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文化史:唐宋性別與婦女死後解放 (電子書)

死亡文化史:唐宋性別與婦女死後解放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盧建榮
图书标签:
  • 死亡文化
  • 性别研究
  • 女性史
  • 唐代
  • 宋代
  • 社会史
  • 文化史
  • 丧葬习俗
  • 解放
  •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死亡文化存有豐富的性別文化訊息
夫婦同穴葬?異穴葬?葬祖墳?
從墓誌中記載的遺言和飾終之典
看性別如何影響喪葬抉擇?
 
「本土死後世界信仰」與「異邦式死後世界信仰」
鰥夫、寡婦,死後是否選擇相約泉下?
 
  本書主題是死亡文化,在方法上運用新文化史「再現」的概念,以記錄拼湊「過去」事件的一小部分。從北魏末到北宋這段六百年的歷史,由於印刷術尚在萌芽,傳世文獻相當有限,虧得當時的人懂得利用石刻技術留下許多石刻史料,這之中墓誌是一大宗。
 
  墓誌定型之後,文體多係貴族文學形式,即駢體文,敘事結構也有一定的套式,原是喪家至親好友看過後即被封存於墓中的私密文本。八世紀末葉以降,文體日益傾向散文化,這與韓愈倡導的古文運動有關,這是本書重大發現之一。墓誌另一演變是從私密性生出公開性一路,此緣於喪家找名家寫誌,而傳抄、出版流通更廣。於是私密性墓誌成為文學革命的場域所在,塵世的文學場域仍是駢文的天下。
 
  誌作者為死者生平敘寫的墓誌,再現了瀕死者在臨終場景與探視者互動的狀況,以及交待遺言和飾終之典。東漢以前,中國漢人社會只有一個死後世界,迨進入到五世紀之後的六百年則有兩個死後世界,供瀕死者抉擇。佛教進入中土之後,有愈來愈多人放棄原本固有本土死後世界信仰,改採異邦式、即死後陪侍佛祖的選擇,這對於婦女,特別是守寡有年者,吸引力尤其大,且比男性多得多,這是為何?
 
  在唐代,本土死後世界信仰畢竟仍居主流位置,講究的是夫妻合葬,以女子而論,最起碼要葬到夫家的家族墓園。要是子女依親長遺命,一不葬配偶墓旁、二不葬在家族祖墳所在,便會受到社會輿論壓力,令執行親長遺命的子女左右為難,不知如何是好。女性是否於死後掙脫性別不平等加諸其身的桎梏?
 
  編輯說明
  ◎封面圖片:「唐朝仕女圖」,永泰公主陵壁畫。唐中宗第七女李仙蕙(685-701),遭武則天賜死。中宗繼位後,追封永泰公主。公主陵墓宏大,陪葬品豐富,壁畫鮮豔生動。
 
  ◎本書原名《北魏唐宋死亡文化史》,此為全新修訂版。
《世间的灰烬:中世纪西欧丧葬习俗与来世观念演变》 本书深入剖析了中世纪西欧社会(约公元500年至1500年)中,人们如何面对死亡、组织丧葬仪式,以及这种集体行为如何映照出彼时社会结构、信仰体系和对来世的理解。我们聚焦于一个宏大而复杂的时代背景,探究在基督教日益巩固其统治地位的过程中,古代异教传统如何被吸收、改造,最终形成一套以教会为核心,融合了世俗关怀与神学教义的死亡文化。 第一部分:死亡的日常化与神圣化 中世纪的欧洲是一个死亡率极高的社会。瘟疫、战争、饥荒和早夭是生活中的常态。这种高频的死亡经验,使得死亡不再是一个遥远的、需要刻意回避的话题,而是渗透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村庄与城市的挽歌:墓地的空间政治 本章考察了中世纪墓地的选址与布局。起初,墓地往往围绕着教区教堂建立,这不仅仅是地理上的邻近,更是一种神学上的象征——逝者需要依附于圣者的庇护才能获得安宁的来世。我们详细分析了“圣地”观念如何影响墓葬的朝向(面朝东方,迎接基督的再临),以及富裕家庭如何通过在教堂内或靠近圣物的位置购置墓穴,来彰显其尘世的地位和对来世的“投资”。此外,我们也探讨了城市人口激增带来的“超葬”现象,以及教会在应对空间短缺时所采取的措施,例如多次使用同一墓穴,以及“无名墓地”的出现如何挑战了中世纪强调身份认同的丧葬习俗。 二、仪式的精确与情感的表达:弥撒、祷告与遗嘱 丧葬仪式是中世纪社会秩序的集中体现。本书详述了从临终圣事(Last Rites)到葬礼游行、再到后续的追思弥撒(Requiem Mass)的每一个环节。这些仪式并非僵化的教条,而是社会阶层、财富和人际关系网络的动态展示。 我们重点研究了“亡者弥撒”的普及及其神学意义:信徒为逝者代祷,以缩短其在炼狱(Purgatory)中的受苦时间。炼狱观念的形成与发展,是中世纪死亡文化的核心支柱,它为生者提供了一个积极参与逝者来世进程的渠道。通过分析大量的遗嘱文本,我们揭示了遗嘱不仅是财产分配文件,更是个人信仰告白和赎罪行动的工具。遗嘱中频繁出现的对教会的捐赠、对特定圣物的请求,以及为特定的目的而举行的弥撒委托,清晰地勾勒出一个“交易性”的信仰模式——尘世的恩惠换取彼岸的减刑。 第二部分:物质世界的消解与精神的永恒 中世纪的死亡关注点在于遗骸本身。遗骸被视为灵魂与肉体连接的物质纽带,其处理方式承载着深层的宗教意义和世俗焦虑。 三、圣物崇拜与遗骸的移动 圣物(Relics)在中世纪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它们是神圣力量的物质载体。本书追溯了早期基督教殉道者墓地崇拜的演变,以及修道院如何通过获取和展示圣物来提升自身的权威和经济实力。我们详细考察了“遗骸移动”(Translation of Relics)的盛大仪式,这些仪式往往具有政治和文化动员的效力,能够凝聚地方社群,甚至影响区域间的权力平衡。同时,我们也探讨了平信徒对圣物真伪的信仰态度,以及在“物化”的宗教实践中,个体对奇迹的期待与依赖。 四、从躯壳到尘土:丧葬实践中的身体观 在技术和医学尚未发达的背景下,遗体的保存和处理充满了矛盾性。一方面,教会强调“复活的身体”的重要性,主张遗体应被完整地埋葬以等待末日的身体复活;另一方面,早期的墓地空间和卫生需求使得遗体的快速腐烂成为必然。本书比对了不同地区和阶层在遗体处理上的差异,例如贵族倾向于更复杂、更持久的墓葬结构,有时涉及防腐处理(如对君主遗体的早期尝试)。我们还分析了“身体的分散”(如心脏或内脏单独安葬)的习俗,探讨了这些看似破碎的处理方式背后,对“完整性”的特定神学解读。 第三部分:死亡的社会阶层化与记忆的构建 死亡虽然是普世的终结,但在中世纪的社会中,其处理方式却被严格的等级制度所界定。 五、衣着、棺椁与丧葬的展示性消费 本章分析了不同社会阶层在丧葬仪式上的物质投入。贵族和富有的商人阶层会精心挑选葬礼的服饰(有时是他们生前最华丽的衣物),并使用雕刻精美的石棺或装饰复杂的墓碑。这些外在的展示不仅是对逝者的荣誉,更是对家族财富和地位的公开声明。相比之下,贫困的农民和城市贫民的葬礼往往简朴,可能仅裹一块粗麻布便被草草下葬。这种物质上的巨大差异,反映了中世纪社会结构在“死亡面前”依然维持着严苛的区分。 六、纪念碑的诞生:记忆的固化与历史的书写 中世纪晚期,对逝者进行永久性纪念的需求日益增强,这催生了宏大的墓葬纪念碑(Effigies and Tombs)的兴起。我们考察了这些纪念性建筑如何从单纯的墓碑演变为记录家族谱系、展示美德和政治联盟的“石头叙事”。这些纪念物上的雕刻、铭文和姿态,是家族试图对抗时间流逝、确保其在历史中留存的努力。通过解读这些视觉文本,我们可以重构中世纪精英阶层对自身“不朽”的渴望。 结语:炼狱的阴影与来世的召唤 《世间的灰烬》总结道,中世纪的死亡文化是一个充满张力和动态平衡的系统:它既拥抱了死亡的残酷现实,也通过精心构建的宗教仪式和物质实践,为生者提供了掌控感的幻象。炼狱的信仰体系成功地将世俗的焦虑转化为了宗教的责任,使得每一个活着的人都必须为自己和亲人的来世命运,持续地进行投入与劳作。本书试图揭示,正是对彼岸的极度重视,塑造了中世纪西欧的社会结构、艺术表现乃至日常伦理。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盧建榮
 
  現任《社會∕文化史集刊》(新高地)主編,曾任台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教授,也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立台北大學以及佛光大學歷史系兼任教授。
 
  作者是台灣僅見全方位思維的史家,古今中外史蹟皆其獵場,長年提倡「敘述史學」與「新文化史」,將多項獨到研究成果,改寫成平易故事版本與讀者分享。1990年代起,大量引介西方新文化史學巨作(麥田出版叢書),膾炙人口,引領兩岸年輕世代開創史學新風。
 
  盧氏早期敘述史著作《曹操》出版於1980年;《入侵台灣》獲2000年「中央日報」十大本土創作獎;2003年《台灣後殖民國族認同》獲書評家晏山農許為台灣史界勇於挑戰當權第一人;《咆哮彭城:淮上軍民抗爭史》2014年獲北京權威書評專欄4顆星獎。
 
  其他重要著作:《鐵面急先鋒:中國司法獨立血淚史》(2004)、《北魏唐宋死亡文化史》(2006)、《陳寅恪學術遺產再評價》(2010)、《白居易、歐陽修與王安石的未竟志業:唐宋新聞傳播史》(2013)、《唐宋私人生活史》(2014)、《沒有歷史的人:中晚唐的河北人抗爭史》(2020)、《唐宋吃喝玩樂文化史:園林遊憩、飯館餞別與牡丹花會》(2020)、《明清閨閣危機與節烈打造》(2020)、《聚斂的迷思:唐代財經技術官僚雛形的出現與文化政治》(2021)、《中國中古的社會與國家》(2021)、《雙標余英時:浮華教主與徒眾》(2021)、《余英時與台灣學術貴族制五十年》(2021)、《誰在統治地方:唐宋地方治理文化打造史》(2022)等書。

图书目录

自序:不斷出書乃專業史家的天職
增補版序:「命喪黃泉」與「送你上西天」──人生得意須盡歡

第一章 序曲

第二章 墓誌的演變史
一、未定型前的演進
二、定型後的一些變化
三、私密性墓誌率先發動古文運動
四、秘密與公關兩型墓誌並存於世

第三章 死後相約泉下
一、戰爭攪擾日常喪葬事宜
二、政爭高潮與返葬邙山運動陷入谷底
三、先塋、薄葬與合葬
四、鰥夫的喪葬文化餐點
五、鰥夫的另類喪葬文化餐點
六、平民的全套喪葬文化餐點
七、未亡者寡婦處理亡夫的喪葬餐點
八、臨死者寡婦的喪葬抉擇
九、歧出的死亡文化書寫
十、死亡書寫與家族主義的複製

第四章 擺盪於不愧與情牽之間
一、遺囑和飾終之典的文化行為未必入誌
二、女性口頭遺囑中道德論述的文化意涵
三、女性口頭遺囑中死後特別安排的要求
四、男性口頭遺囑中的死後世界想像和情牽塵世
五、「飾終之典」中的文化/社會意涵
六、書寫體遺囑與死亡文化的關係

第五章 性別與佛教死後世界信仰
一、壁龕葬
二、火葬、巖穴葬,以及塔葬
三、母命難違,兒子為難
四、寡婦搬出先夫異穴葬令
五、鰥夫與亡妻異穴葬的處理
六、生前信佛,死後與夫同穴
七、死後與夫異穴,卻要子孫祭祠戒葷
八、女子信佛不必然死後世界一定是異邦式的
九、道教不設限女子與夫同穴與否
十、婦女死葬娘家墓園與佛教異邦式死後世界無關

第六章 終曲
參考文獻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9610563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有
  • 檔案大小:6.6MB

图书试读

增補版序
 
「命喪黃泉」與「送你上西天」──人生得意須盡歡
 
  一
 
  本書的再版,讓我想起童少年的一段往事。
 
  還是小學生時,讀俗文學和漫畫,都會碰到書中人物死亡的情節,倘若講起某人去世,會說此人:「命喪黃泉」,要是結束對手生命,又會說:「送你上西天!」。小小年紀不解何以死亡會與「黃泉」和「西天」扯上關係,但從文脈上下文看,知道是與死亡相關物事。之後,年齡增長,這個童年心中小小疑惑一直銘記在心版,沒有忘卻。
 
  原來中國人死後世界以為是在祖墳地底,由於掘地會掘到地下水,於是人們想像先人死後聚會所在,多半在地下水更深之處,於是有「黃泉」之類的說辭加以指涉。《左傳》魯隱公元年條,載有一則故事,說一國君下到黃泉,與先人見面。這一故事後人皆津津樂道。這無疑深化了本土死後世界觀。至遲漢魏之交的文士阮瑀〈七哀詩〉即用到「九泉」之說。更到之後,直到二○○五年,我著手研究中國中古死亡文化,才弄清兩個名詞其中原故。此事竟極不尋常,事關中外文化接觸及其所帶動的性別文化有所變化。那是中國文化史一頁鉅變!
 
  等到印度佛教傳入中國,帶給中國人另一死後世界觀,這是說,人死後最佳去處,是去陪侍佛祖。由於佛祖是來自西方的神祇,因而極樂世界位在中國西方,如此一來,死後前往西方極樂世界的天上,便成了中國人另一死後嚮往世界。這種死後選擇的地點,便被中國簡稱之「西天」。這種異邦式死後世界觀,又與本土死後世界觀產生了文化衝突的現象。這是本書處理的一個主分題。
 
  二
 
  本書的另一主分題,是在講異邦式死後世界信仰進入中土之後,有愈來愈多人放棄原本固有本土死後世界信仰,選擇死後不再葬在配偶墓旁或祖墳墓園內。此舉令執行親長遺命的子女左右為難,不知如何是好。在唐代,畢竟本土死後世界信仰仍居主流位置,要是子女依親長遺命一不葬配偶墓旁、二不葬在家族祖墳所在,便會受到社會輿論壓力。這時主流喪葬論述講究的是夫妻合葬,以女子而論,最起碼要葬到(夫家)的家族墓園。然而,另一方面,想死後陪侍佛祖的瀕死者,針對這一主流論述。便會祭出合葬非古的反論述(counter-discourse)以為因應。這話是說,在中國古代,至晚在周公之前,是不興夫婦合葬之風俗的。它的潛台詞,是指夫妻合葬並非天經地義,而是周朝才興起的風俗。而以正統觀視之,周代新俗如何與三皇五帝時代舊俗相提並論?
 
  改變既有死後世界觀,其實類似宗教改宗行為,不為正統論述所容,是極其自然之事。在此,筆者發現,性別在此發生作用。採行異邦死後世界觀的人以婦女居多,而且比男性多得多。通常女性瀕死者,向其夫婿或子女,發出不夫妻合葬,或不葬在家族墓園的遺令後,她是沒事了,但所有的抗俗壓力全轉嫁到要執行遺令的夫婿或子女身上。亦即男性(夫婿或兒子)要承負執行遺令的社會輿論壓力。特別是對孝子而言,假如是一個父親先去世的喪家,現在碰到要處理亡母的葬事,亡母明令不與丈夫合葬。這家孝子若依令而行,一個不利的閒言冷語會出現。那就是鄰里會對女性亡者起疑,認定她生前多半與乃夫感情不睦,因而死都不願與乃夫相處於地下。受到這種謠言困擾的喪家子女,自然會感受難以承受的壓力。有人擋不住這種鄰里或鄉親異樣眼光,便違逆母意,不執行遺令了。女性改信異邦式死後世界觀,會帶給其子女面對難以奉行的困境,是瀕死者事先想不到的,或即令想到,也堅持己見到底。到底一位女性死後,究竟要再一如生前侍奉公婆到死後世界去,還是擺脫這些女性專屬價值觀,而改奉侍佛祖一人?這是唐代有些女性死前要面臨的重大抉擇。一旦決定皈依佛祖座前,形同擺脫三從四德的文化枷鎖,這豈非是真正的解脫?這之中意義何其重大?女性生前掙脫不了性別不平等所加諸其身上的桎梏,直到死後方可解脫。死後世界能採異邦式的心理驅力應是在這裡。
 
  三
 
  有學者對於唐代夫妻是否合葬的爭議這一現象,提出唐代是夫妻關係趨於緊張關係的看法。我覺得這一論斷過於武斷。要針對一整個時代會出現夫妻合睦關係屬多數或少數這樣的論斷,是需要充分量化數據加以比較才算數的。但這在方法上做不到。其次,要去推估一時代人際關係是正向或負向,那又需要不同時代的比較,技術上根本難以克服。我還是傾向每對夫妻關係如何,個別差異大且複雜,很難估量一個整體模式的夫妻關係出來。我常譏笑冬烘的《後漢書》作者范曄先生的一個論斷,極為搞笑。范先生說,東漢一朝是歷代風俗淳美的極致。請問他調查過他生前歷朝歷代風俗淳美程度,並作出比較研究了嗎?答案應該沒有。然則如何得出東漢風俗至美的結論呢?同理,唐代夫妻關係多緊張之說,是與范先生犯錯,是相同的。
 
  我在中研院的同事,原本在講論會上,提出唐代夫妻緊張說的,通過我這本書的出版,可能驚動了他吧?這位同事在二○○七年刊文時就略作修正了。這是本書出版的一件插曲,聊記於此,提醒事涉比較研究的情況,下筆發論要更加小心,千萬別妄發議論。
 
  四
 
  本書出版後獲得三篇書評,和一個報導,以及一位讀者的來函。先說來函,有位先生特別來函告知,明魯王墓誌石早已不藏在台南延平郡王祠中。今天再版便據以更正了這個訊息。其次,一個報導,登載〈文藝新書舖〉,由陳貞平小姐製作,收載《中國時報.七版.人間副刊》(二○○六年一月二十六日)。第三,關於三篇書評則先後出現在梁雅惠(台北大學歷史系大三生)文,刊載《新北大史學》第五期(2006),頁243-251,蕭旭智文,刊載《破報》(世新大學)復刊第四○八期(2006/5/5),頁1-2,以及廖宜方(台灣大學史研所博士生)文,刊載《台灣大學歷史學報》第四十三期(2009/6),頁257-267。這些評論大體皆持正面肯定立場,我就不去做回應了。只有一小點涉及學術掌故,略述於後。話說廖宜方提北師大博士侯旭東墓誌研究在我之前,舉的是二○○一年的一文,其實此前從一九九三年起,我就大量使用墓誌做研究不說,一九九五年我用造像銘記研究北朝鄉民社會與文化,並發表在《台灣師大學報》上,北師大教授何茲全與我訂交於美國的一九八七年。他向我要了此文,回去指導了其學生侯旭東的博論。侯所作與我一九九五年一文的同題博論,不飲水思源也就算了(按:以當時的兩岸條件,侯是看不到拙著的。如果沒有導師何先生與我有特殊交情,我也不會給他我的論文),他竟將拙作紮成一稻草人,對之狂射不已。其實是他欠缺對西方新文化史的認知,以致做無效評論。我是看在何茲全面上,不予說穿。如今廖宜方提起,我把這段學術掌故略述如上。如今侯氏換地盤改做秦漢史去了,算是告別中古史吧?我的鄉民社會只做到北魏,底下唐宋還有待去完成呢。至於廖提蒲慕州一九九三年出《追求一己之福》書事,也有小故事。我私下告蒲說,中國鄉民佛教信仰,有逾「私己」者,有其「公益」之一面,即告以一九九五年拙作一事。蒲先生當面向我表示:「啊,糟了」一聲。此事隱微,諒廖先生無從得知。廖先生近年做帝王墓葬,要面對更龐大的前輩研究大軍,祝他研究有成。
 
  五
 
  廖宜方書評還提到我對古文運動與墓誌文學改變的關係。這確實與我一個寫作之鴻願有關。我一直想寫一書,叫:《唐宋文學革命與地下文學》。書中所揭示的,只是我想寫的一小部分。關於私密性墓誌從何時開始朝向散文體發展,不是我的重點。廖說應在唐玄宗時就有人嘗試。這是耽迷文體演變之流者看重的。但我看重的是,試寫散文體墓誌的群作家中,如果沒有韓愈敢於不顧流俗物議的鉅大壓力,一肩扛起倡導散文體,後來散文體會從邊緣走向中心才怪!莫說韓愈生時散文體仍進不了廟堂文學的大門,即便到了北宋歐陽修師徒崛起之前,散文體革命還在未定之天呢。我重視韓愈活動熱力起點的德宗朝,即韓愈個人的文學革命業績,才是唐宋文學革命關鍵所在。至如韓愈生前有人孤明先發,算是文學革命的序幕吧。還有,到了德宗朝,而非玄宗朝,我們才看到有更高比率散文體的出現。這點是與韓愈有意識推動散文體墓誌,又相吻合。這點又符合人類文化之形成,是先有行動,再有思想上的意識,才有了定名的項目這一情況。我在此無意與文體學家辯論。雙方著眼重心同中有異,一件事的發端不容忽視,自是對的。但此中份量在全體歷史浩浩長流居於何等地位,主次輕重亦須講究。如此而已。
 
  六
 
  本書主題是死亡文化,不是民俗學的喪葬禮儀研究,我在方法上運用新文化史的一個概念:再現(representation)。這在中文學術文化上沒有可對譯的現成中文辭語。其實它的意思很簡單。我且舉例說明,我們歷史系,或研究機構如我服務過的中研院.史語所,在系務會議或所務會議上,常出現火爆爭吵場景。然而,事後整理好,發給每位成員的〈會議記錄〉,往往隱匿這些爭吵內情。假定後人根據這些〈會議記錄〉,來研究大學或學術機構的內部運作,這其實對觸及真相,仍有相當距離。意即,真相是一回事,要憑藉攸關真相的遺跡,去拼湊真相,其難度相當高。會議那件事,知情者眾,但〈會議記錄〉多半隱匿掉了許多不欲外人知曉的內部矛盾。再假定那些與會知情人士無人吐露真實情形下,後人想依據〈會議記錄〉來理解特定會議事件,只有在知情不足的條件下去呈現那件會議事故。
 
  至此,我們知道,事件本身是「過去」,據〈會議記錄〉拼湊的「過去」,只是事件本身的一小部分,這就是「歷史」。於是新文化史家在表達「歷史」上,會說那是實際發生的「過去」的「再現」罷了。
 
  再回到墓誌中一個敘事情節,是關於瀕死者在臨終場景與探視者(主要是子女和親友)互動的狀況,誌作者多半並不在現場,而是據喪家「恢復」當日臨終場景,而書寫下的一個情節。光以瀕死者交待遺言乙事而論,瀕死者多出以口語,但事後誌作者多將之改譯成書面語。可知光遺言這一情節,裡面就藏有如上由口語轉化成書面語的貓膩,遑論其他細節了。這是書中,我常說誌作者寫在墓誌中行文,只是實際發生事故再現的一個版本。這是我何以在引錄這些誌文時,會說誌作者再現臨終場景如何云云。
 
  本書書寫上,運用大量「再現」的概念,特此聲明如上。這是中國當代史學學術史上的首度使用再現手法的實踐。
 
  七
 
  本書更在大陸引起廣大迴響。在二○○六年台版上市以來,便有人將之轉成電子檔Po在網路上,供人免費下載。這個免費收藏的電子檔傳播之廣難以估計。二○一六年我去天津南開大學開會,巧遇北大歷史系李志生教授(中古婦女史名家,高彥頤《閨塾師》的中譯者),她當場要我贈她本書的紙本版,我返台後如約寄她一冊。二○二一年蘭州大學歷史系么振華教授(中古婦女史專家)致書通問,說新作《遺言中的隋唐女性世界》(上海:上海古籍,2021),受拙作啟發,續有所作云云。由於疫情,我到二○二二年才收到寄書,果然么教授花費比我更大的心力去探求歷史。我很欣慰,後繼研究到么教授手中,有了更進一步的深耕成績。學術的累積,才是科學進步的正道。諸如此類拙作讀友與我交流研究之事,就不一一贅述了。
 
  八
 
  死亡文化中存在性別文化豐富的訊息,在第一版上,這層意思從書名:「死亡文化」這四個字顯現不出,迨今天有機會再版,遂把書名易成今名,以便婦女/性別史的同好,易於辨識。本書不止改書名而已,連同第一版的疏失加以訂正不說,還增補了一些內容,以及文字也加以修飾,幾乎每頁都有程度不等的變動。這部分是酬謝老讀者的努力,寄望新讀者也能喜歡。最後,我要感謝小學、初中老同學吳宏哲兄,慷慨出資贊助本書。如果人生得意須盡歡,再也沒有比與老友宏哲闊別五十多年後重逢這件事了。他的大方贊助與接續閱讀本書俾便他理解我思索的歷史世界,是令我再興奮不過的幸事。再加上他自小養成閱讀歷史書的習慣,我更高興有老友閱讀本書了。
 
  是為序。
 
  盧建榮序於二○二二年三月二十六日,台北寓所,時萬里外俄侵烏戰場如人間煉獄,烏國軍民正在浴血抗俄中。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在概念的辨析上做得非常出色,它没有简单地将“死亡”视为生命的终结,而是将其置于一个宏大的文化系统之中去审视。它探讨了“何以为逝者”、“如何被纪念”以及“纪念如何反过来塑造生者的伦理观”这些核心问题。我个人感觉,它不仅仅是在写历史,更像是在解剖一种文化心理结构。例如,书中对比了唐朝尚武的氛围和宋代士大夫阶层对内在精神追求的侧重,这种氛围上的差异如何投射到对死亡的理解和处理上,描绘得非常到位。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停下来思考,很多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生死观,其实都是历史的产物,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参照系。

评分

我发现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到位,它不像传统学术著作那样板着脸孔堆砌理论,而是通过一系列引人入胜的故事和案例来推动论点。比如,书中对于某些特定家族的女性墓葬记录的分析,简直像是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通过解读那些随葬品、墓志铭上的只言片语,作者仿佛在向我们展示,在那些受制于礼教的表象之下,个体生命是如何挣扎着寻找存在的意义的。我特别喜欢作者那种不轻易下定论的克制,他更多是提供证据,然后巧妙地引导读者自己去得出结论,这种“留白”的处理,极大地丰富了阅读体验,让我看完之后还能回味很久,甚至会去查阅一些相关的历史文献来印证自己的想法。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有意思,封面那种暗色调的底纹配上那种略显古典的字体,一下子就把人拉进了一种历史的厚重感里。我本来是抱着了解唐宋时期社会风貌的初衷去翻阅的,结果发现它在探讨一些更深层次的社会结构和观念的演变。特别是关于女性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角色和自我认知,这本书描绘得相当细腻。作者显然花了不少功夫去搜集那些零散的史料,然后用一种近乎侦探小说的笔法,将它们串联起来,勾勒出那个时代女性生活的一些侧面。读起来不会觉得枯燥,反而有一种被引导着去思考“人”的本质在历史长河中是如何被定义的冲动。那种深入到仪式、丧葬习俗这些细节中的观察,尤其让人印象深刻,它让你明白,即便是最私密的生死议题,也深受时代文化的影响和塑造。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社会思潮变迁的读者,我被这本书中探讨的关于“身份”与“永恒”之间关系的部分深深吸引。作者巧妙地将对个体生命终结的关注,扩展到了对社会规范如何“编辑”个体历史的讨论上。在那个时代背景下,一个人的社会价值和文化意义如何在死后得以延续或被彻底抹除,是一个极具探讨价值的话题。书中对礼仪制度如何成为一种权力工具的分析,让我耳目一新,它揭示了“得体”的死亡本身就是一种社会资本的体现。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迫使我们重新审视那些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传统观念,是如何一步步构建起来的,并提醒我们在面对生命的终点时,我们所遵循的规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文化密码。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有一种独特的张力,它既有历史文献的严谨性,又融入了相当强的文学色彩,读起来一点也不费劲,反而有一种被娓娓道来的感觉。作者对于细节的捕捉能力令人叹服,一些极小的生活片段,经过他的笔触,都能被赋予深刻的文化内涵。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语境的还原能力,他总是能将某个具体的习俗或仪式,放回到当时完整的社会经济和思想背景中去解释,而不是孤立地看待。这种全景式的视野,让我对唐宋时期那个复杂、多面向的社会有了更立体和人性化的认识,它不再是教科书上扁平的符号,而是一群活生生的人,在特定的时代限制下,努力地处理着他们生命中最大的谜题——死亡。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