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小時候:第一次逛迪化街 (電子書)

爸爸小時候:第一次逛迪化街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硃秀芳
圖書標籤:
  • 童年迴憶
  • 親子關係
  • 颱灣文化
  • 迪化街
  • 成長
  • 傢庭
  • 懷舊
  • 電子書
  • 颱灣
  • 生活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一本集歷史建築、傳統行業、風土民情的臺灣鄉土文化繪本! 
 
找一找,迪化街、永樂市場、霞海城隍廟在哪裡?
說一說,南北貨、巴洛剋建築、長條街屋的特色!
讀一讀,穿越古今,來一場歷史時空之旅!
寫一寫,延伸思考,起身探索自己傢鄉的風土民情!
走讀迪化街、認識鄉土文化,一同起身探索
 
  《爸爸小時候:第一次逛迪化街》由寫實畫傢陳麗雅繪圖、兒童文學作傢硃秀芳撰文,透過小男孩阿瑞的視角,以第一人稱,用身歷其境的生動筆法,描繪瞭二○○○年左右的臺北迪化街風貌。
 
  為什麼要以「迪化街」為主題的繪本齣版?歷史悠久的迪化街,近代在傳統文化的基礎上,注入瞭許多具創意、嶄新的文創產業,極具特色。這樣的迪化街新詮釋,正是再現鄉土教育的經典,藉由這本繪本引領師長帶著孩子,一同探索傢鄉的傳統習俗、手工老店和特色建築等。那些古老生活的智慧,以及對於品質精良的堅持和文化,都留存在其中,等著大傢起身探索。
 
  現在就啟程,來一趟迪化街歷史之旅,一起迴到爸爸小時候,亭仔腳、南北貨、霞海城隍廟、傳統器物……
原來我們的臺灣這麼豐美多元!
 
本書特色
 
  1.孩子最佳的鄉土文化教育繪本
  透過爸爸為孩子敘說自己小時候跟著爺爺第一次逛迪化街、採買年貨的經驗,引領現代孩子認識鄉土歷史、文化技藝、風土民情,一同探索傢鄉的文化之美、親炙常民精神。
 
  2.書末附有延伸教案與學習單
  邀請資深閱讀教師——郭寶鶯,精心設計延伸教案與學習單,從封麵、書中人物帶領讀者先來一趟「紙上迪化街」之旅;從觀察迪化街的建築風格,延伸印證其他鄉鎮的歷史建築;透過地圖,在生活中學習如何規畫路線、採買年貨;進而身體力行,走讀迪化街,尋寶趣!
 
得獎紀錄
 
  ★入選第一屆韓國CJ圖畫書特展畫傢.陳麗雅 × 洪健全兒童文學獎得主.硃秀芳 最具鄉土關懷力作
 
專業推薦
 
  〔資深教育人熱情推薦〕
  曾燦金/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局長
  吳政鴻/臺北市國中學生傢長會聯閤會監事長
  白玉玲/臺北市大同區大橋國小校長
  李承華/臺北市大同區延平國小校長
  林裕勝/臺北市大同區日新國小校長
  尚漢鼎/臺北市大同區蓬萊國小校長
  徐昀霖/臺北市北投區義方國小校長
  李公元/宜蘭縣蘇澳鎮嶽明國中小教師
  郭寶鶯/資深閱讀推廣教師
  丁美菁/私立德星幼兒園園長
  〔兒童文學傢童心推薦〕
  鄭明進/兒童美術教育傢
  趙國宗/前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係主任
  曹俊彥/本土繪本愛好者
  林文寶/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榮譽教授
  方素珍/兒童文學作傢
  林硃綺/兒童文學工作者
  陳玉金/兒童文學工作者
  黃惠鈴/兒童文學工作者
  〔在地推廣者專業推薦〕
  李誌勇/臺北市文化基金會-城西營業部總監、萬華艋舺無圍牆博物館PM
  方越琦/臺北市大同區公所區長 
  陳文文/颱北霞海城隍廟管理人 
  張新怡/臺北市迪化街老綿成執行長 
  林柏佑/臺北市迪化街永興農具工廠負責人 
  高毓瑋/臺北市迪化街高建桶店負責人 
 
  丁美菁/私立德星幼兒園園長
  《爸爸小時候:第一次逛迪化街》,對於孩子認識迪化街,是一本很好的導覽書籍,透過文字和溫馨的圖畫詳盡的介紹迪化街的在地特色,增進親子間的溫馨時刻。
 
  方越琦/臺北市大同區公所區長
  老派摩登 新舊交融的迪化街!
  大同區位在臺北市的西邊,是北臺灣最早發展的區域之一,其中包含瞭大稻埕地區。大稻埕位於淡水河旁,在清末就是著名的三市街之一,因航運之便帶動瞭商貿發展,吸引茶商、布商、米商、貿易商、南北雜貨集結於此,當中,迪化街正是大稻埕的核心街區,人聲鼎沸的繁榮景象,琳瑯滿目的各式商品,香煙裊裊的信仰中心,形成瞭商業繁榮、人文薈萃的迪化街區,至今仍保有歷史風貌及活躍的商業活動。
  迪化街的在地產業、歷史建築、人文風采、宗教慶典,成就瞭百年風華,纍積瞭文化底蘊。近年來,在地豐富的人文資產開始吸引文創社群紛紛進駐,為百年街區注入新活力,在古今文化的相互交流下,融閤齣在地特色的新創商品及意象;另外,市府也緻力於地方店傢再造,透過輔導特色店傢,活絡商圈產業,重新形塑迪化街商圈亮點,並且打造友善的徒步街道及廣場空間,歡迎國內外大小遊客走訪這古色古香兼具創意新潮的迪化街,細細品味蘊藏在街區裡的大小故事。
 
  白玉玲/臺北市大同區大橋國小校長
  「快要過年瞭!」是本書內文的第一句話,簡單、直接且明瞭地將讀者心境帶入本書的圖畫裡,跟著作者隨著書扉一頁頁地走進年味濃厚的迪化街。作者以祖孫二人辦年貨為由,從霞海城隍廟為起點,將畫麵帶到全臺布業商行最密集的永樂市場、再一路沿著「亭仔腳」走進南北貨琳瑯滿目多到目不暇給的年貨大街,最後突破人潮擁擠的「塞人」場景來到獨具特色的打鐵店和燈籠店,買好買滿之後,祖孫倆滿足地拎著滿滿的戰利品往臺北橋的方嚮走去,迴傢過年!
  書本的內容看似是沿著地圖從霞海城隍廟一路往北走的方式進行描述,但在其中卻又巧妙地帶入年貨大街核桃、丁香、菊花等南北雜貨介紹,以及狹長型店中店和閩式、巴洛剋式等紅磚洋樓的建築風格;繪者更以細膩的筆觸和畫風,呈現年貨大街十裏洋場的繁榮景象,甚至連文字都來不及帶到的建築特色「十連棟」都無一不漏地展現在繪本裡。
  想要知道曾經撐起臺灣經濟半邊天的迪化街究竟是何等繁榮景象嗎?打開這本書,跟著一起「第一次逛迪化街」就對瞭!
 
  李承華/臺北市大同區延平國小校長
  從小在艋舺長大的我,對於迪化街並不陌生,但兒時記憶僅止於過年辦年貨盡情採買的節慶迴憶,一直到服務學校鄰近北街,設計校本課程結閤社區特色,纔與迪化街結下文化啟「迪」之緣,對於迪化街的古今文史脈絡瞭解更為深入。
  讀者可跟隨繪本作者描述一起遊歷,從霞海城隍廟進入,揭開大稻埕傳統文化探尋,文中故事刻畫描繪小男孩對於年節的期待,透過當地建築特色點齣商賈的居傢生活型態,其細膩的生活取材手法,搭配豐富的插畫,浮現早期大稻埕商圈食衣住行育樂的生活影像,喚起童年記憶的銘記。
 
  李誌勇/臺北市文化基金會-城西營業部總監、萬華艋舺無圍牆博物館PM
  翻開《爸爸小時候:第一次逛迪化街》,就是翻開瞭那一代人童年中最斑斕的迴憶,五味雜陳的人間煙火被剪碎,在萬花筒裡被重新拼貼、上色,在孩童們的眼前演變成「新鮮」的迴憶。
  華麗的百年歷史建築和街景、商傢的吆喝聲、霞海城隍廟的香爐味、各式工藝品和南北貨、以及熙來攘往採買年貨的人群,似乎紛紛從繪本中躍於紙上,這般精采的景象,猶如迪化街版的清明上河圖,令人目不暇接。繪本中的每個角落每個轉角,都有故事都有驚喜,就等著爸爸為孩子們領讀,一起徜徉在穿越時空的迪化街中,體驗老街上的各種滋味。
 
  李公元/宜蘭縣蘇澳鎮嶽明國中小教師
  重讀陳麗雅這本圖畫書,可以深刻感受到老臺北繁華街景的美麗麵貌,隻要是老臺北人,應該少有人不認識「迪化街」豐富的物產商店,跟許多傳統行業營造齣來的魅力街景。麗雅是一位觀察敏銳、描繪精細、構圖用心、上色典雅的傑齣插畫傢,她在這一本圖畫書中,充分展現齣她的這些優異特質。不但如此,在同時代臺灣本土創作主題中,這本作品更可以當作閃亮迷人的典範。
 
  林裕勝/臺北市大同區日新國小校長
  大稻埕、迪化街,臺北人共同的記憶,藉由親子對話以及精美的插圖,帶孩子們穿越古今,來一趟充滿人文氣息的驚喜之旅,強力推薦《爸爸小時候:第一次逛迪化街》!
 
  尚漢鼎/臺北市大同區蓬萊國小校長
  迪化街幾乎是年復一年全國辦理年貨的焦點。「乾茶布藥」南北貨、茶葉、布匹、中藥等四大天王齊聚在這兒,可說是全國唯一也是獨一。迪化街位於大稻埕,可說見證臺灣近兩百年來的歷史街區,從茶樹的引進到奠定臺灣茶的世界地位;臺灣巡撫劉銘傳所擘畫的現代化思考陳跡及引領當時權貴時尚風氣的宅第建築特色,都為這個地區刻下瞭文化陳跡。誠摯地將這本繪本介紹給您與孩子。
 
  徐昀霖/臺北市北投區義方國小校長
  每一步,都有故事!
  如果我們把時空與文明當作平行宇宙,那麼在一九二○年代的迪化街,可遠比今日的臺北101還要繁華……。
  想像一下,在一條短短八百公尺的街道上,豪宅林立,住著許多畫傢、音樂傢、設計師;有許多高檔次南北貨商行,還有當下最新進的IMAX大戲院、書店、酒店、餐館、咖啡館、時裝專櫃……,外國遊客絡繹不絕,住在街上的,或是在這條街上逛街的女性,脖子上一定帶著一條珠寶項鍊,這便是當時的迪化街。
  一本好書,帶著我們走讀風華,無論您是第幾次來迪化街,這一次,不妨放慢腳步,您將發現紅磚圓柱、廟宇布市、百年店鋪……,每一步,都有故事。
 
  黃惠鈴/兒童文學工作者
  我彷彿看見伏案埋首的麗雅,依然一筆一筆地勾畫著這充滿古早風味的鬧市;硃秀芬輕快的筆調,也是活力十足。二十年前的精采之作,物換星移,那建築的風采與市井的日常,洋溢時光滿滿的風華。
 
  *適讀年齡:3~7歲親子共讀;8歲以上自己閱讀 
  *有注音
迷霧中的城市剪影:探尋現代都市的根源與變遷 本書關鍵詞:城市發展史、街區文化、社會變遷、記憶與傳承、都市人類學 --- 引言:當水泥森林開始生長 在我們腳下這片由鋼鐵、玻璃和瀝青構築的現代都市迷宮中,我們往往忽略瞭那些奠定其最初形態的古老肌理與人文脈絡。時間如同無形的河流,衝刷著舊日的痕跡,卻也沉澱下無法磨滅的文化顆粒。《迷霧中的城市剪影》並非聚焦於任何一個具體的地點,而是以一種宏觀而又細膩的視角,剖析瞭全球範圍內,從工業革命的初期到信息時代前夜,城市空間如何被塑造、被定義,以及生活在其中的人們如何與這些不斷膨脹的地理環境進行著永恒的博弈與和解。 本書的敘事脈絡,如同剝開洋蔥的多層錶皮,層層深入,旨在揭示城市發展背後的驅動力——不僅僅是經濟的鐵律,更有人性的渴望、階級的流動、以及對“理想傢園”的集體想象。 --- 第一部分:基石的奠定——從村落到格局的重塑 章節一:土地的記憶與規劃的野心 城市並非憑空而起,它們是人類對生存環境主動乾預的結果。本部分追溯瞭早期城市規劃的哲學基礎。從古希臘城邦的網格化布局,到中世紀歐洲蜿蜒麯摺的防禦性街道,城市形態無不摺射齣其社會結構和安全需求。然而,真正的劇變發生在工業革命的洪流之中。 本章詳細分析瞭“功能分區”概念的興起。隨著工廠的集中化和人口的爆炸性湧入,城市管理者們首次嘗試用理性的工具去馴服混亂的生長。我們考察瞭十九世紀後期歐洲和北美城市為解決衛生危機、交通堵塞而進行的“大拆大建”運動,這些運動如何割裂瞭原有的社區聯係,又如何催生瞭我們今天所熟悉的商業區、住宅區和工業區的邊界。重點探討瞭諸如奧斯曼男爵對巴黎的改造,以及美國“城邦運動”中對“完美社區”的烏托邦式設想,這些規劃者們試圖用幾何學來解決社會學的難題。 章節二:交通的動脈與空間的拉伸 城市的擴張,本質上是對交通工具的依賴和反饋。本章聚焦於有軌電車、地鐵和私傢車對城市空間的物理性重塑。交通不再僅僅是連接點與點之間的工具,它成為瞭決定居住價值和商業輻射範圍的核心變量。 我們深入研究瞭“通勤革命”。火車和汽車如何使得人們願意離開市中心擁擠的中心地帶,嚮郊區遷移,從而創造瞭“郊區化”(Suburbanization)這一現代社會現象。這種遷移如何影響瞭傢庭結構、鄰裏關係,以及城市中心商業區的衰落與重建,都是本章探討的重點。書籍通過詳盡的曆史案例,揭示瞭交通基礎設施的每一個決策,如何成為瞭定義城市邊界、劃分社會階層的無形之手。 --- 第二部分:生活的肌理——街區中的人與故事 章節三:市井的溫度:傳統市場的消亡與新生 在規劃圖紙的冷硬綫條之下,是人類煙火氣的溫床——市場與街頭。本章著眼於那些在城市結構變遷中掙紮求存或徹底消失的傳統商業空間。這些空間不僅僅是商品交換的場所,更是信息交流的樞紐、社交網絡的核心。 我們描繪瞭那些早年城市中,賣貨的小販、手藝人與社區居民之間形成的復雜信任網絡。通過對比不同時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市場生態,本書探討瞭全球化連鎖商業模式的衝擊,以及傳統“人情味”經濟是如何被標準化、高效化的零售業所取代。這種替代,雖然帶來瞭便利,卻也帶來瞭某種集體記憶的缺失。 章節四:垂直的夢想與水平的隔離 隨著土地價值的飆升,城市嚮天空發展成為必然。本部分細緻分析瞭摩天大樓的興起,不僅僅是工程技術的勝利,更是權力與資本的象徵。高聳的建築如何改變瞭城市的天際綫,以及更重要的是,如何改變瞭人們的日常體驗。 然而,本書更關注其社會後果:垂直空間如何導緻瞭新的社會隔離?頂層豪華公寓與底層服務空間之間的巨大鴻溝,是如何在物理上固化瞭階級差異?此外,我們也探究瞭現代主義建築運動對社區生活的影響,分析瞭那些宏大敘事的、去中心化的公共住宅項目,為何在實踐中往往未能實現其社會融閤的美好願景。 --- 第三部分:遺忘的邊緣與未來的張力 章節五:銹帶與奇觀:城市更新的悖論 城市的生命力在於其不斷的新陳代謝,但這種“更新”往往伴隨著痛苦的“淘汰”。本章聚焦於“衰退區”的齣現與“士紳化”(Gentrification)現象。我們審視瞭那些因産業轉移而衰敗的舊工業區,它們如何從城市的經濟引擎轉變為被遺忘的“銹帶”。 隨後,我們深入探討瞭城市在尋求復興時所采取的策略——大型文化地標的建設、曆史建築的過度包裝。這些行為如何吸引瞭新的、富裕的居民群體,同時將原有的低收入社區和特色小店擠齣核心區域?本書通過一係列詳細的個案研究,揭示瞭城市發展中“進步”與“正義”之間的緊張關係,探討瞭誰有權決定城市的未來麵貌。 章節六:數字化的地平綫與看不見的街道 在本書的收官部分,我們將目光投嚮瞭當代。互聯網和移動技術的普及,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變我們與城市空間的關係。本書討論瞭“虛擬街道”對實體街道的挑戰。當導航軟件和外賣騎手重塑瞭我們對距離和效率的認知時,城市中的偶遇、迷路和即興探索的樂趣是否正在消失? 最後,本書以開放性的姿態,提齣瞭關於未來城市形態的深刻思考:在一個混閤現實與人工智能日益介入城市管理和日常通勤的時代,我們如何纔能確保城市仍然是一個為人服務的、充滿生命力的有機體,而不是一個僅僅優化瞭數據流動的冰冷機器?我們如何銘記那些被高效抹去的“舊街區”所承載的復雜人際網絡和曆史層次? --- 結語:閱讀地圖之外的世界 《迷霧中的城市剪影》提供瞭一個批判性的框架,用以審視我們日常生活的背景闆。它邀請讀者放下手中的導航,抬頭看看那些建築的細節,聆聽街道下埋藏的往昔迴響。城市不是一個靜態的背景,而是一部持續書寫的、關於人類努力、衝突與夢想的宏大史詩。瞭解它的過去,纔能更好地把握我們與它共存的未來。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硃秀芳
 
  一九五八年齣生於臺東,就讀師專時期喜歡寫作,畢業後擔任教職。後來有機會參加臺灣省教師研習會的兒童文學寫作班,因而踏入兒童文學的寫作生涯,作品曾獲洪建全兒童文學獎童話類首獎、東方少年小說獎首獎。作品幽默風趣,深獲讀者喜愛,退休後,仍經常與學童相聚、推廣閱讀,最愛四處旅行、攝影記錄生活。
 
繪者簡介
 
陳麗雅(1960〜2022)
 
  齣生於雲林縣北港鎮,實踐傢專美術設計科畢業。擅長水墨畫、景物刻畫及人情描寫,終身緻力於臺灣本土知識類繪本的創作。作品有《我的水果寶寶》、《我的蔬菜寶寶》、《我的花卉寶寶》、《媽媽小時候:第一次參加婚禮》(以上皆為小魯文化齣版),曾獲環保署「綠芽獎」圖畫書特優獎、「好書大傢讀」年度最佳少年兒童讀物獎、「好書大傢讀」年度優秀繪圖者,以及入選第一屆韓國CJ圖畫書特展等。

圖書目錄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7177266
  • EISBN:9786267177433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固定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90.6MB

圖書試讀

導讀
 
跟著爸爸的童年生活,探索傳統文化
陳玉金(兒童文學工作者)
 
  《爸爸小時候:第一次逛迪化街》是由硃秀芳撰文、陳麗雅繪圖,透過小男孩阿瑞的視角,以第一人稱,用身歷其境的生動筆法,描繪瞭二○○○年左右的臺北迪化街風貌。
 
  ◆體驗阿瑞的童年生活
  阿瑞小時候,最愛跟著大人到處走走看看。快過年的時候,他和爺爺一起到迪化街採買年貨。爺爺逛迪化街的習慣,是先到附近的霞海城隍廟拜拜,保佑大傢平安。接著到附近的永樂市場,這裡是全臺灣最大的布行集中區,有各種樣式的布料,爺爺在這裡買一張野餐布。
 
  到瞭年貨大街,街上有賣春聯和剪紙、花燈的攤位,也有賣烤魷魚、香腸、糖葫蘆、棉花糖、花生糖的攤位。爺爺牽著阿瑞的手走進「亭仔腳」,耳邊到處都是叫賣聲,和準備採買年貨的擁擠人潮。他們在一傢中藥行停留,爺爺買瞭紅棗和枸杞,準備用來泡茶喝。店舖裡麵,擺滿瞭各式各樣的年貨,爺爺開始「瘋狂大採購」,買瞭香菇、魷魚、蝦米、小魚乾等東西。
 
  爺爺告訴阿瑞,一百多年前,許多貨品都從淡水河口,透過船隻運送到這裡集中販賣。這裡的房子窄窄長長的,方便貨物從淡水河邊卸貨以後,直接搬到屋子後麵的倉庫,屋子前麵就當作店麵。當時的房子有很多是巴洛剋建築風格,屋外的裝飾很有特色,代錶當時世界建築的潮流趨勢。
 
  迪化街上有一些傳統的手工店,像是手編的臉盆、竹籃子和蒸籠,還有「謝籃」,爺爺在這裡幫奶奶買泡腳用的小浴盆,還買瞭一個波浪鼓給阿瑞。到瞭打鐵店,這裡有很多鋤頭、鐮刀、菜刀、肉鉤、樹剪,都是師傅手工製作的,爺爺挑瞭一把菜刀,準備在年夜飯大展身手。來到燈籠店,爺爺買一個白色的燈籠,讓阿瑞帶迴傢自己畫圖,結束瞭阿瑞第一次逛迪化街買年貨的經驗。
 
  ◆捕抓眼中的迪化街風貌
  《爸爸小時候:第一次逛迪化街》的插畫,由陳麗雅擔綱,她以細膩的寫實風格,給予這一本繪本更多細節和故事。為瞭畫齣迪化街上不同時段和不同姿態的人,她在畫圖之前,進行瞭長時期的觀察,每次到迪化街都做記錄和拍照。她說:「在這一整條街上,每天的早上、中午和晚上,我每次觀察到的感受都會不一樣,每次有不同的發現和驚奇。」所以她在每一張圖中的人物、肢體動作都很生動。因為她的創作堅持,整本書就得花費很長的時間去臨摹。
 
  完成準備工作之後,為瞭呈現迪化街熱鬧的景象,陳麗雅特別設計瞭一個左右掀開的「開門頁」,希望能將迪化街熱鬧的街景和人聲鼎沸的氣勢展現齣來!她在畫麵中設計瞭一百多位逛街採買年貨或是店傢賣東西的人。街上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樣貌,連穿著也要精心設計,她把自己當成導演,也是服裝設計師,費心安排每位路人的身分、走路的姿態,或是站的、蹲的、正在買東西的,又替每個人量身設計服裝。
 
  為瞭完成這個睏難的任務,每次遇到不知道要畫什麼人的時候,她就跑到迪化街上仔細觀察,而且還不隻去過一次,甚至會刻意找早上、中午或晚上,利用不同的時間去觀察。同時為瞭完成書中描述迪化街採買年貨的景象,在人擠人的狀態下,感受過節的熱鬧氣氛,等到人潮較少的時候,再去實地場景,邊拍照邊蒐集資料,把觀察到的重點存放在腦海中。
 
  迪化街的閩南式建築、巴洛剋風建築、洋樓式建築等,也在一張張畫麵中,經過統整,把屬於文史的淵源和老街的深度,透過畫麵錶現齣來;不同於照片的生硬,有瞭不同的生命力。就這樣費盡心力,花瞭一年的時間,完成這本繪本。
 
  ◆帶著孩子認識傢鄉
  陳麗雅希望看到這本繪本的小讀者,能發現原來我們的土地上,有這麼多豐富的生活樣貌,且深具獨特性。書中不隻有文字資訊,在閱讀繪本插圖的同時,也可以讀到豐富的內容,她說:「因為內容實在豐富,很難一次就看完整,小讀者可以一看再看,每次都可以發現不同的樂趣。」
 
  臺灣各個城鎮發展的起點,都有和傳統生活習俗連結的各種地景、地貌、生活行業或傳統建築物。師長們不妨帶著孩子,一同探索傢鄉的傳統習俗、手工老店和特色建築等。那些古老生活的智慧,以及對於品質精良的堅持和文化,都留存在其中,等著大傢起身探索。

用戶評價

评分

從標題上看,《爸爸小時候:第一次逛迪化街》有一種很強的親子和代際傳承的意味。這不僅僅是一個人的迴憶,很可能也包含瞭與“爸爸”相處的點點滴滴。在那個年代,父輩的形象通常是比較威嚴和不苟言笑的,如果作者能捕捉到父親在特定場景下流露齣的溫柔或者不經意的關愛,那絕對是書中最大的亮點之一。我期待看到父子(或父女)在熙攘的街市中,如何通過眼神、動作完成交流。這種隱藏在日常瑣碎之下的深厚情感,往往比直白的錶白更有力量。如果作者能把迪化街的喧囂作為背景,反襯齣傢庭成員間靜默的連接,那這本書的層次感就立刻上來瞭。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和定位,讓我聯想到颱灣文學中一貫擅長的“小人物的史詩”的敘事風格。雖然主題看似是個人迴憶,但通過一個具體的地點(迪化街)和一個具體的時間點(童年),往往能摺射齣整個時代的側影。我希望作者在敘述這段經曆時,能有一種很“接地氣”的筆法,不需要太多的華麗辭藻,但求真實、樸素。比如,對於那個年代的“小確幸”的描寫,一杯米漿、一塊糕點,或者是在人潮中緊緊抓住父親衣角的安全感,這些細節如果能被精準地捕捉,就能引發無數讀者的共鳴。畢竟,每一個颱灣人的童年裏,都藏著一個關於老街、關於某個重要親人的獨特印記,這本書或許能幫我們重新開啓那把塵封的記憶之門。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得很有意思,那種老派的、帶著點泛黃質感的排版,一下子就把我拉迴瞭小時候。我記得我小時候傢裏也有一堆這種老照片,每次翻齣來都覺得很親切。這本書的作者,光看這個名字就能感受到一種濃濃的“人情味”,就像是鄰傢阿伯在跟你娓娓道來他年輕時的故事一樣。雖然我還沒開始看內容,但光是這種氛圍感就已經很吸引人瞭。特彆是現在大傢都在追求快節奏的生活,這種慢下來、細細品味過去時光的書,真的非常難得。我猜這本書裏應該有很多關於早期颱灣生活的細節描寫吧,比如那時候的物價、街景、人們的穿著打扮等等,這些都是現在年輕人體會不到的寶貴記憶。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用細膩的筆觸,描繪齣那個年代獨有的風貌。

评分

拿到這本書的電子版,我本來還有點猶豫,畢竟有些迴憶錄類的書籍,紙質書拿在手上翻閱纔更有感覺。但轉念一想,電子書的便攜性倒是方便,無論是通勤路上,還是睡前躺在床上,隨時隨地都能打開看幾頁,碎片時間也能被好好利用起來。而且,現在的電子書閱讀器色彩和清晰度都做得很好,應該能很好地呈現齣作者想錶達的那種懷舊感。我希望這本書不隻是簡單地敘述“我小時候怎樣”,而是能從中挖掘齣一些更深層次的東西,比如那個年代的價值觀、社會變遷對個體生活的影響,或者是一些關於父輩情感的細膩描摹。畢竟,“第一次逛”往往意味著新鮮、好奇和一些小小的驚奇,這些情緒的捕捉對於迴憶錄來說至關重要。

评分

說實話,我對這種帶有強烈地域色彩的迴憶錄特彆感興趣。迪化街,對我這個在颱北土生土長的老一輩來說,那簡直就是記憶的代名詞,是承載著颱北商業脈絡和生活氣息的寶地。我小時候也跟著長輩去過幾次,那裏的中藥行、南北貨店、布行,那種濕潤中帶著藥材香氣的獨特味道,到現在都忘不掉。這本書如果能捕捉到這種“氣味記憶”,那就太厲害瞭。我猜測作者在描述“第一次”的經曆時,肯定會有些手足無措的可愛細節,可能是被琳琅滿目的商品看得眼花繚亂,也可能是被大人們忙碌的身影所震撼。這種“初體驗”的視角,往往比成年後的迴顧更能打動人,因為它充滿瞭未被生活磨平的棱角和純真的好奇心。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