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別塔紀元 (電子書)

巴別塔紀元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雷斯傑
图书标签:
  • 科幻
  • 未来
  • 人工智能
  • 赛博朋克
  • 乌托邦
  • 反乌托邦
  • 科技
  • 社会
  • 电子书
  • 小说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一座島的沉沒是終結也是開啟。
 
  在一次地震中沉沒後,七座高塔從海底升起,直入雲端,新加坡因而「復國」。自那以後,無數人生於此,長於此,死於此。只不過,有人生來就在高處,有人生來就在底部。每個人都窮盡一生去攀登這座高塔,為了到達更高的地方——人類的欲望如同建造通天的「巴別塔」,從來就沒有盡頭。而所謂的罪惡,只不過是高塔下的變換與沉淪。
  
  生物科技的發展帶來了進步,也帶來了浩劫。「長壽因子」的發現更是讓原有的社會格局產生新的裂隙。命途多舛的「雙生子」,從出生那刻起就注定走上不同道路。世界各地「被選中」的人來到這座熱帶小島,等待他們的是否將會是更好的生活?而那些如螻蟻般的寄居者,誰又會是他們信奉的「神」?
  
  偉岸的高塔,究竟是樂園還是牢籠?或許,只有時間能給出答案。
 
本書特色
 
  •由哈佛大學東亞語言和文明系博士候選人、小說集《永發街事》作者陳濟舟,以及中國科幻評論家李兆欣作序。
 
  •對一座重啟的城,作者湧動著強烈的悲劇感。除了對國家的命運思考,雷思傑以有力的筆墨描寫他體會到現實社會的冷漠與荒涼,更探討了移民新舊族群、環境、醫療、人口老化的反思。
 
  •作者企圖以「亂」的姿態來提醒我們何為活著,在各層級生命的定律與現象之間,彷彿所有生物皆是倖存者;以「亂」的方式引領讀者遊走於赤道的變化和異化之中,藉著隱喻增加了小說中的不確定性,擴充了讀者對真假的想像空間。
 
  •巧妙的章節編排與空間建構,體現了新加坡這座「花園城市」的多元性與可能性,分散了人們的記憶,慾望與語言,卻又以另一種方式匯聚一起。無論一個整體在處於崩解或者逐步消失之際,作者讓每個讀者都可以從故事清晰的地標、形狀、人物當中發現自己的踪跡。
 
各界推薦
 
  陳濟舟/作家、哈佛博士候選人
  李兆欣/中國科幻評論家
 
作家/詩人/學者/文化人聯合推薦
 
  •以新加坡為背景的科幻小說《巴別塔紀元》,開闢了一條在移民和本土、南洋和科幻之間的新出路……雷思傑的小說提醒我們,亂,不是終結。亂,是轉變、是反思、是應和、是懸而未決的延伸與持續。——陳濟舟,作家、哈佛博士候選人
 
  •將人類視為整體,並思考其與世界可能發生的關係。災難,正是各種關係中最重要或最和大家息息相關的一種……(小說)其中暗合了當今研究文明崩潰的各種相關因素:環境災難、社會不公、過高的複雜度、偶發的外部衝擊等。也許,這些已經成為當代人的共識,甚至會因為自我實現效應導致真正的崩潰未來。——李兆欣,中國科幻評論家
寂静的迴响:星辰彼岸的低语 一本关于失落文明、宏伟工程与人类极限探索的史诗巨著 作者: [此处填写真实作者姓名,若无则留空] 页数: [请填写具体页数] 出版社: [请填写出版社名称] --- 导言:当工程超越了生存的界限 本书并非记录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古老奇迹,那些矗立于已知历史地平线上的丰碑。相反,它深入挖掘了一系列被主流考古学界视为“神话”或“夸张记载”的超级结构和行星级工程的残骸。我们所探索的,是一个超越了我们当前技术理解范畴的“前代文明”所留下的宏大印记——一个将物理学法则推至极限,试图重塑自然规律的时代。 这不是一本关于奇幻的读物,而是一份严谨的、基于残存的结构力学分析、宇宙射线衰变模型以及复杂数学拓扑学的“逆向工程”报告。我们的焦点集中于那些被时间侵蚀、被地质变迁掩埋,但其核心逻辑和惊人尺度依旧能被敏感仪器捕捉到的证据链。 第一部:静默的蓝图——对失落尺度的测绘 第一章:地壳之下的共振 我们从对地球深层地幔和地核异常信号的解读开始。这些信号并非单纯的板块运动或地热活动所能解释,它们指向一种规律性的、人为设置的能量导引系统。本书详细描述了如何利用最新的重力梯度测量技术,勾勒出数十万年前可能存在的、深入地壳数千公里的巨型管道和储能结构。这些结构的设计理念,挑战了我们对材料科学的认知——它们必须能够承受数亿吨的压力和极端的温度波动。我们试图重构的,是支撑一个行星级项目的能源供给系统。 第二章:大洋深渊的几何迷宫 海洋,作为地球上最少被触及的领域,保存了比陆地更为古老的秘密。本章将展示对特定海域海底山脉和深海平原的声呐扫描结果。这些结果揭示了非自然形成的、极其规则的几何排列——巨大的、互相咬合的结构块,它们的尺寸以千米为单位计算。我们探讨了这些结构是否曾是某个大规模气候调控系统的一部分,或是用于稳定地壳板块的锚定点。重点分析了其中一个代号为“深渊之锚”的结构,其复杂程度暗示着一个对流体力学有着深刻理解的文明。 第三章:遗忘的轨道力学 离开了地球的束缚,我们审视了月球和火星上的异常。这些异常并非仅指那些显眼的陨石坑,而是那些隐藏在风化层之下、或被火山熔岩覆盖的规则性构造。我们着重分析了月球背面的一个异常磁场源。通过对背景辐射的长期监测,推导出该磁场源可能是一个失效的、用于引导星际通讯或进行远距离物质传输的“信标塔基座”。本书提供了该基座的理论结构模型,展示了如何通过精确的轨道计算来稳定一个处于地月拉格朗日点附近的大型装置。 第二部:超越物质的工程——技术遗存的解析 第四章:时间之砂与同位素的悖论 任何宏伟工程的建造都需要时间。本书引入了一种新的放射性衰变模型,旨在解释某些地质层中同位素比例的异常。这些异常的“年龄”与我们已知的地质年代存在显著的矛盾。我们提出了一种“加速固化”或“瞬时聚合”的理论,假设前代文明掌握了在极短时间内聚合大量物质的技术,使得他们的工程能在数年而非数千年内完成。这部分内容涉及对特定矿物晶格结构中“非自然缺陷”的微观分析。 第五章:能量的幽灵:零点场的利用 如果这些工程需要如此庞大的能量,它们是如何驱动的?本章转向了对真空能量或零点场的理论性探索。我们没有提供可操作的蓝图,而是基于对残存能量节点的探测数据,推测了他们可能使用的能源采集或转换机制。这些机制似乎与我们当前理解的量子场论有所出入,更像是对宇宙基本张力的直接操纵。我们讨论了一种可能存在的“共振捕获环”的理论结构,它的大小与地球的某些环形山脉相吻合。 第六章:符号与逻辑的残响 工程的终极意义在于其传达的信息。我们对发现的、刻画在极端耐腐蚀材料上的符号进行了深入的符号学和数学分析。这些符号并非象形文字,而是一种高度压缩的、纯粹的逻辑表达。它们似乎是操作手册、设计注释,甚至是警告。本书尝试破译其中最常见的一组序列,揭示其可能代表的“边界条件”——即前代文明在建造这些设施时设定的,不可逾越的物理或哲学限制。 第三部:局限与终结——伟业的代价 第七章:反馈循环的失控 任何试图改造行星尺度环境的尝试,都必然伴随着巨大的风险。本章探讨了这些超级工程可能因为何种原因而被废弃。我们假设,这些工程并非毁于外力,而是毁于自身的复杂性。一个失控的反馈循环——也许是能量收集失衡,或是气候调节系统的自我修正超出了预期——导致了灾难性的后果。我们通过计算机模拟,重现了数个“临界点”事件,并试图找出导致整体系统崩溃的“单一故障点”。 第八章:遗嘱与沉默的警示 最后的章节聚焦于那些微小、但似乎刻意留下的信息。它们不以宏伟的结构形式出现,而是隐藏在最不可能被注意到的角落——比如地幔岩石的原子排列中,或是远方卫星的轨道漂移数据中。这些信息被解读为一种“遗嘱”或“警示”,并非针对我们,而是针对构建者自身的失败。它们揭示了文明在达到技术顶峰时,可能遭遇的认知或伦理的困境。 结语:我们能否听见那份寂静? 本书的最终目的,并非复原那些失落的技术,而是理解“宏伟的意图”与“必然的局限”之间的张力。这些前代文明用他们的工程向我们展示了潜力,也用他们的沉默昭示了危险。在巴别塔倒塌之后,我们继承的不仅是技术残骸,更是一个关于谦逊与敬畏的永恒课题。 --- 本书特色: 跨学科的整合: 结合了结构工程学、深层地球物理学、高能物理学模型和高级符号学分析。 基于数据的推测: 所有论点均建立在对全球范围内异常信号和地质数据的量化分析之上。 对“不可能”的审视: 挑战当前科学界对材料极限和能量获取的保守估计。 深沉的哲学思辨: 探讨了技术进步与文明存续之间的内在联系。 --- 读者定位: 资深科幻爱好者、地质学家、理论物理学研究者、以及所有对人类文明的终极命运感到好奇的探索者。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雷思傑
 
  一九九六年生,中國福建泉州人。二〇一八年赴新加坡深造,次年取得新加坡國立大學機械工程碩士學位。目前為半導體行業高級設備工程師。雷是科幻發燒粉,尤其熱愛科幻電影,包括《少數派報告》、《千鈞一髮》、《頭號玩家》等,同時,著有短篇科幻小說《手足之情》、《世代》、《糾纏》等,作品散見於各網絡平台。

图书目录

序一:又造樓台 ——雷思傑的新加坡科幻小說◎陳濟舟
序二:奪過創造災難的權力◎李兆欣
巴別塔紀元
後記

图书序言

  • ISBN:9789811849428
  • EISBN:9786269655328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有
  • 檔案大小:3.6MB

图书试读

序一
 
又造樓台 ——雷思傑的新加坡科幻小說
陳濟舟
 
  巴別塔的故事我們再熟悉不過。神話來源於《聖經·創世紀》第十一章,講述了人類同聲同語之時要在示拿地(Shinar)的平原建立一座塔城,塔頂通天,為人類揚名。這一計劃最終因上帝刻意混淆了人類的語言而以失敗告終。從最為淺顯易懂的角度詮釋「巴別」的意義,依聖經原文為「因為耶和華在那裡變亂天下人的語言,使眾人分散在全地上,所以那城名叫巴別。」由此看來,「巴別」的意思與「亂」相關。(註一)雖然專業的語言學家們並不一定認同這樣的解釋,但小說家雷思傑的第一部長篇小說便要從這「亂」字講起。
  
  故事從2014年開始,「萊佛士醫院」通過胚胎移植手術而製造了一對雙生子:王傑和陳厚(後成為李智)。因為機緣巧合,兄弟二人走上截然不同的人生路,也並不知道彼此的存在。王傑被送入達善福利院,由來自中國的前服裝廠女工王霞照顧,而陳厚的人生前七年則在一個可以減緩他新陳代謝速率的休眠艙中度過,每天僅能被喚醒幾小時,並被一位名為老陸的男子撫養。身份的不明、混淆,姑且可以作為故事中對「亂」的一種解釋。然而,若讀者以為雷的小說只是要在兄弟情誼、尋找父母等人間倫常上鋪排出又一島國通俗劇,就全然低估了小說家的能力。
  
  「亂」的第一重意義在於大秩序的喪失和毀滅。而雷的用心恰恰在此, 一出手就讓我們刻板印像中的花園城市、法度之幫,變了模樣:
  
  2021年6月8日凌晨4點32分,絕大多數人還在睡夢中。印尼爪哇島附近的十五座海底火山接連噴發,緊接著就是劇烈的地殼運動。馬六甲海峽底部直接被撕開一個長達五百多公里的口子。
  
  火山噴發引起的海嘯和地震,使得新加坡國土平均海拔以每天一米多的速度下降,百分之八十的房屋不能居住。自此時,龜嶼裂,城邦毀,堤道(Causeway)廢,水浩洋不息,地不復週載,三個月內,全國沉入水下,蕩然無存。但是,雷思傑卻並不是要重複像吳明益的《苦雨之地》或者陳楸帆的《荒潮》那樣在廢墟、極端環境中或大的破壞之後苟且安生的惡托邦世界,而意在「亂」後迅速建立起他心中近未來的「海市蜃樓」:塔林之城。
 
  在震後兩年內,新加坡政府就運用各類招商引資的辦法,成功復國。至2030年,新加坡港口貿易已再次興起,踵事增華,只是這一次國家的形態和社會群居的方式都依附著由七座高塔組成的塔林計劃而展開。七座高塔分別是位於原聖淘沙的星洲塔、原牛車水的九龍塔、克蘭芝塔、兀蘭塔、原小印度的白象塔、原新加坡國立大學肯特崗的三體塔,以及原市中心的狮心塔。
 
  塔即為城,城亦是塔,這召喚出巴別塔起源神話的原型。但是,在雷的小說中塔林的形成並沒有為這個「新」新加坡解決在劫後世界中的各類社會問題,反而變本加厲。塔林高聳入雲,也以雲層為界,劃分出雲上雲下的幾重世界,更有居住在塔基底部海平面以下的「無用階級」和「穴居人」。高層人創造出一個天空之城,擁有獨立的商業、娛樂區,搭乘由膠囊車廂組成的「雲端交通系統」,享用自然水,盡量將自己和雲端以下區隔開來。這樣的小說背景雖然讓人想起美國反烏托邦賽博朋克科幻網劇《碳變》,但雷也做出了在地化的創意性轉換,使得他的故事讓熟悉新加坡的讀者們會心一笑:「萊佛士醫院」重新創造醫療奇蹟入駐狮心塔,新加坡聯合大學震後新設,入駐三體塔,人造巨星琳婭在九龍塔(牛車水)開演唱會等等。這些橋段都一次次讓本島看似實在到毫無新意的人、事、物、景都產生了趣味盎然變化和「異化」(Verfremdung),就連南洋的風雨都變得亦真亦幻起來。 
 
  而這樣虛構的能力誠然是建立在小說家雷思傑和新加坡這座島國城邦的真實關係上。新加坡開埠以來,除了吞吐各類商貨之外,也迎來五湖四海的華洋遺民、移民和逸民,以及新客、陸客與過客。雷思傑祖籍福建泉州,南安碼頭鎮,不僅是著名的僑鄉,自宋代起,此鎮也是詩溪流域(即為晉江東溪流域)的貨物集散地之一。從僑鄉到獅島,這幾個世紀以來的遷移路線本可以作為小說家又一個「下南洋」的敘事,但雷思傑卻另有故事要講。
 
  他在茲念茲的並非「去國懷鄉」和「落地生根」之間的拉鋸,反而通過小說著眼體現自己對於世界性和現代性地深刻反省和思辨。雷思傑2018年7月負笈新加坡,並於2019年6月在新加坡國立大學成功獲得機械工程碩士學位。畢業後的大半年時間裡,雷一面在求職沉浮中找尋出路,觀察到初入社會的種種;一面閉門造文,將所思所感都注入自己的小說世界中,建造著一個人的海市蜃樓。而他的用心,是在極力描摹通天塔城的虛假繁榮,從而反襯現代高科技社會中的弊端,而新加坡恰好是其情感濫觴之際、筆力肇始之時的依托和承載。
  若將中國大陸、港澳台、以及東南亞各國的「華社」作為參照系,我們可以看出新加坡作為模範城邦的典範性。1978年為籌劃「改革開放」中國領袖鄧小平訪問島國時和國父李光耀的種種佳話一直流傳至今,東南亞個別國家的華社在特定歷史情境下為了躲避在地政府出台的各種不公平政策和排華運動(如印尼1998,馬來西亞513種族衝突)而視新加坡為華人於南洋唯一安身立命之所,更不用提近年來東亞地區東南隅的政治騷動也使得一大批華人湧向獅城。
 
  然而應該警醒的是,當新加坡在現實中的形象愈是趨於完美,作為文學讀者、作者和愛好者的我們就愈應該留心在一廂情願地幻想和己所不得而投射他鄉之外,所忽略的各種在地的文化癥結和社會弊病。小說中,地震後以塔林復國的新加坡,變成了「惡托邦式」的「新故土」,當下島國內部所要處理的能源、水源、貧富懸殊、外來勞工和生態隱患等一系列問題,都能在書中找到相對的所指。但這並非代表雷要刻意抹黑這座早已成為政治文化烏托邦的國度,反而小說家似乎是要當下毀滅,當下混亂,在虛構的破壞中揭示(甚至是指示)現實意義上的治理之路。
 
  由此,我想要提出巴別之「亂」的第二個看似南轅北轍的意義:亂,治也。從最為粗淺的字源學觀察中我們得到,金文和楚系簡帛中的亂字,如 或 ,從「爪」、「又」、「么」、「絲」,皆象絲線之形,全字是上下兩手在整理絲線,為治絲。絲不治為亂,而治絲的過程也為「亂」(整治)。後一層意思可在《尚書·皋陶謨》中找到佐證,即皋陶和禹在討論要如何治理國家時提出了「九德」,其中一德便是「亂而敬」,意思是說治(亂)國者不可恃才傲物,要有敬意。由此,一字一詞中早已包含了亂與不亂,治與不治,辯證性的一體兩面。從字裡出發,「亂」又一次提醒我們不可以用簡單、固化的思維來看待現實和小說中的毀滅與重生、混亂與安定、新城和舊邦,一切都在辯證和變證中求得動態的不平之平、不齊之齊、不「亂」之「亂」。
 
  小說故事從2014講到2077,雖然時間跨度63年之久,涉及到的各類主要人物也有十餘人之多,但因為塔林城邦的架構和雙生子身世之謎的主線清晰,可以說是雜而不亂。特別是在第一「雙生子之章」和第二「高塔之章」後出現的「螻蟻之章」,更是從多個橫切面,多個視角,描寫了小說中「新」新加坡的社會問題。等到第四「牧場之章」的出現,更揭露了以萊佛士醫院為中心的一樁涉及整個社會和雙生子身世之謎的天大奇案,直逼人類道德的底線,引發一系列關於醫療健康和社會老齡化問題的反思。
 
  「牧場」絕非浪漫主義的田園夢想,也不是逃離社會的世外桃源,究竟「牧場」是什麼,在此不便劇透,預知詳情者,還請閱讀小說。「牧場」不在後,本以為會歲月靜好,但雷的巧思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巴別之章」和「終章」中小說家絕不姑息自己所造的塔林城邦,而又要將其統統毀滅。文末,因為一次核電洩露,污染水源,舉國竟然遷出塔林,移民他鄉,如此諷刺!新加坡終於不再是世界華人所嚮往的夢想家,只剩下七座寶樓,拆不下,拿不掉,空留海上風雨中。
 
  整篇小說在(巴別之)「亂」中收場,而弔詭的是,這在有意和無意間帶出了「亂」的第三重可能,回應了「亂」作為特定藝術表現形式中的一種特定傳統。從音樂、舞蹈和詩詞這三個方面來看,「亂」的意義,雖然學界仍在討論之中,但絕不僅限於「混亂」或「整治」二說。首先,古代樂歌體質中樂曲最末一章名為「亂」,從訓詁學和古文字學的角度看來「亂」有「合樂」的意思,而樂歌最後一章的演奏形式是合奏,「凡曲終曰亂。蓋八音競奏,以收眾聲之成」(明李陳玉《楚詞箋注》)。然而,也有學者提出,「亂」不一定在最後。《禮記·樂記》中有「始奏以文,复亂以武,治亂以相,訊疾以雅」一說,其中的文、武、雅是樂舞的三個不同階段。文,不是文學文字,而是鼓;武,不是武術武斷,而是金鐃。所以,「亂以武」中的「亂」代表的是演奏的樂器發生了改變,從而導致整個舞蹈和表達的方式發生轉變。此處的「亂」是「換場,調整進行新的形態表演。」(註二)從音樂舞蹈到文學文字,「亂」的使用還在《楚辭》、漢樂府和漢賦中出現,但在此不作贅述,一言以蔽之,「亂」不僅不只是混亂,也並不一定是作為總結性的陳詞而出現在文末。如《楚辭》中的「亂曰」,它擁有的是重審前旨、總結評論、總理全篇、感傷詠嘆和延伸抒情等多種意義和功能。
 
  從這些意義上出發,雷的巴別之「亂」,或許可以牽引我們向另一個方向展開思考。如果暫時擱置小說內容,從過渡和轉場的角度來思考雷思傑、《巴別塔紀元》、南洋文學和華語語系文學四者之間的關係,我們又有什麼發現呢?誠然,談及當代南洋小說,為大宗者是以馬華作家為首的陣營。從黃錦樹的馬共書寫到張貴新的雨林故事,李永平的大河敘述到李天葆的浮艷遺事,以及黎紫書的離散創傷都為讀者勾勒了一個亦真亦幻的南洋。說起科幻文學,獨拔卓絕者,當屬劉慈欣的《三體》世界,韓鬆的幽暗宇宙觀和《醫院》三部曲,陳楸帆的生態《荒潮》,還有董啟章、駱以軍、伊格言等華文世界中的各類「科幻新浪潮」作家。至於新華文學,近年來雖有英培安、謝裕民、黃凱德的小說,何華的散文和「戲劇盒」的劇本,為其不斷注入力量。然而在本島文學圈內彙為大流者,仍舊是如悉尼爾、陳志銳和周德成等詩人的詩作。我認為,詩歌和戲劇傳統大於小說傳統,這是近年來新華文學的特點。從華語語系小說的科幻表述來看,董啟章的《後人間喜劇》是假託新加坡來書寫香港,港台本土的科幻作品也層出不窮,但是新加坡方面,除了張國強的《遇見穿牆的女孩》之外,近年來似乎一直未能有作品問世。2022年,這本以新加坡為背景的科幻小說《巴別塔紀元》之出現,不僅彌補了這個空缺,也同時開闢了一條在移民和本土、南洋和科幻之間的新出路。
 
  在閱讀《巴別塔紀元》時,有心讀者可能會指出,小說中雖然出現島國居民熟悉的地名和景物,但是人物對話和語言依舊是中州正韻,而少了「南洋色彩」。然而,我卻不認為這足以成為讀者和評論者詬病小說的理由。我們知道,在英殖民時期的新馬華文學史論著中,「地方色彩」和「南洋色彩」一直是方修(《戰後馬華文學史》)和楊松年(《戰前新馬文學本地意識的形成和發展》)所強調的問題。此議題也受到馬華作家如黃錦樹的關注與討論。然而,當我們步入21世紀,當世界從舊的冷戰意識下的「緊急狀態」進入人類世中因為病毒而產生的新的「緊急狀態」之時,我想問,「地方」或「南洋色彩」到底是基於一種現實文化層面的環境、語言和風物,還是已經轉向而成為一種虛構的且思辨的(speculative)可能?
 
  在殖民和脫殖時期,對於文學中「南洋色彩」的執著誠然是進步、先進的代表,那麼當生態危機加劇、全球民粹思潮四起、身體和階級的流動能力日趨僵化之際,我們是否應該更新對於「南洋色彩」的定義?不管是從英文還是華文的口音上來說,南腔北調、東言西語、華文夷風向來是新加坡作為移民國家的主旋律。「成為」(becoming)新華文學,絕對不是在文中隨處加入幾個「哩啦囉」。取巧地套用幾個馬來諧音,也不足以說是「新加坡派」。正如新加坡大學林立教授常年來致力於新加坡舊體詩的研究,而絕不會因為文體和用詞的「舊」而將其排除在「新」華文學的範疇之外。
 
  不管是生於斯長於斯的新加坡本地作者、學者,還是移民或旅居而來到獅城的小說家、文學家、評論家,我看都不必急於劃清界限、分出你我,來定義和固化新華文學的主體性。(請允許我在此創造性地套用陳寅恪和張愛玲的話。)越是條理清晰的東西,則去在地之真相越遠。文學、社會和文化皆是如此,與其乾乾淨淨、整整齊齊,不如全部弄亂了好。
 
  因為,雷思傑的小說提醒我們,亂,不是終結。亂,是轉變、是反思、是應和、是懸而未決的延伸與持續。
 
  所以,此時,更當以小說「亂」南洋。
 
  碧海南天長風空,山傾水覆亂華容。
  新有移民思絕島,又造樓台煙雨中。
  ——讀《巴別塔紀元》後作竹枝詞一首
 
2021年12月28日
陳濟舟,於青城山上善棲
 
  註釋
 
  一:學界對於「Babel」一詞的來源仍然懸而未決,一說是「(眾)神之門」,一說是「語言的混淆」,一說是「語言的混淆,以及地理居住地意義上的離散」。見Jonathan Grossman, “The Double Etymology of Babel in Genesis 11,” Zeitschrift für die alttestamentliche Wissenschaft 129, no. 3 (September 27, 2017): 362–75, https://doi.org/10.1515/zaw-2017-0020.
 
  二:黃震云、孫娟〈「亂曰」的樂舞功能與詩文藝術特徵〉,見《文藝研究》,第7期(2006),頁61-70。
 
  序者簡介:陳濟舟,四川成都人,生於八〇年代末。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榮譽學士,哈佛大學區域研究(東亞)碩士,現為哈佛大學東亞語言和文明系博士候選人。著有短篇小說集《永發街事》(台北:聯經,2019)曾獲新加坡大專文學獎散文組、文學賞析組首獎,聯合早報金獎。文章散見全球華語地區報章和文學雜誌,如新加坡《聯合早報》,台灣《聯合報》、《聯合文學》、《印刻》,香港《香港文學》,中國大陸《中華文學選刊》、《花城》。旅居亞歐美各地,時而學術,時而文藝,無論身在何處,總以局外人自居。

用户评价

评分

從排版設計和整體美學的角度來看,《巴別塔紀元》(電子書)在電子書介面中表現得相當出色。雖然是數位格式,但選用的字體、行距的拿捏,以及圖文並茂部分的呈現方式,都透露出一種對閱讀舒適度的堅持。不像有些電子書為了塞進更多內容而犧牲了閱讀的呼吸感,這本的設計讓眼睛不容易疲勞,即使長時間閱讀,那種專注度也能維持得很好。特別是當作者描述那些宏偉的建築遺跡或複雜的符號系統時,配圖的解析度和清晰度簡直無可挑剔,完全能將文字中的想像具象化。這對於一部探討文明遺產的著作來說至關重要。我個人認為,視覺上的良好體驗,是確保讀者能夠深入消化複雜文本的基石。這本電子書在這一塊做得非常到位,讓人感覺作者和設計師對於「呈現」這件事情,抱持著同樣嚴肅的態度,而不是隨便用一個標準範本套用上去敷衍了事。

评分

說實話,我一開始對這本電子書的閱讀體驗有點保留,畢竟電子書的觸感和紙本書的墨香是無法取代的。但是,作者在內容編排上的巧思,完全彌補了這一點。電子書的優勢在於檢索和註釋的便利性,而這本書的結構設計,簡直是為數位閱讀量身打造的。它大量的引用和交叉參考,在實體書上可能會變成厚重的註腳,但在電子版上,只需要輕輕一點就能跳轉到相關的論述或出處,這種無縫的知識連結體驗,讓閱讀的連貫性大大提升。我花了整整一個週末的時間,幾乎是黏在平板上讀完的,那種思緒被緊緊抓住的感覺非常過癮。而且,這本書在不同主題之間的過渡處理得極為精妙,不會讓人感覺突兀或跳躍,彷彿每一章節都是為下一個更宏大的主題鋪路的磚石。整體而言,它提供了一種高度整合、幾乎是互動式的閱讀體驗,讓人覺得自己不只是在接收資訊,而是在參與一場思想的重建工程。對於追求效率和深度兼顧的現代讀者,這種數位呈現方式簡直是福音。

评分

我得承認,這本書的論點有些地方確實相當挑戰傳統認知,甚至可以說是顛覆性的。它不像教科書那樣循規蹈矩,而是敢於提出一些極具爭議性、需要讀者跳脫既有框架才能理解的觀點。舉例來說,作者對某個古代社會結構的解構,讓我原本深信不疑的一些歷史觀念產生了劇烈的動搖。這種「被挑戰」的感覺其實很棒,它強迫你去質疑,去重新審視那些被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基礎假設。當然,閱讀的過程中難免會有「嗯?這個論點有點太跳躍了吧?」的時刻,但隨後作者又會用更紮實的材料來佐證,讓你的懷疑煙消雲散。這就是這本書的魅力所在——它不給你簡單的答案,而是提供一個複雜、多層次的視角。我建議大家在閱讀時,最好旁邊放一本空白筆記本,隨時記下那些讓你感到震撼或困惑的句子,之後再回頭整理,你會發現自己的思維地圖正在被重新繪製。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能激發出你內在的批判精神,讓你不再滿足於表面的解釋。

评分

天啊,這本《巴別塔紀元》(電子書)光是書名就夠引人遐想了,感覺像是一腳踏進了充滿未解之謎和宏偉想像的歷史迷霧中。我拿到手後,光是翻閱目錄和前言,就已經被那種史詩般的氛圍給震懾住了。作者在文字上下的功夫真的看得出來,那種筆觸既有學者般的嚴謹考究,又不失故事敘述的流暢感,讓人完全沉浸在一個似乎真實存在,卻又遙不可及的古代文明情境裡。我特別喜歡那種探尋失落知識、追溯文明源頭的敘事方式,它不只是單純的知識傳遞,更像是一場心靈的冒險。你知道嗎?有些書讀起來會讓你覺得腦袋裡的東西被重新整理、碰撞出新的火花,這本絕對是屬於後者。我常常讀完一段,就得放下書本,走到窗邊靜靜地想個老半天,去消化那些關於語言、權力、與人類集體記憶的深刻描繪。對於喜歡深度思考、對歷史和哲學議題感興趣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的厚度與廣度,絕對值回票價。它絕對不是那種輕鬆翻閱的休閒讀物,而是需要你投入時間和心力的,但那份回報絕對是超乎預期的豐厚。

评分

這本書帶給我的最大感受,是一種深沉的歷史宿命感,一種人類文明在追求極致溝通與理解時,最終卻可能因為自身的局限性而走向分裂的悲劇性預示。它不像是一本單純的歷史考古報告,更像是一部帶著預言色彩的寓言故事。作者巧妙地將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文化符號串聯起來,讓我們看到人類在面對「理解的渴望」與「表達的障礙」時,如何反覆跌倒又奮力站起。讀完合上(關閉介面)的那一刻,我感到一種莫名的空虛和敬畏,彷彿自己剛剛從一個極其漫長的時間隧道中抽離出來。這本書的結尾並沒有提供一個完美的解答,反而將更多的哲學叩問留給了讀者,讓人不得不去思考:我們現在所處的這個「紀元」,又將如何被未來的「巴別塔」所審視?它成功地將讀者的目光,從書中的世界,拉回到我們自己的現實處境,引人深思,久久不能忘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