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文學英譯叢刊(No.48):《台灣文學英譯叢刊》25週年回顧專輯 (電子書)

台灣文學英譯叢刊(No.48):《台灣文學英譯叢刊》25週年回顧專輯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Kuo-ch’ing Tu(杜國清)
图书标签:
  • 台灣文學
  • 英譯文學
  • 文學翻譯
  • 台灣研究
  • 文化研究
  • 文學史
  • 電子書
  • 紀念專輯
  • 學術出版
  • 25週年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This book has been specially planned to both commemorate and celebrate this milestone, and we have invited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 professor Bert Scruggs to serve as guest editor to assist with its preparation and realization. The issue is divided into two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dedicated to a review of the publication history of the journal, its manner of selecting works to publish, as well as its contributions to the scholarly field. There are also research essays that consider the works chosen for translation themselves. The second part of the issue commemorates my retirement after more than forty years of teaching at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 The main objectives of my work have bee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and introduction of Taiwan Literature. We have, therefore, included articles that consider my poetry, English translation, and scholarly research.

  創刊於1996年的《台灣文學英譯叢刊》持續了二十五年,共出版48集。我們特地策劃這一紀念專輯,以示慶祝。我們特地邀請爾灣加州大學台灣文學教授古芃擔任策劃和執行的客座編輯。這一專輯包括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關於《叢刊》出版史的回顧、選譯作品的特色、對學術界的貢獻和評價、以及針對譯介作品的研究論文。另一部分是關於以英文翻譯和介紹台灣文學為宗旨的創刊者杜國清的詩作英譯和研究論文。

  文學翻譯只是文化研究的基礎。《叢刊》的出版,只是為台灣文學走向世界鋪路的奠基工程。二十多年來的努力,多少已完成階段性的任務。希望這份學術刊物,今後能有更多台灣文學的年輕學者和譯者參與,大家同心協力,朝向台灣文學走向世界的共同目標,以新的面貌接棒持續下去。

 
《台灣文學英譯叢刊》過往精選輯:跨越語言與文化的文學探索 台灣文學的聲音,正在世界的舞台上迴響。 《台灣文學英譯叢刊》自創刊以來,始終肩負著將台灣豐富多元的文學創作推向國際的使命。這套叢刊不僅是文學翻譯的專業典範,更是文化交流的橋樑,讓全球讀者得以透過精準且富含文學性的譯文,深入理解台灣社會的脈動、歷史的重量、以及個體在時代洪流中的掙扎與希望。 本特選輯匯集了叢刊創刊以來,在不同時期、不同主題下所發表的重量級作品選粹,旨在提供一個跨越時空的視角,領略台灣文學發展的關鍵軌跡。我們精心挑選了那些在文學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篇章,涵蓋了從戰後初期奠基作家的經典敘事,到當代新銳作家對全球化、身份認同、性別議題的尖銳探討。 收錄精華:時代的縮影與文學的深度 本選輯的選材標準極為嚴苛,我們不僅考量作品在台灣文學史上的地位,更重視其翻譯的質量與國際傳播的潛力。讀者將在此書中邂逅: 一、戰後現代的開端與鄉土書寫的迴響: 回溯至台灣文學從殖民地書寫向現代主義過渡的關鍵時期。選錄了幾篇深具時代印記的短篇小說,它們以細膩的筆觸描繪了戰後社會的物質匱乏與精神重塑。這些作品往往帶著濃厚的鄉土氣息,探討了傳統價值觀在現代化浪潮衝擊下的崩解與重構。例如,對於農村結構的深入觀察,對於底層人民生存智慧的捕捉,這些篇章是理解台灣社會底色的重要文本。透過英文譯本,我們可以清晰地辨識出其敘事結構上的實驗性,以及作者在有限的篇幅內所展現的宏大主題。 二、現代主義的浪潮與內在精神的探索: 在數十年的文學發展中,台灣作家不斷吸收西方文學思潮,並將其內化為獨特的表達方式。本選輯特別收錄了幾篇展現強烈現代主義風格的作品。這些作品傾向於內向性、心理描寫的深化,以及對語言邊界的拓寬。它們挑戰了傳統敘事的時間線性,運用意識流、多重敘事視角等技巧,揭示了個體在疏離社會中的迷惘與焦慮。翻譯這些作品對譯者而言是一項巨大的挑戰,需要精準捕捉原文本中潛藏的哲學意涵與音樂性,本選輯中的英譯本即是這類高難度翻譯的成功案例。 三、後殖民語境下的身份追尋與歷史記憶: 隨著台灣民主化進程的推進,文學創作開始更深入地挖掘歷史的複雜性與多重記憶的衝突。選入的作品聚焦於戰後的歷史創傷(如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以及不同族群(如原住民、外省族群、閩南族群)之間的相互理解與隔閡。這些敘事不再滿足於單一的民族主義視角,而是呈現出多層次的、充滿張力的身份政治圖景。英文讀者可以從這些故事中,獲得關於台灣如何面對其複雜歷史、建構共同記憶的獨特視角。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對於特定歷史事件的微觀敘事,往往比宏大的歷史論述更能觸動人心,本輯選錄的正是這類具體而深刻的篇章。 四、當代風貌:全球化、性別與邊緣聲音的崛起: 進入二十一世紀,台灣文學展現出前所未有的活力與開放性。本選輯也涵蓋了當代作家對全球化衝擊、性別流動性、科技倫理等新興議題的敏銳捕捉。許多女性作家和性別少數群體的聲音,藉由成功的翻譯走入了國際視野,她們的作品打破了傳統的性別框架,挑戰了父權社會的敘事霸權。此外,對於日常生活細節的精確描摹,以及幽默、荒誕的風格運用,也使得這些作品在國際文壇上具有極高的辨識度。這些作品的翻譯體現了當代英語文學的最新趨勢,語言風格更加靈活多變,充滿實驗性。 嚴謹的翻譯,品質的保證 《台灣文學英譯叢刊》的成功,離不開歷代譯者的心血。本選輯中的所有選篇,均經過叢刊編輯委員會的嚴格審核,確保譯文在忠於原意的基礎上,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台灣文學語言特有的韻味與力量。我們深知,文學翻譯不僅是詞彙的轉換,更是文化靈魂的再現。本輯選取的譯文,無論是在學術研究層面,還是普通讀者的閱讀體驗上,都堪稱典範。 閱讀的價值:深入理解台灣的文化基因 透過本選輯,讀者將無需具備深厚的台灣歷史背景知識,也能領略台灣文學的獨特魅力。它如同一個精選的博物館導覽,濃縮了數十年來台灣文壇的精華所在。無論您是文學研究學者、對亞洲文化感興趣的讀者,或是僅僅尋求高品質文學體驗的愛好者,本選輯都能提供豐富而深刻的閱讀饗宴。 這不僅是一套翻譯作品的合集,它更是一部無聲的台灣文化史,以文學的形式,邀請全世界讀者共同參與這場關於記憶、身份與現代性的深刻對話。選入的每一篇作品,都像是打開了一扇通往台灣社會內心世界的窗戶,看見那片土地上人們如何生活、如何愛、如何思考。 本書特色總結: 時間跨度廣: 涵蓋戰後至當代,展現台灣文學的發展脈絡。 主題多元化: 包含鄉土、現代主義、歷史記憶、性別與全球化議題。 譯文精選: 匯集了叢刊歷來最具代表性與最高品質的英文譯本。 文化橋樑: 為非華語讀者提供理解台灣複雜社會與文學成就的關鍵文本。 誠摯邀請您一同探索這片文學的沃土,領略台灣文學那份獨特的韌性與光芒。

著者信息

編者簡介

Kuo-ch'ing Tu


  Kuo-ch'ing Tu,born in Taichung, Taiwan. His research interests include Chinese literature, Chinese poetics and literary theories, comparative literature East and West, and world literatures of Chinese (Shi-Hua wenxue). He is the author of numerous books of poetry in Chinese, as well as translator of English, Japanese, and French works into Chinese.

Terence Russell

  Terence Russell is Senior Scholar in the Asian Studies Center at the University of Manitoba. He has an interest in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in Chinese, especially the literature of Taiwan's Indigenous people. Dr. Russell has been a regular contributor to Taiwan Literature: English Translation Series, and was the guest editor of Issue 24 on Taiwan Indigenous myths and oral literature.

 

图书目录

Foreword to the Special Retrospective on the Twenty-Fifth Anniversary of Taiwan Literature: English Translation Series/Kuo-ch'ing Tu
「《台灣文學英譯叢刊》25週年回顧專輯」卷頭語/杜國清
Introduction: The Serendipitous and the Organic/Bert Scruggs
 
PART 1
From “Regionalism” to “Nativism”: An Introduction to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Yeh Shih-t'ao's Taiwan Wenxue Shigang (An Outline History of Taiwan Literature) /Kuo-ch'ing Tu
Visualizing Bentuhua: The Recreation of Taiwanese Literature through Translation by Taiwan Literature: English Translation Series/Bert Scruggs and Taňa Dluhošova
“Worlding” Taiwan Literature, Rewriting Its History: Writing for the Twenty-fifth Anniversary of Taiwan Literature: English Translation Series. Richard /Rong-bin Chen
The Role of Colonial Literature in the Translation of Taiwanese Literature into English台灣文學英譯中殖民地文學的角色/Chia-li Kao
The Development of Taiwan Literary Studies in North America: Taking the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Taiwan Literature and Taiwan Literature: English Translation Series as Examples 北美臺灣文學研究的發展:以「台灣文學研究會」與《台灣文學英譯叢刊》為例/Li-hsuan Chang
Translating for Fun and Meaning/Howard Goldblatt
Sticky Rice Tamale/Sylvia Li-chun Lin
Hanami: Happy Moments with Professor Kuo-ch'ing Tu and Taiwan Literature: English Translation Series/Jenn-Shann Lin
Bringing Taiwan Literature to the World/John Balcom and Yingtsih Hwang
“The Three Musketeers” as the Second Generation of Modern Literature/Hengsyung Jeng
 
PART 2
Poems for Taiwan台灣詩情/Kuo-ch'ing Tu
Tu Kuo-ch'ing's Poetic Theory and the Seven Strands of His Poems 杜國清的詩論及詩作的七個脈絡/Hengsyung Jeng
Tu Kuo-ch'ing's Writings on Symbolism 以象示徵,與美同遊:杜國清象徵詩論研究/Tien Chu
Translated by Brian Skerratt The Construc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Samadhi: Tu Kuoch'ing's System of Poetics and Aesthetic Practice 「三昧」的建構與轉化:杜國清詩學體系與美學實踐/Tu Shu-wei
 
Editors, Translators and Contributors
About Subscription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3505228
  • EISBN:9789863505730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3.5MB

图书试读



《台灣文學英譯叢刊》25週年回顧專輯卷頭語
杜國清(美國聖塔芭芭拉加州大學東亞語言文化研究系教授)


  歲月荏苒,創刊於1996年的《台灣文學英譯叢刊》持續了二十五年,共出版48集。我們特地策劃這一紀念專輯,以示慶祝。我們特地邀請爾灣加州大學台灣文學教授古芃擔任策劃和執行的客座編輯。這一專輯包括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關於《叢刊》出版史的回顧、選譯作品的特色、對學術界的貢獻和評價、以及針對譯介作品的研究論文。另一部分是關於以英文翻譯和介紹台灣文學為宗旨的創刊者杜國清的詩作英譯和研究論文,作爲他在聖塔芭芭拉加州大學任教四十多年的退休紀念。

  關於第一部分,古芃教授在導論中,提出他的觀點和論述,值得特別强調的是:《叢刊》創刊以來以台灣主體性為核心的編輯方向,經過二十多年的努力,這一導向隨著台灣社會歷史的發展,更加明顯,也獲得研究者的肯定,一如古芃教授和捷克科學院研究員路丹妮(Táňa Dluhošová)合撰的專文,以《叢刊》為研究對象的電腦分析所顯示的現象和觀察,頗有新意,以及陳榮彬教授的論文所提示的,《叢刊》呈現出「台灣文學的世界視野」(Worlding Taiwan Literature)和「台灣文學史的重新書寫」(Rewriting Its History)。呼應「台灣文學的世界視野」,高嘉勵教授的〈台灣文學英譯中殖民地文學的角色〉(The Role of Colonial Literature in the Translation of Taiwanese Literature into English)一文,提議英語國家中,日治時期台灣文學作爲與世界文學鏈結的可能性。此外,張俐璇教授的〈北美臺灣文學研究的發展〉,有助於對本叢刊在九〇年代中期應運而生的本土文學觀及其歷史脈絡的瞭解。

  關於第二部分,本《叢刊》在44集〈杜國清專輯〉中所譯介的作品之外,當初因受到篇幅的限制,無法全部刊登,因此在本集中接續出版。其中重要的兩篇是鄭恆雄的〈杜國清的詩論及詩作的七個脈絡〉和朱天的〈以象示徵,與美同遊:杜國清象徵詩論研究〉。前者全面論述我在創作上理論與詩情的呼應,涵蓋面廣;後者針對我在詩論上,對象徵主義東西詩觀互相照應的闡發,思辨深刻。創作方面,由本刊英文編輯羅德仁教授精心翻譯,作爲台灣詩人,我所描述的台灣山水的系列作品〈台灣詩情〉十五首。

  臺大台灣文學研究所新進博士凃書瑋專論〈「三昧」的建構與轉化:杜國清詩學體系與美學實踐〉一文,以「追尋現代」探詢杜國清詩的「現代性」,以及「回返東方」探詢他的詩作的「古典性」與「翻譯性」,並認為「三昧」與「四維」的詩學體系建構與創作美學實踐,正好填補了《笠》詩論「內向性」的不足,且以「詩之為詩」的審美理念補足了《笠》外向的現實主義詩學,與鄭恆雄教授、朱天的立論有所不同,具有獨到的見解和學術價值。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我為葉石濤的《台灣文學史綱》英文版而寫的一篇導論,〈從「鄉土」到「本土」:以土地為依歸的台灣文學史觀〉(2009年12月),在此刊登,一方面是爲了闡發葉石濤的基本文學史觀的演進,同時也藉此印證本叢刊的編輯導向及其理論核心,基本上是這一史觀的呈現和實踐。隨著今後台灣社會和政治情勢的發展,台灣的主體性將會越趨明顯,是可以預料的。這一導向也呼應本叢刊開宗明義所揭示的出版宗旨:「在於將最近在台灣出版的有關台灣文學的聲音,亦即台灣本地的作家和研究者對台灣文學本身的看法,介紹給英語的讀者,以期促進國際間對台灣文學的發展和動向能有比較切實的認識,進而加强從國際的視野對台灣文學的研究。」

  回顧二十多年來的努力,《叢刊》終於纍積如此豐富的成果,不能不對許多作家、學者和翻譯者的參與和合作表示由衷的感謝。他們對台灣文學的關心和支持、以及不辭辛勞、對台灣文學英譯出版的付出和投入,不論是翻譯或研究的心得或是對《叢刊》今後發展的建言和評論,都表現在特地為這一專輯所寫的文章中,令我十分感動。

  台灣文學的英譯,是一項任重道遠的文化和學術工程。我曾在〈台灣文學走向世界,路有多遠?〉的一篇文章中强調,必須有長遠的計畫和永續經營的決心,才能克竟其功。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選譯的作品能夠呈現台灣文學的主體性,表現出台灣這塊土地及其人民、社會、歷史和文化特色,才能在國際上以其特殊屬性獲得肯定和賞識。這一觀點呈現在擬定主題、選文翻譯、以及英文編輯上,成爲本《叢刊》一貫的特殊風格。

  文學翻譯只是文化研究的基礎。《叢刊》的出版,只是為台灣文學走向世界鋪路的奠基工程。二十多年來的努力,多少已完成階段性的任務。爲了實現這一長遠的願景,不計現實利害得失,一起默默耕耘的道上朋友,讓我非常感念。緬懷過去,展望未來,非常感謝臺大出版中心的出版合作,羅德仁教授繼續擔任英文編輯,古芃教授參與編輯團隊,以及希望這份學術刊物,今後能有更多台灣文學的年輕學者和譯者參與,大家同心協力,朝向台灣文學走向世界的共同目標,以新的面貌接棒持續下去。

  最後,作爲結語,我想借這個機會,與讀者分享我最近所寫的一首詩〈落花〉。 這首詩表達作爲詩人和學者的我、對退休的感懷,以及面對人生進入另一階段的心情,難免流露出個人的情緒,但也呈現出我對詩與人生在創作上的體會和領悟,以及對台灣文學永續發展的殷殷期盼。落花回歸故土,有心化作春泥,滋養下一代,但願台灣文學的滋長和翻譯,代代相傳,百花盛開。回顧之餘,展望未來,這一願景也呈現在這集的封面設計中:遍地芬芳,一點一滴默默耕耘,25年間播下的種籽,發芽生長,根植台灣,終將百花爭艷,成為一座迷人的花園。

  落花╱退休感懷

  過去 永遠回不去了
  回顧 顧不回已去的青春年華
  生命 只能被往前走
  攀山越嶺之後 走下坡
  一路抛棄 感情的負荷
  回憶紛紛飄零 落花滿地
  隨風起舞 幽幽舞出
  晚年的心境 萬事不關心
  棄情之歌 隨風飄落
  不是無心惜落花
  落花無意戀春華
  決然 迎向宿命  
  回歸故土 化作春泥
  人生 充滿美麗的誤會
  喜悅 來自諦觀的智慧
  眼看 落花飛回樹枝
  原來是蝴蝶!

 

用户评价

评分

說真的,很多時候我們覺得文化輸出很遙遠,但這套叢刊卻是紮紮實實地把我們的「聲音」送了出去。對於我們這些土生土長的台灣人來說,看到自己的文學作品被認真對待、被翻譯推廣,那種驕傲感是難以替代的。這本回顧專輯,或許不像最新的文學小說那樣充滿戲劇張力,但它所承載的歷史重量和文化意義,卻是更為深遠的。它像是一份詳細的成績單,記錄了台灣文學在國際學術和文學界獲得的能見度與尊重。同時,它也提醒著我們,在數位時代資訊爆炸的洪流中,如何持續保持這種對文化傳承的熱情與投入,是非常關鍵的。這種對「傳承」的執著,才是真正讓台灣文化得以綿延不絕的基石。

评分

翻開這本回顧專輯,腦海中立刻浮現出那些經典篇章被譯成英文後,在國際書展上閃耀光芒的畫面。這種跨越語言藩籬的震撼力,是難以言喻的。過去我們讀一些文學作品時,總會有些許遺憾,總覺得某些語氣、某些文化意涵,在翻譯後多少會流失一些原汁原味。然而,這套叢刊的努力,讓我們看見了專業譯者如何以精湛的技藝,盡力保留住台灣文學的靈魂。特別是那些描寫鄉土人情、歷史記憶的作品,要在不同文化語境下傳達其意蘊,其難度可想而知。這份回顧,某種程度上也像是一份學術梳理,讓讀者可以從一個更宏觀的角度,去審視台灣文學在國際化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與達成的成就。它讓我們得以確認,台灣文學不僅僅是「地方文學」,而是具備普世價值的「世界文學」的一份子。

评分

這二十五年的足跡,絕非坦途,其中必然經歷了經費的壓力、人才的斷層、以及國際市場變化的挑戰。這本回顧專輯,想必會讓我們看見在看似光鮮亮麗的出版品背後,有多少努力和取捨。它讓我們有機會去思考,未來的方向應該在哪裡?是要更深入地挖掘潛力作家,還是更積極地拓展非華語語系國家的市場?對我個人而言,我更希望看到,在回顧過去的同時,也能激發新一代的文學工作者,能以更具創新的視野,去參與到這場文化「出海」的運動中。這本專輯不僅是對過去的總結,更應該是為下一個二十五年,擘劃願景的起點。它提醒著我們,文化工作,需要長遠的眼光和堅定的信念,才能在瞬息萬變的世界中,保有自己獨特的聲量與光芒。

评分

這本《台灣文學英譯叢刊》二十五週年回顧專輯,對於關心台灣文學發展的我們來說,簡直像是一本珍貴的時光寶盒。想當年,台灣文學在國際舞台上能見度不高,許多優秀的作品礙於語言隔閡,難以觸及更廣闊的讀者群。這套叢刊的出現,無疑是點亮了一盞重要的燈塔,它不僅僅是翻譯文本,更像是一種文化橋樑的搭建,讓世界看見台灣這塊土地上豐富的情感與深刻的思考。回顧這二十五年的歷程,可以感受到編輯團隊篳路藍縷的艱辛,每一次的選題、每一次的譯者挑選,都凝聚了無數的心血與對本土文學的深厚情感。這種堅持,讓人由衷地敬佩,也更堅定了我們對台灣文學未來的信心。這份回顧,或許能讓我們更清晰地看見,台灣文學如何一步步走向世界,其中的起伏與轉折,都值得我們細細品味。

评分

從一個長期關注本土文化脈動的讀者角度來看,這套叢刊二十五年的耕耘,其實反映了台灣社會在不同階段的文化焦慮與自我定位的嘗試。早期的選篇,或許更著重於展現台灣獨特的生命經驗與歷史創傷;到了後期,則可能更傾向於探討性別、身份認同等當代議題。這份回顧專輯,無疑提供了一個絕佳的切入點,讓我們得以檢視這種時代精神是如何透過翻譯,被選擇性地呈現給國際社會。這不僅僅是文學翻譯的成果展示,更像是台灣文化戰略的一部縮影。每一次的選入,都代表著當時社會對於「何謂台灣文學」的某種集體共識或爭辯。閱讀這些回顧,就像是在重溫台灣近幾十年來,從內向到外放的文化心路歷程,那種複雜的情感糾葛,讓人感觸良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