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杯君和他的小旅行:探訪實驗器材的故鄉 (電子書)

燒杯君和他的小旅行:探訪實驗器材的故鄉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上谷夫婦
图书标签:
  • 科普
  • 化学
  • 实验
  • 儿童
  • 青少年
  • STEAM
  • 科学普及
  • 趣味科学
  • 器材
  • 探险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人氣科普書籍《燒杯君》系列又來了!★★★
★★★怎麼還是這麼「古錐」又有料呢!★★★
 
  在《燒杯君和他的夥伴》中,他讓我們知道燒杯為什麼長這個形狀;
  在《燒杯君和他的化學實驗》裡,他讓我們回憶並認識教室裡的種種化學實驗;
  到了《燒杯君和他的偉大前輩》,他更介紹了博物館裡諸多古老又有趣的器材;
  接下來的《燒杯君和他的小旅行》,他又會帶給我們什麼呢?
 
  這次,燒杯君要出發去旅行!前往各地工廠參觀實驗器材如何誕生,包括燒杯、石蕊試紙、鑷子、砝碼、天平,以及更多更多……他還要到博物館看一看珍貴的氣象儀器,帶我們進入巨大的實驗設施,了解微中子與核融合的神奇世界。一如往常的,燒杯君將提出有趣而詳實的第一手報告,而且,還是一樣又萌又可愛!
 
系列特色

  ★人物「古椎」、內容有料:由燒杯君領銜主演,帶領各種角色化的實驗器材現身說法。具有漫畫的可愛、幽默,圖鑑式的知識內容深入又有說服力!

  ★觸動理科生的實驗心、撩動文科生的文青情:現在及過去在實驗教室的種種,全都透過閱讀而重新活化了。沒做過實驗的人,也會被繪者筆下樸拙可愛的器材造型,和優雅的文青用色所吸引。

  ★題材罕見、激勵學子對理科的學習動力:以化學、實驗為主題的書鮮少,表現得如此出色的作品更是罕見,藏在書裡的大小資訊,是養成未來科學家的先備知識。

  ★媽媽、小孩,還有爸爸,一樣都愛讀:這正是燒杯君的魅力!本系列的讀者如此告訴我們。
 
名家推薦

  10 秒鐘教室(Yan)|趣味知識圖文作家
  臭寶爸|兒科醫師
  鍾昌宏|國民教育輔導團自然科輔導員
  (依姓氏筆畫排序)

  離開學校後很難再看到實驗器材了吧……?本來想這樣說,但讀過「燒杯君」系列後發現,實驗器材其實不只出現在課堂裡,也常應用於生活中。透過本書籍的介紹與引導,讓大人小孩能一起認識各種可愛的實驗器材夥伴,發掘科學實驗的趣味! --臭寶爸|兒科醫師 陳敬倫
 
  這本書有讓人一翻開就停不下來的魔力,漫畫主角燒杯君拜訪實驗器材製作工廠、博物館、實驗機構的採訪故事、活潑有趣的對話與深入淺出的內容,讓我在閱讀時不斷驚呼連連,真的有種大開眼界的感覺。 --鍾昌宏|臺中市光榮國中生物科教師
熔岩之心:火山探秘与地质奇观 书籍简介 本书带领读者深入地球的内部,探索那些塑造了我们星球面貌的炽热力量——火山。这不是一本枯燥的教科书,而是一次充满冒险与发现的旅程,从宏伟的休眠巨兽到正在喷发的活火山,我们将追随火山学家的脚步,揭开地球深处熔岩的秘密。 第一章:地球的脉搏——火山的诞生与类型 我们将从地球的结构入手,解释地幔热柱、板块构造如何驱动火山活动。什么是岩浆房?它如何积蓄能量?然后,详细区分不同类型的火山:从圆锥形的成层火山(Stratovolcano),如富士山和维苏威火山,到平缓的盾状火山(Shield Volcano),如夏威夷的冒纳凯阿火山。我们会探讨它们各自的喷发模式:是宁静的溢流式,还是灾难性的爆炸式?书中收录了大量详细的剖面图和地质模型,帮助读者直观理解这些庞大结构的形成机制。 第二章:熔岩的交响曲——火山喷发的多样性 火山喷发远非只有一种形式。本章将深入探讨火山喷发指数(VEI)的含义,并剖析决定喷发剧烈程度的关键因素——岩浆的粘度和气体含量。我们将分析著名的普林尼式喷发(Plinian Eruption)的恐怖景象,其火山灰柱直冲平流层,以及夏威夷火山的夏威夷式喷发(Hawaiian Eruption)所形成的壮观熔岩河。书中特别辟出一节,分析火山碎屑流(Pyroclastic Flow)——这种高速、高温的混合物是地球上最致命的自然现象之一,并回顾历史上一些著名事件的现场描述。 第三章:深入火山口——追踪地质证据 探访火山,就是与地球的原始力量对话。本章描述了现代火山学家的野外工作:如何安全地接近活跃的火山,如何部署地震仪和气体监测设备。读者将跟随考察队,一同攀登活火山,采集岩石样本。我们会讲解如何通过分析火山岩(如玄武岩、安山岩、流纹岩)来推断岩浆的来源和演化历史。此外,书中详细介绍了火山气体的收集与分析,这些气体是预测下一次喷发的关键预警信号。 第四章:遗迹与新生——火山对环境的影响 火山活动既是毁灭者,也是创造者。本章探讨火山灰带来的短期破坏,如航空管制和呼吸道疾病,同时揭示其长期的积极作用。我们将探索火山灰如何带来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支撑起欧洲、亚洲和南美洲的高产农业区。此外,书中详尽介绍了火山活动如何创造独特的地貌:火山口湖泊(如印度尼西亚的科莫多国家公园附近的火山湖)、地热温泉以及驱动全球地热能开发的原理。 第五章:人类与烈火——历史上的火山灾难与适应 从庞贝古城到现代的西西里岛,人类文明始终与火山共存。本章回顾了历史上最具毁灭性的火山事件,如公元79年维苏威火山对庞贝的掩埋,以及1815年坦博拉火山爆发导致的“无夏之年”。我们不仅记录灾难,更关注人类的适应与韧性。书中探讨了现代火山预警系统、疏散计划的建立,以及在火山高风险区域进行的可持续居住策略。我们还将考察那些建立在古老火山基础上的文化——从冰岛人对地热的利用到日本神道教对富士山的崇拜。 第六章:地球的未来——超级火山与深层探索 当我们仰望天空中的云层时,很少有人意识到地表之下还潜藏着更大的威胁——超级火山(Supervolcano)。本章聚焦于黄石公园(Yellowstone Caldera)和托巴湖(Lake Toba)这样的超级火山系统。我们不会渲染恐慌,而是以科学严谨的态度,解释它们的形成机制、潜在的全球气候影响,以及当前地质学家正在进行的长期监测工作。最后,本书展望了未来的深层地球钻探项目,试图直接探取地幔物质,以期更全面地理解驱动我们星球熔岩之心的基本物理过程。 附录:火山地理图集与术语解析 本书包含详尽的全球主要火山分布地图,以及一个涵盖所有专业术语(如:浮石、火山弹、拉哈/火山泥流、岩桥等)的深度解析词汇表,确保非专业读者也能轻松掌握这场关于地球核心力量的史诗探险。 本书旨在为对地球科学、地质探险和极端自然现象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份全面、引人入胜的指南,激发对我们脚下这颗动态星球的敬畏之心。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上谷夫婦


  生於日本奈良縣,現居神奈川縣。是一對夫妻檔作家,先生曾在化妝品製造商資生堂擔任研究 員,太太則為非理工背景出身。最愛吃京都拉麵。主要著作有《燒杯君和他的夥伴》、《燒杯 君和他的化學實驗》、《燒杯君和他的偉大前輩》(遠流),以及《燒杯君與放學後的實驗教 室》、《最有梗的元素教室》(親子天下),和《直擊工廠生產線!透鏡君的品質檢驗之旅》 (楓葉社文化)等等。 最喜歡的實驗器材還是燒杯,最喜歡的實驗是抽氣過濾實驗。 twitter 資訊隨時更新中 @uetanihuhu。
 

图书目录

前言 2
序章 4
本書的閱讀方式 8
 
CHAPTER 1 前往實驗器材的故鄉(玻璃、紙)
第1話 燒杯君誕生的地方 12
第2話 石蕊試紙誕生的地方 18
第3話 去見桐山漏斗先生 24
第4話 玻棒式溫度計誕生的地方 30
第5話 前往pH計的故鄉 36
COLUMN 1 玻璃器材就像藝術品 42
 
CHAPTER 2 前往實驗器材的故鄉(金屬)
第6話 鑷子誕生的地方 44
第7話 上皿天平、砝碼誕生的地方 50
第8話 鋼絲絨誕生的地方 60
第9話 乾電池誕生的地方 66
COLUMN 2 人類文明的背景就在鑷子! 74
 
CHAPTER 3 前往博物館
第10話 氣象儀器聚集的地方 76
第11話 貴重實驗器材聚集的地方 84
第12話 體驗科學技術的地方 90
COLUMN 3 愉快的(?)在雨中測量雨量 98
 
CHAPTER 4 前往泥盆老師的實驗室
 第13話 泥盆老師的有趣實驗①取出鐵的實驗 100
第14話 泥盆老師的有趣實驗②把玻璃變成淚滴 106
第15話 泥盆老師的有趣實驗③名符其實的實驗 112
 COLUMN 4 可愛的實驗室 116
 
CHAPTER 5 前往巨大的實驗機構
第16話 研究全新發電方法的地方 118
第17話 捕捉微中子的地方 128
COLUMN 5 神岡探測器會吃壞肚子 136
 
CHAPTER 6 特別篇
第18話 前往微量吸管誕生的地方 138
第19話 前往精密科學擦拭紙誕生的地方148
 
尾聲 156
協助採訪的企業與團體列表 158
致謝辭 159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3296775
  • EISBN:9789573297338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固定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76.8MB

图书试读

前言

  大家好,我們是這本書的作者──理科系插畫家上谷夫婦。這回出版的是燒杯君系列的第四集。前三集已經介紹過「實驗器材」、「化學實驗」以及「史上有名的器材前輩們」,而本書與前面幾集的風格有點不同。因為本書是將誠文堂新光社出版的《兒童的科學》雜誌中的連載內容集結成冊。雜誌中的內容以「燒杯君出發」為題,從2017年1月號起以漫畫形式展開連載。

  燒杯君在連載當中,出發前往各式各樣的地方,現在內容集結成書了……話雖如此,我們並不是將連載內容原封不動搬進書裡,反而幾乎全部重新畫過。譬如,我們補充了連載時礙於篇幅而沒有放進去的資訊與插畫,為了讓內容更加好懂,重新檢視並修正了故事結構,為了讓漫畫變得比連載時更加有趣,甚至還調整了內容中的鋪陳與笑點。結果,根本不可能直接使用連載時的漫畫內容,必須「全部從頭重畫!」

  除此之外,本書也收錄了全新創作的獨有內容。換句話說,本書不僅是連載內容的大幅升級,還收錄了新的故事,可說是變成了一本非常精采豐富的書。

  燒杯君在本書裡,時而前往實驗器材的製造現場,時而進入博物館與巨大實驗機構等,拜訪了各式各樣的地方,參觀並了解這些場所獨一無二的景象與資訊,譬如「在棒狀溫度計中注入液體的方法」、「乾電池的品質檢查」,以及「鑷子有多少種類」、「在氣象觀測中大顯身手的火箭」等等,許多有趣的狂粉情報一一在書中接連登場。

  至於全新創作的「特別篇」,燒杯君出發拜訪了微量吸管與精密科學擦拭紙的製造現場,帶回一些更是狂粉才會知道的情報,像是「每一支微量吸管都有序號」、「精密科學擦拭紙的凹凸加工名稱」等,請絕對不能錯過。除此之外,我們也以四格漫畫呈現燒杯君結束採訪時與夥伴之間的互動。這些漫畫分散在主文各處,希望大家會喜歡。

  真的非常感謝在繪製本書時,協助採訪的各個企業與團體。此外,多虧了撰寫專欄的山村老師,以及設計師佐藤先生、編輯渡會先生的幫忙,讓我們完成這本非常有趣的書。

  無論有沒有讀過《兒童的科學》雜誌,都能享受本書的內容。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助更多人認識「科學的樂趣」。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說,現在資訊獲取太過方便,網路上關於任何實驗器材的說明都能找到,但問題是資訊來源的品質參差不齊,而且缺乏系統性的整理和脈絡串聯。這本書如果能成功地將這些分散的知識點編織成一個連貫的故事線,那就非常有價值了。我特別關注它在「旅行」這個敘事結構上的運用。是像旅遊日誌一樣的輕鬆敘述,還是更具結構性的章節安排?我希望它能創造出一種沉浸式的體驗,讓讀者感覺自己真的跟著「燒杯君」走進了某個歷史悠久的實驗室遺址,或者參觀了現代精密儀器製造工廠的內部。這種將知識點「場景化」的寫作手法,往往比純粹的條列式介紹更能深入人心,也更容易讓人產生記憶連結。如果能成功營造出那種「知識就在身邊,只是你沒發現」的驚喜感,那這本書絕對值得推薦給所有對世界抱持著好奇心的朋友。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我得說,真的很有意思。那種略帶復古又充滿童趣的插畫風格,讓人一眼就能感受到作者在文字背後那份對知識的好奇心和對生活細節的觀察。坦白講,我本來對於科普類的書籍,尤其是這種主題比較「硬核」的題材,通常會抱持著一絲猶豫,總怕內容會過於艱澀難懂,讀起來像在啃教科書。但這本《燒杯君和他的小旅行》,光是從書名就能感受到一種親切感,彷彿那些冰冷的實驗器材都有了生命,即將展開一場有趣的冒險。我特別留意了一下出版社的風格,他們的作品向來在學術深度和閱讀體驗之間拿捏得不錯,這次的排版看起來也相當清爽,留白處理得宜,即便圖文並茂,也不會讓人感到視覺疲勞。我想,光是這份用心,就足以讓許多對科學世界有點距離感的讀者願意翻開扉頁,試著跟著「燒杯君」一起去探索那些我們在學校實驗課上可能只匆匆一瞥的器皿的「身世」。這種將嚴肅主題軟性包裝的能力,絕對是這本書成功吸引我的關鍵第一步。

评分

說真的,我對於這種主題式的「導覽」書籍一直都很有興趣,無論是介紹台灣的老街巷弄,還是探訪某個歷史建築的演變,總覺得能從中汲取到一些課本上學不到的「人味」。這本探訪實驗器材「故鄉」的設定,簡直太對我的胃口了!我猜想,作者一定花了不少時間去考證這些看似簡單的玻璃器皿、金屬夾具,它們最初是如何被發明出來,在哪些關鍵的科學突破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這種追根究柢的精神,比起單純解釋「如何使用」來得更有魅力。我期待看到的不僅是材質的分析,更是那些發明者們在面對困難時的掙扎與靈感迸發的瞬間。畢竟,每一次科學的進展都不是憑空出現的,背後一定有許多偉大的頭腦在默默推動。如果書中能穿插一些歷史小故事,哪怕只是幾句關於某位科學家的軼事,都會讓冰冷的科學史瞬間活絡起來,變得鮮活可感。

评分

從社會文化層面來看,實驗器材的演變其實也反映了人類文明的進程。想想看,從早期簡陋的陶土蒸餾器到現代精密控制的微量分析儀器,每一次材質的革新、結構的優化,都代表著人類對自然界認識的深化。我推測這本書或許會觸及到這層意義,而不僅僅停留在器材的功能介紹。例如,當代的環保意識抬頭,實驗室也開始注重綠色化學,那麼那些經典的玻璃器皿在面對新的材料和製程時,它們的「命運」會是如何?是否也會有環保材質的新一代接班人出現?我非常期待看到作者能將這些日常可見的工具,提升到一個更高的層次去探討,即科學工具與社會需求的互動關係。這會讓讀者在閱讀時,不只是在學習科學知識,更是在進行一場關於「科技倫理與發展」的間接思考。

评分

我一直認為,好的科普書,其文字的流暢度與精準度必須達到一個平衡點,既不能為了追求白話而犧牲了科學事實的嚴謹性,也不能因為過度學術化而讓一般讀者望而卻步。從過去對這類主題書籍的閱讀經驗來看,要達到這種平衡其實非常困難。我尤其好奇作者如何處理那些專業術語的翻譯和解釋。譬如,一些基礎的化學或物理名詞,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可能有不同的譯法,或者在台灣的教學系統中有特定的稱呼,不知道作者是如何在這個脈絡下進行鋪陳的。如果能用一種既符合現代科學標準,又貼近我們日常認知的方式來闡述,那這本書的價值就大大提升了。我希望它能成為那種可以隨手翻開,隨意閱讀一小段,就能立刻獲得知識點,而且不會產生任何閱讀障礙的「良師益友型」讀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