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越倔強,我越溫柔:30個關鍵指引,陪孩子、也陪青春期的自己再長大一次 (電子書)

孩子越倔強,我越溫柔:30個關鍵指引,陪孩子、也陪青春期的自己再長大一次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吳孟昌
圖書標籤:
  • 親子關係
  • 育兒
  • 青春期
  • 溝通
  • 情緒管理
  • 自我成長
  • 教養
  • 傢庭教育
  • 正嚮教養
  • 親職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給戰戰兢兢地努力挽救親子關係,卻深感挫摺的溫柔父母──

【和青春期孩子相處,是一種寬心的修行。】

放下「我沒盡責」的焦慮,小孩隻是長大瞭,不會一去不迴頭。



傢有青春期小孩,你在心裡哭過多少迴?

其實孩子刺嚮你時,也刺痛瞭自己:「這樣的我會有人愛嗎?」

唯一能給孩子安定的,是身為父母的安定,

因為這能讓他們肯定自己,無論是什麼形狀,

都是最美好的形狀。



選擇溫柔,不等於討好或溺愛;

選擇溫柔,也不代錶能解決所有問題。

而是我們耐心等待、不放棄,

相信點點滴滴在孩子心中,將以愛綻放。



●孩子漸漸地很多話都不和你說瞭嗎?

→因為你總是還沒聽完,就直接進入「解決問題模式」。

●孩子常常放空、恍神或逃避?

→他可能正對你透露一個訊息:「我不重要。」

●孩子一直抱怨「學這個有什麼用」?

→其實他是害怕會讓爸媽對他失望。



如果說孩子是生來討債,和青春期小孩相愛相殺的煎熬,則讓你覺悟上輩子原來「債颱高築」:纔剛引爆炸彈,轉身竟能沒事似的聊天;冷漠不理人,讓你心灰意冷地懷疑自己究竟多被孩子憎厭……

吳孟昌老師在親子關係及自我探索講座、大學授課中,聆聽瞭許多親子的生命故事,自己也有兩名青少年兒女,正親身經歷著「伴君如伴虎」的不知所措,因此他深深地理解:


❙青春期孩子其實以倔強的外錶,隱藏敏感、脆弱的心。

❙這種矛盾,卻是孩子為瞭確定「我是什麼樣的人」,尋找答案的必經過程。


他特別規劃「陪孩子」與「陪自己」兩部分,針對與青春期孩子相處的三十個經典提問,提齣關鍵思考及實用方法,幫助父母們貼近孩子的個性、特質,從互動中做齣彈性調整,進而發展適閤自己親子之間的溝通方式。

明明好需要爸媽陪著當「後盾」,可是彆扭得說不齣口,白我們一眼撇過頭,卻又斜眼偷瞄我們會不會真的走開──

青春期的孩子,如此磨人,卻也那麼令人心疼。


本書特色:

●與青春期孩子溝通時,如何避免「踩雷」?

1.練習扮演聆聽者:用「你說說看」,取代「你聽我說」。

2.練習扮演核對者:用「你的意思是……嗎?」,取代「我認為你就是……」。

3.練習扮演陪伴者:用「你需要我幫忙嗎?」,取代「你要這樣做纔對」。

●我們退一步,能讓親子更靠近:青春期孩子,急著長成自己想要的樣子;卻又頻頻迴首,想看看父母是怎麼解讀自己。進退兩難之下,難免情緒起伏大。既然如此,我們就退後一步,觀察他們如何「捏塑」自己吧。但也別離得太遠,因為他們總會想試探父母是否認可自己。我們先退一步,在中間留齣瞭緩衝區,孩子反而願意主動走近。

●從本書學習陪孩子、也陪自己,幫助親子關係從「揪心」變「舒心」:

1.青春期小孩的內在是一團糾結、紊亂的毛線球,孩子需要時間自我釐清,也需要我們更耐心地理解與聆聽。

2.親子關係中隱微卻關鍵的「痛點」,最需要看見的人是我們傢長,而非孩子。負有「生養」和「教養」雙重責任的父母,需要更敏銳地看見自己的起心動念,纔能知道自己是帶著孩子走嚮何方。

3.對孩子「放手」,絕不是放牛吃草,反而是我們因為愛,給孩子成長的空間。

4.我們在內心按下溫柔和愛的按鈕,也會觸動孩子願意敞開自己,錶達真實的感受,讓親子彼此支持、滋養,一起成長。

5.我們嘗試關心、理解孩子的善意,能增添孩子麵對現實的勇氣,讓他們遭遇睏境時,不再孤獨與無助。

6.何不嚮孩子錶達自己的真實感受呢?對孩子而言,我們的真情流露,一定比冷冰冰的道理更有溫度和力量。


專文推薦(摘自本書推薦序):

●尚瑞君(親子教養暢銷作傢.講師):陪著孩子成長,也讓自己成熟,用溫柔與善意的愛來連結並成全彼此──這是孟昌老師的書《孩子越倔強,我越溫柔》想要與您分享的觀點與啟思,希望可以給傢長們帶來療癒及勇氣,繼續跟孩子在愛的路上,探索與實踐生命美學。 


●徐仁斌(基隆市立明德國中校長.教育部102年師鐸獎得主):本書不隻是親職教育專書,同樣值得推薦給在教學現場奮鬥的師長們,也是自我身心靈的成長解方。大人先安頓好自己的內心,並且去瞭解冰山下的孩子正在發齣求救訊息,陪伴他一段路程,他會記得。某一天,他也會迴過頭謝謝你曾經的陪伴。


(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書名:《掌控力:如何培養孩子的自律與責任感》 副標題:從“管教”到“賦能”的實用指南 --- 內容簡介: 在當代快節奏的生活中,父母們常常麵臨一個共同的睏境:我們希望孩子能夠獨立、負責、有主見,但現實中,我們卻發現自己不得不花費大量精力去監督、催促,甚至強迫他們完成日常任務和學習目標。我們陷入瞭無休止的“拉鋸戰”——孩子拖延、反抗,而父母則在焦慮與挫敗中不斷升級管教的力度。 《掌控力:如何培養孩子的自律與責任感》正是一本旨在打破這種無效循環、重塑親子關係的實用手冊。它不提供速成的“妙招”,而是深入剖析瞭“自律”和“責任感”形成的深層心理機製,提供瞭一套係統性的、以賦能為核心的教養框架。本書的核心理念在於:真正的掌控力並非來自於外部的約束,而是源生成於內心的驅動力。 第一部分:理解“失控”背後的真相 很多父母誤以為孩子的“不聽話”或“拖延”是性格缺陷或道德問題。本書首先帶領讀者跳齣情緒化的評判,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審視青少年的成長需求。 自主權的需求與衝突點: 探討青春期兒童對獨立身份建構的迫切性。當父母的控製欲與孩子渴望掌控自己生活的本能發生碰撞時,外部的壓力隻會激發更強烈的反抗。我們將詳細分析,為什麼“越管越不聽話”是必然的結果。 動力學的重建: 區分“外部動機”(奬勵、懲罰)和“內部動機”(興趣、價值感)。本書詳述瞭如何識彆孩子當前依賴的動機類型,並提供科學方法引導他們轉嚮內在驅動。 責任感的誤區: 明確指齣“強迫完成任務”與“真正理解責任”之間的巨大鴻溝。責任感並非簡單的服從,而是理解行為後果並願意承擔的成熟錶現。 第二部分:建立“結構化支持係統” 本書提供瞭建立傢庭內部“清晰邊界”和“可預測性”的實用工具,讓孩子在安全、有界限的環境中學習自我管理。 閤作式目標設定(C-Goal Setting): 介紹一套區彆於傳統命令式的目標設定流程。父母不再是任務的分配者,而是引導者和資源提供者。重點在於讓孩子參與決策過程,從而對結果産生主人翁意識。 後果導嚮的溝通技巧: 放棄說教和指責,學習如何清晰、冷靜地陳述“行為”與“自然/邏輯後果”之間的關聯。例如,如何引導孩子明白“忘記帶作業的後果是需要自己嚮老師解釋,而不是父母代勞”。 “責任清單”與“進度可視化”: 提供一套簡單易行的工具,幫助孩子將宏大的任務分解,並通過視覺化方式追蹤進度,減少因任務龐大而産生的畏難情緒和拖延。 第三部分:從“催促者”到“教練”的角色轉換 自律的培養是一個“學徒期”的過程,需要父母放下“全知全能”的架子,轉變為孩子成長過程中的“績效教練”。 有效的反饋藝術: 強調反饋應聚焦於“過程”而非“結果”。教授如何進行“過程肯定”(Process Praise),例如贊揚孩子為完成睏難任務所付齣的策略和努力,而非僅僅稱贊“你真聰明”。 擁抱小失敗的價值: 許多父母為瞭“保護”孩子,過度乾預,剝奪瞭他們從錯誤中學習的機會。本書詳細闡述瞭如何構建一個“安全的失敗環境”,讓孩子在低風險的情況下體驗到失誤的教訓,從而內化經驗。 “給予選擇”的心理學魔力: 探討如何在日常瑣事中巧妙地提供有限的選擇權(例如,“你想先做數學還是先寫英語作業?”),以此滿足孩子的控製欲,同時確保關鍵任務得到完成。 第四部分:培養內在的自驅力——成就感與價值感的鏈接 自律的終極目標是內化價值。本書的最後部分聚焦於如何幫助孩子發現學習和責任背後的真正意義。 發現“為什麼”(The Deeper Why): 引導父母和孩子共同探討,完成某項任務(如學習、傢務)對他們個人未來願景的意義,將枯燥的服從轉化為有意義的實踐。 構建個人成就檔案: 鼓勵孩子記錄自己的成功經驗,特彆是那些通過自我努力剋服睏難的時刻。這種檔案是內在驅動力最堅實的支撐,能有效對抗外界批評或低榖期的自我懷疑。 父母的自我管理: 責任感的培養是雙嚮的。父母必須首先成為自己承諾的踐行者。本書提供瞭自我反思的工具,幫助父母管理自己的焦慮,保持教養風格的一緻性,從而為孩子樹立清晰的榜樣。 目標讀者: 本書適閤所有希望培養孩子擁有內在自律性、責任感和問題解決能力的傢長、教育工作者,以及所有感到在親子關係中處於“控製與反抗”循環中的傢庭。 閱讀收獲: 通過閱讀《掌控力》,您將學會: 1. 識彆並停止無效的、基於控製的教養模式。 2. 構建清晰、支持性強的傢庭結構,減少日常摩擦。 3. 引導孩子將外部要求轉化為內在驅動力。 4. 在孩子成長的關鍵階段,從嚴厲的“管教者”轉變為賦能的“教練”。 5. 建立一個積極、閤作、充滿相互尊重的親子關係,為孩子未來的獨立生活打下堅實基礎。 掌握真正的掌控力,不是控製孩子做什麼,而是賦能他們如何成為自己人生的掌舵者。

著者信息

吳孟昌

親子關係與自我探索資深講師。

東海大學中國文學博士,兩個青春期孩子的爸爸。

現於大學教授「自我轉化與人際溝通」課程,另帶領「生命書寫」、「親子關係」、「自我探索與團隊建立」工作坊,並於親職講座中分享教養經驗與心得。並且是「未來Family」官網嚴選作傢、「PaGamO」線上學習平颱駐站作傢及講師。

曾任靜宜大學閱讀書寫暨素養課程研發中心助理教授、教育部「全校型中文閱讀書寫課程革新推動計畫」共同主持人,並於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授生命教育融入國文領域的閱讀與錶達課程,陪伴學生透過閱讀、寫作,重新審視自我、看見他人、發現世界。

在長期浸潤於「薩提爾成長模式」的學習歷程中,深刻體認教養孩子是重新認識自我,及自我與原生傢庭關係的契機。

親子關係要親近、和諧,父母必須意識到安頓自我的內在,比鑽研外在的形式、技巧更為重要。父母唯有好好關顧自己的心,釐清自我在原生傢庭教養歷程中的糾結,纔能順利開展與孩子之間的新關係。


※歡迎參觀臉書粉絲專頁:【吳孟昌的心靈小舖】

圖書目錄

◎【推薦序】我們要不斷地釋放愛,讓孩子學著去愛

文/尚瑞君(親子教養暢銷作傢.講師)  009

◎【推薦序】傾聽、探詢與理解,就是「陪伴」

文/徐仁斌(基隆市立明德國中校長.教育部102年師鐸獎得主)  014



【一、陪孩子】


1.青春期孩子真的像「刺蝟」,不好靠近?  026

──以「感興趣」的心,應對青春期的「酷」

**以孩子為主帥,而我們轉換成參謀


2.和青春期孩子相處,總是深怕踩雷?  033

──「退一步」,在親子之間騰齣一處緩衝區

**聆聽內容、核對含意,並陪伴在旁


3.孩子漸漸地很多話都不和你說瞭嗎?  040

──因為你總是還沒聽完,就直接進入「解決問題模式」

**聆聽,是為瞭深度地理解


4.何不嚮孩子錶達你的真實感受?  048

──孩子越剛強,我們越溫柔

**讓孩子知道,你也有無能為力的時候


5.孩子常常放空、恍神或逃避?  056

──他可能正透露一個訊息:「我不重要。」

**錶達關心,而不是命令和指責


6.孩子一直抱怨「學這個有什麼用」?  063

──讓孩子明白「我隻在乎你」

**成為孩子生命中,理解他的伯樂


7.孩子為什麼會長齣「刺」?  070

──內在需求被滿足瞭,情緒自然會相對地平穩

**擁抱身旁的小刺蝟,找迴平衡的關係


8.孩子其實在問你:「我值得被愛嗎?」  076

──孩子是用父母看他的眼神,來看待自己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人


9.捨不得看孩子受挫而傷心,怎麼辦?  084

──擁抱挫敗與悲傷,讓人長齣屬於自己的力量

**陪在孩子身旁,一同麵對挫摺


10.孩子丟來「心情變化球」,我們要怎麼接?  091

──在生命的低榖,與孩子同行

**在靜心的過程中,安頓身心


11.你想改變孩子,還是關心他?  099

──當孩子不符閤你的期待,先別急著失望

**接納像一座橋,讓親子走嚮彼此


12.孩子是不長進,或隻是不符閤你的期待?  105

──教養孩子,別忘瞭他的真實需求

**控製是滿足自己,陪伴纔是協助孩子


13.如何把對孩子的期待,變成親子一同成長的動能?  112

──孩子來到世界,不是為瞭滿足父母的期待

**別讓期待變成傷害


14.你的擔心,是否限縮瞭孩子開展自己的機會?  119

──不輕易評斷孩子的誌願

**對孩子有包容、有好奇,並給予祝福


15.你想解決問題,孩子卻麯解你的用心?  125

──慢慢走,反而能夠快快到

**問題不是敵人,而是開啟親子對話的重要契機


16.如何「放手」,讓孩子學會為自己負責?  133

──放手,卻不流於放牛吃草

**孩子長大瞭,互動方式也應調整


17.一番用心良苦,卻被孩子嫌棄?  139

──「探問」和「分享」是開啟相互理解的鑰匙

**讓孩子理解教養背後的善意


18.你習慣錶達愛?還是懲罰?  148

──孩子身上帶著父母安裝的「警報器」

**傢對人的影響,遠遠超乎你的想像


19.你是否曾好好地注視你的孩子?  156

──正因有裂縫,愛的光芒纔有瞭穿透的空間

**同理和寬容,將帶來釋懷與平靜


20.孩子和我們,怎麼距離越來越遠?  164

──為傢人和自己創造一段「魔術時光」

**練習對每位傢人微笑著說早安



【二、陪自己】


21.如何用「過來人」的視角,看青春期的孩子?  174

──陪孩子,也陪青春期的自己再長大一次

**有瞭孩子,讓我們打從內心更成熟瞭


22.與孩子相處,你常被惹到理智斷線?  182

──情緒高漲時,請你先轉身,安頓自己的身心

**跟孩子對話前,先照顧自己的心情


23.孩子和父母不同,反而幫助我們成長?  189

──溝通是為瞭理解,不是為瞭讓孩子順服

**親子關係是一麵鏡子


24.親情包藏著「你欠我」的內餡,誰想領受?  196

──愛的流動,是一種自然而然的天性

**親子之間是沒有索討、不帶虧欠的


25.孩子講都講不聽,怎麼辦?  204

──教孩子前,先練習「一緻」的錶達方法

**不一緻溝通的父母,隻會讓孩子睏惑


26.為何常被孩子嫌「你很煩」?  213

──以祝福取代嘮叨,別再讓心煩無限延燒

**我們要送齣的是關愛,而不是嘮叨


27.你想解決的究竟是自己的問題,還是孩子的問題?  221

──我們可以做的,是先「轉化」自己,以身作則

**孩子是看著父母的背影成長


28.麵對小孩,你越來越煩躁?  230

──你盡責地扮演角色,卻忘瞭關注自己

**說齣真心話,是照顧自己的一種方法


29.你很照顧自己、愛自己,為何跟孩子的溝通還是齣問題?  238

──以「自我觀照」為核心,重建親子關係

**不需要完全改變,隻要適時增添就好


30.你多久沒有一個人齣去走走瞭?  246

──重新找迴失落已久的自己

**請包容自己的分身乏術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4063314
  • EISBN:9789864063321
  • 規格:普通級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有
  • 檔案大小:2.0MB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評價二:** 坦白說,我很少對一本心理學或育兒類的書籍有如此強烈的“被理解”的感覺。這本書的敘事方式非常細膩,它沒有用那種居高臨下的“專傢”口吻,更像是鄰傢那個已經走過這段彎路、迴來和你促膝長談的姐姐。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對於“尊重邊界”的闡述。青春期的孩子,身體和心智都在急速擴張,他們對領地的占有欲極強,我們習慣性的乾預,在他們看來無異於入侵。這本書提齣瞭一個非常具有顛覆性的觀點:有時候,最好的乾預,就是“暫時性的失靈”。也就是說,允許孩子在某些小事上“失敗”,讓他們自己去品嘗後果,而不是用我們全知全能的經驗去提前包辦一切。這種“放手”對我來說簡直是一種酷刑,因為我的本能就是保護,但作者用紮實的案例說明,隻有經曆瞭“自己選擇的痛苦”,他們纔能真正建立起內驅力和責任感。閱讀過程中,我不斷在書頁邊寫下批注,很多時候批注的內容不是對書的贊同,而是我對自己過往行為的深刻反思:“哦,原來我當時說的那句話,在她聽來是這個意思!” 這本書真正做到瞭“陪孩子,也陪自己再長大一次”,它讓我們傢長也完成瞭從“管理者”到“陪伴者”的角色重塑。

评分

**評價一:**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簡潔卻極具力量感,那種略帶手繪風的字體和柔和的色調,一下子就抓住瞭我這個正處於“戰爭時期”的傢長。我承認,在孩子進入青春期後,我們之間的溝通就像在走鋼絲,稍有不慎就會引發一場地震。我一直在尋找那種不打高周波的、真正能落到實處的建議,而不是那些空泛的說教。翻開前幾頁,作者那種深沉的共情能力就撲麵而來,她似乎比我更理解我女兒內心的翻騰,那種想獨立卻又無所適從的矛盾感。我特彆欣賞其中關於“情緒降溫”的技巧,它不是教你怎麼壓製孩子的情緒,而是教你怎麼先穩住自己的“發射颱”。以往我總是在孩子一發火,我就立刻進入防禦或反擊模式,結果就是火上澆油。這本書提供瞭一種“暫停鍵”的使用說明書,讓我學會瞭在孩子暴躁的時候,先深呼吸,用一種近乎“愚蠢”的平靜去迴應。這種轉變過程對我來說是痛苦的,但效果是立竿見影的。這本書更像是一麵鏡子,照齣瞭我在親子關係中的各種自我投射和恐懼,讓我明白,很多時候我們對孩子的“倔強”的反應,其實是我們內心不安全感的投射。我感覺我讀的不是一本育兒書,而是一本自我療愈手冊,它教會我如何與那個同樣需要成長的自己和解。

评分

**評價五:** 我是一個比較理性的人,對市麵上那些過於煽情或空泛的雞湯文通常敬而遠之。然而,這本書的論述是建立在深刻的人性理解之上的,它的溫和不是軟弱,而是一種經過瞭深思熟慮後的強大。書中多次強調,青春期的“倔強”往往是孩子對外界壓力的一種自然防禦反應,它其實是一種對“自主權”的渴望。這本書沒有要求傢長去扮演“完美父母”的角色,相反,它鼓勵我們展示自己的“不完美”和“學習過程”。這對我這個害怕犯錯的父親來說,是一個巨大的解放。書中提到的“示弱的藝術”,即承認自己也有不懂或做不到的地方,反而能拉近與孩子的距離,讓他們覺得父母是“人”,而不是高高在上的審判官。閱讀過程中,我多次被作者的真誠所打動,那種“我懂你的掙紮,因為我也經曆過”的氛圍,讓閱讀體驗充滿瞭安全感。它讓我明白,麵對孩子的“倔”,我們最不需要的就是“對抗”,而是用一種更柔軟、更具韌性的方式去“承接”他們的所有情緒和爆發。這是一本真正能夠讓人靜下心來,重新審視自己與孩子關係的裏程碑式的作品。

评分

**評價三:** 我是在一個非常偶然的機會下接觸到這本書的,當時我正處於和我的初三女兒因為手機使用問題而僵持不下的時候。市麵上的育兒書大多聚焦於“如何管理”或“如何說服”,這本書的視角則完全不同,它將焦點完全轉移到瞭“理解”和“連接”上。作者對於青春期大腦發育的解釋非常通俗易懂,她沒有堆砌復雜的神經科學術語,而是用生活化的比喻,讓我們明白為什麼孩子會突然變得情緒化、反社會化,為什麼他們對我們的話語充耳不聞。這讓我極大地緩解瞭挫敗感,因為我終於明白,這不是她針對我,而是她的大腦正在經曆一次重大的“工程改造”。更讓我驚艷的是,書中對於“倔強”的重新定義——它不再是“不聽話”的代名詞,而是一種自我身份構建的強烈信號。這本書教會瞭我如何去“解讀”這種倔強背後的真正需求。例如,當孩子拒絕做某件事時,作者建議我們不直接反駁,而是先肯定其“拒絕的權利”,然後再探討“拒絕的原因”。這種對話的藝術,讓原本劍拔弩張的場麵,有瞭一絲喘息的空間。我感覺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如同夏日裏的一場及時雨,不猛烈,但滋潤,讓乾涸的親子關係重新煥發生機。

评分

**評價四:**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非常精妙,它沒有采用傳統的章節遞進模式,而是更像一個“工具箱”,每一個“關鍵指引”都是一把可以隨時取用的精密工具。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價值澄清”的部分。我們總以為自己知道孩子想要什麼,但青春期的孩子自我認知也在迅速變化。這本書提供瞭一套係統的方法,幫助傢長跳齣“我為你好的名義”,去真正挖掘孩子內在的驅動力。我試著運用書中的一個練習——“未來願景對談”,和我的孩子一起描繪他五年後的生活圖景。令人意外的是,這次談話異常的融洽,沒有爭吵,隻有相互的探索和尊重。這種積極的互動,很大程度上緩解瞭我之前因為長期溝通不暢而産生的焦慮和自我懷疑。這本書給我的最大收獲是:教育孩子,首先要成為一個更好的傾聽者,而且是“帶著同理心去傾聽,而不是帶著解決方案去傾聽”。這種心態的轉變,是任何技巧都無法替代的。它不僅僅是教你如何應對“倔強”,而是幫助你建立一個更穩定、更成熟的自我,從而纔能成為孩子可以依靠的穩定支柱。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