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之父牛頓:萬有引力、三大定律、《光學》,以科學為人生信條,現代科學奠基者 (電子書)

科學之父牛頓:萬有引力、三大定律、《光學》,以科學為人生信條,現代科學奠基者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陳劭芝
图书标签:
  • 牛顿
  • 科学史
  • 万有引力
  • 三大定律
  • 光學
  • 科学
  • 传记
  • 物理学
  • 经典科学
  • 现代科学奠基者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奠定數學╳光學╳物理學的重要基礎
他廢寢忘食,一生為科學事業奮鬥
 
「如果我比別人看得更遠,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
 
  他發現萬有引力,提出三大運動定律;
  他發表《光學》,製造出反射望遠鏡;
  他發明了微積分,證明出二項式定理。
  他是科學革命代表──牛頓!
 
  ▎天生的發明家,享受孤獨的小牛頓,沉溺新知,萬事拋諸腦後
  父親過世,母親改嫁,內向孤僻的他,與自然為友。他靠巧思與巧手改造了水鐘、發明了自動風車。他一度輟學,回鄉分擔家計,他被要求學務農、學經商,結果發生一連串令人啼笑皆非的意外!
 
  他去放羊,但他跑到小溪做水車,結果羊把人家農田的苗吃了,為此母親不僅要賠償,還被告上法院;有次暴風雨,他本應去關牲畜的柵欄,結果不但沒關,他還冒著狂風暴雨跳來跳去……原來牛頓是在測量風速跟風力!
 
  ▎發明微積分,專利爭奪不休
  18歲的牛頓進入了劍橋大學的三一學院,他發明微積分,卻因為小心謹慎遲遲未公開,將近十年後他才發表。而萊布尼茲發表微積分的時間相近,在微積分發明專利權上,兩人對發明孰先孰後這件事引發論戰,直到萊氏1716年去世才平息。後世最終認定微積分是他們同時發明的。
 
  ▎光學,讓牛頓成為光芒
  1704年,牛頓著《光學》。愛因斯坦曾對牛頓的光學成就有高度的評價:「他把實驗家、理論家、工匠,和並非最不重要的講解能手兼於一身。他在我們面前顯得很堅強,有信心,而孤獨;他的創造樂趣和細緻精密都顯現在每一個名詞和每一幅插圖之中。」
 
  他背後的科學探索精神充斥每一本著作,此外,在他不斷探討之下,這些問題超過了光學,還涉及自然界諸多的現象,更啟發了後世的科學研究。
 
  ▎萬有引力,那顆改變世界的靈性蘋果
  英國爆發黑死病,劍橋大學關閉,牛頓只好返鄉。在這期間,他思考了在大學以來一直尚未釐清的天體運行問題。某天,他又在林肯郡家中的花園思考此問題時,突然有一顆蘋果滾落到他腳邊,使他聯想到物體會往下落是因為重力的作用。牛頓從伽利略的拋射原理中理解引力的作用,最後透過微積分,推證出萬有引力定律,開啟後世科學的基礎。
 
本書特色
 
  本書介紹了現代科學先驅牛頓的人生故事和重要發明,本書以生動活潑、淺顯易懂的語言帶領讀者認識這位偉大的科學家。他勤奮不懈的努力、謙虛和樂善好施的品格以及卓越的成就,永遠留在世人的心中。
书名:17世纪欧洲的启蒙之光:从文艺复兴到科学革命的时代精神 简介: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17世纪欧洲思想史和社会变迁的宏大图景,聚焦于一场深刻影响西方文明进程的知识与文化转型——科学革命的兴起及其与启蒙运动的早期萌芽之间的复杂互动。我们不探讨牛顿的个人成就或其具体理论体系,而是将视角投向那个孕育了这些伟大思想的时代背景,探究科学理性如何逐渐挑战和取代旧有的宇宙观与知识权威。 17世纪,欧洲正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十字路口。中世纪的经院哲学和亚里士多德式的宇宙模型虽然根深蒂固,但随着地理大发现带来的新经验、印刷术的普及带来的知识加速传播,以及宗教改革留下的深刻裂痕,一股要求以理性、观察和实验来重新认识世界的思潮开始涌动。 第一部分:旧秩序的松动与新思想的酝酿(约350字) 本部分将首先描绘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欧洲的社会、政治和宗教环境。我们审视文艺复兴晚期的人文主义精神如何为个体独立思考铺平了道路,以及宗教冲突(如三十年战争)如何动摇了教会和既有权威的绝对性。重点将放在知识传播方式的变革上:大学体系的僵化与新兴的私人学术团体和科学院(如弗朗西斯·培根倡导的“所罗门之屋”理念的雏形)的兴起,标志着知识生产中心开始从神学殿堂转向经验观察的场所。 我们还将考察早期自然哲学家们在方法论上的挣扎。伽利略的影响力,并非仅在于其望远镜的发现,更在于他坚持的数学化自然观——即将自然界视为一部可以用几何和代数语言书写的巨著。这种对“数学是自然之钥”的信念,是后续一切科学进步的基础,它与柏拉图主义的复兴紧密相连,共同构建了一种新的认识论框架,旨在摆脱纯粹的思辨和文字训诂。 第二部分:理性与经验的交锋:早期科学方法的形成(约400字) 本章将聚焦于方法论的辩论。笛卡尔的理性主义(强调演绎推理和内在确定性)与培根的经验主义(强调归纳推理和系统观察)之间的张力与融合,构成了17世纪科学方法的两大基石。本书将分析早期学者如何试图调和这两种看似对立的路径。 我们探讨早期科学团体(如牛顿时代之前在英国和法国的先驱组织)在建立共同的知识标准和交流平台方面所做的努力。这些团体不再仅仅是学者间的私人通信,而是开始尝试建立可重复的实验范式,这是科学区别于哲学思辨的关键一步。这些早期的尝试,尽管方法尚不完善,却确立了科学共同体对证据、透明度和同行审议的初步要求。我们将分析早期物理学、化学和生理学领域中,不同学者在实验设计和数据解释上的分歧与突破,例如对真空性质的争论、早期光学现象的描述,以及对生命力或机械论解释的探索。 第三部分:政治哲学与宇宙观的重塑(约400字) 科学革命的成果并非仅仅停留在实验室和书斋,它深刻地影响了人们对人类社会和政治结构的想象。本部分将探讨“机械宇宙观”对政治哲学家的冲击。当宇宙被视为一台巨大的、遵循可预测规则运行的机器时,社会和政治秩序是否也应该建立在类似“自然法则”的基础上? 我们将分析霍布斯、洛克等早期政治思想家如何利用自然世界的新的理解来构建其社会契约理论。例如,霍布斯对“运动”和“欲望”的分析,可以被视为对笛卡尔机械论思想在人类行为层面的延伸。洛克在财产权和政府权力限制上的论述,则体现了对一个稳定、可预测的社会环境的渴望,这与自然界中规律性的追求遥相呼应。这种将自然界的确定性投射到人类事务中的倾向,是启蒙思想的早期特征之一。 第四部分:科学在文化中的渗透与身份的建构(约350字) 最后,本书考察科学知识如何开始从精英阶层的专属领域,逐步渗透到更广泛的文化视野中,并开始塑造一种新的“现代人”的身份认同。这种身份认同的核心是相信人类的理性能力可以系统地掌握和利用自然规律。 我们将分析新兴的科学“英雄”形象(在不具体提及牛顿的情况下),以及文学和艺术如何开始反映这种新的世界观。沙龙文化、早期百科全书式的著作的出现,都标志着对知识普及化的需求增长。科学不再仅仅是解释世界,更成为一种改造世界的工具,一种提升人类地位的信仰。这种对“进步”的信念,即人类知识和技术必然会不断累积并改善生存状况的乐观态度,是17世纪末期最持久的思想遗产之一,并为18世纪的启蒙运动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细致的背景框架,理解那些定义了现代性的思想是如何在那个充满冲突与变革的时代中,艰难而必然地诞生的。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陳劭芝
 
  從小喜歡數理的二類組人,電機碩士,當過高中老師,但是討厭沉悶的環境;去過新創科技公司,但是加班加到肝指數過高;最後落腳老牌科技企業,體驗薛丁格的無趣。興趣是用寫作把讓人頭痛的東西變得不那麼頭痛。
 
王金鋒
 
  專職編者。

图书目录


一個頑強的小生命
喜歡觀察自然現象
私塾的學習生活
勤於動手的製作家
改造日常生活用具
意識到自己並不弱
對功課產生濃厚興趣
對藥品配置實驗著迷
享受動手實踐的愉悅
試製精美的小風車
沉迷於知識的海洋
對務農不感興趣
重新進中學學習
純真無瑕的感情
上學路上偶遇紳士
喜歡思索的自費生
幸運結識巴羅教授
勤奮思索大膽實驗
廢寢忘食地學習
影響至深的師友
思念故鄉的親人
創立微積分理論
蘋果落地的啟示
首製反射式望遠鏡
堅守崗位做科學研究
接受數學教授一職
如痴如醉研究科學
成為皇家學會會員
力薦有貢獻的新人
在光學上的成就
與科學家哈雷會面
完成科學著作《原理》
關於著作權的論戰
對天體進行觀測
《光學》出版發行
理性涉足煉金實驗
被選為國會新議員
出色的皇家協會會長
攻克各種科學難關
建立經典力學體系
簡單的個人生活
發明權的爭論風波
樂於慈善捐贈
保持謙遜的品格
終生維護宗教信仰
牛頓對中國的影響
附:年譜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327252
  • EISBN:9786263327641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1MB

图书试读

 
  艾薩克・牛頓(Isaac Newton,西元1643—1727年),英國偉大的數學家、物理學家、天文學家和自然哲學家,其研究領域包括物理學、數學、天文學、神學、自然哲學和煉金術。
 
  牛頓於西元1643年1月4日生於英格蘭林肯郡格蘭瑟姆附近的伍爾索普村。18歲進入英國劍橋大學三一學院,22歲獲文學學士學位。
 
  隨後兩年在家鄉躲避鼠疫,他在此間制定了一生大多數重要科學創造的藍圖。西元1667年牛頓回劍橋後當選為劍橋大學三一學院研究員,次年獲碩士學位,西元1669年獲得劍橋大學盧卡斯數學教授職位。
 
  西元1696年,牛頓任皇家造幣廠監督,並移居倫敦。西元1703年任英國皇家學會會長。西元1706年受英國女王安妮(Queen Anne)封爵。在晚年,牛頓潛心於自然哲學與神學的研究。
 
  西元1727年3月30日,牛頓在倫敦病逝,享年84歲。
 
  牛頓的主要貢獻是發明了微積分、萬有引力定律,創建了經典力學,發現了光的色散原理,設計並實際製造了第一架反射式望遠鏡等,被譽為人類歷史上最偉大、最有影響力的科學家。
 
  牛頓的代表作品《原理》(Philosophiæ Naturalis Principia Mathematica)是第一次科學革命的集大成之作,被認為是古往今來一部偉大的科學著作,它在物理學、數學、天文學和哲學等領域都產生了巨大影響。
 
  牛頓是一位傑出的天才。在他以前和以後,都還沒有人能像他那樣決定著西方的思想、研究和實踐的方向。他討論問題及處理問題的方法,至今仍是大學數理專業中教授的內容。
 
  牛頓在《原理》一書中對萬有引力和三大運動定律進行了描述。這些描述,奠定此後三個世紀裡物理世界的科學觀點,並成為現代工程學的基礎。
 
  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說過:「至今還沒有可能用一個同樣無所不包的統一概念,來代替牛頓關於宇宙的統一概念。要是沒有牛頓明晰的體系,我們到現在為止所取得的收穫就會成為不可能。」
 
  為了紀念牛頓在經典力學方面的傑出成就,「牛頓」後來被定為衡量力大小的物理單位。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