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每天的自己聊聊:英國生命線個人情緒覺察手冊 (電子書)

陪每天的自己聊聊:英國生命線個人情緒覺察手冊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凱蒂・可倫波斯
图书标签:
  • 情绪管理
  • 自我觉察
  • 心理健康
  • 英国NHS
  • 自助
  • 电子书
  • 正念
  • 情绪日记
  • 个人成长
  • 心理疗愈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不論今天是美好的一天或糟糕的一天,練習對自己傾訴
你的情緒值得被記得、被探索、被了解、被接受

  ★英國生命線「撒瑪利亞會」七十年智慧結晶
  ★專門寫給現代人的心理健康自助手冊
  ★了解自己不同情緒的原因與意義

  現代人生活壓力大,我們必須撥出時間停下來傾聽自己,學會重建思維框架來獲得療癒,而非一味壓抑自己的感受。即使是心理學家也會有情緒方面的問題,就如同醫生也避免不了感冒一樣。每天用一點點時間,和自己的內心保持聯繫。

  覺察自己的情緒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你如果知道「我正在擔心這個」或「我有那件心事」,你就會了解,或許現在不是處理某個需要謹慎和注意力的複雜問題的最佳時機,因為你的看法已受到感受的影響了。

  透過書中的練習和方法,你可以提高對自己情緒的覺察力,並在重要時刻獲得自我緩解。如果你的心理狀況尚未嚴重到需要撥打生命線,或求助於專業心理諮商師,不妨透過這本書,釐清自己的情緒糾結,找到接納自己感受的方法。

各界推薦

  瓦基(「閱讀前哨站」站長)
  吳佳璇(遠東聯合診所身心科專任主治醫師、台大保健中心兼任醫師)
  李旻珊(捷思身心醫學診所院長)
  周志建(資深心理師、故事療癒作家)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黃之盈(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黃宗堅(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教授兼教育學院院長)
  黃俊森(社團法人國際生命線台灣總會總會長)
  黃錦敦(諮商心理師、情緒對話卡創作者、作家)
  瑪那熊(諮商心理師、人際溝通講師)
  鄧善庭(諮商心理師、發瘋心理師)
  鄧惠文(精神科醫師、榮格心理分析師)
  鄭俊德(閱讀人社群主編)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NeKo嗚喵(書評YouTuber)
  (以上依姓氏筆畫排列)

  「能跟自己聊聊天,並不容易,首先得要有個允許情緒與思緒自由的內在空間。我們內化過好多『不可以』,進一步變成了自我否定、自我限制的信念,所以我們在無意中把某個部分的自己排除在外。我常常坐時光機,回到某個時期的自己,去感受他的感受,去疼惜他的痛苦。以前的我,沒有說出口的、不被理解的,現在的我慢慢發展出了接住自己的能力。邀請您一起進行書中的練習,成為自己最好聊的朋友。深深地祝福您!」────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在這世上我們總在努力不讓人失望、拚命讓人刮目相看,花了太多時間顧慮他人、照顧別人,卻忘了低頭看看自己的傷痕累累,一本書的時間是個起點也是個契機,學習重視自己的價值與情緒,這不是自私或自我,而是被遺忘的基本價值:我們都有權利,為了自己好好活著。」────鄧善庭/諮商心理師、發瘋心理師

  「你是否總是忙得暈頭轉向?你是否總是忙著別人交辦的工作?你是否渴望有段長假能夠放鬆?其實,你可以嘗試每天與自己聊聊,讓自己擁有目標不再茫然,讓自己把更多時間花在更重要的事,與你分享這本自我對話工具書。」────鄭俊德/閱讀人社群主編

  「一整天下來,我們最常溝通、對話的,其實不是他人,而是我們自己的內心。本書提供了許多『自我對話』的菜單,值得我們當作輔助,靜心與自己連線。照顧自己的心理健康,從好好與自己對話開始。」────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深度潜入人类心灵的迷宫:一趟关于理解、连接与成长的自我探索之旅 本书并非一本关于如何应对突发危机或提供快速心灵修复方案的指南,它更像是一部深入剖析现代人内心世界的细腻观察报告,结合了心理学前沿理论与丰富的人文关怀。它旨在邀请读者进行一场深层次的“内部对话”,探讨那些我们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却常常被忽略的情感流动与思维模式。 我们将首先构建一个坚实的基础,探讨“自我意识”的多个维度。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外部刺激无孔不入的时代,这使得我们与“真实的自我”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本书从现象学的角度切入,探讨“当下感”的重要性,如何通过有意识的觉察来锚定自己,而不是被外界的期望或内在的焦虑所裹挟。这部分内容会详细阐述“内省的艺术”——这并非简单的自我批评,而是一种带着好奇心和非评判态度的审视,学习如何倾听身体发出的信号,因为身体往往比语言更诚实地记录着我们的情绪状态。 随后,我们将进入情绪的复杂光谱。本书摒弃了将情绪简单划分为“好”与“坏”的二元对立思维。相反,它将情绪视为一种能量和信息的载体,是生命系统对环境变化的自然反应。我们将细致地剖析几种核心情绪——比如持续性的低落、隐秘的嫉妒、难以名状的空虚感——它们是如何在我们的潜意识中运作,并影响我们的决策和人际关系。这里不会提供标准化的应对步骤,而是引导读者去理解每一种情绪背后的“需求”和“信息”,从而实现情绪的“转化”而非单纯的“压抑”。我们会探讨“情感智力”的构建过程,如何发展出足够的韧性去容纳复杂甚至矛盾的情绪。 人际关系的动态是本书的另一重要支柱。我们都是社会性的存在,我们的自我认知很大程度上是在与他人的互动中被塑造和检验的。本书深入探讨了依恋模式(Attachment Styles)如何渗透到我们的亲密关系、友谊乃至工作协作中。我们将分析“边界感”的建立与维护,这并非是筑起高墙,而是清晰地界定自我空间,从而实现更健康、更真实的连接。书中提供了一些深入的案例分析,展示了在冲突发生时,如何运用非暴力沟通的原则,将指责转化为对自身体验的表达,从而创造出理解的桥梁。 在探索了内在世界与外在连接之后,本书将目光投向“意义与目标”的追寻。在后现代社会,许多人面临着“意义危机”,即物质丰裕与精神贫瘠之间的巨大反差。我们将引入存在主义的一些思考,探讨如何在不确定的世界中,为自己的生命构建独特的价值体系。这部分内容着重于“行动的伦理”——如何让我们的日常选择,无论大小,都与我们深层相信的价值观保持一致。它鼓励读者去创造属于自己的“小小的仪式感”,用这些重复性的、有意识的行为来锚定生命的价值感。 技术与心智的交锋也是不可回避的主题。本书批判性地考察了数字生活对我们专注力、记忆力乃至自我叙事方式的影响。我们如何才能在保持连接的同时,不被永无止境的通知和信息流所吞噬?书中会提供一些基于神经科学和行为心理学的策略,帮助读者重新夺回“注意力的主权”,培养深度思考和创造的能力,避免陷入“肤浅的忙碌”陷阱。 最后,本书以对“脆弱性”(Vulnerability)的重新定义作为收尾。在过度强调力量和完美的文化中,脆弱性常常被视为弱点。然而,本书认为,恰恰是敢于展现真实的、不完美的部分,才是建立深度信任和获得真正力量的起点。我们将探讨如何接纳自己的局限性,如何从“应该完美”的重压下解脱出来,迈向一种更具人性、更可持续的自我接纳之路。 整本书的写作风格力求沉稳、内敛,充满洞察力,避免使用空泛的激励口号,而是提供一套可以被反复实践和思考的框架。它是一份邀请函,邀请你放下外界的喧嚣,坐下来,与那个在日常生活中被你忽略了太久的“自己”,进行一场真诚、深入且富有建设性的对话。这是一场关于如何更智慧、更温柔地对待自己的长期修行。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凱蒂・可倫波斯(Katie Colombus)


  撒瑪利亞會公關部副總監,曾任多年藝文記者,先後於倫敦任職過《舞台週報》(The Stage Newspaper)、《舞蹈時代》(Dancing Times)、《舞力全開》(Dance Now)、《舞蹈劇場誌》(Dance Theatre Journal)、《新政治家》(The New Statesman)、《總體劇場》(Total Theatre)等雜誌。長期與撒瑪利亞會合作,著有《陪傷心的人聊聊》、《陪每天的自己聊聊》等書,目前於倫敦詩歌學院(The Poetry School)攻讀詩歌創作碩士。

譯者簡介

謝明憲


  台灣宜蘭人,台科大應用外語系畢。隱居彩虹山,躬耕於幸福村七彩田;農閑之餘,以翻譯心靈勵志書籍為樂,並嚮往如宇宙般的寧靜。翻譯作品有《秘密》、《開悟日記》、《米爾達之書》、《活出奇蹟》、《轉念瞬間,喜悅無處不在》等多部心靈勵志書籍。

撒瑪利亞會簡介

  英國家喻戶曉、致力於自殺防治與心理健康的非營利組織,堪稱英國的生命線。名稱源自聖經中善心的撒瑪利亞人典故,但本身無特定宗教立場。一九五三年由查德・瓦拉(Chad Varah)牧師成立,專為苦於自殺念頭的求助者提供心理諮商服務,其所帶領的志工團隊秉持「主動傾聽法」,以不帶論斷的態度接聽匿名來電。

  在成立近七十年後,目前於英國及愛爾蘭等地,共有逾二萬名志工、二〇一個分會,平均每六秒就有一位志工接聽求救電話。每一年,撒瑪利亞會透過電話、電郵、書信和面談等方式,為五十多萬人提供全天候傾聽服務。

  撒瑪利亞會訓練有素的志工,在來電者最黑暗的時刻予以心理上的支持。目標始終是透過傾聽,給當事人把心聲說出來的時間和機會,讓人可以在心情穩定下來後,為自己做出正確的決定。
 

图书目录

前言:你的情緒需要你的關照、同理和接納

第一章 我是安全的
呼吸練習
觀想練習
肌肉放鬆練習
你的情緒支持計畫書

第二章 我是有價值的
認識撒瑪利亞會的價值觀
你最重視的事物
撒瑪利亞會的行事態度
如何傾聽自己的內在對話
「噓」傾聽法
列出你的目標清單

第三章 我是健康且平衡的
情緒健康量表
檢視你是否活在平衡中
反思生活圈的平衡度
自我檢測:你的身體感覺如何?
自我檢測:你的情緒是什麼樣的感覺?

第四章 我可以同理自己的感受
給感受一個形容詞
覺察你的情緒
了解不同情緒代表的意義
情緒在身體裡的感受
承認並接納情緒
自我同理與希望的階梯
練習探索並深入描述你的情緒

第五章 恐懼是人之常情
認識你的大腦
恐懼的因素
淺談神經系統
切換開關
神經可塑性
想法、感受與行為的區別
留意情緒發出的信號和行為

第六章 我有能力應付改變和挑戰
面臨人生的重大改變時
畫出情緒的時間軸
區分能改變之事和無法改變之事
培養自我接納的能力
解決問題的步驟
挑戰負面的信念
挑戰負面的自我對話
與人交談時重建你的思維和語言框架

第七章 我懂得覺察自己的情緒
情緒是個人的獨特體驗
焦慮
憂鬱
壓力
寂寞與孤獨
壓抑、潛抑和表達
困惑
失敗

第八章 我接受每個當下的自己
可使用的治療種類
正念靜心
與大自然連結
安住在情緒的波浪中
四個對治情緒的呼吸練習

第九章 我可以建立健康的界線
抱持希望
洞察習慣
建立界限與標準

第十章 我願意照顧好自己
什麼是自我照顧?
運動
營養
睡眠
擰乾情緒海綿
專注於感官
品味當下和強化覺知
學習
付出
與他人建立良好的關係
創造力
衛生與秩序
正向的肯定語
打造幸福工具箱
請求實際的支持
自我安撫
色彩呼吸

第十一章 每一天善待自己與他人
日暮省思
設定今天的目標
設定本週的目標
每日心情追蹤
每週自我照顧檢視清單
每週心情追蹤
我的待辦清單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085622
  • EISBN:9786267085646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5.4MB

图书试读

前言

你的情緒需要你的觀照、同理和接納
 
  溫柔看待自己的情緒

 
  隨著日常生活的忙碌和喧囂,我們可能很難滿足社會的要求、金錢的憂慮、工作的困難、家庭的問題、感情關係的戲碼、不切實際的審美標準壓力、照顧他人、計畫未來……。有時候我們勉強應付過去了,但有時候我們失去了平衡。失衡時,我們的情緒往往令人痛苦。而看出自己的失衡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如果我們對負面的感受置之不理,事情就可能變得更糟,有時甚至會惡化為極度的苦痛。
 
  近來的全球事件層出不窮又令人不知所措,這就是為什麼現在努力檢視自己來了解我們心中的現況,以及想搞清楚自己為何會有某種想法和感覺,會比其他任何時候都來得更重要。
 
  情緒健康與身體健康的重要性是同等的,因為情緒會影響每個人。即使是心理學家也會有情緒方面的問題,就如同醫生也避免不了感冒一樣。當你的身體不斷地出現疼痛或疼痛持續很長一段時間,你就會吃止痛藥。如果疼痛沒有解除,你也會找人談這件事。情緒上的痛苦也是如此。倘若我們沒有撥出時間停下來傾聽自己,並在必要時尋求協助,這樣無異是讓傷口再次受到二度傷害。我們必須學會重建自己的思維框架來獲得療癒,而不是一味壓抑自己的感受。重要的是,我們必須看出自己的行為模式,並了解感受在身體和情緒上是如何表現的,這麼做可幫助我們發展恢復力來處理嚴重的狀況。
 
  我們都有獲得他人的重視、聆聽和認可的基本需求。與他人發展出滿足這些渴望的關係是必要的,然而同樣重要的是,我們也必須確保自己付出同樣的努力來與自己發展出相同程度的連結。撒瑪利亞會當初發展的主動傾聽原則,就是用來即時安慰人心,穩定人們的安全感,並讓他們明白,不論他們說什麼都不會受到論斷;讓人們知道,他們目前所經歷的一切都是合理的,且不論他們的想法或感受是什麼都是可接受和理解的。這本書的目的是要幫助你以同樣的同理、同情、接受和信任來對待自己。只要將這些原則付諸實踐一段時間,我們便能保持在更平穩的狀態。

  我們每天都聽別人說話來讓他們知道,我們是在乎他們的。我們嘗試減輕朋友、家人、摯愛的人和同事的擔憂,而我們採取的方法是對他們付出全然的注意力或是分散他們的注意力、保持冷靜、利用正增強作用等等。然而,出於某種原因,我們內在的自我敘述往往是不仁慈的。我們跟自己說話的方式,可能完全迥異於我們跟別人說話的方式。事實上,我們這一生發展的所有關係中,往往最具批判性的就是我們跟自己的關係,尤其是當我們在思想和感受上遇到困難的時候。
 
  或許這與經常是出於某種善意的社會制約有關。想像一下對孩子說「不要哭」或「別那麼生氣嘛」的父母或老師。他們之所以說這些話,是因為他們不想看見極度苦痛的孩子,這會令人煩惱;反之,他們比較想看見孩子有更和諧或更正向的感受。但隨著時間過去,這反而教導了我們,我們不該有負面的情緒,於是乎我們學會潛抑這些情緒。可是經歷人生的難關而沒有出口,會導致我們的情緒健康失去平衡。因此,本書將檢視那些能讓你重新與自己建立良好關係的方法,並以安全的方式對這些想法和感受進行探討。
 
  自我探索的重要性

 
  撒瑪利亞會並不給建議。我們只是試著幫助人們體認到,我們都是人;我們都會犯錯。我們不必給自己設定高不可攀的標準,而是應該偶爾讓自己喘息一下,並且了解到,我們現在的感受是完全可以被接納的;不論我們在這特殊的時刻經歷了什麼,我們會有這樣的反應其實是非常合理的。
 
  我們傾聽別人說話就是提供對方安全的處所,好讓他們能自行釐清眼前的狀況,以及他們想要如何處理它。同樣的,這本書中的空白處也提供你中立的空間,使你能不帶任何論斷地探索任何你想探討之事。我們或許會提供一、兩個建議來鼓勵你,並幫助你詳細說明或釐清問題,然而這畢竟是你的日記,是你自己要走的旅程。

  但願你能了解,你現在會有這樣的反應,其實可以從情感、身體和神經系統獲得合理的解釋。一旦你明白了這些,你便可以開始自行找出讓自己感覺更好的處理方法。療癒、心理健全和情緒健康,這些旅程都極為個人化,它們之中並沒有對或錯。所以,你就做你自己吧!去找出最符合你的個性、價值觀、生活方式、興趣和喜好的處理方法。倘若某個辦法行不通,那就試試別的方法。培養善待自己和疼惜自己的習慣有許多的方式,而你有權選擇最適合你的。
 
  你比任何人都更了解你自己,因此你會曉得,要達到自己想要的狀態必須付出什麼。事實上,你有足夠的力量走出自己的道路。這條路也許是漫長又迂迴的,並且有時候還會遇到見樹不見林的狀況。然而,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藉由釐清自己的旅程和方法,你甚至會了解到,這些事帶給你的感受未必會一直是現在這個樣子。大腦是個奇妙的工具,只要得到正確的幫助,你就可以對它進行改寫,並以有益身心的方式來重新訓練你的思維。當你覺得自己孤軍奮鬥實在太辛苦時,也永遠會有人聽你傾訴。
 
  關於本書
 
  寫日記是相當具正念性的活動,它會以健康的方式占用你的心理狀態,讓你專注當下而不必擔心過去已發生之事,或是害怕未來可能發生的事。
 
  讓本書成為你探索人生現況的提醒,並優先安排時間專注於你自己(順帶一提,這並不是一種奢侈,而是一種必要)。日記的內容有撒瑪利亞會的志工及專家的簡單說明、意見、提示和想法來幫助你更加了解自己,其中也包括自我反思、好奇心和創意表達的部分。它們能幫助你釐清你的感受及其發生的原因,如此一來,倘若或者當它們再次發生時,你就有辦法減少那些負面的感覺。
 
  你可以把日記視為安全的地方,把自己想要記錄的任何東西寫下來、畫出來、塗鴉、做成列表或文字雲。要記住:重點在於整個過程,而不是最後的成品。你完全不必有必須把字寫得整齊或拼寫正確的壓力。它的重點在於連結:首先,將你的筆連結到紙上;接著,把你的想法連結到你的情緒。此外,我們會了解到與當下連結的重要性:情緒如何連結行為,心智如何連結身體,以及我們如何像傾聽那些需要被聽見的人那樣來傾聽自己。

  不論你的日記最後寫了什麼,它都有它的美。如果你不喜歡,你也可以把它擦掉重來──這只有你知道。
 
  * 請注意:此日記的目的和意圖不是為了診斷或貼標籤,也不是要懷疑某種心理疾病或障礙,讀者明白這一點是很重要的。此外,它也絕不是與撒瑪利亞會接觸的另一種方式。如果你目前正在苦苦掙扎並且需要支持,請務必尋求幫助。

用户评价

评分

从阅读体验的角度来说,这本书的文字具有一种独特的“粘性”。它不是那种读完就忘的快餐式读物,而是会时不时地跳出来,在你日常生活中某个特定情境下闪现出来,提醒你:“等等,书里好像提到过这个感受?”这种持续性的影响力,是我在很多同类书籍中很少见到的。它强迫性地要求你将书中的理念付诸实践,去验证、去感受,从而让“觉察”这个抽象的概念真正扎根于你的生活习惯之中,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反应模式。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吸引人,用色柔和,搭配着一些象征着内心探索的图案,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拿到手的时候,就有一种想要立刻翻开它,深入阅读的冲动。它的排版也很舒服,字体大小适中,行间距合理,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整体的装帧和设计感都透露出一种专业和温暖并存的质感,让人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位可以信赖的朋友。我尤其喜欢它在章节划分上的用心,每一个过渡都显得自然而流畅,引导着读者一步步深入到更深层次的自我对话中去。

评分

初读这本书时,我立刻被它那种平易近人的叙述方式所打动。作者仿佛就在我身边,用最真诚、最没有距离感的语言,与我进行着一场私密的交流。那种感觉很奇妙,就好像我多年来积压在心头的一些困惑,终于有了一个可以倾诉的出口。它没有那些高高在上、充满术语的心理学理论,而是将复杂的概念巧妙地融入到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让我能够非常轻松地理解并接受。这种娓娓道来的叙述,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让任何一个对自我成长有好奇心的人都能毫不费力地进入状态,开始思考自己内心的风景。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编排非常具有巧思,它并非简单的理论堆砌,而更像是一份精心设计的旅程地图。每一章的展开都紧密围绕着“觉察”这一核心主题,层层递进,引导我们去审视那些平日里被我们忽略的情绪角落。我发现它在处理一些敏感话题时,拿捏得极其到位,既有足够的深度去触及问题的本质,又保持着一份恰到好处的温柔,让人在反思痛苦的同时,感受到被理解和支持的力量。这种循序渐进的引导,使得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一次小小的蜕变,让人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

评分

最让我欣赏的是这本书所传递出的那种实用主义精神。它不是空谈理论,而是提供了大量可以直接操作的路径和工具。每一次的自我对话,都有清晰的步骤和明确的指引,让你知道下一步该如何提问、如何记录、如何反思。这种极强的落地性,使得这本书在我的书架上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我经常会把它放在手边,不是为了重读,而是为了随时翻开某个关键的页面,重新校准自己的内在指南针。它教会我的,不是答案,而是找到答案的方法论,这一点非常宝贵。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