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讀寫,有策略!(低年級)—知識性文本 (電子書)

聽說讀寫,有策略!(低年級)—知識性文本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陳欣希
图书标签:
  • 閱讀策略
  • 低年級
  • 知識文本
  • 聽說讀寫
  • 學習方法
  • 國小
  • 電子書
  • 教材
  • 中文
  • 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說明文的教學並不生硬—只要懂得運用結合生活經驗的知識性文本。
●說明文的寫作也不困難—只要能跨領域地探索知識,深化學習深度。
●說明文的課堂更不枯燥—只要掌握閱讀策略,必能激發共學的創意。


  為什麼我們的孩子只練習讀寫而忽略聽說能力的訓練?為什麼大部分的學生習慣單向接收訊息而忘了覺察問題?

  《聽說讀寫,有策略!》這套叢書的設計,正是以引導學生更有能力去發現問題、並探究學習的方法與策略為目的,針對不同年段的學習領域,分為低年級、中年級、高年級與國中四冊。每一冊均強調「讀本」與「學習筆記」同步運用,再透過「親近它」、「理解它」、「運用它 」三段學習步驟,循序引領教師、家長了解「方法取向」的語文課。

  說明文以傳達「知識」為主要目的,為求資料的正確性,此類文本在敘寫上難免較為生硬。因此,選擇文本時以貼近學童生活與學習經驗為優先,並與其他領域結合,慢慢拓展到知識與情意態度的培養,因此透過《向世界打招呼》、《不對、不對》、《一起來騎腳踏車》與《運輸總動員》等繪本,讓學童不但能大量識字,累積基本能力,更能學會閱讀說明文的方法。

  低年級階段的學童仍十分天真,對事物也充滿好奇,若能善用學童主動探索的特性,將可以獲得成長:

  1、    能運用策略了解文本中的重要訊息與觀點,並將訊息歸類、分類等。
  2、    能以文字、符號紀錄重要訊息,以及利用完整的句子表達想法。
  3、    學習以「請教他人」的方式獲得更多知識,並和他人分享自己的想法,聆聽不同的意見。

本書特色:

  ◎陳欣希教授研發團隊帶您進擊「說明文」生動有趣的世界!
  ◎108年新課綱,循序引領──提升學童的自學力
  ◎親近它→理解它→運用它──讀本與學習筆記同步運用的三段式學習步驟
  ◎低年級:結合綜合領域──藉此培養「張大眼睛」觀察周遭人、事的能力。
 
妙趣横生的数学世界:一本激发探索精神的启蒙读物 书名: 《奇妙的数字花园:低龄儿童的数学思维启蒙》 作者: 艾米丽·卡特(想象中的作者名) 装帧形式: 精装图画书,附带可触摸的纹理卡片和可翻转的互动页 目标读者: 4至7岁,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学龄前及小学低年级儿童 --- 内容简介: 欢迎来到“奇妙的数字花园”,这是一片充满惊喜、色彩斑斓、逻辑交织的广阔天地。我们的主角,一只名叫“点点”的小瓢虫,将带领小读者们踏上一段充满发现和乐趣的数学旅程。这本书并非枯燥的习题集,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视觉故事和互动体验,潜移默化地培养儿童早期的数感、空间意识、分类能力以及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 第一章:数数的魔法线条 本章以最基础的“数数”为起点,但我们不只是数1到10。点点住在一个拥有不同形状花朵的草地上。 概念引入: 学习“一对一对应”的概念。读者需要帮助点点给每一朵独特的郁金香配上一个属于它的瓢虫朋友。通过触摸和点击(针对电子版互动设计),孩子们会直观地理解“一个物体对应一个数字”。 数量感知: 介绍“多于”、“少于”和“一样多”的直观理解。例如,比较“蓝色蘑菇”和“红色浆果”的数量,通过颜色和形状的对比,让孩子在视觉冲击中形成对不同数量的感知。 数字的形状与声音: 每一页都用大胆的插画展示数字的形态,并用拟声词(如“一”像细细的竹竿,“二”像弯弯的小船)来辅助记忆,让抽象的数字符号变得具体可感。 第二章:形状的秘密语言 “数字花园”里的一切都有形状。本章着重培养儿童的空间想象力和几何启蒙。 基础形状的识别与创造: 圆形、方形、三角形是花园里的主要建筑材料。点点需要用这些形状拼凑出自己的家、秋千和迷宫。读者需要识别并指出哪些部件是由哪些形状组成的,例如,房顶是三角形,窗户是方形。 二维与三维的初步区分: 通过对比“平坦的叶子”(二维)和“滚圆的果实”(三维),引入对平面和立体的初步概念。书中巧妙地设计了翻页结构,将平面的图案“推”成具有体积感的物体,激发孩子对三维世界的兴趣。 对称与模式: 蝴蝶翅膀上的对称图案,以及沿着小溪排列的鹅卵石的重复模式,是引入对称性和序列概念的绝佳素材。孩子们可以尝试用蜡笔(或电子笔)补全缺失的一半图案。 第三章:分类与排序的艺术 在这个花园里,效率至关重要,而效率来源于合理的分类。 属性分类: 孩子们将帮助园丁根据不同的属性对收获的物品进行整理。属性包括颜色(红、黄、蓝)、大小(大、中、小)和质地(光滑、粗糙)。 集合概念的建立: 如何区分“所有会飞的昆虫”的集合和“所有有六条腿的生物”的集合?通过 Venn 图的简化视觉呈现,展示集合的包含与交叉,理解“既是A又是B”的逻辑。 逻辑排序: 引导孩子将不同身高的花朵从高到矮排列,或将不同成熟度的果实从青到熟排列。这不仅仅是排列,更是对事物发展规律的初步认知。 第四章:测量的微笑 测量并不需要尺子,只需要好奇心和参照物。 非标准测量: 我们不用厘米或米,我们用“点点的脚印”来测量“小路”的长度,用“小树叶”的宽度来测量“池塘”的宽度。这让孩子理解测量是基于一个共同参照物的过程。 时间概念的萌芽: 通过描绘一天中阳光角度的变化(清晨的拉长的影子、正午的短小影子),以及点点“吃了三次早餐,做了一次午睡”的活动序列,引入对“之前”、“之后”和“持续时间”的感知。 轻与重: 通过一只气球和一块石头,让孩子通过视觉和想象来感受重量的差异,并讨论如何用天平(用树枝和叶子搭建)来验证这种感受。 第五章:简单的加减“游戏” 数学的魔力在简单的增减中体现出来。 加法: 小松鼠带来了3颗橡子,后来又找到了2颗。点点数了数,现在有5颗了。全书以“合并”的概念来呈现加法,使用实物和场景来代替枯燥的符号。 减法: 5只蝴蝶在花丛中飞舞,2只飞走了。还剩下几只?通过“移走”或“吃掉”的动作,让减法成为一个自然发生的事件。 解决小问题: 每一章的结尾都包含一个简单的“花园任务”,需要运用本章学到的数学知识才能完成,例如“帮蜂王计算今天需要采几批花蜜才能填满蜂巢”。 本书的独特之处: 《奇妙的数字花园》的核心在于“玩中学”。我们避免了传统教材中对数字的过度简化和重复操练,转而将数学概念融入到充满想象力的叙事和精美的艺术设计中。书中丰富的互动环节——翻转、拉伸、连线、触摸感应(电子版)——确保了儿童在“动手”和“观察”中建立牢固的数学基础。它旨在培养的不是“会做题”的孩子,而是“爱思考”和“善于观察”的未来探索者。这本书是送给所有渴望从游戏中发现世界规律的小小科学家的最佳礼物。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陳欣希


  她是誰?
  一個說自己「願」很小,卻讓人覺得「志」很大的教授。
  她是誰?
  一個讓現場老師無法嗆聲說:有本事,你來教教看的教授。
  她在哪裡?
  在臺北、在屏東、在花蓮、在離島……全臺城鄉走透透,都是為了推動閱讀。
  她在哪裡?
  在大學、在中學、在小學,也在幼兒園,出現在各級學校,還是為了推動閱讀。

  這位教授,擁有近乎偏執的亞斯性格,事必躬親且力求品質,這件事就是──「推動閱讀」!

  苦力團隊
  團隊成員有花梅真、郭欣怡、黃柏翔。
  這個團隊很辛苦,白天上課,夜晚上工……
  這個團隊很認命,別人休息,我們嗡嗡嗡……
  這個團隊有魔頭,一聲令下,莫敢不從!
  這個團隊有理念,語文閱讀,終會成功!
 

图书目录

■讀本目次
導讀──循序引領:教方法,習能力
給小朋友的話──學知識,有方法
精選讀本
一、向世界打招呼
[延伸閱讀]不對、不對
二、一起來騎腳踏車
[延伸閱讀]運輸總動員

學習工具
1.聽出重點有訣竅
2.分享知識有訣竅
3.整理重點有訣竅
4.書寫筆記有訣竅
5.請教他人有訣竅

■學習筆記目次
給小朋友的話
一、向世界打招呼
[延伸]不對、不對
二、一起來騎腳踏車
[延伸]運輸總動員
統整應用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4904389
  • EISBN:9789574906123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固定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90.3MB

图书试读

導讀1

循序引領:教方法,習能力


  成就每一個孩子—適性揚才,終身學習。

  以尊重學生生命主體為起點,透過適性教育,激發學生生命的喜悅與生活的自信,提昇學生學習的渴望與創新的勇氣,善盡國民責任並展現其共生智慧,成為具有社會適應力與應變力的終身學習者,期使個體與群體的生活和生命更為美好。

  上述是十二年國教課綱的理念,為了達到此目標——成就每一個孩子,我們設計了「素養導向」的教材,讓教師、家長、關注教育的夥伴們看見理念落實的可能。《聽說讀寫,有策略》這套叢書強調「不僅要學內容知識、更要學方法策略」、「不但要落實學校所學,更要應用於日常生活」。

  文本,是學習的重要媒介,無論是在生活或學習上,學童都有許多機會接觸不同類型的文本,而閱讀的方法也會因文本的多樣性而有差異;其中,故事體(文學性文本)、說明文(知識性文本)是常見的兩類文本。因此,繼故事體之後,我們研發了說明文的教材,讓學童在故事體的學習基礎之上,繼續拓展閱讀廣度,深化閱讀能力,豐富閱讀素養。

  除了教材,使用教材引導小孩學習的教師、支持陪伴小孩學習的家長、甚至是在學習中的小孩,都是影響「是否能成就每一個孩子」的關鍵因素。以下就教材特色、教學準備、教學引導、學童學習四個面向分述之。

  1.教材特色

  ▲根據學童經驗決定主題

  說明文以傳達「知識」為主要目的,為求資料的正確性,此類文本在敘寫上難免較為生硬。因此,選擇文本時以貼近學童生活與學習經驗為優先,並與其他領域結合,慢慢拓展到知識與情意態度的培養,讓學童不但能理解文本內容,更能學會閱讀說明文的方法。

  為配合學童的能力、經驗,各年段的單元主題訴求如下:

  ■ 低年級:結合綜合領域
  學童初入小學,希望能藉此培養「張大眼睛」觀察周遭人、事、物的能力。

  ■ 中年級:結合社會領域
  主題為「原來如此」,讓學童能更進一步探究,發現日常事物的緣由。

  ■ 高年級:結合健體領域
  活動量大且邁入青春期,更要瞭解身體構造,才能成為「健康的我」。

  ■ 國中生:結合自然領域
  視野更加廣闊,除了可接觸的環境,還要「上天入地」的探索知識。

  因此,本教材的單元主題依序為:張大眼睛、原來如此、健康的我、上天入地。期盼引導孩子從關注周遭人、事、物開始,逐漸往外延伸,增加學習的深度與廣度。

  ▲基於語文課綱選擇形式

  十二年國教的語文領域課綱提到:「說明文本」為「文本表述」之一,屬於「以邏輯、客觀、理性的方式,說明事理或事物的文本」。為達「說明的目的」,常採用描述、列舉、因果、定義等寫作手法,並透過數據、圖表、圖片等方式來輔助說明。

  學童若能瞭解說明文常用的寫作方法,當有助於在豐富的訊息中擷取重點、歸類、分類、整理,甚至詮釋解讀,以理解文本中的重要概念,進而指出寫作目的與觀點。

  為達上述目的,文本形式是否符合說明文的特徵也是選文的重要考量。各年段的教學設計除了引導學童透過圖文對照、擷取重點、整理訊息以增進理解,還要進一步認識多元的寫作形式,進而模仿、運用於生活。

  ▲讀本延伸相仿穩定學習

  學習「方法」的目的在於幫助學童在不同情境下類推既有經驗,培養自學能力。然而,「方法有效」需建立在「能力穩定」的基礎上,需要多次相似經驗的累積,才能更有效的穩定孩子的能力。

  本教材除了將各年段、各課的學習步驟一致化之外,低、中、高年級還挑選合適的延伸文本——或是出自同一本書,或是另外挑選內容主題相近、寫作形式相仿的文本。學童只要依照學習筆記的步驟,就能領略文中意涵,賞析作者的創作特色,同時讓自己更熟悉閱讀方法。

  至於高年級和國中,則要在內容主題相近的基礎上,進一步比對不同的寫作形式,覺察作者意圖,以轉化為自己的能力。

  ▲讀本與學習筆記同步運用

  如果仔細閱讀「讀本」與「學習筆記」,可以發現編者有許多精心的安排。例如:「讀本」 最後的學習工具方便學童隨時查閱;「小貓頭鷹思考紀錄」不但標示了自然段,也示範如何在文本上做記號,讓學童有具體的例子可參考。在「學習筆記」方面,頁面上方有明確的步驟與方法,幫助學童意識到自己的學習階段,以及可用何種方法來解決學習的問題。上方的貓頭鷹圖示則代表師生共學(TS )、生生共學(SS )、獨自學習(S )。

  以低年級為例,從第一課的漫畫,慢慢過渡到以圖為主、文字為輔的繪本;以年段來看,隨著學童的成長,所閱讀的圖文訊息量也逐漸增加。無論哪個年段,學習步驟皆以「漸進釋放責任」理念來規劃。

  至於教學過程的指導語,直接在「學習筆記」上以小字來呈現,從「師生問答」到「同儕互動」,希望引導學童慢慢學會「自我引導」的閱讀策略。根據「漸進釋放責任」的理念,各步驟的學習方式也有些差異,包括全班共作、兩兩分享、小組討論、獨自思考等,期使學習責任慢慢轉移到學童身上。

  在「親近」、「理解」、「運用」每一個階段後,都引導學童「自評」學習成效,教師也可依此調整後續教學。上述的設計不但是為了協助學習者,同時也讓陪伴在學童身邊的大人(教師、家長)有更明確的引導方向。

  2.教學準備

  說明文的敘寫方式通常較為生硬而顯得不易親近,相關知識的豐富與否也是影響理解的重要因素。面對這類「親和力不強」的知識性文本,要如何引導學童親近、理解進而運用呢?以下提供三個備課方向。

  ▲從讀者的角度看文本
  首先,純粹以讀者的角度閱讀文本,問自己:我喜歡嗎?這篇文本的內容重點是什麼?有何創作特色能凸顯重點,吸引讀者繼續往下看?

  ▲從學童的角度推困擾
  其次,思考該年段的孩子在閱讀此篇文本時,可能會有什麼困擾。例如:是否具備相關的背景知識或經驗?是否具備基本的閱讀能力(識字、對語詞意思的推論⋯⋯等)?有無對應的方法策略可幫助自己理解?

  ▲從教師的角度思引導
  最後,回到教師的身分,思考課程目標為何?如何系列引導?例如:在第一課的基礎下,第二課能否漸撤鷹架,或是仍須教師引導?如何根據學童的口語、肢體、文字表達檢核教學成效,進而調整教學方式?

  以「讀者、學童、教師」三個角度來思考,可讓陪伴在學童身邊的大人更瞭解學習的困擾,也能採取更有效的方式引導學習。

  3.教學引導

  教師是學童和教材之間的橋梁,透過引導可以讓學童理解文本——掌握內容重點、覺察寫作特色,進而連結生活、學以致用,讓教材發揮最大效益。以下是教學引導時的提醒:

  ▲學習「方法」,責任轉移

  教師宜調整過往偏重學科知識的灌輸式教學型態,透過提問、討論等方法,讓學童用各種素材,以進行檢索、擷取、統整並活用於生活情境中。同時,重視情境與脈絡化的學習,引導學童將所學內容轉化為實踐性的知識。

  教學時,可搭配「運用它」的設計,引發學童思考所學與生活、學習的連結。例如,覺察知識性與文學性文本的寫法,轉換成自己的寫作技巧;或是透過資訊檢索完成筆記,進一步與他人分享知識等。

  為了讓學童習得上述能力,教師應從獨攬學習主權的重責,轉為漸進釋放責任到學童身上。過程中,透過好問題引導思考,並藉由搭鷹架、明示方法,讓學童得以依循,再經過多次練習,就能一步步穩定學童的能力。

  在互動方式上,則從「大人、學童(師生)互動」轉為「大人、學童(師生)以及學童、學童(生生)並重」。教師的示範與帶領是為了讓學童可以模仿、複製,當學童慢慢體會到方法之後,就要適時放手讓他們自己試試看。因為,同儕的互動、共學經驗,遠比單向接收教師的訊息更為深刻。

  在學習「方法」的前提下,評量焦點亦從重視「成果」轉為「歷程與結果」並重。過程中要不斷引導學童自我監控、自評學習、覺察方法,並藉由評量的結果調整下一階段的教學。若師生都能對此有共識,那麼教與學的壓力應該會大為降低。習慣的調整並不容易,教師也要像學童一樣,時時自評、省思,才能穩定自己的教學能力呢!

  ▲根據理念,運用教材

  教學時,「讀本」、「學習筆記」同步運用,而非講解完讀本再進入習作的教學。「學習筆記」頁面上方的步驟,一開始是以教師引導為主的師生共學(TS ),之後漸撤鷹架,逐漸轉成生生共學(SS ),最後希望能達到獨自學習(S )的目標。提問前的小字即是引導語,透過「一問一答」或「同儕互動」的設計,以誘發學童主動思考。「學習筆記」的「統整應用」,目的在整理前幾課的內容,期使學童不但能理解內容,更要掌握知識性文本的特性、運用於生活。

  此外,在忠於原著與教學時間的考量下,並以不影響全文脈絡為前提,這套叢書的「讀本」 從原著節錄了部分內容(以「~」表示內容刪減)。此舉的另一目的是,希望誘發學童對原著的興趣,進而培養閱讀長篇知識性文本的能力。因此,每一課開始放了封面和目次,教師可引導學童留意此訊息,讓學童瞭解該篇章的出處、屬於書籍的哪個部分,同時也能對全書重點及架構有整體感。

  若在引導時發現疑慮,建議教師、家長可和學童討論如何修改,或是一起猜猜被刪減的內容可能是什麼,如此更能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基於此,「學習筆記」中的「運用它」,也引導學童利用資訊檢索搜尋更多相關資料;同時,透過做筆記、與人分享、完成報告等方式,增進對該主題的理解。

  過程中,建議讓學童以不同顏色的筆書寫,紀錄個人想法、同儕討論、教師引導的自我修正歷程,藉由視覺化的線索,強化學習經驗。此外,教材中也加入了「自評」和「他評」的設計,讓學童得以監控自己的學習狀況,並透過同儕的交流或親子的互動來深化學習。

  4.學童學習

  成功的「教」與「學」,除了要有完善的教材規劃、教師的循序引領外,還要因應學童的特性規劃學習任務,才能營造學習的成功感。各年段學童的特性與學習任務如下:

  ★低年級
  此階段的學童仍十分天真,對事物也充滿好奇,若能善用學童主動探索的特性,就可引導他們透過文本大量識字,以累積基本能力,並從中學會一些閱讀方法,例如,運用策略瞭解文本中的重要訊息與觀點,並將訊息歸類、分類等。寫作的目標則是以文字、符號紀錄重要訊息,以及利用完整的句子表達想法。另外,學童也要學著以「請教他人」獲得更多知識,並和他人分享自己的想法,聆聽不同的意見。

  ★中年級
  經過兩年的學習,學童已累積一些語彙,也具備識字的基本能力。接下來在閱讀方面,就要學習運用策略整理訊息,以增進對文本的理解,例如,將訊息歸類、分類、命名等。此外,還要能根據自己的理解狀況適時調整策略。寫作的部份,需具備以段落或篇章陳述想法的能力,也要運用文字、符號快速紀錄一件事。此階段的學童,還要學習資訊檢索,以增加訊息來源的廣度。在「生生共學」方面,要針對他人的分享給予回饋,並透過同儕的討論過程,讓自己的學習方式更多元。

  ★高年級
  在低、中年級的基礎下,高年級學童應該能自行解決大部分的識字、語詞問題。所以高年級的學習重點在於連結相關的知識和經驗,提出自己的觀點,評述文本的內容,而且要能因應不同的目的,選用不同的閱讀策略。例如,閱讀訊息量豐富的說明文時,要選擇適當的結構圖來整理訊息。
  在寫作方面,要能根據主題與寫作步驟,完成篇章作品;也要開始學習完成主題報告的方法。至於同儕間的共學互動則更為頻繁,透過分享、討論等多元的學習方式,豐富自己的經驗,讓自己想法更周全。另外,學童還要對檢索後的資料進行解讀與判斷,以提升多元文本的閱讀和應用能力。

  ★國中
  進入國中,學習的任務又更上一層了,不但要理解文本內容,還要知道各類文本的形式和寫作特色。此時的閱讀策略要能幫助學童增進學習效能,進而整合跨領域知識為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學童對於訊息的整理、詮釋也應更為熟練。
  寫作部分要完成結構完整、主旨明確的文章。資訊檢索的能力也須持續精進,學童蒐集資訊後,不但要解讀與判斷,還要分析、組織以擴充閱讀視野。最後,根據上述能力,完成主題報告。

  知識的傳授與能力的培養,二者雖不牴觸,但教學方式卻可能有所差異。種種顧慮促使許多老師仍選擇以「講述」的方式來教學,但,努力「灌輸」的結果,真的能達到預期目標嗎?如果「講述」能達到目標,那麼,老師們不會常常感嘆教學成效不彰,近年來各種教學方法不會如雨後春筍般冒出…… 老師們似乎有必要停下腳步想想,該怎麼調整?

  本教材即提供了一個具體的可行模式,期望帶給教師另一種思維——教知識、更要教方法!

導讀2

給小朋友的話:學知識,有方法


  內容主題

  生活中有許多事物值得我們停下腳步,好好觀察。這時,我們會看見很多的不一樣。例如:大家的打招呼方式不太一樣、路上有著不同種類的交通工具、文具店裡有著各式各樣的筆……

  在這個單元裡,我們會學習如何「張大眼睛」觀察事物,發現不同、欣賞不同。最後,我們會知道:世界的美好,是因為大家都不一樣!

  學習方法

  看到一篇不太懂的文本,請不要害怕,只要跟著貓頭鷹老師一起先「親近它」─快速看看內容,想想自己已經知道什麼;接著「理解它」─將相似的訊息分一分,再看看作者有哪些厲害的安排;最後是「運用它」─用簡單的句子紀錄自己學到了什麼,若還是不懂,就請教他人。

  按照上面的步驟慢慢學習,聽老師講解、和同學討論,就能學會觀察的技巧、吸收更多知識喔!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当我刚翻开这本书的封面时,我还有点担心它会过于偏向基础教育,毕竟“低年级”这个词在书名里还是比较醒目的。然而,这本书带给我的惊喜是,它对“基础”的重新定义,是建立在对高级认知误区的深刻洞察之上的。它并没有用幼稚的语言敷衍了事,反而用最直观的方式,纠正了我们成年人阅读中根深蒂固的思维定势。我发现,很多时候我们读不懂知识性文本,不是因为词汇量不够,而是因为我们的“读取模式”不对。这本书像是给大脑换了一个更高效的“操作系统”。我特别留意了它关于如何处理带有强烈倾向性或偏见的文本的章节。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辨别作者的隐藏立场比获取信息本身更重要。这本书提供了一套非常冷静、客观的分析框架,教你如何剥离情绪,直击文本的核心论点。这种深度剖析,让阅读不再是被动接收,而是主动的、批判性的对话过程。它提升的不仅是阅读技巧,更是一种更健全的思维习惯。

评分

天哪,这本书简直是为我这种平时读书总是抓不住重点的“老”读者量身定做的!我一直觉得阅读挺枯燥的,拿起一本非虚构类的书,没看几页就开始走神,或者读完了也记不住核心思想,感觉时间都浪费了。这本《聽說讀寫,有策略!》给我带来了完全不同的体验。它不像传统的教科书那样堆砌理论,而是非常巧妙地将“策略”融入到阅读的过程中。我尤其喜欢它探讨的如何快速抓住知识性文本的脉络,那种感觉就像是突然被赋予了一张藏宝图,知道该从哪里下手,哪些是关键线索。以前读文章,我总是在细节里打转,现在我能更宏观地把握作者的意图。书里分享的方法论,比如如何构建信息框架,如何通过目录和标题进行预判,都极其实用。我试着将这些技巧应用到我最近正在读的一本关于历史变迁的书籍中,效果立竿见影,阅读速度和理解深度都有了质的飞跃。对于那些和我一样,觉得纯粹的阅读技巧书籍过于晦涩的成年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条非常亲民的路径,它让我们重新找回了阅读的乐趣和效率。这本书的结构设计也非常人性化,不会让人产生畏惧感,反而让人充满探索的欲望。

评分

这本书的布局和内容推进节奏感极佳,读起来有一种行云流水的顺畅感。我发现自己竟然能够连续几个小时沉浸在学习如何学习的乐趣中,这对我这个容易被手机分心的人来说,简直是个奇迹。它对于“主动提问”在阅读中的作用强调得特别到位。以往我都是读完一段才想起来问自己“这讲了什么?”,但书里倡导的预设问题和带着问题去阅读,彻底改变了我的阅读状态。这让阅读从一种“消化”变成了“探险”。我不再是等着信息被塞进我的脑子里,而是主动地去寻找答案,去验证作者的假设。这种“狩猎”的感觉非常令人兴奋。而且,书中的案例选择非常贴合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各种知识载体,无论是学术报告、新闻评论还是技术手册,它提供的策略都具有极强的通用性和迁移性。它没有给我一堆僵硬的规则,而是给了我一套可以根据不同文本灵活调整的“工具箱”。每次读完一个小节,我都忍不住想立刻找一篇文章来实践一下,那种即时反馈带来的成就感是其他很多书籍无法比拟的。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最大触动是关于“复述”与“内化”的探讨。很多书会教你如何做摘要,但很少有书能深入到如何将外部信息真正转化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本书对“输出倒逼输入”的机制做了非常详尽的解释,尤其是在知识性文本的阅读中,如何通过结构化的复述来巩固记忆和理解深度。它不仅仅是教你阅读,它是在教你如何“拥有”知识。我尝试了书中提到的“构建知识地图”的方法,将一本书的内容拆解成相互关联的节点,而不是平铺直叙的清单。这个过程极其耗费脑力,但一旦完成,你会发现那些原本零散的信息点全部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这种整合能力,对于需要跨学科思考或者进行复杂项目规划的人来说,是无价的。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单纯的阅读技巧提升,它实际上是一本关于如何高效构建个人知识库的底层方法论指南。它让我对“学习”这件事,有了一个全新的、更加系统和有把握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的视角实在是太独特了,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教你“应该”怎么做的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前辈,坐在你身边,手把手教你拆解复杂信息的方法。我过去常犯的一个毛病是,一遇到信息量大的文本就赶紧做笔记,结果笔记抄得比原文还多,回头看却完全不知道哪些是重点,哪些是支撑论据。这本书对于“有效”记录这一点有非常精辟的阐述。它强调的不是记录多少,而是记录的“结构”和“关系”。我特别欣赏它对不同类型知识点如何提炼的区分讲解,比如事实、观点、论证过程之间的联系。这对我处理工作中的报告和研究资料大有裨s益。以前我总是把它们混为一谈,现在我能清晰地分辨出哪些是作者坚信不疑的底层逻辑,哪些只是为这个逻辑服务的佐证。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把原本抽象的认知过程,用非常具象的工具和步骤呈现出来,让学习变得可操作性极强。我强烈推荐给任何需要处理大量书面信息,但又苦于效率不高的职场人士,这绝对是投资回报率极高的一本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