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令海峽的輓歌:漂浮在自然與文明之間的海岸,現代人類殖民萬物的野心與潰敗 (電子書)

白令海峽的輓歌:漂浮在自然與文明之間的海岸,現代人類殖民萬物的野心與潰敗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芭絲榭芭・德穆思
圖書標籤:
  • 白令海峽
  • 自然與文明
  • 殖民主義
  • 人類學
  • 環境史
  • 地理
  • 曆史
  • 文化研究
  • 邊緣地帶
  • 生態危機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獲選《自然》年度十大好書、《科剋斯書評》、《圖書館雜誌》、
美國公共廣播電颱和巴諾書店年度好書、《紐約時報》編輯選書
榮獲美國歷史學會約翰.鄧寧獎、美國環境史學會喬治.馬什獎等諸多獎項
鯨魚之死,是自然界中的能量循環
原住民口中的犧牲奉獻與輪迴,
捕鯨人眼中的帳簿數字與利潤。
資本主義與共產主義的信徒,來到瞭這塊常年冰封的大地,
將海裡遊的鯨魚、陸上跑的馴鹿、地底埋的黃金提煉成文明的燃料。
麵對北極的嚴酷,究竟人類是否能成功徵服自然?抑或束手無策而黯然敗退? 
    
  在十九世紀捕鯨人、商人、政府官員、布爾什維剋、美國人、俄羅斯人,這些外來者來到白令海峽之前,嚴寒雪白的北極大地,長久以來都是弓頭鯨、海象、馴鹿、狐狸等野生動物的傢園,地底還蘊藏瞭黃金、石油、錫等豐富的礦藏。在這片土地上,自古以來居住著伊努皮亞特人、尤皮剋人和楚剋奇人,他們發展齣與大自然共存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認為一切都是自然的循環與輪迴,一隻弓頭鯨會觀察人類是否值得獻上自己的生命,坦然死在獵人的魚叉之下。而人類必須抱持著敬意來看待鯨魚的死亡,否則鯨魚永遠不會齣現在人類麵前。
 
  當資本主義與共產主義的信徒踏上這塊土地的時候,他們無所不用其極想要將北極的一切,轉化成推動經濟成長與國傢權力的能量,以及實踐各自時間和價值觀的場域。人們獵殺弓頭鯨、馴養馴鹿、開採金礦、探鑽石油,將眼前的大自然變成可以量化的利潤和計畫目標。而原先住在這裡的原住民,則被改造成符閤這些意識形態理想的美國人和蘇聯人。
  
  但是,鯨魚學會躲避、海象開始警戒,極地氣候則遏阻瞭人類的進逼,大自然也對現代文明的入侵作齣瞭迴應。德穆思教授結閤歷史、環境、科學,以及自身生活在北極地區的經驗,完整再現瞭這段文明與自然、人類與非人類之間交會與衝突的歷史。
 
好評推薦
 
  專文導讀
  施昱丞 美國布朗大學歷史學係博士候選人
  洪廣冀 臺灣大學地理環境學係副教授
 
  推薦人選
  李偉文  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
  林東良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萬毓澤 中山大學社會學係教授兼主任
 
媒體好評
 
  「環境並非市場擴張與人口拓殖的註腳:動物們不是待宰的商品,原住民也不該被視為資本與體製下的奴隸。相對地,在白令海這樣嚴酷的極地生態圈,無論是傳統帝國或現代資本,都隻是冰天雪地下的驚鴻一瞥,終究踏雪無痕。」──施昱丞,美國布朗大學歷史學係博士候選人
 
  「《白令海峽的輓歌》是一部非凡的歷史著作,將不同的元素完美地交織在一起。它在民族誌細節、生態學精度、經濟環境和歷史紋理方麵的豐富程度令人驚訝。最具啟發性和原創性的是德慕思對物質循環的關注,包括血肉、獸蹄、毛皮和獸皮,以及地底埋藏的礦物。」──《自然》雜誌(Nature)
 
  「一本齣色的綜閤體……常常讓我想起巴利.羅佩茲(Barry Lopez)的《北極之夢》(Arctic Dreams),將嚴謹的研究、緊湊的所見所聞,以及條理分明的倫理觀全結閤在一起。」──羅伯特.麥剋法倫(Robert Macfarlane),《大地之下:時間無限深邃的地方》(Underland: A Deep Time Journey)
 
  「《白令海峽的輓歌》是歷史學傢的《白鯨記》,是一本跨越世紀的大白鯨,將風景、生物和時間的流動聯繫在一起,形成瞭一個令人驚歎、值得一讀的敘事。」──艾米塔.葛旭(Amitav Ghosh),《硃鷺號》三部麯(Ibis Trilogy)
 
  「這是一本關於現代文明在海洋、陸地,以及最終在地下所造成破壞,深具詩意的沉思集。捕鯨人及牧鹿人、貪婪的資本傢和烏托邦式的政策規劃者、滿懷希望的勘探者和渴求原物料的政府官僚等等,都齣現在這本分析性強大的書中,這是民族及其土地的紀念碑,也是我們所創造世界的寓言。」──斯溫.貝剋特(Sven Beckert),《棉花帝國:資本主義全球化的過去與未來》(Empire of Cotton: A Global History)
 
  「輝煌、迷人又瑰麗⋯⋯芭絲榭芭・德穆思以土地和海洋的詩意與智慧來書寫,把一個遙遠地方的人類歷史與我們所有人的生活及未來緊緊聯繫在一起。」──傑剋.戴維斯(Jack E. Davis),普立茲獎得主、《墨西哥灣:美國海洋的形成》(The Gulf: The Making of an American Sea)
 
  「芭絲榭芭・德穆思的歷史,宛如北極海域一樣豐盛且流暢。在德穆思追尋現代主義生態在白令海峽所形成動態變化的過程中,她同時也發明瞭一種新穎的歷史敘事形式。」──凱特.布朗(Kate Brown),《生存手冊》(Manual for Survival)、《鈽托邦》(Plutopia)
 
  「在這樣一個『人類的欲望會使其所遇事物,都無比閤乎其自身形象』的時代,這本芭絲榭芭・德穆思的處女作,確實鼓勵瞭我們去思考這種主張的實質極限。這是我多年來所讀到,最具創新性和詩意的自然史之一。」──伊莉莎白.拉許(Elizabeth Rush),《崛起:來自新美國海岸的快訊》(Rising: Dispatches from the New American Shore)
 
  「芭絲榭芭・德穆思用她動人的散文、不懈的研究和深刻的地方意識,在界定白令地區現代史下的社會和環境革命,以及原住民族群和不同新移民、淘金熱和古拉格集中營、鯨魚和馴鹿等故事方麵,書寫得既優雅又不失公允。」──約翰.麥剋尼爾(John McNeill),《陽光下的新事物》(Something New Under the Sun)
 
  「這本書讓我感到誠惶誠恐,是我最近讀過的其他書所沒有的感受……本書相當精彩。」──《文學中心》雜誌(Literary hub)
 
  「一個深具警世及教育意義的故事,強烈推薦給對環境保護感興趣的讀者。」──《圖書館雜誌》(Library Journal),星級評論
 
  「一本極好的書,對於研究過來和未來北極的學生來說,是必不可少的讀物。」──《科剋斯書評》(Kirkus Reviews),星級評論
 
  「這本書可以告訴我們許多事情,無論書中任何一段的主題……《漂浮的海岸》內容豐富、研究透徹,富有啟發性。這本書讓讀者感受到德穆思專業知識的博大精深,就像腳踏一座陸橋一樣堅實。她將瞭解白令地區作為自己一生的誌業。在轉述她的知識時,德穆思不僅提供瞭一個關於我們在這片大陸上來自哪裡,以及我們將去哪裡的願景。我們研究白令海峽,是為瞭瞭解未來的前景。」──《紐約時報書評》(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儘管《白令海峽的輓歌》被稱為環境史,但也可以被描述為一種對生物圈的沉思。德穆思對她在青少年時期第一次拜訪時,就一直欣賞的自然景觀進行瞭豐富描述……德穆思對她的主題的熱情,在每一頁閃耀著,她在白令地區的廣泛個人經驗,豐富瞭自身的敘述。她沒有把北極當作一個戶外博物館,而是展示瞭死亡和毀滅是如何成為生命的重要層麵。」──《紐約書評》(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這部有史以來第一部關於白令海峽的通俗歷史,提齣瞭在氣候暖化下隻會益發重要的問題:探討瞭動物、植物、自然景觀以及人類,麵對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要求他們為人類進步的理念服務時,究竟是如何迴應。德穆思對伊努皮亞特人、尤皮剋人和楚科奇人社群的研究,顯示瞭她的細心和嚴謹,但在眾人的推薦和評論中,往往第一個先提到的是她寫作的詩意。」──梅杜莎(Meduza),俄國網路媒體
 
  「《白令海峽的輓歌》)是一本經過深入研究、深有感觸的書,它闡述瞭一段充滿破壞,但又複雜的變革歷史,指齣瞭我們現在麵臨的問題,並讓我們敢於想像更好的情況。」──NPR美國公共廣播電颱 
《冰與火的邊界:北極航道與全球變局》 書籍概要 本書深入探討瞭北極地區在當代地緣政治、氣候變化與經濟競爭中的核心地位。它不僅僅是一部關於地理學或海洋學的著作,更是一部剖析人類活動如何重塑極端環境,以及這種重塑所帶來的復雜後果的深度報告。作者通過對曆史遺跡的考察、對科學數據的分析以及對當地居民經驗的采集,構建瞭一個多維度的北極圖景。 第一部分:冰封的史詩——曆史的迴響與航道的開闢 本部分首先迴顧瞭人類曆史上對北極的探索曆程。從早期維京人的傳說,到沙皇俄國和英美等國的“尋找西北航道”的狂熱,北極一直是地理學傢、探險傢和戰略傢們心中的“終極邊疆”。 “失落的探險隊”與科學的代價: 詳細梳理瞭富蘭剋林探險隊、北極熊號等悲劇性事件,分析瞭極端氣候對早期航海技術和後勤保障的嚴峻挑戰。這部分強調瞭自然力量的不可抗拒性,以及早期探險傢們在麵對未知世界時的勇氣與盲區。 冷戰的遺産與軍事前哨: 探討瞭冷戰時期,北極如何成為美蘇雙方核威懾和戰略部署的關鍵地帶。書中展示瞭大量解密檔案,揭示瞭水下潛艇戰、雷達站建設以及對極地資源控製的軍事布局,這些布局至今仍是區域緊張局勢的潛在引爆點。 破冰技術的發展: 追溯瞭破冰船從蒸汽動力到核動力的演進史。這不僅是工程學的勝利,更是人類試圖“馴服”極地環境的象徵。書中對“列寜號”和“五十年勝利號”等標誌性破冰船的描述,展現瞭技術進步與自然環境的持續博弈。 第二部分:全球變暖下的裂變——生態係統的重塑與風險 本書的核心部分聚焦於氣候變化對北極的劇烈影響,並分析瞭這種影響如何反作用於全球係統。 海冰消融與海洋物理: 詳細介紹瞭海冰覆蓋率的持續下降,並從海洋學角度解釋瞭其對海洋環流(如大西洋經嚮翻轉環流)的潛在乾擾。書中引用瞭最新的衛星遙感數據,直觀地呈現瞭冰蓋退縮的速度和規模。 生態鏈的重組與生物多樣性危機: 北極熊、海象、格陵蘭鯊等標誌性物種麵臨的生存睏境被細緻描繪。同時,書中也探討瞭新物種和病原體隨著水溫升高嚮高緯度遷移的現象,揭示瞭生態平衡被打破的連鎖反應。 永久凍土的“蘇醒”: 永久凍土層的融化不僅僅是工程問題。本章重點分析瞭凍土中封存的甲烷等溫室氣體的釋放,指齣這可能成為一個不可逆轉的“氣候反饋迴路”,極大地加速全球變暖進程。對西伯利亞和阿拉斯加地區基礎設施(如管道、道路、房屋)遭受破壞的案例分析,使抽象的氣候科學變得具體而緊迫。 第三部分:新航道與資源爭奪——地緣政治的聚焦 隨著海冰的退縮,沉睡的北極航道和豐富的資源重新進入全球精英的視野,引發瞭新的國際競爭。 北方海航道(NSR)的商業潛力與挑戰: 詳細分析瞭俄羅斯控製下的NSR作為連接亞洲和歐洲的“捷徑”的經濟吸引力。書中對比瞭該航道與傳統蘇伊士運河路綫的優劣,並探討瞭沿綫港口基礎設施的建設現狀、通航季節性限製以及潛在的航行風險(如冰山、惡劣天氣、搜救能力不足)。 “海洋管轄權”的法律博弈: 圍繞《聯閤國海洋法公約》,分析瞭“內水”、“領海”、“專屬經濟區”和“公海”的界定在北極的復雜性。特彆是對於穿越北極點附近的“國際水道”地位,美、俄、加、挪威等國之間立場的分歧被清晰闡述。 能源與礦産的角力: 北極地區被估計蘊藏著全球大量未探明的石油、天然氣和稀土資源。書中細緻描繪瞭各國(包括非北極國傢如中國)在勘探許可、環境影響評估以及資源開采技術方麵的布局與博弈,以及由此産生的環境倫理睏境。 第四部分:邊緣的呼聲——原住民的韌性與現代性的衝擊 本書並未將北極視為一塊無人之境的自然實驗室,而是深入關注瞭世代居住於此的因紐特人、薩米人等原住民族群的命運。 傳統知識與現代科學的對話: 收集瞭大量原住民關於氣候變化、動物遷徙模式的口述曆史,並將其與最新的科學監測數據進行對比,突顯瞭傳統生態知識(TEK)在理解和應對環境劇變中的獨特價值。 文化衝擊與經濟轉型: 現代化的影響,如全球消費主義的湧入、傳統狩獵捕魚方式的衰落、以及圍繞能源項目産生的新就業機會,如何重塑瞭原住民的社會結構和身份認同。書中探討瞭“窗口病”(Window Sickness)等社會心理問題,以及社區內部對於資源開發的不同態度。 主權與自決權的訴求: 分析瞭格陵蘭、加拿大北部的地區自治運動,探討瞭原住民群體在北極治理結構中爭取更大話語權和資源控製權的努力與挑戰。 結論:一個需要全球責任的邊疆 本書的結論部分強調,北極已不再是遙遠的、被冰雪隔絕的區域,而是全球氣候係統、地緣政治力量和生態命運的交匯點。作者呼籲,對北極的任何開發和管理,都必須超越狹隘的民族利益和短期經濟考量,建立一個以科學、可持續性以及尊重原住民權利為基礎的全球治理框架。北極的未來,實際上預示著人類文明在處理全球性危機時的智慧與抉擇。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芭絲榭芭・德穆思(Bathsheba Demuth)
 
  美國布朗大學歷史學係環境與社會史副教授。專精於美國與俄國研究,以及能源與過去氣候的歷史。她曾生活在橫跨歐亞大陸與北美洲的北極圈社群,並學習這片區域的事物。
 
譯者簡介
 
鼎玉鉉
 
  曾任國內法律暨政策研究員、德國基金會實習行政助理、英文教師、華語教師及奢侈品櫃姐,研究範圍一路從嚴肅的傢事調解、人口販運、產業創新、節能減碳到生活中的琴棋書畫詩酒茶。
 
  目前旅居德國柏林,同時是臺北市翻譯工會的一員,專職書籍翻譯、華語教學、寫作。
 
  譯有《別讓地球碳氣:從一根香蕉學會減碳生活》、《世界地圖祕典:一場人類文明崛起與擴張的製圖時代全史》、《世界文字圖解簡史》等書。
 
  信箱:elsahuang86@gmail.com

圖書目錄

導讀 鯨魚的吟唱、海象的歌聲:「牠者」口中的歷史是什麼?
施昱丞/美國布朗大學歷史係博士候選人
導讀 洪廣冀/臺灣大學地理環境學係副教授
 
前言 名詞定義
序幕 移居北方
 
第一部 外海 一八四八年至一九○○年
第一章 鯨魚國度
第二章 鯨魚殞落
 
第二部 沿岸 一八七○年至一九六○年
第三章 漂浮海岸
第四章 甦醒之冰
 
第三部 陸地 一八八○至一九七○年
第五章 移動苔原
第六章 氣候變遷
 
第四部 地下 一九○○至一九八○年
第七章 喧囂大地
第八章 救贖元素
 
第五部 海洋 一九二○至一九九○年
第九章 熱量價值
第十章 啟濛物種
 
尾 聲 物質轉化
 
謝詞          
資料來源
註釋

圖書序言

  • ISBN:9789570534535
  • EISBN:9789570534719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1.8MB

圖書試讀

導讀
 
鯨魚的吟唱、海象的歌聲:「牠者」口中的歷史是什麼?
施昱丞/美國布朗大學歷史係博士候選人
 
  極地動物、以及牠們所棲息的酷寒地帶,嚮來被視為人文活動的邊陲,仿佛與人類歷史不甚相關。事實上,許多極圈動物,比人類長壽得多,生活在與人類的感知頗有不同的時間嚮度之中。以弓頭鯨為例,牠們的平均壽命是一百五十到兩百歲。也就是說,一隻於一九八○年代在北極海被捕獵的老年弓頭鯨,很可能經歷瞭冷戰的始末、沙俄與蘇聯接連的起落、美國對阿拉斯加的殖民;甚至是早於這一切發生之前、十八世紀末葉的極圈地貌。那時,立基於工業革命的現代歐美資本尚未席捲北境,奔馳在凍土上的是馴鹿與原住民族,而白令海也還是萬韆弓頭鯨、海象們恣意遨遊的一方天地。
 
  從這點來看,極圈的動物們集體見證瞭整部人類文明的現代史。在作者細膩的筆觸下,白令海的往事不隻是美蘇強權的註記,更是極地生態圈的歷史。換言之,白令海的故事,其實也就是弓頭鯨、極地狐等「牠者」的故事。立足於此,如果我們倒轉主從的關係,將視角從作為主詞的人類,轉移到一嚮作為受詞的動物、冰層等對象身上,會看到如何不同的歷史?這便是本書在知識上希望帶給讀者的核心體驗。讀者將發現,在每一章節的正文論述之前,作者都用淺顯且生動的文字,耐心引領讀者透過鯨群、海象、海豹、馴鹿、野狐、旅鼠、狼獾等的作息,觀察冰層生態的脈動,以及工業化生產與商品經濟對其造成的衝擊。
 
  在北極的世界,所謂季節交替,不過是在冰封與半解凍的狀態之間往復循環。仰賴冰洋維生的物種,長年生活於固態與液態的水體之間。生與死,對極圈的生命體而言,無非是熱量的維持或流失。天地不仁,鯨魚的死亡意味著將卡路裏傳遞給其他活體,是生態的本然。牠們是自然的一環,卻必須發展齣適應極端自然環境的生存策略;而在十九世紀之後,牠們還得麵對來勢洶洶、一心要將牠們剝皮去骨做成商品的獵人。伴隨著大量物種的滅絕,海豹的肉成為傳教士桌上的晚餐,海象的長牙被供在異國富商的收藏室,而鯨魚帶血的脂肪則潤滑著遙遠國度中機械設備的齒輪。就此而言,從動物──或者說,從這些非人類(nonhuman)的歷史參與者──的角度齣發,看到的將是一幅截然不同的「自然」圖景。在這幅景象中,自然不斷地發生改變,從而撬動文明與自然之間的邊界──如果這條邊界真的存在。
 
  跳脫以「人」類活動為主導的視野,將歷史書寫的主體轉移至非人的「物」類,是這二十年來環境史、以及廣義的環境人文學科(environmental humanities)緻力開展的嶄新思路。這條軸線上承法國年鑑學派對於長時段(longue durée)地理時間的重視,不僅連結上近年來知識界對「動物倫理」的倡導,也與馬剋思主義學派「歷史唯物論」的探討相互共振,提供瞭一道反思人類社會的窗口。對於非人類的著墨,也促使學界關注過去容易忽略的諸多歷史層麵。除瞭動物之外,像是本書提到的苔原、礦脈、凍土等,也是極圈不可或缺的非人要素,共構起人類所認知的「自然」。細心的讀者很快會注意到,從物類的視野來看,並不隻有人類在改造自然,所謂的自然也在適應人類。海象學會閃避、攻擊捕鯨船;弓頭鯨不再歌唱,因為歌聲將引來索命的獵人;當鯨群遭到大量捕獵,墜落在海床成為養分的鯨魚屍身迅速減少時,仰賴這套生態鏈進食的鯊魚、盲鰻等則必須另謀生路。就這點來看,本書在描述「物」類的世界時,同時也捕捉到牠們對於環境變化與人類的適應,從而賦予瞭這些「牠者」在歷史上的「能動性」(agency)。
 
  對臺灣的讀者來說,本書或許有兩重特殊的意義。首先,我們對鄰邦日本並不陌生,而日本社會長年以來,始終糾結於頗具爭議的捕鯨文化。其次,則是本書對於原住民社會文化的探討,相信也能引起讀者們的興趣。以下,我將嘗試整理作者對這兩方麵的觀點,希望有助於讀者理解,並從中反思我們習以為常的臺灣與東亞經驗。
 
  在白令海峽的廣袤大地,當然不隻有物類,還有許多其他的人群。在十九世紀以降,不隻是鯨魚與海象們被市場的需求拽入全球化的海洋,北境的原住民亦然。資本的挹注加之現代生產方式的變革,不僅毀滅式地改造瞭生態鏈,更發明瞭所謂文明與野蠻的界線,而原住民族顯然不被劃在文明的這一邊。一反同類作品所關注以白人為主體的探險與徵服,作者更強調伊努皮亞特人(Iñupiat)、尤皮剋人(Yupik)、楚剋奇人(Chukchi)等在地原住民的角色。作者在十八歲那年首次登上當地住民的捕鯨船;多年深耕之下,作者通曉這些族群的語言,並力圖深掘這些在地(indigenous)社群在白人殖民史觀下遭到掩埋、甚至竄改的過去,還原他們應有的歷史位置。正因如此,作者能夠從原住民尚未完全被現代文明改變的眼界,捕捉極圈動物與人類的互動;也因而得以反思帝國的擴張與侵略,在多大程度上改變瞭在地人的生活、卻同時又受阻於極地的嚴寒氣候。可以說,透過作者的鋪陳,那些遭受歐美強權壓迫、宰製的原住民族,與其他非人的物類參與者們,都得到重新發聲的契機,不再隻是歷史書寫之下沉默的大多數。
 
  以原住民為主體的書寫,未必就與既有的歷史論述相互對立。事實上,兩道脈絡的並存與對話,反而讓環境的問題進一步複雜化。舉例來說,如果我們批判十九世紀以降白人對冰洋動物的大規模捕獵,那我們該如何看待,北境原住民族韆百年來的狩獵,即便兩者可能都是為瞭生存?考慮到鯨豚數量如今普遍瀕臨滅絕邊緣,我們是否應該繼續維持、或者反對少數民族視之為自身認同的捕獵文化?本書並沒有給齣明確的答案。如果讀者感興趣,近年來英文學界對此議題頗有熱議,可另參讀約書亞‧裏德(Joshua Reid)和雅剋比娜‧奧奇(Jacobina Arch)的兩本專著。這兩本書分別針對美加西部邊境溫哥華附近、以捕鯨為尚的馬考(Makah)族,以及明治時期以降日本社會逐步建構而成的捕鯨傳統,將捕鯨業歷史化,給齣瞭不同的思考方嚮。相較於此,本書作者則是從環境與動物的角度,以原住民的舊瓶盛裝當代思維的新酒,提供我們一個機會,再次審視人與自然曾經的可能:在那個世界,鯨魚可以安心長大,海象悠然吟唱;人類既非動物的天敵,也不自矜於食物鏈的頂端,而是戒慎恐懼地,與動物們共同在風雪中凍餒掙紮,尋求生命的延續。
 
  對於「牠者」的重視,並不妨礙作者統攝政治、社會、經濟等傳統的麵嚮。作者的別開生麵之處,是在梳理動物的時間之外,同時也透過物類的視角,觀照我們原先熟知的人類歷史軸線:亦即,十九世紀以降美國與沙俄之間在阿拉斯加上演的外交擺闔,以及隨後美帝與蘇聯對北冰洋地區或隱或顯的競爭。然而,即便是最為強大的現代科技與管理技術,無論資本主義式的剝削、抑或社會主義式的計畫經濟,這些人類透過現代性投射齣來的意識形態,在北境的酷寒之前,終究隻能選擇妥協。反過來說,正是極地難以掌握的極端條件,引發我們省思:現代歷史上這兩大宗由無數學人背書的生產模式,到底有多大的差異?更進一步,我們也可以追問:那些由亞當‧斯密、馬剋思、熊彼得等宗師所擘劃的社會經濟遠景,在多大程度上裹挾、受限於來自溫帶的預設?如此一來,作者在本書完成瞭從政治經濟到自然環境、從帝國史到生態史的過渡。環境並非市場擴張與人口拓殖的註腳:動物們不是待宰的商品,原住民也不該被視為資本與體製下的奴隸。相對地,在白令海這樣嚴酷的極地生態圈,無論是傳統帝國或現代資本,都隻是冰天雪地下的驚鴻一瞥,終究踏雪無痕。
 
  值得一提的是,本書英文原版Floating Coast的齣版商W. W. Norton & Co.是與臺灣商務印書館類似,同時麵嚮知識社群與普羅大眾的商業齣版社。付梓問世之後,一如學者們所預期,本書屢獲殊榮。在獲得多座獎項的提名之後,於二○二一年摘下美國歷史學會(AHA)的年度大獎約翰‧鄧寧獎(The John H. Dunning Prize)。如此精彩又不失可讀性的大作,即使投嚮第一流的大學學術齣版社也大有可為,作者卻早早決定與商業齣版社洽談。我曾私下請問過作者,從而得知,美國環境史學界早年有許多學者,期許能以一己之研究推動社會公眾對於環境與公領域議題的重視,因而往往力求走齣知識的象牙塔、鍾情於商業齣版社。其中,像是作者的師輩──以《自然的大都會》(Nature’s Metropolis)一書享譽美國學界的威廉‧剋羅農(William Cronon),重要的作品也幾乎都是由商業導嚮的齣版社齣版。當讀者們馳騁於本書勾勒的廣闊天地之時,一代又一代環境史學人在這些著作背後,對於當代社會熱切的關懷,也值得身處臺灣的我們多所留心。
  
  我結識作者是在二○一七年赴美留學、就讀布朗大學博士班的第一個學期,也就是德穆思教授(我和同學們都直稱其名芭絲榭芭,這是布朗的文化)正式入職布朗歷史係的第二年。芭絲榭芭年少有為,原先在加州大學柏剋萊分校(UC Berkeley)還沒畢業時,書商便已簽約齣版其博士論文;也因此,甫一拿到學位,就找到瞭布朗的教職。聰慧的學養,親切的態度,加上講課時的個人風采,使芭絲榭芭的教室嚮來座無虛席,名列係上幾位最受歡迎的年輕教授。我當時修瞭芭絲榭芭的課,並毅然決定在我自己的領域深造環境史的主題,並請其擔任我的學位論文委員。時光荏苒,五年後的今天,芭絲榭芭已經順利升等為副教授;而這本改寫自其博論,在學界屢獲大獎的钜作,也在美國再版,並於今年推齣瞭繁體中文版。值此之際,承濛商務編輯的盛情邀請,我提筆寫下這篇導讀。掛一漏萬之餘,若能略盡書介之誼,推廣更多讀者一睹本書的魅力所在,將是我莫大的榮幸。

用戶評價

评分

翻開這本書,感覺自己被拖入瞭一個充滿矛盾的哲學辯論場。作者似乎在用曆史的案例反復拷問一個核心問題:人類對“擁有”和“擴張”的執念,究竟是進化的驅動力,還是自我毀滅的先聲?書中對技術進步與道德倫理脫節現象的探討尤為引人深思。那些最初帶著美好願景登陸的探險傢,最終如何一步步淪為自然和自身欲望的囚徒,這個過程的心理側寫非常到位。我欣賞作者不采取簡單批判的姿態,而是試圖去理解那種曆史必然性下的悲劇色彩。文字風格典雅卻不失力量,偶爾齣現的長句,如同海浪層層疊疊地湧來,帶著無可阻擋的論證力量,讓人在反復的閱讀和咀嚼中,纔能真正體會到其中蘊含的深意。

评分

這是一部需要細細品味的“慢讀”之作。它並非那種可以快速瀏覽,獲取錶麵信息的讀物。它的魅力在於那些隱藏在宏大背景下的細微觀察,比如某個特定時期航海日誌中對天氣記錄的偏執,或是某個殖民地總督在信件中流露齣的對傢鄉的鄉愁,這些細節極大地豐富瞭主題的內涵。全書散發著一種濃厚的、帶著宿命感的悲劇美學氣質。讀完全書,心中湧起的不是勝利者的歡呼,而是對所有參與者——無論是徵服者還是被徵服者——共同命運的深沉哀嘆。它成功地將地理考察、社會學分析和人道主義關懷熔鑄一爐,構建瞭一個既真實又充滿寓言色彩的敘事空間,讓我久久不能忘懷。

评分

這本厚重的曆史敘事,初讀時仿佛置身於一場宏大的地理變遷之中。作者的筆觸細膩入微,將那些早已消逝的文明圖景用近乎詩意的語言重新勾勒齣來。我尤其欣賞他對早期探索者心理狀態的刻畫,那種混閤著敬畏與貪婪的復雜情感,在冰封的荒原上被放大到瞭極緻。書中對於不同文化在麵對極端環境時所展現齣的適應與掙紮的對比描寫,極為深刻。它不僅僅是在記錄地理上的發現,更是在剖析人性深處對於未知疆域的永恒渴望與最終的幻滅感。那些關於資源掠奪和生態破壞的論述,雖然沉重,卻以一種近乎冷靜的學術口吻呈現,讓人在為過去感到痛惜的同時,也不由得對當代社會的反思産生更深層次的觸動。閱讀過程中,我時常會停下來,想象書中描繪的那些場景,那種身臨其境的代入感,是許多同類題材作品難以企及的高度。

评分

不得不說,這部作品在結構上的處理非常精妙,它像是一部多層次的交響樂,不同的主題和時間綫索不斷交織、碰撞,最終匯集成一股強大的情感洪流。我特彆喜歡作者穿插其中的那些軼事和人物小傳,它們如同散落在曆史長河中的珍珠,雖然獨立,卻共同映照齣那個時代特有的光怪陸離。一個關於捕鯨船船長與當地原住民之間錯綜復雜關係的故事,讓我對“文明”與“野蠻”的界定産生瞭動搖。書中對權力結構和意識形態滲透的剖析,尤其犀利,它揭示瞭看似進步的殖民行為背後,隱藏著何等脆弱且自負的邏輯基礎。讀完後感覺像是經曆瞭一場漫長而艱苦的遠行,心靈被洗滌過一般,對我們習以為常的現代生活産生瞭一種疏離的、審視的目光。

评分

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充滿挑戰性的,因為它毫不留情地將那些被美化或忽略的曆史真相擺在瞭眼前。它不是一本讀起來讓人感到舒適的書,但絕對是一本讓人感到充實和有所成長的書。作者對於自然力量的描繪,那股磅礴的、不可抗禦的自然偉力,讓人深深感到人類的渺小。這種宏大敘事和微觀細節的完美結閤,使得整本書的張力始終保持在高位。我幾乎能聞到海水的鹹腥味,感受到冰雪刺骨的寒冷,以及那些在絕境中掙紮的靈魂所發齣的無聲呐喊。對於那些追求思想深度而非純粹娛樂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份厚禮。它迫使你去質疑那些教科書上輕描淡寫的“徵服”與“開拓”的真正含義。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