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埋葬的中國共產黨史 (電子書)

被埋葬的中國共產黨史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譚璐美
圖書標籤:
  • 中國共産黨曆史
  • 中共黨史
  • 曆史研究
  • 政治史
  • 電子書
  • 近代史
  • 中共早期
  • 曆史檔案
  • 政治
  • 傳記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這些事,改變瞭中華民國的命運,但國民黨政府從來不提,
  這些人,讓共產黨走上一條完全不同的路,卻埋葬瞭這段歷史:

  ‧國父孫中山創立國民黨,卻愛上共產主義,國父的太太宋慶齡站在共產黨那邊。
  ‧五四運動哪算是白話文運動,重點是催生瞭共產黨。
  ‧陳獨秀、譚平山創立的共產黨,為什麼最後成瞭毛澤東的?
  ‧國民黨的「清黨」豈止開除共產黨,而是大屠殺,連中共總書記之子都殺瞭。
  ‧國民黨說「南昌暴動」,事實上是國共大戰,共產黨從此由運動走上建軍造反。
  ‧國民黨剿共,驅趕共產黨展開「長徵」,這反而幫瞭毛澤東?

  我們今天的處境,以及「兩岸三地」的形成,
  來自多年前的這段歷史,但,沒人提過。

  本書是中國共產黨創始人譚平山傢族後人譚璐美訪談整理的口述歷史,
  口述者是中國共產黨「高明三譚」之一的譚天度。
  他們在中國官員「陪同」(監視)的情況下,明察暗訪,
  留下這些珍貴的歷史翻案事實。

  ‧共產黨的創始人是陳獨秀,為什麼會被開除黨籍?誰能開除創黨人?
  ‧先有瞭共產黨員,纔誕生瞭中國共產黨,為什麼會這樣?
  ‧國父創建國民黨,卻相信瞭共產主義,還讓共產黨員以共黨身分加入國民黨。
  ‧陳獨秀、譚平山的知識分子共產黨,如何成為李立三的工人共產黨,又怎麼成瞭毛澤東的農民共產黨?
  中國共產黨的演化,蔣介石扮演什麼角色?

  ‧蔣介石自導自演中山艦事件,從此國民黨成瞭他唯我獨尊。
  ‧共產黨被國民黨軍隊圍睏在江西山區,打不死、滅不掉,還進齣自如,因為有祕道?
  ‧日本軍打下來的城市,怎麼會都成瞭共產黨的地盤?
  ‧毛澤東建國的時候,譚平山配閤毛主席演瞭哪齣戲?幫助他統一天下。
  ‧譚天度參與的香港工作,讓抗戰勝利時的共英談判,英國全盤讓步。
  ‧譚天度的太太區夢覺一直是中共中央三大女傑之一,怎麼會失蹤14年?
  ‧中共因為南昌起義建軍,終於奪取天下,
  為什麼毛澤東在文革的時候,對於南昌起義的參與夥伴百般迫害?

  這些歷史,國民黨不提、被中國共產黨埋葬,
  卻形成如今臺灣、大陸與香港的政治現實!
  這是一位百歲老人的迴顧,
  一段決定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命運的歷史祕密,本書都將一一揭開!

推薦者

  建國中學退休歷史老師/周誌宇
 
古籍重光:探尋中華文明的韆年脈絡 一部跨越時空的文明史詩 本書並非一部聚焦於近代政治風雲的著作,而是緻力於為讀者構建一幅宏大而細膩的中華文明全景圖。它以時間為軸綫,深入挖掘瞭自上古傳說時代至清末民初的數韆年曆史長河中,中華民族在哲學思想、社會結構、藝術創造以及科技發展等多個維度上所取得的輝煌成就與麯摺曆程。我們試圖穿透紛繁復雜的曆史錶象,直抵文明演進的核心動力。 第一部:文明的曙光與奠基(先秦至漢代) 本篇將從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齣發,追溯中華文明的源頭活水。重點探討黃河與長江流域不同文化群體的交流融閤,以及最終形成早期國傢形態的社會轉型。 1. 思想的勃發:諸子百傢的智慧 本部分將詳細解析先秦時期“百傢爭鳴”的文化盛況。我們不滿足於對孔孟老莊思想的簡單羅列,而是深入考察其思想體係如何深刻地嵌入到中國人的思維模式和倫理結構之中。例如,如何從“仁”與“禮”的辯證關係中理解中國傳統社會的秩序觀;儒傢“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的層進邏輯,如何構建瞭士大夫階層的理想人格。同時,法傢對中央集權製度的構建邏輯,道傢對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終極關懷,墨傢兼愛非攻的社會理想,都將以其曆史背景和現實影響被細緻剖析。 2. 帝國的初創與製度的構建:秦漢的遺産 秦朝的統一,不僅是地理版圖的整閤,更是製度層麵的革命。本書將聚焦於郡縣製的確立、文字的統一以及度量衡的規範化,分析這些舉措如何為後續兩韆年的中央集權帝國模式奠定不可動搖的基礎。漢代對儒學的“罷黜百傢,獨尊儒術”並非簡單的文化選擇,而是帝國穩定治理的政治需要。我們將考察漢武帝時期的內外政策,絲綢之路的開闢及其對東西方文明交流的深遠意義,並探討漢代在史學(如《史記》)和文學上的卓越成就。 第二部:融閤、變革與繁榮(魏晉南北朝至唐宋) 這一階段是中國曆史上社會結構和文化麵貌發生劇烈變動的時期,也是文化吸收與創新的高峰期。 1. 邊緣的張力與精神的突圍:魏晉風度 魏晉南北朝的長期分裂,催生瞭獨特的“魏晉風度”。本書將探討玄學興起背後的時代情緒——士大夫在亂世中對政治理想幻滅後的精神轉嚮。佛教的東傳與本土化,特彆是禪宗的形成,如何與本土哲學發生碰撞,重塑瞭中國人的精神世界。同時,書法、繪畫藝術(如顧愷之、王羲之)的自覺,標誌著個體精神在審美領域獲得瞭極大的解放。 2. 盛世的氣象與活力的源泉:唐代的輝煌 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期,其開放包容的胸襟是理解其盛世的關鍵。本書將從開放的國際貿易體係、科舉製度的成熟、城市經濟的繁榮等方麵,展現唐朝的活力。文學方麵,我們將集中探討唐詩的各個流派及其藝術成就,從初唐的宮廷氣象到盛唐的雄渾壯闊,再到中晚唐的沉鬱頓挫,力求再現那個“詩歌之國”的文化麵貌。 3. 轉型與內斂:宋代的精緻與轉型 宋代是中國曆史上一個重要的轉型期。經濟重心的南移、市民階層的興起、商業的空前發達,為文化藝術注入瞭新的活力。理學的興起,是對佛教和道教挑戰的迴應,也是儒傢思想在內省和邏輯層麵的深化。宋詞以其細膩婉轉的筆觸,反映瞭都市文化和個體情感的精緻化錶達。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指南針的應用,以及宋代在美學上對“雅緻”的極緻追求,構成瞭宋代文明的獨特標識。 第三部:集權深化與晚期帝製(元明清) 這一時期見證瞭空前強大的中央集權體製的鞏固,以及在內部矛盾中逐漸走嚮僵化的曆史過程。 1. 遊牧民族的整閤與新秩序的建立:元代 元朝的建立,是中國曆史上一次重大的民族融閤事件。本書將分析濛古統治者如何以其獨特的製度(如行省製)與中原傳統相結閤,維持其龐大的帝國統治。同時,元麯的勃興及其世俗化的主題,反映瞭社會結構的變化和下層民眾情感的錶達。 2. 專製的高峰與思想的壓抑:明代 明代中後期的政治權力結構呈現齣高度集中的特點,內閣與宦官的權力鬥爭是這一時期的重要看點。在思想文化領域,陽明心學的興盛標誌著對傳統儒學的進一步激活和內化。同時,市民文學(小說)的成熟,特彆是《三國演義》、《水滸傳》等巨著的齣現,展示瞭民間敘事力量的崛起。 3. 守成與內捲:清代的文治與隱憂 清朝前期,通過“康乾盛世”實現瞭對廣袤疆域的有效控製,並以“文字獄”等手段強化瞭思想禁錮。本書將梳理清代在典籍整理、學術研究(如考據學)上取得的巨大成就,這些成就的背後,也摺射齣知識分子在政治高壓下,將研究重心轉嚮“乾嘉樸學”的時代無奈。同時,我們將探討西學東漸的微弱萌芽以及晚清在麵對西方衝擊時所經曆的深刻危機。 結論:曆史的綿延與未來的啓示 全書的最終目標,是通過對這些曆史階段的細緻描摹,幫助讀者理解:中華文明並非停滯不前的實體,而是一個不斷自我修正、吸收外來影響、並在核心價值體係內尋求平衡的動態過程。理解這些曆史深處的脈絡與動力,方能更深刻地洞察一個古老民族的集體記憶與當代命運的關聯。本書旨在提供一個全麵、紮實且富有人文關懷的曆史敘事框架。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譚璐美

  1950年齣生於東京。本籍中國廣東省高明縣。日本慶應義塾大學文學係畢業。曾任慶應義塾大學講師、中國廣東省中山大學講師,後來從事寫作。

  著有《遙遠的廣州》(六興齣版)、《江青嫉視的女人──中國的第一夫人王光美的一生》(NHK齣版)、《創立中國共產黨的13個人》、《鴉片的中國史》、《日中百年的群像:革命尚未成功》(以上皆為新潮社齣版),及其他多本著作。

譯者簡介

潘承瑤


  輔仁大學日文係畢業。愛玩文字,人海浮沉滄海之一粟。曾任兼職譯者,閒暇時喜歡看電影、讀小說,最近開始接觸水族的世界,期望能以文字傳遞新的想法與感動。

 

圖書目錄

推薦序 官方正史多寫神話,外史更能一窺真相/周誌宇
作者序 聖賢皆寂寞,勝者留其名
 
序章 廣東派的共產黨,怎麼變成毛澤東的?
「絕不洩漏車上的談話內容,請放心」/國父發動革命,自己沒開過一槍/二老敘舊,15個外人作陪/我稱他叔公,他稱我堂姑/先有共產主義小組,纔有共產黨/香港迴歸,宛若歷史長軸
 
第一章 五四運動,陳獨秀與廣東共產黨
從辛亥革命到五四運動/北大、五四、陳獨秀/五四與「二十一條要求」/廣東專齣革命傢/五四運動,纔不是白話文運動/坤維高中,培育奇女子/以前的人辦報,不是為瞭八卦/先有黨組織,纔有共產黨/不打發時間、不接受政黨支援/陳炯明招攬陳獨秀/共產黨前身:「廣東共產主義小組」誕生/夜校教育工人,也教階級鬥爭
 
第二章 歷史矛盾:誰纔是中共創黨元老?
中國共產黨第一任書記——陳獨秀/中國共產黨綱領?最高機密/譚平山、譚天度到底是不是中共「創始人」?/還沒創黨就已是共產黨人/還不是黨員,就開始訓練黨員?/為何周恩來是創黨元老,譚天度不是?/共產黨、國民黨,曾是同一黨/辛亥革命造就譚平山,毛澤東還旁邊站/國民黨裡的共產黨團書記/中山艦事件,蔣介石從此大權在握
 
第三章 譚平山因起義失勢,毛澤東因長徵崛起
國民黨「清黨」,共產黨「起義」/陳獨秀的兒子也死於清黨/共產黨創黨人──陳公博脫離共產黨/遭史達林定罪的陳獨秀/八一建軍!共產黨南昌「起義」/共產黨搞革命,卻高舉「國民黨」大旗/會昌之戰,葉挺威震天下/南昌起義後,譚平山失勢/國民黨不斷追擊,周恩來逃往香港/「長徵」造就瞭毛澤東
 
第四章 李立三的共黨,變成周恩來的香港
整肅:勝者對付敗者的拿手好戲/李立三鬥垮譚平山/明明是共產黨員,卻胸懷自由主義/李立三的極左路線,讓共產黨更加潰敗/南昌起義──共產黨版辛亥革命/據點移往香港,設置「頭腦中樞中心」/拒絕重返共產黨,「再建」中華革命黨/六條祕密路線,運送三種重要物件/用人力運輸,連金塊都不會掉/國民黨政府的南京監獄,有進無齣/西安事變後國共第二次「閤作」
 
第五章  搞丟一個夢覺,還你一個陳新
師生戀夢覺,鐵軍成烈士/失蹤14年的愛妻/第二次國共閤作後,加入東江縱隊/東江縱隊齣任務,英國欠人情/尾隨日軍,奪迴領土並成立「蘇區」/搞丟一個夢覺,還你一個陳新/荒唐的延安幹部
 
第六章 周恩來為何不奪迴香港?
香港到底歸誰的?早到者勝/英軍三百,東江縱隊一萬二,奪迴香港!/占領香港?不如利用香港/我不討迴香港,但你得答應我全部要求/國共不知誰能勝齣,香港且留中共後路/周恩來,高明啊!
 
第七章 譚平山與毛澤東的最後一齣戲
「國傢」可憑雙手創造齣來,絕非無可動搖/國民黨沒做的二五減租,共產黨做瞭/譚平山,共產黨籍的民主黨派/譚平山與毛澤東閤演的一齣戲/義勇軍進行麯以及五星旗的意義/被國民黨與共產黨開除後又加入/文革質疑:南昌起義為何高舉國民黨大旗?/南昌之敗,被淘汰的是廣東派/姿態:文革時代勞改,依舊堅持用公筷/人去瞭,但歷史不會就此埋葬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7192863
  • EISBN:9786267192849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8.0MB

圖書試讀

作者序

聖賢皆寂寞,勝者留其名


  中國共產黨不是一塊石頭,從成立的1921年開始,已經超過瞭100年。這段漫長歲月是動盪的年代,活躍於舞臺上明星們也激烈的改換瞭。更替的理由有二:戰死,跟自傢人的審判。未戰死、也沒受到自己人公審而倖存下來,最後逐步掌握權力的人,方能留下英雄美名。

  換句話說,現代的中國共產黨就是所謂的「勝利組」,就像一棵紮根於「過去」的大樹上綻放的花朵一樣。我們因為眼裡隻看到盛開的花,就逐漸忘記地底深處擴散的樹根,但根部卻至今仍切切實實的生長著,若非如此,這樹木早就乾枯瞭。

  有人說中國是個無法理解的國傢,因為中國的見解一直遵循著過去的方針和主張,和日本或者世界的常識大相逕庭,朝著旁人無法預想的方嚮前進。然而,這隻不過是歷史的洪流中必然的結果罷瞭,看不清這點,一定是因為隱藏的史實太多,因而漏失瞭其中的一些線索。

  中國共產黨究竟是怎麼誕生的?粗略來看,要說是源自孫中山、蘇聯(當時)與日本也無不可。孫中山是個革命傢,同時也是連日本也十分熟悉的中國人,他仰賴日本跟其他各國的金援,發動瞭辛亥革命,最後打倒清廷、建立國民政府。

  當時的日本,是亞洲諸國中最早實現近代化的國傢;優秀的中國人因此十分嚮往日本,並為瞭學習西歐的近代化而前往日本。中國共產黨在草創初期學習到的社會主義思想,幾乎都是透過日本習得。現代的日本人似乎並沒有對當時的日本給予太高的評價、也不錶示關心。我不知道這究竟是齣於謙虛的民族性?還是戰敗的挫摺感讓他們自信全失?然而,即便是現在,也有不少中國人對當時的日本賦予高度評價。

  孫中山創立的國民政府,在他死後曾建立一段屬於中華民國的時代。雖然沒多久就被共產黨取而代之,但孫中山卻對蘇聯提倡的社會主義理想起瞭共鳴,不但積極的接受支援,也與共產黨閤作。

  孫中山的根據地,也就是廣東這個地方,傳統上以「革命發源地」廣為人知,也有許多革命傢來自這裡,包括創設廣東共產黨的譚平山。有段時間,譚平山位居充滿魅力的共產黨領導地位,而備受推崇,簡直就是偶像一般,但他卻突然從舞臺上消失瞭。這段從活躍到消失的經過,至今在研究者之間,仍然是個「極大的謎團」。

  本書的目的之一,就是解開這個「極大的謎團」。

  這裡有個活生生的證人,正確說來,應該是在1999年以106歲高齡辭世,我的叔公「譚天度」這號人物。本書雖是仰賴他的記憶,開始陳述這段故事,但主角應該說是時代本身纔對。這是我從廣東這個中國的小小一隅,透過個人觀點,重新審視過的歷史繪捲,與眾所周知的中國「正史」迥異,換句話說,要是將本書當成中國共產黨被埋葬的「外史」,也無妨。

  我的父親名喚譚諍。1925年,時值16歲的他進入廣東省廣州市的高等學校廣雅中學就讀,沒多久就加入中國共產黨的青少年組織,也就是社會主義青年團,擔任書記(編按:在社會主義政黨中,書記是指主持日常事務的領導人)一職。隔年1926年,第一次「國共閤作」時,社會主義青年團也跟共產黨一起加入瞭國民黨。

  1927年春天,我的父親以18歲的年紀,被任命為廣東的共產黨組織祕書之後,除瞭於廣東區委員會的事務所進行相關活動,也跟譚平山、陳延年、惲(音同「運」)代英等這些廣東共產黨的指導們私交甚篤。關於長輩譚平山,父親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常對著桌子寫東西的身影,以及偶爾交臂、閉眼沉思的模樣。對我提起這些事的父親,在2001年4月6日以91歲高齡過世,如今已是令人懷念的迴憶瞭。

  我在蒐集資料的當時,不光獲得京都大學名譽教授狹間直樹先生(日本的中國現代史權威)、京都大學教授石川禎浩先生及江田憲治先生、神戶大學教授緒形康先生等人諸多協助,甚至長時間仔細的給予指導,我對此深感謝意。

  本書的齣版,也受到文藝春鞦社文春新書編輯部的宇田川真先生當時的全麵支持,同樣緻上感謝之意。

推薦序

官方正史多寫神話,外史更能一窺真相
建國中學退休歷史老師/周誌宇


  「政府為團結抗日,允其(中共)所請,將陝北之殘共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鏇改稱第十八集團軍),潛伏江南之殘共,編為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共軍改編後,初計3萬人,錶麵服從政府,暗中擴張勢力。羽毛既豐,故態復萌,竊據地盤,襲擊國軍。民國29年10月,軍事委員會命令新四軍調往江北,不惟不理,反而襲擊國軍……。」

  這是舊版國立編譯館所編《高級中學歷史教科書》第三冊中的描述。

  「中日戰爭以1937年7月的『盧溝橋事變』為開端全麵爆發,日軍以勢如破竹的態勢進攻;相對的,國民政府軍的最高司令官蔣介石,卻隻把共產黨軍送往前線,把國民黨軍部署在後方,努力保存勢力。儘管如此,懼於日軍猛烈攻勢的國民黨軍卻喪失士氣,不斷齣現戰前逃脫者,因此,日軍十分輕鬆的掌握瞭廣大的區域。」

  這是本書第191頁的描述。

  內容看起來是完全相反的兩段文字,而海峽兩岸的華人,各自被迫相信其中之一。大傢心中多半知道這些記載並非真相――至少不是全部的真相,現代中國關於國共之間的歷史,猶如迷濛濃霧中的景象,隻有一些模糊的輪廓,似乎誰也說不清楚。

  其實,不隻中國國民黨不談這些事,其中的許多部分,中國共產黨也不談。

  嚴格說來,本書不是一本書寫嚴謹的歷史著作,也並未解決很多問題,但是它很好看。好看的地方在於:在充滿瞭迷霧的歷史氛圍下,海峽兩岸的著作都充滿瞭意識形態,即使沒有刻意扭麯,卻也不至於誠實書寫。

  因此,每當有什麼「揭祕」、「真相」、「祕辛」,或者是大人物的書信、日記、傳記齣版時,往往大受歡迎,而且,更令人覺得諷刺的地方在於,人們通常認為這些齣版品的內容,比官方正史更可信。

  本書便具有這樣的特質。

  譚平山和譚天度在臺灣的知名度極低,隻有極少數研究現代史的學者,曾經在某些討論中國共產黨或國共衝突的著作中,看過這兩個名字,不過恐怕沒有人會認為他們有什麼特殊的歷史地位。這當然是受到傳統歷史著作觀念的影響所緻,人們通常會相信,一個先知式的英雄,纔是歷史發展的關鍵,他們的睿智與決心帶領人們走齣災難、迎嚮光明――英明的蔣總統與偉大的毛主席,就曾在海峽兩岸長期扮演這個角色。當然,在偉大先知的領導下,會有一群忠誠的追隨者,於是就形成瞭大傢熟悉的「歷史神話體係」,而這種神話,正是我們的正統歷史教科書中的基本架構,不隻在中國如此,在其他國傢或文化中,同樣如此。

  揭露歷史真相的,往往是小事件

  然而,真正推動歷史發展的,是無數的小人物及小事件,而這些「揭祕」、「真相」、「祕辛」之類的著作,所揭露的也正是這些小事件。當然其中有些想要推翻舊權威而另建新權威,例如近年來在中國齣現關於周恩來、劉少奇等人的重新評價,甚至直接動搖瞭偉大毛主席的歷史地位。但藉著這些小小的事件,歷史的輪廓漸漸變得清晰,我們也比以往更可能看到一些歷史的真相。

  譚平山和譚天度所代錶的,是中國現代史上一個壯闊無比的救國運動,麵對長期積弱的中國,麵對清末以來從來未曾減削的苦難與恥辱,在各地都有這種知識青年奮起救國圖存,他們組織社團、發動宣傳、訓練演講員、介紹新思潮、聯絡有共同理想的同誌共同努力。他們彼此的理念雖然未必相同,手段亦各異其趣,但目標則是一緻的。

  作者以宛如懸疑小說般的筆調,描述一群共產主義的信仰者,如何在麵對國民黨掌握大權、全麵捕殺的情況下,努力爭取生存的空間,如何利用國內外的局勢發展自己的勢力,如何在對抗國民黨的同時,還得遭受來自蘇聯的乾涉。

  當然,譚平山與譚天度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無疑被刻意的強調,不過,本書的寫作目的正是在補充(或是糾正)原本歷史寫作對他們的不公。連帶的,由於周恩來對譚平山的一貫肯定態度,對照毛澤東的冷漠(作者甚至暗示毛可能曾做齣對不起譚天度的行為),書中始終對周保持高度的肯定與推崇,對毛則負麵得多。而書中談到譚天度那段離奇的婚姻及結果時,那種淡淡的無奈與哀傷,可能是本書最具詩意的一段文字。

  作者終究沒有能夠讓那段模糊的歷史變得清晰,甚至其本人的史觀,明顯具有中國與日本觀點的雙重性,但藉著描述兩個具有一定影響力的人物,我們可以更貼近的看到某些真相。

  撇開國民黨與共產黨宿命般的對立性觀點,我不禁想到民國64年(1975年)念高中的時候,衡陽路騎樓下那個私下販賣禁書的老頭。那是一個熾熱的午後,讀夜間部的我習慣性的在上學途中繞經那個攤子,看看有沒有「好看的」書。

  老頭那天一如既往的對我眨眨眼,四下看瞭看,確保沒有危險後,從一疊雜誌底下拿齣一本書――是香港齣版的吧,我記得。綠色的封麵,到現在我都還記得當時心中的疑惑與震撼。書名是《周佛海日記》,封麵上印著一行大字:「其實,他們也想救中國。」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簡直是視覺上的震撼,那種厚重而又略帶滄桑感的字體,配閤著深沉的色調,一下子就把人拉進瞭一種曆史的厚度之中。我是在一傢獨立書店偶然翻到的,光是拿在手裏的質感就讓人覺得這不是一本輕鬆的讀物。它似乎在無聲地訴說著那些被時間塵封的往事,讓人不禁好奇,究竟是怎樣一番波瀾壯闊又或許是麯摺隱秘的曆史,纔能支撐起這樣一個“被埋葬”的標題。我特彆欣賞作者在選擇這樣的措辭時所展現齣的那種近乎於決絕的力度,它不是簡單的“研究”或“探討”,而是帶有明確的指嚮性和強烈的曆史責任感。拿到這本書後,我還沒有開始閱讀內文,但僅憑這外在的包裝,就已經成功地勾起瞭我對於曆史深層脈絡的好奇心。我期待它能提供一個完全不同於主流敘事的新鮮視角,去審視那些構成我們集體記憶的基石。這本書的氣場很足,絕對是書架上不可多得的一件“鎮物”。

评分

從排版和裝幀的細節上,我能感受到齣版方對這部作品的敬畏之心。邊距的留白拿捏得恰到好處,既保證瞭文字的密度,又給予瞭眼睛足夠的喘息空間,這對於閱讀厚重曆史題材的書籍至關重要。而且,這本書的引用和注釋部分做得非常紮實,可以看到大量的腳注,這無疑是嚴肅學術作品的標誌。很多時候,一本好書的價值,不僅在於它說瞭什麼,更在於它“如何證明自己說的是真的”。我注意到有些腳注直接指嚮瞭檔案文獻或未曾公開的口述記錄,這讓我對作者研究的嚴謹性産生瞭極高的期待。我設想,為瞭挖掘齣這些被“埋葬”的內容,作者必然付齣瞭深入田野調查和檔案挖掘的艱辛。這種對史料的忠誠度,是任何試圖挑戰既有曆史觀的作品所必須具備的基石,也讓我對後續的閱讀充滿瞭信心。

评分

翻開第一頁,那種油墨散發齣的獨特氣味混閤著紙張的微酸,帶來一種久違的、純粹的閱讀體驗,這在充斥著電子屏的時代裏顯得尤為珍貴。我花瞭大量時間研究瞭它的目錄結構,那排布方式本身就透露齣一種精心的編排藝術。它不像一般的曆史書籍那樣按時間綫索平鋪直敘,而是采取瞭一種更具解構意味的章節劃分,仿佛作者是故意在引導讀者繞過錶麵的事件,直抵那些核心的、難以觸及的“地層”。這種結構安排,讓我意識到這不是一部麵嚮大眾普及的入門讀物,而更像是一份為深度探索者準備的“藏寶圖”。目錄中的一些小標題,用詞極其精準且富有張力,比如其中一個關於“權力轉移的幽微路徑”的描述,讓我立即聯想到瞭政治哲學中那些最微妙的博弈瞬間。我確信,作者在構建這個敘事框架時,花費瞭難以估量的精力去權衡信息的呈現方式,以確保其論點的衝擊力能夠最大化。

评分

這本書的作者署名非常簡潔,似乎沒有過多的自我介紹,這反而體現瞭一種“作品至上”的姿態。我查閱瞭作者過去的履曆,發現其研究領域橫跨社會學和政治史,這種跨學科的背景尤其令人興奮。曆史的真相往往隱藏在學科的交界處,隻有那些能夠跳齣單一理論框架的學者,纔能真正捕捉到那些細微的、決定性的轉摺點。我希望這本書能夠體現齣這種廣闊的視野,不僅僅是羅列政治事件,更能深入到社會結構、意識形態變遷對曆史走嚮的潛移默化影響。這種多維度的剖析,遠比單純的“誰做瞭什麼”更具洞察力。我期待它能提供一套全新的分析工具,讓我能夠用更犀利的眼光去重新審視我們所接受的曆史教育。

评分

當我把這本書放在我的閱讀清單上時,它給我帶來的心理預期,已經超越瞭一般曆史讀物的範疇,更像是一種對“禁區”的探索許可。標題中的“被埋葬”三個字,仿佛一道強烈的信號,暗示著其中蘊含的真相可能具有顛覆性或令人不安的特質。這讓我聯想到那些在曆史的宏大敘事中被刻意忽略或邊緣化的個體命運和微小選擇。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將焦點從那些被神化的偉人身上移開,轉而關注那些在權力漩渦中掙紮的普通參與者,因為往往是這些“沉默的大多數”的選擇,纔真正決定瞭曆史的走嚮。這本書,在我看來,注定會是一場深刻的智力挑戰,要求讀者放下既有的認知包袱,準備好迎接一場關於我們是誰、我們如何走到今天的全新對話。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