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身體的濕:趕走脾胃病、皮膚病、慢性病、三高病【暢銷紀念版】 (電子書)

除身體的濕:趕走脾胃病、皮膚病、慢性病、三高病【暢銷紀念版】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路志正
图书标签:
  • 中医养生
  • 脾胃调理
  • 湿气
  • 慢性病
  • 皮肤病
  • 三高
  • 健康饮食
  • 体质改善
  • 畅销书
  •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濕病四季盛行
國家首席中醫師路志正.祛濕調理的養生祕訣
6大生活指南+33種疾病調理+54個實用小方
教你三分治病七分養
 
  糖尿病、高血壓、中年發福、暈眩、水腫、便秘、濕疹、腸胃不適、呼吸不順、睡不著、腰痛,都和體濕有關。
 
  「濕」是一種呈瀰漫狀態的物質,在空氣中稱為水蒸氣或霧氣,若水分在人體滯留太多時就是一種病症,故又稱「濕邪」。
 
  中醫普遍認為,人體臟腑機能運化正常,則可平衡體內的水分,但當身體無法將水分引到正確的位置供給運用時,就代表,「體內濕氣比較重」。
 
  「風、寒、暑、濕、燥、火」這致病的六淫邪氣,最讓中醫頭痛的就是濕。濕邪形成的快,但是想要趕走它便是非常麻煩的。
 
  作者是中國研究濕氣的國醫大家,潛心研究濕病30餘年,將畢生心血集結為一般人都能簡單理解的6大生活指南+33種疾病調理+54個實用小方,教你三分治病七分養,防濕未然、祛濕調理。
 
  ▋千寒易除,一濕難去,濕氣警訊有哪些?
  【警訊一】濕在關節→換季變天容易腫脹疼痛、風濕、關節炎
  【警訊二】濕在腸胃→腸胃容易悶脹、比較沒有食慾,大便稀糊黏膩,腹瀉。
  【警訊三】濕在四肢→雙手、足部易水腫,水分代謝不佳
  【警訊四】濕在皮膚→濕疹、汗皰疹,淋巴循環阻塞
  【警訊五】濕在腦部→肩脖痠痛、頭痛、暈眩、睡不好、睡不醒
  【警訊六】濕在子宮→白帶多、異味重、生理痛嚴重
  【警訊七】濕在脾胃→體內津液代謝不通暢,積在身體裡產生痰濕,容易造成肥胖
 
  ▋你有濕病嗎?
  ✓吃藥胃疼,不吃藥頭疼
  ✓口舌易上火,口腔潰瘍
  ✓濕疹、痤瘡、足癬,皮膚病不離身
  ✓腹瀉、便祕是脾濕引起
  ✓痰多、咳嗽與肺濕有關
  ✓失眠多為中焦濕熱
  ✓喝水都長肉?其實是脾虛濕重
 
  ▋濕毒日積月累易成慢性病,日常調理關鍵在於三分治病七分養
  ◆治眩暈,升清降濁,氣機才能好。
  →濕邪阻滯了氣機的升降,清陽不能上升,那頭還能不暈嗎?
  
  ◆治胃病,身、心要雙管齊下。
  →胃脹、胃酸、沒食欲,除了依靠醫藥之外,學會放鬆、適當飲食很重要。
       
  ◆脂肪肝,治肝膽不可失脾胃。
  →肝膽上的濕熱無法短時間去除,長期服用苦寒藥物會損傷脾胃
 
  ◆膽結石,膽汁排泄通暢不沉積。
  →有沒有吃早飯、是否記得喝水,都跟膽汁的排泄是否通暢有關,想要不結石,就要想辦法疏通它。
 
  ◆高血壓,治療必須「對症下藥」。
  →高血壓的致病因有:「肝陽上亢」、「痰濕中阻」、「陰虛陽亢」等等,不同的病因要用不同的治療方式才有效。
 
  ◆冠心病,不一定就要活血化瘀。
  →中醫講求辨證施治,不能聽到病名就使用慣用方法治病,經多年研究驗證,調理脾胃能治冠心病的比率也越來越多。
 
  ◆糖尿病,提高代謝比降血糖重要。
  →身體的代謝機能出了問題,血糖就無法被吸收和消化掉,它們就會出現在尿中,並被排出體外,成為糖尿病。
 
  ◆治痛風,內服與「外治」可兼攻。
  →「痛風」發病可以分為急性期和慢性期,前者要清熱祛濕,後者要健脾益氣,使用藥物並不相同。
 
  ◆風濕病,外因與內因都有方可治。
  →治療風濕病的時候,不僅要祛除外邪,更重要的是要提高人的抵抗力,氣血充足就不怕濕邪入侵。
 
  ◆治腰痛,不是補腎就會好。
  →腰痛,並不就是腎虛,先看看到底是「腎著」腰痛、「腎虛」腰痛或「腰椎病」,才能治得好。
 
  ◆治癌症,提升體內正氣別擔憂。
  →癌症可以說是 人體內亂的結果,也就是說,在正邪抗爭的過程中,邪氣占了上風,要去邪就要扶正。
 
  ▋哪種人容易引濕上身?
  1、愛吃冰飲涼食
  2、口味重
  3、睡不夠、睡眠不好
  4、不運動
  5、喝酒
  6、經常站著或坐著
 
名人推薦
 
  王國強/中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前局長
  陳旺全/義守大學學士後中醫學系教授
  顏宏融/中國醫藥大學中醫學院院長  
好的,这是一本名为《焕发内在活力:由内而外的健康重塑指南》的图书简介,重点关注身体的整体调理、精神状态的提升以及科学的生活方式构建,完全不涉及原书中的“除濕”、“脾胃病”、“皮膚病”、“三高病”等具体内容。 --- 《焕发内在活力:由内而外的健康重塑指南》 导言:探索生命能量的源泉 在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我们常常关注身体发出的尖锐信号——那些突如其来的疲惫、难以言喻的亚健康状态,或是长期积累的慢性不适。然而,真正的健康并非仅仅是疾病的缺席,而是一种充沛、稳定且具有适应性的内在活力。 《焕发内在活力》并非一本速效的健康手册,而是一次深入的自我探索之旅。它旨在引导读者从根本上理解人体系统的复杂联动性,重新审视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日常的习惯,以及思维模式对生理状态的深远影响。本书的核心理念是:健康源于平衡,活力始于觉察。 第一部分:重塑基础——身体的建筑学 本部分将带您系统地了解身体运作的基本原理,跳出单一器官的局限,以整体观来看待人体的构造与功能。 第一章:细胞层面的对话 我们将从最微观的层面入手,探讨细胞作为生命基本单位是如何进行能量转化、信息交流和自我修复的。我们会详细解析营养物质如何被“激活”并转化为驱动身体运行的燃料,以及环境中的微小变化(如光照、温度、基础的微量元素波动)如何影响细胞膜的通透性和信号传导的效率。这一章强调的重点是:每一个微小的生物化学过程,都是维持宏观健康的关键。 第二章:消化系统的再认知 本书将“消化”的概念扩展到更广的范畴,不再局限于食物的分解吸收。我们探讨的是“信息消化”和“情绪消化”。如何高效地处理外界传入的刺激(无论是食物、信息流还是人际关系中的能量),并将其转化为支持生命的资源,而不是负担。我们将介绍一套科学的系统,帮助读者优化从“摄入”到“排出”的整个循环,确保身体的“处理中心”高效运转,减少不必要的内耗。 第三章:睡眠的黄金法则与修复机制 睡眠不仅仅是休息,它是身体进行深度维护、记忆重组和免疫系统校准的关键时期。本章将深入剖析不同睡眠阶段的生理意义,并提供基于生物钟科学的策略,帮助读者优化就寝和起床的习惯。我们将介绍如何通过调节卧室环境的光线、温度和声音频率,最大化身体在夜间的修复能力,从而在白天保持更强的认知功能和情绪稳定性。 第二部分:能量与心流——精神与生理的交汇点 现代生活最大的挑战之一是精神压力管理。本部分着重探讨思维模式、情绪波动与生理反应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并提供实用的工具来提升个体的“心流体验”与情绪韧性。 第四章:压力源的识别与转化 压力并非都是负面的。本书将区分“好压力”(eustress)与“坏压力”(distress),并教会读者识别并量化自身长期承受的压力负荷。重点在于教授一套科学的“压力弹性训练法”,它不是消除压力,而是提高身体和心理应对突发事件时的回弹速度。我们将介绍呼吸频率与自主神经系统(交感与副交感)的精确调控技巧,帮助读者在任何情境下,都能迅速将身体带回平衡状态。 第五章:专注力的科学构建 在信息碎片化的时代,深度专注力成为稀缺资源。本章提供了一套基于认知心理学的训练方法,用于系统性地提高大脑的执行功能。内容包括如何设计“无干扰工作区”、如何利用间歇性休息来优化信息处理效率,以及如何通过特定的心智练习来增强对外部干扰的免疫力。我们探索的是如何让思维变得更清晰、更有目的性。 第六章:构建积极的内在叙事 我们的自我对话深刻影响着我们的生理健康。本书提供了一套心理学框架,用于审视和重构那些限制自身潜能的消极信念系统。通过正念和自我慈悲的练习,读者将学会如何与自己的情绪和身体感受建立更具建设性的连接,从而减少因自我批判而产生的内在冲突。 第三部分:环境适应与动态平衡 健康是一个动态而非静态的过程。本部分关注如何根据身体的即时反馈,科学地调整生活习惯,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和生命周期。 第七章:运动的个性化处方 本书摒弃“一刀切”的健身模板,强调运动的“剂量”与“目的性”。我们将介绍如何根据个人的体能水平、日常活动量和恢复速度,制定出最能促进身体适应性和功能提升的运动结构。内容涵盖力量训练、心肺耐力以及柔韧性的科学配比,目标是建立一种可持续的、愉悦的运动习惯,而非追求极限的挑战。 第八章:食物作为信息传递者 我们将食物视为传递给身体细胞的“指令集”,而非单纯的卡路里。本章重点在于理解不同宏量营养素(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在调节激素水平、维持能量稳定方面的精确作用。我们提供的是一套基于科学研究的膳食结构模型,帮助读者学会聆听身体对特定食物的反应,从而优化营养摄入,以支持长期的活力和认知表现。 第九章:适应未来——长期健康蓝图的绘制 健康管理是一个马拉松,而非短跑。本章指导读者如何设定可量化、可实现的长期健康目标。我们将介绍如何利用数据追踪工具(非侵入性的日常监测)来识别趋势变化,并提供一套“年度回顾与调整”的模型,确保生活方式的调整能够伴随人生的各个阶段,实现真正的、持续的内在健康与外在展现的和谐统一。 结语:拥抱持续的演进 《焕发内在活力》的最终目标,是帮助您从被动的“疾病应对者”转变为主动的“生命设计师”。真正的健康是您对生活质量的全面掌控,是您内在系统稳定运行所散发出的自然光芒。这本书将为您提供探索和实现这一目标的坚实工具和深层见解。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路志正
 
  1939年起從事中醫臨床工作,至今懸壺濟世八十餘載。2009年獲「第一屆國醫大師」稱號,中央保健工作頒授「突出貢獻獎」與「傑出專家」,同時為全國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北京國醫名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醫藥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華人中醫界備受尊崇的雜病聖手,擅長內外合用、針藥並施、食藥配合與身心同治。上承濕病理論和臨床證治經驗,抓住濕病要害,創新性提出「北方亦多濕」論,以及「百病皆由濕作祟」主張。治療理念強調輕靈活潑,恰中病機。
 
  著有《99歲國醫大師無病到天年的養生秘訣》、《養生茶療》、《養生粥療》、《養生湯療》等著作 10 餘部。

图书目录

【第一章】濕邪入侵,現代人健康大敵。
1. 90%以上的人,曾因濕邪致病。

現代人常見的睡不醒、疲乏、身體沉重、 頭痛、眩暈、失眠、高脂血症、冠心病、中暑、痛風、腹瀉等,都可能是「濕邪」作怪。
◎ 濕氣有內外之別,太過就成邪了。
*健康檢測站—多濕、多燥
◎ 氣候變天了,關節可別變天。
◎ 濕邪與外邪勾結,病症多變難治。

2. 濕邪入侵沒?看身體訊號就知道。
想判斷體內是否濕氣過重,從舌頭、四肢所呈現的現象就可知道。
◎ 伸伸舌頭,濕氣多少一看便知。
◎ 4個肢體信號,暴露濕氣過重。

3. 北方也多濕,千萬別輕忽。
別以為只有南方多濕,其實北方也有五種濕氣入侵的原因,不可不防。
一、飲酒習慣導致體內濕熱
*飲酒防濕小妙招
二、冷飲解暑反致濕氣不出
三、高油高脂高糖就積濕
四、運動少濕氣排不出
五、精神緊張增加代謝負荷

4. 濕邪體質,胖瘦有關係。
太胖,不一定是營養吸收好;太瘦,也不一定是吃太少;問題很可能就是出在「脾」身上。
*養陰清熱小妙招

【第二章】調好肺、脾、腎,濕邪就無路可進。
1. 築好脾這個「水堤」,濕氣不氾濫。

脾具有運化水濕的功能,要維護它的健康,就不能讓它太操勞,另外,也可以利用「吞津法」來養脾補腎。
◎ 脾運化水濕的兩大輸送功能
◎ 那麼,該如何保養我們的脾呢?
*吞津法

2.「中年發福」,脾胃弱惹的禍。
「發福」不是福,倒是健康拉了警報,脾胃弱跟牙齒、消化酶以及腸胃蠕動力有關係。
◎脾胃功能減弱 三 大原因:
一、牙齒的咀嚼能力減弱
二、消化酶的減少
三、胃腸蠕動力不足
*健康檢測站:脾虛
◎ 山楂化食散––強化胃腸蠕動
*山楂化食散的作法
◎ 三蒸大棗––健脾又養血
*三蒸大棗的作法

3. 氣機上順下暢,脾胃不壅塞。
人體氣機的運行有自己的規律,有升有降,不能錯亂。脾胃的升清降濁尤為重要,它們是人體氣機升降的樞紐。
◎ 脾胃是人體氣機中軸
◎ 經常摩摩腹––氣機調和胃腸好
*摩腹法

4. 肺好,水道運行才暢通
肺為水之上源,若水分充足,五臟六腑都能受其恩澤;若是它的宣發肅降功能失調,病就來了。
◎ 肺嬌易傷,怕寒怕冷。
◎ 消寒祛涼, 喝碗蔥白生薑湯
*蔥白生薑湯作法

5. 腎陽充足,水濕才能動起來
水液在人體的輸送和排泄,主要就是依靠「腎陽」的推動。腎功  能好,將體內的水代謝出去,反之,體內就會充滿水濕。
◎ 金匱腎氣丸–– 補腎陽的代表方
◎ 冬天一碗羊肉湯,溫補腎陽。
*當歸生薑羊肉湯的作法

【第三章】八個家庭祛濕方,讓您輕鬆得健康。
1. 薏苡仁,除濕、健脾、補肺妙用多

「薏苡仁」利濕的作用是剝絲抽繭式的,會緩慢地將你身體裡的濕邪一點點滲利下來。
◎ 薏苡仁妙用多,生、炒各不同。
*黃芪薏米飲的作法

2. 赤小豆,利水、消腫、可食療
赤小豆氣味甘酸平,入心、小腸經,性善下行,能通利水道,使 濕熱下泄。
◎「赤小豆」非紅豆,藥用歷史久。
*赤小豆粥的作法

3. 醋泡生薑,能解打嗝、不消化。
生薑溫胃,醋能活血,搭配季節、時間食用,健胃消化好。
◎ 吃薑有學問,早吃晚吃差很大。
*醋泡生薑的作法

4. 冬瓜,消暑濕、治水腫、老少宜。
不管是炒食、 生醃、鹹食,冬瓜作法花樣多,冬瓜子還能補腎呢!
*荷葉煲冬瓜的作法
◎ 或炒或醃或鹹食,從皮到籽各有千秋。

5. 參苓白術散,養氣育神藥力久。
此藥平和,適合脾胃虛弱者服用,久服還能養生美容又保健。
*參苓白術散組方
◎ 小劑量、棗水送服更有效
*參苓白術丸服用法
◎ 腫瘤患者放化療副作用能改善
*扁豆蓮子薏苡仁粥的作法

6. 夏季去濕,荷葉綠豆、三仁粥都好用。
夏天養脾胃去濕熱,冬瓜、薏苡仁、赤小豆、綠豆、白扁豆、蔻仁等,都是養生好食材。
◎ 長夏伏天,是養脾胃、 祛濕邪的時節。
◎ 荷葉綠豆飲,解暑又醒脾。
*荷葉綠豆飲的作法
◎ 雨水多的日子,要喝三仁粥。
*三仁湯組方
*三仁粥的作法

7. 藿香正氣散,祛除濕邪千年良方。
這味源自宋朝的藥方,主要由廣藿香、蒼術、蘇葉、白術等十味藥組成。
◎ 藿香正氣散,專治寒濕感冒。
◎ 「正氣水」、「軟膠囊」,該用哪味?

8. 艾葉,除寒濕的「純陽之品」。
艾蒿有祛寒、除濕、通經絡的 作用,而它的葉子就是艾葉,有溫經散寒的功效。
◎ 泡腳除濕,還可溫經絡。
*艾葉浴足方
◎ 艾灸驅寒邪,也可治急症。

【第四章】九大常見疾病,自我調治法。
1. 吃藥胃疼,不吃藥頭疼。

中醫認為腦為元神之府,依靠清陽之精氣的滋養,才能使頭腦思維敏捷,神志正常,
◎ 痰濕、痰濁,各有病因。
*三仁茶服用法
◎ 每天梳梳頭,健腦又提神。

2. 熄滅嘴唇、舌頭上的「火山」
「口腔潰瘍」與脾胃相關,除了控制飲食,也要清利濕熱。
◎ 半夏瀉心湯,清利濕熱養脾胃。
◎ 粗茶淡飯,神清氣爽最養生。
◎ 涼拌馬齒莧,食療小偏方。
*涼拌馬齒莧的作法

3. 皮膚病,其實是身體在排濕。
常見濕疹、痤瘡和足癬,大多與體內濕熱過重有關,治病要從根源處著手。
◎ 濕疹急性發作,可用蘆薈止癢。
*蘆薈止癢方
◎ 去「痘」養顏,內外齊下。
◎ 預防痤瘡,日常生活開始。
◎ 治足癬,請用蛇床子劑洗腳。
*痱子粉輔助療法:
*蛇床子劑

4. 腹瀉,脾濕止瀉要平和。
濕在「脾」和濕在「胃」的外在表現是不一樣的,腹瀉、 便秘等,多是濕邪在脾引起的。
*健康檢測站––濕在脾、濕在胃
◎ 茯苓 + 白術,健脾止瀉。
*茯苓白術茶的服用法
◎ 益脾餅,為孩子健壯脾胃。
*益脾餅的作法

5. 清除便祕,是「乾」是「濕」搞清楚。
別以為上火才會便秘,濕邪一樣會引起便秘,看看大便是否黏膩細軟,便知道體內是否太濕了。
◎ 治好慈禧便秘的「萊菔子」
*萊菔散的服用法
◎ 老年便祕,三個特效食療方。
*麻仁蘇子粥
*芝麻蜂蜜飲
*草決明茶

6. 痰多、咳嗽,肺與大腸相表裏。
肺除了呼吸作用,還有往下降氣的作用。大腸得氣後才能正常運轉,若肺氣不宣,就會影響到大便的排泄。
◎ 三子養親湯,老人保健祛痰飲。
*三子養親湯的服用法
◎ 二子二仁湯,理氣又化痰。
*二子二仁湯的服用法
◎ 陳皮薏仁飲,止嗽助消化。
*陳皮薏仁飲的服用法
*關於「痰」的名詞演繹

7. 失眠,找對病機不吃藥也可以。
失眠的病因,有的是中焦濕熱,有的是肝胃失和,有的是心腎不交,心情、飲食與作息都與它息息相關。
◎ 喝酒、生活不規律,易傷脾胃。
◎ 濕阻中焦,茯苓大棗可安眠。
*茯苓大棗粥的作法

8. 肥胖?其實是脾虛濕重。
許多人變胖,不是營養過剩,甚至吃的比瘦人還少,「喝口涼  水都長肉」時,不妨吃點化痰化濕的食物。
◎ 胃口好,不代表脾的運化好。
◎ 自體「減肥」,五穴位讓你瘦下來。
*尋找穴位隨身量
◎ 掌握三原則,體重就能不反彈。

9. 婦科疾病,「帶脈」健康很重要。
按摩「帶脈穴」或者艾灸,有調經止帶的作用。很多腰腹肥大者,都與帶脈功能下降有關係。
◎ 月經與帶下,是女性獨有排毒通道。
◎ 解鬱、少冷飲,身心都健康。

【第五章】三分治病七分養, 慢性病調理法。
1. 治眩暈,「升清降濁」氣機才能好。
若是濕邪阻滯了氣機的升降, 清陽不能上升,那頭還能不暈嗎?
◎ 濕困三焦,就用三仁湯吧﹗
◎ 血壓太低,就喝生脈飲。
◎ 血壓高者,菊花枸杞降火氣。
*菊花枸杞茶的飲用法

2. 治胃病,身、心要雙管齊下。
胃脹、胃酸、沒食欲,除了依靠醫藥之外,學會放鬆、適當飲食很重要。
◎ 清熱化濕,治本不能急。
*胃潰瘍散劑的服用法
◎ 胃病不難治,飲食習慣為首要。
◎ 怎麼吃?中醫說給你聽。
◎ 飯後不用腦,放鬆胃就好。
◎ 熬點陳皮粥,把胃口打開
*陳皮粥的作法

3. 脂肪肝,治肝膽不可失脾胃。
肝膽上的濕熱無法短時間去除,長期服用苦寒藥物會 損傷脾胃,所以要保護好脾胃,否則再好的藥也發揮不了作用。
*健康檢測站––肝膽濕熱的常見症狀
◎ 茵陳大棗湯,肝膽濕熱的代表方。
*茵陳大棗湯的服用法
◎「天麻」,緩解肩背緊張好放鬆。
*健康檢測站––精神緊張的表現

4. 膽結石,膽汁排泄通暢不沉積。
有沒有吃早飯、是否記得喝水,都跟膽汁的排泄是否通暢有關,想要不結石,就要想辦法疏通它。
◎ 老年患者,化濕排石不宜峻攻。
◎ 養膽護膽,需守三項生活守則。

5. 高血壓,治療必須「對症下藥」。
高血壓的致病因有:「肝陽上亢」、「痰濕中阻」、「陰虛陽亢」等等,不同的病因要用不同的治療方式才有效。
◎ 三大病因,如何判別?
◎ 高血壓的艾灸療法
*痰濕中阻型高血壓的艾灸法
◎ 不著急,血壓就能降下來。

6. 冠心病,不一定就要活血化瘀。
中醫講求辨證施治,不能聽到病名就使用慣用方法治病,經多年研究驗證,調理脾胃能治冠心病的比率也越來越多。
◎ 一陰天下雨就胸悶,多半是濕邪引起的。
*藿荷蔻仁鯽魚湯的作法
◎ 冠心病患者,吃多不是福﹗

7. 糖尿病,提高代謝比降血糖重要。
身體的代謝機能出了問題,血糖就無法被吸收和消化掉,它們就會出現在尿中,並被排出體外,成為糖尿病。
◎ 現代糖尿病,多與代謝疾病相伴隨。
*健康檢測站––「濕熱內阻型」糖尿病的特點。
*荷葉決明飲的飲用法
◎ 得了糖尿病,怎麼吃才恰當?
◎ 扁鵲三豆飲,「糖尿病」的輔助療法。
*扁鵲三豆飲的飲用法

8. 治痛風,內服與「外治」可兼攻。
「痛風」發病可以分為急性期和慢性期,前者要清熱祛濕,後者要健脾益氣,使用藥物並不相同。
◎ 通則不痛,「公孫穴」是積邪所在。
*痛風的熏洗療法

9. 風濕病,外因與內因都有方可治。
 治療風濕病的時候,不僅要祛除外邪,更重要的是要提高人 的抵抗力,氣血充足就不怕濕邪入侵。
◎ 治風濕,風、濕、寒痹別搞錯。
◎ 濕痹,可在關鍵穴位拔上一罐。
*濕痹的拔罐療法
◎ 簡單熱敷法,祛除關節寒氣。
*陳醋蔥白外敷法

10. 治腰痛,不是補腎就會好。
腰痛,並不就是腎虛,先看看到底是「腎著」腰痛、「腎虛」腰痛或「腰椎病」,才能治得好。
◎「腎著」、「腎虛」腰痛和「腰椎病」的區別
*健康檢測站––「腎著腰痛」的四大特點
◎「腎著腰痛」的內服方:宣木瓜茶
*宣木瓜茶的飲用法
◎「腎著腰痛」的外敷方:中藥熱敷包
*熱敷藥方

11. 治癌症,提升體內正氣別擔憂。
癌症可以說是 人體內亂的結果,也就是說,在正邪抗爭的過程中,邪氣占了上風,要去邪就要扶正。
◎ 你不怕癌,癌就怕你。
◎ 有一分胃氣,便有一分生機。

【第六章】治濕病,關鍵就在生活細節裡
1. 一天八杯水,不是人人適用。

水喝多少 要因人而異,不同人由於代謝能力的不同,對水的  需求也存在著差異。
◎ 喝茶不豪飲,品茶才養生。
*三花茶的飲用法
◎ 早中晚三杯茶,養護脾胃。

2. 霧霾天,外毒可排內毒不可生。
霧霾致病多襲人皮膚腠理,或經口鼻而入肺。環境因素雖然無法改變,但人體有強大的排毒力,心理健康很重要。
◎ 自我保健,擋外也要化濕。
◎ 護鼻、嗓,按摩、湯飲來幫忙。
*青龍白虎湯的作法

3. 手腳動一動,陽氣來濕邪走。
現代人的濕邪多是內濕,這種濕只靠藥物還不夠,最好還是多運動,讓陽氣通達四肢,濕病就無可趁之機。
◎ 起床後,請花幾分鐘乾洗臉。
◎ 晨間運動,練練八段錦。
*預備勢
*第一節:雙手托天理三焦
*第二節:左右挽弓心肺朝
*第三節:調理脾胃須單舉
*第四節:雙掌撲地固腎腰
*第五節:側身顧盼能健腦
*第六節:回首望踝和帶蹺
*第七節:俯仰壯督通沖任
*第八節:背後九顛百病消
*收勢
◎ 飯後散步,一小時請慢行。

4. 心能靜,保持愉悅就能不生病。
心情不好, 氣機就會鬱結,影響到臟腑功能,使得血脈運行、水液代謝失常。因此,只要心靜氣和,病就好了一大半。
◎ 情緒好不好,跟臟腑健康正相關。
◎ 柔和的音樂,怡情養性好養生。
*五音五行與五臟的關係表
*六字訣與臟腑的對應表

5. 亂吃藥,小心吃出濕邪病。
有些中醫動不動就清熱解毒、滋陰降火,卻不知僵化的思維、盲使用寒性藥物,容易使病人的身體雪上加霜。
◎ 點滴別亂打,身體沒好反致病。
◎ 不當進補,身體越補越虛。

6. 夏季保健,食衣住行多思量。
高溫高濕的氣候,讓人忍不住想吃點涼的,但若不衡量身體狀況,就容易病從口入,其他生活方面也要多留意。
◎ 濕衣別自乾,出汗要擦乾。
◎ 飲食少生冷,綠豆薏仁可除濕。
*綠豆薏苡仁粥的作法
◎ 空調別太低,小心關節酸。
◎ 外出要防曬,香囊可化濕。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3848196
  • EISBN:9789863848158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3.6MB

图书试读

推薦序
 
王國強/中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前局長
 
  路志正先生是當代中醫大家,從醫七十餘年,熟知醫典,臨床經驗更是豐富,不僅精通內科,就連外科、婦科、兒科及針灸等醫療方面,亦頗有造詣。
 
  路醫師特別重視脾胃的調攝,認為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人以胃氣為本,故治病首重調理脾胃,而飲食失調是損傷脾胃的關鍵,所以十分注重食療養生保健。在診療中問診必究脾胃,治病必護脾胃,疑難重症亦多徑取脾胃。
 
  路醫師對於濕證有獨到的見解,承前人理論和經驗,博覽諸家,潛心研究濕病數十年,認為濕病害人最廣,提出「百病皆有濕作祟」、「濕邪不獨南方,北方亦多濕病」的新論點,為當代濕病研究和診治提供了寶貴經驗。
 
  醫者仁心,路志正先生不僅醫術精湛、治學嚴謹,而且耄耋之年,仍孜孜不倦,出版了《無病到天年:調理脾胃治百病真法》,得到廣大讀者的一致好評,今又有《除身體的濕》、《國醫大師的養生茶》、《國醫大師的養生湯》《國醫大師的養生粥》幾冊書陸續出版。
 
  這幾本書,文字深入淺出、通俗易懂,既包含了先生身體力行的養生心得與體會,也是對中醫理念的通俗解釋,對一般讀者了解中醫、養生防病會有所幫助和啟迪。
 
  深感於路醫師拯黎元於仁壽、濟世脫難的仁者愛人之心,故欣然作序, 推薦給廣大讀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包装和名称都很直白,就是冲着解决身体的“湿气”问题去的,这种目标明确的书我比较喜欢。我最近因为工作压力大,经常熬夜,感觉身体代谢变慢,更容易浮肿。所以,我迫切地想知道,对于现代都市人这种亚健康状态,如何用传统方法进行调整。我希望能看到一些关于如何调整作息时间来配合除湿的建议,而不是纯粹依赖于吃喝。 我特别希望书中能提供一套完整的自我检测方法,让我可以定期评估自己身体的湿气水平,而不是全凭感觉。比如,观察舌苔、手脚的温度、小便的颜色等,这些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自我观察点,对我这种喜欢量化生活的人来说非常重要。如果这本书能教会我如何成为自己身体的“初级监测员”,那它的价值就远超书本本身了。

评分

拿到这本书后,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那种朴实无华的封面设计,没有用太多花哨的图片,给人一种“内容为王”的信赖感。我是一个比较注重实践效果的人,所以,我更关注的是书里提供的那些“行动指南”。比如,针对不同体质(阴湿、阳湿等)是否有不同的除湿策略?我的朋友就说她体质偏寒,吃一些祛湿的食物反而会让她更冷,所以,个体化调理非常关键。 我非常好奇书中是如何处理“三高”这个相对复杂的病症的。中医讲究整体观,将湿气与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挂钩,其背后的逻辑一定是通过调理脾胃、疏通气血来实现的。我期望这本书能清晰地阐述这种内在的联系,让我这个普通的读者也能明白,为什么要先除湿才能解决那些看似不相关的慢性病。总之,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一本有深度、接地气、且专注于解决核心问题的健康指南。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除身體的濕:趕走脾胃病、皮膚病、慢性病、三高病【暢銷紀念版】》听起来确实很吸引人,尤其对于我这种常年受困于湿气重带来的各种小毛病的人来说。我一直觉得自己的身体状态总是“黏糊糊”的,精神不振,容易水肿,皮肤也总是有些瘙痒或湿疹的迹象。所以,当我在书店看到这本书时,我毫不犹豫地拿了起来。 书的封面设计很有年代感,那种朴实的风格让人觉得里面的内容一定很扎实,不像现在很多养生书那样华而不实。我翻开目录,看到里面详细地分了很多章节,从湿气的成因到具体的食疗、经络按摩方法,再到如何根据不同季节调整除湿的侧重点,内容覆盖面很广。特别是提到脾胃是“湿气之源”,这一点让我深有感触,因为我确实经常有消化不良、腹胀的困扰。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些真正可行且易于操作的日常调理方法,而不是那些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我希望它能帮我找到一个长期坚持下去的除湿方案,彻底摆脱那种身体里总是有团“湿泥”的感觉。

评分

这本书的宣传语似乎承诺了一个比较宏大的目标——“赶走”多种慢性疾病,这让我既兴奋又保持了一丝谨慎。毕竟,慢性病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单靠一本书很难“包治百病”。然而,如果它能从“除湿”这个核心点入手,提供一些系统性的生活习惯调整建议,那对于改善整体健康状况绝对有帮助。我个人对中医的食疗部分尤其感兴趣,想看看作者是如何将五谷杂粮、时令蔬菜与人体湿气联系起来的。我希望书中能有那种一看就懂、动手就做的菜谱,而不是那种需要去深山老林里采药才能完成的“偏方”。 另外,我关注到“三高病”也被囊括在内,这对我年迈的父母来说可能更重要。如果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温和的、适合老年人日常保健的除湿方法,那就太棒了。我一直在寻找那种既能传承传统智慧,又符合现代生活节奏的健康指南,这本书似乎在这方面做得不错,包装上强调了“畅销纪念版”,也说明了它经受住了时间的检验,有一定的群众基础。

评分

说实话,我对这种宣称能解决很多疑难杂症的书,第一反应通常是持保留意见的。但这本书的排版和语言风格似乎比较亲民,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专家腔调。我更倾向于那种“过来人”分享经验的语气。我希望作者在讲述理论时,能多结合一些案例分析,让我能更直观地理解湿气是如何一步步损害身体的。比如,皮肤病和湿气之间的关系,我总觉得是表象,但如果能深挖到内在的脏腑失调,那就更有说服力了。 我特别留意了关于“脾胃”的那部分介绍,因为我总是听中医说“脾主运化”,一旦脾虚,水湿就容易停滞。如果这本书能详细解释如何通过日常饮食来健脾,比如什么时候吃、吃什么量,而不是简单地推荐几味药材,那对我来说就是金玉良言。我希望它能成为我厨房里的一本实用工具书,而不是只在书架上落灰的理论大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