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建國簡史 (電子書)

我們的建國簡史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謝慈
图书标签:
  • 台湾史
  • 建国史
  • 台湾历史
  • 中华民国
  • 历史
  • 政治
  • 电子书
  • 台湾
  • 历史文化
  • 国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BBC歷史》、《今日歷史》、英國皇家《地理》雜誌推薦
    
  ◎英國為何要脫歐?因為只有退出歐盟,成為一個國家,不列顛才能再次偉大。
  ◎唯一以猶太人為主體而建國的以色列,為什麼卻自稱「民族大熔爐」?
  ◎除了說共同語言,從來沒有團結過的西班牙,怎麼成為世上第一個全球帝國?
  ◎澳大利亞為什麼說:「我們不是英國,而是更棒的英國」?去英國化不好嗎?

  數十年來,許多國家都爆發歷史教科書內容不實的爭議,
  有些當權者甚至用違反官方準則等理由,監禁這些寫歷史的人。

  本書由《星期日泰晤士報》作家、牛津布魯克斯大學名譽博士彼得.富塔多企劃,
  他認為,歷史絕不該淪為當權者的創作,而是存在我們生長的土地上。
  他邀請28個在當地土生土長的歷史學者,按照自己對國家的理解說故事。

  被選中的國家類型有大有小,加起來占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二。
  範圍從成熟的民主國家、宗教專制國家到一黨制國家,
  很多國家歷史相當悠久,也有那些在二十世紀才出現的。
    
  本書的內容,並非你在課本或維基百科上看到的國家簡介,
  而是從一個國民的論述出發,語帶驕傲、無奈、後悔、真實的──告訴你
  我們的國家如何從無到有、從被壓迫到獨立,形塑出今天的模樣。

  .跟奧運進場一樣,本書介紹的第一個出場國,當然得是希臘。
  當外國觀光客著迷於古文明帕德嫩神廟時,當地人卻充滿今非昔比的劣等感。
  難怪希臘人說:現代文明從我們開始,但我們卻活得像新興國家。

  .擁有六邊形國土的法國,竟有高達10個語言區,法國人總自傲的說:
  「十八世紀,整個歐洲都是我們的創作。法國更是各種共和體制的示範。」

  .義大利呢?這裡是教宗永久居住地,也是法西斯獨裁政權誕生地。
  但連獨裁者墨索里尼自己都說:「管理義大利人不難,但也沒什麼用。」

  .捷克共和國,明明身處中歐,卻老被西方國家邊緣化,
  在脫離奧匈帝國、又和斯洛伐克合併之後,終於獨立建國。
  但捷克人經常懷疑:「我們建國了──但當初加入某國會不會好些?」

  .印度,跟中國一樣有五千年歷史,但跟「有全世界最連貫正史」的中國相比,
  卻是一個有神話、有寓言,卻有超過3/4時間沒有可信歷史的國家,

  還有,在俄羅斯,如果你不曾受國家迫害,你一定是社會邊緣人。
  加拿大沒特質?有句名言:「只要知道如何在獨木舟上做愛,就是加拿大人」。
  對亡國百年,一直處在危機中的波蘭人來說:戰鬥,是我們報效國家的唯一方式。

  歷史不該是當權者的創作,最真的,就是聽當地人自己說。
  《泰晤士報》作家廣集世界28國學者,訴說自己國家如何從無到有。

本書特色

  《BBC歷史》、《今日歷史》、英國皇家《地理》雜誌推薦
  歷史不該是當權者的創作,最真的,就是聽當地人自己說。

名人推薦

  《解鎖地球》Podcast主持人/游尚傑
  Special教師獎得主、《歐美近代史原來很有事》套書作者/吳宜蓉
薪火相传:一部描绘国家构建与时代变迁的宏大叙事 本书以其深邃的洞察力和宏大的历史视野,为读者呈现了一幅关于一个新兴国家从筚路蓝缕走向繁荣昌盛的壮丽画卷。它并非对既有历史的简单复述,而是深入剖析了塑造一个民族国家命运的关键节点、核心理念与不为人知的幕后博弈。 这部著作聚焦于人类社会组织形式的根本性演变,探讨了“国家”这一复杂实体是如何在一系列内外挑战中,通过思想的碰撞、制度的构建与人民的奋斗,最终得以奠基和巩固的。全书结构严谨,逻辑清晰,以时间为轴,却不拘泥于线性叙事,而是穿插了大量对关键历史人物、意识形态冲突以及重大社会变革的深度分析。 第一部分:理念的萌芽与思想的激荡(奠基之思) 本书的开篇,将读者的目光引向了那些决定国家形态的哲学基石。作者没有急于描绘战火与政治角力,而是首先探讨了“主权”、“公民权”与“民族认同”这些抽象概念在特定历史语境下如何被赋予具体内涵。 一、旧秩序的瓦解与新世界的呼唤: 详细梳理了导致旧有社会结构崩塌的深层原因。这不仅包括外部的军事压力或经济危机,更强调了内部思想界的觉醒——启蒙思想、自由主义思潮以及早期社会主义思潮的渗透与本土化。书中详尽分析了关键的知识分子群体如何将遥远的西方理念,转译为适合本土实践的政治语言。 二、建国蓝图的绘制:宪政精神的早期探索: 本部分着重描绘了早期政治精英们在设计国家基本框架时所经历的艰苦卓绝的辩论。他们如何在“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精英治理”与“大众民主”之间寻找平衡点?作者通过解读早期起草的法律文本和会议记录,揭示了诸多妥协与坚持的艺术。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对早期宪法草案中关于人权保障的章节进行了细致的文本解读,展现了立法者超越时代的远见。 三、文化重塑与国家符号的建立: 一个国家需要共同的叙事来凝聚人心。本章探讨了在政权尚未完全稳固之时,如何通过教育体系、公共仪式乃至艺术创作,来塑造一套新的“国家叙事”。这是一种主动的文化工程,旨在清除旧时代的烙印,确立新政权的合法性基础。 第二部分:制度的磨合与生存的考验(成型之痛) 历史的真实性往往体现在制度建立后的艰难运行中。当理想化的蓝图遇到复杂的人性与现实的资源限制时,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一、经济基础的重构与资源整合: 任何国家机器的运转都离不开稳定的经济支撑。本书细致剖析了初期政府如何处理历史遗留的土地问题、如何建立现代金融体系以支持基础设施建设。书中对比了不同经济模式(如计划经济的早期试验与市场导向的谨慎尝试)的利弊,并论述了特定历史时期选择特定经济路径的必然性与局限性。 二、行政效率与官僚体系的塑造: 一个高效、廉洁的行政体系是国家治理能力的体现。本章深入分析了如何从传统的、基于人情关系的治理模式,向现代的、基于专业化和法治的官僚体系过渡。作者揭示了在人才选拔、权力制衡以及反腐倡廉方面所采取的具有开创性的措施,同时也毫不避讳地指出了早期行政体系中存在的效率低下与地方割据的风险。 三、外部环境的压力与外交策略的定调: 新兴国家往往处于大国博弈的棋盘之上。本书用相当篇幅描述了初期外交政策的制定过程。如何在维护国家主权与争取国际承认之间周旋?作者展示了早期外交家们如何巧妙地利用国际地缘政治的变动,为国家的生存和发展争取宝贵的战略空间,其间充满了高风险的赌注与精妙的外交手腕。 第三部分:社会深层的结构性变迁(人民的力量) 国家不仅是政治和经济的集合体,更是生活在土地上的人民共同体。本书的后半部分将焦点投向了社会内部的深刻变革,关注那些自下而上的力量如何影响和推动了国家的进程。 一、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张力: 伴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推进,人口结构发生了剧变。本书详细描绘了城市迅速扩张带来的阶级分化、劳工权益的萌芽与冲突。它探讨了政府在解决贫富差距、保障工人基本生活条件方面所采取的立法行动和社会福利政策的起源。 二、教育普及与国民素质的提升: 教育被视为长治久安的根本。本章考察了国家如何推行大规模的基础教育改革,旨在消除文盲,统一语言标准,并以此构建现代公民意识。书中对比了不同教育阶段的目标设定,特别是对科学技术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反映了国家对未来竞争力的提前布局。 三、多元文化与身份认同的整合: 在一个地域辽阔、族群复杂的国家,如何实现“和而不同”?作者详尽阐述了中央政府在处理少数族群权利、维护文化多样性与推行国家统一标准之间的微妙平衡。这部分内容提供了关于如何构建包容性国家身份的深刻案例研究。 结语:历史的回响与未来的启示 本书的结尾部分,是对整个建国历程的深刻反思。它并未将历史浪漫化,而是坦诚地指出了在关键抉择中付出的代价,以及某些长期遗留的结构性问题。作者强调,国家的历史并非终结,而是一场持续的、需要持续投入和审视的工程。这部著作以其严谨的学术态度、丰沛的史料支撑和极富启发性的分析,为所有渴望理解一个国家如何从无到有、如何应对时代洪流的读者,提供了一部不可或缺的深度读本。它教导我们,真正的“建国”,是思想、制度、经济与人民精神的长期而复杂的协同作业。

著者信息

主編簡介

彼得.富塔多(Peter Furtado)


  牛津布魯克斯大學(Oxford Brookes University)名譽博士、《星期日泰晤士報》暢銷作家,著有近二十本歷史相關書籍,曾經在1998年至2008年,擔任世界知名歷史雜誌《今日歷史》(History Today)編輯。

譯者簡介

謝慈


  臺大外文系畢業,臺大翻譯所在學,熱愛文學與翻譯。

  譯有《人類最精華100年》、《暈船診療室》、《身體記憶,比大腦學習更可靠》、《關於失智,醫生忙到沒告訴你的事》(以上為大是文化出版)、《讀癮者的告解》(任性出版)等書。

  歡迎來信指教:r03147001@ntu.edu.tw    。

图书目录

推薦序一 人類訴說過去時,真正想詮釋的往往是當下/游尚傑
推薦序二 為什麼要學歷史?放下偏見的濾鏡/吳宜蓉
簡介 28位歷史學者,寫自己國家的故事

第一部 歐洲:教會與國家長期互爭誰是老大
第一章 現代文明從我們開始,我們卻是新興國家(希臘共和國)
第二章 除了說共同語言,我們從來沒有團結過(西班牙王國)
第三章 歐洲是我的創作,由我來示範(法蘭西共和國)
第四章 在英國媽媽的施暴中長大(愛爾蘭共和國)
第五章 請稱呼我們不列顛──大英帝國消失了(英國)
第六章 管理義大利人不難,但也沒什麼用(義大利共和國)
第七章 我們有最好也最壞的民族主義(德意志聯邦共和國)
第八章 外人敬畏的維京,我們是追求lagom的農夫(瑞典王國)
第九章 先屬瑞典後屬俄國,期待北約中有我(芬蘭共和國)
第十章 以水立國以商富國,三件事全球楷模(荷蘭王國)
第十一章 我們建國了──但當初加入某國會不會好些?(捷克共和國)
第十二章 亡國百年,戰鬥是我們建國的唯一方式(波蘭共和國)
第十三章 鄂圖曼、奧地利、德國,蘇聯之後,自己作主又如何(匈牙利共和國)

第二部 亞洲:只要換政權,歷史就重新寫
第十四章 全世界最連貫的正史(中華人民共和國)
第十五章 讓我們的優越普世化(日本國)
第十六章 有神話、有寓言,卻沒有可信的歷史(印度共和國)
第十七章 此地只有猶太人,卻是民族大熔爐(以色列)
第十八章 獨裁、混亂、獨裁,一直循環(伊朗伊斯蘭共和國)
第十九章 我們是地平線的王者,鄂圖曼土耳其(土耳其共和國)
第二十章 蘇維埃真好,如果不曾受國家迫害,你一定是社會邊緣人(俄羅斯聯邦)

第三部 非洲與大洋洲:從荒蕪之地到文化匯集中心
第二十一章 我們是尼羅河的贈禮,伊斯蘭教的守護者(埃及阿拉伯共和國)
第二十二章 誰控制了雨林,誰就能當王(迦納共和國)
第二十三章 我們不是英國,而是更棒的英國(澳大利亞聯邦)

第四部 美洲:新世界在這裡展開
第二十四章 因獨立宣言而凝聚,以自由創造繁榮(美利堅合眾國)
第二十五章 只要知道如何在獨木舟上做愛,就是加拿大人(加拿大)
第二十六章 奴隸、文盲、特權、雨林,由外而內被動進步(巴西聯邦共和國)
第二十七章 阿茲特克人的許諾之地,給予每個人應得的(墨西哥合眾國)
第二十八章 最鴨霸的民族主義,盼不到轉型正義(阿根廷共和國)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192702
  • EISBN:9786267192832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98.7MB

图书试读

前言

  2008年北京夏季奧運會開幕式,是世上規模最大的歷史課,有一百多個國家元首,以及超過二十億的觀眾觀看。體育場內巨大的LED螢幕,正在介紹中國文化歷史的各個方面,包括它聲稱的第一個偉大發明:紙。

  其他三項偉大的發明:指南針、火藥和印刷術,也在隨後的煙火中盛大登場,伴隨著大型舞臺上演出的中國歷史形象──兵馬俑、萬里長城和鄭和下西洋。

這場演出的色彩、規模和奢華讓全世界感到敬畏。中國就是希望人們如此看待它的過去和現在:作為一個雄偉的文明,它憑藉一己之力而壯盛,並為其他國家帶來了無盡的恩澤。

  四年以前,雅典也做了類似的事情,不過規模就沒有那麼雄偉了。希臘所展現的是古希臘文明對世界的深遠影響,不只包含了古典的雕像,也包含了奧運會本身。此外,希臘的「民族」歷史也是展演的重點──從銅器時代的邁諾斯(Minoan)與邁錫尼(Mycenaeans)文明,到亞歷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的統治、拜占庭城的創建,而後自土耳其人的統治下獨立,並得以不受現代諷刺流行文化所影響。

  一個國家鮮少有機會能如此盛大而高調的,向全世界表現自身的歷史與文化傳承;而這種機會帶來的影響力相當驚人。因此,眾多國家極力爭取舉辦奧運的機會,似乎也就不令人意外了。

  然而,各國政府也會設法操控國內人民的自我認同,特別是透過公共紀念活動和儀式,以及對教育和媒體的控制。

  國家歷史是民族認同很關鍵的一部分,卻也時常充滿爭議性。在最近數十年間,許多國家都爆發了關於教科書內容的「歷史戰爭」,其中也包含了多元文化的澳洲、加拿大、俄國與日本。在英國,接連幾屆的政府則試圖透過對歷史的特定解讀方式,來宣傳虛幻(而且可能消失中)的「英國氣質」(Britishness)概念。

  從十九世紀開始,這樣的民族歷史就成為整個歷史學的骨幹,許多國家都設立了相關的機構。雖然時至今日,歷史的領域已經更加開放,含納了許多早期歷史學家難以想像的主題,但所有的國家仍然將自身的歷史列為教育和研究的中心,有時甚至會排除所有其他的議題。

  除此之外,大多數的國家都深知,歷史對民族認同塑造、產生社會動力的重要性,於是將歷史列為學校的必修科目。然而,歷史並不是學術和政府的創作。歷史無處不在。歷史存在於我們呼吸的空氣中、我們居住的城市裡,也在我們漫遊的土地上。

  人們不只在家庭中學習自己的歷史,也從家人和媒體的故事、童話傳說和電視節目、雕像和戰爭紀念碑、重要的建築物、博物館和藝廊中學習歷史。這些歷史鮮少遭受質疑,有時我們甚至不會意識到。

  這和西方大學所研究的歷史截然不同。自由派主義者認為,我們應當直覺的對習得的智慧抱持懷疑,質疑資訊來源的權威,以更全面的角度來建構知識,並且用更新穎的方式加以詮釋。因此,在許多國家中,學術界的歷史和一般人民認知的歷史有著極大的差距──特別是在學術傳統嚴謹的國家。

  學術的世界歷史經過了許多次書寫,特別是在過去五十年間。隨著全球經濟和意識形態衝突浮現,我們對於統一的世界歷史的追求似乎不再不切實際。有時候,書寫歷史的是博學且精力充沛的個人,目的是傳達特定觀點。

  有時候,書寫歷史的是學者或教育者組成的團隊,目的則是盡可能去除主觀性,確保世界的每個地方都受到相同重視。無論如何,任何對世界歷史的完整紀錄,都可以說是整合了他人更細節的研究,並將其賦予了情境;反映出成書時代的重要想法或觀點。

  本書也不可避免的反映了現代觀點。與其說這本書是世界歷史,不如說是許多歷史的選集。我們相信,要以單一的觀點或是目的來書寫歷史,不可行也不可取。我們的另一個目標,則是探索世界各地人們對歷史的常見觀點,並邀請專業歷史學者和知名作家,跳脫他們往昔的框架,並且從他們故鄉文化的觀點來書寫歷史。

  有一句老話說:歷史已經是「另一個國家」。借用英國小說家赫特利(L. P. Hartley)的話:「過去的人,做事方式不一樣」。但我們時常會忘記,拜訪其他國家所體驗到的「異國感」,絕大多數都源自於該國家的過去,更精確來說,則是他們對過去的獨特認知。

  本書想說的事情很簡單:「若我們無法理解他人如何看待、感受自己的過去,就無法真正了解他們。」

  假如想要更加了解讓世界充滿活力,卻也危機四伏的民族和文化差異,我們所需要的不是旅遊指南,甚至也不是我們的同胞所寫的歷史書籍;我們必須去傾聽其他人用他們的話,述說他們的歷史。他們所傳達的熱情,他們強調或省略的部分,都透露著許多訊息。

  本書邀請來自28個國家的28位歷史學者,每位都在自己的國家土生土長,當下也居住並活躍於彼地。他們按照自己對國家歷史的理解,來書寫國家的歷史。

  他們所寫的並非百科全書式的歷史──這樣的歷史只要按按滑鼠,就能很輕易搜尋到──而是個人層面,身為一位國民的論述。在文章中重要的不只是熟悉的事實,也包含了他們選擇的語氣和主題。雖然規模截然不同,但他們就像奧運開幕典禮的主辦者一樣,想要毫無保留的對世界傳達各自民族的歷史。

  這樣的書寫方式可以處理的問題有許多,包含了一個國家如何對過去建立綜合性的論述,或是所謂的「深度歷史」(deep history)。在這樣的論述中,一個國家會誇耀其認定的偉大成就:獨立革命、對自由的追求、璀璨的文化等;但過去也總會存在一些令人懊悔的事件,而它們選擇面對的方式往往吐露著許多訊息。

  某些國家或許會採取積極的自我辯護,或是選擇保持沉默。值得注意的是,在本書的第一版草稿中,許多位撰稿人都避開了國家歷史中很重要的部分。相對的,有些國家則採取了縝密的做法,期望化解過去的痛苦。

  其中,例如德國從1960年代開始,進行詳細徹底的自我分析;南非和近年來許多深受創傷的國家,也建立起真相與和解委員會。有些國家則可能蒙受祝福(或詛咒),擁有現代完全無法比擬的光輝古文明。其他國家則會覺得飽受誤解,因而在現代世界遭遇艱難的處境,最明顯的例子就是以色列和伊朗。

  事實上,這些章節正好顯示了,即便要為單一國家寫作連貫性的歷史,都相當困難。期盼每位讀者都能從熟悉的國家故事中,得到新的洞見:國家看待和呈現自己的方式,以及當代歷史學家的觀點,究竟與旅遊手冊上的美好形象,有多麼巨大的差異。

  本書所選擇的國家,五大洲皆有涵蓋,占了全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二。這些國家的政體從成熟的民主政治,到宗教獨裁政權以及一黨專政都有;其中有些似乎隨時處於戰爭邊緣,有些則無所不用其極的避免戰爭;有些國家擁有悠久的學術和言論自由傳統,有些則可能因為違反官方準則而監禁或處死歷史學家。

  世界上許多最動盪的區域,都有著充滿戰爭和衝突的歷史,有些甚至延續了數百年。衝突的雙方無法理解彼此的歷史淵源,因此任何追求和平的努力都只是徒勞。假如你在本書中看見了敵對的立場,但願你能靜下來思考對方說了什麼,又是如何表達。但這並不代表你必須接受。

  除了對於國家的選擇,撰稿人同樣是個難題。沒有任何一位撰稿人希望被視為民族或國家的官方代言人,而只希望以個人的身分被傾聽。他們都是現職的歷史學者,有些成就非凡,屆臨退休,有些則還相當年輕。

  大部分的人都居住在他們所書寫的國家;少數旅居外地者也頻繁返國,或保持著緊密的連結。許多撰稿人都特別鑽研自身民族和國家的歷史。即便如此,有些成果還是可能相當令人驚奇。每位撰稿人的作品都有趣而發人深省。

推薦序一

人類訴說過去時,真正想詮釋的往往是當下
《解鎖地球》Podcast主持人/游尚傑


  怎麼樣才能算是一個國家?怎麼樣才能建立一個國家?身為臺灣人,這可能是我們在心中都想過的疑問。

  住在海德堡的兩年間,每當朋友來訪,我都要負起城市導覽的責任。海德堡是位在德國西南部的美麗小城,內卡河(Neckar)穿過兩座山丘,切割出一整片無死角的如畫美景。

  連接河兩岸的老橋、可以眺望整個城市的海德堡古堡,是我每次必會介紹的景點,其中當然也少不了那座「建立於1386年,德國最古老的海德堡大學」。

  就在一次我講完這段介紹臺詞之後,對方略帶疑惑的說:「但1386年海德堡大學建立的時候,德國根本還不存在於世界上,它怎麼會是德國最古老的大學呢?」

  我一時愕然難答。海德堡大學建立時的十四世紀,翻遍全世界的歷史記載,顯然找不到一個國家叫做德國。當時這片區域,屬於神聖羅馬帝國境內的眾多選侯國之一,而神聖羅馬帝國廣闊的幅員一度涵蓋今日的德國、法國、義大利、捷克、奧地利、波蘭的部分疆域,一直到十九世紀才正式瓦解。

  即使是後來的日耳曼邦聯與德意志帝國,它們的領土也隨著與歐陸鄰居們的戰爭而隨時在變化,與現代德國的版圖差異極大。然而,由海德堡的視角出發,不管是神聖羅馬帝國或是德意志帝國,都可以視為現代德國的前身;過去由神聖羅馬帝國建立起的海德堡大學,自然可以延續給現代德國來繼承。

  對於德國人來說,國家的領土、甚至名稱都可以快速變化,不過關乎自身民族的歷史敘事,卻是一脈傳承而下。這就是他們如何看待自己「從何而來」的論述。

  回到臺灣的脈絡,以這座島嶼出發,先後經歷了無數政權統治:西班牙、荷蘭、明鄭、清帝國、日本、中華民國。大家不妨閉上眼睛,假裝自己正在跟外國人講述這段臺灣故事。

  在我們敘述的內容中,哪些政權被當作「自己人」,而哪些被描述成「外來政權」呢?這樣一念之差,正體現了我們是以什麼樣的視角,去描述臺灣歷史──同一個故事交由不同意識形態的人來訴說,可以有完全不同的版本。而這也是臺灣當代歷史上永遠矛盾的根源。

  雖然臺灣國際地位特殊,但國族認同的問題,卻從來不是我們獨有。每個現代國家建立的同時,形塑屬於自己的歷史論述是必經的過程。國家想要掌握歷史的詮釋方式,不僅僅關乎過去發生的事,更重要的是定義國家未來將要往哪個方向前進──當人類訴說過去時,真正想詮釋的往往是當下。

  本書收錄了28個國家的建國故事。由這些國家遠、中、近代歷史,探討它們在現代如何回看過去,並形塑國家的未來,其中不乏像英、法這樣老牌民族國家的歷史進程,也有以色列、墨西哥等複雜的政治脈絡,是臺灣知古鑑今的最好素材。

推薦序二

為什麼要學歷史?放下偏見的濾鏡
Special教師獎得主、《歐美近代史原來很有事》套書作者/吳宜蓉


  「風車、木鞋、鬱金香」。

  「沙漠、法老、金字塔」。

  以上兩組關鍵字,分別會讓人聯想到什麼國家呢?我想應該大家可以輕易回答出:荷蘭與埃及。

  我們對於世界各國的認識,有時候其實非常表面浮泛。就像,難道我們會希望國際友人對臺灣的認識,只有:「雞排、珍奶、逛夜市」嗎?

  荷蘭政府在2020年向全世界宣布,對外的正式國名一律改用「Netherlands」(中譯:尼德蘭),其字面意義為「低地之國」,這是因為其領土有超過一半的土地,低於海拔一公尺。

  由於整個國家處在平坦而低溼的窪地,所以荷蘭人的生活,總是離不開與「水」的奮戰:他們利用風車抽水排淤、建造堤防堵住河流、興建堤壩擋住海水。

  歐洲有句諺語是這麼說的:「上帝創造世界,荷蘭人創造荷蘭。」比起那些表面的物質形象,荷蘭人想必更希望大家從與水爭地的歷史中,看見他們的韌性。

  想到埃及,腦海難免浮現考古探險隊的身影。尼羅河的贈禮古老又神祕;然而,與其說現代埃及是法老的子民,不如說他們是真主阿拉的信徒。現代埃及是阿拉伯世界的中心,也是伊斯蘭勢力在地中海區域的重要守門人。

  2011年,「阿拉伯之春」的民主浪潮延燒到埃及,統治埃及長達30年的總統穆胡斯尼.穆巴拉克(Hosni Mubarak)被迫下臺。不過民主卻始終未真正到來。此後埃及的獨裁政權、軍人政變依然此起彼落。明明是古文明的發展中心,現代的埃及卻有近25%人口是文盲。

  英國歷史學家約翰托許(John Tosh)曾說:「歷史學家是對於過去感興趣的一群人,他們透過追蹤一系列的變化;當種種變化累積起來,就可以試著解釋現在。」

  所以我們常問:為什麼要學歷史啊?那些事情不都已經過去了嗎?正是因為藉由過去,我們才得以了解自己從何而來、我們為什麼會長成現在這個樣子?探索過去的經驗生成,有助於我們找尋自身現在的定位。

  我們看待他人亦是如此。如果僅有粗淺的認識,便很容易做出錯誤的判斷。若是渴望有寬闊通達的國際觀,絕不能只是走馬看花的糊塗懵懂,也需避免帶著他者偏見的濾鏡書寫。

  這本書最有意思的地方在於,編者邀請了來自28個國家的28位歷史學者,每個篇章都是出自於最在地的視野觀察、最當地的聲音抒發。讀完本書,就好像一口氣跟28位國際友人,暢談了他們國家的故事。

  你得以看見他們的熱情在哪裡,也可以瞥見他們有難言之隱的所在。你不見得會認同,但你應該聽聽他們想試著說些什麼,然後,再換位思考!

  如果是你來書寫,你會想要用什麼樣的方式訴說,讓國際社會傾聽臺灣的故事?讓世界更理解臺灣的過去、現在及未來的想望呢?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地方,在于它对那些“非主流”历史节点的挖掘和呈现。我们太习惯于教科书上那些被反复强调的“里程碑事件”了,但这本书却花费了大量笔墨去探讨那些看似不起眼,却又至关重要的“支流历史”。比如,它细致地剖析了一个特定时期内,社会基层组织是如何在风雨飘摇中努力维持运作的,或者某项不起眼的法律条文是如何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后世的社会结构。这种对历史毛细血管层面的关注,极大地丰富了我对“建国”这个概念的理解——它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宏伟蓝图,而是由无数个微小、常常被遗忘的努力和妥协堆砌而成的复杂有机体。通过这些鲜活的细节,那些遥远的先辈们不再是扁平化的符号,而是有着具体烦恼和智慧的活生生的人,这使得整个历史叙事充满了人性光辉和现实的复杂性。

评分

从学术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引注和参考文献的严谨程度,绝对是顶尖水准。我特地查阅了其中几个关键论断所引用的原始档案和地方志,发现作者不仅仅是“引用”,而是进行了深度的交叉验证和批判性分析。他对于不同历史文献之间可能存在的偏见和滞后性,都有着清醒的认识和坦诚的说明,这种对待史料的“有话好好说,有疑就提出来”的态度,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可信度。对于那些希望深入研究特定历史时期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不仅仅是一个结论,更像是一份精良的“研究指南”,它引导着你思考“我们是如何知道这些的”,而不是简单地接受“我们被告知了这些”。这种对史学方法的自觉展示,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越了一般的通俗历史读物。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在叙事手法上的那种近乎“电影化”的切换能力。他似乎能瞬间在宏大的历史全景和聚焦于某个关键人物的微观视角之间自由穿梭,毫不拖泥带水。那种从俯瞰整个国家诞生轨迹的磅礴气势,瞬间切换到某个决策者在深夜里为了一句措辞而反复斟酌的紧张与纠结,中间的过渡衔接得天衣无缝,让人完全沉浸在历史的现场感之中。尤其是在描述那些关键转折点时,作者并没有用过于煽情的语言去渲染,而是通过对当时环境的细致描摹——比如那年的气候、街上的喧嚣声、人们脸上迷茫或坚定的表情——来侧面烘托事件的重大意义,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处理方式,比直接的口号式陈述要高明得多,让人不得不为作者的功力拍案叫绝。我仿佛能听到历史的风声,感受到那些决策者内心的挣扎与最终的决断,代入感极强,这才是真正的高水平的叙事艺术。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艺术品,硬壳的质感拿在手里就有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那种油墨散发出的淡淡清香,让人感觉不是在翻阅一本普通的电子书,而是在触摸一段被精心保存下来的时光。封面那种复古的字体排版,既庄重又不失现代感,尤其是那个 subtle 的烫金工艺,在不同的光线下会折射出不同的光泽,每一次触碰都像是在揭开历史的一个小小的秘密。内页的排版也极其考究,字体的大小、行距的疏密,都拿捏得恰到好处,阅读起来非常舒适,长时间沉浸其中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我特别欣赏作者和设计团队对细节的坚持,比如每一章开头的那个手绘插图,虽然只是简单的线条勾勒,但却精准地捕捉了那个时代特有的建筑风格或者人物神态,为阅读体验增添了无数的趣味和深度。可以说,光是这本书的“硬件”本身,就已经值回票价了,它成功地将严肃的历史题材,用一种极其精致和充满敬意的姿态呈现了出来,让阅读过程本身就变成了一种享受,一种对先人智慧的无声致敬。

评分

阅读体验方面,这本书最大的特点是它的“节奏感”。它不像某些历史著作那样,要么是平铺直叙的流水账,要么是堆砌晦涩概念的学术论文。这本书的行文风格仿佛被作者精确地“调频”过,时而如高山流水般流畅轻快,适合快速抓住主线;时而又突然慢下来,像老者在炉火边娓娓道来,用精确的措辞和深思熟虑的论点,将一个复杂的问题剖析得淋漓尽致。这种张弛有度的节奏,让阅读过程保持了一种持续的吸引力,我常常发现自己在一小时内就不知不觉地读完了原以为需要两三个小时才能消化的篇幅。它成功地平衡了知识的密度与阅读的愉悦性,让读者在获得深刻洞见的同时,也能享受到被文字所引领的奇妙旅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