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仔尾‧貓 (電子書)

龍仔尾‧貓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蔣勳
图书标签:
  • 奇幻
  • 輕小說
  • 龍族
  • 東方奇幻
  • 異世界
  • 冒險
  • 成長
  • 魔法
  • 幻想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龍尾護持,天長地久;
小貓晝寢,天下太平。

他在龍仔尾,一個屬於自己的桃花源
那麼孤獨,完完全全跟自己在一起

  「受這條龍尾護持,每日抄經、畫畫,閒來看花開,也看花落,與自來自去的流浪貓玩耍,隨意勾勒牠們的動態,或慵懶,或撒嬌,或警戒緊張,彷彿看一頁人性的愛恨悲喜。」—蔣勳

  從一個小小的點開始,真正認識真實的縱谷……
  從一個小小的點開始,完完全全跟自己在一起……

  如果從高空俯瞰,台灣東部一條南北向的縱谷,依傍著大河,旁邊還有很多分支,像人體主動脈旁許多分支的小血管。每一條分支,都是一個可以走進去的谿谷,都是一個個說不完的故事。

  龍仔尾,就是這麼一個位於縱谷海岸山脈下的小小村落,地圖上不容易找到的地名,生活著世代勤懇勞動的人民。

  一場大疫,讓蔣勳意外在龍仔尾的一座農舍待下。在這裡,他的肉身被隔離,心靈卻彷彿在桃花源裡。龍在眼前,雲煙飛瀑,活靈活現,還有幾隻貓咪流連忘返。天地彷彿是牢房,他在這裡無所事事,看雲來雲去,看世事原無事非,確有因果的人生……。

本書特色

  ★ 收錄蔣勳創作十幅縱谷與貓咪油彩、水墨畫作,帶領讀者欣賞錦繡大地之美
  ★池上大震之後,蔣勳僅以此書向腳踏實地的縱谷土地與眾生致敬
  ★32開精裝全彩印刷,大疫年代一本值得珍藏的祝福之作
好的,这是一份为您的电子书《龍仔尾‧貓》精心准备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实,旨在吸引读者,同时完全不提及您提供的书名,也不透露任何可能让人察觉是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 --- 沉寂的港湾与暗流涌动的时代 一部关于身份、记忆与生存哲学的深度小说 在这部引人入胜的长篇小说中,我们将跟随几组人物,潜入一个被时间遗忘的角落——一座位于香港边缘,被现代都市的喧嚣所环绕,却又保持着古老生活节奏的渔村。故事的基调是内敛而深沉的,它不像那些充斥着廉价刺激的娱乐作品,而更像是一坛需要时间细品的陈年老酒,每一次翻页,都会带来更醇厚的滋味。 第一章:旧船坞的幽灵 故事的开端,我们邂逅了陈伯。他是一位退休的船匠,在这个小渔村里,他的名字几乎与那些老旧的、不再航行的木船画上了等号。陈伯沉默寡言,他的生活被一种规律的、近乎仪式感的重复所支配:清晨的鱼市,午后的修补,黄昏的独酌。然而,他的平静之下,深埋着一个关于“失去”的秘密。 叙事视角首先聚焦于陈伯与村里最后一位仍在坚持传统捕鱼方式的渔民阿强之间的微妙关系。阿强代表着一种即将消逝的坚韧,而陈伯,则像是那座空荡荡的船坞本身,承载着所有被时代淘汰的记忆。书中细致描绘了旧船坞的结构——那些被海风和盐分侵蚀的木梁,每一道裂痕似乎都在低语着一段被遗忘的往事。作者对于环境的描摹达到了近乎触觉的真实感,你能闻到咸湿的海风,感受到船板下海水的微微晃动。 第二章:城市边缘的疏离者 与此同时,故事引入了另一条看似平行的线索:来自市中心的年轻建筑师林晓。林晓接到了一项任务——对这片历史悠久的渔村进行“现代化改造”的规划。她带着大都会的傲慢与效率进入了这个世界,原本以为这只是一个简单的项目,却在接触村民的过程中,逐渐被这个看似停滞不前的社群所吸引和困惑。 林晓的视角,是现代人与传统生活形态碰撞的绝佳切入点。她习惯了数字化、扁平化的沟通方式,却发现这里的交流建立在眼神、手势和世代相传的默契之上。她与陈伯的对话总是充满阻碍,但每一次肢体语言的交流,每一次对旧物件的触摸,都成为了她理解“根基”含义的契机。小说巧妙地利用了林晓的专业背景,探讨了“重建”的真正含义——是推倒重建,还是修缮共存? 第三章:记忆的潮汐与家族的断裂 随着故事的深入,陈伯的秘密被逐步揭开。这个秘密与一艘在五十年前失踪的货船有关,那艘船上载着的,不仅仅是货物,更是陈伯年轻时对未来的所有憧憬,以及一段被刻意压抑的爱情。作者用穿插的回忆片段,构建了一个充满张力的过去。 这里,我们看到了那个激情四射、充满理想主义的年代,与当下陈伯的暮气沉沉形成了鲜明对比。这种“时间上的双重曝光”,使得角色的复杂性得以充分展现。特别是对“家”的概念,小说提出了深刻的质疑:当物理的家园——那片土地、那些船只——被规划和出售后,记忆和情感的载体又该置于何处? 阿强的儿子,一个在城市接受了高等教育,却不愿回归的“新一代”,也成为了叙事中的重要一环。他的存在象征着“离心力”:接受了现代化的知识,却找不到归属的坐标,他既看不上父辈的固执,又无法完全融入霓虹灯下的生活。 第四章:非言语的交流与共生之道 小说的高潮部分,并非是爆炸性的冲突,而是一次深沉的、集体的“觉醒”。一场突如其来的台风侵袭了渔村,将所有现代化的防线——包括林晓带来的规划图纸——付之一炬。在自然力量面前,所有身份的标签、职业的差异都变得苍白无力。 风暴过后,是人与人之间最纯粹的互助与合作。陈伯运用他毕生积累的造船经验,带领着被困住的村民,利用仅存的材料加固了社区的岌岌可危的防波堤。林晓也放下了她的电子设备和图纸,第一次真正用双手去搬运沙袋。 这部作品的力量在于其对“非效率”的赞美。它展示了在快速消费的时代,那些看似无用、缓慢积累的技艺和知识,如何在关键时刻成为挽救生命的坚实基础。 主题与风格 《沉寂的港湾与暗流涌动的时代》是一部关于“地缘记忆”的史诗。它探讨了: 1. 身份的锚定: 在快速流动的社会中,人如何定义自己与脚下土地的关系。 2. 沉默的力量: 那些未被言说的历史,如何通过环境和身体的记忆流传。 3. 时间的辩证法: 现代性与传统的冲突并非简单的取舍,而是一种复杂的、共生的拉锯战。 作者的文字风格凝练、富含画面感,带有浓厚的南方潮湿气息,仿佛能感受到文字中渗透出的海水咸味。它要求读者放慢脚步,去关注那些被日常匆忙所忽略的细节——一只老猫的慵懒、海鸟的啼鸣、木材被海水浸泡后特有的气味。 这本书适合那些对香港社会变迁、家族历史、以及探讨人与环境之间复杂情感联系的深度阅读者。它不会提供简单的答案,但它会提供一个让你能够沉浸其中、思考自身位置的广阔空间。读完此书,您可能会对您所居住的“地方”,产生一种前所未有的敬畏与理解。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蔣勳


  福建長樂人,一九四七年生於西安,成長於台灣。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藝術研究所畢業,一九七二年負笈法國巴黎大學藝術研究所。曾任《雄獅》美術月刊主編、東海大學美術系主任、《聯合文學》社長。

  多年來以文、以畫闡釋生活之美與生命之好。寫作小說、散文、詩、藝術史,以及美學論述作品等,深入淺出引領人們進入美的殿堂,並多次舉辦畫展,深獲各界好評。

  著有散文《萬寂殘紅一笑中:臺靜農與他的時代》《雲淡風輕》《歲月,莫不靜好》《歲月無驚》《歲月靜好:蔣勳 日常功課》《說文學之美:品味唐詩》《說文學之美:感覺宋詞》《池上日記》《捨得,捨不得:帶著金剛經旅行》《此時眾生》《夢紅樓》《微塵眾》《吳哥之美》《身體美學》《少年台灣》等;藝術論述《漢字書法之美》《新編美的曙光》《美的沉思》《天地有大美》《黃公望 富春山居圖卷》等;詩作《少年中國》《母親》《多情應笑我》《祝福》《眼前即是如畫的江山》等;小說《欲愛書:寫給Ly's M》《新傳說》《情不自禁》;有聲書《孤獨六講有聲書》;畫冊《池上印象》等。

  蔣勳:www.facebook.com/chiangxun1947

图书目录

【自序】  自己的桃花源
龍仔尾

後記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9655236
  • EISBN:9786269655274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22.0MB

图书试读

自序

自己的桃花源

  海岸山脈


  二○一四年,在池上駐村後,好幾年的時間,經常搭乘花東線火車,來往於池上台北之間。

  火車上三個多小時,那是最享受的時刻,安靜地看山看雲看溪流和田野,無所事事,相看兩不厭,一無掛礙。

  海岸山脈和中央山脈中間,有一條長長的南北向的縱谷,池上就在縱谷台東縣界的北端。

  因為中央山脈的阻隔,縱谷像是被西岸繁華都會遺忘的地方。很長時間,沒有特別被關心。那些小小的像廢棄般的火車月台,東里、瑞源,好像還留在昭和時代,漫長的被遺忘的縱谷。

  火車穿行在花東縱谷之間,看到兩邊都是連綿不斷的山脈,一邊是海岸山脈,一邊是中央山脈。那幾年,耽溺在火車沿線的風景中。

  或許,中央山脈、海岸山脈也只是籠統的說法。如果從高空俯瞰,中央山脈雄強壯大,有清楚的輪廓。

  然而,海岸這邊,可以看到不只一層山脈。海岸山脈延續著太平洋的波浪,第一波,第二波,波和波之間,就是縱谷,所以,也不只一條縱谷。

  地質上有一種說法,是菲律賓板塊和歐亞大陸板塊擠壓,造成山脈隆起。但是,我從空中看,又覺得是浪濤的靜止,一層一層,像液體的岩漿固定成山脈骨骼。

  還有一種說法,島嶼其實在漂流,許多台灣東部外海的小島,在數十萬年間,陸續漂流,靠攏到台灣東部,形成海岸山脈。

  地質的計算,常常是數十萬年,數百萬年,所以短視的文明,很難關心。我們很難理解地質的時間,五十萬年,只是一瞬。

  天氣晴朗的時候,站在都蘭山下,會看到東方非常清晰的綠島。查一下地質的解釋,這個島嶼在地殼擠壓下移動,「每年以八公分速度移動,移向台東」,誰會在意每年八公分的改變呢?然而,地質研究告訴我們「五十萬年」後,綠島就會和台灣東部連結。

  距離更遠一點的蘭嶼,每年也在以八公分速度旋轉,一百二十萬年後,也會與海岸山脈連結。

  我此刻觀看的海岸山脈,也只是它在漫長歲月裡一個暫時的容貌?

  五十萬年,一百二十萬年,都只是宇宙中的一瞬,海岸山脈在改變,台灣東部會出現一條新的縱谷嗎?

  五十萬年,一百二十萬年,我們的身體會在哪裡?我們今日錙錙銖銖計較的事,還有任何記憶的意義嗎?

  縱谷,首先是島嶼的地質,島嶼的自然,然後,才是人的歷史。

  阿美族卑南族,坐在海岸邊眺望東方三十三公里外海的綠島,命名「Sanasay」或「Sanasan」,發音很類似;但是達悟族從蘭嶼往西邊觀看,綠島是「Jitanasey」。同一個島嶼,有很不一樣的名字。我們思維意識,來自立場、角度,同樣一個綠島,從東邊看,從西邊看,各自有不同角度,也有不同的名稱。

  也許,我們都像是寓言裡的盲人,摸著一頭大象,摸到不同局部,各自有各自不同的解釋。

  我們如果偏執自己的解釋,偏執自己摸到的局部,以為是全貌,其實,就離真相愈來愈遠。

  盲人或許可以交換各自摸到的局部,提供一個接近「真象」的輪廓。但是,盲人通常只堅持自己摸到的局部是正確的,別人都是錯誤的。

  是的,五十萬年太長了,一百二十萬年太長了,短視的文明,迫不及待,不斷爭吵對立,也就離真相愈來愈遠。

  所以,我想用多一點點角度看縱谷。從池上、富里看海岸山脈,也從長濱海邊看海岸山脈,空間不同,會看到不一樣的面貌。

  同樣地,時間不同,五十萬年前,五十萬年後,海岸山脈也有不同的容貌。

  什麼叫做「真實」?

  縱谷

  從高空俯瞰,一條南北向的縱谷,依傍著大河,形成一個接一個村莊。主要的縱谷,沿著一條寬闊溪流。但是,這一條溪流,旁邊還有很多分支,容納了東西兩邊山脈流洩下來的水流,像人體主動脈旁許多分支的小血管。

  瑞穗一帶,秀姑巒溪是縱谷平原重要的灌溉水源。但是,從高處俯瞰,秀姑巒溪還有好多分支,秀姑巒溪上游可以找到樂庫樂庫溪,這是發源於秀姑巒山的重要溪流,這條溪流到玉里安通才匯入秀姑巒溪。受海岸山脈阻擋,秀姑巒溪折向北流,要一直北行到瑞穗附近,才找到出口,穿過海岸山脈,在靜浦流入太平洋。

  秀姑巒溪的分支,西面的樂庫樂庫溪、磨仔溪、石平溪、萬朝溪、卓溪……;東面的分支更多,安通溪、阿眉溪、崙天溪、大波溪……多達二十條左右。

  每一條分支,都有他們的名字,每一條分支,都是一個可以走進去的谿谷。我很想一一走進那些谿谷,知道它們的名字,了解他們的生態,可以離開人煙稠密的縱谷,往東,往西,探訪幽深的山谷,探訪他們在大山間的源頭,了解每一條水文在縱谷兩邊的布局。

  走進縱谷兩旁的分支峽谷,跟著新武呂溪的流向上溯,一直走到初來大橋下,看新武呂溪和卑南溪交匯。再沿著新武呂溪進入南橫的山裡,到霧鹿,到更深的山裡,看溪流千折百迴的峽谷,知道它如何帶著大山最豐沛的飽含礦物質的水源,最後進入池上,灌溉了萬安一片美麗富饒的稻田。

  每一條小溪,匯聚成縱谷的大河,形成南北向的一段,我們說的「縱谷」,一百八十公里長,東西都有源頭,我們在池上、關山、鹿野看到的縱谷,也只是暫時的面貌。由千山裡萬條水流匯聚,形成這條大溪流,我們叫秀姑巒溪,或卑南溪,最後,告別千山萬水,向東流入汪洋的波濤。

  大地像人的身體,古老傳說裡,盤古倒下,他的肉體,骨骼隆起成山脈丘嶺,血管就流成源源不竭的長河,毛髮成為森林、草原。

  我總覺得,盤古最後的呼吸是縱谷的風,夏天從南方吹來,帶著濕熱的雲霧,冬季改為東北季風,穿過長廊一樣的長長縱谷,讓縱谷刺骨寒冷。

  有好幾年的時間,我透過不同方向的車窗,看縱谷外面的山脈溪流,春天青草青青,秋天是一片白茫茫的芒花,看山嶺上雲嵐繚繞。車窗玻璃上有窗外的大山大溪的風景,車窗上也有我自己的容顏,隨光影迷離交疊變幻,我的臉和縱谷風景重疊著,縱谷像是車窗外熟悉又陌生的愛人。

  我因此常常問朋友:「你知道縱谷嗎?」

  回答多很籠統,和我知道的縱谷一樣表面。

  我可以更具體開始認識縱谷嗎?每一座山,每一條水流,每一個最小的部落或村莊。一點一點開始,知道一條長長的縱谷,是很多具體的點組織而成。

  原來籠統的「海岸山脈」,僅僅在富里一帶,可以更仔細認識赤柯山、六十石山、羅山。走進山脈,有一個一個值得慢慢了解的部落,六十石山上的「暗黑部落」,富里不只是「富里」,可以走近一點,看吉拉米代部落在山腰上墾殖的美麗梯田,山坡上的稻田、百年的水圳,一群愛那方土地的青年,他們甚至不說「縱谷」,不說「富里」,他們只說「吉拉米代」。

  從一個小小的點開始,有一天會真正認識真實的縱谷吧……

  從一個小小的點開始,有一天可以認識更真實的島嶼。

  我在六十石山,認識小綠葉蟬咬過,有香氣的蜜香紅茶。很安靜的清晨的茶園,遊客還沒有來之前的金針花田。跟茶園主人閒聊,幫他剝除苦茶籽的外殼,剝了九個籮筐。主人說要送去長濱榨油。六個月後,我收到如同黃金一樣燦爛明亮的六瓶苦茶油。

  茶園主人是一九五九年雲林八七水災遷移到這裡的受災戶第二代,他告訴我關於「雲閩」兩個字地名的意義。「雲林的閩南人」,那是超過六十年前的故事,已經沒有人關心了,歷史是什麼?如何關心每年八公分綠島的移動?

  六十年,五十萬年,有任何存在的意義嗎?

  我們口口聲聲說的島嶼歷史有更具體的內容嗎?

  希望一點一點記錄書寫下我看到的縱谷的晨昏四季,溪流沿岸有拓墾的田地,一年兩期稻作,從插秧到收割,風景都不一樣。

  有時候,偶然從台東坐飛機北返,從高空看縱谷,在雲朵之間,俯瞰兩條山脈間狹窄的縱谷。樸素平實的村落,那一個連結一個的小小村落,生活著世代勤懇勞動的人民,在大山腳下,在激流岸邊,一方一方整齊的田畦,他們的家,他們在那裡找到了自己安身立命的處所。

  龍仔尾

  所以,我能夠說的,只是龍仔尾。縱谷海岸山脈下一個小小的村落,地圖上不容易找到的一個地名。

  龍仔尾在池上萬安靠海岸山脈的尾端,縱谷的邊緣,附近是大片新武呂溪沖積的沃野,開墾成很平坦廣闊的稻田。

  我住在龍仔尾一處農舍,四周都是稻田,每天在庭院看海岸山脈,起伏如龍。龍的背脊,有崚嶒突起的丘嶺。丘嶺之間,時時有雲霧繚繞。清晨太陽從背脊稜線升起,旭日的光,斜斜照亮大片的稻田。有時候是新插的秧苗,稀稀疏疏,三三兩兩稚嫩的新綠,在晨曦中發亮。

  一期稻作大約是立春前後插秧,有時候在舊曆新年後,有時候也趕在年前就插完秧,可以放一個長長的年假。

  其實,龍仔尾的農民,過慣了傳統農耕辛勤的生活,不太習慣休息。現在大多農田已經機械化耕種。但是插完秧之後,還是看到許多農人在田裡,一步一步巡視稻列行距。他們叫做「補秧」,把倒下的秧苗扶正,邊緣機械遺漏的空間再補滿。

  傳統農業像一種手工,一點一點,像是用手在大地上刺繡。「錦繡大地」這個古老的漢字成語,以前覺得是形容詞,在池上看農民補秧,除去稗草,用手捏碎土塊,知道眼前「錦繡」,的確是精緻手工,即使到了工業機械化的現代,龍仔尾農民依然用他們細緻手工錦繡他們的土地。

  立春插秧,經過三月四月,五月中旬,到小滿芒種,已經授粉、抽穗,結成飽滿的稻穗穀粒,龍仔尾此時的風景已是一片金黃。太陽初生的清晨,像閃耀著光芒的黃金,燦爛奪目,海岸山脈的背脊也像飛龍在天,時時有午後的雲瀑飛揚宣洩而來。

  初插的秧田,細細疏落的秧苗田裡積水很多,秧苗和秧苗間隙,倒映著龍仔尾一帶長龍一樣的山脈,潛伏騰揚,在湧動變幻的雲嵐裡,果然如一條龍的游動飛翔。

  祖父和孫子最適合無事時說這條龍的故事,指點龍角龍頭龍鬚,張著大口,身上斑斕的龍鱗,張牙舞爪。慢慢到了龍尾,安靜下來,祖父就和孫子說起「龍仔尾」久遠久遠以前的傳說。

  原來,龍還在眼前,雲煙飛瀑,活靈活現。

  如果有故事,土地總是活著,山水活著,新武呂溪活著,海岸山脈活著,龍仔尾,依舊是龍的尾巴,旁邊護佑大片稻田,護佑十幾戶人家的小小村落。

  我很想告訴朋友,我是龍仔尾居民,我的住處是—龍仔尾一號。

  (節選)

用户评价

评分

从纯粹的文学结构来看,这本书的骨架搭建得相当扎实,但其血肉却充满了实验性的张力。它大胆地挑战了传统线性叙事的界限,频繁地在时间线上进行跳跃和重组,这对于习惯了顺畅阅读体验的读者来说,或许一开始会有些许的门槛,但一旦适应了这种节奏,便会发现其内在的逻辑美感。作者似乎并不急于将所有谜团解开,而是沉浸在探索“不确定性”的美妙之中。对话的设计尤为精妙,它们往往是意义的载体,却又充斥着日常的琐碎和无意义的重复,这种反差极富讽刺意味。我个人非常着迷于作者对语言本身的解构和重塑,很多句子单独拎出来看,都是一首小小的诗歌,充满了音乐性和回响。它不是那种读完能立刻总结出中心思想的“快餐式”读物,而更像是一块需要耐心地雕琢和品鉴的玉石,每一面都折射出不同的光泽。

评分

这部作品的叙事手法真是令人耳目一新,作者仿佛是一位技艺高超的织工,将人物的情感脉络、环境的细微之处以及情节的跌宕起伏,以一种近乎于梦幻的方式编织在一起。我尤其欣赏它在空间感上的处理,那些城市里不为人知的角落,那些被遗忘的街道,都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仿佛它们本身就是故事的一部分,而非仅仅是背景板。主角的心路历程,那种挣扎与释然的交替,写得极其细腻,读起来让人仿佛能感受到他每一次呼吸的沉重与轻盈。更难得的是,作者对于留白的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许多关键的情感爆发点并未直白地描绘,而是通过环境的渲染和人物的肢体语言来暗示,给予了读者极大的解读空间。整本书读完后,留下的不是一个完整的故事,而是一系列挥之不去的意象和模糊却深刻的情感残留,非常值得细细回味。

评分

从艺术性的角度评价,这部作品无疑是当今年轻一代作家中颇具锐气的代表作。它拒绝了媚俗,拒绝了讨好,其叙事节奏时而拖沓得像夏日午后的慵懒,时而又急促得如同心跳加速的瞬间。这种节奏的自由挥洒,恰恰体现了作者对自我表达的绝对掌控力。我特别欣赏其中一段关于“记忆的不可靠性”的探讨,作者通过多重视角的切换,展示了同一个事件在不同人脑海中被重塑和扭曲的过程,展现了其文本的复杂层次。它不像传统小说那样给你一个明确的“答案”,反而提出了更多更深刻的问题,逼迫读者去直面自身的困惑。读完后,我发现自己对日常生活中那些被忽略的细微情感产生了更强的敏感度,这或许就是优秀文学作品最深远的价值所在。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情绪密度极高,读起来需要全神贯注,稍有分神,可能就会错过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它没有宏大的史诗叙事,也没有轰轰烈烈的爱情主线,它聚焦于生活中的那些“小事件”,但却用极其深邃的哲学视角去审视它们,使得每一个平凡的瞬间都获得了近乎永恒的重量。作者对于社会边缘人群的观察入木三分,那种不带批判的、近乎冷峻的记录,让人在共情之余,又保持着一种清醒的距离感。特别是在描绘城市夜晚的场景时,笔触的冷硬与人物内心的温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张力贯穿全书。我感觉作者在创作过程中,一定进行了大量的田野调查,因为那些街景、气味、甚至人们说话的语调,都真实得令人心悸。这是一部需要用“感觉”而不是“逻辑”去阅读的作品。

评分

这本书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源于它对“缺失”的迷恋。它描绘了那么多的人物,但每个人似乎都在寻找某种遗失的东西——也许是过去,也许是身份,也许只是一个确切的答案。叙事中充满了未完成的动作和悬而未决的对白,这反而构建了一种独特的完整性。作者仿佛在构建一个只存在于记忆与想象之间的世界,现实的边界变得模糊不清。对于那些喜欢在文本中寻找隐藏线索和符号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简直是一个宝库。我花费了大量时间去揣摩那些重复出现的意象,比如特定的光线、反复出现的物件,它们如同暗语一般,串联起不同章节的情绪基调。坦白说,阅读过程有些消耗精力,因为它要求读者不断地进行心智上的“重构”,但这种投入感带来的满足感是无可替代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