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是化學寫成的:從玻璃到手機,從肥料到炸藥,保證有趣的化學入門 (電子書)

世界史是化學寫成的:從玻璃到手機,從肥料到炸藥,保證有趣的化學入門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左卷健男
图书标签:
  • 世界史
  • 化学史
  • 科学史
  • 科普
  • 通俗读物
  • 历史
  • 化学
  • 技术
  • 电子书
  • 趣味科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獲選 2021年《Newton》雜誌「百大科學名著」,日本暢銷書!
  ‧日本亞馬遜超過 500 筆書評湧入,4.5 ★好評推薦!
  ‧《朝日新聞》《日本經濟新聞》《每日新聞》《讀賣新聞》各大媒體書評盛讚不斷!
  ‧東京大學教授.腦科學家池谷裕二推薦:這麼有趣的化學書,還是第一次看到!
  ‧臺大化學系名譽教授 陳竹亭、趣味知識圖文作家 10秒鐘教室(Yen)、最狂生物老師 瘋狂理查GTO──一起有趣讀化學


  世界史 × 化學,所以才會這麼有趣!
  「合成出新物質時,各國的勢力消長和生活方式也會跟著改變,真的很有趣!」

  好奇心 + 欲望,人類的歷史因此推動!
  東京大學教授池谷裕二:這麼有趣的化學書,還是第一次看到!

  人類的日常生活,就是一部透過化學改變世界的微物史。

  ‧斗蓬、香水、高跟鞋,全都是為了某個臭臭的原因而發明的?
  ‧拿破崙三世招待貴客的方式,竟然是使用鋁製餐具?
  ‧石化和鋼鐵工業汙染程度高,為什麼還是不能沒有它們?
  ‧稀土是什麼?為什麼既是熱門投資標的,又是國際貿易制裁的利器?
  ‧如今成為觀光勝地的兔島──大久野島,其實曾是地圖上不存在的一塊?


  早晨來臨,按掉鬧鐘、換好衣服鞋子,準備上班。到了辦公室,拿出剛剛買的咖啡和現烤三明治,邊吃邊看電腦和手機。下班後和朋友小聚,一杯啤酒下肚,整個人都放鬆了……

  這是許多人的日常,而這些日常的每一個環節,都和化學脫不了關係。

  一提到「化學」,很多人會嚇得倒退三步。事實上,化學是一門研究物質結構、性質和反應的科學。從過去到現在,化學一直在背後默默助人類一臂之力,也形塑了我們的世界。

  只要你懂化學,化學就會幫助你。本書將告訴你生活中各種材料與物質的前世今生,讓你更冷靜地面對各種廣告話術、更聰明地使用各種用品,也更睿智地思考自己與環境的關係。淺顯易懂的文字與圖解,再加上相關的趣味軼事,帶你從全新角度了解人類歷史,秒懂化學的奧祕與樂趣!

各界推薦

  陳竹亭 臺大化學系名譽教授
  10秒鐘教室(Yen) 趣味知識圖文作家
  瘋狂理查 GTO 最狂生物老師
  ──一起有趣讀化學

讀者★★★★★好評

  合成出新物質時,各國的勢力消長和生活方式也跟著改變,真的很有趣!

  ‧高中念文科、完全不碰化學的我,就像窺看世界史般愉快地讀完了。這樣的搭配與介紹方式,的確提高了我對化學的求知欲與好奇心。真的是一本最適合化學素人的入門書。

  ‧說「世界史是化學寫成的」一點也不誇張,是一部滿載了故事的有趣世界史!大推薦!

  ‧買來送給不擅長化學的孫子,希望他能因此對化學產生興趣!

  ‧如果能在學生時代讀到本書,說不定我會選擇完全不同於現在的工作。

  ‧化學隨著人類的欲望而發展,既創造了便利,也帶來了恐懼。儘管科學與化學都有正確解答,歷史卻沒有,這讓我感受到身為人類的奇妙。

  ‧真的非常有趣,尤其推薦給不擅長化學的讀者!基礎化學結合歷史,易讀易懂。

  ‧本書就像一塊敲門磚,讓讀者與「未知的未知」產生連結,讓你知道自己不知道什麼,進而再尋找能讓你知道的書籍來閱讀。

  ‧一直覺得學校教的歷史非常令人痛苦,卻沒想到可以用這種角度來看歷史。不論從哪一章開始讀,都能很快進入作者所建構的世界,真是太棒了。

  ‧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整理了化學的發展如何在背後推動著歷史。讀完本書後,如果再讀世界史,相信一定會有新發現。如果我高中時就有這本書,我一定會同時愛上化學和歷史。
科学探索的史诗:化学与人类文明的交织(电子书) 书名: 科学探索的史诗:化学与人类文明的交织 副标题: 从古代炼金术的迷思到现代材料的革新,一部跨越千年的物质变革史 --- 内容简介: 人类文明的每一次飞跃,都深深植根于我们对物质世界本质的理解与驾驭之上。本书将带领读者踏上一段宏大而精微的旅程,探索化学这门核心科学如何悄无声息地塑造了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从最基础的生存需求到最尖端的科技成就。我们不专注于单一的历史叙事,而是通过剖析一系列关键的物质转型和技术突破,揭示化学在人类社会结构、经济形态乃至哲学思想演变中所扮演的隐秘角色。 第一部分:元素的觉醒与古代的思索 在深入现代化学之前,我们必须回溯到人类对“构成万物”的最初叩问。本部分将聚焦于古代文明中物质观念的萌芽。我们将探讨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以及古代中国的工匠们,在没有现代化学概念的前提下,如何通过经验积累创造出惊人的技术。 冶金术的黎明: 聚焦于铜器时代和青铜时代的兴起,不仅仅是金属的提纯,更是对合金配比的早期探索。我们将分析早期青铜器中砷和锡的加入如何改变了工具和武器的性能,以及这种材料的稀缺性如何影响了早期政治权力的分配。 色彩的诱惑与符号: 深入研究古代染料的秘密。例如,腓尼基的紫色染料——泰尔紫,其提取过程的艰辛与成本,如何使其成为皇室和宗教权力的象征。我们将描述天然矿物颜料(如群青)的制备过程,揭示其背后蕴含的早期化学提纯概念。 玻璃的诞生与光线的魔术: 古代玻璃的制造并非偶然,它涉及对硅砂、助熔剂和稳定剂的精确控制。我们将考察美索不达米亚和古罗马时期玻璃器皿制作技术的进步,以及这种透明物质如何改变了人们的视觉体验和社会生活(例如,用于建筑和化妆品容器)。 第二部分:炼金术的遗产与科学革命的火花 炼金术常被视为迷信的代名词,但其在化学史上的地位无可取代。本部分将解构炼金术士们的“失败”与“成功”,展示他们如何为后来的科学发现铺平了道路。 哲人石的追寻与分离术的发展: 哲人石的追求虽然未能实现点石成金,却极大地推动了实验技术的发展。我们将详述蒸馏、升华、结晶等基本操作在炼金术士手中的完善,这些操作是现代化学实验室的基础。 酸碱世界的开启: 重点介绍中世纪的“四大酸”——硝酸、硫酸、盐酸和王水——的发现过程。这些强腐蚀性物质的制备,标志着人类对物质反应活性的初步认识,并开始用于金属的溶解与分离。 医学的化学化: 探讨早期医学化学家(如贾比尔·伊本·哈扬)如何试图将化学知识应用于医学领域,开创了药物化学的先河,尽管其理论基础仍带有神秘色彩。 第三部分:工业革命:物质的爆发与新元素的发现 工业革命是化学知识大规模应用的结果。本部分将重点探讨这一时期,化学如何从贵族的实验室走向工厂的车间,驱动了全球经济的重塑。 火药的威力与爆炸力的数学化: 追溯火药从中国传入西方后的技术演进,特别是硝酸钾提纯工艺的改进,如何使其威力倍增。分析火药制造如何成为最早一批受政府监管的化学工业。 纺织业的色彩革命: 深入探讨从天然染料向人工合成染料的过渡,尤其是苯胺紫(Mauveine)的偶然发现。这一事件不仅带来了工业上的巨额利润,更标志着有机化学的真正诞生——人类开始能够设计和制造自然界不存在的分子。 肥料与人口爆炸: 探讨19世纪中期对氮、磷、钾在农业中作用的认识。重点分析如何通过化学方法(如早期制备硫酸)和技术(如开采鸟粪石)来解决粮食短缺问题,从而支撑了指数级增长的世界人口。 第四部分:现代化学的基石与物质的重构 进入20世纪,化学从经验科学蜕变为一门基于精确理论的学科。本部分关注那些奠定现代物质科学基础的关键突破。 周期表的逻辑与预见性: 剖析门捷列夫如何通过对元素性质的周期性观察,建立起元素周期表。探讨该表在预测未知元素(如镓、锗)存在性方面的惊人准确性,这展现了化学理论的强大力量。 高分子时代的来临: 探讨合成橡胶、尼龙和塑料的出现如何彻底改变了材料学的格局。我们将分析赫尔曼·施陶丁格在高分子理论上的贡献,以及这些人工材料如何取代了自然材料在交通、包装和服装中的地位。 能源的化学载体: 审视电池技术(从伏打电堆到锂离子电池)的化学原理,以及化石燃料的燃烧和转化过程,揭示化学反应如何成为现代社会能源供应的核心驱动力。 第五部分:化学的未来展望与伦理考量 本书最后一部分将目光投向当代及未来的化学前沿,探讨我们如何利用化学力量应对全球性挑战,并审视随之而来的责任。 绿色化学与可持续性: 探讨如何设计更安全、更环保的化学过程,以减少废弃物和有毒物质的使用。分析催化剂技术(如负载型催化剂)在提高反应效率和降低能耗中的关键作用。 生命的分子工程: 简要概述化学如何在生物学中发挥作用,例如药物分子设计(靶向治疗的化学基础)以及基因测序和合成生物学中的化学试剂。 材料的极限探索: 展望纳米技术、超导材料和新型储能材料的化学基础,思考人类如何通过对原子和分子的精确排列,创造出具有前所未有特性的物质。 结论: 《科学探索的史诗:化学与人类文明的交织》旨在证明,化学远非仅仅是实验室里烧瓶中的反应,它是贯穿人类历史的“隐形力量”。通过理解这些物质的转化,我们不仅能更好地欣赏我们所依赖的现代技术,更能为未来的科技发展提供深刻的洞察和审慎的指引。这是一本献给所有对世界如何运作感到好奇的读者的指南,它揭示了物质的秘密,即人类文明的真正密码。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左卷健男


  東京大學兼任講師,前法政大學生命科學部環境應用化學科教授,現任《理科探索》雙月刊總編輯,專長為科普教育。

  出生於1949年,自千葉大學教育學部理科專攻(物理化學研究室)畢業後,取得東京學藝大學大學院教育學研究科理科教育碩士學位。曾任中學理科教科書編輯委員及執筆者,除了在大學執教鞭,也花費大量精力於推廣科學教育。著作包括《趣味物理研究所》《有趣到睡不著的自然科學》《有趣到睡不著的化學》《食品添加物小圖鑑》《元素圖鑑》(與田中陵二合著)等書。

譯者簡介

陳聖怡


  曾留學東京,享受有日文的生活,熱愛筆譯。譯有《基本設計力》《設計的實戰法則》《極簡德國史》等各種歷史、旅遊、心理、生活實用書。

图书目录

前言 人類的文明是化學推動的
 
第1章 是什麼構成了物質?

費曼的提問
探索自然知識的先行者
萬物皆由水組成
微粒組成萬物
原子論與享樂主義
聽亞里斯多德的準沒錯
四性質說與煉金術
 
第2章 所以說,原子是什麼東西?
真空存在嗎?/用水做托里切利實驗/十六匹馬也拿真空沒辦法
拉瓦節的元素表/道耳吞的原子論/分子概念的確立
分子的存在終獲證明/理應不會再分解的原子分解了?/原子內部一片空蕩蕩
 
第3章 列張週期表,讓元素照位子坐好
元素的發現與週期表/門德列夫的預測成真/惰性氣體表示:我就懶!
同位素到底算不算同一種元素?/現在的週期表/物質分為三大類
金屬的特徵
 
第4章 人類表示:已知用火
人類的第一把火?/引火的技術/有燃素,才能燒
氧的發現/無關燃素,重點是氧/家庭使用的燃料氣體
燃料的歷史與能源革命
 
第5章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想要活下去,不能沒有它/羅馬浴場/高跟鞋、斗篷和香水
乖乖照規定,才叫有禮貌/乘著水散播的傳染病/傳染病促進上下水道的發展
自來水裡的特殊氣味/讓所有人震驚的可怕物質?
 
第6章 有熟肉可以吃,就別吃生肉
咖哩飯的誕生/栽種稻米是人類的一大偉業/大航海時代與馬鈴薯
馬鈴薯促進歐洲人口增加/動物家畜化與定居生活/從山豬到家豬
人類對動物的好奇,自古有之/農耕革命與都市的建立/生存必須的營養素
有熟肉可以吃了!
 
第7章 喝完這杯再說吧
酒與農業的起源/啤酒也能當薪資?/麵包的製作與啤酒
酵母與發酵/不純,人們可是不喝的/葡萄酒的歷史
學術研討會其實是拿來喝酒的?/煉金術士與蒸餾酒/酒與靈魂密不可分
「乎乾啦」與酒精中毒
 
第8章 從捏泥巴到御用餐具
顛覆石器時代的印象/磚塊與印度河文明/窯的發明
中國的瓷器發展/邁森的誕生/少年威治伍德的陶瓷生產技術
製作混凝土的水泥/陶瓷產品與陶瓷材料
 
第9章 被玻璃改變的生活風景
充斥著玻璃的現代/玻璃的起源/吹製玻璃的發明
將玻璃窗實用化的德國人/在煉金術中大顯身手的玻璃儀器/為什麼玻璃是透明的?
串連網路的光纖/未來的玻璃
 
第10章 金屬孕育出的鐵器文明
現代金屬多采多姿/鑄鐵與鋼/鐵曾比黃金更貴重
青銅器好好用/閃亮亮的東大寺大佛/古代的製鐵技術
《魔法公主》裡的古早製鐵法/高爐法的發明與發展/鋼的量產與轉爐法的發明
鋼鐵大砲與德意志帝國的建立/新製法催生出近代鋼鐵工業/有鐵斯有國
拿破崙三世和鋁/七○七五鋁合金/稀有金屬問題
 
第11章 黃金與白銀,有時還有香料
黃金是欲望之源/已開採的黃金有多少?/開採黃金的方法
哥倫布航海的原動力/尋找胡椒與香料/阿茲提克與印加黃金
加州淘金熱/白銀也曾比黃金更值錢/巨大的波托西銀礦
用美洲的銀礦撐歐洲的經濟
 
第12章 染出美麗
美麗的染料與纖維/最早的合成染料/無機物居然能生成有機物!
做夢夢到苯/依分子設計圖進行合成/引領有機化學工業的德國
 
第13章 從染料到醫藥

從染料轉向製藥/可治梅毒的砷凡納明/傳染病與磺胺製劑
盤尼西林的發現/抗藥性細菌登場/自古以來,植物就是藥
最活躍的煉金術士/帕拉塞爾蘇斯的萬靈丹
 
第14章 毒品,興奮劑,還有菸

毒品之王罌粟/鴉片原本是藥劑/鴉片戰爭
滿洲國的資金來源/曾當成商品販賣的安非他命/在昏沉中被殺的西班牙俘虜
印加帝國與古柯葉、古柯鹼/生物鹼是什麼?/大麻與大麻葉
菸草與人的關係/香菸管制與清教徒革命/香菸的危害
 
第15章 浮在石油上的文明

合成纖維問世/聚酯、尼龍、壓克力/吸水性最好的合成纖維
纖維的分類/人類與天然纖維/了不起的再生纖維
低分子與高分子/什麼是塑膠?/代替象牙的賽璐珞
和木材完全無關的電木/什麼是四大塑膠?/紙尿布裡的白色粉末?
直到海枯石爛──塑膠垃圾問題
 
第16章 夢幻物質的黑暗面
當春天一片死寂/什麼是DDT?/對生態系統的不良影響
殺人最多的傳染病/用什麼取代DDT?/為物品保冷
氟氯碳化物的時代來臨/被破壞的臭氧層/真的有完美的化學物質嗎?
 
第17章 咻的一聲要爆炸啦!
提早終結越戰的那張照片/連皮膚也燃燒殆盡的燒夷彈/拜占庭帝國的祕密武器
黑火藥的發明與利用/好想要威力更強的火藥啊!/炸出鉅額財富
從黑火藥到無煙火藥/肥料跟炸藥都用得到
 
第18章 戰爭與科學家的社會責任
窮人的核武/造福世人,也毒害世人/從地圖上消失的島嶼
「末日鐘」的衝擊/從未失去人性的物理學家/核分裂連鎖反應
曼哈頓計畫/氫彈的開發
 
結語 化學仍將繼續影響人類歷史
參考文獻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1373577
  • EISBN:9789861373560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25.2MB

图书试读

前言

人類的文明是化學推動的


  「從原始的火把到石蠟蠟燭,這段發展的路程是如此漫長,而這兩者的差別又是如此巨大。人們藉由在夜晚照亮住家的方法,刻下人類文明的尺度。」

  這是英國化學家麥可.法拉第在名著《法拉第的蠟燭科學》序文中的一段話。人類就是這樣一邊與化學共同創造文明,一邊走過歷史。 火,是一種極度貼近你我身邊的化學現象。

  在世界史(人類史)上,人類最早發現的化學現象,可能就是「火」。火是伴隨著「燃燒」這種化學反應而產生的現象。面對自然的野火或山林火災,原始人類應該也和其他動物一樣,始終抱持著恐懼而不敢靠近吧。

  但我們的祖先終究克服了這項恐懼──他們接近火焰、把玩它,甚至開始利用它。這同時也是人類好奇心的體現,或許他們就在不斷靠近、接觸火焰的過程中,學到了如何運用火焰。

  距今大約七百萬年前,開始出現能直立行走、名為「地猿」的初期猿人。地猿透過雙腿直立行走,並漸漸能以下肢支撐整個身體,可任意活動的前腳於是變成了雙手。人類靈活的前腳(也就是雙手)開始能用石頭、獸骨、木頭製作工具,也使得腦容量越來越大。當人類有辦法做出更複雜的道具後,不但發明了生火方法,還打造出火爐,最後發展出能隨時運用火焰的技術。

  火不僅可以直接用於取暖、照明、狩獵、火耕,也能用來燒製土器和磚瓦、烹飪、將礦物精煉成金屬,還能用於金屬加工。雖然「已知用火」使得人類的生活變得豐富便利,但是從另一面來看,它也會破壞森林、大幅改變自然環境和景觀。

  大約在五千年前,出現了所謂的「四大文明」。以孕育自印度河沿岸的印度河流域文明為例,其都市在當時就已具備了以規格相同的燒磚鋪設整齊的道路、下水道設施、大浴池、城塞和穀倉群。然而,為了燒製城市所需要的大量磚塊,濫伐河岸樹木、破壞森林的結果,土壤受到風雨侵蝕、養分逐漸流失,進一步使得該文明從大約西元前一八○○年開始走向衰微。衰微的原因可能出於當時的農穫減少,在缺乏糧食維持軍隊下,遭受了外來勢力的攻擊。

  後來,人類發展出從礦物中煉出金屬的「冶煉」技術。尤其是鐵,可說是最重要的物質和材料,直到現代,仍可說是處於鐵器文明的延長線上。此外,要從鐵礦中提煉出鐵,不但需要比從銅礦煉出銅更高的溫度,相應的加工技術水準也更高。

  隨著鈦等近代發現的新金屬問世,金屬材料的世界更加更多采多姿,但主角始終都是鋼鐵(以鐵為主成分的金屬材料統稱)。鋼鐵的產量大,質地又強韌,自古以來就用於製造武器、工具(鑿子、小刀、鋸子等)、農具(鏟子、鋤頭等),一路推動著歷史,直到今天。率先習得製鐵技術的國家或民族,藉此征服尚未擁有該技術的人民,這種例子在歷史上不可勝數。

  在這裡,先向各位簡單說明一下「化學是什麼」。 我們的世界是由物質所組成的:水、空氣、土、石、木、金屬、紙、玻璃、藥品、塑膠、橡膠、纖維……周遭充滿了五花八門的物質,並運用在我們每一天的生活中。 而這些讓生活變得更輕鬆的各種物質,正是「化學」發展至今的成果。

  化學是一門研究物質結構(組成物質的原子、分子、離子如何互相連結)、性質與化學反應(能產生新物質的變化,也就是化學變化)的學科,這三項主題是化學的三大支柱,且互有關聯:先針對物質的性質和結構進行研究,再根據研究結果創造出全新的物質。

  所有物質都是由原子組成的,而原子的種類即為「元素」。原本就存在於大自然的原子種類約有九十種,透過這些原子互相連結,才構成了各式各樣的物質。

  考古學上,劃分史前時代(尚未使用文字的時代)的方法之一,是依據當時主要使用的物質和材料,分為「石器時代」「青銅時代」「鐵器時代」,這是因為石頭或金屬等材料的運用,對世界史造成了巨大影響的緣故。

  人類,尤其是約二十萬年前出現於非洲的智人,隨著時間過去,陸續發展出工具、火(能源)、衣服、住宅、建築、道路、橋梁、鐵路、船舶、汽車、農業、工業……並借助它們的力量繁衍至全世界。從另一方面來說,人類的文明根基,正是奠定於「化學」這門學科的進步,以及透過相關研究所帶來的各項物質與材料──即便原本並不存在於大自然,人類也有辦法藉由化學知識和技術製造出來。

  本書將在第一章至第三章,為各位介紹自然科學和化學如何在藝術、思想、學問百花齊放的古希臘時代萌芽,並搭配眾多天才化學家的事蹟,講述化學的基本思維和原子論、元素、週期表如何孕育而成。 第四章以後,則涵蓋了火、食物、酒、陶瓷、玻璃、金屬、金銀、染料、藥物開發、毒品、炸藥、化學武器,乃至核子武器,從正反兩面觀點介紹這些化學成就如何影響我們的歷史。

結語

化學仍將持續影響人類歷史


  我現在正坐在公寓大樓裡的其中一室,面對電腦,敲打著鍵盤。椅子是塑膠和鐵製的,桌子為木製。組成電腦的金屬、玻璃、塑膠、液晶,內部電子零件、電路板和電池,當然全部都是由各式各樣的物質所構成。

  我環顧四周,可以看見構成建築本體的鋼筋混凝土、大面玻璃窗、空調設備、電視、冰箱、陶瓷器和玻璃杯等;衣櫃裡有著以天然纖維(棉花)和合成纖維製的衣服,身邊則放著書本和智慧型手機。包含了許多運用物理學知識和技術來運作的物品,而且全都是由化學物質與材料構成,其中大多數都是從古至今不斷發展的文明帶來的賞賜。

  除了存在於大自然的木材、植物纖維製成的紙張、棉製的衣服,我們可以說,所有物品都需要化學知識和技術才得以存在。如同本書所介紹的,鐵、不鏽鋼、鋼、鋁等金屬,染上各式繽紛色彩的石化合成纖維、陶瓷器和塑膠等等,構成它們的物質與材料都對世界史帶來了深遠的影響。倘若沒有這些東西,真的很難想像我們的生活會是如何。

  關於現在和不久的將來,我有一些話想對大家說。

  今後,備受期待的化學知識和技術,將集中在如何解決暖化問題。地球持續暖化,必然對全球氣候造成莫大影響。

  地球暖化,正是隨著人類活動、朝大氣釋放出大量溫室氣體造成的。

  其中最主要的問題,在於二氧化碳。一七六○年代開始的工業革命,讓動力裝置從人力、獸力、水力轉變成化石燃料(煤炭、石油、天然氣);此外,工廠、發電廠、汽車、飛機、一般生活,也會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

  這些都是人類經濟活動的過程中生成的。 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從工業革命前的二八○ppm,增加到現在的四○○ppm。如果要減少人類活動所排放的溫室氣體,就必須減少使用煤炭、石油、天然氣等所謂的化石燃料。不只如此,今後還會更講求節能減碳,增加風力和太陽能等再生能源。

  其中格外受到矚目的,就是氫能源。

  氫能源既不會生成二氧化碳,也不會產生汙染大氣的氣體。但要運用氫能源,仍有不少需要跨越的障礙,像是有效的量產方法、低成本又安全的輸送和儲藏方式、高效率且低成本的利用技術、從生產到消費的基礎設施建設……等(別忘了,氫是一種高度易燃且會自燃的氣體)。

  將「光觸媒」放入水中照射陽光後、將水分解成氫,這種產氫效率能否大幅提升?能否開發出壓縮大量氫氣的低成本技術?能否利用氫氣和空氣中的氧做出可產生電力的低成本且易於使用的燃料電池?……諸如此類的夢想不勝枚舉。許多化學家和化學技術人員,現在仍為了革新氫能源的運用,夜以繼日地埋首研究。

  本書同時從正反兩面的角度,介紹了「化學」這門學問的進步,與化學成就如何影響了我們的歷史。其中應該也有一些涉及生物學、物理學或其他學科的部分。但希望各位讀者明白,許多學問本身就有重疊和互通的部分。

  如果各位讀完這本書後,能理解世界史和化學的密切關聯,甚至體會到化學的魅力,那將是我最大的喜悅。

用户评价

评分

閱讀這本書的初衷,其實是想找一本能幫我「喚醒」高中化學記憶的讀物,但又不希望只是枯燥的複習。從「肥料到炸藥」這個主題來看,作者顯然對化學的雙面性有著深刻的理解:同樣的化學原理,可以帶來極大的福祉,也能造成毀滅性的後果。這種對科技倫理的隱含探討,往往是優秀的科普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期望作者在描寫這些化學進展時,能帶著一種批判性的眼光,去反思人類是如何駕馭這些強大的化學力量的。例如,塑膠的發明帶來了便利,但後續的環境污染問題又是如何?這種從正面效益到負面挑戰的辯證分析,能讓讀者在享受知識的同時,也能更全面地思考科學發展對我們社會的長期影響。這本書如果能做到這一點,那它就不只是一本有趣的入門書,更是一部引人深思的時代側寫。

评分

這本書的選材範圍似乎相當廣泛,光是「從玻璃到手機」這個對比就充滿了張力。玻璃代表著文明的基礎材料,而手機則是現代科技的縮影,如果作者能巧妙地用化學元素——或許是矽、或許是稀土元素——將這兩端串聯起來,那就真的抓住了「世界史」的精髓。我個人對近代化學在農業上的突破非常感興趣,像是哈柏法(Haber-Bosch process)對全球人口爆炸的貢獻,那種利用化學合成製造肥料的過程,可以說是人類歷史上最劇烈的一次「食物革命」。如果書中能細膩地描寫這種化學發現如何從實驗室走向工廠,最終改變了數十億人的生活狀態,那絕對是讓人深思的章節。我希望它不只是停留在「介紹」物品的成分,而是深入探討這些化學知識是如何被應用、被商業化,乃至於對社會結構產生難以逆轉的影響,這種層次的剖析,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化學寫成的世界史」。

评分

收到電子書後,我立刻點開預覽了一下,那個排版設計感十足,不像傳統的科普讀物那樣死板,給人一種很現代、很輕盈的閱讀感受,這對我這種偏愛視覺體驗的讀者來說,是個很大的加分項。我特別關注作者的敘事語氣,如果能像一位資深的導遊一樣,帶領我們穿梭在不同的時代場景中,將化學反應當作推動歷史車輪的動力,那閱讀體驗肯定會非常流暢。想像一下,從古代羅馬的玻璃製造技術,到中世紀的冶金術,再到近代炸藥的問世如何影響戰爭格局,如果這些都能用清晰的化學原理來解釋,那麼原本看似遙遠的歷史事件,就會瞬間變得立體而鮮活。我最期待看到的是作者如何平衡「歷史的廣度」和「化學的深度」,既要讓歷史迷看得過癮,也要讓化學系學生覺得有啟發性,這種跨學科的平衡掌握,絕對是本書最大的挑戰,也是它最吸引我的地方。

评分

老實說,我原本對歷史類的科普書有點既期待又怕受傷害,很多時候不是歷史講得太過於學術化,讓人昏昏欲睡,就是把科學知識講得太過於簡化,少了那種深度的探討。但這本《世界史是化學寫成的》光是從書名就可以看出它想跨越這個鴻溝的決心。我很好奇作者會怎麼處理那些化學發展史上的關鍵轉折點,例如工業革命中煤焦油的意外發現,或是硝酸鹽如何從製造火藥變成改善糧食產量的關鍵。如果能將這些故事講得像偵探小說一樣引人入勝,那就太棒了。我希望作者能把化學家們在實驗室裡那種鍥而不捨、甚至帶著點瘋狂的探索精神,描寫得淋漓盡致。畢竟,偉大的發明往往來自於一次又一次的失敗,將這些人性面的掙扎融入宏大的歷史敘事中,才能真正抓住讀者的心,讓人感受到科學的魅力不僅在於結果,更在於過程的艱辛與驚喜。

评分

這本號稱「保證有趣」的化學入門,光是書名就讓人好奇心大起,感覺像是翻開一本古代鍊金術士的筆記,只不過主角換成了現代的化學元素。我特別喜歡這種把歷史脈絡和科學知識巧妙結合的敘事手法,畢竟光是背誦元素週期表,對很多人來說根本是場災難,但如果能將這些抽象的分子結構,與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實用物品,例如塑膠、藥品甚至是食物的保存方式連結起來,那種「原來如此!」的頓悟感,真的會讓人忍不住想一口氣讀完。我特別期待作者如何描繪那些關鍵的化學發現,是如何一步步推動人類文明的轉變,特別是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化學反應,背後竟然蘊藏著改變世界的巨大能量。這本書的切入點非常生活化,不像教科書那樣高高在上,反而像是一位熱心的學長在跟你分享他最近發現的超酷知識,讓人讀起來毫無壓力,卻又能紮實地學到東西,非常適合對歷史和科學都感興趣的讀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