了解它到底是一種優點還是一種阻礙。如果作者能提供一些方法,讓我區分出「建設性的追求卓越」和「破壞性的自我設限」,那就太好了。畢竟,追求進步是好事,但如果因此讓自己停滯不前,那就本末倒置了。希望這本書能幫我重新校準我的努力方向。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就很有意思,「剛剛好的完美主義」,聽起來就像是找到了一個平衡點,而不是走到極端。我最近真的覺得自己好像被「要做到最好」這件事情綁架了,不是事情做不好會焦慮,而是連開始做都很困難,因為總覺得不夠好。這種心態真的很折磨人,總是在「完美」跟「根本不想動」之間拉扯。我期待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實用的方法,讓我能夠放下一些不必要的執念,真正開始行動,並且在過程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畢竟人生不是一場考試,不需要每一個細節都滿分才過關,能順順利利、開開心心地往前走,或許才是更重要的吧。希望它能幫我釐清,什麼才是對我來說「剛剛好」的標準,而不是外界強加給我的壓力。

评分

說實在的,這幾年台灣社會的競爭壓力越來越大,好像不做到頂尖就不算成功一樣。這種氛圍很容易讓人不自覺地往「極致化」的方向走,連生活中的小事都要規劃得井井有條才安心。因此,我對這本探討「剛剛好」哲學的書抱持著很高的期待。它不像那些一味鼓吹「雞湯」的書,而是試圖在「努力」與「放過自己」之間找到一個更貼近現實的著力點。我希望讀完後,可以建立起一個更健康、更可持續的自我要求系統,而不是老是在「燃燒殆盡」的邊緣掙扎。真正「喜歡自己的人生」,應該是過得輕鬆自在,而不是永遠在跟自己較勁吧。

评分

老實說,我對這種勵志、自我成長類的書籍通常抱持著比較懷疑的態度,畢竟網路上或書店裡看過太多「保證你脫胎換骨」的書了,結果讀完還是一樣原地踏步。但這本的書名「擺脫拖延、討好、怕犯錯」剛好戳中了我好幾個痛點。我這個人就是標準的「想太多、做得太少」,光是要開個頭就得做足所有準備,不然就乾脆放棄,這種惡性循環真的讓人很沮喪。而且,「討好型人格」這點我也深有同感,總是很在意別人的看法,結果把自己搞得很累,連該拒絕的事情都不敢拒絕。我很想知道,書裡有沒有提到具體的步驟或心態調整,可以讓我真正做到「為自己而活」,而不是永遠在別人的眼光中打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