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粒子物理:從牛頓力學到上帝粒子,一窺物質的究極樣貌 (電子書)

圖解粒子物理:從牛頓力學到上帝粒子,一窺物質的究極樣貌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和田純夫
图书标签:
  • 粒子物理
  • 物理学
  • 科普
  • 图解
  • 电子书
  • 上帝粒子
  • 物质结构
  • 牛顿力学
  • 科学
  • 基础物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物質皆由原子組成。」——理察.費曼
粒子的生成、消滅,就是理解基本粒子物理學的出發點

  自古以來,人類一直在追求所有物質的終極樣貌,
  包含自身的肉體、眼前的東西,甚至是夜空中遙遠的星體。
  「物質由原子構成」這個想法在古希臘時期便已存在,
  但當時對原子的概念僅止於「無法再分解下去的粒子」而已。
  後來在輾轉曲折的發展下,20世紀時終於了解到原子的正確樣貌。

  本書即為在極力避免提到數學式的情況下,
  盡可能描述物理學前因後果的入門書。
  我們將從牛頓力學開始,一直談到20世紀的基本粒子物理學,
  說明這一系列物理學的發展過程。

  ◎從核子到夸克

  基本粒子指的是構成物質,且無法再被分解的粒子。
  1930年代時,人們便已知道原子核由質子與中子構成。
  那麼,質子與中子是「基本粒子」嗎?
  事實上,在發現中子後的近30年內,人們確實認為中子是基本粒子。
  但如果中子是基本粒子,便不能解釋後來發現的幾個現象。
  後來有人提出核子是複合粒子,由3個更基本的粒子(夸克)組成。
  經過輾轉曲折的過程後,這個假說終於獲得了多數人的認同。

  無論如何,核子不是基本粒子,夸克才是基本粒子,
  這就是目前的基本粒子標準模型。
  另一方面,就目前而言,電子仍被認為是基本粒子,
  至少是和夸克同一個等級的粒子。
  當然,隨著學問的發展,未來不管是夸克還是電子,都有可能不再是基本粒子。
 
書籍簡介:探索宇宙的奧秘與物質的深層結構 宏觀世界的奇蹟與微觀領域的挑戰 自古以來,人類便對構成世界的基本元素充滿好奇。從古希臘哲學家提出的「原子」概念,到艾薩克·牛頓爵士建立的經典力學體系,我們對世界的理解經歷了漫長的演進。牛頓力學以其無可匹敵的精確性,成功解釋了行星的運行、物體的下落等宏觀現象,為工業革命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然而,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特別是進入十九世紀末和二十世紀初,科學家們開始探索那些在日常經驗中難以察覺的微小尺度。 這部專著(非指您提供的書名)將帶領讀者穿越這場思維的巨大轉折,從經典物理學的堅實地基出發,逐步深入到量子世界那充滿驚奇與反直覺規律的邊疆。我們不會止步於已知的成功,而是會深入探討那些促使物理學家們不得不拋棄舊有框架,建立全新理論的關鍵實驗與理論瓶頸。 經典的黃昏與新物理的曙光 經典物理學在解釋黑體輻射、光電效應以及原子穩定性等方面遭遇了無法克服的困難。這部書將細緻地剖析這些「危機」,它們是如何迫使馬克斯·普朗克提出量子化的概念,以及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如何利用光量子(光子)的假設解決了光電效應的難題。我們將會看到,當能量不再是連續可分的,而是以「份」(quanta)的形式存在時,整個物理學的面貌是如何被徹底改變的。 隨後,我們將聚焦於原子結構的探索。從盧瑟福的行星模型到尼爾斯·玻爾的量子化軌道理論,每一次模型上的修正,都標誌著人類對物質結構理解的重大飛躍。這段歷史展示了科學的本質:理論必須不斷接受實驗的檢驗,並在面對新證據時勇於自我修正。 量子力學的革命性敘事 量子力學的誕生,無疑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智力成就之一。它不僅僅是一種新的計算工具,更是一種對實在本質的全新詮釋。本書將以清晰、嚴謹但易於理解的方式,介紹量子力學的核心概念:波粒二象性、測不準原理、量子疊加態以及著名的量子糾纏現象。 我們將探討薛丁格的貓思想實驗,這場實驗至今仍是哲學家和物理學家爭論不休的焦點,它挑戰了我們對於「觀測」與「實在」之間關係的傳統認知。同時,書中也會涵蓋量子場論的基礎概念,這是一種將狹義相對論與量子力學完美結合的理論框架,為理解粒子與力的交互作用提供了數學語言。 探索力的本源:標準模型的宏偉藍圖 物質由什麼構成?支配這些物質行為的基本作用力有哪些?本書將系統地介紹粒子物理學的「標準模型」(The Standard Model)。這個模型是迄今為止人類最成功的理論之一,它精確地描述了基本粒子(夸克、輕子)以及支配它們的三種基本力:電磁力、弱核力和強核力。 我們將深入分析標準模型的核心組成部分: 1. 費米子(構成物質的粒子): 詳細介紹六種夸克(上、下、奇、魅、頂、底)和六種輕子(電子、μ子、τ子及其對應的中微子),以及它們如何組合形成質子、中子等我們熟悉的複合粒子。 2. 玻色子(傳遞相互作用的粒子): 闡釋光子(電磁力)、W和Z玻色子(弱核力)以及膠子(強核力)在傳遞力中所扮演的角色。強核力的特殊性——夸克禁閉現象,也將被詳盡地分析。 3. 希格斯機制: 雖然書名中未提及特定的粒子,但理解物質為何具有靜止質量是現代物理的關鍵。本書將解釋理論是如何預測了希格斯場的存在,以及該場如何賦予基本粒子質量,從而完成標準模型的閉環。我們將討論實驗物理學家如何設計精密的探測器,在數十年的努力後,最終鎖定這一理論預測的場的激發態。 物理學的邊界與未解之謎 儘管標準模型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它顯然不是終極理論。這部書的後半部分將聚焦於當代物理學面臨的重大挑戰和前沿研究方向。這些問題的解決,將可能引導我們進入「超越標準模型」(Beyond the Standard Model, BSM)的新物理領域。 主要未解難題包括: 引力的缺失: 標準模型無法納入廣義相對論所描述的引力。尋找一個量子引力理論,如弦論或圈量子引力,是理論物理學家的終極目標之一。 暗物質與暗能量: 宇宙學觀測表明,我們所能直接探測到的普通物質僅佔宇宙總質能的約5%。剩餘的大部分由神秘的暗物質和暗能量主導。本書將介紹當前對這些「隱形」成分的探測嘗試和理論模型。 中微子的質量問題: 標準模型最初預測中微子是無質量的,但實驗證明它們確實存在質量,並且會發生「中微子振盪」。這暗示了標準模型存在需要修正的地方。 理論與實驗的協奏曲 本書強調理論與實驗之間密不可分的關係。從早期的加速器實驗,到當前如大型強子對撞機(LHC)這樣的巨型工程,每一次重大的理論突破都離不開尖端技術的支撐。我們將探討物理學家如何設計和操作這些複雜的儀器,將數十億次的粒子碰撞轉化為有意義的物理數據,從而在微觀世界中「看見」那些看不見的粒子和作用力。 這部書不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場探索人類認知邊界的思想之旅。它旨在培養讀者對科學方法的尊重,以及對宇宙深層結構永不滿足的好奇心。無論您是物理學的初學者,還是尋求對現代粒子物理學有更全面理解的愛好者,這部著作都將為您提供一個清晰、深入且極具啟發性的視角,去審視我們所處的物質世界的究極樣貌。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和田純夫


  成蹊大學兼任講師,前東京大學大學院總合文化研究科專任講師。理學博士。1949年出生於千葉縣。東京大學理學部物理學科畢業。專長為理論物理學。研究主題為基本粒子物理學、宇宙論、量子論(多世界詮釋)、科學論等。

图书目录

第1章 從原子到基本粒子
「物質皆由原子組成」
原子核與電子
質子與中子
從核子到夸克
其他基本粒子
粒子專欄 第1章中登場的粒子名稱

第2章 近代科學的確立Ⅰ——牛頓與萬有引力
近代科學的成就(整理)
地動說帶來的觀念轉換
牛頓力學

第3章 近代科學的確立Ⅱ——元素與原子/熱是什麼?
元素
原子論與反原子論
電子與原子核的發現
熱與能量
粒子專欄 熱力學第二定律(熵不減少定律)

第4章 光的歷史Ⅰ——光是波
光是粒子還是波?
光的干涉
波長與顏色
光是什麼東西的波?
粒子專欄 光的三原色、色的三原色

第5章 光的歷史Ⅱ——光是粒子
空腔輻射之謎
愛因斯坦的答案
普朗克與普朗克常數h
粒子專欄 愛因斯坦的三大奇蹟成就
光電效應
其他能證實光量子假說的現象
光子是波?
粒子專欄 如何解釋新的粒子樣貌(量子力學)

第6章 新的物理學——量子力學
新的粒子樣貌的兩個特徵
原子結構的兩個疑問
波耳的量子條件
德布羅意的物質波假說
夾在牆壁間的情況
薛丁格方程式
粒子專欄 使用電子的現代版楊格實驗
包立不相容原理與自旋
粒子專欄 電子殼層(electron shell)

第7章 粒子的生成與消滅/靜止能量
光子的生成、消滅
反粒子
靜止能量
光子的質量是多少?
能量守恆定律與動量守恆定律
虛擬狀態與實際狀態

第8章 基本粒子物理學的誕生——湯川的介子論
力的新觀點
原子核內的力
核力
湯川的介子論
π介子的發現
粒子專欄 湯川理論與日本
強子

第9章 弱交互作用
關於原子核的另一個疑問
β衰變與微中子
弱交互作用的頂點
微中子的發現與W玻色子的問題
為什麼一般的原子核不會發生β衰變
太陽光的由來
粒子專欄 人本原理

第10章 從核子到夸克
什麼是基本粒子?
暗示核子與介子是複合粒子的各個事實
夸克模型
夸克模型的問題
粒子專欄 「夸克」是鳥叫聲?
粒子專欄 nuclear democracy(核民主主義)

第11章 量子色動力學
夸克模型的另一個問題
加了「色」的夸克模型
反夸克與介子的色
規範場論
漸近自由性
關於量子色動力學
證明色的存在(有三種色)的實驗性「證據」

第12章 新粒子的發現
故事還沒完!
μ與νμ
奇夸克(s)
魅夸克(c)
τ與ντ
底夸克(b)
頂夸克(t)

第13章 電弱統一理論
電弱統一理論(溫伯格-薩拉姆理論)的誕生
希格斯場與希格斯粒子
溫伯格-薩拉姆理論
Z玻色子產生的現象
W玻色子、Z玻色子的發現
希格斯粒子的發現
粒子專欄 世界各大加速器

第14章 世代間混合/微中子振盪
電弱統一理論的「附註」
世代混合
小林、益川的論述
驗證CP對稱性的破缺
輕子的情況
微中子振盪的檢出

第15章 未來展望
大統一與質子衰變
階層問題與超對稱性
暗物質與真空能量
重力與超弦理論

補章1 兩個相對論
特殊相對論
一般相對論

補章2 宇宙的物質史——膨脹宇宙與元素合成
宇宙膨脹說
從暴脹到大爆炸
從基本粒子到原子
天體的形成
各種天體的一生與元素合成

年表
標準理論的粒子與交互作用
粒子表
索引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049673
  • EISBN:9786263290976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固定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85.5MB

图书试读

前言

  這是一本以學生、一般大眾為預設讀者的基本粒子物理學解說書。

  基本粒子是構成這個世界的最根本粒子。自古以來,人們就在爭論這個世界有哪些基本粒子,或者基本粒子到底存不存在。到了近代科學崛起的十八世紀,這樣的爭論仍持續著。現在的我們都同意原子的存在,且原子的結構為「原子核+電子」。然而科學界是在二十世紀初才確立了這個事實。

  在這之後,相關領域有了飛躍性的發展。愛因斯坦發表了光量子假說(1905)、量子力學誕生(1925、1926)、湯川秀樹發表介子論(1934)、夸克模型誕生(1964)、電弱統一理論誕生(1967),各種粒子陸續被發現後,科學家們發現了希格斯粒子(2012)。這一百年間,可以說是基本粒子物理學的黃金時代。

  這是一本基本粒子物理學的解說書,同時也是其歷史的解說書。我會在極力避免寫出數學式的情況下,盡可能地描述前因後果。所以說,本文中常會出現各粒子的質量(重量)等數值。從這個角度來看,本書也可以說是一本教科書般的書籍。希望各位能在閱讀本書、動腦思考的過程中,明白到書中提到的原理。

  在發現希格斯粒子,也就是二十世紀之後,終於確立了基本粒子的標準理論,但這只是一個里程碑,並不代表結束。本書會在最終章說明未來還需要解決那些問題。不過基本上,我們不會提到那些第一線的科學家們打算如何解決最新的問題。另一方面,本書也會簡單說明近代科學的物質觀點在二十世紀以前的發展。希望您能藉此感受到基本粒子物理學在人類發展的學問中,有什麼樣的定位。

  十分感謝爽快答應出版本書的Beret出版社,以及負責編輯的坂東一郎先生。在我執筆本書的現在(2020年年初),世界正陷入前所未有的嚴重事態。期望基本粒子物理學界、出版業界,包括日本在內的全體人類社會,都能度過這次危機,繼續發展茁壯。
 
2020年8月
和田純夫

用户评价

评分

我非常欣賞作者在闡述科學史觀點時的細膩處理。它不只是單純地羅列發現,而是將那些偉大的科學家們在探索未知時所面臨的掙扎、他們如何從舊有的框架中突破,這些「人」的故事描寫得非常生動。這種帶有溫度和故事性的敘述方式,讓原本冰冷的物理定律變得活靈活現起來。感覺就像是跟著那些先驅者們一同經歷了一場驚心動魄的學術探險,這種「身歷其境」的感受,遠比死記硬背公式來得深刻且印象深刻。

评分

這本書的整體氛圍營造得相當成功,它成功地平衡了學術的嚴謹性與大眾的可讀性。我能感受到作者在力求準確的同時,也竭盡所能地保持文字的流暢和趣味性。它沒有過度簡化,卻也沒有讓人感到被學術的門檻擋在外面。讀完後,我覺得自己對我們所處的這個宇宙的基本構成,有了一種更宏觀、也更踏實的理解,那種知識被充實的滿足感,真的很棒。

评分

對於像我這樣偶爾會接觸到一些物理詞彙,但缺乏系統性訓練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簡直像是一盞及時雨。它處理專業名詞的態度非常友善,總是在關鍵時刻適時地提供背景解釋,確保讀者不會因為一兩個不懂的詞彙而卡住整個思路。那種「怕你聽不懂,所以多說一點」的用心,真的讓人感到被照顧。這不是那種高高在上、賣弄學問的 كتب,而是真正想與讀者建立溝通橋樑的作品,這份真誠在科普界非常難得。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真是一絕,那種帶點復古又充滿科技感的插圖風格,讓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內容的深度與廣度。我記得當時在書店裡翻閱時,光是看目錄就覺得非常吸引人,它不像傳統的教科書那樣枯燥乏味,反而充滿了一種引人入勝的敘事感。作者似乎很懂得如何將複雜的物理概念轉化成大家都能理解的語言,這點在現今的科普書籍中實在難能可貴。那種將抽象的理論具象化的功力,讓我對即將展開的閱讀旅程充滿了期待,彷彿已經準備好要一頭栽進微觀世界的奧秘之中了。

评分

拿到書後,我花了點時間細細品味它的排版和字體選擇。不得不說,出版商在編輯這本書的過程中下了不少心思,整體閱讀體驗非常舒適,即使是長時間閱讀也不容易感到眼睛疲勞。特別是那些關鍵公式和理論模型的呈現方式,設計得十分巧妙,不會讓人覺得突兀或難以消化。這本書的編排結構很有邏輯性,從基礎概念的建立,到後續更進階的探討,每一步都走得穩紮穩打,讓讀者可以循序漸進地建立起自己的知識體系,而不是被一堆術語轟炸到失去方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