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材晉育:中國留美學生,1872-1931 (電子書)

楚材晉育:中國留美學生,1872-1931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江勇振
图书标签:
  • 留美学生
  • 中国近代史
  • 教育史
  • 文化交流
  • 楚材晉育
  • 留学生
  • 历史
  • 人物传记
  • 社会史
  • 民国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2022年是中國學生赴美國留學150週年
從清末自強運動開始
「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權宜之策
隨著20世紀初留美熱潮掀起
演變成一個「楚材晉『育』」的運動

  《楚材晉育》以容閎的幼童生為引,聚焦於1902年成立、1931年因國共分裂的餘波掃到了太平洋彼岸而崩潰的「全美中國留學生聯合會」(The Chinese Students’ Alliance of America),從中分析中國留美學生的八個面向:自詡為未來中國的領袖、政治上保守、不可救藥的親美派、最為美國化並最憧憬甚至幻想要跟美國中產階級白人談戀愛的一代、與中國社會脫節、東方主義的中國傳統觀、泰半以公費留美、女留學生所面對的男性沙文主義以及她們回國以後在婚姻與就業上的兩難。

  中國政府在最初制定留美政策的時候,出發點是「楚材晉『育』」,亦即派遣學生到美國留學,以期他們在學成之後為中國所用。但美國1882年《排華法案》制定,直到1943年廢止的六十年間,絕大多數中國留美學生因為美國法律不允許而無法留在美國。直到《排華法案》廢止,特別是1965年移民法給予一年兩萬人的移民配額後,留美學生才得有學而優則「留」這個選擇。「楚材晉『育』」於焉成為「楚材晉用」的敲門磚,這也是所謂的人才外流現象的肇始。
远航与回响:晚清至民国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的跨文化探索与国家重塑 本书聚焦于一个跨越半个多世纪的宏大历史时期——晚清(1872年)至民国初期(1931年),深入剖析了中国知识精英阶层在国家面临深刻危机与剧变背景下,选择“走出去”赴海外求学(主要集中在欧美发达国家)的复杂历程、动机、经历及其对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产生的深远影响。 本书的主线索并非单纯的留学编年史,而是围绕“人才输出”与“知识回流”这两极展开,探讨中国如何在列强环伺、内忧外患的困境中,试图通过吸纳西方先进文明成果来实现自强救亡的宏大国家战略。 第一部分:觉醒与启蒙的序曲(1872-1895):在坚船利炮面前的震撼 自1872年中国首批官派留美学生启程,这一历史性举动标志着中国传统教育体系对外部世界的正式“迎视”。早期留学生,如容闳所推动的“幼童留美计划”,其核心目标在于培养掌握西方军事技术和工程科学的专门人才,以期弥补清政府在洋务运动中暴露出的技术短板。 本部分将详细描绘这些“先行者”初抵美国时的文化冲击与适应过程。他们大多年纪尚幼,面临着语言障碍、宗教习俗差异以及根深蒂固的种族偏见。研究将侧重于分析: 1. “格致”之学与中学为体: 这些学生如何在美学习西方科学知识的同时,努力维系其中国传统文化身份的认同?他们的课程选择反映了清政府对“技术输入”的具体期待。 2. 早期回国后的角色定位: 在甲午战争爆发前夕,首批归国学成者(即使只完成部分学业)如何在清廷的有限权力结构中寻找到施展抱负的舞台?他们对洋务事业的贡献与局限性如何体现? 3. 从官派到半官半民的过渡: 这一阶段的留学模式,是国家自上而下动员的结果,其组织结构和资金保障的脆弱性如何导致了幼童计划的提前中止,并为后来的民间留学热潮埋下伏笔? 第二部分:救亡图存与思想激荡(1896-1911):新旧交替中的知识分子群像 甲午战败彻底暴露了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路线的根本性缺陷,引发了知识界对中国未来出路的深刻反思。此后,留学趋势从最初的“技术培训”转向了更具深度的“制度学习”和“思想改造”。 本书将深入探讨戊戌变法前后的知识分子群体: 1. 留学地点的多元化与专业分流: 随着清廷放松管控,赴日留学生数量激增,这使得“日本模式”成为新的参照系。同时,选择英、德、美等地的学生,其专业选择开始转向法政、经济学和社会科学,显示了对政治制度改革的迫切需求。 2. 政治光谱的形成: 在异国他乡,留学生群体内部开始出现明显的分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改良派(如梁启超在海外的影响),以及早期的激进主义者,如何在海外进行政治动员、组织社团(如兴中会、同盟会的分支机构),并将革命的火种带回国内? 3. 文化冲突的深化: 早期留学生在追求“富强”的同时,也吸收了大量西方自由主义、进化论、国家学说等思想。本书将分析这些思潮如何被中国知识分子“本土化”或“曲解”,并最终催生了推翻帝制的理论基础。 第三部分:共和之梦与时代重塑(1912-1931):回流人才的实践与幻灭 辛亥革命的爆发,标志着中国政治体制的根本性转变,但也带来了军阀割据、秩序重建的巨大挑战。这一时期的留学生,特别是留学欧美者,成为民国初年政治精英、学术骨干和产业中坚力量的主要来源。 本部分将重点分析回国精英在民国初年的实际建构作用: 1. 精英的“能”与“位”的错位: 许多受过高等教育的海归人才,渴望在新的共和体制中实践其现代化蓝图。然而,他们往往发现,政治权力中心被旧有的地方势力或军事强人所把持。学者的抱负(如在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建设)与现实的政治运作之间产生了显著的张力。 2. 学术机构的奠基人: 详细考察海归学者(如陈寅恪、胡适、梅贻琦等)在清华、北大等新兴高等学府中所扮演的角色。他们如何引入西方学科体系,建立现代学术规范,并培养出新一代的知识分子? 3. 文化转向与“全盘西化”的争论: 五四运动爆发后,知识分子的思想焦点从制度改革转向了文化批判。留学归来的新文化运动旗手们,如何运用其西方所学的理论工具(如实用主义、科学方法)来解构传统文化?这种对传统文化的激进批判,与他们自身深受传统熏陶的背景构成了何种有趣的对话或矛盾? 4. 国际视野下的国家定位: 在一战后的凡尔赛和会、华盛顿会议等国际舞台上,这些留学生背景的外交官和代表,如何运用他们对国际法和国际政治的理解,为中国争取国家权益?他们的努力在民族主义浪潮中,又如何被民众所解读? 结论:历史的回响与现代性的追问 全书最终将回顾1872年至1931年间中国留美(及海外)学生群体的整体历史轨迹。他们的经历是一部浓缩的中国近代史,充满了理想主义的激情、面对巨大现实困难的挫败感,以及对国家未来无尽的责任感。本书力图揭示,这些“楚材”远赴重洋,并非简单的知识搬运工,而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试图以跨文化视野重塑国家认同、政治结构和知识体系的复杂实践者。他们的成败得失,深刻地影响了后续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江勇振


  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畢業,美國哈佛大學博士。美國印第安那州私立德堡(DePauw)大學歷史系教授退休。著有《張君勱傳》、Social Engineering and the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1919-1949、《星星.月亮.太陽:胡適的情感世界》、《舍我其誰:胡適》 (第一部:璞玉成璧,1891-1917;第二部:日正當中,1917-1927;第三部:為學論政,1927-1932;第四部:國師策士,1932-1962)、《蔣廷黻:從史學家到聯合國席次保衛戰的外交官》、《留美半生緣:余英時、錢新祖交鋒始末》等書,多篇論文散見於各刊物、選集中。

图书目录

前言
序曲

第一章    乘風破浪,圓美國夢
乘豪華郵輪,奔太平洋彼岸
「中國人進美國,要比駱駝穿過針眼還難」
孔祥熙的故事
宋靄齡、宋美齡兩姊妹
迎新、觀光、各奔前程

第二章    誰家子女,西行取經?
留美先驅
過渡的世代
留美蔚然成風

第三章    為國為己,組織起來
「美東中國留學生聯合會」的崛起
「美東中國留學生聯合會」與民主的實習
「全美中國留學生聯合會」的成立
留美學生界的斷層線

第四章    國之棟梁,當權是從
「民有、學優者治、民享」的共和國
保守:基於信念?還是為了做官?

第五章 持家就業,不可得兼
留美女學生所讀的科系
結婚或就業
美國風的中國女性特質

第六章    美國美國,我愛美國
門戶開放政策的神話
種族、階級、白人遐想

第七章    文化古國,燦爛文明
燦爛的傳統文明
效顰、東方主義的批判
幕落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0863949
  • EISBN:9789570864137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5.0MB

图书试读

前言(節錄)

  從第一批容閎的幼童生在 1872 年抵達美國算起,中國人到美國留學已經有一百五十年的歷史了。依照曾國藩、李鴻章奏請派送幼童生赴美留學的奏摺裡的話來說,這是一個「師夷之長技以制夷」之策:「選聰穎幼童,送赴泰西各國書院,學習軍政、船政、步算、製造諸學。約計十餘年。業成而歸,使西人擅長之技,中國皆能諳悉,然後可以漸圖自強。」因此,留學原本是一個暫時的權宜之計,等中國能夠諳悉西人所擅長之技、可以漸圖自強以後就可以終止了。結果,中國人到西洋留學,特別是到美國留學,不但沒有終止,而且除了在冷戰期間因為中美斷交暫停了三十年以外,越演越烈,蔚然成為一個洶湧不斷的留美熱潮。中美在 1979 年復交。從復交幾天以後所派送的 52 名開始,在短短的十年之間,在 1988-1989 學年度,中國留美學生的人數已經躍升成為所有在美國的外國學生裡的第一名。再過了三十年,到了 2019-2020 學年度,中國留美學生人數已經到了 372,532 名,占所有在美國的外國學生人數的 35%。

  中國留美學生人數持續攀升的現象是否會持續下去,還有待觀察。中美關係的惡化,再加上全球疫情的影響,都是變數。2020 年的變化是最戲劇性的。比如說,從 2020 年 3 月到 9 月,六個月之間,美國政府才簽發了 808 個 F-1 學生簽證給中國學生。2019 年同一期間的數字是 90,410—降幅達 99%!當然,這中間還有全球疫情的因素,影響所及不只中國。比如說,印度的降幅是 88%;日本是 87%;南韓是 75%;墨西哥是 60%。然而,平均來說,美國所發給的 F-1 學生簽證的降幅是 88%。因此,中國的降幅是最陡的。

  然而,我們有理由相信這 2020 年崩盤式的降幅是一個暫時的現象,而且主要是因為疫情,而不是因為中美關係惡化的結果。從 2021 年 5 月到 6 月,兩個月之間,美國駐外領事簽發了 117,000 個 F-1 學生簽證。這個數字是 2019 年的 90%。換句話說,國際學生回流潮不但回來得快而且猛。在這個國際學生回流潮裡,中國留美學生仍然遙遙領先所有其他國家。就以 2021 年 5、6 月間美國駐外領事所簽發的 117,000 個學生簽證的總數為例。其中,中國學生獲得簽證的人數為 85,000,所占比例高達 73%。

  重點是,就像我在〈幕落〉一章裡會進一步分析的,留美的性質已經整個改變了;在 20 世紀後半葉以後,留學美國已經不再只是留學,而是要學「留」—學習如何留在美國。美國 1965 年的移民法是一個轉捩點。20 世紀前半葉的中國留美學生,在學成之後都必須歸國。這是因為美國在 1882 年所通過的《排華法案》不准他們留在美國或者歸化成為美國人。雖然《排華法案》在 1943 年廢止,但只給予中國人每年 105 名的移民配額。1965 年的移民法的關鍵意義,在於它開放給中國每年兩萬名的移民配額。從那以後,留美的動機與目的就迥然不同了。我在〈幕落〉裡稱呼 1965 年以後的留美學生為新型的留美學生。他們留學的目的,除了是要接受更高、更專門的教育以外,更是要透過留學而學「留」—質言之,就是從傳統學而優則仕轉化成為現代的學而優則留。這就是 1960 年代台灣所流行的「來來來來台大,去去去去美國」的口號的背景。從前的台灣如此,現在的中國亦然。只要可以透過留美而「留」美,這個洶湧澎湃的留美運動就會持續下去。

  然而,學而優則「留」是 20 世紀後半葉才有的一個選項。以美國來說,雖然隨著 1943 年《排華法案》的廢止而開放了 105 名的移民配額給中國,但那是杯水車薪。一直要等到 1965 年的移民法通過擴大成為兩萬名的移民配額以後,學而優則留方才成為一個可行的途徑。因此,雖然學而優則留最為人所詬病的,是人才外流的問題,但這不是 20 世紀初年的中國留美學生的問題。由於他們在《排華法案》的限制之下沒有人能夠學而優則留,他們不是人才外流的始作俑者。

  換句話說,中國留美學生在 20 世紀後半葉開始之所以能得以學而優則「留」,完全是拜《排華法案》廢止之賜。中國政府在最初制定留美政策的時候,其出發點是「楚材晉『育』」,亦即,派遣學生到美國留學以期他們在學成之後為中國所用。從《排華法案》在 1882 年制定到 1943 年廢止,60 年間,絕大多數的中國留美學生不會動念想留在美國,因為那是美國法律所不允許的。一直要到《排華法案》廢止,特別是到 1965 年的移民法給予一年兩萬名的移民配額以後,留美學生方才得有學而優則「留」這個選擇。「楚材晉『育』」於焉成為「楚材晉用」的敲門磚。這是所謂的人才外流現象的肇始。

  有意味的是,中國的留美運動從一開始就已經受到了批判,批判他們洋化,忘了自己是中國人。容閎的 120 名幼童生,在 1872 到 1875 年之間,分四批到美國東北部新英格蘭區留學。這個清朝政府的教育計畫,是以 15 年的投資,讓他們在美國從中學開始,一直到學成為軍政、船政方面的人才。然而,10 年不到,他們在 1881 年夏天就全體被迫撤回。撤回的原因,可以用下述兩句話來概括:「外洋之長技尚未周知,彼族之澆風早經習染」;「適異忘本,目無師長,其學難期成才,即學成亦不能為中國用。」

  這「彼族之澆風早經習染」、「適異忘本」云云,用傳統中國「用夏變夷」的話反過來說,就是「用夷變夏」。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洋化、或者喪失國性(deracination)。容閎的幼童生一直到今天仍然是許多人喜歡拿出來討論的問題。然而,大多數的人都是把它拿來作為對比現代中國對外開放政策的一個案例。褒揚容閎及其幼童生的人,為他們生不逢時的悲哀抱不平,譴責清廷的冬烘與愚昧;貶抑容閎的人,則以之用為案例來批判他的驕傲以及不能共事的個性。這種影射史學當然有其歷史與政治的意義,然而並不有助於我們對留學這個嚴肅的問題的討論與分析。中國學生因為留學而變得過分洋化,這是一個嚴肅的問題,因為這所牽涉到的,不僅僅是個人的問題,而且牽涉到整個國家社會的問題。畢竟,留學是一整個社會的投資,是必須計算其社會成本的。

  近代中國第一次對留學教育展開廣泛而激烈的批判是在 1920、1930 年代。然而,大家很少注意到的,是在 1920、1930 年代廣泛而激烈的批判以前,已經有一位年輕的留美學生對留學教育做了一個激烈而全面性的批判。這個人不是別人,就是近代中國鼎鼎大名的胡適。胡適在 1910 年拿到第二期庚款的官費到美國留學。他在 1913 年初寫了一篇〈非留學篇〉。顧名思義,〈非留學篇〉就是反對留學。胡適的〈非留學篇〉之所以很少人注意,是因為其所代表的是一個 20 歲出頭的胡適所寫的一篇文章,迥異於他成熟以後的觀點。其次,這篇文章非常長,而且是用文言文寫的,不是用他後來清新、平易近人的白話文體所寫的。

  胡適寫〈非留學篇〉是在 1913 年初。雖然當時胡適已經留美兩年半了,但他仍然還處在他在上海讀書時候所進入的民族主義期的最後階段。他開宗明義就說:「留學者,吾國之大恥也。」他緬懷那中國文明全盛、人人爭相來朝拜的歷史:「當吾國文明全盛之時,泱泱國風,為東洋諸國所表則。稽之遠古,則有重譯之來朝。洎乎唐代,百濟、新羅、日本、交趾,爭遣子弟來學於太學。中華經籍,都為異國之典謨;紙貴雞林,以覘詩人之聲價。猗歟盛哉!」從他民族主義的心懷看來:「以數千年之古國,東亞文明之領袖,曾幾何時,乃一變而北面受學,稱弟子國,天下之大恥,孰有過於此者乎!」

  然而,那個人人爭相來朝貢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因為:

  吾國今日所處,為舊文明與新文明過渡之時代。舊文明非不可寶貴也,不適時耳。人將以飛行機、無菸炮擊我,我乃以弓箭、鳥銃當之;人方探賾研幾,役使雷電,供人牛馬,我乃以布帆之舟、單輪之車當之;人方倡世界平等、人類均產之說,我乃以天王聖明、君主萬能之說當之;人方倡生存競爭、優勝劣敗之理,我乃以揖讓不爭之說當之;人方窮思殫慮,欲與他星球交通,我乃持天圓地方之說,以為吾國居天下之中,四境之上,皆蠻夷戎狄也。

  換句話說,中國已經落後了,所以必須要派留學生到太平洋的彼岸「採三山之神藥,乞醫國之金丹,然後揚帆而歸,載寶而返。其責任所在,將令攜來甘露,遍灑神州;海外靈芝,遍栽祖國;以他人之所長,補我所不足,庶令吾國古文明,得新生機而益發揚張大,為神州造一新舊混合之新文明,此過渡時代人物之天職也」。

  胡適這段話驚人的地方,在於即使它已經不再淪於「體」、「用」二元論的窠臼,它保留了19世紀末年「中體西用」論述的精神,亦即,「舊文明非不可寶貴也,不適時耳。」所以他才會說:留學的目的,在於「以他人之所長,補我所不足,庶令吾國古文明,得新生機而益發揚張大,為神州造一新舊混合之新文明。」

用户评价

评分

翻開這本電子書,一股濃厚的學術氣息撲面而來,雖然是數位載體,但那種嚴謹的考證口吻是藏不住的。我尤其關注的是作者如何處理「適應」與「排斥」這兩個核心議題。畢竟,對於初次踏上美國土地的東方學子來說,語言、學術體系、社會習俗的巨大差異,絕對是日日夜夜的挑戰。書中想必會呈現出許多生動的片段,例如他們如何在課堂上克服口音障礙,如何在寄宿家庭體驗美式生活,這些微觀的個人經驗,往往比宏觀的政治論述更扣人心弦。此外,1872年到1931年的跨度,意味著他們見證了美國自身的巨變,從鍍金時代的喧囂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陰影。他們對於民主、科學、效率的理解,是在怎樣的社會脈絡下被塑造出來的?這本書的價值,或許就在於能讓我們理解,近代中國知識精英的養成,其實是一場與西方社會進行的深度「對話」與「角力」,而非單純的知識輸入。光是想像他們如何平衡傳統倫理與西方思潮,就足以讓我沉浸其中,久久無法自拔。

评分

這本關於百年前赴美留學中國學子的著作,光是書名《楚材晉育》就充滿了引人遐思的古意,讓人聯想到那個國家初興、急於引進西方新知的時代背景。我對那個階段的知識分子充滿了敬意與好奇,他們在跨越文化鴻溝的過程中,是如何調適自我,又如何將所學回饋給一個渴望蛻變的東方國度?這本書的書封設計樸實卻不失典雅,那種泛黃的紙張質感似乎已預示了內容的深厚與年代感。我猜測,作者必定下了紮實的功夫,去挖掘那些塵封的檔案、泛黃的信件,試圖拼湊出一位位學生成長軌跡的完整圖像。從1872年到1931年,這段時間橫跨了洋務運動的尾聲、清末的動盪乃至民國初建的混亂,他們在彼岸吸收的知識,無論是理工、醫學還是法政,想必都帶著強烈的時代烙印。我期待看到的不僅是留學生活的小確幸或小確喪,更想探究的是,當這些「楚材」帶著「晉育」的精華歸來時,他們所面臨的,究竟是期待中的國家重塑,還是難以言喻的失落與格格不入?這種文化上的斷裂與融合,才是最引人入勝的部分。

评分

從社會史的角度來看,這批留美學生無疑是推動中國現代化的關鍵力量,他們是「新文化」的種子散播者。但我想知道,在這些精英光環之下,是否存在著一種「局外人」的身份焦慮?他們在美國,或許因為膚色或文化差異,難以真正融入;但當他們回國後,又可能因思想過於超前、生活習慣西化,而與本土的傳統社會產生隔閡。這種「兩邊不討好」的尷尬處境,是否在書中有被深入探討?特別是女性留學生的議題,在那個保守的年代,她們跨海求學,所面對的社會眼光與阻力想必更為艱鉅。我期待作者能從性別史觀點切入,揭示這些早期女知識分子如何在夾縫中求生存、求發展。如果這本書能超越單純的個人傳記,進一步分析這些留學生群體如何影響了當時的教育體制、報章雜誌乃至於家庭結構的變遷,那它的學術價值將會更上一層樓。

评分

總而言之,這本關於1872到1931年間中國留美學生的電子書,對我來說,簡直是一把開啟近代史大門的鑰匙。我欣賞作者選擇的這段特定時間區間,它精準地涵蓋了中國從被動學習到試圖主動建構現代體制的關鍵轉型期。閱讀這類歷史文獻,最迷人的地方就在於,你可以從那些遙遠的個人選擇中,窺見歷史的必然趨勢。我預期這本書的論述會相當紮實,或許會有不少對於留美機構(如清華學堂的前身)運作細節的披露,這對歷史愛好者來說是極大的福音。電子書的格式很適合我這種習慣做大量註記和跳轉閱讀的讀者,我可以隨時標註那些讓我產生共鳴的句子,或是需要進一步研究的歷史人名。它不僅僅是關於留學史,更是一部關於「中國如何選擇未來」的深刻沉思錄。

评分

對於我們這一代在資訊爆炸時代成長的台灣讀者而言,回顧百年前的留學史,簡直像在看一部慢動作的史詩。那時候的留學,可不是現在說走就走的旅行,那是一筆巨大的家庭投資,承載著整個家族的期盼與光榮。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描繪這些學子在財務上的壓力?他們多半是官宦子弟或富商之後,但資源也絕非取之不盡。更重要的是,學成歸國後,他們的職業選擇是否真的如預期般順遂?我總覺得,那些在美國拿了工程學博士學位的人,回到一個基礎設施極度匱乏的中國,那種學用落差感,恐怕是極其沉重的。這本書若能細膩呈現這種「理想與現實的拉扯」,我會給予極高的評價。電子書的便利性讓我隨時可以查閱相關的歷史背景資料,這種即時的知識連結,讓閱讀的體驗更加立體,彷彿我也化身為一名百年前的旁觀者,見證著那個時代的風雲變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