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仔尾‧貓 (電子書)

龍仔尾‧貓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蔣勳
圖書標籤:
  • 奇幻
  • 輕小說
  • 龍族
  • 東方奇幻
  • 異世界
  • 冒險
  • 成長
  • 魔法
  • 幻想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龍尾護持,天長地久;
小貓晝寢,天下太平。

他在龍仔尾,一個屬於自己的桃花源
那麼孤獨,完完全全跟自己在一起

  「受這條龍尾護持,每日抄經、畫畫,閒來看花開,也看花落,與自來自去的流浪貓玩耍,隨意勾勒牠們的動態,或慵懶,或撒嬌,或警戒緊張,彷彿看一頁人性的愛恨悲喜。」—蔣勳

  從一個小小的點開始,真正認識真實的縱榖……
  從一個小小的點開始,完完全全跟自己在一起……

  如果從高空俯瞰,颱灣東部一條南北嚮的縱榖,依傍著大河,旁邊還有很多分支,像人體主動脈旁許多分支的小血管。每一條分支,都是一個可以走進去的谿榖,都是一個個說不完的故事。

  龍仔尾,就是這麼一個位於縱榖海岸山脈下的小小村落,地圖上不容易找到的地名,生活著世代勤懇勞動的人民。

  一場大疫,讓蔣勳意外在龍仔尾的一座農捨待下。在這裡,他的肉身被隔離,心靈卻彷彿在桃花源裡。龍在眼前,雲煙飛瀑,活靈活現,還有幾隻貓咪流連忘返。天地彷彿是牢房,他在這裡無所事事,看雲來雲去,看世事原無事非,確有因果的人生……。

本書特色

  ★ 收錄蔣勳創作十幅縱榖與貓咪油彩、水墨畫作,帶領讀者欣賞錦繡大地之美
  ★池上大震之後,蔣勳僅以此書嚮腳踏實地的縱榖土地與眾生緻敬
  ★32開精裝全彩印刷,大疫年代一本值得珍藏的祝福之作
好的,這是一份為您的電子書《龍仔尾‧貓》精心準備的圖書簡介,內容詳實,旨在吸引讀者,同時完全不提及您提供的書名,也不透露任何可能讓人察覺是人工智能生成的內容。 --- 沉寂的港灣與暗流湧動的時代 一部關於身份、記憶與生存哲學的深度小說 在這部引人入勝的長篇小說中,我們將跟隨幾組人物,潛入一個被時間遺忘的角落——一座位於香港邊緣,被現代都市的喧囂所環繞,卻又保持著古老生活節奏的漁村。故事的基調是內斂而深沉的,它不像那些充斥著廉價刺激的娛樂作品,而更像是一壇需要時間細品的陳年老酒,每一次翻頁,都會帶來更醇厚的滋味。 第一章:舊船塢的幽靈 故事的開端,我們邂逅瞭陳伯。他是一位退休的船匠,在這個小漁村裏,他的名字幾乎與那些老舊的、不再航行的木船畫上瞭等號。陳伯沉默寡言,他的生活被一種規律的、近乎儀式感的重復所支配:清晨的魚市,午後的修補,黃昏的獨酌。然而,他的平靜之下,深埋著一個關於“失去”的秘密。 敘事視角首先聚焦於陳伯與村裏最後一位仍在堅持傳統捕魚方式的漁民阿強之間的微妙關係。阿強代錶著一種即將消逝的堅韌,而陳伯,則像是那座空蕩蕩的船塢本身,承載著所有被時代淘汰的記憶。書中細緻描繪瞭舊船塢的結構——那些被海風和鹽分侵蝕的木梁,每一道裂痕似乎都在低語著一段被遺忘的往事。作者對於環境的描摹達到瞭近乎觸覺的真實感,你能聞到鹹濕的海風,感受到船闆下海水的微微晃動。 第二章:城市邊緣的疏離者 與此同時,故事引入瞭另一條看似平行的綫索:來自市中心的年輕建築師林曉。林曉接到瞭一項任務——對這片曆史悠久的漁村進行“現代化改造”的規劃。她帶著大都會的傲慢與效率進入瞭這個世界,原本以為這隻是一個簡單的項目,卻在接觸村民的過程中,逐漸被這個看似停滯不前的社群所吸引和睏惑。 林曉的視角,是現代人與傳統生活形態碰撞的絕佳切入點。她習慣瞭數字化、扁平化的溝通方式,卻發現這裏的交流建立在眼神、手勢和世代相傳的默契之上。她與陳伯的對話總是充滿阻礙,但每一次肢體語言的交流,每一次對舊物件的觸摸,都成為瞭她理解“根基”含義的契機。小說巧妙地利用瞭林曉的專業背景,探討瞭“重建”的真正含義——是推倒重建,還是修繕共存? 第三章:記憶的潮汐與傢族的斷裂 隨著故事的深入,陳伯的秘密被逐步揭開。這個秘密與一艘在五十年前失蹤的貨船有關,那艘船上載著的,不僅僅是貨物,更是陳伯年輕時對未來的所有憧憬,以及一段被刻意壓抑的愛情。作者用穿插的迴憶片段,構建瞭一個充滿張力的過去。 這裏,我們看到瞭那個激情四射、充滿理想主義的年代,與當下陳伯的暮氣沉沉形成瞭鮮明對比。這種“時間上的雙重曝光”,使得角色的復雜性得以充分展現。特彆是對“傢”的概念,小說提齣瞭深刻的質疑:當物理的傢園——那片土地、那些船隻——被規劃和齣售後,記憶和情感的載體又該置於何處? 阿強的兒子,一個在城市接受瞭高等教育,卻不願迴歸的“新一代”,也成為瞭敘事中的重要一環。他的存在象徵著“離心力”:接受瞭現代化的知識,卻找不到歸屬的坐標,他既看不上父輩的固執,又無法完全融入霓虹燈下的生活。 第四章:非言語的交流與共生之道 小說的高潮部分,並非是爆炸性的衝突,而是一次深沉的、集體的“覺醒”。一場突如其來的颱風侵襲瞭漁村,將所有現代化的防綫——包括林曉帶來的規劃圖紙——付之一炬。在自然力量麵前,所有身份的標簽、職業的差異都變得蒼白無力。 風暴過後,是人與人之間最純粹的互助與閤作。陳伯運用他畢生積纍的造船經驗,帶領著被睏住的村民,利用僅存的材料加固瞭社區的岌岌可危的防波堤。林曉也放下瞭她的電子設備和圖紙,第一次真正用雙手去搬運沙袋。 這部作品的力量在於其對“非效率”的贊美。它展示瞭在快速消費的時代,那些看似無用、緩慢積纍的技藝和知識,如何在關鍵時刻成為挽救生命的堅實基礎。 主題與風格 《沉寂的港灣與暗流湧動的時代》是一部關於“地緣記憶”的史詩。它探討瞭: 1. 身份的錨定: 在快速流動的社會中,人如何定義自己與腳下土地的關係。 2. 沉默的力量: 那些未被言說的曆史,如何通過環境和身體的記憶流傳。 3. 時間的辯證法: 現代性與傳統的衝突並非簡單的取捨,而是一種復雜的、共生的拉鋸戰。 作者的文字風格凝練、富含畫麵感,帶有濃厚的南方潮濕氣息,仿佛能感受到文字中滲透齣的海水鹹味。它要求讀者放慢腳步,去關注那些被日常匆忙所忽略的細節——一隻老貓的慵懶、海鳥的啼鳴、木材被海水浸泡後特有的氣味。 這本書適閤那些對香港社會變遷、傢族曆史、以及探討人與環境之間復雜情感聯係的深度閱讀者。它不會提供簡單的答案,但它會提供一個讓你能夠沉浸其中、思考自身位置的廣闊空間。讀完此書,您可能會對您所居住的“地方”,産生一種前所未有的敬畏與理解。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蔣勳


  福建長樂人,一九四七年生於西安,成長於颱灣。中國文化大學史學係、藝術研究所畢業,一九七二年負笈法國巴黎大學藝術研究所。曾任《雄獅》美術月刊主編、東海大學美術係主任、《聯閤文學》社長。

  多年來以文、以畫闡釋生活之美與生命之好。寫作小說、散文、詩、藝術史,以及美學論述作品等,深入淺齣引領人們進入美的殿堂,並多次舉辦畫展,深獲各界好評。

  著有散文《萬寂殘紅一笑中:臺靜農與他的時代》《雲淡風輕》《歲月,莫不靜好》《歲月無驚》《歲月靜好:蔣勳 日常功課》《說文學之美:品味唐詩》《說文學之美:感覺宋詞》《池上日記》《捨得,捨不得:帶著金剛經旅行》《此時眾生》《夢紅樓》《微塵眾》《吳哥之美》《身體美學》《少年颱灣》等;藝術論述《漢字書法之美》《新編美的曙光》《美的沉思》《天地有大美》《黃公望 富春山居圖捲》等;詩作《少年中國》《母親》《多情應笑我》《祝福》《眼前即是如畫的江山》等;小說《欲愛書:寫給Ly's M》《新傳說》《情不自禁》;有聲書《孤獨六講有聲書》;畫冊《池上印象》等。

  蔣勳:www.facebook.com/chiangxun1947

圖書目錄

【自序】  自己的桃花源
龍仔尾

後記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9655236
  • EISBN:9786269655274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22.0MB

圖書試讀

自序

自己的桃花源

  海岸山脈


  二○一四年,在池上駐村後,好幾年的時間,經常搭乘花東線火車,來往於池上颱北之間。

  火車上三個多小時,那是最享受的時刻,安靜地看山看雲看溪流和田野,無所事事,相看兩不厭,一無掛礙。

  海岸山脈和中央山脈中間,有一條長長的南北嚮的縱榖,池上就在縱榖颱東縣界的北端。

  因為中央山脈的阻隔,縱榖像是被西岸繁華都會遺忘的地方。很長時間,沒有特別被關心。那些小小的像廢棄般的火車月颱,東裏、瑞源,好像還留在昭和時代,漫長的被遺忘的縱榖。

  火車穿行在花東縱榖之間,看到兩邊都是連綿不斷的山脈,一邊是海岸山脈,一邊是中央山脈。那幾年,耽溺在火車沿線的風景中。

  或許,中央山脈、海岸山脈也隻是籠統的說法。如果從高空俯瞰,中央山脈雄強壯大,有清楚的輪廓。

  然而,海岸這邊,可以看到不隻一層山脈。海岸山脈延續著太平洋的波浪,第一波,第二波,波和波之間,就是縱榖,所以,也不隻一條縱榖。

  地質上有一種說法,是菲律賓闆塊和歐亞大陸闆塊擠壓,造成山脈隆起。但是,我從空中看,又覺得是浪濤的靜止,一層一層,像液體的岩漿固定成山脈骨骼。

  還有一種說法,島嶼其實在漂流,許多颱灣東部外海的小島,在數十萬年間,陸續漂流,靠攏到颱灣東部,形成海岸山脈。

  地質的計算,常常是數十萬年,數百萬年,所以短視的文明,很難關心。我們很難理解地質的時間,五十萬年,隻是一瞬。

  天氣晴朗的時候,站在都蘭山下,會看到東方非常清晰的綠島。查一下地質的解釋,這個島嶼在地殼擠壓下移動,「每年以八公分速度移動,移嚮颱東」,誰會在意每年八公分的改變呢?然而,地質研究告訴我們「五十萬年」後,綠島就會和颱灣東部連結。

  距離更遠一點的蘭嶼,每年也在以八公分速度鏇轉,一百二十萬年後,也會與海岸山脈連結。

  我此刻觀看的海岸山脈,也隻是它在漫長歲月裡一個暫時的容貌?

  五十萬年,一百二十萬年,都隻是宇宙中的一瞬,海岸山脈在改變,颱灣東部會齣現一條新的縱榖嗎?

  五十萬年,一百二十萬年,我們的身體會在哪裡?我們今日錙錙銖銖計較的事,還有任何記憶的意義嗎?

  縱榖,首先是島嶼的地質,島嶼的自然,然後,纔是人的歷史。

  阿美族卑南族,坐在海岸邊眺望東方三十三公裏外海的綠島,命名「Sanasay」或「Sanasan」,發音很類似;但是達悟族從蘭嶼往西邊觀看,綠島是「Jitanasey」。同一個島嶼,有很不一樣的名字。我們思維意識,來自立場、角度,同樣一個綠島,從東邊看,從西邊看,各自有不同角度,也有不同的名稱。

  也許,我們都像是寓言裡的盲人,摸著一頭大象,摸到不同局部,各自有各自不同的解釋。

  我們如果偏執自己的解釋,偏執自己摸到的局部,以為是全貌,其實,就離真相愈來愈遠。

  盲人或許可以交換各自摸到的局部,提供一個接近「真象」的輪廓。但是,盲人通常隻堅持自己摸到的局部是正確的,別人都是錯誤的。

  是的,五十萬年太長瞭,一百二十萬年太長瞭,短視的文明,迫不及待,不斷爭吵對立,也就離真相愈來愈遠。

  所以,我想用多一點點角度看縱榖。從池上、富裏看海岸山脈,也從長濱海邊看海岸山脈,空間不同,會看到不一樣的麵貌。

  同樣地,時間不同,五十萬年前,五十萬年後,海岸山脈也有不同的容貌。

  什麼叫做「真實」?

  縱榖

  從高空俯瞰,一條南北嚮的縱榖,依傍著大河,形成一個接一個村莊。主要的縱榖,沿著一條寬闊溪流。但是,這一條溪流,旁邊還有很多分支,容納瞭東西兩邊山脈流洩下來的水流,像人體主動脈旁許多分支的小血管。

  瑞穗一帶,秀姑巒溪是縱榖平原重要的灌溉水源。但是,從高處俯瞰,秀姑巒溪還有好多分支,秀姑巒溪上遊可以找到樂庫樂庫溪,這是發源於秀姑巒山的重要溪流,這條溪流到玉裏安通纔匯入秀姑巒溪。受海岸山脈阻擋,秀姑巒溪摺嚮北流,要一直北行到瑞穗附近,纔找到齣口,穿過海岸山脈,在靜浦流入太平洋。

  秀姑巒溪的分支,西麵的樂庫樂庫溪、磨仔溪、石平溪、萬朝溪、卓溪……;東麵的分支更多,安通溪、阿眉溪、崙天溪、大波溪……多達二十條左右。

  每一條分支,都有他們的名字,每一條分支,都是一個可以走進去的谿榖。我很想一一走進那些谿榖,知道它們的名字,瞭解他們的生態,可以離開人煙稠密的縱榖,往東,往西,探訪幽深的山榖,探訪他們在大山間的源頭,瞭解每一條水文在縱榖兩邊的布局。

  走進縱榖兩旁的分支峽榖,跟著新武呂溪的流嚮上溯,一直走到初來大橋下,看新武呂溪和卑南溪交匯。再沿著新武呂溪進入南橫的山裡,到霧鹿,到更深的山裡,看溪流韆摺百迴的峽榖,知道它如何帶著大山最豐沛的飽含礦物質的水源,最後進入池上,灌溉瞭萬安一片美麗富饒的稻田。

  每一條小溪,匯聚成縱榖的大河,形成南北嚮的一段,我們說的「縱榖」,一百八十公裏長,東西都有源頭,我們在池上、關山、鹿野看到的縱榖,也隻是暫時的麵貌。由韆山裡萬條水流匯聚,形成這條大溪流,我們叫秀姑巒溪,或卑南溪,最後,告別韆山萬水,嚮東流入汪洋的波濤。

  大地像人的身體,古老傳說裡,盤古倒下,他的肉體,骨骼隆起成山脈丘嶺,血管就流成源源不竭的長河,毛髮成為森林、草原。

  我總覺得,盤古最後的呼吸是縱榖的風,夏天從南方吹來,帶著濕熱的雲霧,鼕季改為東北季風,穿過長廊一樣的長長縱榖,讓縱榖刺骨寒冷。

  有好幾年的時間,我透過不同方嚮的車窗,看縱榖外麵的山脈溪流,春天青草青青,鞦天是一片白茫茫的芒花,看山嶺上雲嵐繚繞。車窗玻璃上有窗外的大山大溪的風景,車窗上也有我自己的容顏,隨光影迷離交疊變幻,我的臉和縱榖風景重疊著,縱榖像是車窗外熟悉又陌生的愛人。

  我因此常常問朋友:「你知道縱榖嗎?」

  迴答多很籠統,和我知道的縱榖一樣錶麵。

  我可以更具體開始認識縱榖嗎?每一座山,每一條水流,每一個最小的部落或村莊。一點一點開始,知道一條長長的縱榖,是很多具體的點組織而成。

  原來籠統的「海岸山脈」,僅僅在富裏一帶,可以更仔細認識赤柯山、六十石山、羅山。走進山脈,有一個一個值得慢慢瞭解的部落,六十石山上的「暗黑部落」,富裏不隻是「富裏」,可以走近一點,看吉拉米代部落在山腰上墾殖的美麗梯田,山坡上的稻田、百年的水圳,一群愛那方土地的青年,他們甚至不說「縱榖」,不說「富裏」,他們隻說「吉拉米代」。

  從一個小小的點開始,有一天會真正認識真實的縱榖吧……

  從一個小小的點開始,有一天可以認識更真實的島嶼。

  我在六十石山,認識小綠葉蟬咬過,有香氣的蜜香紅茶。很安靜的清晨的茶園,遊客還沒有來之前的金針花田。跟茶園主人閒聊,幫他剝除苦茶籽的外殼,剝瞭九個籮筐。主人說要送去長濱榨油。六個月後,我收到如同黃金一樣燦爛明亮的六瓶苦茶油。

  茶園主人是一九五九年雲林八七水災遷移到這裡的受災戶第二代,他告訴我關於「雲閩」兩個字地名的意義。「雲林的閩南人」,那是超過六十年前的故事,已經沒有人關心瞭,歷史是什麼?如何關心每年八公分綠島的移動?

  六十年,五十萬年,有任何存在的意義嗎?

  我們口口聲聲說的島嶼歷史有更具體的內容嗎?

  希望一點一點記錄書寫下我看到的縱榖的晨昏四季,溪流沿岸有拓墾的田地,一年兩期稻作,從插秧到收割,風景都不一樣。

  有時候,偶然從颱東坐飛機北返,從高空看縱榖,在雲朵之間,俯瞰兩條山脈間狹窄的縱榖。樸素平實的村落,那一個連結一個的小小村落,生活著世代勤懇勞動的人民,在大山腳下,在激流岸邊,一方一方整齊的田畦,他們的傢,他們在那裡找到瞭自己安身立命的處所。

  龍仔尾

  所以,我能夠說的,隻是龍仔尾。縱榖海岸山脈下一個小小的村落,地圖上不容易找到的一個地名。

  龍仔尾在池上萬安靠海岸山脈的尾端,縱榖的邊緣,附近是大片新武呂溪沖積的沃野,開墾成很平坦廣闊的稻田。

  我住在龍仔尾一處農捨,四周都是稻田,每天在庭院看海岸山脈,起伏如龍。龍的背脊,有崚嶒突起的丘嶺。丘嶺之間,時時有雲霧繚繞。清晨太陽從背脊稜線升起,旭日的光,斜斜照亮大片的稻田。有時候是新插的秧苗,稀稀疏疏,三三兩兩稚嫩的新綠,在晨曦中發亮。

  一期稻作大約是立春前後插秧,有時候在舊曆新年後,有時候也趕在年前就插完秧,可以放一個長長的年假。

  其實,龍仔尾的農民,過慣瞭傳統農耕辛勤的生活,不太習慣休息。現在大多農田已經機械化耕種。但是插完秧之後,還是看到許多農人在田裡,一步一步巡視稻列行距。他們叫做「補秧」,把倒下的秧苗扶正,邊緣機械遺漏的空間再補滿。

  傳統農業像一種手工,一點一點,像是用手在大地上刺繡。「錦繡大地」這個古老的漢字成語,以前覺得是形容詞,在池上看農民補秧,除去稗草,用手捏碎土塊,知道眼前「錦繡」,的確是精緻手工,即使到瞭工業機械化的現代,龍仔尾農民依然用他們細緻手工錦繡他們的土地。

  立春插秧,經過三月四月,五月中旬,到小滿芒種,已經授粉、抽穗,結成飽滿的稻穗穀粒,龍仔尾此時的風景已是一片金黃。太陽初生的清晨,像閃耀著光芒的黃金,燦爛奪目,海岸山脈的背脊也像飛龍在天,時時有午後的雲瀑飛揚宣洩而來。

  初插的秧田,細細疏落的秧苗田裡積水很多,秧苗和秧苗間隙,倒映著龍仔尾一帶長龍一樣的山脈,潛伏騰揚,在湧動變幻的雲嵐裡,果然如一條龍的遊動飛翔。

  祖父和孫子最適閤無事時說這條龍的故事,指點龍角龍頭龍鬚,張著大口,身上斑斕的龍鱗,張牙舞爪。慢慢到瞭龍尾,安靜下來,祖父就和孫子說起「龍仔尾」久遠久遠以前的傳說。

  原來,龍還在眼前,雲煙飛瀑,活靈活現。

  如果有故事,土地總是活著,山水活著,新武呂溪活著,海岸山脈活著,龍仔尾,依舊是龍的尾巴,旁邊護佑大片稻田,護佑十幾戶人傢的小小村落。

  我很想告訴朋友,我是龍仔尾居民,我的住處是—龍仔尾一號。

  (節選)

用戶評價

评分

從藝術性的角度評價,這部作品無疑是當今年輕一代作傢中頗具銳氣的代錶作。它拒絕瞭媚俗,拒絕瞭討好,其敘事節奏時而拖遝得像夏日午後的慵懶,時而又急促得如同心跳加速的瞬間。這種節奏的自由揮灑,恰恰體現瞭作者對自我錶達的絕對掌控力。我特彆欣賞其中一段關於“記憶的不可靠性”的探討,作者通過多重視角的切換,展示瞭同一個事件在不同人腦海中被重塑和扭麯的過程,展現瞭其文本的復雜層次。它不像傳統小說那樣給你一個明確的“答案”,反而提齣瞭更多更深刻的問題,逼迫讀者去直麵自身的睏惑。讀完後,我發現自己對日常生活中那些被忽略的細微情感産生瞭更強的敏感度,這或許就是優秀文學作品最深遠的價值所在。

评分

這部作品的敘事手法真是令人耳目一新,作者仿佛是一位技藝高超的織工,將人物的情感脈絡、環境的細微之處以及情節的跌宕起伏,以一種近乎於夢幻的方式編織在一起。我尤其欣賞它在空間感上的處理,那些城市裏不為人知的角落,那些被遺忘的街道,都被賦予瞭鮮活的生命力,仿佛它們本身就是故事的一部分,而非僅僅是背景闆。主角的心路曆程,那種掙紮與釋然的交替,寫得極其細膩,讀起來讓人仿佛能感受到他每一次呼吸的沉重與輕盈。更難得的是,作者對於留白的運用達到瞭爐火純青的地步,許多關鍵的情感爆發點並未直白地描繪,而是通過環境的渲染和人物的肢體語言來暗示,給予瞭讀者極大的解讀空間。整本書讀完後,留下的不是一個完整的故事,而是一係列揮之不去的意象和模糊卻深刻的情感殘留,非常值得細細迴味。

评分

從純粹的文學結構來看,這本書的骨架搭建得相當紮實,但其血肉卻充滿瞭實驗性的張力。它大膽地挑戰瞭傳統綫性敘事的界限,頻繁地在時間綫上進行跳躍和重組,這對於習慣瞭順暢閱讀體驗的讀者來說,或許一開始會有些許的門檻,但一旦適應瞭這種節奏,便會發現其內在的邏輯美感。作者似乎並不急於將所有謎團解開,而是沉浸在探索“不確定性”的美妙之中。對話的設計尤為精妙,它們往往是意義的載體,卻又充斥著日常的瑣碎和無意義的重復,這種反差極富諷刺意味。我個人非常著迷於作者對語言本身的解構和重塑,很多句子單獨拎齣來看,都是一首小小的詩歌,充滿瞭音樂性和迴響。它不是那種讀完能立刻總結齣中心思想的“快餐式”讀物,而更像是一塊需要耐心地雕琢和品鑒的玉石,每一麵都摺射齣不同的光澤。

评分

這本書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源於它對“缺失”的迷戀。它描繪瞭那麼多的人物,但每個人似乎都在尋找某種遺失的東西——也許是過去,也許是身份,也許隻是一個確切的答案。敘事中充滿瞭未完成的動作和懸而未決的對白,這反而構建瞭一種獨特的完整性。作者仿佛在構建一個隻存在於記憶與想象之間的世界,現實的邊界變得模糊不清。對於那些喜歡在文本中尋找隱藏綫索和符號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簡直是一個寶庫。我花費瞭大量時間去揣摩那些重復齣現的意象,比如特定的光綫、反復齣現的物件,它們如同暗語一般,串聯起不同章節的情緒基調。坦白說,閱讀過程有些消耗精力,因為它要求讀者不斷地進行心智上的“重構”,但這種投入感帶來的滿足感是無可替代的。

评分

我必須承認,這本書的情緒密度極高,讀起來需要全神貫注,稍有分神,可能就會錯過一個關鍵的轉摺點。它沒有宏大的史詩敘事,也沒有轟轟烈烈的愛情主綫,它聚焦於生活中的那些“小事件”,但卻用極其深邃的哲學視角去審視它們,使得每一個平凡的瞬間都獲得瞭近乎永恒的重量。作者對於社會邊緣人群的觀察入木三分,那種不帶批判的、近乎冷峻的記錄,讓人在共情之餘,又保持著一種清醒的距離感。特彆是在描繪城市夜晚的場景時,筆觸的冷硬與人物內心的溫熱形成瞭鮮明的對比,這種張力貫穿全書。我感覺作者在創作過程中,一定進行瞭大量的田野調查,因為那些街景、氣味、甚至人們說話的語調,都真實得令人心悸。這是一部需要用“感覺”而不是“邏輯”去閱讀的作品。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