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秩序與多元社會 (電子書)

政治秩序與多元社會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林毓生
图书标签:
  • 政治学
  • 社会学
  • 多元文化
  • 政治哲学
  • 社会理论
  • 政治制度
  • 公共政策
  • 台湾政治
  • 电子书
  • 学术著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自由、多元的社會,是個人在社會中享有自由。
自由最主要的基石是法治,
自由的社會是最有秩序、最能利用知識與最尊重人的尊嚴的社會,
也是最有生機、最少浪費與最有組織的社會。
要建立這樣的一個社會,首要之務是建立一套法治的制度。
 
  自由、民主與法治的口號,在中國已有百年的歷史。這些源自西方歷史文化的觀念,對中文世界裡的許多人而言,至今仍是相當生疏。《政治秩序與多元社會》所收各篇論文,直接或間接討論建立自由、民主、法治與理性的政治秩序與多元社會的種種,希望把「五四」的啟蒙工作往前更推進一步。
文明基石:现代民主国家的建构与挑战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现代民主国家的形成脉络、核心制度及其在当代社会所面临的深刻挑战。它以宏大的历史视野,梳理了从启蒙运动到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政治思想如何从根本上重塑了国家结构与公民权利的观念。全书分为四个部分,层层递进,力求描绘一幅关于“好的治理”如何艰难地从历史的混沌中浮现的图景。 第一部分:理念的黎明——主权、权利与合法性的奠基 本部分聚焦于奠定现代国家基石的几大核心思想流派。我们首先考察霍布斯、洛克和卢梭关于社会契约的经典论述,分析他们如何通过对自然状态的假设,论证国家权力来源的合法性。重点在于对“主权”概念的演变进行细致梳理:从君权神授到人民主权,这一转变如何催生了代议制政府的理论基础。 紧接着,本书将详细分析启蒙思想家对个人权利(如生命、自由和财产)的界定,以及这些权利如何被制度化为宪法保障。特别是对孟德斯鸠“三权分立”理论的深入剖析,阐明了权力制衡在防止暴政中的关键作用。本部分不满足于简单的理论复述,而是通过对英国光荣革命、美国独立战争的个案研究,展示这些抽象的政治哲学是如何转化为具体的、具有约束力的国家实践。例如,我们将探讨早期美国制宪者们在平衡联邦权力与州权、大众民主与精英治理之间的复杂权衡,及其留下的制度遗产。 第二部分:制度的塑形——现代国家的结构与运作 在理念确立之后,本部分转向对现代国家核心制度的具体考察。我们将详细分析议会制与总统制的差异,不仅比较它们的运作机制——如政府的产生方式、对行政权的监督力度——更重要的是探讨它们在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对政治稳定性的影响。 本章对官僚体系的分析尤为深入。韦伯的理性化模型被用作分析框架,探讨现代国家如何依赖专业化、等级化的行政机构来有效执行法律和提供公共服务。同时,我们批判性地审视了官僚中立性面临的挑战,包括政治干预、利益集团的渗透,以及技术官僚决策可能带来的民主赤字问题。 此外,选举制度的设计被视为民主运作的命脉。本书对比了多数决制、比例代表制以及混合制的影响,着重分析了不同选举制度对政党体系、少数族裔代表性以及政治极化的潜在后果。我们相信,一个制度的优劣,必须通过其能否公正地反映民意和促进社会整合的实际效果来衡量。 第三部分:冲突的张力——意识形态、阶级与身份的动员 现代社会并非铁板一块。本部分着眼于塑造当代政治景观的几大核心冲突维度。首先是对自由主义与社会民主主义的比较研究,探讨国家在市场经济中应扮演何种角色——是仅仅作为规则的仲裁者,还是积极的再分配者。这部分内容涵盖了福利国家的兴衰、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及其在应对全球化冲击时的韧性。 其次,本书对身份政治的兴起进行了历史性的溯源。我们分析了民族主义如何从一种现代性的统一力量,逐渐演变为排他性的政治动员工具。通过对种族、性别、宗教等议题在政治领域的介入过程的考察,揭示了“公民身份”的界限是如何被不断地重新协商和斗争的。 更进一步,我们探讨了阶级叙事的衰退与新社会运动的崛起之间的关系。在全球资本主义加速发展的背景下,传统工会力量的削弱与新型的社会不平等之间的联系被置于聚光灯下,探讨这些新的不满如何转化为新的政治动员模式,挑战既有的政治精英共识。 第四部分:民主的危机与重塑——全球化与数字时代的挑战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目光投向当代。全球化对国家主权的侵蚀,是本部分讨论的焦点。跨国资本流动、国际组织权力的扩张以及移民现象,如何重塑了地方政治的能动性,并对民族国家的传统治理能力构成了严峻考验。 紧随其后的是对数字技术对政治秩序影响的深入分析。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一方面为公民参与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平台,但另一方面,算法驱动的信息茧房、虚假信息的泛滥,以及对公众舆论的操纵潜力,正在从根本上动摇公众对事实的共同认知基础,进而威胁到理性辩论的政治前提。 在结论部分,作者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民主韧性”的思考。面对民粹主义的抬头和体制性信任的下降,现代民主国家应如何通过制度创新(如增强公民教育、改革信息生态系统、重塑地方治理的活力)来恢复其合法性、适应新的社会结构,并维持必要的社会凝聚力。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全面的框架,以理解我们所处的政治现实,并激发对未来政治秩序的严肃思考。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林毓生(1934-2022)
 
  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校區歷史系榮譽教授。著有《中國激進思潮的起源與後果》、《思想與人物》、《政治秩序與多元社會》、《中國意識的危機:五四時期激烈的反傳統主義》等。

图书目录

自序


兩種關於如何構成政治秩序的觀念——兼論容忍與自由
對於胡適、毛子水與殷海光論〈容忍與自由〉的省察——兼論思想史中「理念型的分析」 
近代中西文化接觸之史的涵義:以〈科學與人生觀〉論戰為例——為紀念張君勱先生百齡冥誕而作


政教合一與政教分離
法治要義
法治與道德
使命感、歷史意識與思想混淆
再論使命感——兼答墨子刻教授
清流與濁流


台灣究竟是不是一個多元社會?——簡答楊國樞教授
什麼是多元社會?——再答楊國樞教授


處理政治事務的兩項新觀念——兼論為什麼建立法治是當前的第一要務?


紀念「五四」六十五週年
中國自由民主運動的回顧與前瞻
漫談胡適思想及其他——兼論胡著〈易卜生主義〉的含混性
魯迅思想的特質
魯迅政治觀的困境——兼論中國傳統思想資源的活力與限制
民初「科學主義」的興起與涵義——對民國十二年「科學與玄學論爭」的省察
胡適與梁漱溟關於《東西文化及其哲學》的論辯及其歷史涵義
知識分子與中國前途
新儒家在中國推展民主的理論面臨的困境
邁出五四以光大五四——簡答王元化先生
  附錄:論傳統與反傳統——從海外學者對「五四」的評論說起 王元化
什麼是「創造性轉化」?
意識形態的沒落與台灣的前途
《中國意識的危機》日文版序言
《中國意識的危機:五四時期激烈的反傳統主義》(節要)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0865745
  • EISBN:9789570867534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2.1MB

图书试读

自序
 
  這部《政治秩序與多元社會》主要是收輯了我最近六年來陸續用中文撰寫的不同類型的文字,以及與幾位青年朋友合譯的原用英文發表的論文。
 
  因為全書各文直接或間接討論到建立法治、自由、民主與理性的政治秩序與多元社會的種種,當一位朋友建議採用現在的書名的時候,我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見。
 
  本書各文的撰寫,主要是希望把「五四」的啟蒙工作往前推進一步,今年適逢「五四」七十週年,我以誠敬之心以本書的刊行來紀念這個屬於中國知識分子的節日,並盼讀者惠予指正。
 
  本書之編輯與校訂,多承聯經出版公司劉國瑞先生、林載爵先生與方清河先生的鼓勵與幫助,衷心至為感謝。各文撰寫的過程甚為艱苦,如無內子宋祖錦女士的支持與協助,是無法進行的,我在這裡向她敬致謝忱。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电子书的排版和阅读体验相当流畅,但内容上给我的感觉是,它更像是一份宏大议题的纲要展示,而非深入的实证研究。我本期望能看到扎实的个案分析,比如特定国家在特定历史时期如何成功或失败地调和了核心价值观与边缘群体的诉求。比如,关于少数民族自治权的构建与实际操作中的权力分配细节,书中似乎只是点到为止,缺乏对具体政策执行层面的微观考察。这种宏观叙事,虽然在勾勒政治哲学的基本框架上是必要的,但对于一个渴望理解“为什么会这样”而非仅仅“是什么”的读者来说,总觉得少了点骨架和血肉。例如,在讨论公民身份的界定时,作者提出了几种理论模型,但鲜有论及这些模型在跨文化语境下如何被不同的法律体系所解释和扭曲。换句话说,我希望能看到更多“人”的层面,那些在制度边缘挣扎的群体,他们的经验如何反过来塑造了我们对“秩序”的定义。希望未来的版本或者作者的后续研究,能更多地关注经验主义的证据,让理论的翅膀能更牢固地扎根于现实的土壤之中。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很吸引人,标题本身就勾勒出了一个复杂而耐人寻味的话题。初次翻开,我期待能看到一场关于权力结构如何在多样化的社会背景下形成、运作乃至演变的大讨论。理想中的内容,应该会深入剖析不同政治体制在面对族群、文化、宗教等多元诉求时的张力与平衡策略。比如,它或许会探讨代议制民主在整合利益集团方面的有效性与局限性,或者反思精英治理与基层诉求之间的鸿沟是如何在现代社会中被不断拉大的。我特别想看到作者如何处理“秩序”与“多元”这对看似矛盾的核心概念:真正的稳定是否必须以某种程度的同质化为代价?而如果一个社会真的拥抱了彻底的多元,那么“共同的政治基础”又该建立在何种规范之上?我希望阅读过程中能感受到作者对历史案例的精妙引用,无论是古希腊城邦的经验,还是当代民族国家的建构过程,都能为理解当下的困境提供参照系。更进一步,如果书中能触及技术发展,例如社交媒体对传统政治权威的侵蚀,以及如何利用新技术来促进更具包容性的政治参与,那无疑会大大增加本书的现实意义和前瞻性。整体而言,我期待的是一种深刻、富有洞察力,且能引发读者对现有政治想象进行反思的重量级作品。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像是在参与一场高强度的智力健行。作者的文字风格非常严谨,学术气息浓厚,对于概念的界定一丝不苟,这使得在阅读初期,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适应其特有的逻辑跳跃和术语体系。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意识形态冲突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近乎冷酷的客观性——没有明显的党派倾向,只是纯粹地剖析权力逻辑的内在驱动力。然而,这种过于纯粹的“去人性化”的分析视角,有时也让人感到些许疏离。政治秩序的建立,终究是关于人的情感、历史的记忆和身份的认同,这些非理性的驱动力往往是引发社会变动的关键。书中对“共识”的强调固然重要,但我总觉得,作者对于“冲突的建设性价值”讨论得不够充分。有时候,正是那些看似破坏秩序的多元声音,才迫使一个僵化的体系进行必要的自我革新。如果能加入更多关于激进主义、非暴力抵抗运动在推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的探讨,或许能为这个“秩序”的构建增添更具活力的辩证色彩。

评分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受,那就是“结构性张力”。作者成功地将政治理论中的几个核心难题——如普遍性与特殊性、稳定与变革、自由与平等——编织成一张复杂的网,让读者得以在其中审视现实世界的困境。这种审视是审慎且需要耐心的,因为书中几乎没有提供那种立竿见影的“解决方案”或“药方”。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外科医生,细致入微地解剖病灶,指出问题的复杂性远超我们日常政治口号所能涵盖的范围。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合法性危机”那部分的论述,它没有简单地归咎于外部冲击或领导力缺失,而是深入探讨了制度自身在吸收新的社会张力时所产生的结构性疲劳。阅读完毕后,我没有感到豁然开朗,反而被更多的疑问所包围,这恰恰是优秀学术著作的价值所在——它不是提供答案,而是教会你如何更准确地提出问题。这本书无疑是需要反复阅读和深思的佳作,它为理解当代政治的复杂底色提供了无可替代的深度视角。

评分

这本书的电子版在检索和注释方面做得相当不错,这对于需要进行学术引用或者交叉参考的读者来说,是一个极大的便利。内容上,我发现作者在梳理西方自由主义传统下的多元主义思潮时,展现了极佳的梳理能力,从洛克到罗尔斯,脉络清晰,论证有力。不过,在涉及非西方政治传统与现代性冲突的章节,我感觉处理得略显单薄,这或许是受限于资料的可得性,但也确实是美中不足之处。比如,在讨论伊斯兰世界内部关于世俗化与宗教政治的张力时,分析深度似乎停在了对西方理论框架的简单套用,未能充分挖掘当地独特的历史语境和神学辩论对政治结构的影响。我期待看到作者能尝试使用更具跨文化敏感性的分析工具,去理解那些不完全契合西方“多元社会”范式的政治实践。毕竟,全球化的今天,一个真正的“政治秩序”理论,必须具备解释全球复杂性的能力,而不仅仅是为既有的西方叙事提供更精密的注脚。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