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探抗戰史(三冊全集套書) (電子書)

重探抗戰史(三冊全集套書)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郭岱君
图书标签:
  • 抗战史
  • 中日战争
  • 历史
  • 军事史
  • 战争
  • 中国近代史
  • 电子书
  • 史学
  • 研究
  • 全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 耗時近10年的近代史巨作 ★
重探關鍵歷史,一場史無前例、改變百年世界走向的戰爭。
在烽火中看民族國家的建構,思索人與戰爭的關係。
是顛覆、是還原,也是重新評價歷史。
 
  中國、日本、美國,以及所有參與這場戰爭的政府和人民,在慘重的損傷中得到了什麼經驗與教訓?我們如何避免再犯相同的錯誤?這場戰爭與現在的我們有什麼關聯?80多年過去了,許多問題仍待解答。──〈寫在前面.不容青史盡成灰〉/郭岱君
 
  《重探抗戰史》是美國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Hoover Institution)與中國與亞太研究學會(CAPRS)的跨國研究項目,廣召台、美、中、日四地學者,以國際視野、最新史料、多元角度,探討近代史轉捩點,影響中國、台灣、日本、歐美深遠的中日戰爭。
  
  ▍青史並未成灰:新史料、新觀點,重探中日戰爭
  《重探抗戰史》力圖融合跨國視角、檔案,顛覆既有研究與史觀,客觀公正地探討歷史的真形貌,回答關鍵但始終撲朔迷離的問題。包括:日本何以侵華、為何落敗?貧窮落後的中國為何能獲得最終勝利?南京大屠殺不為人知的真相;蔣介石對侵略者「以德報怨」的原因;國民黨和國民政府為何贏了戰爭卻輸了政權?以及若無「兩顆原子彈」,這場戰爭是否會有不同結局?
 
  第一卷論述1931至1938年,中日戰爭開始到武漢會戰時期,日本軍國主義興起的由來;九一八事件、一二八淞滬戰役的過程與真相;抗戰大戰略如何形成;國民政府如何使日軍落入持久戰的陷阱,並深究七七盧溝橋事變的本質、八一三淞滬大戰的重大意義,並指出中日戰爭帶來的並非分裂,而是中國走向真正統一、建構民族國家的重要階段。
 
  第二卷論述1939至1945年,抗戰進入相持階段並與世界大戰合流,歐亞戰局也牽動中國戰場,並探討始終真相未明的關鍵問題。包括:日本為何甘冒天下大不韙,在深陷中國戰場且軍力吃緊的情況下發動太平洋戰爭?日軍為何始終未能攻進重慶、為何不直攻四川速戰速決?尤其重要的是攸關抗戰成敗、直接影響戰後國共命運的「一號作戰」(豫湘桂戰役),日本為何要傾盡國力發動這項跨廣大幅員、死傷慘重的計畫,企圖打通中國大陸、直通南亞?
 
  第三卷集中探索被真假資料與流言環繞的事件與發展,揭開東京與重慶之間,其實在抗戰期間從未中斷過的祕密和議內容,並大膽討論汪精衛與汪政權建立的種種祕辛,以及它如何運作、真的是個壞政權嗎?中國究竟為何有那麼多偽政權?他們彼此間的關係是如何,又怎麼互動?同時解析由於政治因素始終未能明辨的國共關係,如:中共為何能在抗戰中坐大?國共敵後關係真相為何?還有,蔣介石戰後對日「以德報怨」的策略,並爬梳他未能收復東北的原因。最後將眼光投往國際,論析戰時中蘇、中英、中美關係中一些不為人知的事實,如何使美國拋棄國民政府?而國民政府又如何在這樣的命運中贏了抗戰卻輸掉了政權?
  
  ▍重探歷史,是為了映照未來
  釐清、重構、重新審視歷史、思索人類長時段積累的結果,不只是史家不分國界、無論時代,以丹心照汗青的精神與追求,更是思索、構築未來時的重要參照。希望中國、日本、美國,以及所有參與這場戰爭的政府和人民,能夠藉此鑑往知來。
探寻时代洪流中的个体与国家:《风云际会:民国风云录》 一、本书概述 《风云际会:民国风云录》是一部深入剖析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转型与动荡的宏大历史叙事。本书聚焦于从清末剧变至新中国建立前后这段风云激荡的岁月,旨在通过对政治、军事、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的细致梳理,展现一个旧世界瓦解、新世界艰难孕育的过程。全书不偏执于某一单一叙事,而是力图还原历史的复杂性与多维度,探究塑造了今日中国的关键性力量与选择。 本书的叙事视角兼顾宏观战略与微观个体命运,力求在国家兴亡的大背景下,捕捉到那些决定历史走向的关键人物的心路历程与群体心态的演变。我们相信,理解民国,是理解现代中国的必经之路。 二、核心议题与章节结构 本书共分为上下两卷,共计八个主要部分,分别侧重于不同的历史阶段和主题: 上卷:旧秩序的崩溃与新势力的崛起(约 1895 年 - 1927 年) 第一部分:帝制的黄昏与思潮的涌动(1895-1911) 本部分将详细考察清末“新政”的复杂性与局限性,分析自强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等一系列事件对中国社会肌体的冲击。重点探讨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改良派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在救国道路上的理论分野与实践斗争。特别关注留学潮如何成为新思想传入的温床,以及传统士绅阶层在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时的心态转变。 重点案例分析: 湘学堂的兴衰与地方精英对中央集权的消解作用。 文化侧写: 从“中体西用”到彻底反思传统文化的思想断裂。 第二部分:共和的初试与军阀的阴影(1912-1916) 辛亥革命的胜利如何被“二次革命”的挫折所覆盖?本章将深入研究中华民国建立初期的政治权力结构,分析袁世凯的崛起与倒台,以及由此带来的中央权威的真空化。我们将关注宋教仁遇刺事件的深层政治意涵,以及民主宪政理念在缺乏坚实社会基础下的脆弱性。 政治博弈: 同盟会内部的路线分歧与地方势力的抬头。 社会影响: 城市工商业阶层对早期共和的期望与幻灭。 第三部分:新文化运动与思想的觉醒(1915-1920) 本部分聚焦于以《新青年》为代表的文化启蒙运动。探讨“德先生”与“赛先生”如何挑战儒家伦理的核心地位。我们着重分析白话文的推广在打破知识壁垒、塑造国民认同中的革命性作用。同时,也将审视这场运动中存在的精英主义倾向及其对底层社会认知的局限性。 思想交锋: 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与“全盘西化”思潮的辩论。 文学转向: 新文学的诞生及其对个体情感表达的解放。 第四部分:从五四到北伐的酝酿(1919-1927) 五四运动如何从一场学生请愿演变为一场全民参与的民族主义浪潮?本章将梳理这一时期国内政治力量的重新组合,包括国民党改组、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背景与早期发展。重点剖析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动因、过程及其内生的矛盾,以及最终破裂的必然性。 外交困境: 巴黎和会对外政策的失败如何激化了国内矛盾。 军事力量: 孙中山在黄埔建军中的战略布局与军事思想。 --- 下卷:统一、分裂与民族的抉择(约 1927 年 - 1949 年) 第五部分:国民政府的建设与地方割据的残局(1927-1937)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面临的“内忧外患”:如何建立一个有效率的中央集权体系?本部分详述了国民政府在经济改革(如法币改革、路政建设)、教育普及以及政治整合方面的努力与遭遇的阻力。同时,深入分析了南方新旧军阀(如桂系、滇系)的长期存在对统一进程的制约。 经济侧写: 租界金融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对比。 社会治理: 新生活运动的推广及其在不同地域的接受程度。 第六部分:抗日战争的洗礼(1937-1945) 本书用大量篇幅聚焦于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与持续。我们将超越简单的战役罗列,关注战争对中国社会结构的重塑。分析国共两党在抗战中的战略差异、互相牵制与在民族存亡关头达成的有限合作。重点探讨大后方知识分子和民众的坚韧,以及战争对传统地域文化和经济中心的毁灭性打击。 战略抉择: 从淞沪会战到重庆谈判的复杂心理战。 后方生活: 战争时期西南联大等教育机构的坚守与学术传承。 第七部分:战后政治的再陷泥潭(1945-1948) 抗战胜利后的“和平之梦”如何迅速破灭?本章分析了战后接收中的混乱、经济的恶性通货膨胀以及美国调停的失败。深入剖析国共双方在政治谈判中的核心诉求与根本性矛盾,揭示内战爆发的不可逆转性。 民心转向: 战后收复区民众对接收官员的失望与社会秩序的重构。 舆论战场: 知识分子在“民主与独裁”选择中的艰难立场。 第八部分:历史的终结与新纪元的开启(1948-1949 及后续影响) 本书的收尾部分将侧重于决定性的军事转折点,分析解放战争的最后阶段。除了军事态势的演变,更关注在权力更迭过程中,各阶层人士(包括旧官僚、工商界精英、知识分子)对新政权的观望、选择与适应。最后,本书将简要回顾这一历史周期结束对中国未来发展路径的深远影响。 政权更迭: 关键城市和平或武力解放前后的社会面貌。 遗产继承: 民国时期在法律、制度和文化上留给后世的复杂遗产。 三、本书特色 1. 跨学科视野: 本书不仅关注高层政治角力,更融合了社会史、经济史和文化史的最新研究成果,力求提供一个立体、丰满的民国图景。 2. 史料的细致考辨: 叙事建立在对大量一手档案、回忆录和地方志的深入研读之上,注重考证细节的真实性,避免空泛的道德评判。 3. 聚焦转型期的悖论: 强调民国时期“现代化”的内在矛盾——在追求国家富强与民族独立的同时,如何处理传统与现代、精英与大众之间的巨大鸿沟。 《风云际会:民国风云录》旨在提供一个理解现代中国如何“站起来”的深厚历史背景,对任何希望透彻了解二十世纪中国命运的人士,都将是一部不可或缺的案头之作。

著者信息

編者簡介
 
郭岱君(Tai-chun Kuo)
 
  美國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研究員。曾任史丹佛大學東亞研究所、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客座教授,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副教授,中華民國總統府新聞秘書、英文秘書、第一局副局長、行政院新聞局駐波士頓辦事處主任等職。專長為政治經濟發展、中國經濟發展、近現代中國歷史檔案研究等。
 
  2003年起參與胡佛研究所檔案館「近代中國檔案及特藏資料保存與研究」專案,此項收藏包括國民黨檔案、《蔣介石日記》、《蔣經國日記》、宋子文檔案、孔祥熙檔案等,學術界公認是中國大陸和台灣地區之外,全球收藏近代中國檔案資料最豐富的史料中心。
 
共同作者簡介
 
  【第一卷】
  加藤陽子(Yoko Kato):東京大學人文社會系研究科教授
  肖如平:浙江大學中國近現代史研究所所長、蔣介石與近代中國研究中心副主任
  岩谷將(Nobu Iwatani):日本北海道大學公共政策大學院副院長
  周珞:獨立軍事史研究者
  洪小夏:上海師範大學哲學與法政學院教授
  原剛(Hara Takeshi):日本防衛廳防衛研究所調查員
  深町英夫(Hideo Fukamachi):日本中央大學經濟學部教授 
  郭岱君: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院研究員
  張世瑛:中華民國國史館纂修
  張玉萍:東京大學總合文化研究科講師
  傅應川:中華軍史學會副理事長、中華民國國防部史政編譯局局長
  蘇聖雄: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 
  Kanou Seikichi:中日文翻譯 
 
  【第二卷】
  小谷賢(Ken Kotani):日本大學危機管理學部教授
  岩谷將(Nobu Iwatani):日本北海道大學公共政策大學院副院長
  洪小夏:上海師範大學哲學與法政學院教授
  原剛(Hara Takeshi):日本防衛廳防衛研究所圖書館調查員
  張世瑛:中華民國國史館纂修
  郭岱君: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研究員
  傅應川:中華軍史學會副理事長
  黃勇:四川廣播電視大學教師
  蘇聖雄: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
  Kanou Seikichi:中日文翻譯
  
  【第三卷】
  肖如平:浙江大學中國近現代史研究所所長、蔣介石與近代中國研究中心副主任
  岩谷將(Nobu Iwatani):日本北海道大學公共政策大學院副院長
  林孝庭: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研究員、東亞館藏部主任
  洪小夏:上海師範大學哲學與法政學院教授
  張世瑛:中華民國國史館纂修
  郭岱君: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研究員
  陳立文:中國文化大學歷史系教授、圖書館館長
  鹿錫俊:日本大東文化大學國際關係學部教授、國際文化學科主任
  黃自進: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嵯峨隆(Takashi Saga):日本靜岡大學國際關係學部榮譽教授
  楊天石: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
  潘 敏:同濟大學政治與國際關係學院教授
  蘇聖雄: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
  Kanou Seikichi:中日文翻譯

图书目录

【第一卷】
不容青史盡成灰─寫在前面/郭岱君
第一編 中日戰爭的起源
第一章 日本軍國主義的興起/加藤陽子
第二章 日本走向九一八/加藤陽子
第三章 國民政府隱忍備戰/傅應川、張玉萍
第二編 大戰略形成
第四章 一二八淞滬抗戰/肖如平、洪小夏
第五章 抗戰大戰略的形成/傅應川、郭岱君
第六章 綏遠抗戰與西安事變/肖如平、郭岱君
第三編 大戰初起
第七章 重探七七盧溝橋事變/岩谷將、郭岱君
第八章 重探八一三淞滬會戰/傅應川、岩谷將、洪小夏
第九章 重探南京保衛戰/洪小夏、傅應川、原剛 
第四編 走向持久戰
第十章 重探徐州會戰/傅應川、洪小夏
第十一章 重探武漢會戰/傅應川、洪小夏 
 
【第二卷】
前言
第五編 持久戰的實踐與頓挫
第一章 中日戰略調整及其實踐/岩谷將、傅應川、洪小夏
第二章  三陽一線之戰:以戰為守的消耗戰/傅應川、蘇聖雄、洪小夏、黃勇 
第三章 重探1939 年冬季大攻勢與桂南會戰/蘇聖雄 
第六編 太平洋戰爭的爆發及中國戰場
第四章 太平洋戰爭:日本死中求存的絕境策略/小谷賢、郭岱君
第五章 重探中國遠征軍及兩次滇緬作戰/張世瑛、蘇聖雄 
第六章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的中國戰場/傅應川、黃勇、蘇聖雄 
第七編 阻止日軍最後攻勢
第七章 日軍為何始終未攻進重慶?/郭岱君、岩谷將 
第八章 重探豫湘桂大會戰/一號作戰/傅應川、原剛 
第九章 國軍最後的反攻作戰/張世瑛、蘇聖雄 
 
【第三卷】
前言
第八編 和戰問題及各地的偽政權
第一章重探汪精衛及汪政權/郭岱君、岩谷將、嵯峨隆
第二章重探戰時中日和議問題/楊天石、岩谷將、郭岱君
第三章重探抗戰時期的偽政權/潘敏
第九編 敵後作戰
第四章國軍敵後作戰之謎/洪小夏、張世瑛
第五章揭密中共的敵後作戰/洪小夏、張世瑛
第六章 敵後國共關係/洪小夏
第十編 抗戰勝利與戰後中國
第七章 戰後中國的命運/黃自進
第八章 重探戰時對外關係/肖如平、林孝庭、鹿錫俊、陳立文
終章 觀察與省思/郭岱君
後記

图书序言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图书试读

導論(節錄)
 
寫在前面──不容青史盡成灰
郭岱君
 
  抗日戰爭是20世紀中華民族最重要的歷史大事、也是最珍貴的歷史資產。這場史無前例的戰爭,攸關中華民族存亡,數億中國人或死、或傷、或家破人亡,整個民族的命運因之改變,世界政局也因此而重組。
 
  這場戰爭對日本、歐美、及其他亞洲國家的影響也極為深重。日本幾乎因此而亡國,戰爭的後遺症至今猶在。許多被日軍占領的亞洲人民,對日本軍國主義仍有餘悸;而中、美、蘇、日的角力,更造成東北亞、南亞的不安。戰爭帶來的破壞和衝擊,長久反映在戰後各國及國際政經社會各方面。
 
  如此重要的世紀大事,卻因為黨派隔閡、政治考量、或史料不足,以至於現存的抗戰史多失之單薄、偏頗,許多事實真相尚待挖掘、釐清。
 
  日本為何處心積慮要侵略中國?這場戰爭是如何打起來的?日本原本只想拿下滿蒙、控制華北,卻為何陷入中國地廣人眾的泥沼之中?貧窮落後的中國如何與國力強大的日本對抗?又如何打破日本速戰速決信念、贏得最後勝利?中日之戰與二次世界大戰的關係為何?對中國有什麼影響?中國、日本、美國、以及所有參與這場戰爭的政府和人民,在慘重的損傷中得到了什麼經驗與教訓?我們如何避免再犯同樣的錯誤?這場戰爭與現在的我們有什麼關聯? 
 
  80多年過去了,許多問題仍待解答。
 
  抗戰史研究著有成績
 
  好在青史並未成灰。近年許多歷史資料逐漸公開,美國、日本、台灣、中國大陸、英國、蘇俄都有珍貴的歷史檔案問世。其中最受矚目的,當屬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院檔案館收藏並公開了蔣介石日記、蔣經國日記、國民黨黨史資料、以及許多近代中國領導人物的個人檔案(宋子文、孔祥熙、陳立夫、黃鎮球、黃杰等人的私人文件)。這些第一手資料問世,立刻激起中國研究的巨浪,迄今已有許多中外學者使用這些檔案,撰寫了數百篇研究論文、也出版了不少專書。這些著作試著還原歷史,讓世人重新認識、評價這場戰爭,有些甚至顛覆了我們熟知的抗戰史。
 
  另方面,抗戰史研究自2000年以來,逐漸受到中外學術界的關注。幾位歐美學者嘗試結合中西所長,探索抗戰史。哈佛大學的傅高義(Ezra F. Vogel)教授、劍橋大學的方德萬(Hans van de Ven)教授、牛津大學的米德(Rana Mitter)教授都曾邀請中國、美國、日本學者,共同研究這場戰爭。例如,方德萬與兩位美國軍事史權威──皮蒂(Mark R. Peattie)及敦葉(Edward J. Drea)──共同主編The Battle for China論文集,作者包括中、美、日、英學者,對這場中日之戰進行深度的探討,提出不少新的線索與觀點。
 
  隨著新資料的開放和運用,重新審視抗戰史已成中外學界的共識。
 
  這些發展令人振奮,但卻還不夠。因為這些研究成果僅在學術圈流傳,一般大眾並不清楚;而同時使用中、日、英、美、蘇檔案來探究這場中日之戰的亦不多見。
 
  蔣介石日記解開不少抗戰史的謎題
 
  胡佛研究院檔案館(Hoover Institution Archives)得天獨厚,近代中國檔案收藏豐富,尤其是民國人物個人文件的保存,可謂獨步全球。
 
  以蔣介石日記為例,自2006年開放以來,一直是胡佛檔案館最受歡迎的文件。蔣介石長期主導中國軍政,他是抗戰時期中國軍政領袖、也是中國軍隊的最高統帥,他的日記讓我們得窺其決策思維與心路歷程,許多過去撲朔迷離的事情,忽然有了理解的脈絡,猶如進入浩瀚黑暗的森林,突然一線天光,周遭頓時了然眼前,一些長期難解的疑問隨之茅塞頓開。
 
  例如,1937年盧溝橋事變明明是個偶然的意外,東京已發布「臨命400號」宣布「不擴大事態」,蔣介石也明白「(倭寇)志在華北局部而不敢擴大」。卻為何仍命中央軍四個師北上?中央軍進入華北,導致日本不安,立即增兵華北,緊張情勢頓時升高。多年來,無法合理解釋蔣介石的決策,直到他的日記公開,原來他是想趁此機會「打破何梅協定也」。
 
  透過他的日記,我們進一步了解,早在1935年《何梅協定》要求中央軍與國民黨退出河北時,蔣介石就決心不再隱忍,要與日本一戰,因為「華北乃黨國存亡之所在」,「黨部取消,中央軍隊撤退,華北實已等於滅亡,此後最多不過製造華北偽政權而已。……嗚呼,寇患至此,國既不國,人亦非人,不再決戰,復待何時?應毅然決斷,不稍顧慮,徘徊與猶豫於其間也」 。
 
  如果不是蔣日記,我們可能永遠不會知道,蔣介石派兵北上,只是擺出一個不畏戰的樣子,實際上他是要以戰求和,「示以決心,否則不能和平解決也」。
 
  而英國大使許閣森(Sir Hughe Montgomery Knatchbull-Hugessen)原已同意出面斡旋中日衝突,正因為這個「何梅協定」,使得他改變態度,婉謝主導調停,以致蔣介石期望的國際斡旋落空。
 
  像這樣的例子,不一而足……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