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洛克論後天教育:身體健康、品德高尚、待人有禮、學識淵博,英國最著名哲學家的教育思想 (電子書)

約翰‧洛克論後天教育:身體健康、品德高尚、待人有禮、學識淵博,英國最著名哲學家的教育思想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約翰‧洛克(John Locke)
图书标签:
  • 约翰·洛克
  • 教育思想
  • 后天教育
  • 儿童教育
  • 品德教育
  • 身心健康
  • 礼仪
  • 学识
  • 英国哲学
  • 教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體育╳德育╳智育
約翰‧洛克教育思想的概括與總結

▶《教育漫話》是教育理論方面的權威著作,
此書僅在18世紀的歐洲就有50多個版本出版!

▎洛克說健康教育
首先,洛克將身體健康放在了所有教育中的首位,他強調「健全的心智有賴於健康的身體」,學醫的經歷促使他針對當時貴族家庭對孩子嬌生慣養的不良風氣,如在穿衣、洗浴、運動、飲食、睡眠、排便、服用藥物等方面,提出了極為細膩和具體的改善建議。

【輕鬆遵守6條規則】
•盡量少用或者不用藥物
•多到戶外呼吸新鮮空氣
•貼身衣物不可過暖、過緊
•堅持運動、保持充足的睡眠
•雙腳要適應冷水、經常洗腳
•飲食清淡,不喝酒或烈性飲料

▎洛克論道德教育
德行包括3層含義:熟練掌握各種處事技巧、懂禮儀、養成堅強的品格。而在道德教育方面,洛克提出了2個基本原則:一是要訓練孩子用理性來克制自己的欲望,二是從小就對他們進行教育,讓孩子培養一些必須的、良好的性格習慣。

【靦腆害羞與輕浮狂妄】
如何糾正這兩種最典型的不良教養?
遵循1條規則:既不要忽略自己,也不要無視他人。
我們不該將自己想得太過完美,以致過高評估自己的身價;
我們應在自己的職責和義務範圍內,謙虛接受他人的評價和贈予。

▎洛克談智育教育
洛克特別強調應讓孩子學習實用的學科,並培養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為此他還提出了許多有意義的建議,如不要強迫孩子學習、一次不要讓孩子學太多、激發兒童努力學習的動力、最好學會一些手藝,不要讓孩子把寶貴的時間浪費在沒有實際意義的事情上。

【學識在教育中所占的地位】
學識雖是必要的,但它僅僅是用來輔助德行,不應排在首位。
我們應珍惜孩子的優點並加以培養,將其缺點以溫和的方式改正。
這樣做,不但能追求學識,還能以我們所尋求的辦法來獲得學識,
那就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了。


★本書特色:本書旨在讓讀者對約翰‧洛克的教育思想、方法有較詳細的了解,因此所選內容多為《教育漫話》一書中系統性、邏輯性較強的內容。全書分為健康教育、道德教育、知識與技能教育三篇,以平易近人的語言闡述了教育的原理。希望本書能讓家長們在教育子女的問題上擁有勇氣和智慧,遵循理智、冒一些風險,不要完全遵照古老的習俗。

探寻人类心智的奥秘:一部关于早期经验与知识构建的深度解析 书名:心智的蓝图:从感觉经验到理性认知的演进历程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一部聚焦于特定历史人物或教育体系的专著,而是一次对人类认知发展历程的宏大考察。它深入探讨了心智如何从一个近乎“白板”(Tabula Rasa)的初始状态,通过与外部世界的持续互动,逐步构建起复杂的知识结构、道德判断乃至形而上学的思考能力。全书以严谨的逻辑和丰富的案例,系统地描绘了感知、记忆、推理和语言习得在人类心智成熟过程中扮演的关键角色。 第一部分:感官世界的输入与初级印象的形成 本书的开篇,首先着手于对经验主义基础的深入剖析。我们如何“知道”我们所知道的?作者认为,一切知识的源头皆可追溯至感官经验。我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接收来自外部世界的原始数据。然而,这些原始数据本身并非知识。 本部分详细阐述了“简单观念”(Simple Ideas)的形成机制。例如,一个单纯的红色视觉刺激,在未经过大脑加工前,仅是一种感觉印象。作者区分了“质料印象”(Impressions of Quality)和“观念”(Ideas)之间的根本差异——强度与清晰度的不同。印象是原始、鲜活的体验,而观念则是对这些印象的模糊记忆或摹写。 更进一步,本书探讨了联想(Association)原则在构建复杂认知中的核心作用。当两种或多种简单观念或印象总是同时出现时,心智便会建立起一种自动化的联系。例如,火焰的灼热感与光亮的视觉印象,是如何在我们经验积累中被紧密结合起来的。这种联想不仅限于感觉层面,更是构成我们日常判断和快速反应的基础机制。我们对因果关系的初步理解,很大程度上就是基于对事物接续性的观察和习惯性的预测,而非先验的必然性。 第二部分:记忆、想象力与观念的重构 如果说第一部分关注的是“输入”,那么第二部分则聚焦于心智如何处理和转化这些输入。记忆不再被简单地视为信息储存库,而是被视为一个动态的、具有选择性的重构过程。作者分析了记忆的可靠性问题,并指出,我们对过去的“回忆”,往往是被我们当前的信念和期望所重塑的。 “想象力”(Imagination)在本书中被赋予了极其重要的地位。想象力并非凭空捏造,而是以已有的简单观念为原材料,通过重组、夸大、缩小或混合的方式,创造出复杂、抽象的观念,如“独角兽”或“无限的时间”。本书对“复杂观念”(Complex Ideas)的生成路径进行了详尽的分类和论证,尤其关注那些无法直接在经验中找到对应物的抽象概念,例如“实体”(Substance)和“同一性”(Identity)。我们如何相信事物在变化中保持了其“本质”?这需要想象力在时间的流动中建立一种连续性的叙事框架。 本书还批判性地考察了传统哲学中关于“实体”概念的合理性。当我们试图寻找一个承载属性(如颜色、重量)的“内在支撑物”时,我们最终发现,能描述的只有那些可感知的属性本身。对“实体”的信仰,或许只是心智在面对不断变化的现象时,寻求稳定性的心理投射。 第三部分:道德情感与社会行为的根源 不同于将道德建立在神圣律法或纯粹理性之上的传统观点,本书将道德判断置于情感(Passions)的领域进行探讨。作者认为,道德并非基于逻辑推导,而是根植于人类的同情心(Sympathy)和对他人情感的共鸣能力。 同情心被描绘为一种能够使我们体验他人感受的机制。当看到他人的痛苦或快乐时,我们内心会产生一种相似的(尽管强度较弱的)情感反应。正是这种机制,促使我们将自身利益与群体的福祉联系起来,从而发展出对公正、仁慈和义务的理解。 本部分深入分析了“情感的冲突”:例如,自爱(Self-love)与仁慈(Benevolence)之间的张力。社会秩序的维持,不在于压制情感,而在于通过培养更强烈、更具社会性的情感(如荣誉感、对美德的喜爱),使其能够平衡和引导那些更原始的、纯粹利己的冲动。本书认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个体,是其内在情感倾向与社会规范高度协调的产物,这种协调是经验和社会化训练的结果,而非天赋的绝对命令。 第四部分:知识的界限与批判性思维的建立 全书的最后部分转向了对知识有效性的深刻反思。作者建立了一套清晰的知识分类体系,旨在划定人类心智能力所能触及的边界。 本书明确区分了基于“关系”(Relations)的知识(如数学和几何的必然真理)和基于“事实的印证”(Matters of Fact)的知识(如自然科学的经验发现)。数学知识的真理是分析性的、不依赖于外部世界的存在,但其应用范围有限。而关于事实的知识,则永远是综合性的、或然的,它们依赖于对因果关系的持续经验验证。 本书对“因果必然性”的批判尤为尖锐。我们从未经验到“必然的连接”,我们所经验到的只是事件的“恒常的接续”。因此,对未来事件的任何预测,都基于一种“习惯性的信念”(Customary Belief),而非逻辑上的确定性。这种对人类理性局限的坦诚认识,是形成真正批判性思维的基石。它要求我们对自己最深层的信念——包括对自然法则的信任——保持审慎的怀疑,并时刻准备用新的经验来修正既有的心智模型。 总结而言,《心智的蓝图》提供了一个从基础感知到高级抽象思维的完整认知地图。它引导读者超越对既有教条的盲从,回归到对自身心智运作机制的细致考察,从而培养一种基于经验、审慎而开放的求知态度。

著者信息

約翰‧洛克(John Locke,西元1632~1704年),英國著名哲學家、教育家、醫學家,畢業於牛津大學,獲文學碩士、醫學學士學位。西元1682~1688年流亡荷蘭,期間一個親戚向洛克請教應該如何教育子女。於是,兩人開始了長達數年的書信往來。西元1693年,在朋友們的建議下,洛克將這些書信整理後進行出版,這就是著名的《教育漫話》,此書與哲學著作《人類理解論》成為洛克對後世影響最大的兩部著作。

關明孚,現為大學外語學院副教授,曾擔任英美國家口譯、聽力、閱讀、語法等課程的教學工作。譯作:《寧靜的力量》、《生而為贏》、《美夢成真》、《品格的力量》、《查理‧卓別林自傳》等。

图书目录

導言
上篇 健康教育
 一、健康教育不容忽視
 二、健康教育的具體內容
  (一)嬌生慣養要不得
  (二)用冷水洗腳、沐浴
  (三)多游泳,多做戶外運動
  (四)衣服不要太緊、太暖和
  (五)飲食宜清淡,不可飽食
  (六)讓孩子擁有高品質的睡眠
  (七)養成按時排便的好習慣
  (八)不要隨意給孩子用藥
  (九)身體保健的幾條規則
中篇 道德教育
 一、道德教育的旨趣及所應遵守的原則
  (一)重視孩子精神及德行的培養
  (二)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以及錯誤教育所帶來的危害
  (三)培養孩子用理性克制欲望的能力
  (四)及早進行教育的重要性、父母和孩子的關係
 二、道德教育的具體內容
  (一)管教孩子的方式與措施
  (二)透過練習養成習慣
  (三)矯揉造作的弊端
  (四)禮貌的培養
  (五)孩子應當怎樣交朋友
  (六)導師以及家庭教育的具體作用
  (七)父母應該為子女樹立榜樣
  (八)孩子的管教與懲罰
  (九)孩子的自然傾向、要求的合理性及應對方法
  (十)如何對待孩子的好奇心
  (十一)如何看待並糾正生性懶散的孩子
  (十二)如何糾正孩子討厭書本和貪玩的壞習慣
  (十三)孩子的玩具
  (十四)孩子的撒謊和對策
  (十五)論教養
下篇 知識和技能教育
 一、學識在教育中占據什麼樣的地位
 二、知識教育的具體意見
  (一)怎樣引導孩子學習
  (二)適合孩子閱讀的書籍以及正確的學習方法
  (三)如何練習寫字繪畫
  (四)老師應當掌握的合理的教學方法和技巧
  (五)普通文化課的設置以及學習方法
  (六)口頭以及書面語言能力的培養
  (七)孩子一定要掌握的研究方法
  (八)孩子需要掌握一些文體才能
 三、技能的教育及其他作用
  (一)技能教育的作用
  (二)兒童應該學習的技能
  (三)怎樣看待娛樂消遣
  (四)兒童能夠學些什麼手藝
  (五)關於兒童旅行的意見
結束語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329218
  • EISBN:9786263570351
  • 規格:普通級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0.8MB

图书试读

導言
  約翰‧洛克(John Locke,西元1632~1704年),英國著名哲學家、教育家、醫學家,出生於英國薩默塞特郡,畢業於牛津大學,獲文學學士和文學碩士學位,同時他也對自然科學和醫學非常感興趣,曾獲得醫學學士學位。西元1665年,洛克進入了英國政界,後為在多位政要、富商家中擔任家庭教師;西元1682~1688年,洛克流亡荷蘭,期間一個親戚向洛克請教應該如何教育子女。於是,兩人開始了長達數年的書信往來。西元1693年,在朋友們的建議下,洛克將這些書信整理後進行出版,這就是著名的《教育漫話》,本書與另外一本哲學著作《人類理解論》成為洛克對後世影響最大的兩部著作。
  在政治、哲學、教育、醫學等方面,洛克均有建樹。在教育上,洛克認為兒童的意識就像一塊「白板」,需要用感覺和經驗進行填充,以此來讓孩子獲得知識和思想。這種否定兒童天生就有「思想」,需要靠後天教育來培養孩子的理論,後來成為歐洲近代啟蒙教育在哲學和教育學方面的顯著特徵。同時,洛克也是真正用應用經驗心理學來建構自己教育體系的教育家,這一體系在他的《教育漫話》中得到了完整的闡述。在這本書中,洛克反對將把教育單純的理解為從書本中獲得知識,他認為教育的目標應該是培養紳士──身體要健康、品德要高尚、待人接物要有禮貌、學識要淵博。
  首先,洛克將身體健康放在了第一位,他強調「健全的心智有賴於健康的身體」,學醫的經歷促使他針對當時貴族家庭對孩子嬌生慣養的不良風氣,如在穿衣、洗浴、運動、飲食、睡眠、排便、服用藥物等方面,提出了極為細膩和具體的改善建議。
  其次是道德教育,在洛克看來,要成為一位紳士,除了身體健康之外,還需要在德行、智慧、教養和學識方面有所建樹。其中,德行包括三層含義,一是要熟練掌握各種處事技巧,精明能幹,富有遠見;二是要懂得禮儀,有禮貌;三是要養成剛毅、堅強、吃苦耐勞的特質。而在道德教育方面,洛克提出了兩個基本原則,一是要訓練孩子用理性來克制自己的欲望,二是從小就對他們進行教育,讓孩子培養一些必須的、良好的性格習慣。
  在智育教育方面,洛克特別強調,應該讓孩子學習一些實用的學科,培養他們的動手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此他還提出了一些有意義的建議,如不要強迫孩子學習,盡量啟發和帶動孩子的學習積極性,一次不要讓孩子學太多──從易到難、激發兒童努力學習的動力,最好學會一、兩種手藝,不要讓孩子把寶貴的時間浪費在沒有實際意義的事情上。
  以上就是洛克在體育、德育、智育三個方面的教育思想的概括和總結,可以說,這些思想至今仍然有著極為深遠的影響。英國人認為《教育漫話》是教育理論方面的權威著作,而這本書僅在18世紀的歐洲就有50多個版本出版,其中包括英語、法語、義大利語、德語、荷蘭語、瑞典語等等。
  本書旨在讓讀者對洛克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有比較詳細的認知和了解,同時也需要去粗取精,因此所選內容多為《教育漫話》一書中系統性、邏輯性較強的內容。由於譯者水準有限,譯文中或有不當之處,敬請讀者指正。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一开始我还担心这是一本晦涩难懂的哲学专著,但这本书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作者的文字流畅、充满洞察力,即便是对哲学不甚了解的普通读者也能轻松领会其精髓。特别是关于“礼仪”的部分,它被提升到了一个哲学高度,不再是繁文缛节的束缚,而是社会和谐运作的基础和尊重他人的外在表现。书中对洛克如何看待“学识渊博”的定义,也进行了非常细致的辨析,他推崇的是那种能够融会贯通、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体系,而非死记硬背的学问。这种务实的教育观,让我对现代应试教育体制产生了深深的怀疑。作者没有直接批判,而是通过对洛克思想的娓娓道来,自然而然地引导读者去思考,真正的教育目标究竟应该是什么。整本书的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知识的密度适中,读来让人感到充实而不疲惫。

评分

这部关于约翰·洛克的教育哲学的著作,初读之下,便被其深邃而又贴近生活的探讨所吸引。作者似乎并没有停留在对洛克生平的简单梳理,而是更深入地剖析了这位启蒙思想巨擘是如何看待“人如何成为人”这一根本命题。那种将身体的强健、道德的养成、社交的得体,与知识的积累视为一个有机整体的观点,让人耳目一新。尤其是在论述如何培养孩子的主体性和理性时,书中展现出的那种对个体自由与社会责任之间微妙平衡的把握,非常具有启发性。它不像某些传统教育理论那样高高在上,而是充满了对日常教育场景的细致描摹,仿佛能看到洛克本人在督促孩子在户外奔跑、在与仆人交谈中学习礼仪的画面。我特别欣赏作者对洛克“反向教育”理念的阐释,即如何通过适当的限制和鼓励,而非强迫,来塑造一个自律且富有同情心的未来公民。这种对人的本性的深刻洞察,使得整本书读起来不仅仅是学术性的回顾,更像是一部跨越时空的育儿指南,充满了实践的智慧。

评分

拿起这本书,我立刻感觉到一股扑面而来的英伦古典气息,但内容却丝毫没有显得陈旧或晦涩难懂。作者的叙事技巧非常高明,他没有将洛克的教育观塑造成一套僵硬的教条,而是将其融入到一个生动的历史背景之中。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在思考,在洛克的时代,提倡体魄锻炼和品格塑造优先于纯粹的学术灌输,是多么具有超前的远见。书中对“习惯的养成”这一环节的论述尤为精彩,它强调了早期经验对一个人终身品性的决定性作用。作者通过对洛克手稿中一些侧重于细节的批注的解读,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更立体、更具人情味的教育家形象。他反对溺爱,但更反对冷酷的体罚,主张用理性和尊重去引导。这种对“适度”的精妙把握,贯穿了全书对健康、礼仪、乃至学问各方面的论述,使得整部作品读起来酣畅淋漓,充满了对人类潜能的积极信念。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它似乎遵循了洛克教育的逻辑层次,从最基础的生理健康,逐步过渡到复杂的人际交往和最终的智力发展。我个人对其中关于“如何教导孩子认识并尊重他人的感受”那一部分印象最为深刻。它不仅仅是教导孩子学会“说请和谢谢”,而是深入到共情能力的培养上,强调理解差异和保持谦逊的重要性。这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人与人之间容易产生隔阂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作者在阐述洛克观点时,常常会穿插一些现代教育理念的对比,这种跨时代的对话,让洛克的思想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它强迫我们停下来反思,我们是否在追求分数和知识点时,牺牲了对孩子完整人格的塑造?全书的论证过程严谨而富有激情,读完后让人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仿佛迷雾中出现了一盏指引方向的灯塔。

评分

这部作品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所蕴含的对人性光辉的肯定与雕琢。它清晰地勾勒出一个理想的教育蓝图:一个健康的身体是承载高尚品格的容器,良好的品德是赢得他人尊重的基石,而得体的举止则是有效沟通的桥梁,最终,广博的学识才能支撑起一个独立思考的灵魂。这种层层递进、相互依存的结构,极具说服力。作者在讨论“身体健康”时,展现了对自然疗法和户外活动的推崇,这一点与我们现在过度依赖电子产品形成了鲜明对比,让人不得不警醒。而对于“待人有礼”,书中详述的那些细节,如倾听的艺术、恰当的沉默,都是在现代社交技巧课堂上鲜少提及的精髓。阅读此书,不仅是对洛克思想的探究,更像是一次对自身教育理念和生活态度的深刻反思与重塑之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