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人寫信給上校 (電子書)

沒有人寫信給上校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加布列‧賈西亞‧馬奎斯
圖書標籤:
  • 加西亞·馬爾剋斯
  • 魔幻現實主義
  • 哥倫比亞文學
  • 愛情
  • 政治
  • 曆史
  • 小說
  • 經典文學
  • 拉丁美洲文學
  • 孤獨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馬奎斯:我寫《百年孤寂》的原因,
  是為瞭讓大傢看見《沒有人寫信給上校》!


  20世紀小說中最難忘的人物!
  所有文學作品中最完美的結局!

  改編拍成電影,榮獲坎城影展金棕櫚獎提名!

  首度正式授權
  繁體中文版
  根據西班牙文版
  全新翻譯

  上校七十五歲瞭,
  他花瞭七十五年,
  度過這輩子的每一分鐘,
  走到瞭這一刻……

  每逢星期五,上校會穿戴整齊,到河邊去等一封信,一封叫他來領取退休金的通知信。

  然而經過漫長的等待,這封信卻始終不見蹤影。和他年紀相仿的老人們,大概都在安享天年瞭吧。但上校呢?他兒子在一次意外中死去,妻子還患有嚴重的哮喘病。陪伴他們的,隻剩兒子留下的一隻膽小的鬥雞,和那漫長到令人生厭的雨季。

  這樣的等待彷彿無窮無盡,但就算日子再苦,他總得想方設法活下去。上校望嚮瞭那隻鬥雞,雖然他對牠厭惡至極,但不可否認的是,這隻害死他兒子的鬥雞,如今已成瞭他懷念兒子的慰藉和活著的理由之一。

  為瞭生計,上校抱著鬥雞不停地在村子裡穿梭,他感覺過往的榮光早已不在,背後迎來的全是村人對他的羞辱與嘲弄。但還能怎麼樣呢?把雞賣瞭?還是繼續等待?上校感覺永遠都不會知道答案……

  《沒有人寫信給上校》的故事靈感來自馬奎斯外祖父的真實經歷,小說以簡潔直率的筆法,刻劃齣炎涼世態與孤立無援的境地,不僅讓故事中的上校被評為二十世紀小說中最難忘的人物,小說的結局也被譽為所有文學作品中最完美的收尾!

名傢推薦

  【作傢】童偉格 專文導讀 【作傢】鬍淑雯、【作傢‧教授】郭強生、【作傢】蔡素芬 齊聲緻敬!

好評推薦

  就像海明威的《老人與海》,《沒有人寫信給上校》是舉世公認的巨作,其飽滿的張力、謹慎的節奏和傑齣的結局幾近完美!──文學評論傢/傑拉德.馬汀

  我認為──我也不止一次地說過──馬奎斯的大師之作是《沒有人寫信給上校》!──烏拉圭詩人/馬裏奧.貝內德蒂

  《沒有人寫信給上校》是馬奎斯三十歲前寫就的完美小說!──哥倫比亞《宇宙報》

  優雅與活力的罕見融閤,每一個場景、每一個動作都在歌頌生命、抗拒死亡。馬奎斯是一個無庸置疑的文學大師!──紐約時報書評專刊

  《沒有人寫信給上校》是一部完美傑作!──智利作傢/羅貝托.波拉尼奧

  馬奎斯的風格直截瞭當,他毫無保留地接受瞭這些角色們的態度,一如他接受燥熱和降雨般必然。──寇剋斯評論

  我大力推崇《沒有人寫信給上校》!──智利作傢/荷西.多諾索
 
《時間盡頭的旅人》 一場橫跨世紀的追尋,一次關於失落與重逢的史詩挽歌 這是一部宏大、細膩且充滿哲思的文學巨著,它並非講述一個關於等待與寂寥的故事,而是深入探索人類記憶、曆史變遷以及個體在時間洪流中掙紮求生的史詩。 【第一部分:銹蝕的羅盤與無名之城】 故事始於一架墜毀在南美洲安第斯山脈深處的蒸汽動力飛行器殘骸。時間是二十世紀末,但飛行器上閃爍的科技痕跡卻指嚮一個早已被曆史遺忘的、技術超前的文明片段。主角,一位名叫伊利亞的語言學傢兼考古學傢,被派往這個偏遠、終年被霧氣籠罩的地區,尋找一種被當地部落稱為“迴聲語”的神秘語言的源頭。 伊利亞並非為瞭學術榮譽而來,他背負著一個個人的秘密。他的傢族世代相傳著一個晦澀難懂的符號,這個符號被發現與飛行器殘骸上的銘文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他相信,解開這種語言,就能解開他傢族曆史中那團縈繞瞭近百年的迷霧——關於他的祖父如何在一個沒有地圖標記的“時間間隙”中消失的謎團。 他抵達的第一個定居點,是被稱為“埃洛斯港”的邊陲小鎮。這裏的居民沉默寡言,他們的生活節奏緩慢得仿佛被抽離瞭正常的時間流逝。鎮上的建築風格混雜瞭十九世紀歐洲的哥特式與某種未來主義的流綫型設計,顯示齣一種時間錯位感。伊利亞很快發現,這裏的居民對於“過去”、“未來”的概念異常模糊,他們活在一種永恒的“現在”之中。 在埃洛斯港,他遇到瞭瑪琳,一位經營著一傢專門修復老舊精密鍾錶的工匠。瑪琳的雙手靈巧而堅定,她的眼神中卻隱藏著一種超越年齡的疲憊。她似乎是唯一對伊利亞的探尋抱有警惕心的人。通過她,伊利亞接觸到瞭一批被鎮上長老視為禁忌的古老文獻——那些用“迴聲語”寫成的羊皮捲。 這些文獻揭示瞭一個驚人的事實:埃洛斯港並非一個地理上的坐標,而是一個“時間錨點”。它位於一個巨大曆史裂痕的邊緣,能夠短暫地捕獲來自不同時代的人事物。而鎮上的居民,有些是韆年前被睏住的流亡者,有些則是幾十年後迷失的探險傢。 【第二部分:記憶的碎片與流動的曆史】 伊利亞開始破譯“迴聲語”。這門語言的語法結構極為復雜,它不以時間順序排列事件,而是以“情感強度”來組織敘事。一個詞匯可能同時代錶過去的一件小事和未來的一場浩劫。 隨著他的深入,他開始經曆一種被稱為“共振”的現象——他會突然“進入”到文獻中描述的某個特定時間點。他“看到”瞭一場宏大的古代戰爭,目睹瞭技術的巔峰與隨之而來的毀滅;他也“體驗”瞭遙遠的未來,那裏充滿瞭光怪陸離的社會結構和對“自然”的徹底遺忘。 在一次“共振”中,他看到瞭一個身著十九世紀軍裝的年輕軍官,在一次不為人知的殖民地衝突中,試圖用一種近乎絕望的方式保護一份重要的科學手稿。這個軍官的麵孔,與伊利亞祖父年輕時的畫像有著驚人的相似。伊利亞意識到,他的傢族史與這個“時間錨點”的起源有著韆絲萬縷的聯係。 然而,他的探尋引起瞭鎮上核心勢力的不滿。這些核心成員,自詡為“守錨者”,他們維護著埃洛斯港的穩定,嚴格控製著任何可能打破時間平衡的知識外流。他們相信,正是這種對時間界限的模糊,纔保護瞭鎮上的人們免受外部世界的殘酷吞噬。 守錨者的領袖,一位被稱為“先知”的老者,找到瞭伊利亞。先知並非威脅,而是用一種近乎悲憫的口吻告訴伊利亞:“你追尋的不是一個點,而是一條綫。你祖父所做之事,是為瞭將一個重要的‘維度’從時間之輪上剝離齣來,以避免更徹底的災難。而你,正在重蹈覆轍。” 【第三部分:維度之橋與最終的選擇】 伊利亞在瑪琳的幫助下,找到瞭那架墜毀飛行器的核心動力源。那並非是一個引擎,而是一個巨大的“記憶聚閤體”,它能夠記錄和播放特定曆史片段的“殘影”。他發現,他祖父留下的符號,並非一個傢族的徽記,而是一個用來“鎖定”特定時間點的物理密鑰。 他終於明白,他的祖父當年並非失蹤,而是主動選擇留在瞭這個時間錨點,成為瞭連接兩個世界的“橋梁”——他用自己的存在,穩定瞭錨點的能量,防止其徹底坍塌,吞噬掉兩個時代。 當伊利亞啓動記憶聚閤體時,埃洛斯港的時間開始劇烈波動。過去與現在交織,建築的風格在一瞬間變幻。他麵臨著一個終極的選擇: 1. 激活祖父留下的鎖定程序:這將徹底穩定埃洛斯港,使其成為一個永恒存在的“曆史孤島”,但他將永遠失去迴到自己時代的機會。 2. 摧毀聚閤體:這將釋放被睏在錨點中的所有時間碎片,使曆史重新流動,但整個小鎮和其中所有居民(包括可能存在的祖父的殘影)都將灰飛煙滅。 在風暴般的“時間亂流”中,伊利亞看到瞭清晰的影像——他的祖父,孤獨地站在一個不斷崩塌的圖書館中,手中緊握著那份他拼盡全力保護的“科學手稿”,麵容堅毅而蒼涼。他沒有迴頭,隻是用眼神示意伊利亞:完成使命。 伊利亞沒有選擇拯救自己,也沒有選擇徹底的毀滅。他運用自己對“迴聲語”的理解,進行瞭一次前所未有的“語法重構”。他沒有鎖定或摧毀,而是將自己傢族傳承的符號,嵌入瞭聚閤體的核心結構中。 【尾聲:新的邊界】 當時間風暴平息後,埃洛斯港依然存在,但一切都變瞭。那些模糊不清的邊界被清晰地劃分齣來。它不再是一個時間錯亂的“錨點”,而成為瞭一個被官方曆史所承認的“曆史保護區”——一個所有時間碎片都以特定、受控的方式並存的“維度邊界”。 伊利亞消失瞭。他沒有迴到他原來的時代,也沒有永遠被睏在埃洛斯港。他成為瞭這個新邊界的“守護者”,一個遊走於曆史縫隙中的存在。 瑪琳在修復完最後一個古老的鍾錶後,看著遠方那片被霧氣環繞的山脈。她知道,伊利亞並非離去,他隻是擴展瞭我們所知的“世界”的定義。他沒有等待任何人的信件,他自己,成為瞭傳遞信息、連接斷裂曆史的活體信使。 《時間盡頭的旅人》是一部關於“存在即是記錄”的深刻探討,它追問我們如何定義真實,以及為瞭維護曆史的完整性,個體可以付齣何等沉重的代價。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加布列‧賈西亞‧馬奎斯 Gabriel García Márquez


  1927年3月6日生於哥倫比亞阿拉卡塔卡,自小與外祖父母一同生活在炎熱多雨的小鎮巴蘭基亞,鄰近一個名叫「馬康多」的香蕉園。1940年與父母一同遷往內陸小鎮蘇剋雷,1947年進入位在首都波哥大的哥倫比亞大學修讀法律,並沉迷於卡夫卡與福剋納的作品,同時也開始在《觀察傢報》發錶短篇小說。1948年因內戰舉傢遷往卡塔赫納繼續大學學業,並兼任《環球日報》記者。1954年齣任《觀察傢報》的記者與影評人,1955年發錶〈一個船難倖存者的故事〉係列報導廣受好評,隨後齣任該報的駐歐記者。1957年在巴黎與海明威邂逅,並奉其為「大師」。因景仰古巴革命,1960年擔任古巴的拉丁美洲通訊社駐波哥大和紐約記者。

  1965年駕車前往墨西哥城途中萌生《百年孤寂》的寫作構想,在閉關十八個月後,終於完成這部醞釀瞭二十年之久的經典之作。1967年《百年孤寂》甫齣版便造成轟動,並於1969年獲頒義大利「基安恰諾獎」與法國「最佳外國作品獎」。1970年《百年孤寂》英譯本在美國齣版,並被選為年度12本最佳作品之一,同年馬奎斯並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授予榮譽文學博士學位。1972年馬奎斯再獲頒美國「紐斯塔特國際文學獎」以及拉丁美洲文學最高榮譽的「羅慕洛‧加列戈斯獎」,1981年則獲法國政府頒發「榮譽軍團勳章」,1982年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並擔任法國西班牙語文化交流委員會主席、哥倫比亞語言科學院名譽院士。

  其他作品包括《預知死亡紀事》、《愛在瘟疫蔓延時》、《迷宮中的將軍》、《異鄉客》、《關於愛與其他的惡魔》、《苦妓迴憶錄》等,每每一推齣都成為舉世矚目的焦點。

  2014年4月17日逝世,享年87歲。

譯者簡介

葉淑吟


  西文譯者,永遠在忙碌中尋找翻譯的樂趣。譯有《百年孤寂》、《謎樣的雙眼》、《風中的瑪麗娜》、《南方女王》、《海圖迷蹤》、《愛情的文法課》、《時空旅行社》、《黃雨》、《聖草之書:芙烈達‧卡蘿的祕密筆記》、《螺鏇之謎》等書。

 

圖書目錄

圖書序言

  • ISBN:9789573335030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0.8MB

圖書試讀

導讀

暴力年代的詩學副本

作傢/童偉格


  一九五七年初,在三十歲生日前夕,睏居巴黎的馬奎斯,完成瞭《沒有人寫信給上校》這部小說。彼時,沒有任何徵兆顯示,他會是將來,那位世界知名的小說傢。他主要是一名記者,誌趣在電影,特別鍾愛義大利新寫實浪潮的作品:很長一段時間,薩瓦提尼(Zavattini)與狄西嘉(De Sica)這對編導搭檔的創作,尤其是以獨特方式,融閤紀實報導與詩意想像的《米蘭奇蹟》(一九五二),成為馬奎斯臨摹的主要文本,為他,初步陳明瞭就個人探索而言,具體說來,什麼是所謂的「魔幻寫實」美學。用馬奎斯自己的話來說,「我是薩瓦提尼之子,他是『發明情節的機器』,故事就這麼流瀉而齣。薩瓦提尼使我們瞭解感覺比知性的原則更重要。」這些電影文本,比任何文學作品,對馬奎斯而言更形重要;還因彼時的他,就如許多時代左翼青年那般認知到,小說是一種資產階級的藝術形式,而新興的電影,纔是大眾藝術的希望所託。

  於是,當一九五五年夏天,受《觀察傢日報》派遣駐歐時,這位左翼青年,決定善用機會遍遊舊大陸,並尋徑前赴羅馬,學習電影編劇。對於此行主要任務,從巴黎,前去位於日內瓦的聯閤國總部,採訪美俄英法四巨頭,有關冷戰核子危機,及蘇伊士運河主權歸屬等議題的協商會議,馬奎斯以刻意浮誇的報導來應對,著意反諷那些在談判桌上博弈世局的「大人物」們,有如好萊塢演劇般的自視顯赫;對於此行個人田調,他則以耐勞的苦行,穿梭與見歷鐵幕兩端的尋常生活。

  然而,半年下來,不隻羅馬電影課程令他失望,事實上,他感覺恐怕整個歐洲,已不能再教導他什麼必須親身實履,纔能習得的新知;而他跨海前來,好像是專程「來這裡看著它腐爛」似的。抱著這種失落感,他在是年年底退守巴黎。是在那裡,這位駐歐記者纔得知隔海風暴:因不堪哥倫比亞政府強加的新聞審查與人身威脅,《觀察傢日報》宣布解散;繼起新組的《獨立報》,在強撐兩個月後,也不支倒地。報社寄來瞭迴國的機票,但馬奎斯決定賣掉機票,以換取生活費,並設法長期居留巴黎。由此,這位異鄉的無業遊民,以空前的自由與貧窮,開始瞭長達一年的,與《沒有人寫信給上校》書稿的奮戰。

  也可以說,小說,就這麼找迴瞭終於再無旁鶩的馬奎斯。很多年後,當重讀小說,我們自然能明快確認,《沒有人寫信給上校》可以是小說傢許多作品的共同索引。這既是因為其中內容,如藉由小說主角(一位無名上校)之憶往所陳述的馬康多地景,及對「韆日戰爭」(一八九九~一九○二)這場哥倫比亞內戰中,「革命軍總軍需部長奧雷裏亞諾.波恩地亞上校」的身影描摹,凡此諸多虛構細節,均指涉十年之後方成的《百年孤寂》(一九六七)。原因亦是就敘事美學而言,從開篇的一場喪儀側記開始,作者謹遵寫實律法,隻以主角之夢憶或幻見,在《沒有人寫信給上校》裡低抑封存的一切魔魅視域,即將在兩年後,藉由《大媽媽的葬禮》(一九五九)這部作品,來為讀者更全麵地展陳──自此,馬奎斯也纔成為世所知解的那位,獨具風格與原創性的小說傢。

  於是宏觀看來,就個人寫作係譜而言,《沒有人寫信給上校》無疑是小說傢馬奎斯,在小說創作上的真正「起點」。因為就像許多「起源之作」,對意嚮各異的創作者,所呈現的普遍共徵一樣,一方麵,《沒有人寫信給上校》總結瞭小說傢此前對寫作的睏思,將原先獨自猜想的,蛻化為可付諸言錶的;從而,肇啟瞭近切的轉摺,與再創造的能力。另一方麵,《沒有人寫信給上校》也以最素樸的麵貌,牽繫瞭再更多次蛻化後,做為小說傢,馬奎斯始終不渝的洞見。

  更簡單說:《沒有人寫信給上校》是小說傢之後一切作品的原型。這種原型樣態,體現於小說本身的簡練形構──我們看見,除瞭那位不幸的無名上校,漫無所止地等待自己退伍金的到來,因此而一再寄望、且再重複失望以外,這整部小說,並無多餘的戲劇動作,或更具戲劇性的主題。小說循此主題,將上校凡五十六年的空等往歷,壓縮、並盤桓成一個沉鬱多雨的十月;而最後段落的時間過渡,當上校「不需要打開窗戶,就能感覺十二月已經到來」伊時,上校本人,也僅僅隻是驗證瞭,「等待」這個行為還將持續下去,在餘生中徘徊不齣,更愈形同餘生本然。

  也因為是這樣一種並無其他戲劇性的簡練形構,小說傢的書寫,纔有望將諸般細瑣描述,代換成事關本質的隱喻:在此,遭政府殺害的上校之子奧古斯汀,所留下的那隻鬥雞,逼視著未滅的尊嚴,與記憶者的重擔;上校與老妻的傢務爭執與各自病苦,磨砥著情感中深切的互解,與難解衝突;而他們自領的小小生活場域,那樣一座兀立於林中深處、任雨緩慢腐朽一切的河濱小鎮,則隱然為讀者,全景統攝瞭更廣袤世間的同一終局。

  這般全景統攝之所以可成,直接因為馬奎斯將《沒有人寫信給上校》,視作某種「副本寫作」來實踐。如也許眾所周知的:小說中,等候退伍金餘半世紀的無名上校,事實上,原是小說傢攜至歐洲續寫的另部小說草稿,《邪惡時刻》(一九六二)裡的一名配角。也就是說:當小說傢猶迷航於一九五○年代當下,哥倫比亞政爭的錯綜烽火,尚不知如何,方能讓《邪惡時刻》的寫作成功突圍時,他接齣無名上校與那座河濱小鎮,另成新稿,且在新稿的寫作中,將是地與其人靜謐拋離,從而涵納更長的時間想像──與《邪惡時刻》草稿相比,《沒有人寫信給上校》裡的河濱小鎮像上溯時序,一切地景,毋寧更像一九四○年代,馬奎斯曾隨父母短暫住過的蘇剋雷小鎮;但小說人物,餘生僅剩等候飽經延誤之信件,終能追跨時差而來的上校本人,卻像以其無名狀態,下行到比一九六○年代更形迢遠的無事未知裡去瞭。

  於是,以作者寫作的當下年代為基準,馬奎斯想像並摹寫著一名未來老人,如何置身於從前,那尚未順時翻新的地景之中。由此,睏擾著作者的紛亂當下,被平寧地,留白於一個更大的虛擬時間跨度裡,無需實寫,卻埋伏在老人,對時間的每次據實觀瞻中。隻因在那不可能的置身裡,老人每次記述年頭、日期,甚至微細到時刻,事實上,皆反語著這般準確記憶並無客觀實義,而比較接近是一種獨屬個人的孤絕抵抗。它讓我們更實感,對孤自記憶者而言,時間何以可能,竟像是循環不斷的苦刑。

  此即就我猜想,《沒有人寫信給上校》的特殊詩學──它以淡漠的幽默與哀傷,隱語著在極端漫長的暴力年代裡,個人記憶難能聲張的實況。而如我們所知:當一九六一年,《沒有人寫信給上校》終於順利齣版時,首刷的兩韆本,隻賣齣瞭八百本;要再經過更多年,人們纔認知到,它是極罕見的那種優秀小說。於是,倘若我們說,《沒有人寫信給上校》索引著馬奎斯的許多作品,這其實亦反嚮說明瞭:多年以後,馬奎斯的許多作品,纔終於相對完整地,示現瞭《沒有人寫信給上校》預藏的前瞻性。

  如此,這部「起源之作」,在六十年後,再次新穎地麵嚮我們。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