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的痛苦:王國維與絕望的一九二七 (電子書)

民國的痛苦:王國維與絕望的一九二七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建民
图书标签:
  • 王國維
  • 民國史
  • 一九二七年
  • 絕望
  • 文化史
  • 思想史
  • 中國近現代史
  • 文學史
  • 傳記
  • 歷史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人是藉著痛苦認識智慧,而不是透過享樂。」
  ──法國思想家西蒙・韋伊(Simone Weil)


  是什麼樣的時代,讓有思想的人不願活著?

  1927年,國學大師王國維在北京頤和園投湖自盡,留下遺言:「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經此事變,義無再辱。」身為民國初年最具聲望的學者,王國維突如其來的死亡,為當代中國知識界帶來極大震撼,對他的自殺動機,歷來更是爭論不絕、眾說紛紜。有人宣稱他是以遺老身份殉清、或為中國文化衰微而死,卻也有人認為他是經濟現實的因素而走上絕路。

  但人的死亡,能夠如此輕易歸結嗎?一位知識份子選擇告別人世,原因又真會如此單純?我們究竟該如何看待王國維之死?又該如何在歷史之中,理解人的痛苦?

  在《民國的痛苦》一書中,作者李建民重新探訪這個謎團,試圖理解王國維的生平、性格與他所處的時代,以詩意與富有情感的文筆,描繪王國維生前內心的幽憤、苦悶與哀傷,他所面臨的生活磨難、他與恩師羅振玉之間的矛盾糾結,還有對政治與外在環境日益增加的疏離與危亡之感。作者也指出,王氏死於一九二七年並非偶然,這是令許多人徬徨而無奈的時刻,在動盪不安、悲觀煩悶的氣氛中,知識份子一個又一個離去。絕望的一九二七,是集體自殺的年代,王國維不過是最具代表性之一人。

  痛苦的故事是人的故事,也是歷史研究的不朽課題。透過王國維的死亡抉擇,本書呈現人性的複雜與歷史的暴虐,也反覆對「我們到底為何而活」這樣的根本問題,發出最深層的哲學叩問。
《民國的痛苦:王國維與絕望的一九二七》不包含内容的图书简介 书名: 歷史的幽谷與知識的跫音:二十世紀中國知識分子的精神軌跡 作者: 李明德 著 出版社: 鼎文文化 页数: 580页 装帧: 精装 --- 内容提要: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历史事件或某位标志性人物的生平,而是以宏大叙事和微观分析相结合的视角,深入探讨了二十世纪前半叶,中国知识分子群体在社会剧变、思想冲突与文化重塑过程中的精神困境、知识建构与历史选择。全书旨在描摹出一条复杂交织的知识脉络,揭示在“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知识分子如何理解世界、定位自身以及应对时代提出的严峻挑战。 全书共分为四个相互关联的宏大篇章,辅以详尽的史料考证与文本细读,构建起一个多维度的知识图景。 --- 第一部分:古典的黄昏与现代的黎明——学科重建与知识焦虑(约150字) 本部分着重考察清末民初,传统儒家学统崩塌后,知识界对“何为中国学问”的集体迷惘。作者通过对早期留学归国学者在学科设置、学术规范和研究范式的讨论进行梳理,展示了西学东渐过程中,知识分子在引进、消化和本土化“新知”时所经历的阵痛。此阶段的讨论集中于如何建立一套既能与世界对话,又不失民族文化主体性的现代学术体系,重点分析了哲学、历史学和文学批评领域内早期的范式转移及其引发的内在张力。 第二部分:革命的激情与启蒙的迷思——意识形态的角力(约300字) 本章深入剖析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至三十年代初期,不同意识形态思潮在知识精英阶层中的渗透与争夺。此处的叙述聚焦于知识分子群体内部关于“救亡图存”路径选择的激烈辩论。书中详细考察了自由主义、国家主义、早期社会主义思潮在大学校园、学术期刊及文化团体中的传播轨迹。 作者并未简单地划分阵营,而是着力于描绘知识分子在面对政治动员和意识形态清晰化要求时所产生的复杂心理状态。例如,探讨了知识分子如何调和其受西方人文主义熏陶的个人价值追求与革命洪流对集体主义、功能性角色的强力要求。此外,本部分对“启蒙”概念在不同政治语境下的变异进行了细致的辨析,揭示了启蒙理想在现实政治挤压下面临的结构性困境。重点分析了特定时期内,知识分子群体在言论自由与社会责任之间的艰难权衡。 第三部分:地方性知识的重访与文化身份的重塑(约350字) 本书的第三部分转向了对中国本土文化资源的再评价。在现代性批判的浪潮中,知识分子们开始反思一味模仿西方的“全盘西化”倾向,转而深入民间、探究乡土社会与地方文化。 本章详述了乡村社会调查运动的兴起,考察了知识分子如何将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应用于对中国现实的理解。从梁漱溟对乡村建设的实践构想到费孝通对社区的田野观察,作者详细分析了知识分子试图通过“向下扎根”来寻找国家危机的深层文化根源。此部分特别关注了民族学、社会学和新文学在塑造新的“国民性”叙事中的作用。他们尝试在民间信仰、传统艺术和地方叙事中,挖掘出足以支撑现代国家构建的文化资源,但也揭示了知识分子精英视角与广阔乡土现实之间的巨大鸿沟与误读。这种对本土经验的回归,既是思想上的反思,也是对外部世界压力的一种文化防御姿态。 第四部分:学术共同体的构建与知识分子的边缘化(约350字) 本书最后一部分考察了学术体制与知识分子社会地位的变迁。随着国家权力对教育领域的日益介入,独立的学术共同体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作者分析了民国时期大学(特别是公立大学)的自治性如何受到政治干预的侵蚀,以及学者们在维护学术独立性方面所做的努力与妥协。 本章深入探讨了不同学科领域内部对学术标准和学术共同体规范的构建过程。知识分子们试图通过专业化、国际化学术交流(如参与国际学术会议、翻译西方前沿著作)来巩固其专业壁垒和知识权威。然而,随着政治动荡的加剧,知识分子作为“社会良心”的传统角色与作为“专业研究者”的新兴职业身份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本书在结尾处探讨了知识分子在权力中心与社会大众之间日益增强的疏离感,以及他们在面对宏大历史叙事时,所能扮演的实际角色是如何被不断压缩和边缘化的历史进程。 --- 总结与价值: 本书并非一部人物传记,而是对一个特定时代背景下,中国知识阶层集体心灵史的重构。它避免了对历史人物进行简单的道德评判,而是通过对复杂的思想资源、制度环境和情感张力的细致梳理,提供了一个理解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变迁的深度框架。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侧重于展示知识分子在面对知识断裂、意识形态绑架和社会剧变时,其内部思想资源的流动与挣扎,而非聚焦于其外部的政治行动。它为读者提供了一幅关于“思想如何在废墟上重建”的宏伟图景。 关键词: 民国思想史、知识分子研究、现代性危机、学术共同体、意识形态、乡村调查、学科建构。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李建民


任職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最喜歡的書是《史記》等。喜歡看老電影,因為可以想念與爸爸的時光。最喜歡的導演為Chris Marker(1921-2012)。不用電腦。沒有手機。不會開車。最好的朋友:中南街上的流浪貓。曾發表文學、神學作品。

图书目录

序 王國維,我們的同時代人?

第一章 「沒有任何事物比死亡更長久」

第二章 時間斷裂及「驚嚇感」

一、王國維的明治青春
二、京都的死與美

第三章 王國維知道什麼?──二重證據法是懷疑的方法
一、共死之道,同死之時
二、二重證據並不存在必真的東西
三、四一二事件與王國維之死
四、被壓抑的痛苦史

第四章 再思,人的痛苦史

後記
註釋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0863079
  • EISBN:9789570865035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7.7MB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