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命療法•生酮飲食(二版):德國最新的癌症研究與實證,即使已被宣判不治的病人,都還有重獲新生的機會 (電子書)

救命療法•生酮飲食(二版):德國最新的癌症研究與實證,即使已被宣判不治的病人,都還有重獲新生的機會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拉特樂
图书标签:
  • 生酮饮食
  • 癌症
  • 替代疗法
  • 健康
  • 医学
  • 营养学
  • 德国研究
  • 电子书
  • 生存
  • 希望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紅遍歐美、日本,普遍運用在慢性病及神經內科治療的生酮飲食,
首次公開對癌症的治療成效。
 
癌細胞無法利用酮體,但健康的細胞可以。
生酮飲食有類似斷食的效果,但又不會讓病人虛弱,是最適合癌症患者的飲食。
 
有理論基礎、有實驗依據、有臨床經驗,最新治療癌症的飲食建議
 
  內附:
  •40道簡單快速,人人可做的生酮飲食食譜
  •蔬菜、堅果、種子等不同碳水化合物比例表、不同油脂脂肪酸比例表
 
  ◎為什麼生酮飲食可以救命?
  •酮體是人體燃燒脂肪產生的能量,健康的細胞可以利用酮,但癌細胞無法利用酮。
  •癌細胞的主食是糖,如果我們可以不吃,或只吃很少的糖,讓身體轉而利用酮,就可以創造不利癌細胞生存的環境。
  •進行生酮飲食時肝臟可以製造酮體,有許多證據顯示這個成份有藥物治療的效果,不只癌症,對癲癇、阿茲海默、帕金森、疼痛、多發性硬化症,和代謝症候群、糖尿病等都有幫助。
  •生酮飲食可以達到類似斷食的效果,讓腫瘤成長速度減緩,卻不會讓病人虛弱,還是有足夠的營養讓病人復原。
 
  ◎如何進行生酮飲食?
  •盡量不吃,或完全不吃含糖及碳水化合物的食物。
  •多吃脂肪及油類食品,以補足缺少的碳水化合物的熱量,讓身體轉而生酮。
  •攝取蛋白質要適量。因為蛋白質也能轉成糖,若主能量以蛋白質代替,身體無法轉而生酮。
  •素食者也能進行生酮飲食,優質脂肪及人體不可分解的纖維素都能提供身體所需的脂肪酸。
  •以EFK(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比例)為標準選擇適合生酮的飲食。
 
  ◎癌症病患特別需要的養分
  •各種不同特性的優質脂肪,如椰子油、奶油、亞麻仁油、菜籽油
  •草飼動物的脂肪及乳製品,野生的魚類脂肪,都有豐富的Omega-3,可以多吃。
  •攝取蛋白質盡量選擇必需胺基酸含量高的,可以減少蛋白質的攝取量,雞蛋、肉、魚、奶,都是優質的蛋白質來源。
  •素食者應盡量攝取胺基酸含量高,澱粉含量少的植物,如黃豆、杏仁、亞麻籽、椰子、花椰菜等。
  •多攝取無法被人體消化,卻是腸道好菌餌食的膳食纖維,這可以轉化成對人體有益的脂肪酸。
  •香料所含的植化素,有些對癌症有正面作用,可以多使用。
 
  ◎癌症病患必須節制的養分
  •含大量Omega-6的脂肪,如葵花油、玉米油、反式脂肪。
  •應避免雖含有必需胺基酸,但澱粉含量高的莢果類,如鷹嘴豆、豌豆、小扁豆等。
  •盡量避免所有含澱粉及糖,會讓血糖震盪的碳水化合物,如穀類、水果等。
  
  ◎進行生酮飲食應避免的錯誤
  •吃很多蛋白質,沒有同時攝取足夠的脂肪,並不是進行生酮飲食,肝臟無法生產酮體做為主要的能量供應來源。
  •生酮飲食裡主要的能量來源只有一個名字:脂肪
 
本書特色
 
  1.德國最新研究實證的飲食法,能給癌症患者絶佳的飲食支持。
  2.一併收錄生酮飲食對一般慢性病患者的幫助,及預防癌症的功效。
  3.生酮飲食的原則、原理,一次說清楚,只要掌握原則,身體就能快速生酮,對抗癌細胞。
  4.四十道簡單快速、人人都做得到的生酮食譜。從前菜、甜點,到一餐間零食一應俱全。
  5.附蔬菜、堅果、種子等不同碳水化合物比例表,方便有意進行生酮飲食者選擇適合的食材。
  6.附各種油脂不同脂肪酸比例表,可幫助您在不同的場合選用不同的油脂,減少身體發炎、促進健康。
 
好評推薦
 
  德國亞馬遜健康類銷售冠軍•德國亞馬遜讀者★★★★★推薦
 
  【各界健康專業人士誠心推薦】(按筆畫順序排列)
  ․養生專家 王明勇老師
  ․復健科專科醫師、身心靈整合專家 荊宇元
  ․壢新醫院 影像醫學科主任 郭葉璘
  ․無麩質飲食食譜作家、實踐人 賴家家
  ․榮新診所主治醫師 蘇聖傑
 
各界熱烈廻響
 
  ․這本《救命療法.生酮飲食」一書,除了是少數針對癌症病患進行生酮飲食的指導書外,對於生酮飲食餐食的內容也著墨甚深。事實上,本書準備生酮餐食的章節寫得非常好,連我這個不太下廚的大男人都讀來津津有味。它的食譜美味又簡單易行,單看文字就讓人食指大動,口水不禁流了下來,也破除了生酮飲食不好吃以及不容易準備的迷思!──壢新醫院影像醫學科主任 郭葉璘
 
  ․人類的生理運作機制是數百萬年來與環境共同演化的結果。慢性疾病是人體重大生理功能的失衡,起因是我們的生活方式很厲害地背離正常身體運作的需求。以飲食為例,人類歷史上有很長的一段時間,飲食與現在有巨大的差異:一萬年前農業出現後我們的主食才開始出現大量的碳水化合物,近代的農業跟工業革命則誕生了精製加工食品。然而我們的身體原先是設計來食用大量蔬菜嫩葉(裡頭的不可消化纖維,會被腸道細菌轉換為脂肪酸等營養物質),跟狩獵來的野生動物(優質蛋白質跟大量脂肪酸),還有少量的堅果(也是富含脂肪酸)的,水果及根莖類等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之前其實並不多。人類吃不對的東西時,就像我們把柴油加進一般汽油引擎的車中,車子壞掉是早晚的事。這幾十年來,基礎科學的進展使我們更加了解生活型態對健康的影響,本書所論述的生酮飲食,其實就是這個思考的體現,相信不管是想恢復健康或增進健康的讀者都可以有所收穫。──榮新診所主治醫師 蘇聖傑
  
  ․作者將自己的書視為一種提議,不想説服任任何人,或者用權威使人信服。只想讓大家注意到這學協個專為癌症病患設計的飲食方式。他們相信這個飲食的效果。值得一試。——德國營養及食會期刊(VEFD AKTUELL)
 
  ․我認為這本書實在值得推薦。病人可以利用這本滿是寶貴點子的小書,積極地為自己的健康做些事。——希碧樂•佛洛伊恩德,《順勢療法雜誌》(Sybille Freund, Homoopathie Zeitschrift)
《跨越邊界:當代醫學的倫理挑戰與未來展望》 內容簡介 本書深入探討了當代醫學在科技飛速發展背景下面臨的倫理困境、社會責任,以及未來發展的趨勢與可能性。這是一部結合了醫學哲學、生物倫理學、醫療政策分析與前沿科學探討的綜合性著作,旨在引導讀者從更宏觀、更具批判性的角度審視“治療”與“生命”的真正意義。 第一部:科技的雙面刃——生物醫學的倫理迷宮 隨著基因編輯技術(如CRISPR-Cas9)的成熟、人工智慧在診斷中的廣泛應用,以及再生醫學的突破性進展,醫學的邊界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擴展。然而,這種擴展並非坦途,它帶來了一系列深刻的倫理問題。 一、基因編輯的潘朵拉魔盒:從疾病治療到“設計嬰兒”的界線 本章聚焦於基因編輯技術在人類疾病治療中的潛力與風險。我們詳細分析了體細胞編輯(Somatic Cell Editing)與生殖細胞編輯(Germline Editing)在道德上的巨大區別。書中引述了數個國際爭議案例,探討了「治癒遺傳性疾病」與「增強人類能力(Human Enhancement)」之間的灰色地帶。當我們有能力消除某些基因缺陷時,我們是否有義務這麼做?這種干預是否會加劇社會不平等,創造出「基因貴族」?本書不提供簡單的答案,而是梳理了主流學術界關於“自然性”、“可接受干預程度”的辯論,特別是針對不可逆轉的生殖細胞編輯,提出了嚴格的監管框架建議。 二、人工智慧與醫療決策權的轉移 AI在影像識別、藥物開發和個性化治療方案制定中展現出驚人的準確性。然而,當機器學習模型取代了部分醫生的診斷職責時,責任歸屬問題變得複雜。如果AI推薦了錯誤的治療方案,責任該由程序設計師、醫院還是主治醫生承擔?本書探討了「演算法偏見」(Algorithmic Bias)的實際影響,特別是在不同族群數據集不平衡的情況下,AI可能導致醫療服務的分配不公。我們需要建立何種透明度和可解釋性(Explainability)的標準,以確保患者對決策過程的知情權和信任感。 三、器官移植與生命維持的分配正義 在器官短缺日益嚴峻的當下,如何公平分配有限的救命資源是永恆的難題。本書系統性地比較了全球主流的器官分配模型(如基於等待時間、基於預期效益、基於社會價值等)。同時,我們深入探討了在重症監護室(ICU)中,面對資源極度匱乏時(如大規模流行病期間),如何制定清晰、無偏見的生命維持設備分配倫理準則。這部分內容強烈呼籲建立超越政治和經濟考量的、以人道為核心的決策機制。 第二部:面對絕症——重新定義“成功”與“希望” 醫學的終極挑戰往往體現在面對那些現有科技尚無法完全克服的疾病,例如晚期癌症、神經退行性疾病等。本部分著重於探索醫學在無法“治癒”時的角色轉變,以及如何建立更具尊嚴和人性化的照護體系。 四、從“治癒優先”到“全程照護”的轉向 本書批判性地分析了當代醫學體系過度傾向於“治癒性干預”的傾向,這種傾向有時會犧牲患者的短期生活品質,並在治療無望時帶來巨大的心理創傷。我們詳細介紹了緩和醫療(Palliative Care)在全球範圍內的發展現狀,強調其作為一個獨立學科的重要性,而非僅僅是臨終關懷的附加服務。我們探討了如何將症狀管理、心理支持和靈性關懷無縫整合到整個治療路徑中,不論疾病進程如何。 五、病人自主權與“有尊嚴的死亡” 在生命末期,患者的自主權達到最高峰。本書審視了不同文化背景下對“積極協助死亡”(Physician-Assisted Dying, PAD)和“安樂死”的法律與道德爭議。我們不僅分析了瑞士、荷蘭等國的實踐經驗,更著重於探討如何確保決策過程的完全自願性,以及如何防止對弱勢群體的隱性壓力。一個核心論點是:醫療專業人員的職責,在於尊重患者對其生命結束方式的最終決定權,前提是決策是知情且穩定的。 六、臨床試驗的公平性與未來藥物獲取的鴻溝 新藥的誕生依賴於嚴謹的臨床試驗,但這些試驗本身常常充滿倫理陷阱。本書揭示了全球臨床試驗地點分佈的不均勻性,以及在發展中國家進行試驗時可能發生的“雙重標準”問題。我們探討了“安慰劑對照組”在面對嚴重疾病時的道德合理性,並推動了“同情用藥”(Compassionate Use)和“早期進入計劃”(Early Access Programs)的標準化,以確保那些面對絕境的患者,在嚴格監督下,能有機會接觸到極具潛力的新療法。 第三部:醫療體系的重塑——可持續性與全球健康 醫學的進步不能脫離社會結構和全球健康視角。最後一部分著眼於如何構建一個更具韌性、更公平、更注重預防的全球醫療體系。 七、預防醫學的革命:從“疾病治療”到“健康營造” 本書指出,最有效的“療法”往往是在疾病發生之前就已介入。我們分析了公共衛生政策(如食品安全、環境污染控制、心理健康基礎建設)與個人健康結果之間的強烈相關性。重點討論了如何利用大數據和穿戴式設備,從個人層面推動行為改變,並將預防性干預納入全民健保的考量範疇,以期從根本上減輕醫療系統的負擔。 八、後疫情時代的全球健康治理與協作 COVID-19大流行暴露了全球衛生治理體系的脆弱性。本書檢視了世界衛生組織(WHO)在協調全球響應中的權力邊界與局限性。我們探討了“疫苗民族主義”對全球公平造成的破壞,並提出了建立一個更具預警能力、數據共享透明度更高的全球流行病監測與快速反應機制的藍圖。這不僅是科學問題,更是地緣政治和國際合作的嚴峻考驗。 九、醫療的平權化:打破信息與地域的壁壘 醫療資源的分佈不均是當代社會最顯著的不公之一。本書探討了如何利用遠程醫療(Telemedicine)和移動健康(mHealth)技術,將專業知識輸送到偏遠和資源匱乏的地區。同時,我們強調了“醫療素養”(Health Literacy)的重要性,主張醫療信息必須以清晰、無障礙的方式傳達給所有群體,從根本上賦予患者掌控自己健康決策的能力。 結語:醫療的未來——人文關懷與科技邊界線的持續對話 《跨越邊界》總結道,無論科技發展多麼迅猛,醫學的本質始終是關懷生命、減輕痛苦的事業。未來的醫學必須在效率與人道之間找到穩定的平衡點,不斷進行自我反思,確保每一次技術的跨越,都是朝著更公平、更有人文尊嚴的方向前進。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徐拉特樂博士(Priv. Doz. Dr. rer. nat. Christina Schlatterer) 
 
  生物學家,研究重點是細胞裡的訊號傳遞過程,目前在康士坦茲大學擔任學科協調合作顧問,已出版多本著作。
 
柯諾博士(Dr. rer. nat. habil. Gerd Knoll) 
 
  生物學家和學術顧問,長年著書鑽研癌症和飲食的主題,對粒線體在細胞內所扮演的角色特別感興趣。
 
康美樂教授(Prof. Dr. rer. biol. hum. Ulrike Kämmerer) 
 
  生物學家,在烏茲堡大學的婦科醫院與工作團隊一起研究與生殖生物學和腫瘤生物學相關的免疫問題,她是首先發起關於生酮飲食在癌症上應用臨床研究的學者
 
譯者簡介
 
彭意梅
 
  德國艾希戴特(Eichstätt)大學教育學博士,旅居慕尼黑。從翻譯這本書開始,也成了生酮飲食的實踐者。

图书目录

前言
一個女病人的經驗之談──克莉絲緹安•瓦德
看醫生

Part I 為什麼要進行生酮飲食?(理論基礎)
1. 癌症是什麼 ──癌細胞吃什麼?
癌症是什麼?
癌細胞吃什麼?不吃什麼?
附帶的健康效果
2. 碳水化合物、水果和蔬菜健康嗎?
專家們修正看法
「健康的」能量──果糖和澱粉的缺點
不用擔心低血糖
3. 兜了一圈之後──一段簡短的癌症研究史
給病人奶油
代價昂貴的基因研究勝利
4. 我們的祖先昰這樣吃的
進化靠脂肪
幾乎沒有碳水化合物
5. 是基因 , 還是環境和食物?是命運, 還是機會和希望?
體內環保
6. 糖和太多的胰島素的壞處
血糖高會提升罹癌風險
胰島素是關鍵
減少發炎
7. 強化健康的部位
建設
【專欄】危險信號:  體重流失
病患的體重增加
專家們遲來的認識
8. 只少一點點是不夠的
癌細胞不喜歡酮體
「無藥可救」的病人也能獲益
【專欄】臨床實驗為什麼這麼少?
9. 難道這健康嗎?
過時的建議
癌細胞喜歡香蕉
脂肪多多益善,但是要注意品質
膽固醇
蛋白質要多少才合適?
10. 運動能加分
先克服困難,然後歡喜收穫
運動不需要碳水化合物的能量
運動帶來什麼好處呢?
正確的運動量
遊戲很有幫助
11. 斷食是替代方案嗎?
讓療法的副作用少一點
酮體有和斷食一樣的效果
12. 作為藥物的酮體
丁酸
有跟癌症藥物一樣的效果
13. 酮不是江湖術士的偏方,也不是一種傳教 

Part II  養分 (實踐篇 )
1.生酮飲食的基礎
每個人都需要的養分:脂肪、蛋白質、微量營養素
做為養分的碳水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帶給癌症病人的風險
癌症病患必須節制的養分
癌症病患特別需要的養分
如果少吃碳水化合物,就要多吃脂肪
基本營養素  脂肪/油
吃哪些脂肪/油類?
要避免哪些油脂類?
基本營養素  蛋白質
吃哪些蛋白質?
品質是選擇蛋白質的決定性因素
次要營養素  碳水化合物
吃哪些碳水化合物?

Part III 食物(實踐篇)
1.生酮食物  脂肪來源、蛋白質來源、碳水化合物的替代品
最佳的脂肪來源
酪梨
夏威夷豆
椰子、椰奶、椰子油
浸在油裡的鯡魚、醃小鯡魚、沙丁魚
奶油
鮮奶油
馬斯卡彭鮮乳酪(Mascapone)
乳酪
德國下午茶香腸、細肝腸
可可比例占85%以上的黑巧克力
取代麵粉家族:碳水化合物的替代食物
花椰菜
明膠
大麻籽
塊根芹
杏仁
黃豆粉
人工甜味劑/甜菊糖/糖醇
櫛瓜(夏南瓜)
生命的組成成分:最重要的蛋白質來源
雞蛋
海魚
海鮮
淡水魚
黃豆/豆腐
乳酪家族

堅果、核仁和種子
麵筋
也屬於生酮飲食的食物
葉菜類蔬菜
低澱粉蔬菜
菇類
莓果和低碳水化合物的水果
香料
選擇生酮食材的三大原則

Part IV. 實務  (實踐篇)
落實、特殊點、問題
如果能煮,也願意煮
如果不喜歡烹飪,或是沒有時間和力氣烹飪
如果想吃素,或是吃純素
給素食者和純素食者的低碳水化合物、高蛋白質食物
如果懷疑自己不能堅持生酮飲食時
如果有吞嚥困難、噁心或是疼痛
如果不想放棄甜點
如果患有食物不耐症
飲料
酒精
一時的失誤
生酮飲食裡的「致癌」成分
 礦物質
營養補充品
馬上進行生酮飲食
視個人的時間而定,還有下列事項待辦
用試紙測量酮體

Part V.食譜(實踐篇)
生酮飲食的挑戰
簡單又快速的料理
減去碳水化合物的經典名菜
甜點
飲料、奶昔
生酮飲食基本食譜
十個KOLIBRI研究中教學廚房裡最受歡迎的食譜

PartVI.附錄
套餐範例
適合做為旅行口糧或是餐間點心的食物
碳水化合物的計算
自然的糖溶液:蜂蜜/龍舌蘭糖漿/楓樹糖漿
麩質
禁忌症──誰不適合進行生酮飲食?
「我不能進入酮症」的可能原因
每天選擇食物的一覽表
幾乎不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
要考慮碳水化合物含量的食物
最重要的油類和它們的脂肪酸
保存油類的簡便法則
相關研究
網路計算機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045671
  • EISBN:9786267045688
  • 規格:普通級 / 再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22.8MB

图书试读

 
  沒有親身經歷過的人,是無法體會被宣判為「罹癌」時的滋味的。在震驚之餘,幾乎每個人都會馬上提出兩個問題:現在醫生能為我做些什麼?以及,我自己又能做些什麼?我們嘗試在這本書裡針對第二個問題提出解答。如此一來,就算這個消息給人的打擊很大,但也不會有人束手無策,坐以待斃。找到既專業又有同理心的醫生固然很重要,但也不必全然依賴他們。治療的同時,我們自己也可以從旁做許多事。而且愈早開始,復原的機會愈大,愈有可能對病況發展有正面影響,也愈有希望繼續過著積極活躍,而且大致說來「健康」的生活。
 
  大家應該不會訝異,食物在這裡扮演了一個決定性的角色。我們所吃的食物提供我們營養,但同時也會餵養腫瘤。
 
  食物不只提供養分,也會引發身體裡其他無數的生化過程,這些過程最終可能讓身體健康,也可能損害健康。同樣的,我們吃進的食物除了會供應腫瘤卡路里,也會引起腫瘤其他的反應。食物可以讓腫瘤生長,也可以抑制腫瘤,甚至還可以破壞腫瘤。
 
  我們攝取的食物可以是對人體健康的部位有益,而且又對腫瘤無益,甚或有害。
 
  因此,癌症病患應該試著嚴格攝取那些能滋養並強化身體健康部位、但卻對腫瘤無用(甚至可能有害)的飲料和食物。我們吃的食物要能讓身體自己產生藥物來對抗腫瘤,並增進健康。
 
  我們確信,低碳水化合物的飲食值得推薦給絕大多數的癌症病患。在書裡,我們將盡可能清楚地解釋為什麼我們有這樣的看法,並具體列舉最適合這項理念的食物。我們是《癌細胞愛糖,病人需要脂肪》(Krebszellen lieben Zucker - Patienten brauchen Fett)一書的作者,此書在二○一二年由西斯特邁特出版社(systemed Verlag)出版。在那本書裡我們詳盡地解說了低碳水化合物飲食的科學基礎和論點,也參考引用了許多科學研究,並註明研究的出處。
 
  您眼前的這本書有兩項特點:一是,它比二○一二年的那本書更簡潔易懂,有更多實用的資訊,對讀者而言是比較實惠的版本。這是我們為了迎合眾多讀者的願望所做的改變,因為他們認為第一本書太學術性──有過多的細節和「統計資料」,這是曾在某篇讀者書評裡出現的評論。二是,這本書也可以說是更新版,因為自從第一本書出版以後,自然又出現了更多的研究報告和經驗心得。
 
  這本書匯集了到目前為止,從科學觀察所得到的知識,記錄關於飲食中大量減少碳水化合物對人們產生的普遍影響和對癌症的特別影響。在這個基礎上,我們推薦一種能滿足人體對所有營養素、微量元素、維生素和纖維素的基本需要,但又特別顧慮到癌症病患需求所設計的飲食。癌症病患的新陳代謝會隨著時間改變,以致一般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飲食慢慢不能被身體利用,甚至會逐漸傷害身體。相對地,生酮飲食可以強化身體健康的部位,有效提供能量和再生所需的物質,而且那些物質癌症腫瘤絲毫無法利用。
 
  這本書裡沒有包醫百病的飲食偏方,也沒有保證:只要碳水化合物吃得極少就能痊癒。更沒有聲稱,不吃糖和澱粉,就可以很簡單地把癌細胞餓死。書裡的主張和論點都有證據支持。餓死癌細胞的童話在過去一段時間裡傳播得非常迅速,我們也被批評在二○一二年出版的那本書裡做了同樣的主張。然而,每個真正讀過那本書的人都知道我們並沒有這麼說。
 
  這本書旨在告訴癌症病患如何進行生酮飲食,讓他們重獲健康或是繼續維持良好的狀態。
 
  什麼是「生酮飲食」?就是讓肝臟產生大量稱為酮的小分子並利用此做為營養的飲食方式。如果每天的食物和飲料裡面只有極少量的碳水化合物,以更多的脂肪取代碳水化合物,肝臟就會利用脂肪生成酮(又叫做酮體或是酮酸)。酮是最佳的能量來源,幾乎所有的身體組織都能充分利用它們,只有癌症腫瘤拿它們沒辦法。生酮飲食裡也含有少量糖會被腫瘤使用,糖正是腫瘤最需要的養分。但酮能以極不同的方式遏止腫瘤成長和擴散。生酮飲食並不會將身體帶入一種不正常的「非自然」狀態,因為在人類的進化史中,有些時期的食物碳水化合物較少,而這些時期其實是人類歷史中的常態,並不是特例。
 
  過去幾年裡有許多新的認知顯示,進行生酮飲食對癌症病例是有意義的,而且對絕大多數病人而言完全不具危險性。我們寫這本書的原因是認為,生酮飲食是一種能幫助癌症病人的新可能性,既好又安全,可惜還不為人知,或是對它有誤解。我們想把這個方法介紹給大家,幫助那些有心嘗試的人實踐它。
 
  作者除了這本書以外,沒有人從事與「生酮飲食」,或任何其他與這本書內容相關的產品或服務業的生意。我們不販賣生酮產品,不辦營利研討會。不同於其他許多書寫癌症飲食或是抗癌飲食類書籍的作者,我們是完全獨立的,沒有任何利益衝突。
 
  而且大體上,我們也是按照自己推薦的方式生活。所有作者都曾長時間進行書裡介紹的生酮飲食,到現在還是有部分繼續這麼做。
 
  所以,我們至少可以根據親身經驗說生酮飲食是可行的,它帶來樂趣,而且很美味。不用花太多功夫就能用冷凍食材和食品做出生酮飲食,當然如果能親手用新鮮自然的食材來料理更好。但無論怎麼做,都可以變化出多樣又可口的餐點。我們可以把富含碳水化合物讓人飽足的副食去掉,用別的食物替代,例如大量的蔬菜和珍貴的香料。在廚房裡
 
  可以盡情發揮創意,也不會耗費太多精力。無論前菜、主食還是甜點,生酮飲食不只為癌症病患,也為同桌用餐的人打開了一扇通往味覺新世界的門,這些人也許把麵條和馬鈴薯當副食,但或許他們也已發現,他們的身體更能接受生酮飲食。
 
  這本書是一個建議。我們不想說服或強迫任何人,我們只想告訴讀者一個可能性──一種專門為癌症病患設計的飲食。
  我們希望這本書能幫上您的忙。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设计简直是灾难,拿到电子版后我就后悔了。字体大小在不同章节之间跳跃得厉害,有些地方小到眯着眼都看不清,而另一些地方又大得占据了整个屏幕,阅读体验极差。更别提那些图表了,颜色搭配混乱,线条模糊不清,完全看不出作者想表达什么核心信息。而且,目录结构也极其不清晰,想要快速定位到自己感兴趣的部分简直是折磨。我花了大量时间在适应这种糟糕的阅读界面上,完全没有心情去深入理解内容。如果一个健康领域的书籍连最基本的阅读体验都做不好,那它在内容的专业性上,我能相信几分呢?从这本书的“外衣”来看,作者和出版方显然没有花足够的心思去打磨这个产品,对于一个追求深度阅读体验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巨大的挫败感。我希望他们能在再版时,至少请一个专业的排版师来重新设计一下,否则这样的质量,真的不适合推广。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过于晦涩和学术化,完全没有考虑到普通大众的理解能力。作者似乎更倾向于向同行展示其研究的深度,而不是向需要帮助的患者提供易懂的指导。大量的专业术语和复杂的生化名词在没有得到充分解释的情况下就被抛了出来,读起来就像在啃一本大学教材,需要随时停下来查阅背景知识。我理解研究的严谨性很重要,但一本面向大众的“救命疗法”书籍,其核心使命应该是有效传播知识、激发行动,而不是考验读者的词汇量和耐心。这种高高在上的写作姿态,无疑设置了一个很高的门槛,让许多真正有需要的人望而却步。希望作者能意识到,将深奥的科学转化为朴实易懂的语言,才是真正体现专业功力的所在。

评分

这本书的论证过程缺乏足够的、可被第三方验证的“实证”支撑,给人的感觉更像是一种基于个人经验和特定案例的倡导,而非广泛的科学共识的总结。虽然书中提到了一些“德国研究”,但具体的实验设计、样本量、对照组设置等关键细节往往语焉不详,让人难以建立起对疗效的信心。对于一个严肃的健康决策来说,读者需要的是清晰的数据链条和可重复性的证据,而不是激动人心的案例故事。这种“奇迹发生”式的叙事虽然鼓舞人心,但如果缺乏扎实的科学基石来支撑,很容易让读者陷入盲目跟风的风险。我希望看到的,是更严谨的学术态度,而非过度的激情渲染。整体来看,这本书更像是一本传教式的宣传册,而非一本值得信赖的健康参考书。

评分

在信息量上,我感觉这本书非常不平衡,很多章节的深度明显不足,像是匆匆带过。比如在涉及药物相互作用和特定并发症处理的部分,提供的建议显得非常保守和笼统,几乎是“请咨询您的医生”的万金油式回复,这让我非常失望。如果只是要得到一个要求我去看专家的建议,我干嘛还要买这本书?我购买的预期是获得更深入、更细致的、能够在家中辅助执行的参考信息。结果,在那些最关键、最需要具体指导的地方,内容却轻描淡写,让人感觉作者在关键时刻选择了回避风险,而不是提供具有突破性的见解。这种信息上的“半成品”状态,使得整本书的实用价值大打折扣,更像是一份研究报告的初稿,而非一本成熟的指导手册。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方式实在过于散漫和冗长,仿佛作者在进行一场没有重点的私人演讲,而不是一本旨在提供明确“疗法”的指南。开篇花了将近三分之一的篇幅来铺垫一些宏大的哲学思考和对现有医疗体系的批判,这些内容虽然在情怀上可以理解,但对于急需具体操作指南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无效信息堆砌。我本来期待能看到清晰的步骤、明确的食物清单和严格的执行标准,结果翻了半天,很多关键的“如何做”部分被模糊的理论和大量的个人轶事所淹没。阅读过程中我需要不断地跳跃和重读,才能拼凑出几个可操作的片段。这使得学习的效率大大降低,给人一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挫败感。如果能更精炼地直击重点,剔除那些与核心主题关系不大的旁枝末节,这本书的价值会提升不止一个档次。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