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越倔強,我越溫柔:30個關鍵指引,陪孩子、也陪青春期的自己再長大一次 (電子書)

孩子越倔強,我越溫柔:30個關鍵指引,陪孩子、也陪青春期的自己再長大一次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吳孟昌
图书标签:
  • 親子關係
  • 育兒
  • 青春期
  • 溝通
  • 情緒管理
  • 自我成長
  • 教養
  • 家庭教育
  • 正向教養
  • 親職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給戰戰兢兢地努力挽救親子關係,卻深感挫折的溫柔父母──

【和青春期孩子相處,是一種寬心的修行。】

放下「我沒盡責」的焦慮,小孩只是長大了,不會一去不回頭。



家有青春期小孩,你在心裡哭過多少回?

其實孩子刺向你時,也刺痛了自己:「這樣的我會有人愛嗎?」

唯一能給孩子安定的,是身為父母的安定,

因為這能讓他們肯定自己,無論是什麼形狀,

都是最美好的形狀。



選擇溫柔,不等於討好或溺愛;

選擇溫柔,也不代表能解決所有問題。

而是我們耐心等待、不放棄,

相信點點滴滴在孩子心中,將以愛綻放。



●孩子漸漸地很多話都不和你說了嗎?

→因為你總是還沒聽完,就直接進入「解決問題模式」。

●孩子常常放空、恍神或逃避?

→他可能正對你透露一個訊息:「我不重要。」

●孩子一直抱怨「學這個有什麼用」?

→其實他是害怕會讓爸媽對他失望。



如果說孩子是生來討債,和青春期小孩相愛相殺的煎熬,則讓你覺悟上輩子原來「債台高築」:才剛引爆炸彈,轉身竟能沒事似的聊天;冷漠不理人,讓你心灰意冷地懷疑自己究竟多被孩子憎厭……

吳孟昌老師在親子關係及自我探索講座、大學授課中,聆聽了許多親子的生命故事,自己也有兩名青少年兒女,正親身經歷著「伴君如伴虎」的不知所措,因此他深深地理解:


❙青春期孩子其實以倔強的外表,隱藏敏感、脆弱的心。

❙這種矛盾,卻是孩子為了確定「我是什麼樣的人」,尋找答案的必經過程。


他特別規劃「陪孩子」與「陪自己」兩部分,針對與青春期孩子相處的三十個經典提問,提出關鍵思考及實用方法,幫助父母們貼近孩子的個性、特質,從互動中做出彈性調整,進而發展適合自己親子之間的溝通方式。

明明好需要爸媽陪著當「後盾」,可是彆扭得說不出口,白我們一眼撇過頭,卻又斜眼偷瞄我們會不會真的走開──

青春期的孩子,如此磨人,卻也那麼令人心疼。


本書特色:

●與青春期孩子溝通時,如何避免「踩雷」?

1.練習扮演聆聽者:用「你說說看」,取代「你聽我說」。

2.練習扮演核對者:用「你的意思是……嗎?」,取代「我認為你就是……」。

3.練習扮演陪伴者:用「你需要我幫忙嗎?」,取代「你要這樣做才對」。

●我們退一步,能讓親子更靠近:青春期孩子,急著長成自己想要的樣子;卻又頻頻回首,想看看父母是怎麼解讀自己。進退兩難之下,難免情緒起伏大。既然如此,我們就退後一步,觀察他們如何「捏塑」自己吧。但也別離得太遠,因為他們總會想試探父母是否認可自己。我們先退一步,在中間留出了緩衝區,孩子反而願意主動走近。

●從本書學習陪孩子、也陪自己,幫助親子關係從「揪心」變「舒心」:

1.青春期小孩的內在是一團糾結、紊亂的毛線球,孩子需要時間自我釐清,也需要我們更耐心地理解與聆聽。

2.親子關係中隱微卻關鍵的「痛點」,最需要看見的人是我們家長,而非孩子。負有「生養」和「教養」雙重責任的父母,需要更敏銳地看見自己的起心動念,才能知道自己是帶著孩子走向何方。

3.對孩子「放手」,絕不是放牛吃草,反而是我們因為愛,給孩子成長的空間。

4.我們在內心按下溫柔和愛的按鈕,也會觸動孩子願意敞開自己,表達真實的感受,讓親子彼此支持、滋養,一起成長。

5.我們嘗試關心、理解孩子的善意,能增添孩子面對現實的勇氣,讓他們遭遇困境時,不再孤獨與無助。

6.何不向孩子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呢?對孩子而言,我們的真情流露,一定比冷冰冰的道理更有溫度和力量。


專文推薦(摘自本書推薦序):

●尚瑞君(親子教養暢銷作家.講師):陪著孩子成長,也讓自己成熟,用溫柔與善意的愛來連結並成全彼此──這是孟昌老師的書《孩子越倔強,我越溫柔》想要與您分享的觀點與啟思,希望可以給家長們帶來療癒及勇氣,繼續跟孩子在愛的路上,探索與實踐生命美學。 


●徐仁斌(基隆市立明德國中校長.教育部102年師鐸獎得主):本書不只是親職教育專書,同樣值得推薦給在教學現場奮鬥的師長們,也是自我身心靈的成長解方。大人先安頓好自己的內心,並且去了解冰山下的孩子正在發出求救訊息,陪伴他一段路程,他會記得。某一天,他也會回過頭謝謝你曾經的陪伴。


(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书名:《掌控力:如何培养孩子的自律与责任感》 副标题:从“管教”到“赋能”的实用指南 --- 内容简介: 在当代快节奏的生活中,父母们常常面临一个共同的困境:我们希望孩子能够独立、负责、有主见,但现实中,我们却发现自己不得不花费大量精力去监督、催促,甚至强迫他们完成日常任务和学习目标。我们陷入了无休止的“拉锯战”——孩子拖延、反抗,而父母则在焦虑与挫败中不断升级管教的力度。 《掌控力:如何培养孩子的自律与责任感》正是一本旨在打破这种无效循环、重塑亲子关系的实用手册。它不提供速成的“妙招”,而是深入剖析了“自律”和“责任感”形成的深层心理机制,提供了一套系统性的、以赋能为核心的教养框架。本书的核心理念在于:真正的掌控力并非来自于外部的约束,而是源生成于内心的驱动力。 第一部分:理解“失控”背后的真相 很多父母误以为孩子的“不听话”或“拖延”是性格缺陷或道德问题。本书首先带领读者跳出情绪化的评判,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审视青少年的成长需求。 自主权的需求与冲突点: 探讨青春期儿童对独立身份建构的迫切性。当父母的控制欲与孩子渴望掌控自己生活的本能发生碰撞时,外部的压力只会激发更强烈的反抗。我们将详细分析,为什么“越管越不听话”是必然的结果。 动力学的重建: 区分“外部动机”(奖励、惩罚)和“内部动机”(兴趣、价值感)。本书详述了如何识别孩子当前依赖的动机类型,并提供科学方法引导他们转向内在驱动。 责任感的误区: 明确指出“强迫完成任务”与“真正理解责任”之间的巨大鸿沟。责任感并非简单的服从,而是理解行为后果并愿意承担的成熟表现。 第二部分:建立“结构化支持系统” 本书提供了建立家庭内部“清晰边界”和“可预测性”的实用工具,让孩子在安全、有界限的环境中学习自我管理。 合作式目标设定(C-Goal Setting): 介绍一套区别于传统命令式的目标设定流程。父母不再是任务的分配者,而是引导者和资源提供者。重点在于让孩子参与决策过程,从而对结果产生主人翁意识。 后果导向的沟通技巧: 放弃说教和指责,学习如何清晰、冷静地陈述“行为”与“自然/逻辑后果”之间的关联。例如,如何引导孩子明白“忘记带作业的后果是需要自己向老师解释,而不是父母代劳”。 “责任清单”与“进度可视化”: 提供一套简单易行的工具,帮助孩子将宏大的任务分解,并通过视觉化方式追踪进度,减少因任务庞大而产生的畏难情绪和拖延。 第三部分:从“催促者”到“教练”的角色转换 自律的培养是一个“学徒期”的过程,需要父母放下“全知全能”的架子,转变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绩效教练”。 有效的反馈艺术: 强调反馈应聚焦于“过程”而非“结果”。教授如何进行“过程肯定”(Process Praise),例如赞扬孩子为完成困难任务所付出的策略和努力,而非仅仅称赞“你真聪明”。 拥抱小失败的价值: 许多父母为了“保护”孩子,过度干预,剥夺了他们从错误中学习的机会。本书详细阐述了如何构建一个“安全的失败环境”,让孩子在低风险的情况下体验到失误的教训,从而内化经验。 “给予选择”的心理学魔力: 探讨如何在日常琐事中巧妙地提供有限的选择权(例如,“你想先做数学还是先写英语作业?”),以此满足孩子的控制欲,同时确保关键任务得到完成。 第四部分:培养内在的自驱力——成就感与价值感的链接 自律的终极目标是内化价值。本书的最后部分聚焦于如何帮助孩子发现学习和责任背后的真正意义。 发现“为什么”(The Deeper Why): 引导父母和孩子共同探讨,完成某项任务(如学习、家务)对他们个人未来愿景的意义,将枯燥的服从转化为有意义的实践。 构建个人成就档案: 鼓励孩子记录自己的成功经验,特别是那些通过自我努力克服困难的时刻。这种档案是内在驱动力最坚实的支撑,能有效对抗外界批评或低谷期的自我怀疑。 父母的自我管理: 责任感的培养是双向的。父母必须首先成为自己承诺的践行者。本书提供了自我反思的工具,帮助父母管理自己的焦虑,保持教养风格的一致性,从而为孩子树立清晰的榜样。 目标读者: 本书适合所有希望培养孩子拥有内在自律性、责任感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家长、教育工作者,以及所有感到在亲子关系中处于“控制与反抗”循环中的家庭。 阅读收获: 通过阅读《掌控力》,您将学会: 1. 识别并停止无效的、基于控制的教养模式。 2. 构建清晰、支持性强的家庭结构,减少日常摩擦。 3. 引导孩子将外部要求转化为内在驱动力。 4. 在孩子成长的关键阶段,从严厉的“管教者”转变为赋能的“教练”。 5. 建立一个积极、合作、充满相互尊重的亲子关系,为孩子未来的独立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掌握真正的掌控力,不是控制孩子做什么,而是赋能他们如何成为自己人生的掌舵者。

著者信息

吳孟昌

親子關係與自我探索資深講師。

東海大學中國文學博士,兩個青春期孩子的爸爸。

現於大學教授「自我轉化與人際溝通」課程,另帶領「生命書寫」、「親子關係」、「自我探索與團隊建立」工作坊,並於親職講座中分享教養經驗與心得。並且是「未來Family」官網嚴選作家、「PaGamO」線上學習平台駐站作家及講師。

曾任靜宜大學閱讀書寫暨素養課程研發中心助理教授、教育部「全校型中文閱讀書寫課程革新推動計畫」共同主持人,並於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授生命教育融入國文領域的閱讀與表達課程,陪伴學生透過閱讀、寫作,重新審視自我、看見他人、發現世界。

在長期浸潤於「薩提爾成長模式」的學習歷程中,深刻體認教養孩子是重新認識自我,及自我與原生家庭關係的契機。

親子關係要親近、和諧,父母必須意識到安頓自我的內在,比鑽研外在的形式、技巧更為重要。父母唯有好好關顧自己的心,釐清自我在原生家庭教養歷程中的糾結,才能順利開展與孩子之間的新關係。


※歡迎參觀臉書粉絲專頁:【吳孟昌的心靈小舖】

图书目录

◎【推薦序】我們要不斷地釋放愛,讓孩子學著去愛

文/尚瑞君(親子教養暢銷作家.講師)  009

◎【推薦序】傾聽、探詢與理解,就是「陪伴」

文/徐仁斌(基隆市立明德國中校長.教育部102年師鐸獎得主)  014



【一、陪孩子】


1.青春期孩子真的像「刺蝟」,不好靠近?  026

──以「感興趣」的心,應對青春期的「酷」

**以孩子為主帥,而我們轉換成參謀


2.和青春期孩子相處,總是深怕踩雷?  033

──「退一步」,在親子之間騰出一處緩衝區

**聆聽內容、核對含意,並陪伴在旁


3.孩子漸漸地很多話都不和你說了嗎?  040

──因為你總是還沒聽完,就直接進入「解決問題模式」

**聆聽,是為了深度地理解


4.何不向孩子表達你的真實感受?  048

──孩子越剛強,我們越溫柔

**讓孩子知道,你也有無能為力的時候


5.孩子常常放空、恍神或逃避?  056

──他可能正透露一個訊息:「我不重要。」

**表達關心,而不是命令和指責


6.孩子一直抱怨「學這個有什麼用」?  063

──讓孩子明白「我只在乎你」

**成為孩子生命中,理解他的伯樂


7.孩子為什麼會長出「刺」?  070

──內在需求被滿足了,情緒自然會相對地平穩

**擁抱身旁的小刺蝟,找回平衡的關係


8.孩子其實在問你:「我值得被愛嗎?」  076

──孩子是用父母看他的眼神,來看待自己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人


9.捨不得看孩子受挫而傷心,怎麼辦?  084

──擁抱挫敗與悲傷,讓人長出屬於自己的力量

**陪在孩子身旁,一同面對挫折


10.孩子丟來「心情變化球」,我們要怎麼接?  091

──在生命的低谷,與孩子同行

**在靜心的過程中,安頓身心


11.你想改變孩子,還是關心他?  099

──當孩子不符合你的期待,先別急著失望

**接納像一座橋,讓親子走向彼此


12.孩子是不長進,或只是不符合你的期待?  105

──教養孩子,別忘了他的真實需求

**控制是滿足自己,陪伴才是協助孩子


13.如何把對孩子的期待,變成親子一同成長的動能?  112

──孩子來到世界,不是為了滿足父母的期待

**別讓期待變成傷害


14.你的擔心,是否限縮了孩子開展自己的機會?  119

──不輕易評斷孩子的志願

**對孩子有包容、有好奇,並給予祝福


15.你想解決問題,孩子卻曲解你的用心?  125

──慢慢走,反而能夠快快到

**問題不是敵人,而是開啟親子對話的重要契機


16.如何「放手」,讓孩子學會為自己負責?  133

──放手,卻不流於放牛吃草

**孩子長大了,互動方式也應調整


17.一番用心良苦,卻被孩子嫌棄?  139

──「探問」和「分享」是開啟相互理解的鑰匙

**讓孩子理解教養背後的善意


18.你習慣表達愛?還是懲罰?  148

──孩子身上帶著父母安裝的「警報器」

**家對人的影響,遠遠超乎你的想像


19.你是否曾好好地注視你的孩子?  156

──正因有裂縫,愛的光芒才有了穿透的空間

**同理和寬容,將帶來釋懷與平靜


20.孩子和我們,怎麼距離越來越遠?  164

──為家人和自己創造一段「魔術時光」

**練習對每位家人微笑著說早安



【二、陪自己】


21.如何用「過來人」的視角,看青春期的孩子?  174

──陪孩子,也陪青春期的自己再長大一次

**有了孩子,讓我們打從內心更成熟了


22.與孩子相處,你常被惹到理智斷線?  182

──情緒高漲時,請你先轉身,安頓自己的身心

**跟孩子對話前,先照顧自己的心情


23.孩子和父母不同,反而幫助我們成長?  189

──溝通是為了理解,不是為了讓孩子順服

**親子關係是一面鏡子


24.親情包藏著「你欠我」的內餡,誰想領受?  196

──愛的流動,是一種自然而然的天性

**親子之間是沒有索討、不帶虧欠的


25.孩子講都講不聽,怎麼辦?  204

──教孩子前,先練習「一致」的表達方法

**不一致溝通的父母,只會讓孩子困惑


26.為何常被孩子嫌「你很煩」?  213

──以祝福取代嘮叨,別再讓心煩無限延燒

**我們要送出的是關愛,而不是嘮叨


27.你想解決的究竟是自己的問題,還是孩子的問題?  221

──我們可以做的,是先「轉化」自己,以身作則

**孩子是看著父母的背影成長


28.面對小孩,你越來越煩躁?  230

──你盡責地扮演角色,卻忘了關注自己

**說出真心話,是照顧自己的一種方法


29.你很照顧自己、愛自己,為何跟孩子的溝通還是出問題?  238

──以「自我觀照」為核心,重建親子關係

**不需要完全改變,只要適時增添就好


30.你多久沒有一個人出去走走了?  246

──重新找回失落已久的自己

**請包容自己的分身乏術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4063314
  • EISBN:9789864063321
  • 規格:普通級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有
  • 檔案大小:2.0MB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评价四:**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精妙,它没有采用传统的章节递进模式,而是更像一个“工具箱”,每一个“关键指引”都是一把可以随时取用的精密工具。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价值澄清”的部分。我们总以为自己知道孩子想要什么,但青春期的孩子自我认知也在迅速变化。这本书提供了一套系统的方法,帮助家长跳出“我为你好的名义”,去真正挖掘孩子内在的驱动力。我试着运用书中的一个练习——“未来愿景对谈”,和我的孩子一起描绘他五年后的生活图景。令人意外的是,这次谈话异常的融洽,没有争吵,只有相互的探索和尊重。这种积极的互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我之前因为长期沟通不畅而产生的焦虑和自我怀疑。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收获是:教育孩子,首先要成为一个更好的倾听者,而且是“带着同理心去倾听,而不是带着解决方案去倾听”。这种心态的转变,是任何技巧都无法替代的。它不仅仅是教你如何应对“倔强”,而是帮助你建立一个更稳定、更成熟的自我,从而才能成为孩子可以依靠的稳定支柱。

评分

**评价二:** 坦白说,我很少对一本心理学或育儿类的书籍有如此强烈的“被理解”的感觉。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细腻,它没有用那种居高临下的“专家”口吻,更像是邻家那个已经走过这段弯路、回来和你促膝长谈的姐姐。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对于“尊重边界”的阐述。青春期的孩子,身体和心智都在急速扩张,他们对领地的占有欲极强,我们习惯性的干预,在他们看来无异于入侵。这本书提出了一个非常具有颠覆性的观点:有时候,最好的干预,就是“暂时性的失灵”。也就是说,允许孩子在某些小事上“失败”,让他们自己去品尝后果,而不是用我们全知全能的经验去提前包办一切。这种“放手”对我来说简直是一种酷刑,因为我的本能就是保护,但作者用扎实的案例说明,只有经历了“自己选择的痛苦”,他们才能真正建立起内驱力和责任感。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在书页边写下批注,很多时候批注的内容不是对书的赞同,而是我对自己过往行为的深刻反思:“哦,原来我当时说的那句话,在她听来是这个意思!” 这本书真正做到了“陪孩子,也陪自己再长大一次”,它让我们家长也完成了从“管理者”到“陪伴者”的角色重塑。

评分

**评价三:** 我是在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下接触到这本书的,当时我正处于和我的初三女儿因为手机使用问题而僵持不下的时候。市面上的育儿书大多聚焦于“如何管理”或“如何说服”,这本书的视角则完全不同,它将焦点完全转移到了“理解”和“连接”上。作者对于青春期大脑发育的解释非常通俗易懂,她没有堆砌复杂的神经科学术语,而是用生活化的比喻,让我们明白为什么孩子会突然变得情绪化、反社会化,为什么他们对我们的话语充耳不闻。这让我极大地缓解了挫败感,因为我终于明白,这不是她针对我,而是她的大脑正在经历一次重大的“工程改造”。更让我惊艳的是,书中对于“倔强”的重新定义——它不再是“不听话”的代名词,而是一种自我身份构建的强烈信号。这本书教会了我如何去“解读”这种倔强背后的真正需求。例如,当孩子拒绝做某件事时,作者建议我们不直接反驳,而是先肯定其“拒绝的权利”,然后再探讨“拒绝的原因”。这种对话的艺术,让原本剑拔弩张的场面,有了一丝喘息的空间。我感觉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如同夏日里的一场及时雨,不猛烈,但滋润,让干涸的亲子关系重新焕发生机。

评分

**评价一:**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却极具力量感,那种略带手绘风的字体和柔和的色调,一下子就抓住了我这个正处于“战争时期”的家长。我承认,在孩子进入青春期后,我们之间的沟通就像在走钢丝,稍有不慎就会引发一场地震。我一直在寻找那种不打高周波的、真正能落到实处的建议,而不是那些空泛的说教。翻开前几页,作者那种深沉的共情能力就扑面而来,她似乎比我更理解我女儿内心的翻腾,那种想独立却又无所适从的矛盾感。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情绪降温”的技巧,它不是教你怎么压制孩子的情绪,而是教你怎么先稳住自己的“发射台”。以往我总是在孩子一发火,我就立刻进入防御或反击模式,结果就是火上浇油。这本书提供了一种“暂停键”的使用说明书,让我学会了在孩子暴躁的时候,先深呼吸,用一种近乎“愚蠢”的平静去回应。这种转变过程对我来说是痛苦的,但效果是立竿见影的。这本书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在亲子关系中的各种自我投射和恐惧,让我明白,很多时候我们对孩子的“倔强”的反应,其实是我们内心不安全感的投射。我感觉我读的不是一本育儿书,而是一本自我疗愈手册,它教会我如何与那个同样需要成长的自己和解。

评分

**评价五:** 我是一个比较理性的人,对市面上那些过于煽情或空泛的鸡汤文通常敬而远之。然而,这本书的论述是建立在深刻的人性理解之上的,它的温和不是软弱,而是一种经过了深思熟虑后的强大。书中多次强调,青春期的“倔强”往往是孩子对外界压力的一种自然防御反应,它其实是一种对“自主权”的渴望。这本书没有要求家长去扮演“完美父母”的角色,相反,它鼓励我们展示自己的“不完美”和“学习过程”。这对我这个害怕犯错的父亲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解放。书中提到的“示弱的艺术”,即承认自己也有不懂或做不到的地方,反而能拉近与孩子的距离,让他们觉得父母是“人”,而不是高高在上的审判官。阅读过程中,我多次被作者的真诚所打动,那种“我懂你的挣扎,因为我也经历过”的氛围,让阅读体验充满了安全感。它让我明白,面对孩子的“倔”,我们最不需要的就是“对抗”,而是用一种更柔软、更具韧性的方式去“承接”他们的所有情绪和爆发。这是一本真正能够让人静下心来,重新审视自己与孩子关系的里程碑式的作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