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心理學 (電子書)

陪伴心理學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黃士鈞(哈克)
图书标签:
  • 心理学
  • 亲密关系
  • 情感
  • 沟通
  • 人际关系
  • 自我成长
  • 家庭关系
  • 陪伴
  • 幸福
  •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你會陪伴嗎?你懂陪伴嗎?
如果陪伴是一份禮物,你想要怎麼給予?
你知道眼淚即將落下的那一刻,發生了什麼嗎?
你知道嘴角上揚的微笑浮上之前,心震盪了什麼嗎?

  ★心理師的老師——哈克獨創,讓陪伴的智慧,像床邊故事一樣溫暖動人,而且每個人都用得上!

  哈克把多年諮商工作與人生的體會都記錄在書裡,這些文字搭建了一個鬆鬆柔柔的世界。在那裡,陪伴者不必強迫自己扮演權威的治療者、諮商師,或解決問題的人,可以學習依情況調整,表露不同程度的欣賞、好奇、掛心,還有可愛。

  陪伴時,你可以是不同溫度的光!
  用溫度包裹真誠的回應,
  用美感點綴赤裸的觀察,
  用趣味攪拌人生的掙扎。

  「找到自己喜歡的陪伴模樣像什麼,好像就不會過度的扭曲自己、過分的壓榨自己、過頭的砥礪磨損自己,於是,大小剛好,容量挺好,那一份陪伴的能量似乎就有了順暢的可能……」——哈克

各界推薦

  這本哈克壓箱底的故事,有夢、有生涯、有催眠、有隱喻,更藏著對每一個生命的寵愛,一字一句的讀下去,你將喚醒「深愛自己」的原由。──陳怡璇(劇作家)

  整本書是哈克為你特製的恆溫湯泉,無論你在何時何地,翻開任何一頁,你都會感受到哈克獨特的溫柔,陪伴你更懂自己,也更懂你所愛的人。──楊嘉玲(啟點文化共同創辦人/諮商心理師)

  沒有要讓讀者只看到近三十年的火候。陪伴心理學,哈克在書中細緻引導,讓讀者很有身體感地接收,「帶著感受的學習」出入書間。於是回到現世若被某些景象襲上心頭,在轉角處安靜的用樸實無華的鐵桶,烘烤新鮮蕃薯的哈克阿伯,想傳遞的陪伴火候經驗自然而然的就來到讀者如你我的心裡成為火種。──方素婷(諮詢專線志工/努力懂自己的人)

  你曾在艱難的時候,有人如一陣一陣的浪,不曾退去地陪你到天明嗎?或者,你在別人艱難的時候,也想用這姿態安穩地陪在一旁?對我來說,這本書沒有太多的技法與系統理論,但滿滿的都在說著關於那一陣陣海浪的種種。──黃錦敦(敘事治療取向訓練講師與督導/作家)
洞悉人际联结的奥秘:深度解析当代社会中的情感依附与自我构建 一、 导论:现代人际关系的复杂图景 在信息爆炸、联系无处不在的当代社会,我们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连接”在一起,然而,许多人却深陷于一种深刻的“连接的悖论”之中:物理距离的缩小并未必然带来情感上的亲密,反而催生了更多关于孤独、不确定性以及关系焦虑的讨论。个体在快速变化的社会结构中,如何寻求稳定、真诚且富有滋养的人际关系,成为了个体心理健康与幸福感的基石。 本书并非探讨某一特定学科的教科书式定义,而是深入挖掘人类在生命历程中,特别是成年期,如何处理与重要他人的情感联结、依赖与独立之间的动态平衡。我们将视角聚焦于个体关系模式的形成机制、关系中的冲突应对策略,以及如何在亲密关系中实现真正的自我成长与接纳。 二、 关系模式的根源追溯:早期经验的无声塑造 任何成熟的关系模式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们是早期与主要抚养者互动经验的深刻烙印。本书将引介并详述依恋理论(Attachment Theory)的核心框架,但超越基础的分类描述,着重探讨以下几个关键面向: 1. 安全基地的构建与内化: 安全型依恋如何为成年后的信任感和风险承担能力奠定基础?缺乏安全基地的个体,其内在工作模型(Internal Working Models)如何影响他们对伴侣意图的解读,并倾向于采取回避或焦虑反应? 2. “模式”的重演与逃离: 许多人在无意识中,会选择那些能够“激活”其童年关系创伤的伴侣或情境。我们将分析这种“创伤性情结的重演”(Repetition Compulsion)背后的心理动力,探讨识别并解构这些自动驾驶模式(Autopilot Patterns)的必要性。 3. 情感表达与调节的差异: 父母对孩子情感需求的反应方式,直接影响了个体日后处理负面情绪的能力。本书将剖析高反应性(Hyper-reactivity)和低反应性(Hypo-reactivity)在亲密关系中的表现,例如,一方的过度依恋如何激发另一方的回避倾向,形成经典的“追逐-逃离”循环。 三、 亲密关系中的核心冲突与维护机制 亲密关系的核心挑战不在于“没有冲突”,而在于“如何有效地处理冲突”。本书将提供一个细致的框架来理解关系中的常见张力点: 1. 边界的艺术: 探讨清晰、灵活的个人边界在亲密关系中的关键作用。边界模糊如何导致自我感的丧失或过度防御?我们分析健康的边界设定并非“推开他人”,而是“明确自我位置”的过程。 2. 需求的表达与倾听的鸿沟: 人们常常抱怨“伴侣不理解我”,但深究其原因,往往是需求的表达方式存在障碍。本书强调“非暴力沟通”的原则在亲密语境下的转化应用,如何将指责性的语言转化为清晰的感受与需求陈述。同时,解析防御性倾听(Defensive Listening)如何阻碍共情回路的建立。 3. 承诺、独立与“我们”的构建: 真正的承诺是两个独立个体在自愿基础上的联合,而非一方对另一方的吞噬。我们将讨论如何在维持个体自主性和专业追求的同时,成功地融入“我们”的叙事框架,平衡“亲密”与“空间”的需求。 四、 面对关系中的“阴影”与脆弱性 关系中的高光时刻固然美好,但真正考验关系质量的,是个体如何面对自身的脆弱性和关系中的“阴影面”。 1. 处理嫉妒与不安全感: 嫉妒往往是隐藏着对自身价值感不足的信号。本书将剖析不同类型的嫉妒(例如,对第三方的嫉妒、对伴侣独立性的嫉妒),并提供将嫉妒转化为自我关怀和信任重建练习的方法。 2. 原谅与修复的循环: 错误和伤害在关系中不可避免。我们探讨“有效原谅”的心理过程,它并非遗忘,而是对伤害事件的情感重新编码,从而打破怨恨的循环。修复(Repair Attempts)在冲突之后的及时性和真诚性,被视为关系韧性的关键指标。 3. 接纳不完美: 理想化的伴侣形象(Idealization)最终会破灭,取而代之的是对真实、有缺陷的伴侣的接纳。本书强调,关系中的成熟标志之一,是能够忍受伴侣性格中的某些“不可改变之处”,并在此基础之上构建共同的意义。 五、 关系之外的自我滋养:独立于联结的稳固性 健康的亲密关系建立在两个完整自我的基础上。本书的最后部分,将目光投向个体如何通过自我探索来增强关系中的适应性: 1. 发展“独处的能力”: 独处是与自我对话、整合经验的必要空间。缺乏独处能力的人,往往将亲密关系视为唯一的生命支持系统,从而产生过度的依赖和“粘人”行为。本书提供了一系列练习,帮助读者建立舒适且富有成效的独处时光。 2. 自我同情(Self-Compassion)与人际关系: 自我同情被证明是应对人际挫折最强大的内在资源。当我们在关系中遭遇批评或拒绝时,自我批评只会加剧痛苦;而自我同情则提供了一个内在的、不依赖外部评价的安慰系统。 3. 超越关系定义: 最终,本书引导读者认识到,人际联结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并非生命的全部。通过发展多元化的兴趣、社交网络和内在使命感,个体可以减轻对单一亲密关系所承担的过重期待,从而使关系回归到更轻松、更自然的滋养状态。 总结: 本书旨在提供一套实用且富含洞察力的工具,帮助读者理解和优化自己在人际互动中的体验。它鼓励读者从被动的关系参与者转变为主动的、有意识的构建者,以更深厚、更真实的自我,去迎接并经营生命中那些至关重要的情感联结。这不是一本提供标准答案的指南,而是一张引导您绘制个人关系地图的罗盘。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黃士鈞


  又名哈克。諮商輔導博士,1969年生於臺中大甲。

  長年受邀至中、港、澳舉辦課程,主持超過千場心理治療訓練工作坊。著迷於帶領「潛意識工作」、「解夢和隱喻」等主題。

  這幾年移居東海岸,喜歡夜裡用漂流木升火取暖,更喜歡看見工作坊中眼前的孩子,在輕柔的彈唱氛圍裡,笑中帶淚的靠近自己,找到生命綻放的可能。

  出版書籍:《做自己,還是做罐頭》《讓愛成為一種能力》《陪一顆心長大》《你的夢,你的力量》《生命的神秘配方》《爸爸的鬼點子》《一字一句靠近潛意識》《翻過來看世界》

  線上課程:「與人連結的三個祕密」「讓夢想著地」

图书目录

推薦序  一應俱全的豐盛                                  陳怡璇
推薦序  哈克限定──特製恆溫湯泉                        楊嘉玲
推薦序  有時陪伴有時農務有時音樂──相傾相隨            方素婷
推薦序  共享同一股力量                                  黃錦敦

 
Part 1 助人者的美麗與哀愁
1-1為什麼諮商心理學很值得學?——「喜歡狗的舉手」
諮商心理學慢慢划進了生命
強大和柔軟——兩個端點的拉扯
1-2 情感性碰觸
傳遞安心的關鍵配方
如果一個小小的自我介紹就讓人安心
1-3 諮商輔導能提供百分之多少的改變
屬於個案的療癒路徑
在春雨綿綿的清晨打樁
1-4 牆裡開出一朵花,沿著花兒走進去
兩道心牆的外牆
兩道心牆的內牆
1-5 遇見冰火同源的孩子
能多陪一天是一天
掛一顆真情的心比什麼都美
更寬廣的思考地圖
繼續有晴朗的連結
情感濃烈怎麼陪伴清淡理性
親近是一種選擇,不是一種美德
談戀愛時是不是要找溫度相似的
1-6 不裝扮成諮商師的模樣
可以和個案説「我跟你有一樣的煩惱」嗎?
諮商是一門相信的學問
什麼要真實,什麼要學習
 
Part 2 帶著祝福的命名

2-1 電梯裡跳舞的小男孩
耳鼻喉科醫師也會的——帶著祝福的命名
2-2 細說 「帶著祝福的命名」
烘焙新鮮的愛
2-3 怎麼給 「祝福的命名」?
走進聲音的內裡,遇見四波淚水
閉上眼睛,我安靜的聽
2-4 如何給出真心喜歡的語言
紅色的高跟鞋
2-5 小鐵匠的故事(猜猜看,對答案)
年輕又著地生活的小鐵匠
離開表層的禮貌直接行動
如果它是一部文學作品
很美的樸實
 
Part 3 潛意識工作真是太好玩了
3-1 解夢——拿著小刷子的考古學家
鍋子小小、燒肉厚厚的夢
很熱愛考古的考古學家
3-2 催眠是什麼?——彈跳的手指頭
催眠基本功之「手指頭彈跳」
對照他的故事跟手指頭訊息
3-3 聽心跳撿紅點!如果大腿會嘆氣?!
能看到那道光芒的人就能看透一個人的內心
聽心跳的方法
帶著身體感的體會
如果大腿會嘆氣
3-4 聽見顫抖的聲音
可能比同理心更深層的同在體會
顫抖的聲音
3-5 溫柔的時間感
不要告訴我,放在心裡就好
兩個核心元素:「遼闊」「柔軟」
3-6 引導冥想——抵達柔軟
讓生長「已經開始」
帶著藝術感的心理學家
調製很好喝的紅茶拿鐵
3-7 閉上眼睛之後的美妙世界
〈來,脫下那件已經陳舊的毛衣〉
3-8 細部拆解:引導冥想手稿
〈來,脫下那件已經陳舊的毛衣〉手稿拆解
 
Part 4 陪伴心法和內在湧泉
4-1 關於那個承接的容器
心裡的容器怎麼來
學會使用那承接的容器
4-2 入場券的拼圖
第一張拼圖:他討厭自己的時候你在
第二張拼圖:他喜歡自己的時候你在
創造「停留在喜歡自己」的時空感
第三張拼圖:憂傷的時候害怕不安的時候,你也在
陪伴的心法:勿助、勿忘
我們加上的只是薄薄的一層粉而已,連化妝的粉都不夠
4-3 靠近自己不是固定的點
搖頭晃腦的唸唸看
想靠近自己又怕靠近自己的孩子
想抓住固定位置所以才會卡住
學會覺知自己在哪裡
4-4 他的土要自己翻過
怎麼看 關係中的來來去去
這塊土要自己翻過
4-5默唸的陪伴心法口訣
攝影家布列松的眼睛
春天看紫花看綠葉,冬天看枝莖婉轉
開墾溫柔
初學者的眼睛
今天早上不要掃地
像太陽一樣溫暖,像月光那樣專注,像土地一樣承接,像風一樣自由
你想要什麼樣的我來聽你的故事
4-6 讓能量微笑的「意念破題法」
看到藍色的天空,再看到烏雲密布
五十一%的本手下法
4-7 內在湧泉
力量會一天一天來:小雲的故事
在麵攤吃麵時不點小菜的爺爺
我一輩子都不要忘記的一杯水
創造快樂能量:五六七八的故事
4-8 轉角的那個用鐵桶烤蕃薯的老爺爺
從「想念的自己」拾回「深愛自己」的理由
助人工作者的自我認同隱喻
 
附錄——〈小鐵匠的故事〉對答案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1373911
  • EISBN:9789861373904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1.9MB

图书试读

推薦序

一應俱全的豐盛
陳怡璇


  你,愛過自己嗎?

  二○一六年的六月,是我人生的重整年,也是初識哈克的季節,他刷著吉他,彈奏著自己的原創曲目〈這會不會是最後一次的纏綿〉,緩緩開口問:「你的生命和愛情,如果有一個元素,是你最後一次和它纏綿,那是什麼?」

  躺平大半年的我,迎來年度第一個punch:「好好活著!」

  哈克唱了兩句,接著又問:「你的生命和愛情,如果失去了什麼,你思念的浪花會像海一樣綿延?」

  沒想到年度第二個punch只隔了半分鐘,我就聽見心底傳來:「生命力。」

  席間,我帶著前半生的執著,上前和哈克交談。

  「執著是歲月的禮物,不用努力『不執著』,而是『選擇執著』喜歡的就好!」哈克如是說。

  這就是哈克的語言、文字最大的魅力──甦活人心。

  對我來說,哈克不只是心理陪伴者,更是一位心靈嚮導,他在《陪伴心理學》裡引用達文西說過的話:「一個好的教堂,應該使人感覺到是進入了人的內心世界。」

  這樣的句子,轉化成我對哈克的感受,我會說:「一位好的心靈嚮導,會輕輕敲開內心的麻痺,使人真情湧現。」

  這本哈克壓箱底的故事,有夢、有生涯、有催眠、有隱喻,更藏著對每一個生命的寵愛,一字一句的讀下去,你將喚醒「深愛自己」的原由。

  (本文作者為劇作家)

推薦序

哈克限定──特製恆溫湯泉
楊嘉玲


  如果你問我,所有認識的人當中,一開口講話,最有魔力的人是誰?

  我會毫不遲疑地告訴你,這個人絕對是哈克。

  與哈克認識了將近十餘載,見過他在啟點的教室裡完成大大小小的工作坊,我非常幸運地可以在第一現場搖滾區,親身經歷哈克的治療功力。就像哈克在書中反覆提到,當年他是如何透過幫外國心理治療大師翻譯,把重要的治療心法給偷偷學起來;某種程度上,我也是透過與哈克合作舉辦課程,見證了怎麼運用語言安放一顆顆焦躁的心。

  好多次,哈克一開場,吉他一刷下去,開口講幾句話後,臺下的學員眼淚就開始撲簌簌一直掉。這個畫面對參加過哈克好幾次工作坊的學員來說,並不罕見,可是對新朋友而言,卻是很大的衝擊,心中立即浮起許多問號:「他們為什麼哭了?」「這有什麼好哭的?」「我哭不出來,我是不是很奇怪?」

  這時候,如果有機會,我會趁休息時間上前交談兩句:「放輕鬆,剛開始有點不習慣是正常的,哈克示範的是另一種思維模式和生活態度,你不需要一模一樣,你只需要先泡著就好。」

  是啊!不管是上哈克的工作坊,還是跟在他身邊一起工作,就像是泡一池很舒服的溫泉,身心舒暢──這是最多人體驗完的感想。而且不知不覺就會被哈克感染,講話變得溫柔,眼睛變得清澈。

  寫到這,我想來個故事接龍。哈克在書中的2-1節描述了一個在「電梯裡跳舞的小男孩」,短短半分鐘不到的搭乘時間裡,哈克一開口就安撫了兩個大人的心,同時讓小男孩的獨特,擁有了一個帶著祝福的新定義,翻轉了電梯裡原本緊張、一觸即發的衝突。

  我也曾經在電梯裡,見過一位可愛的男孩。

  某早,我搭電梯準備下樓遛狗(一隻十六歲的約克夏,小名coco)。途中,電梯在十樓停了一下,一對年輕爸媽牽著身穿麥當勞叔叔紅色條紋褲、上衣是充滿朝氣的天空藍,眼神靈活有光、約莫五、六歲的小男孩進來。我點點頭和這家人道早安,小男孩留意我牽著狗,用很稚嫩的聲音指著coco說:「牠好可愛。」

  我很快回應:「跟你一樣可愛!」

  男孩聽到後,睜大眼睛說:「真的嗎?」

  下一秒,電梯裡三個大人同時爆出笑聲。媽媽摸摸男孩的頭:「是啊!你不相信喔?」

  男孩點點頭,露出靦腆的笑容。同時,電梯門也開了,我輕輕跟他們道別,並在心裡祝福男孩有個愉快的一天。

  這一段生活剪影在我心中迴盪了一陣子,我也留意到自己的改變。過往抽離工作狀態後,我是個不太喜歡主動跟人攀談的人。因為與人連線,對我來說需要承擔許多情緒壓力,所以非必要,若不是學員或一起工作的同事,在人群中,我會盡量低調,避免有太多互動。

  但這些年,跟在哈克身旁,不知不覺就學到他那簡單卻充滿祝福的回應,明白了,這份真心並不是技術,而是一種對生命深深的相信。助人並不需要總是充滿憂傷氣氛的,陪伴自己或他人,只要能帶著一份真摯的態度,哪怕是平凡的一句話,放在合適的位置,就會產生撼動心靈的波瀾。

  想要感受這份強大的語言魅力嗎?現在,就趕緊把這本書帶回家吧!讓哈克的文字,一字一句舒展你的心靈筋骨。整本書是哈克為你特製的恆溫湯泉,無論你在何時何地,翻開任何一頁,你都會感受到哈克獨特的溫柔,陪伴你更懂自己,也更懂你所愛的人。

  (本文作者為啟點文化共同創辦人/諮商心理師)

推薦序

有時陪伴有時農務有時音樂──相傾相隨
方素婷


  當哈克邀請我為這本書寫推薦序時,我想都沒想以零秒的速度回應:「可是我沒有『名』耶。」

  說完當下,我與哈克同時大大聲地笑了好一會兒。然後,他很認真地說:「素婷,妳看得懂我在寫的東西。」

  其實我的懂,是懂哈克有很深的傳承心意在這本書裡,且在這些文章裡,哈克已用自己的眼睛如嚮導般引領讀者進入陪伴場景,看入風景裡的風景。如書內與不同年輕一輩助人工作者的來回對話紀錄,常常是讓我感動的地方。這些散落在各地、用心學習的年輕一輩,傳承哈克阿伯的心法,為島嶼帶來的溫度呀,一想到這些畫面就有很多暖意與微微笑。

  幾年前,哈克移居東部荷鋤為農;至今,日常餐桌食材已有近半產出於自家土地,自給自足且有餘與親友分享。今年看他與收成的一顆重達六點五公斤的大山藥合影時,那大大的笑臉,真是好看。耕耘一方豐饒的土地,參與四海因緣匯集而來的種子在地裡變化的祕密,深深佩服他的意志力。

  「王神父的心裡,活得很飽滿,碰觸自己碰觸天地很流暢,所以,可以看山看海不看瑕疵。感覺得到天空的色彩,吹得到太平洋的風,可以閉上眼睛飽滿的感受到陽光和月光的愛。」

  想起六月初看到一張很美的照片,是哈克從皇帝豆種植區的視角看到的都蘭山。在書裡看著這段文字的我想著,會不會哈克已與帶領他走入潛意識豐富世界的恩師王輔天神父一樣,活得很飽滿,碰觸自己碰觸天地很流暢。所以,可以看山看海不看瑕疵。獨對一山寧謐,俯身謙卑叩向大地,與天地成為相倚相識的關係。

  也是幾年前,他給自己一個重新學習的開始,彈吉他、詞曲創作。創作過程中,修改歌詞、反覆調動五線譜上的音符居處,無數次。日日彈奏練習哼唱扎實打底。如今,自彈自唱一首首為故事寫下的創作曲,做為工作坊的結束與開始,已是哈克獨特的風格。

  這本書一篇一篇文稿產出自都蘭山下的土地上、回老家路過的高速公路服務區、外地工作短暫停駐的飯店、咖啡館……五十三歲的哈克,一路回望陪伴過的故事,寫下三十年陪伴心法祕訣。閱讀時,我常常停在某些段落,由心升起很大的好奇,想知道大大撼動著我的解構視野,哈克那很底層對人的相信、敬意與慈愛是怎麼來的?像是……

  「高高的牆,裡面啊,總是藏著一顆柔軟的心。」
  「我猜他應該是在跳舞吧~帶著祝福的命名。」
  「當陪伴者擁有了相信,於是才有跟上的力量可以陪伴需要的人。」
  「越有良心的孩子,越是想扛起自己生命責任的孩子,就越容易討厭自己。」

  秋分後,心裡惦記要幫植栽補新土、施肥。

  「不能狂妄的以為你準備的這個有機土很好,就要占據它的世界。這個準備好的外來的有機土,倒到田地裡,倒下去只是薄薄的一層粉而已,連化妝的粉都不夠。」

  寒露之日,看著院落一角、年初買來剩餘半麻袋的黑芝麻渣,心裡浮上書裡這段文字,想像半麻袋的黑芝麻渣灑到大片田地上、似微塵與田土不成比例的畫面。

  「這裡再來一個深呼吸~吸收的關鍵,不是匆匆的讀過去,而是,深呼吸之後的往身體裡面沉入」。

  深呼吸,見到自己的渺小,在生命之前我們真的只能謙卑。

  沒有要讓讀者只看到近三十年的火候。陪伴心理學,哈克在書中細緻引導,讓讀者很有身體感地接收,「帶著感受的學習」出入書間。於是回到現世若被某些景象襲上心頭,在轉角處安靜的用樸實無華的鐵桶,烘烤新鮮蕃薯的哈克阿伯,想傳遞的陪伴火候經驗自然而然的就來到讀者如你我的心裡成為火種。

  最後給所有看到這本書的朋友一個很重要的提醒,當你準備進入Part 3「潛意識工作真是太好玩了」,不要邊喝水邊看,有濃情有搞笑讓人哭笑很流動的哈克,在這裡。

  (本文作者為諮詢專線志工/努力懂自己的人)

推薦序

共享同一股力量
黃錦敦


  哈克將陪伴的能量以詩意文字、好聽故事,如神燈精靈般鎖存於書中。當你拿起這本書,摩擦三下,我想喚醒的不只是這本書的陪伴能量,也將喚醒你自身本就擁有的溫柔金黃光亮。

  ***

  幾年前,生命有股轉換能量來到,但要轉去哪裡卻又摸不著頭緒,也因此,那段時間身心特別容易感到艱難。為了這緣故,那幾年我在海邊長租了一個房間,在幾個難以入眠的夜晚,都是那一陣一陣的海浪陪我安定下來,找回呼吸。

  讀哈克這本書,常想起那一陣陣的海浪。

  你曾在艱難的時候,有人如一陣一陣的浪,不曾退去地陪你到天明嗎?或者,你在別人艱難的時候,也想用這姿態安穩地陪在一旁?對我來說,這本書沒有太多的技法與系統理論,但滿滿的都在說著關於那一陣陣海浪的種種。我讀了很有感,我就來說說我的這些感動。

  容器

  想著心理治療,我心裡會浮現一個畫面:當事人走進諮商室,把心裡的那些千言萬語卻常又說不清的種種慢慢倒出來,讓兩個人可以一起看著這倒出來的心事,慢慢沉澱,逐步梳理,等到好像多看見些什麼的時候,當事人才能伸手到這心事裡,把自己想要的取回來。這過程,「如何讓人把心事倒出來」或「倒出來後如何梳理沉澱轉化」正是許多心理治療教導時極其關注的地方。但卻少有心理治療的書籍,好好地談關於「裝載倒出來的心事的這個空間」的種種細節。見著哈克在書中好好談這部分,用情感談,用好聽的故事談,我對他不禁升起了一種謝意。謝謝他願意用文字把這些留下來。

  喜歡自己

  這陣子我最常讀這本書稿的地方,是家裡院子大葉欖仁樹下的一座木製平臺,我常閱讀到一半時,就跑到一旁的菜園裡,蹲下來看起韭菜花、小黃瓜。哈克書中說起了蘭嶼芋頭,我就想起自己也有美麗的白色韭菜花朵。我想這是哈克的神奇魔力,不論是我們相識多年的互動經驗,或是閱讀此書的許多片刻,聽著哈克說著美好的當下,看見的不只是他口中的美好,也常自然回頭開始看見自己的。

  在心理治療裡,讓人把眼神看著問題或看向自己,是兩種方向,兩種目標。在書中,哈克總是帶著我們把觀看問題的眼神更延伸一點,讓人在這過程中看向自己,這是我在本書一再感受到且十分喜愛的。我想,「讓人真心的可以喜歡自己」是哈克的心腸裡,讓我最動容的地方。

  視角

  四十七歲那一年,哈克跑去學吉他,開始寫自己的歌,我則跑去學衝浪。我們都想多認識另一個讓身心更快樂的世界。

  寫歌與衝浪,多麼不同,但這兩者如果也都拿來看人與困境之間的關係,卻可以看出另一番滋味。

  生命有艱難,如果能把這其中的種種譜成歌,開始唱,那艱難好像就會被我們唱出另一種質地。歌讓我們記得:在艱難之中,人還是有旋律的。

  生命有艱難,像是一道又一道的浪,帶著力度朝我們而來,學習衝浪其實是學習與浪合作,讓我們能在這迎面而來的力量中,滑出一道屬於自己的軌跡。

  歌唱與衝浪,說著人們面對困境時兩種可能的視角,這兩者都解構了對問題的單一看法,也都讓我感受到一種生命之美,這是在二十歲剛學習心理治療的我未能想像的視角。

  在這本書裡,哈克帶著讀者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距離、不同的方向、不同的溫度,一次次重新回看所謂的問題、所謂的困難,有的如歌唱,有的如衝浪,有的如攝影,有的如種植……我想,這本書可以為許多想多理解心理治療的人帶來許多驚喜。

  某種程度來說,我和哈克是不同取向的陪伴者。哈克是潛意識工作者,我則專注在敘事治療。但讀這本書時,我常邊讀邊點頭,包括「接觸情感」「陪他找到屬於他的療癒方式」「帶著祝福的命名」「土要自己翻過」「將眼前的人當成是一部文學作品」……甚至點頭的次數會多到有種「我們根本是同一個學派」的錯覺。不過仔細想想,這也不算錯覺,我們的用語、技術手法或許有些地方不同,但看著家裡院子牆角的薔薇和大門右手邊的黃鐘花時,會知道雖然它們的美麗看起來不同,但養分卻來自同一塊土地,同一片陽光。不同取向的「名稱」不該成為藩籬,讓我們無法相認彼此都享用的同一股力量。我想,不管你的學派或取向是什麼,只要你想工作的對象是人,而非只有問題(解決),那麼這本書,很值得你拿在手中。

  ***

  東北季風來了,所有的樹震動著葉子唱起了歌,莎莎莎莎地環繞身邊,感受著斜照臉上的金黃光線,秋天的溫柔就這樣繞進了心頭。

  序文先書寫至此,還有幾篇文章,我想好好再讀一回。

  (本文作者為敘事治療取向訓練講師與督導/作家)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发现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克制,这在我阅读大量同类题材作品中是比较少见的。作者似乎非常懂得“少即是多”的哲学,没有过多的说教和空泛的口号,而是采用了大量的隐喻和情景再现的方式来引导读者思考。我记得其中有一章描述了“等待”的状态,那段文字的节奏把握得非常到位,开篇缓慢,如同深呼吸,中间略微加快,表达了内心的焦躁,最后又回归到一种近乎禅定的平静。这种叙事上的张弛有度,使得阅读过程本身就成了一种情绪的调节练习。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情绪时所展现出的专业度和人文关怀,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要积极”,而是细致地剖析了“为什么会消极”,以及在这个过程中身体和心智是如何相互作用的。这种深入肌理的剖析,远比浮于表面的鼓励要来得扎实和持久,让人读完后,不是得到了一时的兴奋,而是多了一份理解和自我接纳的底气。

评分

我是一个对阅读体验要求较高的人,尤其注重文字的韵律感和节奏感。这本书在处理长难句时,展现出一种令人愉悦的文学功底。它的句子结构多变,有时是短促有力的陈述句,如同警钟般敲醒沉睡的意识;有时则是绵长而富有层次感的复合句,如同溪流般缓缓引导思绪深入。这种富有张力的语言运用,使得即便是讨论一些相对沉重或枯燥的心理学概念时,阅读过程也始终保持着一种流畅的愉悦感,完全没有那种“为了学习而阅读”的疲惫感。特别是作者在进行总结和升华的部分,他的用词选择极其精准,每一个动词和形容词都像是经过千锤百炼一般,恰到好处地承载了作者想要传递的复杂情感重量,让人在合上书页之后,依然能在脑海中回荡起那种独特的语调和意境,这对于一本电子书来说,是相当难得的品质。

评分

从结构上看,这本书的编排逻辑严密而又富有弹性,它不像一本标准的教科书那样死板,更像是一张精心绘制的心理地图。章节之间的过渡非常自然,即使我偶尔跳着阅读某些部分,也不会感到逻辑上的断裂。我注意到作者巧妙地将理论知识融入到了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叙述之中,这些案例的选择非常具有代表性,几乎涵盖了现代人生活中的各种“卡点”——职业倦怠、亲密关系中的沟通障碍、自我价值感的缺失等等。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作者似乎非常注重读者的“动手能力”的培养,在每个主题探讨的末尾,总会布置一些需要读者亲自去实践和反馈的小练习,这些练习的设计非常巧妙,并非是那种敷衍了事的问答,而是需要你真正走出去,去观察、去感受、去调整自己的行为模式。这让整本书从纯粹的“输入”变成了有效的“互动”,极大地提升了学习的效率和代入感。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那种宁静而又充满力量的蓝色调,仿佛一下子就能将我的思绪拉入一个平和的港湾。我一直对手绘插画情有独钟,而这本书的插图风格正是那种温暖的、不加修饰的写实,每一笔都透露着创作者对细节的专注和对情感的细腻捕捉。它不像市面上很多心灵鸡汤那样追求华丽辞藻的堆砌,而是用最朴实的画面讲述着最深刻的道理。初翻阅时,我特别留意了扉页的设计,那种留白的处理方式非常大气,让人在翻开正文之前,就已经有了一种仪式感,仿佛即将要进行一场内心的对话。整体装帧的质感也很棒,电子书的排版清晰流畅,即使在不同设备上阅读,字体的清晰度和间距的舒适度都保持得很好,这对于长时间阅读来说至关重要,能极大地减轻视觉疲劳。这本书的视觉呈现无疑是成功的,它成功地营造了一种邀请你深入探索的氛围,让人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文字部分会如何与这些精美的图像交织融合,共同构建出一个完整的精神世界。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的“真实性”和“落地性”,它完全避免了将心理学理论抽象化、高高在上地展示出来,而是将其“翻译”成了日常生活的语言。我试着将书中的某个观点应用到我最近处理的一个人际冲突中,结果非常显著。那个观点其实很简单,涉及到“区分事实与解读”,但作者是通过描述一个非常生活化的场景——比如早晨出门时伴侣的某个不经意的眼神——来阐述这个概念的。正是这种将宏大理论建立在微小瞬间上的叙事手法,使得那些原本觉得晦涩难懂的心理学名词,瞬间变得清晰易懂,而且立刻就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对应的应用场景。它不是那种读完一遍就束之高阁的书,我感觉它更像是一本工具书,每当我遇到类似的情绪困扰时,我都会不自觉地翻回到相应的章节,重新咀嚼那些文字,每次都会有新的领悟,这种持久的价值远超出了我对一本电子书的预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